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窦娥冤电影

窦娥冤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窦娥冤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1篇

我怀疑我是天底下最命苦的女生,我又矮又胖,脸上长满雀斑,90后,学习成绩中等,老爸是名声不太好的城管。所以我怀疑,姜大牙一定恨死我了。

姜大牙是我的语文老师,新来的,全校最年轻的男班主任。女生们都说他长得帅,我怎么看不出来?我觉得他的皮肤过于白净,肩膀过于单薄,严重缺乏男子汉的魅力。尤其是他的牙齿,太不工整,竟然有两颗突出而搞笑的大门牙。所以,私下里我叫他姜大牙。

“哈晓天,你这是裸的嫉妒!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我的公主同桌潘朵朵哼了一声。她一定爱吃葡萄,否则怎么说话酸溜溜的。

好吧,我承认让我觉得糟糕的还有我的姓,姓哈,哈士奇的哈,还有比这更怪异的姓吗?

不过,要说我嫉妒姜大牙那我可不承认。有必要吗?我有必要嫉妒他吗?虽然我自嘲为最命苦的人,但我可是全校有名的“文学女生”。要知道,人类的内涵不在外表,要看脑容量的!

这一点,即使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姜大牙也不得不承认。

所以,我确定,姜大牙一定恨我在心!

2

今天的第一节语文课了无生趣。

《傅雷家书》虽然是好文章,可惜整本书我已经看过好多遍,实在不想听了。于是,我在课桌里开起了小灶,看我的白话版《窦娥冤》。

看得正过瘾的时候,有人敲我的桌面。姜大牙站在我面前,朝我勾了勾手指。

“什么?”我明知故问。

姜大牙说:“小说!”

“小说?”

“如果是我,肯定不会用重复老师的话来装傻。”姜大牙一本正经地表现着他的冷幽默。

我的同桌潘朵朵被逗得笑趴在桌子上。有这么好笑吗?我撇撇嘴,交出手中的小说。姜大牙刚要伸手接,我忽然又抽回手来。

他一愣。

我在第23页小心地折了个角,然后恭恭敬敬地把《窦娥冤》递给他。

更多的同学笑了。没错,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冷幽默。

就在那一刻,我猜姜大牙恨我入骨,那种表情在他脸上蔓延开来。像恐怖电影里的一滴血,“啪”地溅到屏幕上,然后一点点扩大,直到整个屏幕布满红色。

之后的情节就很简单了,大概姜大牙觉得死乞白赖地和一个90后且长得不是很像女生的女生生气犯不上,于是他拿着折了角的小说回到了讲台上。

一种获胜的满足感顿时在我心里爆炸开来!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说:“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我也是!

别想用我的外表来嘲笑我,我要用才华压倒一切!要知道,我看过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几十篇文章。我知道,总有一天,文学会带给我骄傲!

语文课继续,好像刚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直到下课后,姜大牙才叫住准备出教室的我,说:“哈晓天,你很喜欢文学?”

“您可以叫我晓天。没错,在文学的道路上我很努力。”我回答得简明扼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嗯,早听说你是一个有才气的文学女生。哈晓天你很努力,但要分时候。”他微微笑。

我断定,这笑里藏着刀。

当然,即使姜大牙真这么想,他也不会表现出来。他继续低下头,边整理他的教案边说:“《窦娥冤》一个星期后还你,作为上课看小说的惩罚。”

我的怨气顿时爆满,作为一个有才气的文学女生,在姜大牙这样的打压下,想活得风生水起真的很难。不行,我要找个机会报复,用我的聪明才智!

3

不知道学校每天都安排两节语文课是不是就为了让我找机会和姜大牙明争暗斗。我作好准备了。

下课10分钟,大家都忙着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去小卖店买零食,补前一天没写完的课堂作业。像擦黑板这样的小事儿,值日生通常都会忘记。

今天我值日,擦黑板的好人好事我可不能忘。

用粉笔擦擦掉上节课的粉笔字后,我把一块巨大的抹布扔进水桶里,提出来,“噗”地一下拍在黑板上。黑板槽里顿时聚集了一小汪黑水,黑板倒是变得黑里透亮了。

接下来是老师的讲桌,也要用这种含水量充足的抹布才擦得干净。

上课铃声响过,姜大牙拿着教科书和教案走了进来。

可想而知,他打开语文书往讲桌上一放,语文书的封面和封底顿时“啪”地一下,平平的贴在了桌面上。

哼哼,这就是没收我的小说的后果,我在心里窃笑,想着:“看你姜大牙怎么办!”

