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的遗书

生命的遗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命的遗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1篇

“砰!”棺材盖贴着轴线向下旋转45度被关上了,每个衔接处无一例外地紧紧咬合着,一丝微弱的光都透不进去。“咚!咚!咚!”一片静谧中,这声响显得格外突兀,三g“黄土”撒在棺材上。

这是首尔孝圆康复中心( Hyowon Healing Center )的“死亡体验”课程,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在这间大约 150 平方米的屋子内,摆放着 30 个真物大小的木质棺材,30 个中青年人,穿着白色镶黄边的寿衣,将要在不到2立方米的狭长空间里躺上十分钟。旁边的小桌上摆着他们刚拍好的遗照,和刚写好的遗书。

听起来有些恐怖?自2012年以来,已经有将近2万人在首尔参加了该中心的模拟葬礼,其中女性占大多数。

压力山大的韩国人

去韩国旅游,一般都离不开买化妆品、看明星和美容。在文化和娱乐业高度繁荣的背后,韩国人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好过,尤其是年轻人和女性。

在韩国,不管多冷的天,女孩子几乎都会露大腿。类似中东女人觉得让丈夫之外的人看到自己的脸是一种耻辱,同样,绝大部分的韩国女生也绝不会允许自己在外素颜。特殊日期里,教堂规定凌晨四点半就要开始做礼拜,每个女孩都顶着一张至少花费一个小时的完整妆容,一楼提供给人们化妆的“休息室”永远人满为患。

地铁屏蔽门前排队时,韩国大妈会撞过所有的年轻人,直接走到最前面,公交上的老年人专座,即使空着,年轻人也不敢随意占用。诸如与年长的人见面,一定要鞠躬和讲敬语,女人在家庭的地位也十分低,做饭、带孩子、操持家务一手包办,丈夫都是不管的。

年长为尊、过度在意外貌、男权主义严重……连续12年,韩国的自杀率居世界首位,据韩联社报道,约有四分之一的韩国人曾患过精神方面疾病。

在25座横跨汉江的大桥中,麻浦大桥本来被规划成观光景点,现在却成了“loser的人生终点”。据不完全统计,自麻浦大桥1976年建成以来,至少有两百人从这里跳下去结束生命,对于一个人口只有5000多万的国家来说,这不是小数字,因此,这座桥成了名副其实的“自杀大桥”。首尔市政府为了洗刷这个恶名,于2012年开始和三星联合发起了一个项目,誓将其从“自杀大桥”变为“生命之桥”,当有人走近大桥护栏时,面板就会点亮并致以问候:“我知道你这段时间过得不容易”,或者“你今天感觉怎么样?”,没想到一年之后,自杀人数不减反爆增6倍,有民众表示,“不问还好,一问我更难过。”

死亡体验

位于国会议事堂和著名的仙游岛之间的堂山有一栋粉红色的六层小楼,四层和五层属于孝圆康复中心。大厅里的西南角人声鼎沸,孝圆康复中心负责人郑永门先生正对着一个个活动参与者按下快门,二十分钟后,他们的照片上方将被印上“奠”的字样,成为每个人此生“最后一张照片”。活动参与者脸上化着浓妆,闭着一只眼、吐着舌头作搞怪状,变换着剪刀手,快乐都要溢出来了。在这一刻,活动参与者们并没有意识到“遗照”的“严肃性”和 “死亡”的临近。

中心每个月有4~5次的免费“体验死亡”活动,每次30人左右。我预定的时候,三个星期内的体验活动已经全部满员。不少抑郁症和绝症患者也找到这里,他们想先感受身后之事。为此,中心开设了几百万韩元不等的体验,全真模拟追悼会,一次只服务一个人。

“如果他们在体验死亡之后,重新发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爱和新生,从而打消了轻生的念头,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中心负责人郑永门说。

下午两点,拍完照、寄存完大件衣服后,30个人进入一间普通教室,准备接受40分钟的“生命的美好”教育。

工作人员带着大家念诵一遍“愿上帝保佑我”后,开始梳理一个人的一生,从新生婴儿到逐渐衰老的过程,然后放了一部临终病人的纪录片:病人刚开始能自己行走,后来坐轮椅,再到只能躺着和家人说话,临终前病人痛苦地大口喘气,像煎鱼一样四肢不住的扑腾,直到心电监护仪上代表生命指征的条线随着恼人的滴滴声,变得平稳而悠长。

