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的价值第二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恋爱谈到最后走向分手?有人说是因为个性、家庭环境、条件上不适合、相爱容易相处难……但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怎么约会。
男生真的很无聊的时候,请不要约会,因为这种约会只会让女生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女生很寂寞的时候,请不要约会,因为你会拉他做一些琐事,只会让男生觉得他是人形立牌。
恋爱约会是有三部曲要进行的。如果能抓住恋爱三部曲的要点,以后就不会因为个性、条件或环境而分开了,而能走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目标。
第一部曲:
展现个人魅力,铺下天罗地网
两人会在一起,是彼此对于“喜欢”这件事情有了初步认定;尔后进入热恋,就是要加强对方对自己的深入了解,从而爱上自己的精神。
对于男人而言,如果女生是因为你高大帅气而喜欢你,你在热恋时期就要特别以穿衣方式展现自己高大帅气的样子,让女生更投入这段感情。如果女人真是因为你多金而爱上你,你也要在这段时期好好展现金钱魅力。不要太在意爱情的触发点是什么,重要的是,爱情触发了。
对于女人而言,如果男人是因为你温柔可爱而喜欢你,你在热恋时期就要特别展现自己可爱的一面,强化你的魅力特质。无论这是真你还是假你,在热恋时期,你就是要尽情演出这个角色。
要给对方“美梦成真”的感觉。爱情梦筑得越美,就越能抓住对方的心。最近有朋友遇上了20年前的男友,男友还非常爱她,但其实他们之间交往不到一年,最后还是因为女生出轨背叛分手的。但男人为何还如此爱她?因为她在热恋时期满足了他对于温柔可爱的期待,男人永铭于心。
第二部曲:
深入敌营,掌握核心
就好像女人遇见真心喜欢的衣服和鞋包,无论付再多钱也愿意得到它,因为它完全卸除了女人要“存钱理财”的心防。同样的道理,当男人或女人遇见了真心喜欢的对象,也会卸除心防,把自己的梦想与脆弱和盘托出。
一个人的梦想和脆弱,才是他被收服的钥匙。如果你不懂一个人的梦想和脆弱,你收服不了任何人。或许你能得到他表面上的物质与虚荣、恭维与崇拜,但实际上你抓不到他。往后如果有个人能抓到他的梦想和脆弱,她就能轻易抓走他。
所以约会的第二部曲,就是要去释放对方的梦想与脆弱—你要让对方放心,你承担得起也包容得起。我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对象是一个脾气很差的人,那么当他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你就要选择包容安抚,这是一把打开他真实灵魂的钥匙。
当男人偶然在女人面前展现了“扛不住”的时候,女人能一笑置之并协助化解,她就能得到男人的心。
当女人偶然在男人面前素颜、无理取闹,男人若能第一时间安抚包容,那么他就能抓住这个女人的灵魂。
所谓“放心”,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心,放在自己安心之处。恋爱的第二部曲,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安心之处。
第三部曲:
化被动为主动,掌握爱情进程
爱情是包容,但不是被动,谈恋爱谈到被动,会谈得很苦,只能成为宣泄情绪或吐苦水的对象。第二部曲完成了,表示自己在对方心中地位稳固,此时,便不需要再容忍被动,而是要主动掌握爱情进程。
每一个人都需要依靠,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也是依靠,所以你要成为对方能依靠的人。我说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依靠,还有精神上的依靠—但手法要细腻。
例如说,当你发现对方在职场上受挫时,你可以主动陪伴、鼓励对方;当对方面对家庭烦忧时,你可以主动陪伴,倾听他的想法。当然现实方面如果你能提供行动帮助的,也要做到。然后不要宣扬自己付出很多,要让对方去品味感受,如此你的付出会更有价值,也会让对方更能记住你的好。在爱情里不要数算自己的付出,只要说“我爱你”就好。
当你能给对方最深切的支持时,你就与他是生命共同体了。如此一来,无论环境如何、条件如何、命运如何,都很难将你们分开。
中华路第三小学 于晓沁
在区“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中,我借班上了一堂三年级第二单元的课《防火减灾有办法》。虽然课堂教学的主环节设计得较合理,但是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学环节尚显拖沓。为此结合课堂实录,就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有效性,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对游戏环节设计的反思
实录:
师:我们先做个游戏,比比谁的消防知识多,好不好?
生:好!(喜形于色)
师:老师先讲游戏规则,请一个同学做主持人,一个同学做裁判,当主持人读完题目之后,做裁判的同学请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现在开始做游戏!
生:(按部就班,开始做抢答游戏。)
反思:原本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游戏,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复习上节课的消防知识。因为是复习,所以让学生抢答的题目都比较简单,加之学校几年来形式多样的消防教育活动,几乎每个学生看题后,都能立即说出答案来。本意是欲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但由于过程不紧凑,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其实教学中可以针对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改用“鸽子送信”或者“芝麻开门”的形式,逐一向每个小组出示一道道题目,让学生共同回答,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摒弃虚假形式,追求真实课堂效果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反思
实录: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眼力大比拼。看看图,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1:这是加油站,好像发生了火灾。
生2:这好像是宾馆,发生了大伙。
生3:这是集贸市场着火了。
生4:这是火车站,也发生了火灾。
师:刚才大家提到得加油站、宾馆、集贸市场、火车站,这些地方是属于社会的,是公有公用的地方,我们把它们叫做“公共场所”。
师:看了刚才的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很不好,学生必然茫然。)
生:(表情茫然)
生1:加油站着火了,我们可以把车子推回家,到安全的地方去加油!
