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第1篇

一、培养兴趣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潇洒的教态,风趣的语言,甚至教师的长相、风度、穿着打扮、习惯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语言等产生了好感,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其次,要因材施教。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有兴趣但不求甚解;有的只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兴趣;有的只对分数有兴趣,只从考高分出发。我们应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不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再次,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历史课本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有许多很吸引人的历史故事、传奇人物等,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改变单调乏味的讲述,变历史知识为有血有肉的、具体的生动画卷。

二、注重讲授方法和教学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历史课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条件和环境不同,教师本身的素质特长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等,采取灵活多样、适时对路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导演,达到美、活、实的艺术效果。我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条件先后采用过参观总结法:参观历史展览、革命胜地、古代建筑,然后让学生根据我拟定的提纲写出总结;专题讲座法:对重大历史事件采用讲座法;读议法:阅读教材后进行讨论;历史知识竞赛法;比较对比法:将历史上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比较,既可学习新的知识,又可巩固就知识,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读(书)测(试)讲(解)法:将新课知识点拟成测试题,上课后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答题,然后我进行要点讲解,并使之系统化。

三、史情、史理相结合

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内容有着明显喜憎之情,他们喜欢爱国英雄的故事、祖国繁荣昌盛更的历史,不喜欢丧权辱国的人物和事件及一些偏于记忆的地域或时代,这就是一种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这一情况发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感染和启迪学生。如讲“唐朝”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盛的大帝国,还要使学生理解唐朝繁荣昌盛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又如,讲“东晋和十六国”时,学生对北伐杰出的代表祖荻非常佩服,纷纷表示也要向祖荻那样“闻鸡起舞”练好本领,随时报效祖国。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积极情绪选讲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兴奋愉悦中接受教育。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思想上、认识上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历史,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如讲“五代十国”时,教师可提问:“对石敬瑭的所作所为我们可得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反响强烈,争着发表见解,都认为这个人物是个很好的反面教员,要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民族败类,都不做有辱人格国格的事情。学生的喜增之情是非常易于显露的,教师要把握其心理活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民族感情,使其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四、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探究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探究式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想上一堂鲜活的历史课,精彩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罂粟图、一段《鸦片输入》的视频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然后预设问题:林则徐采取过哪些禁烟措施?为什么说领导斗争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样的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就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

2.互探互究,解疑释难互探互究、解疑释难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从教学角度来看,该过程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活动,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从创造角度看,该过程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研究的问题、方法、步骤,课上要加强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并留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分配任务,分设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选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报刊、书籍等来收集资料,并完成对资料的筛选、归类、分析等过程,通过梳理、分类、比较综合概括,最后完成对课题的解答。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职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作为中职教育基础课程之一,学好历史对专业课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起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价值观。职业教育最终的教育目标要求职业学校重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着职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在现实中,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没有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认为历史学科枯燥、呆板、没意思、可学可不学,学习历史没有用处。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寻找对策,以加强中职历史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

1、历史教材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主体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历史观出现多元化趋势。但中职历史教科书没有与时俱进,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表现为:内容繁杂,结构松散,语言干瘪,难度颇深。教材枯燥的叙述,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兴趣了。

2、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是上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内容,不允许有质疑或者不同意见,记忆成为唯一的目的。这种历史教学模式,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历史学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课堂上讲授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被动的填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开发,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的无用之学了。

3、历史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历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封闭的注入式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单一的课堂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结合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在加上历史课远离现实生活,尤其远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与当今讲经济讲实效的时代相比较,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形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历史课的局面。

二、解决对策

1、贴近生活,改革历史教材。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学校的生源已大不如前。中职学校不得不面对大量学习积极性低,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是怕学习、厌恶学习的学生。而作为历史课,更是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认为是次要科目,不重要,不需要学习。在生源发生了如此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中职学校历史教材却没变:内容艰涩难懂,让学生听,听不懂;记,记不住。导致很多干脆采取放弃的态度,使历史科教学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从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量身定制,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比如,可以把过去历史课本学习历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改为学习中国历史常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中国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的发展;中国文宇、文学的发展繁荣;中国建筑风格等等。这样,历史的学习变成了都是学生可知可感的历史知识,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变枯燥为有趣,变艰涩难懂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乐学、爱学。

2、与时俱进,更新历史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历史知识的结论、关注历史教学的结果,忽略了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过多的背“标准答案”,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从而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把形成历史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记忆就能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实际上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历史课的学习要让学生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通过论证和比较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自己去获得历史知识归纳历史结论的过程。这样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强调了学生探索历史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的历史知识的体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将面临着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是表面上的一无所获,但这正是一个人在学习、生存、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在这当中学生将获得是一种长效、难以言说的在能力、智力上的发展。

3、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情景,创造机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历史课的自主阅读阶段,可以设疑引思的方式激发兴趣,使“课伊始,兴趣生”;课的展示阶段,可用任务分配,讨论交流,比较对照,举一反三等方式激发兴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反馈阶段,可用向他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系统提高等方式激兴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我们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贯穿在历史故事中,或讲讲历史上的今天,或借助“影音”实现“情景再现”等灵活方式将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课本插图,资料等现有材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音频材料再现历史场景,然后设疑引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活动的遗迹,具有突出的情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感知教材;以趋势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以蕴含的哲理,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通过启发――创新、范例――创新、模拟――创新、开放――创新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体实践。如讲“西晋和东晋”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表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乐不思蜀”、“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进行模拟―创新,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使人物栩栩如生;使事件活灵活现;使静止画面变成历史画卷,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以景激情,进行创新的目的。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限制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视野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历史素质制约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我学习和自身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教书的本质是教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多给学生一些独立判断的时间,空间,促使其发现、判断、应用,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运用。这样,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独特的深入历史表象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就能使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充满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