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故事四年级

历史故事四年级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侧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的讲解,而不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情感体验。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支撑点,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从初中历史教材角度来看,课堂中穿插历史故事适应于初中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对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小字内容来补充和说明一些知识点,这些小字有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使得教材更加通俗易懂。(2)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历史故事是针对这些学生心理特征的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穿插齐桓公“管鲍之交”、楚庄王“一鸣惊人”、秦赵“长平之战”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3)从历史故事的教育作用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历史,也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有益的思想与价值启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要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事件,以人物和事件来串讲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这一场时光旅程之中,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把握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1.新课导入前设置悬念故事

一堂成功的课必然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所以,在上新课前用故事导入,并设置悬念,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求知特征,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记得我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传说开天辟地后,尚未出现人类。女神女娲用水和黄泥造出许多男男女女。于是,人类就这样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有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看课文,学生可带劲了,都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

2.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一堂45分钟的课程,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是很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涉及很多人物,他们的个性都各富特色。要让学生很好地记住这些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讲述这些人物各自的故事。我讲述“揭竿而起”“鱼腹丹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轰轰烈烈;我讲述“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我讲述司马迁著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在人生的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乐于创造的精神;我讲述华佗救死扶伤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华佗高明的医术。

3.课堂结束前巧用历史故事

一堂好的历史课程在结束时也能够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来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并且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我在讲述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中提到了商鞅的一系列英明举措,而最后却被处以“车裂之刑”,学生们都唏嘘不已,觉得可惜。因此,课堂结束时,我给学生讲述了秦王派兵追捕商鞅的小片段。商鞅逃到边关要住客栈,但是客栈却按照商君的法令拒绝了他,这就说明了商鞅死而变法已兴,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要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其中更明确提出了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方式之一就是运用历史故事。因此,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来传授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之一。

参考文献: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兴趣;常态;有效课堂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使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抽象,很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对历史的理解。

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对史学的理解。这么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喜欢看历史电视剧,看历史小说,历史回忆录,为什么?因为故事吸引人。他们关心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历史课程网谈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节紧凑、感彩丰富的历史故事,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让大家都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感知历史,自由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兴趣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历史,思考历史,认真学习历史。近些年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0年一项中国香港地区中学学科凋查的结果指出:历史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1]。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份报告称,日本青少年学生对各学科的喜恶状况中,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2]。在西方国家,历史系学生注册人数减少。笔者于2011年3月对自己所教授的三个毕业班,共15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后发现,其中有23%的学生不喜欢或不太愿意学习历史,有58%的学生则是迫于考试压力而被迫学习,有12%的学生是比较喜欢任课教师或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出于对历史的感兴趣和喜爱。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如何利用故事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历史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历史事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重新建构,才能考虑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对历史知识的呈现比较有限,更多地是对历史知识整体认知的宏观框架。如果没有知识点的层层铺垫,让初中生建构起宏大的知识体系基本只是空谈。而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知识面相对狭窄,这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宏观框架后的史料背景。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中,教材以“农牧文化的交融”为主线,将唐末至元朝一统近五百年的史实囊括于一课之中,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既呈现五百年的历史,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农牧文化的交融”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尝试选择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的故事来作承转和铺垫。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南下,直逼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至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等人主张逃跑,任职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放弃东京,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难保,而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定能打退敌兵。”于是,赵恒同意御驾亲征,寇准随同指挥,行至韦城时,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力劝后才又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宋军见皇上亲征,士气大涨,寇准指挥宋军出击,消灭辽军数千,射死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主动要求议和。说到这里,老师问到:“你觉得赵恒这人怎么样?”学生甲:“能顾全大局,会御驾亲征。”学生乙:“很胆小!”……师:“如果你是赵恒,萧太后主动要求议和,你选择怎么办?”学生甲:“议和,可以早点结束战争!”学生乙:“打,为什么不打?”也有人附和: “就是,又不知道会不会输。”学生丙:“议和,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学生丁:“可议和后北宋不是还要送辽岁币吗?”……师:“那赵恒又是如何选择的呢?”众生:“议和,澶渊之盟。”其实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已经把澶渊之盟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议和可以换来和平,而胆小的宋真宗也会选择议和。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议和换来短暂和平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如何实现交流和融合,甚至还可以分析战争的过程也是交融的过程。在分析郾城大捷时笔者则加入了赵构建立南宋的史料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赵构为什么在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甚至杀害岳飞。