其余学生:(神色黯然,不知说什么才好。)
反思:学生通过“眼力大比拼”的游戏,初步明确了公共场所的概念。我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切入学习的主题:这些公共场所失火了,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灭火?我们一起去学习。如此化繁为简或许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教学中设计的“看了图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由于学生不明白我提问的意图,无从应答,只有一个同学,硬是凭着猜想牵强地说了几句,使得学生刚由游戏调动起来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冷了下来。可见若师生对话流于形式,就丝毫没有价值。
三、故事设计的反思
江皇宏顺利逃生并勇救30个大人的故事,被我有意识地分为两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的讲述,我着重描述了江皇宏到陌生的地方,养成了留心观察消防设施和图标的好习惯,目的是引导学生知道,这样的好习惯是江皇宏最终能顺利逃生的关键所在,值得每个人学习。第二部分的讲述,我着重叙述了江皇宏是如何在顺利逃生后,又返回火场救出了30多个大人的过程。这部分的叙述,是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在火灾现场顺利逃生之后,该不该再返回火场救人?两部分的故事全部叙述完之后:
实录:
师:你觉得江皇宏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1:他能救出30多个大人,真是勇敢!
生2:他能在火灾现场镇静不慌张,值得我学习!
生3:他能想办法逃生,很聪明,让我佩服!
反思:
关键词:黎锦晖 民族化 流行音乐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论从未停止过,这绝大部分是因为他的流行歌曲创作。一直到现今,黎锦晖本人的音乐作品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事。近几十年来,黎锦晖为什么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人物,不是因为他的儿童歌舞演曲,也不是儿童歌舞剧,而是为当时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所写的一系列“新城市小调”,让他在特色的历史年代戴上了“黄色鼻祖”的帽子,并长期受到批判,但这些所谓的评价到底是否有价值呢?
所喜,笔者最近拜读了施咏博士《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一文正是在这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篇,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黎锦晖的流行音乐文化本土化贡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通览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以史学家的目光深入把握住黎锦晖的音乐创作背景,通过抓住“民族化“这条线,以第一部分“历史时期”和第二部分“历史评价”对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历程进行叙述。其中,第一部分“历史时期” 分为萌芽、探索、兴盛、变异四个时期。中国音乐中的许多样式,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同步,“小调”即是与城市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式之一。作者对黎锦晖民族化音乐创作进行梳理首先要说的就是黎锦晖对民间小调的直接运用,然后是写根据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尝试以及运用,再后来写黎锦晖的歌舞剧的发展成长。中国音乐要发展就应该吸收外国歌舞剧的优点,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最后论述了黎锦晖时期的音乐作品,评其因为类似、雷同、俗套等原因而少有光彩与时代感。第一部分“历史时期“的表述以非常学术的视角对黎锦晖民族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论文摘要:《平凡的世界》着重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孙少平在书籍的引导和残酷现实的刺激下,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他时刻对给予他关怀与爱的人心怀感恩,并用正直和善良回报社会。
一、引言
作家路遥用长达六年的时间准备、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全景式地呈现了1975-1985年这十年间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着重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重重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
起源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体裁中颇为重要也很常见的一个类型,近年来在中国也逐渐流行起来。从广义上而言,成长小说是一种表现年轻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从“天真”走向“成熟”的小说形式。据此,我认为,就主人公孙少平而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全书用相当的笔墨细腻地刻画了孙少平受挫一迷惘一顿悟一受挫~迷惘一顿悟一·····一长大成人的成长历程,从17岁到27岁,总共历时十年。本文致力于对主人公孙少平成长历程的解析与探讨。
二、在苦难中成长
小说从1975年二三月间,17岁的孙少平刚上县城高中不久的一顿午饭写起。因为各自家境不同,学生的饭菜分成了甲、乙、丙三等,连一套合身衣裳都置办不起的孙少平当然只有吃丙菜的份儿,而他那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却让他不得不在人群散尽之后才来取自己那不体面的饭菜。此时的孙少平,像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人一样感到自卑与羞愧。他能忍受劳动和饥饿,却“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第一部,第8页)。尽管长年艰苦的生活让孙少平很早就懂得为家庭分忧,但尚未见过世面的他,虽已17岁,在心智上依然是一个没有成熟的青年。
但是,就如三毛曾经所言,我们反抗、所不肯承担逆境恰是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也许在事件发生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那些我们极力想摆脱的困境确在某种程度上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熟起来。当少平的姐夫被抓去劳教、平日主事的大哥出门在外,家中乱成一团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第一部,第41页)。此刻,在命运的召唤下,这个青年的心情甚至处于一种昂扬的状态。书籍的启示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由曾经被动地接受命运捶打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向困难发起反击。在经历了“初恋”失败、打架事件之后,他更是进行了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并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在最平常 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第一部,第137页)
在县城两年的高中生活,以及广泛的阅读向孙少平不完全地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高中毕业后的他,已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一生局限于农村那个狭小的天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也知道自己很难挣脱现实,但又急切地盼望着能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路遥将此归因为“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第二部,第89页),以及男性尊严意识的萌发。几番思想挣扎之后,孙少平最终选择了外出闯荡。
在度过了一年多像流浪汉一般四处揽工的生活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少平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煤矿工人。煤矿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和危险,在井下操作时,生死往往就在于一瞬之间。然而对经历过更艰苦环境的孙少平而言,那又黑又脏、缺乏诗情画意的矿区在他眼中,甚至变成了“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第三部,第14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离开打工的城市前往矿区时,面对这个给他带来无数心酸与苦难的地方,他居然能满怀感激地感叹:“你用严酷的爱的火焰,用无情而有力的锤砧,烧炼和锻打了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第二部,第421页)一个青年能对苦难产生如此积极而深刻的认识,可见他离真正的成熟已经不远了。
