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素养;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01-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巧妙利用时间

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2 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 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4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2篇

一、以评促读,激发诵读古诗积极性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列出具体研究计划表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古诗词诵读目录清单以及诵读相关要求,做到方案详细,目标明确,使得每一期每一位学生有具体诵读内容,有阶段性任务目标,可操作性强。比如:学期中段我们要求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完成《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指定篇目的背诵,完成选读经典诵读名句积累。各班同学在语文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利用晨间早读、午间自习、课内阅读课、课外阅读等时段安排诗词诵读活动,学校一定时期内以每班随机抽检10名同学的方式开展竞赛式阅读,经评委亮分后评出等级,学校颁发奖状,这一诵读活动使学校处处有诗香,学生读书氛围浓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二、以乐促读,持续诵读古诗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诗词的积极性,我们组建了班级诗词诵读社团和校级诗词诵读社团。每周二、三晨间早读即为经典诗词诵读时段,从《笠翁对韵》到《声律启蒙》,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从咿咿呀呀地读背到活泼地对背乃至自由联对,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你说“江风”他对“海雾”,你说“观山”他对“玩水”,你吟“人间四月芳菲尽”,他诵“山寺桃花始盛开”,甚至到了最后有的学生自己随口吟上一句 “池中青青荷”,别人给他接上了“湖中荡清波”的诗句。诵读活动中围绕“李白诗”“思乡诗”“离别诗”等相关主题的小组赛、组团赛、过关赛等更是一次次将学生诵读活动推到。学生读背之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活动过程始终洋溢着书香内蕴,学生情趣高涨,兴致勃勃。

三、读写结合,延伸诵读古诗积极性

学生诗词诵读活动不仅仅是接纳,还要学会倾吐,只有更好的倾吐才能反过来促进学生主动的吸收。研究开展以来,我们组织了阶段性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手抄报比赛,要求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古诗词结合书画的艺术出一期手抄报,形式不限。有的学生做出了纯积累式手抄报,有的学生做出了某一主题类诗词手抄报,有的同学做出了某一位诗人的专题手抄报,还有的做出了诗词赏析式手抄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汲取诗中文化精髓,产生自己的感悟体会,配上意境图画点缀,此情此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翰墨飘香中浓浓诗意扑面而来,堪称一次精神文明之旅。

四、教学研究,生成诵读古诗积极性

除了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诵读活右酝猓我们还进行了有效诗词教学的研究,从诵读节奏的把握,到古诗学习的步骤、古诗赏析的方法等都做了具体研究。例如我在教学《春日偶成》时就教给学生,七言古诗一般为2、2、3的节奏,试着读读。除了读好节奏,古诗诵读还要注意平仄,试着将每一处停顿的字音延长,感受诗的韵味。读好古诗后我们再来随字词产生画面,读出画面,就更加有了诗意。最后依据画面产生联想,体悟诗人的“乐”是一种平和之乐,一种怡然自得的偷乐,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诗,读出情感。学完这一课后,孩子们懂得了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平仄,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感情。学生学到了读诗的方法,更加乐于开展他们的古诗阅读。

五、课程整合,烘托诵读古诗积极性

我们不仅在语文课上进行诗词教学的研究,我们还结合音乐和美术学科开展诗词的渗透教学研究。例如,我们的音乐老师孙慧辉上了一节《游子吟》课题研究课,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仅可以诵读,也可以吟唱,在唱曲中更自然地产生情感的熏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之后,我们音乐老师编排的诗词联唱曲目在丹阳市诗词现场会公开演出,学校也因此获得了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现场会成果展示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诗可以吟唱,亦可以入画,我们美术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古诗后布置了画出心中的诗词作业,孩子们拿起手中绚烂画笔,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诗词花卷,童真诗趣跃然纸上。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3篇

就阅读复习,得从文体知识入手,常见的几种文体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特别要弄明白这几种文体的知识要点:记叙文的知识要点是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人称:第一(我)、第二(你)、第三(他,他们)。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④中心: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表达作者的思想。⑤详略:与中心有关内容详写,要具体、生动;与中心有关的次要内容略写。说明文的知识要点是:①对象特征: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②说明的条理:层次结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③说明的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是:①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②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③论证:论述层次,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阅读题通常是考查这几种文体的不同知识点,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文体知识,得高分的机会就更多。