姜大牙扫视了整个教室一眼,目光停在了我这里!

“狡猾。”我小声嘀咕着,想着姜大牙一定猜出是我做的“好事”了。不过他竟然没有动怒,而是把两个粉笔盒拿过来,一左一右像两个支架一样,把语文书和教案都放在了上面。

敌过我这一招,那又怎样,还有第二招呢!要知道,刚洗过凉水澡的黑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干的。

果然,姜大牙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下,确定黑板太湿了根本写不了字后,沮丧地转过身来。

“那么,今天我们不讲新课了,测试吧!”

“啊……”同学们发出了一声惊呼!

我也傻眼了。这个姜大牙也太阴险了,竟然能想出这种卑鄙的手段来报复我,此时他心里一定得意得开了花。

不仅这样,下课后姜大牙还从他的教案里抽出一个大信封,叫住我说:“哈哈,《新风》杂志社寄来的,你的文章又发表了?”

听到了吗,当一个人恨另一个人,是可以让这个人拥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叫法的,姜大牙一定觉得,我胖得像女版大肚弥勒佛似的,整天哈哈大笑吧。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大信封,没好气地说:“也许吧,我投过很多稿,记不清了。”

“我看看。”

“我先看。”

和每次一样,同学们争抢杂志社寄来的那本杂志。

姜大牙一把抢过杂志,放在我的桌子上说:“马上要到课间操时间了,大家回来再欣赏吧。”

同学们看了我一眼,都乖乖地走出教室。

我看了潘朵朵一眼,心说:“看到了吧,这才叫裸的嫉妒。”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2篇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文,感受文章风格,体会作者感情。比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如果在介绍了两宋之交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李清照漂泊丧夫的创作背景后,播放配乐朗诵,学生会对李清照词中的家国之悲、丧夫之痛和漂泊之苦感受的更加深刻。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一种激越雄壮的情景,让学生热血沸腾,那么在讲解苏轼词豪放旷达的风格时就轻松自如了。在讲解《故都的秋》时,用多媒体展示出秋晨庭院图、落蕊轻扫图、秋雨图、秋果图,通过声音和画面对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也很容易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北国之秋。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让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比如,《滕王阁序》中第二、三段所描绘的景物让人如痴如醉,写景的手法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北方的学生,没有去过南方的话,按照自己的在北方秋天生活体验去感受滕王阁的景色,这和原文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个别同学会感到滕王阁的秋景不过如此,怀疑滕王阁怎么会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如此的经典美文,绝妙的写景手法,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滕王阁的秋景的美妙,更不用说培养美感了。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滕王阁秋日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滕王阁的秋景,就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它的美,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美。在讲解写景手法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和声音相结合,就像拍电影一样,有远镜头、近镜头和中镜头,也有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随着镜头的变换,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时远近错落有致、上下浑然一体、色彩变化、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并真正的赞叹王勃的才华。

再次,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课程的知识点很零散,尤其是文言文,文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苏武传》,文章比较长,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是边讲课文边讲文言知识点,如果学生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难点。如果教师把文言知识点全写黑板上,又要占去大量课堂时间;一个教师教多个班级的话,还要反复去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换成多媒体教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重难点,学生偶有开小差,还可以看屏幕解决,并且一旦制作成课件可以循环使用。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快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像《苏武传》这类比较长的文章,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时、快捷地检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迎刃而解了。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戏剧;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13-01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看戏则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而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电影、听音乐这些通俗易懂的休闲方式,而看戏这种节奏相对较慢的方式则很少被青少年所理解。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若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戏曲未来的发展境地。

