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说中牛郎织女

传说中牛郎织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1篇

2、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环境下传播1年的距离。光在一秒钟内大概行进30万公里,用光速乘以1年的时间,可以得到,1光年大概是9万4千6百亿公里。

3、所以,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距离是16.4×9万4千6百亿公里。

4、而喜鹊的平均体长有45厘米。换算一下,大概需要约三十四亿亿只喜鹊排成一列,才可以把牛郎送去织女那面。

5、鹊桥,其又名乌鹊桥,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2篇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介绍中国有个地方,叫郧西!郧西有条河,叫天河!郧西天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重合,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资源,在郧西能找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了许多的古迹和传说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郧西天河地域独特的天象及地理环境、蕴涵的人文资源、古老的史话诗词传说、淳朴的民间风俗习惯等七夕文化地源资源渊厚博广。

天河地域的观象: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郧西地处中西部接合的湖北西北山区,背靠秦岭,脚踏汉水,境内有汉水和天河并交汇,与文献书中对“银河”的解释相吻合。星象图上,在由北至南的银河系西边是织女星,东边是牛郎星,而郧西天河西边是美女河(也叫麦裕河)、仙河、归仙河、银河,天河的东面是杨家河,这些河名和走向与天上的银河及牛郎、织女二星遥遥相对,正巧与天象对称。一边是美女仙人,一边是本土俗夫,这就好比一个是天上的仙女,一个是地下的牛郎,他们隔天河相望,诉说着亘古不褪色的爱情故事。

自然地貌的成像:天河临汉水,郧西是世界上唯一的汉水连天河之地,郧西天河,人们视其为天上银河,在郧西境内有许多自然地貌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相互印证的景观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如:“牛郎庙遗址”、“娘娘山”“牛郎山”和“织女山”等自然地貌景观。而在郧西天河悬鼓观和天池庵却恰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和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

郧西县是牛郎织女的故乡,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20xx年,郧西县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中国“七夕文化之乡”。通过举办“七夕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极大提升了郧西乃至十堰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郧西旅游业的长足发展。8月23日大型情歌晚会是此次节庆活动的“重头戏”,由主题活动和集体婚礼两大部分组成。8月23日晚,郧西天河文体广场宾朋满座,群星灿烂。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真情放歌,情定天河”大型情歌晚会隆重举行,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视听盛宴。

郧西七夕文化节活动20xx郧西七夕文化节时间:20xx年7月27日—8月2日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3篇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正确思考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创设精妙的开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先决条件。为此,语文课教师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课文基调,设计相应的精美文学导语。优美的导语能够烘托氛围,把学生感情引入到课文情景中去。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语的:

同学们,我们把冬天比作一位历尽严寒、饱经风霜的冬妈妈。冬妈妈经过一冬的孕育,终于苦尽甘来,生产了一位美丽俊俏的春姑娘。这位春姑娘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赞她,颂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大家所熟悉的。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又与春媲美,和春共存。

这段课前导语把同学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般的境界和美好的春光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激发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疑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因,也是提升能力的重要支架,而展开想象则是实现知识转化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可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着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这样简单,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呢?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对名字的思索引出深刻主题挖掘。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多创设问题的素材,可将其设置成课堂提问、阅读提纲、思考题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气氛中学习。

二、合理利用教学方式,领悟课文情感

首先,演绎课文角色,增加情感投入。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参与。教师若能在学习某些对话或课文中的某一细节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增加投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把扮演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课文知识。

其次,采取对比方法,促进深度感悟。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当学生理解了诗的三、四小节中诗人想象天街上牛郎织女自由美满的生活情景时,教师引言:“我小时候,在夏日的晚上,常常围着大人们坐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头顶上那白茫茫的天河,听大人们讲那牛郎织女的神奇故事。勤劳的小伙子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和天上下凡的美丽的织女组成了家庭。织女在家织布,牛郎外出耕田,夫妻恩爱,生儿育女,可好景不长……”。后面情节请学生讲下去。当学生沉醉于故事情节中时,不失时机地问: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生活一样吗?学生回答是:诗中牛郎织女自由美满,传说中牛郎织女倍受相思之苦。诗人为什么大胆改造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结合当时背景,学生自然理解诗歌的主题:诗人是用天上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激励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合理引入教学手段,拓宽学习天地