关于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多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注意它写的事,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它描写的方式和思路。现在作文很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所以写作文的时候要把要写的铺陈开来,要敢于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再写那种看起来就是范文之类的东西,要让人觉得这篇文章只有你自己才能写出来。要提高写作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小品文阅读等等。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文章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等,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占有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写作准备好一个丰富的资料库。

第二,多背。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里的“熟”,即指能背诵下来。语文教材里,有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这远远不够,因此,国家教育部又提出新的要求,出版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00篇》等读本。这充分说明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一些刊物的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古代私塾的学堂,私塾先生戴着眼睛,手拿戒尺,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书。看到这样的画面,都窃笑不已。我们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做法,但当你窃笑后,你是否意识到,背诵在语文学习时的重要性呢?

第三,多写。在写作方面,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外,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些小散文和评论等,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这时,你背诵的东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你背诵的名言、歌词、古诗词等,用一用;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还可以借鉴你背诵过的好文章的结构。这样,你的文章不但在语言上占了不少优势,在篇章上也能严谨起来。把背诵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会为你的付出欣然而笑。其实,语文学习是从一个字,一句话开始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第二轮:用考试来检验自己第一轮的复习情况。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复习。

第三轮:分版块复习。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4篇

具体操作如下:

知诗人:即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朝代、生平,文学造诣,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的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奠定基础。

读诗文:即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借助已有的古诗朗读技巧,或者采取同伴互助,完成学习要求。

解诗意:借助文本注释和生活经验,结合作品背景知识,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晚秋长江边的景色,理解诗歌时可围绕“秋”字来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风急天高”说明了什么?“猿啸”为何“哀”?“渚”为何是“清”的?“沙”为何是白色的?鸟为何“飞回”?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岸边的晚秋景色。正因为晚秋,所以天虽高西北风却刮得又猛又快;正因为是晚秋,猿猴已感觉到冬天将要到来,它们又要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因而发出凄厉的长啸;正因为是晚秋,长江边的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凝结成霜,给岸边沙土蒙上了一层白霜,而使得空间变得非常清晰;也正是因为“风急”,连鸟也一直盘旋不能高飞。寥寥十四字,将一个晚秋写得淋漓尽致,而诗句中并未有一个“秋”字,字字是秋,处处写秋,却不见“秋”,真乃神来之笔。

入诗境: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通过想象,可完美的了解诗的内容,还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因此,要带领学生通过对诗意的理解,走进诗中,体会感悟。可采用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为悟诗情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诗训练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如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图画,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极富想像的空间,单就“竹喧归浣女”可设计这样的想像:先从竹子想起,一根、两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边走边说,边嬉戏边打闹地向竹林走来,最后再在竹林上面叠加一轮明月。这样一群洗衣少女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月光斑驳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热闹起来……

悟诗情: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如前所述《山居秋瞑》,学生通过“解诗意”了解了诗的内容,通过“入诗境”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描绘的充满闲适和自得的山居生活,学生就会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并不是“空山”而是充满了惬意,令人流连忘返。就连那些深受“王孙兮山中不可久留”影响的人见了也不得不改变看法。因而作者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再联系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学生不难悟出王维向往闲适田园生活,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思想感情,也不难看出他对人生和社会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有意逃避的消极思想倾向。在这里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很好。悟诗情是学诗的关键和重点,教学时要做到:一是在入诗境的基础上找好突破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悟诗情阶段;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帮助学生感悟;三是抓准时机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使文道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感觉学生刚开始还有些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知道每步该做些什么。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基本能适应这一方法,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古诗文题材离我们更远,学生在入诗境、悟诗情方面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列举今天的一些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文情景。操作时,可以先分步指导、训练,在学生基本熟悉每一步的操作技巧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跳出教学的定势,尝试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5篇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主席也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当然,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最佳,但有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修订后的“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必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充实生活