发扬戏曲的重担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始终坚信会即使被外界认为叛逆的80、90后仍能有一些同学去爱好相对传统的艺术,这需要我们这些热爱传统艺术的人去发扬、鼓动身边的人去关注戏曲,而是戏曲相对于电影、戏剧中这些来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戏曲始终是我们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从一开始的戏曲来源: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综合而到如今的把西方的戏剧改编成戏曲。如:京剧奥赛罗、诗化戏曲奥德赛、京剧版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戏曲都是在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它的唱词念白具有诗词一般的押运,既是它的配乐——锣鼓经,用的也是民乐。

当戏曲真正传承落到我们这一代,并且作为国戏的一名学生,我们有必要逐渐培养起自己的对戏曲的兴趣进而去影响周围的人。

我认为戏曲在如今受到越来越少的人关注,本身的艰难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戏曲自身的博大精深。

相对于戏曲,电影则是对着空空的镜头来演戏,可以重来,人们是坐在电影院中观赏者偌大的银幕来体会剧情故事的发展。戏剧则是在舞台中直接面对台下的观众来直接表演,感到与演员的距离更加接近了,更加真实。

欧洲文学家将文艺内容主要为三大门类:(一)抒情文学(二)叙事文学(三)戏曲文学。抒情文学的对象是“情”,叙事文学的对象是“事”,而戏曲文学的目的,却是那由外境事实和内心情绪,交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人的“行为”。戏曲的中心就是“行为”的艺术表现。

由此可见,戏曲的艺术是融合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而加之新组织的,他是文艺中的最高制作,也是最难制作的。当今的商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付出较少的成本而获得较大的收益,包括剧本的创作也可以算是脑力劳动的成本之一。戏曲剧本的极其难创作,对演员的功力要求之高,这使得戏曲艺术的呈现较为困难。相对于戏曲而言,电影中可以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如《非诚勿扰2》,它们有着有更多的商业利用价值。

戏曲写尽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表尽了中华民族价值观,至今在舞台上上演的许多仍是千古流传下来的。如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等,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和《桃花扇》至今可以被改编成地方戏以不同的形式上演。

戏曲的不断发展前行,相对于表演者也是个地位的提升。古时演戏的时候不是看戏,可能是祭菩萨,大量演出而荒废农业,在官员们看起来深恶痛绝。甚至死后不能进祖坟中,被认为是社会边缘中的人,社会中的另类,与主流文化之间保持距离,艺人很难有自我认识。包括在昆曲时代,昆曲得到传统文化认可,是从事昆曲创作的人,而不是昆曲表演的人。

20世纪以后,留学生到西方学习戏剧,艺术家很高的人格地位,“边缘人士”到积极力量。表演艺术家是受人尊敬的人,得到社会上广泛认可,对戏曲艺术的正面认识。四大名旦等至今被我们娓娓道来。

文化的传承是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总会有其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我们可以先撇开其剧本改编的如何,通过音乐、电影去传播戏曲无疑是个很好的形式。听歌曲的人,看电影的人或许会从作品本身找到对戏曲感兴趣的点,从而可以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关注与了解。

然而每一种艺术形式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其本身,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背后的文化底蕴。如日本的茶道精神,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昆曲和京剧也先后被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多的是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号及其所能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而不是发扬传承艺术本身,例如昆曲自从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甚至都开始学习昆曲,这种现象虽然是了解昆曲的契机,但是以此方式的了解和重视不得不说是悲哀的。

戏曲的发展需要真正单纯的想要发展和传承的艺术家。元代关汉卿把毕生的经历事业放在戏曲上,创作了66种戏曲;孔尚任虽然做官但是写戏却是其正业;在当今社会,也许我们很难做到将戏曲贯穿于整个的人生,甚至连个人的情感都要为其让路,但是我们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商业利益找到个合理的平衡点。

因此对一种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来源于其本身,而不仅仅是它身上所挂的响亮亮的名号,以及名号所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商业价值。

