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油翁阅读答案

卖油翁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当然是激发兴趣。而让我感慨的是,容老师执教的这种“对译”的课,其对象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澳门、台湾,无论是在农村偏远中学的学生,还是在繁华都市的学生,都毫无例外地被他激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是没有一个学生懈怠,没有一个学生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思。“串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由于关注的是老师的“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自然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动机源于学习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个性阅读、自我体验、合作交流、平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自己的学是被老师的“讲”替代,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然会感到学习的需要性不强,缺少学习的动力。容老师的课,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关注的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关注的是学以致用,没有包办,没有替代,强调自己的事自己做,强调学生的精彩,而且学习目标又明确可行。在容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亲历自己的阅读,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在体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在享受老师的点拨鼓励以及自身的点滴进步和创造(特别是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测试)。与过去文言文学习的课堂相比,这简直到了一片新天地,怎么能让学生不感兴趣呢?

正确的行为源自于正确的思想。容老师在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是这样认为的:教师“主讲”的理论基础是未知论。从未知论的角度看,学生是未知的教学对象,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教导,要对他们进行灌输,要一刀切,要填鸭式……在未知论者的眼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被点燃的火把。而“对译”的理论基础则是已知论,从已知论的角度看,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老师也不是在上面写字作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改变错误的,理清模糊的,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所以,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困惑、疑难与需求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对他们灌输,而是帮他们建构,教会他们学习。教学的本质,不是为着老师讲完,而是为着学生的学成。容老师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和我们谈已知论、未知论和建构主义的。

在容老师的课上,你听不到“快点啊”“由于时间关系”等催促的话语,看不到老师为完成“讲”的任务而施加的紧张和压力,你只感受到一种真诚的、由始至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态度。他是从容的、淡定的。他喜欢讲的话是:“不要着急,慢慢来,认真做”“不错啊,再修改一下会更好”“快者快走,慢者慢走,只要你在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可以说,容老师的课,改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了学生积极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迁移”而教,为“学成”而教,这正是大的气魄。

二、制定“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目标

适合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适合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教学目标。容老师认为,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没有正确的教学行为,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他强调,每节课的目标应该首先是正确的,然后是适合的。“小而实”“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是他教学设计的重点。

如“《卖油翁》——对译”一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是: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2.理解、学习和运用“善”“射”“尝”“精”“乃”“但”“尔”“因”“惟”等单音节词及“不亦……乎”的句式。前者为情智目标,后者为能力目标,围绕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在他的课上,不管是朗读、还是抢答,不管是指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是指导学生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整整一节课,容老师始终如一地扣住这两个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持续地向着一个既定的正确目标前进。我想,这才应该是教育改革最正当的途径。

面对当前课堂教学中那些动不动就刻意地照搬三维目标,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结合学情教情的做法,或者动不动就列几条方法充当教学目标,不懂得真正教学目标的所在,而使教学目标空洞化的案例,或者一节课罗列五六个、七八个教学目标以显示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目标随意制定,重复模糊,方向不明,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我想,容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才真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学习的榜样。

三、用发展性评价引领

容老师常说:“评价是车头,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因此,它应该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在“《卖油翁》——对译”一课中,容老师运用的就是发展性评价方式。所谓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诊断、激励、发展”,激励是核心,发展是目的。在这节课上,容老师通过“听君读书,深浅自知”的朗读测试,把课文中的对译测试,讨论答案的抢答测试等一系列反馈性诊断,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了解教学的现状,再进行适当有效的,不同阶段内容的激励,极大地发挥了评价的功能,使学生态度得以端正,学业和精神得以发展。

心理学实验结果证明,受到奖励或表扬对于学生的激励是极大的,而且有着长期的效应。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心的训斥、责备、讥笑与讽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碍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浓度。“不错啊,再修改一下会更好”“很好”“很有水平”……容老师课堂上的这些常用语,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而为,尽力而为,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一分耕耘,一定会有一份收获的。

容老师设计的一次次测试,其实也是一次次竞赛,这种竞赛符合学生自我表现获取成就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为缓解测试时的紧张氛围,又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生活中考试评价的必然性,容老师开玩笑地改编了一句歌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分数,不可以懈怠。”容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发展性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进步成功的愉快,而且还帮助后进的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这类考题常见的题型有如下三种。

一、文言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题对实词和虚词都会考查。答题方法、步骤如下:

1.课文迁移。联想课文中学过的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经过认真比较,确定其含义。如果从课文中找不到可迁移的词,可以用“组词推测”的办法,即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其词义。