首先,运用现代手段,触动学生感官。随着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语文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或可以锤练语言描绘情境,或可以播入音乐渲染情境,或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方法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以体味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如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电视机,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会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之后可以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了对课文的感知。

其次,融入生活气息,感受学习喜悦。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语文活动课,使学生进入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由此喜欢语文课。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4篇

泉州七夕节有什么活动

焚送七娘妈轿七娘妈亭为孩童祈福

七夕泉州有焚送七娘妈轿、七娘妈亭的习俗。在泉州的民俗文化中,七娘妈(即七仙女)为妇幼保护神,而七月初七是七娘妈的神诞。七夕到,不少家庭会买七娘妈轿、七娘妈亭,焚烧献给七娘妈,为家里孩童祈福。

而这段时间,泉州古城街边有不少小贩也卖起了这些东西。七娘妈轿用竹篾扎成,七顶轿子并成一排。

七娘妈亭则是牛郎和织女的住所,共三层,最上一层是织女做工和化妆的地方,上面画有剪刀、尺子和镜子等图案。

中间一层贴有喜字,这是七娘妈和牛郎成亲的地方。而最底层则画有桌椅,是用来宴请织女的。

根据一些老人介绍,七娘妈亭的用法讲究,如果是新婚夫妇、刚生小孩以及家里有16岁以下小孩的人家,就必须用到七娘妈亭。

做糖粿

糖粿是七夕这一天,泉州敬祀和食用的一种面食。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喜鹊会搭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见。

相爱而不能相处,牛郎织女见面时相拥而泣,而糖粿就是用来盛装牛郎和织女相会时落下的眼泪。所以,很多年轻人也将其喻为情人果。

闽南七夕的主要特色

在闽南地区,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拜魁星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闽南因其地处东南沿海宗教氛围浓厚,加之该地区人们普遍认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所以人们将其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将七夕衍化成七娘妈的生日,即七娘妈生。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5篇

牛郎织女历经无数个春秋,至今依然相爱!今天是七夕,亲爱的你看见吗?天上的他们正是我们的倒影!

盼望能跟你说着情意绵绵的话,盼望能躲进你的怀内,盼望能得到你的,盼望你的爱。

假如天空下着滂沱星雨/那万点灵光漫天雀跃/我将打开手心期待/那颗最为烂丽的异彩/因为我相信/你的到来

左等右等终于盼来了你的信息,回信时按键的手指都激动得发抖。其实我很在意你!因为我用自己的心血在爱你。

你知道这些天我为什么这样沉默吗?因为我在等待,等你问我原因,然后我会告诉你:因为我想告诉你:我爱你。

我愿化作天空的流星……:划破长长的夜空,轻轻掉进你心中。悄悄的遗下心迹,留给你美好回忆。

紧紧地抱住你,让你感觉到我因爱你而加快的心跳;紧紧地搂住你,让你体会到我因爱你而急促的呼吸。

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不管明天就算有坏的消息~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我的心,我的心,就会满意~

手握相思笔,独坐相思椅,望着相思月,想着相思的你,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爱你是真的。

在那相思风雨中,我们再次牵手高歌,就让我的相思,随着那风飘到你的心里,这雨就是我为你流下的眼泪。想你。

爱是一种迷恋,爱是一种无休止的惦念,爱是温柔的呵护,爱是给予和奉献,真的好爱你!

昨天你在我脑子里跑了一天,晚上你在我梦中陪了我一夜,我想说:谢谢你,你辛苦了!

又是一年七夕日,想你念你终得见;愿那鹊桥恒长久,与你相偕至白头!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七夕鹊桥上你更加美丽,我一生一世只爱你!

今晚站在鹊桥那边的是你吗?你知道吗?我在等你!

亲爱的,都说七月七是中国的情人节,让我们共度这一天吧,因为我们比牛郎织女还幸福^_^!

牛郎唱道:我要和你相会,我要亲吻你,——喜鹊呢?天!喜鹊竟然自行相会了先!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祝生日快乐!情人节happy!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仙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爱你一万年,就从今天开始!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

很感谢你给我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祝我们俩永远相爱,白头偕老!深深的吻你!!:)

织女不用敛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鹊桥执手望泪眼,良晨美景不思归。

天若有知愿我十数年换与你共醉一回。织女尚有七夕日,我岂全无见你时???