传播与发展戏曲是一段任重而道远的路,我相信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就必定有一部分的积极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将戏曲薪火相传的继承下去。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4篇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散文,汉代的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先贤留下的智慧。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远离时代的语言形式,很多字词在音、形、意方面都和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一定要用对方法。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文言文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思想性强等特点都是我们在写作中所必需的营养。高考试卷中难度的加大和分值的增加,也是我们学习中值得重视的一方面。

做教师的不仅要把知识灌输到孩子的脑海里,更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实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讲诗歌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些名家朗诵的MP3资料在课前放给学生听;在讲到宋词的时候还可以找到一些歌曲如《明月几时有》《雨霖铃》《虞美人》等让学生学唱;讲散文的时候呢,可以加上作者介绍,告诉学生一些关于作者的轶事,知人论世,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以便更好地学习;高中课本中的戏剧《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这些也是帮助学生学会文言文可以用到的方法。

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了解,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了。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便学习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正式大量地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课程学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有些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假字中“有”通“又”、虚词“而”所表示的五种关系,在讲解比较容易记住的“有”时,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提醒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但是在讲解“而”字的时候就应该多花些时间,还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考试的一般特点,教学应以诗词散文为主,戏曲小说为辅,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详略得当地展开课堂教学。同时,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注重点面结合,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它毕竟是远离时代的东西了,其中会有很多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字,甚至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词。而这些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要以这些内容为教学重点,然后由点到面,以此提高高中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师应虚心接受意见,做到相互促进

文言文本来以远离时代,我们现在教学所用教材的也是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在依靠抄书传递知识的时代,很多作品可能会出现个别字的差异,在个别字的解释上也可能有一些区别。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有人会写作“凝咽”。因此,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如果学生查到有与教材不同的,教师应努力求证,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学生,打击学生的积

极性。

综合以上观点,文言文作为高中学习的重点,更是祖国先贤的智慧结晶,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要学生和教师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从字、词、句、篇进行全方位学习。还要求师生多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文言文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以保证文言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5篇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大街小巷都在谈论于丹教授和她的《论语心得》。《论语》这本让很多人敬而远之的经书,在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突然在一夜之间被老百姓所接受,所传诵,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于丹教授的成功不是因为《论语》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她把原来高高在上的《论语》放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给原本深奥枯燥的经典赋予了生活的意义。现实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个小故事,无疑使《论语》与老百姓紧密贴合在一起。

在教学《提醒幸福》时,“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在教育学生时,如总是给学生灌输一大堆看似人人皆应知但却异常空洞的道理,估计学生难以很好地接受。作为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出课文中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与生活发生碰撞,激发出点点滴滴的火花,从而永久地烙在学生的心里,点滴渗透,润物无声,这样的课堂教育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交往中说话的艺术等,这些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地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丰富化

文学作品所凭据的语言不过是传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号,而非客观事物本身,因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单靠语文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很难将文学之美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广泛引入戏剧、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甚至还可以把书法、电影艺术也搬进课堂,从而达到激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窦娥冤》等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看电影。把电影引入课堂,除了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原著的蕴味。通过授引艺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需要补充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时,课件可以提前制作,但是不能让学生跟着课件走,喧宾夺主。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都只是教学工具,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点燃学生生命之光的只能是教师的智慧。

三、引入合作竞争理念,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化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进合作与竞争理念,采用组内合作学习,组外展示评比方法。小组在合作过程中进行讨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优带差,调动各种因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及时展示,及时小结和评比,及时给予奖励,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的求知欲在轻松、主动的学习中得以实现。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稚嫩的心灵。

四、发挥教师个性品质,实现语文教学个性化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过分强调教学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优质课标准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使语文学科成为一门心灵的学科,课文课就成了学生情感生活,心智活动的课堂,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而语文教学中,不同的语文教师不同的个性品质便形成了迥异的教学风格。只有让教师的个性品质得以张扬,语文课堂才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也只有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才有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才有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中职语文应提倡教学个性化,提倡教师以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而不是千人一面,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不能真切回忆每个老师的面孔。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6篇

二、剪接失度 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 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 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 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7篇

