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训

家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家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训范文第1篇

倡导“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在1955年确定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让人咂舌的是,颜之推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倡普及“普通话”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颜之推说南方水土柔和,所以南方人说话清亮高昂,但是不足在于发音浅且浮,言辞多浅陋粗俗,而北方山高水深,所以说话语音低沉厚重,虽然朴实直率,但却夹带着很多古语。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说是让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换衣服穿,只要听上几句话,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但要是换了北方的士大夫与平民,即便是听一天也分不出他们的身份。这种现象到现在也存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十里不同音,而北方方言却容易懂得多。再一想现今的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我难免妄自揣测,难道颜之推那时就想到了普通话的根基?

他说他见到的王侯外戚,很多人说话的语音都不纯正,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低贱的保傅的感染,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所以,他主张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

不学特长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很多家长认清了形势后,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给孩子报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可能感觉孩子多了一个特长,也就在竞争中多了一个武器。颜之推却反对让孩子学特长,因为能者就要多劳,智者势必多忧。

虽说字是人的脸面,但是颜之推反对把书法练得很精深,他举了很多例子。王羲之的书法掩盖了他其他方面的特长,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的《齐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出身名门的王褒,就因为擅长书法,所以经常给别人写东西,非常辛苦,他曾经很后悔地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劳碌吧?”

擅长画画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官位还不显赫,就会经常被人使唤,而作画也就成了一种下贱的差事。有个叫顾士端的人,是湘东王国的侍郎,后来任镇南府刑狱参军,他儿子叫顾庭,是梁元帝的中书合人,父子俩都通晓琴棋书画,所以常被梁元帝使唤,时常感到羞愧悔恨。彭城还有个刘岳,担任过县令,富有才学,为人爽快,绘画技艺独一无二,后来跟随武陵王到蜀地,下牢关战败,就被陆护军弄到枝江的寺院里去画壁画,和那些工匠杂处一起。

颜之推还反对会射箭,猎杀飞禽走兽,反对专门学习算术,而主张在学习别的本事的同时学习算术。他也不鼓励非专业人士自己给自己看病,而是说只要稍微了解一些药性,略懂如何配药,日常生活中能够救个急就行了。

不即不离的亲戚关系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我感觉不对,中国上下贵贱的社会关系是在亲属远近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所以说中国人有信仰,那就是家。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颜之推告诉我们要治好家,先要管好自己。正如《礼记》所言:“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

为了保持兄弟之间的和睦,他告诉我们,妯娌最好距离远一点,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亲戚远了香。

但是对待亲戚要宽厚仁爱,如果待客馈赠的东西被妻子或是仆人给克扣了,轻侮宾客、刻薄乡邻,那也是治家的祸害。

裴子野有个穷远亲,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裴子野家里虽然也挺清贫,但他还是把亲戚接到家中养着,有时候遇上了水灾旱灾的,他就用两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和大家一起吃,从来都不感觉到厌倦。

南阳有个人,相当于地方首富吧,但是十分吝啬。有一年冬至,女婿来看他,他只准备了一铜瓯酒和几块獐子肉。女婿一生气,一下子都吃光了,这个人很惊讶,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了一点,添过几次后,回头责怪女儿说:“你丈夫太爱喝酒了,怪不得你家那么穷呢。”等到这个有钱老头死了之后,结果儿子们为了争夺财产,发生了流血事件。

对人好应该,但是不要做得太精致了。

家训范文第2篇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周公家训。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四子、周武王弟弟,西周初期杰出人物。自古有“治国安邦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之说。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他还是儒学的奠基人,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礼”即为周公所创。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伯禽上任之初,周公写了《诫伯禽书》。原文是:“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他告诫儿子,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他还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地位也是足够尊贵了,然而我为了求得贤才,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如此谦恭下士,还怕失去天下贤士。你到鲁国,不要以为自己是国君了,就怠慢了士人和民众。”也就是说周公听说贤才来了,宁可饭不吃、头不洗也要先见贤者,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充分体现了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所推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在其《短歌行》中的诗句,显现了他要网罗天下英才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才兴国、任人唯贤是个不老命题。