今天是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都能在今天相会,可是你在哪里呢?

我爱你~!似乎一万年万万年!用思念编织成爱你的 语言,月亮代表我的心!~爱你永远~!

亲爱的,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远远的,送你一个情人节的吻!中国式。*^^*

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建议见义我们的爱情之桥最好是由我们自己来搭建!

我们不做牛郎织女,因为他们相距太远而相见又太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国情人,曰为节日,共度七夕,天长地久。

这特别的日子,愿你特别的快乐!!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分,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洒下凡间,留给世人无限的祝福!

天!我忘了昨天是七夕,但没关系,只要我们在一快就天天是七夕!

茫茫星河,我无法找到你的踪迹;漫漫长夜,你能否感觉我的思念?

七夕到了,愿我们能相爱永远,也希望每个七夕都能与你共度!

七夕祈愿:心较比干多一窍,貌若西子胜三分。百雀筑桥,星梦传书,星语心愿,七夕与君长相伴!!!

七夕许愿很灵吗?试一下!我希望成为你的女朋友!我希望你可以永远爱我!最关键的~就是我希望能够认识你!

七夕虽是牛郎和织女每年一次见面的节日,但我能天天和你在一起,看你,亲你。亲爱的,你说呢?

老是过西方的情人节,为什么不过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呢?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过 好吗?我等你!

每一分每一妙都在想你,念你,别了明天是我们相约的日子。鹊桥中央不见不散!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余永红工作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乞巧风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流传广泛,这与中华民族悠久、发达的农耕文化有关。和目前国内其它地区零星流传的乞巧风俗相比,陇南北部的乞巧风俗规模更盛大,议程更完整,文化内涵更丰富,也更具有乞巧文化的原生态性,这也与陇南北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相关。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而陇南北部地区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陇南北部西汉水上游一带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可知,这一带很早就进入周秦文化融合后发达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发达的标志就是“牛耕”和“女织”的发明与兴起,从陇南当地目前流传的“乞巧歌”内容可知,乞巧风俗与“牛郎织女”传说密切相关,乞巧风俗中敬拜的唯一神灵“巧娘娘”就是织女,而“牛郎织女”故事也正是男耕女织型农耕文化的索引,所以乞巧文化也是农耕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赵逵夫先生指出,“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人公“织女”源自秦人始祖“女修”,“牛郎”则来源于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而天汉(银河)、牵牛星、织女星正是当地先民们仰观俯察,以汉水之名称银河系为“天汉”,以牵牛、织女命名其两侧星座的结果,[2]这也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起点。织布技术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完善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尤其牛耕的发明对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而产生了古代西汉水上游先民对叔均和女修的纪念与崇拜,随以“牵牛”、“织女”来命名天汉两边的星座,上古时期以人名命名星座皆为部族始祖或杰出人物。[3]对女织和农耕的崇拜,显然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叔均和女修作为“男耕女织”型农耕文化的始祖,不仅成为上古时代西汉水上游先民们崇拜的偶像,也为以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由此可知,最初的天汉、牵牛星、织女星具有原始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痕迹,之后随着农耕型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男耕女织”型农耕经济和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主体文化,并且伴随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才衍生为以向往自由爱情为主题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乞讨灵巧”,但从其发生、发展、传承现状综合考察,其中包含了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以农耕文化为内核的女织崇拜等综合文化含义。一种民间风俗,在其成熟之前,一定存在相应的早期形态,乞巧风俗的早期形态可能与秦先民对其始祖女修的崇拜有关,从女修作为秦先民母性始祖来考察,早期崇拜的内在含义也可能包含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文化因素。这种崇拜因素在后来的乞巧活动中依然流传,有学者认为,早期的乞巧活动也与生殖崇拜相关,乞巧活动中的“巧果”就是“多子”的象征。[4]陇南当地乞巧风俗中的崇拜对象称为“巧娘娘”,而不直称“织女”,“娘娘”是当地对母性神灵的习惯称呼,例如“王母娘娘”、“送生娘娘”等,至于乞巧歌中的“牛郎织女”内容以及将巧娘娘与织女融而为一的现象,应是后来“牛郎织女”传说形成并广泛流传以后,对乞巧风俗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正如“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一样,乞巧风俗也经历了原始祖先崇拜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逐渐融合的过程。因此,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应是乞巧风俗的初始阶段,具有更为深远的原始宗教文化含义。随着封建社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男女社会地位与劳动分工逐渐明确,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统治对人性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向往婚姻自由随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心声,所以,“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也是男耕女织、男尊女卑型封建社会文化的必然产物,天汉及其两边的牵牛星、织女星在外在形式和意象方面,与受封建制度阻隔的男女形成一种相对应的异质同构模式,进一步促成了“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与完善。同时妇女作为这一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受人尊重的德行除了美貌、温柔善良以外,还有心灵手巧、能织善绣,所以,中国古代妇女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以织绣为主要内容的“女红”文化,女人的聪明才智主要体现在织绣技巧方面,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聪明灵巧,就是女人一生的主要追求和愿望,因此通过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祈求,让自己灵巧的乞巧活动便得以长期流传。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乞巧活动中远古时代祖先崇拜的痕迹逐渐淡化,生殖崇拜的文化因素更为隐晦,“女织”随成为乞巧风俗的主要文化含义。从陇南当地乞巧文化的内涵与乞巧仪式综合考察,虽然也不排除包含生殖崇拜在内的男女爱情因素,但“女红”文化才是主体内容,乞巧歌的每一唱段后面,都要唱“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没有向男子直接表达爱情的文化环境,她们更多地通过精湛的织绣技艺和精美的织绣品,间接地表达对心上人深厚真挚的感情,所以乞巧风俗中的爱情因素虽然隐晦,但确是客观存在的。综上所述,与“牛郎织女”传说密切关联的乞巧风俗其实是伴随男耕女织型农耕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农耕型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也折射出乞巧文化由原始宗教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渡,并最终以封建农耕文化定格的发展轨迹。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封建社会文化形成了乞巧风俗的文化基础,也构筑了乞巧风俗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又一直维系着乞巧风俗的世代传承。