我们儿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匮乏。而唯一获得这份精神食粮的途径便是三五成群的伙伴相约到十里八里之外的邻村去看电影或者看戏。有《》、《刘胡兰》、《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风波亭》、《窦娥冤》、《七品芝麻官》、《智取威虎山》、《女驸马》、《白毛女》、《杜鹃山》、《忠烈千秋》、《花好月圆》 。影片和戏剧中悲欢离合的曲折故事,悲壮激昂的英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产生了崇拜英雄、同情弱小、保家卫国和渴望幸福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情结。

当历史的车轮奋进在当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这个“快车”时代,我发现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尤其在文化领域,在这个喧嚣冲动快节奏的氛围中,我这个做了音乐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 ,竟也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戏剧这个特殊的文化载体,从宋末元初的起源,明代的发展,清代的繁荣,以及近代更多戏剧种类的诞生发展,使我国戏剧种类达三百多种。可以说日益鼎盛,随后却开始渐步衰退。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了第一次复兴,可好景不长,至今日又开始日渐式微。何去何从?我认为确实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中国的戏剧从宋末元初的起源应该比欧洲意大利的歌剧形成(17世纪)早四百年左右。明初已日趋完善的昆曲更是在2001年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了列为“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戏剧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在经历几百年的传承,被几十代人不断加工完善改进的艺术形成已成为积淀后的精品,成为了文化艺术的瑰宝。而形成这种文化瑰宝的又何止“昆曲”。如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如数家珍。

可现实呢?当人们从电影 、戏剧时代进入电视时代、而后迅速进入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生活在虚拟,爱好是动漫。而戏剧这个文化中的精品,在古代曾经教化影响那些“睁眼瞎”农民兄弟的道德法宝,却面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据笔者调查,很多剧团后继无人,培养戏剧人才的专业戏校,更是门可罗雀,异常冷清。如何挽救日趋滑坡的文化遗宝。我愿奉献一些粗浅建议以供商榷,权作参考。

1 大力提倡普通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课程编设中要增加戏曲艺术教育的内容含量。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独树一帜,绝无仅有。是融表演、演唱,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提倡学校常规的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要有,而且应多。高中音乐欣赏材料,仅有“京韵悠”和“梨园百花”两个章节。歌唱内容《唱脸谱》和《谁说女子享清闲》,尽管为同学所喜爱。我以《说唱脸谱》为例:因为它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但含量还是偏小。虽然在欣赏内容里涉及比较广泛。但欣赏时如过往烟云,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戏剧类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祖国传统的戏剧音乐文化。我建议可节选一些具有流行音乐元素和戏剧风格的作品让同学们学唱。如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穿林海,跨雪原”选段,电视剧《常香玉》主题戏歌《你家在哪里》,黄梅戏《天仙配》里“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女驸马》选段《对花》以及被称为新歌剧的豫剧《朝阳沟》选段。

2 欣赏中国戏剧,要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入手。

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说人物。我建议在我们每讲一段戏剧,欣赏一些名段,不妨先从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戏剧所演绎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神仙传奇、那一部戏曲不是一部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从波澜壮阔的项刘之战到决战《十面埋伏》、从《四面楚歌》而讲《霸王别姬》,最终为《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做伏笔;从春光无限的阳春三月,彩蝶纷飞,而倒序到梁祝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楼台话别――英台哭诉――英台投坟,那一段英台抗婚缠绵悱恻的动人传奇。巾帼英雄《花木兰》、一门忠烈《杨家将、忠肝义胆《关云长》、铁面无私《包青天》、嫉恶如仇的海瑞 、机智幽默的唐成、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果断的薛刚,先让学生喜欢上了这一个个鲜活的喜剧人物吧!让他们带领学生走进戏剧的课堂。

3 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要做到赏析学唱相结合,学与做相结合。

要把赏析和学唱,学与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平时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剧艺术实际。通过真看真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如此,学生鉴赏能力得以升华,此时,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与爱好,选择一些简单剧目进行学唱、学做,使之循序渐进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中。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4 加强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要贯穿素质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传统的中国戏剧,本就是一种特殊的伦理道德和德育垂范的经典教科书。在人们受到艺术熏染的同时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它的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传统革命教育,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不但丰富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继承与学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5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让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5.2 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窦娥冤电影范文第8篇