周公被后世称为人臣典范,任人唯贤,忠贞不渝。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尚未成年,周公怕天下动荡,便总揽朝政,以待成王长大后再交回权力。当时别有用心之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用事实回击流言蜚语,维护了自己“千古忠臣”的历史地位。还政后,他担心成王尚年轻,告诫成王:“为人父母的,创业需要花费长时间的努力,子孙骄奢逸,忘记了父母创业的艰辛,以至于家业毁败,做儿子的不可不谨慎啊!”“自商汤到帝乙,无不慎重祭祀,修明德行,每个帝王没有违背天道的。到后来纣王继位,骄奢逸,不顾上天与百姓的愿望。他的百姓都认为他该杀。”他叮嘱成王修己敬德,戒骄奢逸,防止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在周公的辅佐下,成王成长为一代明君。

家训范文第3篇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以及书香之家、世仕之族,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孙、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家训大体可分为家范和家书两大类。属于家范类的,有家诫,如三国王昶的《家戒》、西晋李秉的《家诫》等;庭诰,如南宋颜延年的《庭诰》、清康熙的《庭训格言》等;家训,如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朝王褒的《幼训》、北宋包拯的《戒廉家训》、南宋陆游的《放翁家训》、明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清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家范,如北宋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家箴,如元郝经的《家人箴》、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明张英的《聪训斋语》等;家规,如明徐三重的《家则》、清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等;遗训,如东汉赵咨的《遗书敕子胤》,三国时向朗的《遗言戒子》等。

有些家箴类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韵、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具有训诫意义的家书,是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因人而异、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今天读来,仍令人有荡气回肠之慨。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训子、诫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东汉郑玄的《戒子益恩书》、三国刘M的《诫弟纬书》、三国诸葛亮的《戒子书》、南北朝时徐勉的《诫子崧书》、明徐媛的《训子书》、清的《谕子纪泽书》等。

与家训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的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家书中不乏文情并茂的动人之句,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士望的“惟勉勉以求益,非汲汲于知名”,纪昀的“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训子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人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般说来,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的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安贫乐道的思想、耕读传家的思想、教子当早的思想、教子当严的思想、齐家以和的思想、忍让兴家的思想、教子以正的思想,都是应该加以弘扬的。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家训中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作人要立决裂志,奋刚大气”、“聪明当用于正”、“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而“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为人当以贫富贵贱为末”、“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风波之来,先问有愧无愧”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其他如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更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至于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尤其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更是广为人们所知。

家训范文第4篇

中学

我家的家训是——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父母时常这样告诫我:家训似乎就是一条必须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以至于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训,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我的童年便只能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他们一直把我当“小皇帝”供奉着。从小就丰衣足食的我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经常胡作非为,经常惹出一些麻烦事。可是好景并不长,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表弟。我的表弟比我小了6岁。表弟让我“享”尽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滋味。因此我对他更是怀恨在心。

直到那一天,我终于报仇雪恨了。那天,只有我和表弟两个人在家,勤劳的我在周末闲暇之余,总是要帮着收拾收拾家里那混乱的局面。我先从电视柜开始打扫,“嘭”的一声,花瓶伴随着清脆的响声落在我身旁,更关键的是那是奶奶的嫁妆,大家对它可是珍爱有加。可谁知,就被我这么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这事如果让奶奶知道,肯定会大骂我一顿,甚至于挨上几棍子,这可如何是好?”我正思索着,好奇心极强的表弟,走过来见状便数落了我一顿,然后便转身离开了。在这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浮现了一个万全之策。可是这样的做法与家训的冲突未免太大了吧,一旦被穿帮,那后果可想而知……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我应声而去,开门后,我便迅速溜回房间。过了一会儿,奶奶走过来把我叫到客厅,指着那破碎的花瓶正准备说什么。我却占了先机“咦,这、花瓶怎么坏、了?”我吞吞吐吐的说道,以此掩饰自己的过错。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直奔表弟房间,并且把他叫到客厅,指着那破碎的花瓶开始质问他,他始终不承认是自己干的,因此我有些担心了,这时爷爷走过来给他上了堂政治课,他依旧不承认是自己所为,看着表弟那一脸无辜的样子,我的脸情不自禁的红了。表弟最终没能阻挡住爷爷的质问,更挡不住诚信这股急流。道出了真凶,一时间,爷爷奶奶的目光聚集在我身上。“哎,大难临头……”可是爷爷奶奶的做法与我意料中的截然不同。“欺骗乃小人之为,难道你把家训也忘了吗?”听到这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平日里还自称“君子”。但是现实总就是那么残酷,他让我在这一刻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我瞥见那朵以前在花瓶中生长的花儿仿佛也在龇牙咧嘴的嘲笑我。第二天,爷爷又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补上了那个空缺。

