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安妮日记读后感,请您阅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1同一个安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呢?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情只有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才会发生。我所读到的安妮,恰巧就被安排进了两种不同文学作品中,一个是日记体的《安妮日记》,一个是小说体的《楼上的房间》。
说来确实巧合,我竟然能在前后两个毫无关联的活动中,遇到描写同一个人(安妮)的两部作品,并同时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最先接触到的是《安妮日记》,那是我几周前在校园小蜜蜂读书活动节上买到的一本书,封面上那个坐在窗前的女孩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一身淡蓝典雅的长裙,一席乌黑光亮的长发,单手托着腮,凝望着窗外,那忧郁而期待的眼神一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断定这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可是,恰逢期中考试,我刚看了个开头,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就只好暂时将它束之高阁了。
近日,南京市小学生“找寻我爱的书”主题征文活动如火如荼得开始了,了解完征文信息后,就津津有味地收看起先锋中小学生网上作文平台里的“好书导读微视频”,在277集好书推荐的视频短片中,我随手点开了第P089集视频,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姚鑫老师在短片中向我们推荐了小说《楼上的房间》。随着她将故事梗概一层层铺展开来,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窗前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安妮!故事情节如此相似,竟然有如此巧合的两本书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迅速跑进书房,从书架中翻出了那本刚买不久的《安妮日记》,我捧着书,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读完这本书用去我整整三个下午的闲暇时光,我终于弄明白了。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13岁时所写,采用日记体形式,详细记录了她在两年多时间里躲避德国纳粹搜捕的生活经历,她终日躲在狭小的密室中,充满恐惧、痛苦和煎熬,就连最基本的温饱和自由都得不到保障,就连去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变得那么奢侈,一旦被纳粹发现,如花的生命就随时可能被终结,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她把密室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险,危险变成了浪漫,恐惧变成了新奇,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成为她笔下的日记素材。不幸地是,最终纳粹还是发现并抓捕了她,这位犹太女孩16岁时死于纳粹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后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证据。
看完《安妮日记》,我对安妮的结局感到万分的悲伤,虽然这是历史事实,但我还是不忍心相信这样一个年轻少女的生命被敌人无情地扼杀。我立刻让妈妈帮我从网上预订了新书《楼上的房间》,作者约翰娜·赖斯根据《安妮日记》写就了这部小说,大概是出于美好的愿望吧,他为安妮重新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由于长期困顿于狭小的空间,导致她肌肉萎缩,行动艰难,但在小说的最后,安妮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她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和平与自由。我很喜欢小说的这个结局,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自由的可贵。
能够对照着阅读同一个故事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实在是个巧合,留给我更多的则是收获。通过这样的两本书,我既读出了真实的历史,也读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阅读,让历史上的人变得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感人,也让现实中的我更懂得有情有义,珍爱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2我利用了3天的睡前时间,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讲述了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的“密室”艰难生活。
我对这本书简单介绍一下: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弗兰克经营着一家公司,家中有母亲爱蒂丝·弗兰克和姐姐玛戈·弗兰克,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奥托·弗兰克带着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安妮开始上学,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学校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岁的生日。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也有别的生日礼物,只不过重点讲它而已),一本精美的日记本。于是,她开始写日记,把日记本当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并给日记本起了一个名字叫吉蒂。
这时,德国法西斯已经侵占了荷兰,对这里的犹太人进行了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避免遭受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奥托·弗兰克带着一家人,躲进了自己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并请好友——同样是犹太人的凡·佩尔斯(在《安妮日记》里,安妮管凡·佩尔斯夫妇叫凡·丹夫妇)夫妇和儿子彼得,以及阿·杜瑟尔医生也躲了进去。从1942年7月6日躲进“密室”,到1944年8月4日遭人检举而被纳粹警察逮捕,也就是说,他们8个人在“密室”生活了两年。密室是非常隐蔽的,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是厚厚的窗帘,挡住了一切光亮。白天他们不能有一点儿声响,以免被楼下的人或邻居察觉。晚上他们能自由活动,开一点儿窗户透透气。他们的食品供应和其他来源,主要靠他们的保护人:克莱斯,库拉勒,米普和艾莉·弗斯。这些保护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援助,因为,密室里的生活是极其枯燥和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恐惧和和痛苦不断折磨着他们。天天在他们耳边的,只有混乱的哭声和爆炸声。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在13岁,停笔是在15岁。
可就在1944年8月4日上午,纳粹党卫军军官和荷兰的绿衣警察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隐藏在这里的8个人,并没收了贵重物品和现金。同时逮捕了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和克莱斯,没有逮捕到艾莉和米普。这次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才逮捕到库拉勒和克莱斯。克拉了和克莱斯被捕后,被送入荷兰集中营。克莱斯因健康问题,一个月后获释,后于1959年过世。库拉勒次年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然后移居加拿大,**年过世。艾利和米普逃跑之后见没有危险了,就又回到了“密室”,看看有没有重要的东西遗忘在那里。米普和艾莉在撒乱书籍的地上找到了安妮的日记本。战后交给了唯一得以生还的安妮的父亲。他们三人一直生活在阿姆斯特丹,分别于1983年和1993年过世。“密室”的8个人被捕后,被解送到波兰的奥希维兹集中营。凡·佩尔斯先生于两个月后被送入该集中营的煤气室毒死;凡·佩尔斯太太被解送到别的集中营,遇害日期不详;彼得于次年5月死于另一个集中营,离这个集中营解放只有三天;杜瑟尔先生于该年死于另一个集中营;安妮的妈妈于次年1月因饥寒交迫死亡;玛戈和安妮后来被解送到德国的一个集中营,那里爆发斑疹伤寒,她们于次年的2和3月间先后病亡,一个月后这个集中营获得了解放。
他们8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1945年6月他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然后又移居到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制成电影,让全国人民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我介绍完了,哎,多可惜啊!安妮和玛戈,两个十几岁,还没成年的花季女孩,就这样死在法西斯手里了。不过,他们的故事还在我们的世界流传着,这就是她们的灵魂!可恶的法西斯!你们干嘛要害死这些无辜的平民?!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屠杀犹太人?是啊,犹大背叛了耶稣,犹太人也确实是犹大的后代,但犹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耶稣也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现在的犹太人已经没有背叛耶稣的心态了,可你们为什么还非要拿起手中的武器打仗呢?打仗有什么用?你们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是不行的,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当然也是不行的!而且,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和平,不是战争!放下手中的刀枪火炮吧,把犹太人从集中营里放出来吧!可怜的犹太人啊!还他们的自由吧!