从外出闯荡到在煤矿下因救人而受重伤的这四年,孙少平在摸爬滚打中真正一步步成长起来。我认为,孙少平迎来真正的成熟,是在小说结尾他坚定地做出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执意回到了矿区: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歼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要求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1]。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变。笔者认为在社会再生产诸多的重要关系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以及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现阶段亟待调整的三个主要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将分别就这三大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视统筹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推动商品经济动态调整的根本性力量。在涉及宏观意义的社会再生产时,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调整动态对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总资本是各单个资本交互运动的总过程,这一过程不过是社会总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交换,“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2]因此,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平衡实际上包含着价值平衡、使用价值平衡和再生产平衡三大平衡,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使用价值的平衡可以使价值顺利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反之,一旦产品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其价值实现过程就会受阻,再生产平衡将遭到破坏。
马克思从两个维度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划分,讨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平衡条件。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或使用价值方面看,社会总产品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方面看,每一部类的产品又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简单再生产时,全部剩余价值m都用于消费,其平衡条件为:
Ⅰ(v+m)=Ⅱc
扩大再生产时,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 用于消费,余下的m- 转化为资本,假定按照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组织生产,积累基金中的 转化为不变资本, 转化为可变资本,则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v+ + )=Ⅱ(c+ )
其中, + + =m,积累率可表示为 或 ,资本有机构成为 = / 。上述平衡条件一方面体现了两大部类生产的使用价值刚好满足社会再生产的全部生产和消费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总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交换中的价值关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平衡。
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存在着内生的、持续性的矛盾: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实现却必须以使用价值的让渡为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以实现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者对产品使用价值的考虑只局限于市场竞争的需要。需求对于供给而言,是价值的实现能力,而供给对于需求而言,则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能力。需求侧管理是在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刺激需求,拓宽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而供给侧改革则是通过调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提高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3]。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对使用价值结构的调整,来调节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平衡。这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具体表现为对各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但这一过程决不仅是针对某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整改,而是对整个社会范围内各类商品之间比例关系的结构性调节,这种调节既要考虑每种商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它们在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视调节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为快速提高经济总量,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一种依靠不断扩大规模才能延续的再生产模式[4]。这种生产模式的不断积累导致近年来我国社会产品供给和需求的错配问题,例如第一部类的电解铝、焦炭、钢铁等生产资料部门的产品超过了社会再生产和积累的需要,产品积压,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实现;而第二部类的食品、婴儿用品、电子产品等消费资料部门的产品又不能满足居民的消费需要,导致此部分需求的大量外溢。这种供需错配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比例失调,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调节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使社会再生产循环得以顺利进行。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难以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商品结构关系予以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才是解答这一问题最有效的理论工具。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的调节需要遵循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给出的平衡条件,统筹协调两大部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成比例是社会再生产平衡的充分条件,反映着价值实现的数量平衡关系,任何一个部类产品数量过多都将造成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质量过硬是社会再生产平衡的必要条件,反映着使用价值满足生产和消费需要的能力,良好的质量是各种产品进入再生产循环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两大部类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协调是社会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平衡的具体体现,应综合考量,同步调节。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着该种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决定了社会对该种产品需求的数量;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又反过来引导着产品生产规模的增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对生产资料和消费?Y料比例关系的调节,表现为对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产品质量和数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统筹。
对于生产资料部类来说,其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两大部类的生产性消费,即生产使用价值。该部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效率,也决定着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为同时实现再生产比例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对第一部类产品应分类调整。生产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产品等的生产资料的行业应当加快发展速度,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质量,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煤炭、钢铁等应着力去产能、去库存,但这些产品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和产量缩减应以能够满足社会再生产和积累的需要为限。此类产品在减少供给数量的同时应改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效率。