看着影片中,病人经历的双重痛苦,身体上的折磨已经难以忍受,还要面对与亲人的别离,现场有学员开始低头拭泪。

随后,我们在一堆“遗照”里寻找自己,照片上方被系上了黑丝带,打上了“奠”的字样。捧着“遗照”,带着一张空白的遗书纸,我们穿过一条走廊,走廊非常狭窄,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无法并排,两边的墙上画着白色的阶梯,墙面色彩由天蓝到深蓝,最后是黑色和高大的神。

将走廊尽头的门打开,扑面而来是更低的气压―― 一切都和真实葬礼无异,前面的墙上镶嵌着数百朵白花,一个大大的“奠”被环绕在中间,四周放满了贴着挽联的花圈,中间是30副棺材。

我们换上白色镶黄边的寿衣,坐在各自的棺材旁,身前的小桌上点着蜡烛,供奉着每个人的遗照,大家都神情严肃。

司仪开始缓慢地诵读悼词,“我们已经走完了这一生,经历了快乐和痛苦,也许还带着遗憾……”,伴着诵读声,我们开始写“遗书”,有人开始号啕大哭,有人在轻声呢喃,父、母、妻、儿。在生死大事面前,情感牢牢占据首位,鲜少有人提到工作和金钱。

“高兴的、悲伤的、困难的事情,请慢慢地一个一个回忆起来”,司仪缓慢地说着,他穿着黑色长袍,扮演“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使者”,“我们应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并试图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乐趣”。

拍遗照、写遗书、二十分钟讲课、看临终病人纪录片、告别仪式、躺棺材十分钟,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黑科技”死亡体验相比,孝圆康复中心的体验项目明显“脑洞不够”,既没有抓牢人眼球的模拟焚化炉,也没有惊险刺激的生理濒死体验,比如窒息或食物中毒,却更加接近死亡的本来面目。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2篇

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所有经典作品。数百万字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字宁拙毋巧,宁厚毋薄,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横平竖直是最基本的原则。”――这是傅雷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

一部《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之多。这本书记录了傅雷与钢琴家儿子傅聪谈艺术谈人生的文字,这一百多封家书,基本都以毛笔书写,有的甚至是数千字的蝇头工楷,一路写来形神不散。他不但以毛笔写中文,也写英文法文,据说他有一封毛笔英文信写了三米多长,轻重徐疾,线条粗细变幻,写得煞是流畅而潇洒,虽为洋文,但同样具有书法之美。1961年初,为了提高儿子傅聪的艺术修养,他还从自己所译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挑出《希腊的雕塑》,共六万余字,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毛笔抄录并加注,寄往伦敦。

傅雷先生的书法,均以小楷面世。他的墨迹,几乎全是手稿和书信。其楷书规范自然,取法《洛神赋》,但落墨丰腴,捺脚厚重,大有唐人写经之趣味。他的行书写得潇洒雅致,流畅老练。傅雷先生的书法,初看似乎平淡无奇,然慢慢咀嚼,反复品读,则能体会到他一以贯之的坚韧与刚毅。

1966年9月,由于受到迫害,傅雷夫妇愤然双双自杀离世。让人为之震撼而心碎的,是他的那封遗书手稿。他在遗书中先简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有十三件事委托处理,其中包括如:缴当月的房租55.25元;留六百元存单给保姆作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姑母寄存的饰物由于被没收,以自己存单数张赔偿;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为他人而想,为自己的尊严,他在即将了断自己生命的前夕,竟然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一笔一画地书写遗书,不带走一丝尘埃。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3篇

我相信这世上再没有人像夏居茂一样爱他的女儿。虽然是养女,但是他给了女儿所有他能给予的,不离不弃,相依为命。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他不想女儿把钱花光,以后没钱嫁人,于是,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临走前,他留下一封遗书,告诉女儿水电费已经交过了,还留下一块戴了几十年的琼花手表和一个钱包……