安妮日记读后感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似一缕阳光,如一阵清风……那时的我们拥有最纯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安妮日记》读后感作文700字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安妮”在密室中喜欢上了“彼得”——一个腼腆的男生,在这个密室里“安妮”有青春的萌动。在这个黑暗的密室里“安妮”用她的乐观,满怀理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彼得”,于是“彼得”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笔,故事结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被纳粹抓走了!
仔细回味,这本日记,笔调贴近我们,又和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安妮”把成长中的困惑与好奇真实地记录出来,在日记中“安妮”对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讳,让我们好像看到另一个自己。
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没有渡过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是在欢笑中度过的。“安妮”也是幸运的,她在这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学会了坚强,热爱生活。
可爱的“安妮”在纳粹的迫害下永远的闭上了眼,距离她16岁生日仅剩3个月,距离这个集中营集中营获救仅剩1个月,“安妮”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让我们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不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们,应该深思: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会做什么?
安妮日记读后感4安妮·弗兰克本是一名普通的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一家四口过着富裕的生活。但这宁静的一切很快就被一场战争打破。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后,开始了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迫害。为了家人的安全,安妮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来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躲避危险。在这里的生活虽然不如从前自在,但在这里,安妮仍然度过了一段愉快的学校生活。
1942年7月,情况更糟了,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为了避免遭受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安妮一家与同是犹太人的凡·丹一家以及一名犹太医生杜瑟尔,躲进了书中被称作“密室”的地方。开始了长达二十五个月的“秘密”生活。直到1944年8月4日遭人检举被送进集中营。
这本书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期间密室中的人们的生活实录。在白天,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们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大声说话,甚至不能上厕所。每天,安妮都会担惊受怕,密室外战火不断,炸弹就在他们身旁炸开,死亡的威胁,被发现的恐惧。因为战争,因为人性的丑恶,安妮这个应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孩子不得不蜷缩在密室的一角瑟瑟发抖。因为战争,让昔日美好的世界变得满目疮痍。死亡的阴云笼罩在密室中的每个人身上。在这里,人性被压抑,甚至开始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不断,每天能活着醒来就是的幸运,就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奢侈至极。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安妮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人性中最美好最柔软的一面。“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美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
虽然命运带给了安妮许多苦难,但是依然历练了安妮的品格,她学会了去直面自己的缺点。在密室生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逐渐成长为一个心里十分成熟,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她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就像是绽放在战火中的花朵,尽管眼前是黑暗,但从来没有放弃对光明的期盼。
安妮日记读后感5一本日记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一本日记记录了一位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本日记目击报道了二战期间在德军占领下,人们的苦难生活,这就是《安妮日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写了这本日记。她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但安妮却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书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战争的残酷,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颗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有一种无限强大的力量弥漫着每一片空气,这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里,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锋利的那个刀尖上。但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时下各种媒体大量融入我们的生活如网络、电视等,许多媒体鲜活、灵动,在很大程度上的吸引的青少年的眼球,占据了孩子们很多的业余时间,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况且大量的视频的充斥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再有,一些网络游戏会使儿童丧志、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家中始终坚信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阅读史就是孩子的成长发育史。让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惯,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卓越。
“好读书”是前提。(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孩子喜欢书。首先,家长的示范作用。我们家里有很多书,并且家里的成员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们家的电视长期处于关机状态,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浸染,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与书为伴的习惯;再有,我们夫妻给孩子读故事如《格林童话》、《小王子》等,让孩子知道书中有着多彩的世界,给孩子植下“读书是人幸福“的种子。
“读好书”是关键。和孩子定期去书店买书,所买的书籍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部分是经典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当然这些都是些图文并茂的读本,让经典后使孩子的人文精神;一部分是通过给孩子买的“故事盒”(磁带),孩子对一些故事有了些了解,在通过读书加深解读,如《绿山墙安妮》等;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曾经读过得好书,如《米欧,我的米欧》等。和孩子一起选购好书,和孩子一起读,大手拉小手一起成长。美国梭罗在《人生金言随笔》中说到: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
“读书好”是目的。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到快乐和充实。蒋子龙在论及读书的益处时说:书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郁达夫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我们每每给孩子买书之后,大家传阅,阅完后还有互动交流,体味升华。
孩子有了这三部曲的经历,大多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以致用,还要鼓励孩子动笔写些读后感,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把读过的书恰切的运用,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再者,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或过强的地方看书等等。