无论是袁腾飞的现代版讲史,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是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上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激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慢慢喜欢上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我们甚至可以像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一样,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历史故事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上述内容教授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过使用“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虽然很多学生都比较了解,但说得再多,也只是突出了岳飞一人,对于本课教学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二、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历史

讲故事是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并以口头形式传递社会生命诉求的一种艺术。它生命力极强,只要人会讲话,故事这种艺术就能生存下去。小孩子们爱听也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可是这种良好的学习表达方式由于年龄的增大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压抑,到了初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渐渐萎缩,学生们从爱讲到不愿意讲再到不会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3]。只有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再慢慢要求他们把故事讲好,这不仅能改变初中学生不愿意讲、不会讲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亲近历史中理解历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甚至能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我们本地区的学生对越王句践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导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句践的认知,出示句践卧薪尝胆的图片,让学生来讲述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故事前老师也要对讲故事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在叙述时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必要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动作等等。其实,学生要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在不了解历史故事背景及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学生们可以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感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血雨腥风又人才辈出的特殊时期,甚至也为后面变革、争霸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作好铺垫。就在一个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其余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便会集中注意力听,因为他想通过别人的讲述了解个中奥秘,而了解的学生往往也会注意听,因为他想找出别人讲述过程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既达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又让学生近距离地接受并理解了历史。其实有许多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挖掘、整理,以作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例如:秦汉时期的楚汉相争、白马盟誓,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也可以是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课堂。我们不应忽略学生讲的能力的训练,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怎样让其余的同学喜欢你的故事,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当他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背景,熟悉了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才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一下子要让学生具备这种高要求的故事叙述能力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能力的训练变成日常教学中的常态。

三、让学生在编故事中享受历史

历史故事的编写本身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管理的过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时时处处注重收集利用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因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连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学生只有在历史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再对这此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利用和管理,才能形成符合课堂需要的历史小故事。

同样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想象葵丘会盟的场景,以第一人称,阐述你对葵丘会盟的认识,也可以描述你当时的心境。”学生在作简单的准备后很快拟出故事稿。生甲:“我是以齐桓公的身份来写的。朕今天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众生笑)。”师:“这个时期称寡人可能会好一些?”生甲:“寡人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连那所谓的周天子都派人来祝贺我(众生笑),寡人,哈哈哈(众生笑)!想当年,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此位,寡人甚至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之前讲述过管仲射杀姜小白的历史故事)。今天这些人虽然都在这里称臣于寡人,可有谁知道这些人以后会不会反将于我(众生笑),寡人,又有谁知道寡人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生乙:“我是管仲(众生笑)。主公今日能登上此位真好!想当年,我射他两箭他居然也没有死(众生笑),还能重用于我,让我锐意改革,功成名就,没有主公便没有今日的我(众生笑)!”……

再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中“全民族的抗战”一课时,笔者也设计了一个编撰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基调,分别从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这四类人物中挑选一位或一类人物,描述他或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最后的选择。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想象力的支撑下很快帮助我们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叙述也都基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历史事实,虽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有些漏洞甚至是错误,但也正是这些漏洞或错误促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史实,理解历史,成就了他们的历史课学习。

历史故事的编写,必须是在史实基础上形成,学生只有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在想象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历史猜想的过程不是胡思乱想,毫无规则可言的,历史猜想必须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思考辨析的过程。在这毫不起眼的故事编写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只有神入历史,才能再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才能真正地享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总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课兴趣减弱的不争事实;还能让学生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进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猜想能力,神入历史,走进历史长河,真正感知历史,享受历史,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却能激趣促能,这不正是我们有效课堂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杨秀珠.近代中国及香港历史上的英雄儿女:香港初中学生的声音[J].教育学报(香港地区),2001,2。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常州古镇;对策;建议

常州史称“中吴要辅”、“三吴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常州各类文物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如万绥镇、孟城镇、焦溪、魏城、横山桥、横林镇、洛阳镇、雪堰、潘家桥、奔牛镇、郑陆镇、夏溪镇、湖塘镇等,都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生活方式。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文物古迹和古城镇的保护力度,力图通过古城镇的保护和开发为常州市的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常州古镇的实地调查,试图对常州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常州市政府对古镇文化保护的措施