文化生态的形成,与一定时代的经济基础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文化系统内部以及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之间相互作用、构筑起来的有机整体。所以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延续和传承乞巧民俗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也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但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维系其生产生活的基础都是农耕经济,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桑”和“耕织”定为“本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5]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耕作仪式,男耕女织型农耕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主体,宫廷以及上层社会妇女接受的教育与从事的劳动也主要是“女红”文化与织绣活动,所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乞巧风俗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过去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十分流行,汉魏时期的宫廷妇女就流行乞巧风俗,但较为古朴,到唐宋时期已发展为盛极一时的节日,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夕》云:“其日晚晡时,侵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尚节序。”在东京,富贵人家也是在自己的庭院内搭起华丽奢靡的“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民间则搭“乞巧棚”,以五色彩纸装饰,称为“仙楼”,上刻牛郎、织女及王母等仙人像以祭拜乞巧。[6](P642)明清以后直至近代,乞巧风俗主要流传于民间,但清代宫廷妇女仍有乞巧风俗。概括起来,古代乞巧风俗的内容主要有穿七孔针、供巧果、丢巧针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等,都紧紧围绕乞巧的主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现代化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农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不但是经济主体,而且生产方式与古代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这种经济模式使得一些古朴的民俗文化长期流传。另外城市与乡村、东部沿海与西部山区之间存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前者深受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后者则更多保留了一些原始古老的民俗文化。陇南作为西部贫困地区之一,现代化发展速度更为缓慢,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依然是当地经济的绝对主体,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陇南的广大地区基本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这种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生态仍然得以维系。所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陇南乞巧风俗依然延续了古朴的传统形式,活动的时间为农历六月晦日晚至七月七日晚,活动的内容包括设置神坛供奉巧娘娘纸偶像、迎巧娘娘、编唱乞巧歌、生巧芽、交神、迎水神、会餐、丢巧芽照花瓣、送巧娘娘等,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姑娘们手拉手并前后摆动着唱乞巧歌,还有包含一定迷信色彩的“跳麻姐姐”(跳神)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等,传递出乞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另外当时的一些乞巧歌也传达出一种传统、淳朴的地域文化特色。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紧张的生产运动、政治运动中解脱出来,生活相对富裕,为乞巧民俗规模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虽然乞巧民俗活动的基本内容没有太多变化,但随着生活的相对富足以及物质的相对丰富,乞巧活动的节前准备比以前充分,视觉元素比以前丰富多彩,场面比以前盛大,真正成为民间少女的盛大节日。另外一些经典的戏剧电影在农村广泛流传,这些经典戏剧电影将古老的民间传说搬上银幕,使这些传统民间文化成为新的经典,并深深影响了陇南民间乞巧风俗的表演节目,例如《天仙配》、《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戏剧电影中的精彩唱段,也成为乞巧风俗中的表演节目;服饰方面也更为讲究,模仿古装戏剧装饰。过去乞巧中的交神活动祭祀的因素突出,村与村之间进行相互敬拜巧娘娘的活动,形式相对单纯;80年代以来的交神活动,像当地民间社火一样,已发展为村与村之间的民间乞巧文艺互演。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至七日间,陇南北部地区的农村、街道,到处洋溢着七夕的节日气息。90年代以后,随着通讯媒介的发展,一些现代流行歌曲和舞蹈也进入乞巧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乞巧风俗的传统文化意蕴。进入9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陇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文化和科技文明不断进入农村,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乞巧文化生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在:女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已完全脱离了“女红”文化,以接受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为主,平时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文化课程学习,无暇顾及具有民俗文化意味的乞巧活动;另一部分农村女孩子则大量进入大城市打工,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主,因此乞巧风俗也逐渐趋于衰落。尽管如此,作为目前全国唯一流传完整的七夕节民间风俗,陇南的乞巧节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政府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3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同时“西和县乞巧节”已被确定为甘肃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以来,西和县已举办了三届“乞巧民俗文化节”,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对传播乞巧民俗和乞巧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从保护和传承乞巧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还缺乏必要的内在因素,尤其是缺乏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意识。