2.语境检验。将推测到的词义代入原句,放回语段,看是否契合。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词类活用的,要解释活用后的意义。例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做动词,要解释为“用鞭子打”。

b.使动用法的,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例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应解释为“使……劳累”。

c.意动用法的,要用“以……为……”“认为……”等格式。例如,“父利其然也”中的“利”属于名词意动用法,应解释为“认为……有利可图”。

d.通假字解释的格式为:“×”通“×”,“……”的意思。例如,“选贤与能”中的“与”通“举”,“举荐、选拔”的意思。

例如2016年广西桂林卷考题:

言 志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10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A项的“尔”是一词多义词,其意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有“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问君何能尔”(《饮酒(其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等三种,其中第一种为人称代词“你”;第二种为代词“这样”;最后一种为助词“罢了”。把这几种意义放回语句中检验,经对比后可知,该项的“尔”意应为“你”,故基本可确定A项有误。再看其他三项:B项“衣”与名词“轻裘”搭配,“衣”应活用为动词“穿”才合语境,选项的解释正确;C项,我们在课文《公输》中学过“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此处的“敝”为形容词,意为“坏、破旧”,但选项中的“敝”是做谓语,后面带宾语“之”,因此应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才符合语法,该项也是正确的;D项中“施”为“表白”的意思,运用组词推测的方法,“劳”可组词为“功劳”,放回语境中检查也契合。因此答案为A。

二、重点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的考查涉及词义、句式等知识。答题方法、步骤如下:

1.解词。先弄懂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串意。将词义串联成句意。

3.顺意。梳理句子,使其连贯、通顺。

此外还要关注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在翻译时或调或换或扩或补,既要保持句式语气与原句一致,又要使之尽可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如2016年广西来宾卷考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第7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句的重点词语有“予”“子”“而”“为”。根据文意推测:“予”意应为“给予”;“子”与《公输》中“愿借子杀之”的“子”同义,意为“您”;“而”字放在“予子天下”和“杀子之身”两个动词短语之间,表示承接,可译为“然后”;“为”放在主语“子”与宾语“之”之间,做谓语,可译为“做”。从句式看,“乎”放在句末,这是疑问句。综上分析,可以连词成句翻译为:送给你天下,然

后杀害你的

身躯,你这样做

吗?再将文字梳理顺畅后,得出答案:送给你天下,然后要你的性命,这样做你愿意吗?

三、文意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文本,一般会选写人、记事及寓言等三大类文体。具体题目会因文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写人的文章一般要求围绕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对人物做出评价;记事类文章一般要求掌握事件发展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寓言故事则要求从中悟出相关道理,或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等。此外,常见的考查角度还有谈个人观点看法、归纳文章的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

(一)概括人物性格、评价人物

解题方法、步骤如下:

1.抓住文中评论性或描写性的语句,如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的变化、动作的指向、细节描写等,这些都与人物的性格内涵有关。

2.说明以上内容体现了人物哪些精神品质。

例如2016年江西卷考题: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h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_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第11题)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则,首句“王蓝田性急”就直接点明了王蓝田的性格特点,紧接着的动作、神态描写就更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特征。第二则,通过时人的评论(最后一句),可了解王蓝田是一个“能有所容”的人,即“宽容”。第三则对王蓝田的语言进行了描写:“既云堪,何为复让”,他认为既然能够胜任,就不必谦让,从中可看出他坦率直爽的一面。答题时,既要明确指出王蓝田性急、宽容和坦率直爽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要举出原文内容为论据。

(二)分析写作特色

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入手进行分析。

例如2016年广西梧州卷考题:

滇游日记

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则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第18题)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选文并没有对山势特点进行直接描写。“仰攀而上”“以指攀草根而登”“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然后悬空移一手,……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攀登的艰难,从侧面凸显了山势的高、险。而《三峡》一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出了山势的高大;“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陡峭。对比二者可知,选文描写山势侧重以侧面描写体现山之高险,《三峡》则是以正面、侧面结合的方式来写山势。

(三)领悟故事启示

寓言故事多是通过故事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等)的言行反映人生或社会现象,隐含劝喻或讽刺意义,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定的启示。答此类题注意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要上升到所有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事;如果是物,要上升到人的角度展开论述。

例如2016年广西南宁卷考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第19题)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 》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

此题不能就找剑方法不正确来谈怎样才能找到剑,而应该指出这一事件所反映的道理。舟行剑不行,说明事物已发生变化,“契其舟”说明静止地看待问题,结果肯定失败。故本文的启示是:做事不能拘泥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变通。我们学过的《河中石兽》一文,通过对讲学家这类一知半解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讽刺,指明了认识事物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地调查,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其道理与“刻舟求剑”类似。

(四)阐释个人观点

答这类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材料以及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例如2014年广西南宁卷考题: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w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