家训范文第5篇

枫木桥乡中心小学五年级 张泊焕

辅导老师:谢婷

你知道大名鼎鼎的孟子吗?没错,我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他为“亚圣”。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孟子小时候十分聪明,十分懂事吧。然而,孟子在他小时候不认真读书,十分淘气。那么是什么使孟子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孟子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很贫寒,那是他们家离墓地很近,渐渐的,孟子也学会了哭拜和筑坟,时不时的玩起来。孟母认为环境不适合孩子的生长,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不料孩子又模仿屠夫杀猪和做生意,于是又搬了一次家。搬到了一所学堂旁边,孟子果然和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此情景,把刚织好的布剪断了,严厉的说:“我织布要坚持不懈才能织好,如同你读书一样,如不努力就前功尽弃了。”孟子羞愧不已,从此他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儒。

家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训 家庭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40-02

家训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家训的异称,如家法、家约、家规、家戒等。家训都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文献形式。在古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培养,甚至于为政处事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实现。中国古代历史悠远,在此期间出现的家训文献数量之多,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和光辉思想的重要体现。

1 家训的教育特点

每个家训侧重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众多的家训还是有共同的属性和内在的规律的。下面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实施等方面上分别对古代家训进行考察,分析家训中存在的特点,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家训,为现代家庭教育提高参考。

1.1家训体现教育目的的道德性,体现一种人格的教育

古代家训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家训的根本属性。把道德和教育结合起来,把修身养性和道德教育纳入伦理纲常的范畴,以“合乎礼义”的指导思想规范言行。战国时期田稷母在《家训》中写“吾闻士修身洁己,不为苟得。”三国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告诫儿子恬淡寡欲,保持一颗虚静的心境。在劝诫儿子时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2]蔡邕为女儿写的《女训》中“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告诉女儿,人的心就像人的头和脸一样,因而必须去修饰它。脸面一天不修饰,就会染上尘垢,心一天不存善念,邪恶就会侵入。人们都知道修饰脸面而不知道修饰他的心,真是糊涂阿。蔡邕通过日常生活,引导女儿要修身养心,培养美好情操。[3]“孝悌”在古代伦理关系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个范畴。“孝”是儒家极为推崇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为人子者对于尊长应该恪守的责任和义务;“悌”则是兄弟、手足之间的行为准则。[4]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范上者鲜矣,不好范上者而也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孔子弟子编写的《孝经》,在汉代就被列为蒙童教育的首要课程。从这些历代家训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将培养完整人格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1.2家训体现教育形式的感染性,体现一种“生活的教育”

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和履行自己在情感上相近和信服之人的劝告。长辈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下家训,用自己身边的事情去说服子孙,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或者是引用别的典故和历史故事来教育子孙后人,具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家训中处处可见。司马光在《家范》中,更喜欢用历史故事去劝导子孙,让人折服。在说“孝”时,引用了好多例子。如“汉文帝为代王时,薄太后常病。三年,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5]司马光用文帝的孝顺故事去告诫后人百善孝为先。像这样充满感情的经历和故事,在说教时更能打动人,感染人,能让人在情理之中受到教育。用直观形象的故事去讲述抽象的伦理道德,容易让抽象思维差的儿童接受。并且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些榜样,让他们更好的去效仿。特别是许多的女训中,更是大量运用贞女的道德榜样,贤妻良母的典范来教育家中的女子追求美好的道德人格,谨守妇人之道。在家训中,字字句句体现着长者的呵护、忧患之心。它们的对象是给子孙后人看的,可以敞开心扉,可以抒感,可以很生活化。无须虚浮套语,无须客气华丽。