【摘 要】河北梆子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戏曲剧种,虽然历经衰落和磨难,却始终保持着积极、饱满的生命力。当代社会中,河北梆子虽然遭遇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剧种及经费等各种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如果能够做到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积极加以改进,河北梆子必将重现辉煌,焕发出永久的艺术青春。 【关键词】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55-01一、河北梆子要不断更新传统剧种,永葆活力受传统剧种和舞台表演的影响,河北梆子流传的剧目中很多是体现和表达劳苦大众命运的,一般表演比较凄惨,如著名剧目《杜十娘》《窦娥冤》等,这是河北梆子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个戏曲品种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市场,河北梆子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剧种也不例外。河北梆子要积极地更新传统剧种,永葆发展活力,要把变革、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生根发芽的燕赵大地上,融入到我们民族自己的现代生活当中去,以现代化的眼光去挖掘发展的潜力,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剧种重新焕发活力。河北梆子除了关注舞台表演以精益求精外,还要适当将眼光放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上去,在剧目内容上要不断更新,不断为河北梆子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舞台表演上也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优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改变陈旧落后的表演模式,这一点体现在舞台设置和剧目更新上,这种更新是河北梆子保持活力的基础和着力点。同时笔者认为,河北梆子的剧目也好,舞台设置也好,在更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能为变而变,丢失自身优秀的传统。变革首先是继承和不断发扬河北梆子艺术优良的传统部分,剧种的地方特色和表演模式不能变,戏曲特点也不能变,不能为了票房而去通俗化、流行化。二、河北梆子要不断深入民间,与民同乐河北梆子有各级机构,确保了这一剧种的延续和发扬广大。但是河北梆子一定要不断深入民间、深入一线,与民同乐,只有站在人民大众这一基础上,河北梆子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河北梆子起源于民间,最终也要以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度为最大标准。河北梆子是人民大众的艺术,长期以来都是人民群众生活形态的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河北梆子的观众有所流失,但是笔者坚信,只要河北梆子的从业人员更新观念,以社会生活作为表演的基础,积极面向人民群众市场,不断强化观众意识,创造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剧目,一定可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并且自身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焕发出诱人的魅力。河北梆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改编传统剧目,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二是不断创编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只有做到这两点,河北梆子才能不断扬长避短,焕发永久的艺术青春。河北梆子要不断保持燕赵文化特色,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生活,在表演剧目、舞台风格、表演形式上贴近人民大众,力求展示出观众亲和力,做到与民同乐。三、河北梆子要不断培养人才队伍,后续有人河北梆子的发展制约因素除了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的冲击影响外,后继乏人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河北梆子要不断发展,就要做到后续有人,要加大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这也是所有艺术剧种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北梆子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培养表演人才的私人科班,但是在舞台表演及唱腔方面并没有脱离传统套路,这就严重制约了河北梆子的发展。由于艺校生对于舞蹈、美术等较为热衷,造成了梆子学习生源不足的现象,使得河北梆子的学习并没有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个剧种的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支阵容强大、人才辈出的演员队伍,这是一个剧种发展的基础。回顾河北梆子建国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教育。张慧云、齐花坦、裴艳玲等河北梆子艺术的中流砥柱,正是由于他们的代代相传,让河北梆子才得以薪火相传。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才既包括梆子演员,还包括编剧、导演、伴奏乐队、舞美设计、灯光师、音响师等各方面人员。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这是留住人才和继续发展人才的一个基础。很多艺校生认为戏曲表演没有前途,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舞蹈教师或者钢琴表演教师的工资是梆子表演者的数倍!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让河北梆子表演者安心于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保持河北梆子的正常发展循环。除了提高演员待遇外,还应加大新人的挖掘和培育力度,避免河北梆子艺术后继乏人。通过成立各种青训班和特训班等方式,从各种戏曲苗子中挖掘优秀人才加以培育,以保证从业人员的高质量、高水平。 一个民族存在的关键性因素是拥有独特的文化艺术,河北梆子也是如此。我们有必要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加以关注,并不断努力让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