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祖国的诗文

祖国的诗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祖国的诗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1篇

一、 在诗意氛围中爱上古诗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我一直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诗意渗入学生灵魂深处,熏陶感染学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总是适时引用古诗与学生交谈。坚持不懈的努力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收集一些诗句来表情达意。同学闹矛盾了,同伴会劝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学悲观失望了,同伴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勉励他。同学骄傲了,伙伴们会用“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共勉。诗意润物无声地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往往会亲其师信其道,纷纷效仿老师做一些事情,老师好好学古诗文,用古诗文,必将带动一大批学生,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感兴趣。

二、在故事的推因求果中主动学习

有些诗的创作,或诗的本身便含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甚至能动学生心魄的故事。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不言而喻,只要老师设法勾起学生对故事推因求果的兴致,学生就能在兴趣的导引下主动拓展学习。比如《七步诗》的创作就有一个令人感慨,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作者曹植的父亲是名扬天下的曹操。曹操是军事家、文学家。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出众,文学成就辉煌,是当时最杰出的诗人。哥哥曹丕虽然继承了父亲的魏国的王位,但还是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嫉恨于胸,想惩处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曹植明知哥哥意思,感慨万千,悲愤无奈,七步之内吟出千古名诗《七步诗》。他为何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有哪些,后来曹植的命运如何?只要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探究的热情,再授予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与方法,《美女篇》《南国有佳人》《洛神赋》等等曹植的诗篇自然在学生主动阅读的范围之内。

三、在历史的追根溯源中主动学习

诗文都得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或多或少都有历史的印记。有些古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历史有直接、密切的关联。这些古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追根溯源,整合学习相关的古诗文。如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沦陷的中原领土和那里的人民,未能见到祖国的统一,是他临死前的唯一遗憾,因此他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莫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原为何沦陷,且久不收复?那里的人们生活如何?在历史的追根溯源中,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词《摸鱼儿》等等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去读。

四、在快乐诵读中主动学习

孩子毕竟还小,自控能力和自觉意识都较差,要靠顽强的学习意志去坚持学习,尤其是学习难学的古诗文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诗文的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以诵读激趣,用兴趣导引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比如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诵读,用上肢体语言,布置相应的场景与环境,融歌舞、话剧、小品于一体,让诵读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的舞台,让人欣赏,赏诗文也赏孩子。还可以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比赛活动,比如师生赛、男女生赛、小组赛、班级赛,周、月冠军评比赛等等,赛出乐趣,赛出学习古诗文的内驱力。

五、在自主创作中主动学习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2篇

背诵古诗时先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掌握好停顿,然后体会一下朗读时的重音,反复读几次,直到顺口。背诵要把高声朗读和默看结合起来。大声地把要背诵的古诗读出来,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来记忆。默看就是一边思考诗句的意思,一边默写。这样做,可以记得更牢固,也可以发现自己在理解和书写上的一些错误。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增强背诵的效果,现展出几种具体的背诵方法:

一、诗句接龙法

诗句接龙法亦是游戏背诗方法之一种。先是教师读诗的第一句,学生接第二句,这样接完一遍之后,便让学生读第一句,教师接第二句……如此互换位置地接龙,可促进学生把一首诗的所有诗句读熟记住,我称这种接龙法为“接小龙”。 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减轻一时遗忘造成的尴尬,增加学生背诵的信心。

二、巧设情景法

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按照课文内容插图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此词美妙的意境,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的熟读成诵。

三、配乐诵读法

对一些抒情性较浓的诗词名篇,可利用学生唱歌的天性,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激励他们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这类课文配乐。对那些已经谱成曲子的诗词,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播放乐曲,让学生跟着唱,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很好的领悟到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也能准确长久的记住这些诗词名句。

四、对比背诵法

有些诗文的内容及写作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样的诗文,就可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如的《沁园春 长沙》中有对动景的描写,有对静景的描写 ,学生可以对比着背诵。