一、拓展途径,促进多角度阅读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阅读、网络听书等新型阅读形式的出现让“阅读”突破了时空和方式的束缚。如笔者在推荐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地在班级午间广播节目中,指导学生制作了《水浒传》特辑――学生从互联网下载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水浒传》评书中最精彩的几集,模仿老先生吊胃口的手段,在播放到最精彩的故事情节时,戛然而止,不播了――让学生们“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此时向学生推荐到图书馆借阅或者上网下载电子书籍,没几日,几乎图书馆的所有《水浒传》藏书都被借一空!很多同学则是自觉从互联网下载电子书来阅读:更有甚者下载了全套单田芳的《水浒传》评书,拷到了父母的汽车里,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慢慢品味!还有学生对三国感兴趣,笔者向他们推荐到图书馆借阅文本之外,还推荐他们到互联网下载《易中天品三国》录音资料,让他们边读边品。互联网阅读不但有方便、无纸张限制、一点即可阅读甚至可以采用在线或下载收听的解放双眼的阅读方式,而且内容上涵盖范围又非常广,有教育、小说、评书、曲艺、幽默、广播剧、学术讲坛等诸多方面。如今“互联网+”时代,阅读的方式和内涵已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全方位的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拓宽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增量提质,实现有效阅读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阅读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示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方面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阅读的数量上提出明确要求,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60万字。其次,在阅读的质量上也有相关要求,主要集中于中外名著、青少年优秀读物等,包括各类优秀报刊杂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笔者竭尽全力动员学生对照推荐阅读书目,鼓励他们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以增加学生阅读量。当然在鼓励传统阅读的同时,笔者力求将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网络评书网络听书等制作班级广播节目来营造阅读气氛,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鼓励(推荐、帮助)学生在网络中下载相关的电子书,以及从网络中搜集许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拓展学生阅读途径的同时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例如,笔者为学生推荐《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复活》《安妮日记》《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海蒂》等国外名著时,先用下载的精彩片段在班级广播中播放,营造气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除了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借书之外,就是把电子书等提供给学生课后阅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笔者还动员学生一起上网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拾遗补缺,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书籍的基础上,深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喜欢但是手里只有电子版本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还可以在网上阅读适合自己欣赏目光的文章,当学生的兴趣和视野被打开之后,发现在互联网上可以搜集到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不仅对网络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度也得到明显提升。
三、培养技巧,追求全程阅读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特别是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深度和全方位的解读,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阅读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之后,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必定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围城》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一部作品的真谛,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作者钱钟书的基本资料,了解这一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从而实现深度解读的效果。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活动,他们了解到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曾经在英法留学,学识渊博、富有才华。创作《围城》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的时候,正值1944年,当时中国抗战还未取得胜利,钱钟书蛰居上海,亲眼见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心情忧郁,为国担忧,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围城》的创作,创作了这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讽刺小说。经过对作者资料的搜集以及创作背景的分析,互联网给了学生较为全面的信息,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对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刻画的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在许多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了解写作的背景和创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悟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
四、即时交流,助推深入阅读
在课堂阅读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自己深入思考,对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人物形象以及技巧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笔者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分析。在完成一部作品的阅读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一部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其他读者发表的意见、表达的观点,这一项活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帮助比较明显。例如在学习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伏尼契的《牛虻》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以及描绘牛虻的人物形象,并上网搜索别的作者对这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自己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体会在论坛留言,和其他读者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经过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效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感悟以及网络交流活动,对牛虻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为了革命信仰宁愿被命运折磨,他追求真理宁愿抛弃生命与爱情,成为了坚强的化身。笔者还鼓励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加入学校有关文学作品阅读探讨的qq群微信群,与学校文学社团以及老师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了解其他读者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学习借鉴阅读的技巧方法。正是互联网的突破时空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围绕共同的文学爱好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时有了方便的平台,非常有助于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度。
五、依托平台,承载集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