乞巧文化生态的保护与构建,应建立整体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不能单纯地以保护乞巧民俗文化为方式。文化生态既包括民俗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俗文化之间相互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关系。[7]农耕文化是由众多广谱性文化诸要素构成,其中不仅有组成这种文化必不可少的工具文化、畜牧文化等主要文化元素,而且有陶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精神文化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派生性文化,[8]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文化网络,也形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循环链条,乞巧民俗文化是这个系统中的精神文化部分,所以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应从宏观的、整体的大文化观念入手。而陇南当地的文化部门对乞巧民俗文化的保护,除了每年举办具有商业气息的“乞巧民俗文化节”以外,主要从传承人的发掘与培养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不理想。因此,保护乞巧民俗文化,应将有关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建筑与村落本身就是农村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村落布局、民居风格中包含着深厚的农耕民俗文化含义,以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观念构建的民居建筑群落所形成的自然村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和谐观,是一种有机整体,有其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同时,这种自然优美的村落生态,又是生成和维系包括乞巧民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的自然基础。现代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落,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一律为样式单调的钢筋水泥平顶房,不仅丧失了建筑中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且以浪费大片的良田耕地面积为代价,也给农村的自然生态形成破坏,从而也对传统民俗文化生态形成巨大冲击。此外,还应充分挖掘其它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研究、宣传,尤其应注重传统的“女红”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乞巧的主题是“女红”文化,所以与其相关的织绣技术与作品就成为保护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服饰文化、婚姻文化、美术文化等是乞巧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织绣技术在农村已衰微,不仅一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织绣作品在农村基本消失,过去一些精美的传统刺绣品,如出脱帽、裹肚子、缠腰子、枕头顶、绣花鞋、荷包、袜底等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也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品,造型和色彩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且传统织绣技艺面临断代,目前陇南地域内只有极少数农村中老年妇女能从事传统刺绣活动,而传统的织布技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织布机、纺线车等相关的设备已经成为地方民俗文化博物观的展品。在目前的乞巧活动中,传统“女织”文化意蕴淡薄,一些当代流行歌舞成为表演的主体,除了节日仍然称为“乞巧节”以外,其主题文化正在丧失。我们不是要求当地人们要回到过去纯粹的农耕时代,而是指出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整体和全局意识,要将乞巧文化保护与充分认识和挖掘当地的其它民间文化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传统的织绣文化。笔者在考察研究陇南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发现地方文化部门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些具有民俗文化博物馆性质的地方“文化大院”,在收集种类的全面性、陈列布置的科学性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整体构思方面更缺乏文化意识,因而使其沦为地方文化部门工作政绩的标志和行政官员观光的场所之一。陇南北部的乞巧民俗虽然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乞巧民俗文化,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其内在的核心文化含义已逐渐流失,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保护也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提出富有文化战略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对包括乞巧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的有效保护,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和科学实质,是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有效保护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陇南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所在,尤其在保护意识方面,更要建立全面的、整体的生态文化观,才能从本质上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7篇