五、朗诵竞赛法

每学完一个诗文单元,就可组织开展一次相应的诗文朗诵比赛。背诵前要制定规则,方式是:小组比――班内比――全校比。背诵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达到背熟、背准的目的。

六、限时背诵法

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出一定的内容,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背得多。有时还可采用讲一行限时背一行的方法进行背诵训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每当学生准确背诵一行诗歌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表扬。这样做能较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把较难背诵的长篇变为容易背诵的片段,很好地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七、分类别背诵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3篇

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级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对古诗文的记诵有经常性的要求,其中有个班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并落实检查。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六年级,距离“背诵160篇”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对教师对课外古诗文记诵的要求调查中,我们发现,指导课外阅读经常的有2个,落实检查2人;定期有3人,落实检查2人;偶尔的有5人,落实检查的4人。在有无列入教学计划的调查中,有书面计划的0人,有,但未诉诸文字的6人,没有计划的4人。(样本:教师10人)从对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教师意识到了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但多数教师没有真正落实这方面的要求。询问原因,因为考试大多考课内的古诗,所以老师不想再增加学生的负担。

显然,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如何扩大古诗积累,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

1.环境建设,营造氛围

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阵地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可以给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校园广播中可以时常传出些古诗文诵读吟唱的声音;课前准备时间,特别是语文课,提倡读背古诗文,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此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教材改革,行动之本

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数量上不是很足,最多是每册安排两课四首古诗。同时我们也不能做到每册教材添加大量的古诗文。我们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内容编排上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实体裁,开阔眼界: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宋词、元曲以及简短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体裁的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2)拓宽题材,全面滋养: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

(3)科学排序,有效运用: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一二年级可以按低段要求,篇幅宜短小易背,数量以每学期十五首左右为宜。三四年级为中段,内容难度可以适当增加,题材和体裁更丰富些,数量以每学期20首为宜。五六年级为小学高段,编排难度再适当提高,可以增加一些律诗、宋词、元曲、简短文言文或片段,数量以每学期23到25首为宜。

3.教法改革,以点带面

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其实,古诗文的教学可以采用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点,课外是面,以点带面才能做到大量积累古诗文。

适当时候,我们可以以诗人或诗句为载体学诗。当教材中出现某个古人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个古人为专题,收集古人所写的诗词,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对比,整理体现作者风格的诗句。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课后,让学生收集积累李白写的诗歌,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等,甚至是《蜀道难》《将进酒》中的名句。当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对比李白的作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诗风。再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联系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体会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与风格。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而积累古诗文。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把握学生诗词兴趣培养;深化诗歌阅读;翱翔;培养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20-01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具有“立德、启智、审美、陶情、健心”等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诗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把握学生诗词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它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科学,它包含了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丰富的内容,吸取了绘画、音乐等艺术的营养,其语言之精炼、感情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意境之神妙、韵味之悠长,是任何一种文学载体所不及的。它具有“立德、启智、审美、陶情、健心”等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诗词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续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生朗朗。在孩子们还不具备理解里的时候,就把经典诗文教给他们,乍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可见给小学生早期诵读的重要意义,由此在我的教学中,孩子在入学后,我就领着孩子们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我精心挑选了古诗名篇,没学过的字特标注音让孩子们背诵,不要求学生做深层的理解,只求识记背诵,一年过去学生不紧能背诵许多古诗,就连品格、修养、胸怀也和隔壁班的同学也不同,就这样孩子们被我牵领了四年,从起初的识记背诵――理解背诵――运用与仿写,孩子们虽然不完全懂得诗的精髓,但孩子们一路感受着诗的情怀,想象着诗的意境,接受着诗的熏陶,积攒着诗的语言,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学识的渊博,他们自会领悟诗更深的真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因此教师绝不能疏忽学生诗词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二、读诗的声音,是天籁,为了让孩子乘着诗文