(一)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

为有效保护文物资源,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常州市从规划入手,完成了《常州市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和《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图集》的编制工作。完成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杨桥村历史街区保护概念规划》的方案初步论证工作。

为了保护利用传承历史建筑的优秀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规范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根据常州历史建筑保护的需要,2000年4月,常州市制定《常州市市区文物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2005年10月,《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及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核。该课题对古镇危旧房屋的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

2006年7月,常州市制订了《常州市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试行)》。

2008年10月9日,常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

2009年3月18日,《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规定了杨桥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范围,对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还明确规定了保护要求及措施。

2009年3月24日,常州市规划局委托常州市规划设计院,会同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开展常州市区历史建(构)筑物的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常州市市区(含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万绥镇、孟城镇、焦溪、魏城、横山桥、横林镇、洛阳镇、雪堰、潘家桥、奔牛镇、郑陆镇、夏溪镇、湖塘镇等大部分名列其中,为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9年3月25日,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在市文广新局领导、新北区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现场调研了孟河文物保护工作,实地查看了万绥东岳庙戏楼、马培之故居、孟城老街、费伯雄故居等文物点。

(二)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近几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和筹集社会资金,先后修缮了西瀛里明城墙、黄仲则故居、梅村戏楼、万绥戏楼、县文庙大成殿、常州府学、吴氏中丞第、两孙故居等。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工程、费伯雄故居修缮工程和西瀛里改造地块文物保护区修缮工程等也已全面实施。常州市还专门制定和实施了2005-2007年全市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计划,2005-2006年已修缮30余处,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市区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全部修缮一遍,修缮后的文物保护单位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全部对外开放。

(三)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

近年来,常州市制定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一五”规划纲要;申报了一批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太雷旧居、三星村遗址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古戏楼群、盛宣怀故居、赵元任故居、史贻直墓址和中华猿化石遗址五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公布了市区第四批、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开展了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发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通过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带动了全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

为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常州市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举办了全市性的文物管理法制培训班,组织辖市、区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提高各级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的依法管理和执法能力。在此基础上,2008年8月,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物行政执法月活动,文物部门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查处违法、违规现象15起,其中立案查处3起,分别罚处人民币20万元、7.2万元和0.5万元,责令整改5起,警告7起,通过全市文物行政执法月活动,依法打击和处理了各种文物违法活动,推动了全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

二、常州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还应加强

常州市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存在小、散、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管理者对保护对象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有限,对某些历史遗迹缺乏保护意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只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素有“常州文脉”之称、1987年被确立为“常州历史文化保护区”、1996年为常州赢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常州市前后北岸老街区,成为“地块改造工程”的牺牲品,土地用途是“文化娱乐、商业、办公、旅馆、文保”,目的是“进行房地产开发”。

到2005年底,常州拆除了文保单位6座,分别是:胡故居、青果巷八桂堂(新建假古董)、吴氏中丞第屠寄故居(新建假古董)、黄仲则故居(新建假古董)、西瀛门城墙(新建假古董)、青果巷唐氏宗祠楠木厅(新建假古董)。

到2005年底,常州全市27个文物控保单位被拆除11个,分别是:明八角井、清代建筑邹浩祠、清庄氏塾馆及星聚堂明式轿厅、庄氏济美堂、清先贤卜子祠、清太平天国志王府(新建假古董)、清费氏庭院、清恽氏庭院、民国民元里民宅、民国玉佩弄民宅、民国“天友来”店旧址。

国务院文件规定:要成为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保护好三个方面的东西:第一,保护城市里所留存的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第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能够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景观地带;第三,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反映城市特色的东西,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东西。常州因为拆文物,曾经三次丧失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拆明代园林“半园”,第二次是在1991年至1992年拆清代洪亮吉故居,第三次则是因为拆恽氏庭院。

(二)历史古镇缺乏保护规划,保护开发滞后

2000年常州市就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该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常州市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在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进展。

(三)许多古镇基于经济利益和保护观念淡薄,破坏严重

古镇居民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必须大拆大建,否则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一些地方领导不愿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镇村已经遭到破坏。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是常州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杨桥、焦溪、孟河的一些历史建筑虽然有的已列入文保单位,但因为缺乏修复资金,也危在旦夕。