陈柱

音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正是由人们的想像而产生的。而文学作品是由文字作用于人的视觉引起联想,激发人的想像,由此产生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从这一点看,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根据这个特点,我试将音乐作用于朗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比如我在初一年级上郭沫若的抒情诗《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作了一些尝试。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用相应的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听觉和视觉同时发生作用,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之目的。为此,我选用了陈钢与何占豪于1959年创作的《梁祝》来作背景音乐。

该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纯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该曲共分八个乐章:(1):结拜(2):共读(3):相恋(4):送别(5):抗婚(6):楼台(7):哭坟(8):化蝶。根据《天上的街市》的意境特点,我选取了结拜、共读、相恋三个乐章,意在营造一种美好、恬静、自在、清新的情感氛围。《天上的街市》意境特别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特别适合朗读。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欣赏《梁祝》,讲述梁祝的故事,便于学生理解音乐;

二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三探究:学生将诗人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梁祝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四老师示范朗读,配乐《梁祝》,将学生带入联想与想像的情感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体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老师再次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便于学生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特别想像他们的生活:“天河浅浅”,“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还能够“在天街闲游”。多么幸福!诗人的想像真是太丰富美妙了!

六学生朗读三步曲: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第一遍朗读: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二遍朗读:想像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遍朗读: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就连平时上课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的学生,甚至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陶醉其间,有的居然还学着过去的老先生一读三摇头。

我看到这个情景,心中突然感觉到了一种美,一种甜甜的美。

朗读是打开美文意境的钥匙,音乐则是剂。这堂课的效益超出了45分钟,甚至是永久的。很多学生主动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们朗读、朗诵,指导他们欣赏诗词文章,让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成功与喜悦,体会到了教书育人的美。

传说中牛郎织女范文第8篇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时日,因此,这个日子被定名为七夕节;人间的姑娘们借此机会想向织女学些女红技巧,于是这个节目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乞巧,源于汉代。东晋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也记录了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的习俗。宋元时代,京城中甚至还开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以想见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程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耳熟能详的《鹊桥仙》就是宋朝大文人秦少游专为七月七这个被誉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而作,也可以说是对浪漫七夕节的最完美的写照。词中所唱的坚贞爱情又引出了一段位列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美丽得令人感伤的爱情传奇――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从小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度日,经常被嫂子虐待。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牛郎救了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人间的灰牛大仙。后来,在嫂子把牛郎赶出家门时,牛郎只带走了灰牛大仙变成的老牛。

一天,天上的仙女一起下凡到河里洗澡,老牛向牛郎透露了消息,并帮助牛郎结识了织女。织女就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从天上带来天蚕,教会人们养蚕、抽丝、织出光亮轻薄的丝绸。牛郎织女男耕女织,恩爱相随,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非常幸福。但是,玉帝知道这事后大为震怒,屡次遣使招织女上天。织女不忍与牛郎分别,便屡次抗旨,不肯返回天庭。最后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带走了织女。

牛郎用担子挑起一双儿女就要上天去追织女,可是他无路可走。为了帮助牛郎追回织女,老牛主动放弃了生命,它让牛郎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上天了。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点,带着一双儿女,上天去追织女。王母娘娘看到牛郎追了上来,就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在天上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在两岸,只能泪眼相对。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所有的喜鹊,它们同心协力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长叹一口气,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地上的人们也没有忘记织女,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就会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祝福它们一年一度的相会。而姑娘们还会乞求上天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女性参与的七月七夜晚的各种乞巧活动。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陈列瓜果,或捕蜘蛛一只,放入匣中,等待蜘蛛结网,结了网的就是乞到巧了;有的地方姑娘们会在七夕夜集会拜仙,然后手执彩线在灯影里比赛穿针,一口气能穿七枚针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有的地方会聚集七个好姐妹,各自带来粮食蔬菜一起包饺子吃巧巧饭。饺子里会包进铜钱、针和红枣,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的地方会举办斗巧比赛,项目有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装饰品。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也是牛的生日)。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中最有名的是巧果,也有地方称之为乞巧果子。地方不同,款式也不同;姑娘的巧拙不一,制作出的巧果也不可同日而语。制作巧果的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的街市上就已有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熬成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由巧手的姑娘折出各种各样与七夕有关的花样巧果胚,最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世界青年旅舍的由来