的翅膀翱翔,我们将锲而不舍

学生认识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营养,养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因为诗词诵读可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受到诗词艺术美的熏陶;诗词诵读可增强认知能力:能由浅入深地分辨诗的感情类型,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诗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积累诗词文学知识,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知道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诗歌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力可启迪智慧、开拓思维,习得创作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更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道理,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志行为习惯,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养成高雅、纯洁、健康的品格、情调、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读诗的好处益处比比皆是因此,希腊神话中讲:雅典之所以能够免于毁灭,应当归功于文化的卓越成就。没有诗的民族,就是死了的民族,读古诗文,关乎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难怪波会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教师把握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深化古诗文

课外阅读,守住民族文化底气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她蕴涵的思想、胸襟、情怀,风骨永远魅力四射。她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

古诗词的地位显赫,教师必须把握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深化古诗文课外阅读,这样守住民族文化底气,才不辱使命。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5篇

1.源于父母之恩。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描写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要让学生永存对父母的感激之心。

2.源于祖国之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底蕴深厚,浓浓的爱国之情凝聚在神州大地,吸引着无数祖国的优秀儿女为之奋斗、为之拼搏,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3.源于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语文教学,教导学生树立感恩教育的价值观

1.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定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2.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生命的权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3.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和谐相处。现在高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行为中都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和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1.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恩。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7篇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共享诗情明月中

1.出示课件《月夜》《咏月诗廊》,提问:你能想起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小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照耀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他们借月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优秀诗篇,真是“千古诗情明月中”(板书)。

3.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王昌龄的《出塞》,他在诗中向我们描绘了一轮怎样的明月?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呢?

4.自读诗歌,读通,读透,运用已学知识如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歌。

[赏析]赏读激趣,重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张老师课始就利用课件营造“月夜”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辽远沧桑的意境,让学生步入“咏月诗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体会“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千古诗情明月中”,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轮明月,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教师如此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深入理解诗意,意会情境作好了铺垫。

(二)感悟苍凉,一弯月色照九州

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一路飞驰,穿过漫漫历史长河,来到大唐,来到边塞,此时,一弯月色照九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身临其境,你看到了什么?

(明月的苍凉,雄关的冷峻,边塞的萧条,战场的血腥……)

引读:是啊,还是这明月,还是这边关,它们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我们读出时空的辽远和沧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2.一弯月色照九州,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胡笳的悲凉,战马的长嘶,戍卒的梦呓……)

引读: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凝望明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悲凉,更添戍边将士的乡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3.一弯月色照九州,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厮杀的惨烈;离别的缠绵;家人的守望……)

引读:是啊,“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最真切、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试着把这些感情读出来,一吐为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4.讨论:抽身事外,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引导、鼓励学生搜索记忆,师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5.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的苦难,最终由人民来承受。诗人通过边疆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写,流露了对征人――“万里人未还”的深切同情。其实,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请看看历代诗人对于战乱的描写。

[赏析]情景交融,重想象。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张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中那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一弯月色照九州”这么一个场景中去想象、体验、感受。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三)体察寸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1.播放音乐《胡笳十八拍》,小组读课件《战之殇》。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师(小结):连年征战,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君不见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君不见“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君不见“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多少个思念的夜晚,月照中天,可是亲人却不在身边,这是多大的伤痛啊!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伤心五处同”!

3.诗人王昌龄面对这一切,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景和冀望?

(四)呼出冀望,同吟龙标家国梦

1.怎样解释“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师1:借代手法的运用及举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师2:简介抗匈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事迹。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读出了什么?

(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对朝廷用兵的质疑,对祖国的赤诚。)

3.让我们一起同吟龙标家国梦!

[赏析]品悟入情,重诵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张老师把画面的想象和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朗读,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通过想象来品味语言,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象入境,可谓独具匠心。

(五)言诗边塞,一样豪情古今同

1.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憧憬!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努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

2.先说说边塞诗派。(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及名句?)