对于生产第二部类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行业和部门,应减少供给过剩和质量低下的消费资料所需的生产资料,着力对我国当前供给薄弱的消费资料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进行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消费资料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消费资料的使用价值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民生活消费的品质,也决定社会再生产中可变资本的补偿能力。我国消费资料的产品品类已比较齐全,产品数量也逐年增加。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却大量流向了国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我国旅客出境游花销总额迅猛增长。需求外溢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婴儿奶粉、纸尿裤、电饭煲、马桶盖、化妆品以及服装、箱包等,且外溢的主要是高端需求。这些产品我国也具备生产能力,甚至有些产品还严重过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生产的部分消费资料质量不过关、性能落后,款式陈旧,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发展。所以,第二部类产品的结构调整应更加注重使用价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对于我国当前发展较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均有较好信誉度的消费资料生产行业应给予适当鼓励和扶持。对产品质量信誉较差的行业如奶制品、食品等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规范行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每一部类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都直接影响另一部类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再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必须以另一部类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相应调整为前提。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减少第一部类产品的数量,增加第二部类产品的数量,而是在两个部类适当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参照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条件,调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比例,提高各类产品质量,使两个部类更好地协调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视调整资本积累与消费(分配)的关系
1. 调整积累的速度和比例是社会再生产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两个部类之间积累的比例和积累占社会总产出的比例直接影响着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程度和生产增长速度,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不能过度强调结构调整而忽视经济总量增长[5]。同时合理安排居民部门的消费基金的规模和增长比例,不仅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产品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也有利于通过市场需求侧的影响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各部类调整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我国当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平衡保障积累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关系,两大部类间的积累比例取决于两个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现代生产追求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主要表现为用机器代替劳动力,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快于消费资料。无论各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速度如何,是否同时提高,只要整个社会生产平均的技术水平是提高的,从而整个社会生产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提高的,就要求生产资料要优先增长[6]。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与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转变并行的,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短期内两大部类的积累速度可能出现交替上升,但长期中第一部类仍需保持优先增长。同时,两大部类之间积累的比例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由于第二部类的积累规模取决于第一部类的积累程度,即在Ⅰ(v+ + )=Ⅱ(c+ )这一平衡条件中,Ⅰ(v+ + )先被确定,而Ⅱc为已定的量,则Ⅱ 依据第一部类的积累情况而定。若第一部类剩余的生产资料不足以满足第二部类全部的积累需求,则第二部类的积累就不能全部实现。若第一部类的积累率过高,例如Ⅰ =0,那么Ⅰ(v+ )
2. 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变粗放型的积累模式为内涵式的积累模式,同时也要变以前以出口为导向的扩大再生产模式为内需拉动的再生产模式,这些都需要从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着手。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模型中可以看出,积累 和企业利润m-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主还可以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来增加其利润水平或增加积累,那么v和m、 、m- 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积累、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消费水平会挤占积累能力,并且提高工资会降低利润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通过积累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促进供给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社会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使生产出的产品?r值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平衡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积累率,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消费能力,大部分商品需要依靠出口。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低迷导致我国主要依靠外需的消费结构难以维持,扩大内需成了不二之选。然而单纯的扩大内需政策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由于供给的滞后造成了需求外溢。那么,刺激消费要从哪里着手呢?这不仅涉及到社会再生产中积累的比例,也涉及工资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还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使用价值结构问题。以下笔者将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三部门再生产模型,并用数值例子说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假设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再生产根据产品的使用价值分为三个部门:生产资料、资本家消费品部门包含非必要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工人消费品部门(主要为必要生活消费品)。假定每个部门的剩余价值m中, 为资本家的消费, 用于本部类积累追加不变资本, 用于本部类积累追加可变资本, + + =m。则再生产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Ⅰ(c+v+ + + )=ⅠW′
Ⅱ(c+v+ + + )=ⅡW′
Ⅲ(c+v+ + + )=ⅢW′
社会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生产资料部门平衡:
Ⅰ(c+v+ + + )=Ⅰ(c+ )+Ⅱ(c+ )+Ⅲ(c+ )?圯Ⅰ(v+ + )=Ⅱ(c+ )+Ⅲ(c+ )
资本家消费品部门平衡:
Ⅱ(c+v+ + + )=Ⅰ +Ⅱ +Ⅲ ?圯Ⅱ(c+v+ + )=Ⅰ +Ⅲ
工人消费品部门平衡:
Ⅲ(c+v+ + + )=Ⅰ(v+ )+Ⅱ(v+ )+Ⅲ(v+ )?圯Ⅲ(c+ + )=Ⅰ(v+ )+Ⅱ(v+ )
从上述平衡条件中可以看出,生产资料部门的积累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两部门的积累程度,且生产资料部门剩余产品在本部类积累完成后在两个消费品部门之间做划分。工人消?M品部门的生产规模影响着其他两个部门可变资本的积累程度,并随全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对可变资本需求的增加而扩张。资本家消费品部门的积累则决定于其他两部门的积累率。因此,资本家消费品部门积累过多将导致社会积累比例的下降,而工人消费品部门的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现以数值例子来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产业部门利润率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结构的影响。假设资本有机构成是1:0.25,剩余价值率为 =100%,积累率 =50%,增长率 = =10%。则第一年度的再生产公式为:
Ⅰ4 400c+1 100v+440 +110 +550 =6 600W′Ⅰ
Ⅱ500c+125v+50 +12.5 +62.5 =750W′Ⅱ
Ⅲ1 100c+275v+110 +27.5 +137.5 =1 650W′Ⅲ
社会总消费v+ + =2400,其中总的资本家消费总额 =750,工人消费总额v+ =1650,总产出=9 000,每个部门的利润率都是20%。第二年的生产按照相同的积累率和增长率进行,则三个部门再生产的公式为:
Ⅰ4 840c+1 210V+1 210m=7 260W′Ⅰ
Ⅱ500c+137.5v+137.5m=825W′Ⅱ
Ⅲ1 210c+302.5v+302.5m=1 815W′ⅢⅠ4840c+1 210v+484 +121 +605 =7 260W′ⅠⅡ550c+137.5v+55 +13.75 +68.75 =825W′ⅡⅢ1 210c+302.5v+121 +30.25 +151.25 =1 815W′Ⅲ
在相同的条件下,社会总消费v+ + =2 640,资本家消费总额m/x=825,工人消费总额v+ =1 815,总产出=9 900,每个部门的利润率都是20%。第三年度同样按照这一比例进行积累,社会再生产的公式变为:
Ⅰ5 324c+1 331v+1 331m=7986W′Ⅰ
Ⅱ605c+151.25v+151.25m=907.5W′ⅡⅢ1 331c+332.75v+332.75m=1 996.5W′ⅢⅠ5 324c+1331v+532.4 +133.1 +665.5 =7 986W′ⅠⅡ605c+151.25v+60.5 +15.125 +75.625 =907.5W′ⅡⅢ1 331c+332.75v+133.1 +33.725 166.375 =1 996.5W′Ⅲ
此时,社会总消费v+ + =2904,资本家消费总额 =907.5,工人消费总额v+ =1 996.5,总产出10 890,每个部门的利润率都是20%。
如果提高工资水平,例如假设工资上升10%,剩余价值率 则从100%下降到81.81%;资本有机构成从1∶0.25降低到1∶0.275。按照三部门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则有:
Ⅰ4 400c+1 210v+440 +121 +429 =6 600W′ⅠⅡ500c+137.5v+50 +13.75 +48.75 =750W′ⅡⅢ1 100c+302.5v+110 +30.25 +272.25 =1 815W′Ⅲ
此时,生产资料部门和资本家消费品部门的积累率变为56.67%,工人消费品部门的积累率变为34%,各部门的增长率仍为10%,社会总消费v+ + =2 565,资本家消费总额 =750,工人消费总额v+ =1815,总产出9 165,每个部门的利润率分别是17.6%,17.6%,29.41%。第二年按照同样的比率进行生产,则社会再生产公式为:
Ⅰ4 840c+1 331v+1 089m=7 260W′Ⅰ
Ⅱ550c+151.25v+123.75m=825W′Ⅱ
Ⅲ1 210c+332.75v+453.75m=1 996.5W′ⅢⅠ4 840c+1331v+484 +133.1 +471.9 =7 260W′ⅠⅡ550c+151.25v+55 +15.125 +53.625 =825W′ⅡⅢ1 210c+332.75v+121 +33.275 +299.475 =1996.5W′Ⅲ
同第一年一样,各部门的增长率仍为10%,社会总消费v+ + =2 821.5,资本家消费总额 =825,工人消费总额v+ =1 996.5,总产出10 081.5,每个部门的利润率分别是17.6%,17.6%,29.41%。第三年的社会再生产仍以相同的积累率进行:
Ⅰ5 324c+1 464.1v+1 197.9m=7 986W′Ⅰ
Ⅱ605c+166.375v+136.125m=907.5W′Ⅱ
Ⅲ1 331c+366.025v+4991m=2 196.125W′ⅢⅠ5324c+1 464.1v+532.4 +146.41 +519.09 =7 986W′ⅠⅡ605c+166.375v+60.5 +16.637 5 +58.987 5 =907.5W′ⅡⅢ1 331c+366.025v+133.1 +36.602 5 +329.397 5 =2 196.125W′Ⅲ
第三年社会总消费v+ + =3103.65,资本家消费总额 =907.5,工人消费总额v+ =2 196.15,总产出11 089.625,每个部门的利润率分别是17.6%,17.6%,29.41%。
这一数值例子说明提高工资水平可以使工人消费总额和社会总消费水平提高,且不会普遍降低全社会的利润水平和积累能力。工资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普通工人消费,从而使部类利润率提高,刺激生活必需品部门的投资。同时生产资料部门和资本家消费品部门利润率降低。从上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三部门模型可以看出,工资的提高并不会导致利润水平的普遍下降,反而能够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再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向需要发展的部门集中。虽然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中不存在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和剥削关系,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也主要以工资形式获得劳动收入,上述模型中工资水平提高对各部门利润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生产资料部门,而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则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生活必要消费品部门,因此,我国若通过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方式刺激内需,不但可以扩大生活消费品部门的有效需要,?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利润水平的变化间接抑制生产过剩行业和部门的积累,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
四、结论与启示
我们通过对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分析和拓展,讨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以及扩大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社会再生产中这三大关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现了奇迹,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只是在劳动过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产资料,以及工人用以维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资料”[7]。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积累从形式上首先表现为货币资本的积累,但事实上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积累。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协调是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平衡的具体表现。如若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不成比例,自然会产生无法被用于积累的剩余产品,若社会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则剩余产品就无法进入消费过程而成为积压库存,其价值也无法实现。社会再生产归根结底是一个需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协调这一过程中的各项重大关系,当前主要的办法是针对生产过剩的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对发展滞后的行业着力“补短板”,调节全社会范围内的供给结构,同时刺激内需,增加消费能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时发力。
从供给的角度看,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和结构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通过直接调整国有资本投资和布局或增加财政支出,还是间接通过产业政策调节社会供给结构,都需要注重政策的结构效应。过去我们的积累更多地被用于生产资料部门,造成了社会积累比例的失调。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多地引导社会积累进入日常消费品部门,提高此类产品的供给能力。还可以通过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支出,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集体消费”问题上的优势,弥补市场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需要上的缺失[8],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优化社会投资结构,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刺激消费需求。