(四)文物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市政府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共分两块,一块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城市维护费中安排1%用于文物专项维修的资金,每年为80万元,另一块是每年从全市社会事业经费中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多年来常州市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一直没有增加。由于近几年常州市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文物保护资金的不足,制约着常州市文物保护事业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市政府提出的文物保护单位三年修缮任务的完成。

(五)常州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后发劣势

古镇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各个省市纷纷上马进行古镇的开发。但新开发的古镇如何在已有的众多古镇中突围而出,创立自己的品牌,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苏南古镇由于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大部分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如何避免常州古镇的开发不沦为周庄、同里等地的翻版,成为“小周庄”,“小同里”,是常州古镇开发面临的艰巨任务。如果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过多资金的投入只能造成浪费。

三、常州古镇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专门机构,直接对市政府负责,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聘请文物保护、建设规划的专家组成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当然可以由民间和私人进行投资、参与,但巨额的保护开发资金,长期规划的实施,消除急功近利,培养古镇居民的文保意识,都需要政府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周庄、同里、木渎的发展模式,成立市、区、镇三级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管理体制。

(二)加强对现有古镇文物古迹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迹如戏楼、石桥、遗址、名人故居、清代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古镇建筑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在对建筑文物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拆除妨碍古镇景观的现代建筑,将水管、电线、排污管道等埋于地下。

(三)加强古镇建筑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虽然常州已出台了很多文物保护的法规,但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随意破坏、拆除、盗卖文物建筑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古建筑材料被运到苏州无锡进行古建筑的修复。因此,制定严格的文物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是市政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四)做好常州古镇旅游的宣传工作,加强常州古镇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宣传,力求树立品牌,打开知名度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与古镇品牌的树立相配套,孟河的齐梁故里,焦溪的石头建筑,杨桥的原汁原味的晚清建筑都是宣传的重点。常州古镇虽有开发晚,破坏严重的劣势,但保护较好的几条古街受商业化影响较少,古镇风貌未遭到商业化的破坏,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已知名古镇的优势所在。

(五)避免与其他地区古镇开发的同质化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4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5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221)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学堪称史学界的重大转折。它批判了旧有“新史学”的研究方式,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着力于对文本的分析来重构当时的历史环境。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为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达恩顿《屠猫记》一书便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著。但同时这一理论的弊端也不断显露出来。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当代史学界值得注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新文化史;屠猫记;达恩顿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28-0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它作为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与发展,开拓了历史学的研究视域与分析角度,形成了历史学上的重大转折。它对后现代主义、微观史学等的继承与批判,使之形成了独特的写作方法。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所著《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正是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之一。新文化史学著作立足于平民的小故事,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等,以此来捕捉历史的瞬间。新文化史学是在对新史学的批判之上兴起的,同时还受到后现代主义、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集百家之长,其特征不仅表现为新史学的超越,还表现出方法上的复杂性以及内容上的广泛性。本文拟从《屠猫记》一书对新文化史学的特征作出简要评述。

一、跨学科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新文化史学的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屠猫记》为例,该书可以看作是作者达恩顿从人类学角度对异域文化的探索。在该书中,作者运用“深度描述”的方法对历史文本层层剥析,深入解读,力图回到历史现场。作者通过对《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穿靴子的猫》等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不同国家发展衍变的历史进行考证,比较了各个版本的不同,归结出法国故事的特性:机智幽默,并且处处充满了狡猾与欺骗,这些特性则体现出当时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策略。“法国故事尝起来有盐巴味,闻起来有泥土味……而德国故事则偏向神秘、超自然与暴力。”①作者试图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解读,重构18世纪法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体系。