3.再说说古今仁人志士。(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

4.最后说说王昌龄,再吟龙标家国梦。(你还知道王昌龄哪些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5.小结:不管是边塞诗人,还是古今仁人志士,他们的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一样的梦!这是强国的梦,这是和平的梦!

[赏析]以诗解诗,重积累。

小学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积累。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就深了。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并没有过分地把诗歌分析嚼得过细、过碎。因为有的诗歌,学生在这个年龄层次里,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过了一段时间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张老师以诗解诗,引了一些诗,有关明月的、边塞的、爱国的名句,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拓展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学生入手,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不要重外轻内。

6.课文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诗人遥对边关山月,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将一腔诗情留与千古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可以说,是明月成就了王昌龄,是王昌龄丰富了明月!不知不觉,我们也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吟吟看。

咏王昌龄《出塞》(板书)

千古诗情明月中,七绝圣手家国梦。

言诗边塞与英雄,一样豪情古今同。

[赏析]吟咏创新,重文本。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些优秀的诗歌遗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与生活。听张传根老师执教这首诗,意外地看到他的吟咏创新,深深地感知他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中国古典优秀诗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更应该是对语文、对诗文的一种传承与热爱!

祖国的诗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化 名著 古诗文

祖国文化博大精深,引导孩子亲近文化应该是每位教师的懂文章。责任。语文首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学,情节与细节,匠心与技巧,风格与精神,无不透露出语文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的背景下,既可以传授一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我想,让孩子们去欣赏各式各样的文化展,参加音乐会,观看戏曲,读小说、散文、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趣味、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忽然间,我明白了课标中一段文字的含义:“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能引导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读名著,滋养童心

现在的孩子很难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读书,对读书,尤其是读名著没有兴趣。名著就是经典,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久魅力。念上几本文学名著会使孩子开阔心胸,增添情趣,学会用多元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观察事物、感受文化之魅力。

语文老师爱读书、爱思考很重要。要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采撷语文教学的资源,着力构建文内文外、课内课外相融的语文课程。我将自己学生时代读过的书写在黑板上,学生和老师比谁看的书多。我喜欢与孩子们共同阅读。我始终认为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不可能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学生。

教室里设图书角,摆上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作品。教室墙上贴着:“读好书,学做人。”这是我们的校训。开展读书大王竞赛、知识擂台赛、读书节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另外还要重视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学了《荷花》后,让孩子将叶老的作品《猫》《草原》找来读;学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读读《再寄小读者》《小桔灯》;学了《三借芭蕉扇》,将《西游记》推荐给学生……

读名著最大的难题是孩子读不懂就不想再往下看了。怎么办?“熟读,深思,查阅,请教”这八个字是关键。朱熹说过:“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熟读很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边读边思才能提高理解力。另外学会查阅各类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目的,有助其理解内容。古人在评价“学”和“问”时,认为“问尤紧要…天下无不问而知之理”,故多请教才能读

利用课外阅读课,我向学生介绍阅读能培养人的感受能力,瞧:李白诗中的蜀道是那样绮丽(《蜀道难》),光未然笔下的黄河是那样动人心魄(《黄河颂》),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猫》),朱自清的父子情深是那样动人(《背影》),冰心的小橘灯是那样辉煌(《小桔灯》)……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的感受是那样细腻,朱自清的感受是那样华美;同样是《临街的窗》,王蒙、陆文夫、冯骥才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各不相同,这就是人们是对自然、对人情、对生命的不同感受。

著名教育家商友敬说:“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为你所用,却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积淀成你的修养和思想观念。”读名著的意义大致如此吧。

二、吟诗文,浸润童年

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要引导学生漫步经典诗歌的长廊,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体验,丰厚孩子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亲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角度看,让学生多读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诗与文,有利于他们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构建自身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