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年出生于诺沃格奥尔基耶夫斯克(现波兰华沙附近的莫德林),1950年病逝于莫斯科。从小受过一些家庭音乐教育的米亚斯科夫斯基,15岁的时候,在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后,被交响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所震撼,立志成为作曲家。他是一位具有坚忍不拔精神、大器晚成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说他大器晚成是因为1906年,25岁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才如愿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与众不同的是,这时的他已经是军事工程学院的毕业军官,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向莫斯科的格里埃尔学完了全部和声学课程、向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学生克里让科夫斯基学习了三年的对位法、赋格曲、曲式结构、管弦法,是一位集当时的两大流派(莫斯科流派和彼得堡流派)于一身的大龄学生。世袭军官的家庭出身,没能改变他矢志不渝的目标,在读完军校后,仍然走上了专业的音乐创作之路。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甚丰,除了27部交响乐外,还有13首管弦作品、13首弦乐四重奏、近百首钢琴曲等,其中五部获斯大林奖金(《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九弦乐四重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二十七交响曲》和《第十三弦乐四重奏曲》)。
米亚斯科夫斯基被人们誉为“苏维埃交响乐之父”,这不仅仅是他创作了数量众多和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因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为苏联培养了像哈恰图良、谢德林、卡巴列夫斯基、埃什帕伊、戈鲁别夫等80多位优秀的作曲家。为此他获得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艺术学博士学位、苏联人民艺术家等称号。
米亚斯科夫斯基获得如此的声誉主要是在交响乐、弦乐四重奏以及钢琴奏鸣曲等器乐创作方面,然而作曲家在声乐领域的耕耘却是伴随着他的一生(从1903年到1950年)。瓦斯娜-格拉桑(В.А.Васина-Гроссиан)认为米亚斯科夫斯基个人创作的关键时期常常与声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大部分浪漫曲的形成,或是在作曲家个人创作形成的那些年,或者是在内心深处对价值观的新变化以及重新评估的那些年”①。作曲家的声乐创作大致可分成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涵盖了1903年到1920年,而在经历了战争洗礼和十月革命这两次大的“事件”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价值观、美学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促成了作曲家创作上的另一阶段。声乐套曲《三首素描》和《6首А.勃劳克诗词》就是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
《三首素描》创作于1908年。作品的诗词作者为伊万诺娃(В.Иванова)。套曲由标题为《古殿》(Долина-храм)、《潘和赛琪》(Пан и Психея)、《雷雨》(Гроза)三首歌曲组成,是以绘声绘色的笔触,描绘如诗般大自然景色的代表作。
第一首《古殿》音乐表现了山谷烟雾般朦胧的月色,万籁俱寂,表达了沉默、宁静的最高境界――敬畏。
音乐的起始是用省去三音的具有明亮色彩的六级和弦在低声区奏出,在其上方出现了一组极其重要的、连续的、具有切分节奏的离调降二级增三和弦及其解决,构成了暗淡、柔和的色彩性音响。相距较大的音区,描绘了空谷寂静、若明若暗的景色。人声的进入,是f旋律小调从属音开始的上行和下行级进音调。这一旋律音调连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乐曲的开头,第二部分的开头以及第三部分的结束。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是用六级与主音上的七和弦叠置而成,也可以直接看成是六级上的九和弦,上方声部采用动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而下方声部则用连续的后半拍八分音符(六级和弦)到四分音符(主和弦)的重叠敲响了山谷教堂的“钟声”。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省略、倒装再现,不同的是连接第二部分的再现和弦在开始小节将小调的五音也降低了,用以描绘黄昏降临的暗淡景色。很有特点的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实际就是这连续的离调增三和弦及其解决以等音的身份顺序出现,以新的节奏音型及其重叠出现,成为歌曲的。其间的旋律也是这些和弦加入了一些经过性质的音派生出来的。
第二首《潘和赛琪》呈现的是一幅古希腊神话的音乐画面,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森林女神,是牧人、猎人、养蜂人、渔人的保护神。赛琪是人的灵魂的化身。诗歌用第一人称的视野,叙述在密林深处潘的关爱,赛琪在密林中心灵的声音,以及她们的共鸣。
音画的表现手法丰富、简洁而明快。歌曲采用多种中古调式(如乐曲开始的D混合利底亚调式,中部的升d罗克利亚调式,尾声的D利底亚调式,以及具有旋律调性性质的艾奥利亚调式等)来描述古希腊神话景象。转调通过半音手法便捷、自然。音乐中部依靠大量的临时的各种七和弦连接过渡。音型伴随着速度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像三连音、六连音与主和弦分解的四分音符结合,三连音与描述牧笛声的装饰音音型的结合,以及具有对位性质的音调音型与六连音的结合等。这些创作技法烘托了在各调式上产生出来的经过句式的旋律,而音乐的旋律音调在段落的开头总是由五、七、九度的上行跳进构成,大跳后逐渐下行。这些技法的综合构成了远古神话的音画画面。
第三首《雷雨》,这首作品是诗人内心记忆中的画面,诗歌所示的内容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对在暴风雨中的小海船们的担心和忧郁的心理描画。
作曲家在整个作品中都在轻声地描述,C大调下属的色彩性和弦为主,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分解和弦,缓慢烘托着旋律叙述。歌曲中似乎并没有去刻意表现暴风雨的景象,而是在第二部分采用了降E、降A、G、升F调上连续的七和弦、九和弦形成特殊的音响色彩,用在小节重拍上的琶音和连续三连音音型体现海浪的拍溅声,三十二分音符的装饰音描绘雷声,反向的六连音音型形容风声的大作和内心的不安。然而,连续三连音的下方以及上方二度下行的音调和极慢的速度,准确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十年代初期,米亚斯科夫斯基已经展现出自己是一位成熟的交响音乐家,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和一些其他器乐作品。1921年创作的《6首А.勃劳克诗词》开始了作曲家声乐创作的新的阶段,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独特的思维,特别是对奏鸣曲音乐类型的创作的不同阐释。
第一首《满月升起的草地》,描述了在昏暗的黑夜,月光笼罩下的莫名的不安和洒满霞光大地,美好生活的勃发。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调性(黑夜b小调、d小调为主,白昼D大调为主),同名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强烈。持续低音上的三连音音型所表现的昏暗黑夜与在跨两个八度音区上行跳音与充满活力的四连音音型所表现的穿过晨雾的霞光带给万物的勃勃生机,加之不同音区的旋律将乐曲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令人恐怖的寒冷的那些夜晚》,表现了在那些寒风呼啸、惊恐不安的夜晚,忆起无法淡忘的朋友的忠诚。音乐的基调为b小调,在具有复调性质的、切分节奏贯穿始终的伴奏声中,宣叙的音调缓慢地讲述。
第三首《可爱的朋友》像是在梦中心灵的对话。乐曲的起始段,降E大调,用柱式和弦祝福具有纯洁心灵的年轻朋友,美丽永远伴随。中部尽管与前后段落是一个速度,但明显的十六分音符流动音型,不停地离调转调表述了“无论你在怎样寒冽的冬天,我的心都会和你在一起”的激动心情。终段回到起始段落的调性、音型,一句“朋友会在严寒隆冬,用整个的身心去温暖你”结束全曲。
第四首《秋季漫长的等待》中模进的四音音列缓慢地行进,c小调的暗淡调性为基调,描画了“白昼,晶亮的星星在遥远洁净的天空闪烁,黄色的落叶在秋风的天空中旋转,尽管不再忧愁,但她依然老去”的诗意。
第五首《我从雾蒙蒙的早晨起来》乐曲的首尾都是双手轮替的音型表现清晨的薄雾,人声伴随着全曲激动的上、下行十六分音符的跃动,明朗的C大调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第六首《在寂静的深夜》音乐层次分明,具有对位性质的线条断断续续地穿插在持续的低音和三连音音型中。有趣的是,全曲都是在不协和的增减和弦,或多重叠置和弦中开始、行进和结束,乐曲的色彩光怪陆离,不是单纯的静夜描述,更多的应是对梦境中“你走过自己蓝色的路,在两颗静止的星星下栖息”的意境的刻画。
《6首А.勃劳克诗词》套曲除了第五首以外,其余都是在很慢的音乐声中行进。这首声乐作品创作的结构就像6首的其中任何一首都可以完成自己作为奏鸣曲部分的作用。从第四首《秋季漫长的等待》开始,音乐形象的对比有了新的阐释,在这里深夜忧伤的调式(低音区,缓慢的节奏,忧郁的调式,整体悲剧的旋律)以及明亮、清新的早晨,鲜明生动的高音区和弦,愉快明朗的大调,揭示了套曲中两个极具鲜明对比的形象:夜与昼。在形象范围的对比下,音乐具有朝着下一章节的发展趋势,将夜与昼这条主线贯穿下去,极具特色。这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将交响乐创作的风格融入了声乐套曲中,使得套曲体现出既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风格。
而套曲《三首素描》则属于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的较早期作品,当时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当时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音乐上讲究色彩的变化对比,乐思隐晦。我们从这部套曲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曲家受“思潮”影响的痕迹。套曲中,作曲家采用了为数不多的具有很强色彩性的和弦,用分解、叠置,改变节奏、音型以及简洁的半音转调等创作手法,勾画出了三幅不同画面的自然景色,音乐的“素描”跃然纸上。他的早期作品,同样强调了在主题动机及其分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原则,继承了俄罗斯的传统风格。这部套曲是他这个时期最具有传统风格的代表作。
除了套曲以外,米亚斯科夫斯基还创作了近130首浪漫曲、17首歌曲和合唱曲、两部大合唱,展示了作曲家在声乐领域的成就。此外,合唱曲《列宁》,三首进行曲以及关行员、基地考察人员和战争方面的歌曲体现了作曲家以社会职责为己任,对国家重要事件迅速作出的反应。