二、人是主体

在新史学的视角中,个人几乎完全被淹没在历史的结构中,丧失了活力。在新史学研究者们看来,政治制度、历史规律等才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因素。即便偶有涉及到“人”,也只是作为群体中抽象的人,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新文化史学者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人”,而且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体。传统史学虽然也一直将人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但通常仅限于具有丰功伟绩的重要人物,如王侯将相、伟人,或一些事件的领袖人物和重要参与者,这些也是新文化史所反对的。新文化史学视野内的“人”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妇女、儿童、小贩等,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在《屠猫记》的第二章,作者分析了一个18世纪印刷工人与屠猫仪式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名叫孔塔的印刷工人记述的他作为一名印刷铺学徒时亲眼见证的故事。故事记述了在巴黎的一家印刷所里,工人们围追堵截城市里的猫(包括师母的宠物),并把它们处死。在这种诡异的仪式中,工人们又是“欢欣”,又是“闹成一团”,无不欢乐。在之后的几天里,工人们每每想要寻开心,就会模仿当时的场景,引得大家捧腹大笑。这个故事现在看来实在是无法笑出来,甚至可能会使人赶到荒谬和反感:这种屠杀动物的仪式究竟有什么可笑的?而作者达恩顿则指出,我们之所以笑不出来,是因为我们与当时工人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存在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我们研究当时欧洲工人所处的文化氛围的一个切入点。如果我们“掌握了对猫大屠杀的笑点所在,或许就有可能掌握旧制度下技工文化的要素”。②作者从几个年轻的印刷工人的角度,带领读者了解那个年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及工人生活中的主要文化要素,使读者仿如身临其境般领略当时的情景。

三、更加注重观念和心态的研究

传统的思想史关注的是重大、系统的思想,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已经越来越相信,是现象决定观念,传统思想史逐渐被人们冷落。思想史“净研究那些玄乎乎的民族精神之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社会史的人趁虚而入,他们不是要力挽狂澜,而是要对旧史学落井下石;不是要重建一个新体系,而是要开拓出无数新方向”。③一时间,各种研究方向纷纷涌现。除了研究方向广泛外,它还把人们的感情、经验以及一些散乱的想法等传统史学不涉及或不屑于涉及的领域都作为历史考察的一部分。与传统史学热衷于大人物、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新文化史学研究更倾向于市井小民的生活感受、心绪情感,更注重人们“心态”的变化,并且透过这些不同的小人物们的心态来捕捉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新文化史的研究者坚定地认为,无论是在哪一国家或哪一时代,历史都不只是大人物、大思想家这些英雄、伟人的历史,而是包括所有底层民众在内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以及大众的、整体的历史。研究者们从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的小人物的心态和视角,使当时的情景重新出现在读者眼前。

《屠猫记》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作者达恩顿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同城市、不同身份的小人物的心态的描述,勾勒出了民众眼中的大革命。在第一章中,作者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从《小拇指》的故事可以看到近代法国儿童死亡率偏高以及人民对此表现出的冷漠和纵容;从《骗子和师傅》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卖婴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农民生活极度贫困的状况。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总是充斥着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虐待等情节,当然也少不了农民对吃的渴望。农民的愿望通常是以食物的形态出现,比如面包、香肠和酒,虽然具体的内容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差异。然而相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一旦获得了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比如魔戒、魔杖等等,第一个念头总会是想要丰富的食物。由于食物的贫乏,描述故事的农民对食物并没有太具体的描述,也没有太多的想象力,菜色大多是“农民餐”,“如果要豪华一下,他会加上一句‘甚至还有餐巾’”。④在《屠猫记》的第二章,作者则转向了对工人阶级的心态的关注。作者发现根据故事记载,当时工人普遍对资产阶级充满恨意。“猫”是女巫的象征。通过对猫的屠杀象征现实中对女巫的迫害,从而表达对印刷厂老板及其妻子的恨意。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一故事的解读,把当时工人阶级的心声传达出来。在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对一位资产阶级人物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一些状态。他们趋向于贵族阶级,而又把自身同民众作出区分。通过对游行的描写,展现了资产阶级对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向着城市的新主人的角色的转变。第四章中的出版社的检察官,面对当时的一些著作时,总是表现出敌意,这则体现着新旧思想之间的差异。主流的思想涉及到社会中核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检察官员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恰恰体现了大革命时期思想界的革新风暴。

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的心理状态的一一描述,将一个整体的法国社会勾勒出来。无论哪一个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对自身所处地位不满。

四、分析框架的界限模糊

从空间上看,“在15世纪以来兴起的民族国家的鼓舞下,民族国家取代王朝成为历史学的叙述单位”,⑤年鉴学派则发展出超国家地区的宏观研究来反驳。而对于新文化史学而言,研究范围的选择更加自由,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研究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偏僻的村庄;可以是一座华丽的宫殿,也可以一个破陋的茅草屋。这些单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但却也不是随意选择——一切都以叙述主题为核心。与所述主题相关程度的直接与否,构成了研究的核心空间和外围设置,而随着主体活动的变化,这一范围也随之扩大、缩小或迁移。