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你在合理的价格内获得最友好的氛围和基本舒适安全自由地度过一个个异地驴行的夜晚。如果你不是大款,也没有足够三星级以上宾馆的住宿费用,在这里你可以用一套快餐的价格获得一张床位一夜的使用权,你可以自由地采买食物到厨房里DIY,你可以交通便利地玩转整个城市,你可以遇到其他和你志趣相投的很多朋友……虽然一切要你自己动手,虽然你可能只得到了一个双架床的上铺,虽然你可能必须到公用浴室洗澡,但你一定会急着寻找这样的地方,因为对于年轻的你来说,这样的地方更能支持你走上行走和寻找风景的旅途。

这个地方就是青年旅舍。与其说是宾馆,不如说更像一个供游人随时寄宿的大家庭。这种青年旅舍己遍布各个国际旅游区的中心地带。而它的来历还要从1 00年前说起――

1909年,德国有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尔曼的教师,他主张青年“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一天,他带领学生徒步旅行时,遇到一场大雨,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进,在一所乡村学校里借住了一夜。所有人都在地上铺的稻草上艰难地熬过了一夜。而斯尔曼老师为了照料学生整夜未眠,他的脑海里萌发了为外出旅行的年轻人建立专门的住宿旅馆的想法。

理查德・斯尔曼四处游说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应该走出校门,参加远足,留宿青年旅舍。”终于有人接受了他的观点。1912年,德国一个废弃的古堡Altena,被改造为世界第一家青年旅舍――室内有高架床、硬床垫、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有公共浴室和洗手间、自助餐厅和公共活动室。青年旅舍的基本理念――“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也由此确立。这家青年旅舍很快就受到了青年人的欢迎。一年后,青年旅舍就发展到83家、2.1万个床位。

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目前世界上大约60多个国家共有青年旅舍4000多家,国际会员超过400万人。世界上约有1000万青年旅游者在使用青年旅舍。青年旅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住宿连锁组织。

攀岩运动的由来

攀岩最初应该是登山运动的一种基本技能,当它从登山运动中分离出来时,立刻以惊险刺激的特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眼球,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独有魅力风靡全球,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活动。

攀岩的目标是发挥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各种装备作安全保护,攀登由岩石构成的峭壁、裂缝、海蚀崖、大圆石,后来又有了人工制造的岩壁。因为攀岩者的动作优美且惊险,所以攀岩作为一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又被誉为“岩壁芭蕾”。

相传在阿尔卑斯山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高山玫瑰,只要能采摘到这种玫瑰献给心爱的人,就能获得美满的爱情。姑娘们便以采摘高山玫瑰作为考验情郎的意志和才智的测试题。于是,小伙子们就以攀岩采摘高山玫瑰作为最值得炫耀的事情。传说攀岩运动就由此而来。

据说攀岩技能的历史可以上溯140多年,而攀岩运动在上世纪50年代才

出现。1947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攀岩委员会,并于1948年举办了首届攀岩锦标赛――世界上第一次攀岩比赛。攀岩运动自此开始在欧洲流行。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帮助人们把大自然中的岩壁搬进了城区。因为人工岩壁比自然岩壁在比赛规则上易于操作并利于观众观看,所以1987年,国际攀登联合会批准利用人工岩壁进行的攀岩比赛为国际正式比赛,并在法国举办了首届人工岩壁攀岩比赛。1995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攀岩为奥运会项目。

人工岩壁的出现,增加了攀岩的娱乐性,国外出现了各种攀岩俱乐部,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攀岩比赛和娱乐活动。目前攀岩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竞技攀登和娱乐攀登;按保护方式可分为有保护攀登和自由攀登(即徒手攀岩);按运动场所可分为人工场地攀登和自然场地攀登。竞技攀登又可进行多种分类:难度赛和速度赛;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20岁以上的成年赛和19岁以下的青少年赛;男子组赛和女子组赛;国际赛、洲际赛及国家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