尽管我们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创作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作曲家创作的风格是逐步改变、不断完善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创作同他的交响乐创作一样,是苏联艺术歌曲宝库中辉煌的一页,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关键词]《怪物史莱克》;个人独立;个人权利;平等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源于清教徒主义的理性原则,注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在历史上它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逐渐形成了至今为人所熟悉的美国人的典型特征之一的个人主义,这种自立的精神从早期的殖民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文化的精髓。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他们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这种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骆越虹,2007)个人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日常行为、语言文化、教育和婚姻家庭观念。所以不难理解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中国人认为“家和万事兴”,美国人也有类似的谚语:Peace on earth begins at home。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在婚姻家庭观念上表现为对待任何事情有自主和自我选择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子女到18岁就离开父母自谋生路,恋爱不受干涉,同样婚姻也是个人私事,一旦找到真爱就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美国婚姻家庭观中的个人独立、权利和平等三大观念,(王成,2005)其中最突出的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平等。
《怪物史莱克》第一部于2001年上映,为美国好莱坞知名导演安德鲁・亚当森、艾伦・华纳执导的动画作品,该作品改编自知名童书作家威廉・史泰格的同名绘本,一上映就风靡全球,获得多项影视大奖。该系列电影糅合了《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为其中的人物赋予了新的人物个性和内涵,让人耳目一新。《怪物史莱克》的主角史莱克和菲欧娜是外表粗鄙、内心细腻的怪物,不同于以往那些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有着美丽、英俊的外表,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更合乎理性,不重外表,更关注一个人的内在。《怪物史莱克》系列是十足的成人童话,(张彩秋,2009)当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难看出《怪物史莱克》系列1~4部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这样一个从恋爱、结婚、养育子女到厌倦庸常生活,挽救几乎要离婚的婚姻状态的过程。第一部,菲欧娜和史莱克相识、相知、相爱,并最终结合。第二部,夫妻二人见父母。已经从热恋走向婚姻,夫妻之间的碰撞摩擦矛盾日益增加,每一步都几乎令感情夭折。 第三部,养育孩子,对待孩子以及共同生活的态度,本质上是主要体现了男人的成熟以及对责任的承担。第四部,日子渐渐成了惯性,日复一日的生活开始变得乏味。“七年之痒,人到中年”,如何在朋友、家庭等乏味的状态做出改变是本集思考的问题。若走不出去,那就会导致离婚。这四部电影在虚构的童话人物身上完整地展现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
一、个人独立
第一部最开始就交代了史莱克的人物个性和生活习惯:独立、自给自足、生活悠然自在,在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他的搭档――多嘴驴,并迫不得已和他成为拍档,但依然特立独行,很有主见。在拯救菲欧娜的一系列活动中足见他的足智多谋:帮助驴子过桥,利用自己的认知找到菲欧娜被囚禁的地方,声东击西地打败了喷火龙,成功救出菲欧娜。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很强的自理能力的人,能够独立胜任各种任务。第二部中面对菲欧娜父亲的不认同和针锋相对,尔后为了爱情妥协,在赢得菲欧娜父亲认可的过程中一个人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杀手猫的袭击、神仙教母阻挠他得到“帅哥药水”以及她随后安排的阴谋,最终这些都被他一个人过关斩将地解决了,并赢得了菲欧娜父亲的信任以及菲欧娜更深的爱。第三部中为了成长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和丈夫,他又一个人上路了:找到王位继承人亚瑟,击败白马王子,并帮助亚瑟从一个受人欺辱的弱者成为胜任王位、有勇有谋的强者,其中有说服力的话是:“你自己就是阻碍自己前进的障碍!”特别发人深省。经历了种种磨砺之后,史莱克本人也学会了担当,坦然接受父亲的角色,并且成功扮演了好父亲的角色。第四部,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史莱克想回到婚前的自由状态,他毅然独自出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经历了背叛、阴谋之后再次回归家庭,但这次回归带有明显的个性的回归,不再是失去自我的家庭的奴隶。他不再是活在别人眼中的怪物,而是一个享受自己生活方式的丈夫和父亲,在婚姻中找到了自我。
一路上尽管他有驴子和鞋子猫的陪伴,但所有的决定和策略都是史莱克个人做出的,驴子和猫只是实现目标的辅助工具,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常用手法――英雄的主角一定会有配角来陪衬或帮衬。史莱克始终保持着个人独立,抑或是在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路上。他很想安于现状,但一次次都不得已在路上,这些路都是他寻找个人独立的心路的隐喻。也恰好说明个人独立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在后天的生活中学习、锻炼而来。值得庆幸的是他最后实现了个人独立,尽管这条路一次比一次难走,困难一次次看似不可逾越,但他最终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了完美的个人独立。最后的主题十分自然地把家庭生活和个人独立结合在一起,很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人的婚姻家庭观中的个人独立。家庭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家庭生活并不和个人独立相违背。只有在保持个人独立的同时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享受家庭的幸福生活。
二、个人权利
史莱克在争取个人权利方面也是竭尽所能。在第一部中他两次为自己的家园划定界限,不让外界侵扰他的生活和地盘,这无异于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家园也是绝对保护,绝不容许外来者侵扰。在他们看来家就是他们的城堡,是个人隐私的所在,不容许被打扰。在对待爱情上史莱克也时时刻刻保持了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尽管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菲欧娜,但他还是拿出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打算表白的时候由于误听了菲欧娜和驴子的对话而中断了,第二次在菲欧娜结婚典礼上史莱克以一句“我反对!”打破了即将成立的婚典,并在婚礼上向她表白,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也感动了银幕外观看的观众。一个人并不因为自己弱势的外表而自卑自怜,从不放弃个人权利,这些品质让观众很受启发。第二部中,史莱克在和菲欧娜的父母聚会吃饭中,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不容别人对自己珍爱的东西有所贬低,最后不惜和菲欧娜的父亲反目,可见他不是一个在爱情面前只会唯唯诺诺的人,为自己的权利不让步,这就是美国人对婚姻的态度之一。第三部中,为了回归自己向往的生活,史莱克没有盲从王权的诱惑,这是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权利的捍卫。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他不辞辛苦地去找王位继承人。在有些人看来放弃王权可能很傻,但在史莱克看来没有什么比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更让他动心的了。他对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很清楚,并且为之不断努力:不想要的不盲目追随,想要的绝不含糊,打定主意去追求。第四部算得上是为了争取个人本原生活的权利而斗争的一部戏。他对日复一日失去自我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继而离家出走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在找到“自我”之后发现同时也遭到了菲欧娜的冷落和无视,也就是说这时他把个人权利和婚姻对立起来了,却发现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个人权利,于是在和菲欧娜并肩作战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婚姻,并最终把个人权利和幸福婚姻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也告诉了我们幸福婚姻生活的秘诀就是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来经营婚姻,任何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婚姻都不会长久。为了婚姻委曲求全可能幸福一时,但不能幸福一世,幸福的婚姻一定能够容纳两个真实的自我。