从时间上看,传统史学将历史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等,不同的史学家有不同的研究时段,而这些时段的具体划分也成为他们争论的焦点。新文化史的研究者们则与此不同,他们的研究并不限定在从古代到近代这样的时间次序中,也不限于某段具体的历史时期。同空间上的处理一样,时间的选择一直是围绕着主体展开的,并没有明确的断代或界限。

《屠猫记》第一章讲述的是关于法国的民间故事,以及同一故事在德、意、英等国的不同版本;第二章工人的屠猫运动发生在1730年左右巴黎的圣塞佛伦街;第三章“旅行手册”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蒙彼利埃;第四章的警员又回到巴黎,只不过时间又到了50年代。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并没有具体划分,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故事的发生地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作者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阶层的人——农民、工人、普通市民、警察和知识分子等——的眼睛来观察法国大革命每一时期的不同侧面,从而建立起法国社会的整体形象。

五、研究内容“雅俗共赏”

所谓“雅”是指学术上严谨的精神,在文本的考证上谨慎严格;所谓“俗”,一是指关注过去不为人关注的大众的文化,二是指新文化史学著作通常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摆脱了传统史学的枯燥无味,比较能够引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新文化史学者宣扬“文本之外别无他物”,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维方式,从而用当时人们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新文化史著作选材丰富,一句运动中的口号、教会的婚姻记录、一个故事甚至一个笑话,都可能成为作者的材料,他们试图抓住每一个历史瞬间。他们认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并不是辨别史料的真伪,而是通过文献感受时代的气息。

《屠猫记》开篇就讲了《小红帽》的故事。作者撇开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也摒弃了历代文人对故事的修饰,仅从最原始的文本资料分析,将文本放到故事放生时的乡村,同法国近代农民的生存状况结合起来。以这一故事为出发点,达恩顿又对更多脍炙人口的法国民间故事进行考证,认为这些故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却是能真实反映乡村习俗与生活习惯的材料,不应该被排斥在史料考察的范围之外。

六、余论

传统史学认为,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以外交档案、政府文献等“可靠性”较强的文件为蓝本,在论证中如实、客观地陈述,力图重建历史事件。历史的缜密性在于对于一手材料进行审慎、客观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方法的危险在于,如果不能发现新的史料,仅根据现有材料提出问题,那么历史学者们就会陷入到无休止的争论中。而随着新文化史学将研究范围拓展,诸如教会的婚姻记录、地契、房契等都成为可以研究的史料,即便是一手材料也存在着记录人的个人感情色彩。任何原始材料都是当时文化背景的产物,都包含着记述者的主观意志。史料的选择不在于是一手还是二手,而是它们都含有记录者的个性和场景的限制。因此新文化史学力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拒绝对研究的研究。他们的材料通常是未被设计的新领域,即便是使用过的材料,也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来重新诠释。

新文化史学并没有停留在对语言、行为等的表象研究,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强调情感、个性的作用。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并不仅仅有英雄、领袖,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他们对于运动、革命等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历史的发展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思想而改变,而是由于社会的政体作用。少数的英雄人物与多数的普通百姓构成了社会的整体,他们聚集在一起才构成了推动历史的力量。因此,新文化史学认为,研究史料的重点并不是在于研究发生了何种行为,而是在于研究这种行为是为何发生的。研究者们通过个体的行为、涉及的事件、身处的背景等,探究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意义。

新文化史学注重文化的能动作用,颠覆了以往文化“被决定”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它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强调文化不仅仅是从属于社会、经济的产物,而是对塑造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的。新文化史学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这种反动也成为它对历史学的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新文化史的发展和应用,其自身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出来。它强调情感和心态的作用,强调人的个性化,这很可能使研究者在分析时陷入主观臆断;它过分强调文化的作用,而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它致力于微观史学的论述而避免宏观事件,难免会忽视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新文化史学发展上的障碍。但毋庸置疑的是,新文化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了史学理论的发展;它以新颖的选材吸引读者,以开放的角度讨论历史,视每一位读者为平等的交流者,不再以精英自居……这些都使史学的前景更加开阔。无论存在何种的优点和弊端,它都是当前史学界值得注意的发展方向。

注 释:

①②④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M].新星出版社,2006.53-56,79,31.