1.3家训体现教育过程的强制性,从而实现一种“情感与约束”的统一

家训中除了长辈们的絮叨、教诲、嘱咐外,很多具有较强的法规性,即家训中体现的强制性。家长们为了保证他们的教导能得到实施和收到效果,就规定了很多具有强制性的要求。规范内外上下的礼仪、行为、起居等。这些操作规程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如北宋时著名清官包拯的遗训中也指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些遗训规定了对违犯者的惩罚,有强制执行的性质。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实际上已成为家规,并成为家法族规的一大源头。而朱熹所著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朱子家礼》,因其中全文抄录了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因而也带有家规的成份。《郑氏规范》在郑氏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部比较典型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家训。《郑氏规范》对子孙的规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习惯规范。如:“子弟年十六以上,许以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五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这类规定具有较少的强制性,在生活中应自觉遵守。另一类以孝义为目标的强制性规范。如:“子侄虽年至六十者,亦不许与伯叔连坐”, “婚嫁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不得更置侧室,以乱上下之分”。这些规定将维护等级秩序的目的渗透于生活每个领域,起到了具有法律效果的规范作用。《郑氏规范》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部具有法律意义的代表作,贯穿了一条“以罚辅教”的主线,达到了国法治国,家法治家的威慑作用。反映了古人对“治家”规范的重视。

2 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子女的基本形式。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典籍中,传统家训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批判地利用家训典籍,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方面,南宋人家颐在家训中说到:“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古人认为关爱子女的最真切表现就是教养好子女。司马光在《家范》中指出“爱之当教之,使成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不但对子女“育其身”,而且重视“养其德”,使其成人“以尽人道”。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从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来看,是家庭

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彼此之间联系极为密切,更容易产生感情共鸣,在教育过程中更有感染性,易于感化和沟通;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授生活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其“为人之道”,培养完整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等任务,是一种基础的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家庭教育是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一种自然教育形式,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从时间看,教育的黄金期(婴儿、幼年、童年、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这段时间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见,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必然要走向法制化。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家庭教育实践的可行性。近几年来在规范家庭教育的建设上花费的力气也不少,但成效并不理想,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它的可操作性,一些规定只是高于生活的抽象的条条框框。如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种规定只是一种总体性的指导方针,缺乏实践上的可行性。依据这些宪法完全可以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使之具体化。为了弥补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弱势,一些国家提出了父母“执照制”或“上岗证书”。开汽车都要有汽车驾驶证,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成为律师要有司法证等等,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反省过自己是否达到家长的任职资格。那种只要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合格父母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我们有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增强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成立过很多家长学校,但是都没有深入的广泛的解决问题。要想解决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使家庭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就需要为家庭教育立法,只有建构起可操作的规范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成晓军主编.宰相家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35.

[2]包东波选注.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411.

[3]吴言生,翟博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锦[M].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2:22.

[4]邵正坤著.北朝家庭形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4.

家训范文第7篇

德化六中初一(2)班 赖晓洁

指导老师 陈秋桔

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眷恋的港湾,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我们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颜氏家训》中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意思是:“我们所说的可以治国的人,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对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体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的,还没有这种先例。”孟母为使年幼的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迁移;孔融六岁就懂得给长辈让梨,谦逊有礼;岳母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在岳飞背上刺字,愿自己的孩子精忠报国……自古以来,便有许多“家庭教育”的典范,供人借鉴,引人深思。