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范文第6篇

一、初识课改,多了几分压力与动力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面对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感到教学工作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那时候,我最头痛的就是:课堂上学生们总像霜打了的茄子,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时总爱默不作声。2003年7月,我有幸和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年轻教师一起去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材培训,又陆续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聆听了很多有关课改的知识讲座,我对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自己身边有那么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如果我只是拎着一桶数十年不变的死水,又怎么能实现自我的成长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正是我自己不善于调节造成的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我开始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读《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改的书籍资料,利用分学科集体备课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认真研读优秀教案,把平行班老师的教案拿来进行参考和比较,综合后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要经常和同事交流探讨,才能互相促进和提高,这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大智慧所在。因此,遇到难以解决的教学环节、弄不懂的问题我就和平行班的老师讨论交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技艺和先进教法。

在新旧教材交替的阶段,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如何在老教材中渗透新教材思想,是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新教师急切需要学习的。教务处余老师的指导,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和鼓励,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重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良好氛围,是我成长的沃土。

学校刚进行集体备课时,我代表一年级组上了一堂汇报课:《家》。我们在认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后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那时我对电脑十分陌生,总觉得课件很神秘,不会制作也不会使用,束手无策,就只好准备了教具:生字卡片、教学图片。在平行班试课后,我们发现有些环节和步骤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和预想很不一样的效果:学生虽接触过这样的课型,却仍旧十分好奇,七嘴八舌,谈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有点失控,课后,我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写了深刻的反思。那堂课我的收获是:教师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内在需求,要会视学情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善于驾驭生成性的课堂。

二、走近课改,多了几分理念和关注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年教改的历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些习惯包括读书的习惯,写字的习惯,发言的习惯,与人交际的习惯,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等等。好习惯受用一生,好习惯改变人生。当我们不是作为教师,而是作为旁观者去每个班巡视一番的时候,会发现班与班之间的有着显著的差距。那些书写规范,普通话说的纯正,与人交流有礼貌的学生,无论做什么都呈现出一种素质、一种涵养,我们看着是一种享受。我曾经带过两轮大循环,我很注重这种习惯的培养。

2.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演讲,能办手抄报,能参加各类综合素质比赛……这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把上述各类活动归结为一种负担,我想这是一种误导。事实证明,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搭建了极好的平台,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改中我们探讨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的生成,关注知识点的落实,注重创新,关注差生心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我们要做的,是协调好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好的方案,最大能量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3.关注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应该说,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最大的观念变化就是教师学生都要阅读,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教师要通过阅读夯实文化低蕴,学生要通过广泛阅读开拓视野。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基本是这样做的:低年级指导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文80首》《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年段关注学生背诵《唐诗宋词三百首》,部分经典诗词解读等;高年段注重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名家名篇、儿童文学大家的作品,以及短小的现代诗歌等。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本必须课课过关。高筑墙,广积粮,为学生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阅读有些是浅层次的,只是背一背;有的我们可以赏析,指导写读后感,以及其他形式的一些读书汇报活动;教师指导的途径不一样,收获也会迥然不同。

4.注重学生的写作。学生的习作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小学生活。从低年段的一句话,到中年段的段的训练,高年级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无一不是在从事写作训练;从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技巧的培养、写作素材的渗透,无一不是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写作契机,为学生提供发表平台,鼓励学生的想写、敢写、并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我所接手的班级,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但是我经常鼓励学生投稿。长久以来,学生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竟成为学生最亮丽的风景线。

三、走进课改,多了几分民主和和谐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环境的前提。首先,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切忌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埋怨、指责某学生,切忌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不敢也不愿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语文课堂必然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

四、走出课改,多了几分成熟和自信

1.教艺在提高。刚刚进行教改的时候,我刚好带了一轮实验教材。起初的我,停留在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设计;每当上公开课就到处找可以借用的好的教学设计;后来有了一些经验,便开始狠钻教材,啃教参,将文本走个来回;我的进步应该是从纯粹的模仿上课,下载教案,到重组资源注重厚积薄发,夯实底蕴。现在的我更关注同课异构的课堂,尤其是特级教师同课异构课堂,切实有效地提高我的教学技巧。

2.成长为电脑高手。应该说在教学改革中,我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十年教改,我从一个电脑盲变成了语文教师中的电脑高手。从最初的浏览网页,写教育博客,到注重学科整合,制作动画,运用教学PPT,一样一样我无不孜孜以求。而我学到的这些电脑知识,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将学生带到电脑阅览室,指导学生观看新闻报道,图片纪实,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促使学生写下了详实的关于地震的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