③罗伯特·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8.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信阳;资源;调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豫鄂交界江淮之间,有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它山水相伴红、绿相宜,这就是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地之一。信阳是革命老区,其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红色遗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和宝贵财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旅游在中国大陆迅速兴起,并呈现排浪式发展态势。2005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旅游业界的积极介入和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拉动使红色旅游事业在中国盛况空前。红色旅游的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对信阳革命老区红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又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外宣传信阳、提高信阳知名度、美誉度的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是弘扬光荣传统、传承革命精神的教育基地

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尤为丰富。这里的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区域广阔,全市现辖的10个县区都是革命老区,革命历史足迹遍布信阳的山山水水。信阳市现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多达663处,其中已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8处(国家级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21处,市级16处,县级136处),为全省之冠。

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这里有信阳铁路工人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的遗址,有党在信阳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有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生前在中共信阳县委工作、生活的旧址,有四望山起义、大荒坡暴动、商城起义、白沙关暴动、卡房暴动、殷区起义遗址,有红一军、红四军成立遗址,有鄂豫皖中央分局、省委、 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有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拥有红军第一架飞机)旧址,有智取商城、攻克新集、商潢战役、潢光战役等重大战役遗址,有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有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有天台红军洞和金刚台朝阳洞等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旧址,有后来修建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英雄纪念碑、商城烈士陵园、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许世友将军之墓、吴焕先故居、高敬亭故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李先念南下四望山和灵山寺会议旧址,有朱堂店战斗遗址、豫东南地委遗址、“红军桥”遗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有罗山谈判旧址、中原突围遗址,刘邓大军渡淮遗址、光山王大湾会议旧址,河凤桥、钟铺、斛山寨、北向店战斗遗址,有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鄂豫区党委商城驻地旧址……这些有形红色旅游资源中有许多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邓颖超祖居,成为信阳光辉历史的重要标志。这些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大都成为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素有“大别山红旗不倒”崇高声誉的信阳革命老区,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五师的摇篮,而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从这里走出的红军长征部队,把《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两首著名革命歌曲唱遍全中国。从这里走出的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第一枪。这里是中国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中原突围,震惊中外;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气壮山河。在这里有、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徐海东、陈赓、王震等17名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留下的光辉足迹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有吴焕先、叶成焕、詹谷堂、桂步蟾、晏永香、杨厚溢、陈海松、赵崇德等信阳藉著名烈士英勇献身,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信阳革命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人英勇牺牲。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铭刻着信阳革命老区27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辉煌历史,由此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革命英烈。在建国60周年之际评选的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信阳籍(吴焕先、叶成焕)和曾在此战斗的英雄模范人物(恽代英、周逸群、杨靖宇、吉鸿昌、许继慎、张自忠、曾中生、蔡申熙)达11名,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评选的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就有王志仁、王霁初、冯新宇、刘志敏、危拱之、江梦霞、张玉衡、汪涤源、肖永智、周维、祝捷、胡日新、桂干生、桂步蟾、高敬亭、詹谷堂、漆德玮等17位信阳籍英模当选,并有张星江、张家铎、肜德忱、周邦采、郑义斋、蔡训明等6位曾在信阳革命老区留下光辉足迹的英模当选。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信阳的大地,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载入了历史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信有发展红色旅游的优越环境,是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及线路的胜地

信阳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生态环境具有南北交融的特点,红色旅游、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气候宜人,山青水秀,林木繁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和“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拥有众多国家级与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大量人文景观,其中,以名山著称的有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景区、大别山主锋金刚台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等;以名水著称的有豫南明珠南湾湖、疗养胜地汤泉池;以名寺著称的有千年古寺灵山寺、贤隐寺、净居寺等。这些旅游景点像颗颗明珠撒满了豫南大地,像烂漫的山花在大别山怀抱中竞相开放。淮河中上游两岸的湖泊和支流密布,8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点缀其间,形成了串珠般的水乡景观。信阳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交映生辉,使之成为河南省红色、绿色旅游的胜地。