我虽出生在普通的百姓人家,却从小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训伴着成长。

父亲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家中生活极其贫困,上学交的学费经常要东借西凑,但爷爷总是对他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父亲每天早早地起床,走十几公里的路去上学,放学后又要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帮家里人干活。他就这样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终于考上了大学,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生活好了,但家训不能忘。父亲总是教育我从小要做一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幼时,每当看到小朋友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好吃的东西在我面前晃悠时,我总是在心里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学后,每当课堂走神或课外遇到难题时,我总是想起父亲的教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训在我耳边回荡。于是,我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迎难而上,认真学习,将来也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家训范文第8篇

节目中,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

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

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

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

所以今天,我们也想给大家抛出这个问题,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我们追问家风家训,就是回过头来寻找自己家庭的主流价值观。

也许你当场不能给出回答,但回头会思考;

也许你看到了其他小伙伴们的故事,也会去总结一下自己的家风。

希望我们的这次提问,可以让你反思:我有没有让父母失望?是不是无愧于我的家风?

在这个新学期到来之际,希望大家不带过多的行李,不带相互攀比的苹果N件套,

而是带着你们的家风家训前来报道吧。

家风就是……

也许,你对“家风”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只存在于一些影视剧中,每每提及总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家训,不管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几句格言,也都承载着一段关于家庭的记忆。

中国有记载的家训始于距今3000多年的周公《诫伯禽书》,之后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家训》更是为世人所知。家训的初衷是端正门风,因其情真意切,容易让人有所触动。《家书》字里行间督促晚辈“勤、俭、谦”;摘编了傅雷夫妇写给孩子的180多封书信的《傅雷家书》,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教心得展现得淋漓尽致。钱学森赴美求学,父亲钱均夫在临别之际掏出一张纸,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钱学森说,这一留言让他受用终生。无论时光如何推移,诸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它们早已不是某个家族规范族人的守则,而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综合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每个家庭。

口述史中的家风家训

2015年5月,汉口学院近现代史老师朱曼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跟长辈交流,了解自己家的历史,完成“我家的近现代口述史”报告。谈起布置这个作业的初衷,朱曼老师说:“之前我年过八旬的父亲住院,我照顾他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很多平时没怎么提过的往事。长辈真实地讲述个人史可以有效地展现历史的细节,父亲的经历也使我更近距离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因此,朱曼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经历过的风霜雪雨,从中找到自己的根。

在探访家史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才发现自己的家人也曾经是谱写历史的那一份子,也对家人口中常念的几句“老掉牙”的家训有了新的感受。张文君爷爷的故事让她感受到的残酷和老百姓的不易,让她明白了“生命是生活之基,生活是生命之本”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所在。邹子豪曾对爷爷的“吝啬”非常不解,直到听完爷爷一家因为穷只能眼睁睁看着叔公病死在家里的故事后,才知道“节约”二字对爷爷来说有多重要。黄金丽了解了她的爷爷由于时代原因没上成学,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终身学习的故事后,那种努力的精神更是让她有了继承爷爷的梦想继续奋进的动力。完成作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我们的祖辈竟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从中体会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微妙的关系。”

但凡了解一些自己家史的同学都知道,长辈们几乎都是“苦”过来的。他们经历过生命受到威胁的年代,经历过没饭吃饿肚子的穷日子,也经历过什么都得“计划”的特殊时期。也因此,许多家庭的家训虽然不那么“成文”,却会在长辈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中透露出来。他们也正是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影响着晚辈们,甚至有时候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践行着家风和家训的教导。扬州大学王春元的奶奶为了家操劳了一辈子,让现在的她深知“走满天下端着碗,喜勤不喜懒”,并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浙江工商大学钱珊珊的大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医生岗位,让她明白了工作的背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许多家庭还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比如江苏职业建筑学院王冠文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钱是挣来的,不是攒来的”这样的金钱观,又比如西北师范大学陈子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但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霜,处于什么样的时期,长辈们这种以小见大、以身作则的示范,都是传承家风家训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某国际小学招生,面试与家长面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的家训是什么?”为的就是考察每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以及性格养成的影响。往小了说,从中可窥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大了说,其汇聚而成的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汇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