三、家庭成员平等
总体上来看,美国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恋爱婚姻很少干涉,孩子也不受父母的制约和控制,享有充分的婚姻自。父母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咨询意见和发表个人看法,他们既不可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包办婚姻,也不可能无情地把孩子与其恋人强行拆开,棒打鸳鸯,上演当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国人一般认为,恋爱是当事人的事,也是他(她)的权利,好赖都由他(她)本人负责,旁人无权干涉。不过,尽管从理论上讲美国人是自由恋爱的,但实际上他们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王恩铭,1996)就家庭而言,他们长期受父母的言传身教,人生价值观和交友准则或多或少烙上了他们父母思想观点的印记,在恋爱和婚姻中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关注点。就社会层面而言,美国是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人们恋爱时尽管爱情是第一要素,但恋爱对象的、种族背景和社会阶层也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些差异往往是导致婚姻破裂的重要因素。跨种族、跨宗教的婚姻要克服的障碍远远多于同种族同宗教的婚姻。所以这些方面说明美国人的恋爱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怪物史莱克》中也有体现,但史莱克一家却竭尽所能来实现家庭成员的平等。
家庭成员平等,也就是说无论家庭背景、外表、学历、性别等,谁都不应该成为另一半的依附品,每个成员都保持独立和平等。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菲欧娜身上,同样在史莱克身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女性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家庭中享有平等权利显得尤为有意义。第一部还没有涉及婚姻,所以没有办法体现家庭成员平等的特点。到了第二部就有很好的例子,菲欧娜的父亲因为史莱克的外貌和出身背景不能接受他,百般阻挠他们在一起,先是饭桌上的出言不逊,之后的买凶杀人,到最后的帮助白马王子给菲欧娜下等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婚姻的干涉,但菲欧娜时时处处为史莱克据理力争,并没有因为各种阻挠而动摇爱情和婚姻的信念,也不为白马王子的百般诱惑和讨好所动,以爱情为原动力,捍卫了她所建立家庭的成员平等。不论出身背景,在爱情面前菲欧娜和史莱克是平等的。第三部中菲欧娜被白马王子囚禁,她没有遵照男主外女主内的一贯思维,等待史莱克的救援,而是积极自救,带领众姐妹和母亲突出重围,并且出其不意地变守为攻,为取得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这里就体现了家庭成员并不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而是平等自救之后相互帮助的关系。第四部中怪物们在对待矮精灵的入侵和打击的时候也看到了菲欧娜和史莱克并肩作战,共同进退,这是个重新赢得彼此的心,重新认识家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一个家庭只有建立在成员平等协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安全牢固,这对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都适用。而史莱克夫妇秉承着家庭成员平等的理念,誓把他们的美满婚姻进行到底。
至此,《怪物史莱克》系列完美收关。梦工厂在出品该系列的时候主要针对的观众可能是儿童,未曾想成年人也会爱上它。表面上看它用尽了各种滑稽和搞笑的手段来讲述一个怪物的故事,本质上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体现美国人婚姻家庭观的完整过程,同时也给了我们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以启示:在丧失自我的婚姻中该如何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怎样做才能实现个人独立,不依赖婚姻,把握婚姻的主动权;追求家庭成员的平等在婚姻中怎样来实现等。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怪物史莱克》总可以抓住人们的心。
[参考文献]
[1] 陈玉霞.电影《怪物史莱克》的叙事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14(16).
[2] 骆越虹.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
[3] 王成.美国人的爱情婚姻价值观[J].世界文化,2005(08).
[4] 王恩铭.美国人的婚姻纵横谈[J].社会,1996(06).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书圣”之称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请问是谁?——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出自王羲之笔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古代著名书法家,他
的书法在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风神气韵,别具一格,千古独步,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
2.序,文体。分为书序、赠序。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文字,内容为勉励、赞许之辞。
3.背景。王羲之出身望族,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永和九年他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为当时众人所写的诗集作序,本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第一段 正音
癸(guǐ)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事也 感慨系(xì)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语调。
3.文章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2):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3)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4)明作序目的。(悲)
四、研读文章 研读第一部分。(请一位学生读)
1.字、词
贤毕:有德有才的人都。 咸:都。 修:长。 映带:映衬。
丝竹管弦: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 一觞一咏:饮酒、赋诗。
足以:能够。 幽情:深情。 所以:可以。 信:的确,实在。
2.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做名词,贤士。)
(2)少长咸集(形容词做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映带左右(名词做动词,环绕。)
(4)一觞一咏(名词做动词,喝一杯酒。)
(5)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6)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游、骋:使……放纵。)
(7)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副词做动词,尽情享受;视、听:动词做名词,眼睛、耳朵。)
3.句式 (1)判断句 修禊事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于后置,“盛之丝竹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大之宇宙”“盛之品类”)
(3)省略句 (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主语)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省略宾语和介词)
4.翻译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第一部分,注意翻译下列诗句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可以用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五、合作探究
1.提问:第一部分写了几层意思,写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三层意思。
(1).(永和九年——少长咸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此地有崇山峻岭——亦足以畅叙幽情)前写美景,后写士大夫行为。
(3).(第二段)前写天气好,后写人的行为,感受。
2.提问:如何理解“信可乐也”?
乐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解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力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3.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六、小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会诗集作的序,本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既是人生的极致,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七、作业
翻译、背诵第一部分。
板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1-2):叙宴集盛况。(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