信阳红色旅游前程似锦。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地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范围的信阳市是全省唯一被列入国家着力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在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中,信阳市的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将军故里,金刚台红军洞群,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景点名列其中;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还被确立为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信阳还是全省着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河南省规划重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信阳以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多而名列榜首。在“红色土地、绿色山川”交融的背景下,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主题的信阳红色旅游已形成“八区”、“四路”和72精品景点。“八区”即红色中心景区、红色首府景区、许世友故里景区、四望山景区、红军洞景区、红军长征出发地景区、 “王大湾会议”景区、邓颖超祖居景区等八个信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路”即“千里跃进”之旅,“将军故乡”、“环游之旅,红军长征之旅”,“江淮抗战”之旅等四条信阳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信阳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分布广、品位高、影响大、跨度长、类型多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信阳市抓住国家和省支持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机遇,加快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先后争取国家、省红色旅游项目资金2.53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配套2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16.1亿元,实施70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以新县、商城、光山、罗山县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已逐步成为全市旅游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2011年,全市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6.3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速提高。

三.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主题,进一步开发信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发展红色旅游,加快信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弘扬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发展信阳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根据信阳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实际情况,经过调查和反复筛选,我们认为,对革命历史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意义重大。

首先,要大力开发以“千里跃进”为主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信阳革命老区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发生地,当前应该重点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的革命历史遗址是:1、刘邓大军渡淮遗址(息县大埠口)。刘邓大军在此跨越最后一道天险、胜利进入大别山。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2、邓小平在光山北向店旧居。3、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4、鄂豫皖区党委商城驻地旧址。5、商城县河凤桥战斗遗址。6、商城县钟铺战斗遗址。7、光山县斛山寨战斗遗址。8、光山县北向店战斗遗址。

其次,要大力开发以“将军故里”为主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信阳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摇篮,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三大主力部队及35个军,在此诞生和战斗的就有红十一军、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九军等10个。当前应该重点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的革命历史遗址是: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的诞生地(新县箭厂河)。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诞生地(商城县长竹园)。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部旧址(新县箭厂河闵氏祠)。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诞生地(新县大畈)。5、商城县政府苏维埃政府旧址(商城县城关镇)。6、“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吴焕先、叶成焕故居(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7、潢川县杜甫店战斗遗址。8、中原突围遗址(河区柳林镇)。

综上所述,信阳作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具有相当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加强老区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建设魅力信阳,勇当中原经济建设前锋,需要充分的整合资源、整合资金人力。与此同时,信阳经济发展的速度将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信阳市委市政府以及人民对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寄予广泛的关注,这些都为信阳创建红色旅游景点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江小蓉,龚志强.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OO5,(2):15―17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7篇

一、成语典故导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典故来导入。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可利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导入。这样设计,我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或学生小组完成典故的收集、整理,并完整地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整理后,利用故事情节来营造良好的起课氛围。

二、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有利于渲染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时,播放《松花江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样做的目的是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对人民群众悲惨困境的同情,对国民政府腐败无能的鞭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三、诗词导入

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口中吟诵古诗词,会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去,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教师诵读后,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说的是谁呢?学生就会产生想知道个究竟的心情来学习;第7课《》一课时,利用谭嗣同就义前的话导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词句说的“贼”是谁?又为什么无力回天呢?一连串的设问,激活学生一探究竟的思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或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多媒体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影片、资料、动画等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之中。如,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首先投放香港倒计时牌,教师与学生共同喊:“9、8、7、6、5、4、3、2、1”,以此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爱国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

在教学中,导语的巧妙设计,有利于教师创设高效课堂,但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因学情、教师的素质、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精准的语言、优美的词句,为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在充满活力四射课堂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故事四年级范文第8篇

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在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代繁衍。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历史书,讲述了中国自五千年来发生的大事。书中的历史故事我们很多都耳熟能详,例如大禹治水,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郑成功等等。其实我觉得,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不仅是想让读者了解历史事实,而且还想让我们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勤劳。其实每个故事的发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而有些历史典故还会让现代人赞叹不已,甚至作为借鉴,在当今社会还有着同样显着的效果。这些,无不证明古代人们的智慧。

一个个事例在激荡着我们的心;一位位英雄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历史是我们的过去,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历史,我们才能发展到今天文明的社会。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沧桑;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悠久;更是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那强大的生命力呀!

四年级:马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