我也相信,这世上再没有人能像夏居茂带给女儿深深的伤痛。父亲的离世彻底打碎了夏真真的幸福,给她留下的是一生的痛,一辈子的怨。痛的是,世上最爱她的那个人走了;怨的是,为什么父亲不给自己一个报答他的机会?!在夏居茂看来自己是拖累,只会给女儿带来苦和难。可在女儿夏真真眼中,二十几年来,她一直享受着“有爸爸陪着真好”的温暖。终于等到自己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亲,孝顺父亲了,而这种幸福和满足却被父亲的一个决定摧毁了……

在中国,有太多父母疼爱着儿女,只想着付出,不求回报。而当儿女长大了要回报父母时,却发现怎么那么难!给钱不要,买东西不要,真买了还生气,最后一句“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你好好的就行”,彻底断了儿女报答的念想。

父母以为儿女报答他们,会拖累儿女;以为不给儿女添麻烦,就是儿女需要的爱。可是,爱的给予是相互的,更是天性使然。父母爱儿女,儿女也爱父母啊,也需要用各种形式来表达爱、孝顺。只有一方的付出,是失衡的爱,有可能让儿女成了不懂得感恩的人,更会让儿女因无处报答而失落受伤。只有当良好的爱的循环建立起来,父母与儿女才都会因此获得幸福与满足,才是真正的完满人生。

眼看2015年春节就要到来,儿女们又要带着感恩的心去探望父母,所以我要告诉为人父母者: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请你们欣然接受。高兴就笑出来,感动就说出来,让儿女们也能感受到付出爱、被接纳、被需要的幸福。愿天下的儿女都不要再像夏真真那样承受如此沉重的爱、刻骨的痛。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 德育 生命教育 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趋向,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在近几年的教育又提出了“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有这样几则案例:

一个小学生给自己的父母的一份遗书这样写到“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自杀的……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想不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3、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4、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5、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

2、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

3、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1、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案。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2、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4、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5、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5篇

故事中发男主角在离家之前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颓废青年,但是为什么他在故事结尾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汉?显然,是在社会的磨练下迅速成长,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感谢社会,困难挫折使他百炼成钢;他更感激他的母亲,母亲的良苦用心使他懂得生命的意义。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努力奋斗的快慰。

影片中,当小柯(主人公:柯正男)不理解妈妈的苦心甩门而去。当他踏上火车,远去上海的倔强背影,我们为他着急;当他饱尝人情冷暖、孤独无助时,我们为他担心;当他不知不觉中由原来的滥用老年人基金转而主动去献血、献上自己的爱心时,我们为他的转变而高兴……也许,妈妈真的可以放心地走了(去世)。

“妈妈也许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但是妈妈和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是关心你、爱你的。”这是妈妈在自己的弥留之际,心里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在遗书上所写到的。她盼着能够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然而她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但是如果她知道儿子是因为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误了火车的话,她一定会瞑目的。愿妈妈在天之灵会保佑小柯!

指导老师:章黎芸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6篇

血色黄昏:中科院博士生跳楼自杀

2005年8月20日下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一楼会议室集中学习。忽然,“扑通”一声闷响犹如重物砸地,顺着声音望去,人们当即大惊失色!楼下血泊中躺着的是在读博士研究生、年仅26岁的孟懿,他的鲜血流了一地,极度扭曲的身体痛苦地抽搐着。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坏了所有在场的人。警车随即赶到,神色凝重的法医摇了摇头……

孟懿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市解放路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于衡阳市二中。父亲孟范武原籍东北,母亲王蓓佳是上海人,两人都是下乡知青,返城后被分配在湖南衡阳核工业25局。孟范武兄弟三人的下代子女中只有孟懿一个男孩。在传统观念中,孟懿是孟家唯一的根苗。两个叔叔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喜欢他。

孟懿天生好学,5岁生日刚过,他就迫不及待地闹着要上学。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他的档案里,有长长一串“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等记录:校级、市级、省级“三好学生”,校级、市级“优秀班干部”,化学奥赛奖,数学竞赛奖……

1997年,孟懿被南开大学化学专业录取。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南开是第二志愿。即使如此,他的金榜题名还是让孟家的人由衷地举杯庆贺。1997年暑假,是孟家最快乐的日子。

在南开大学期间,孟懿曾一度想放弃化学专业,但经父母劝说后,他还是继续了这一学业。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孟懿的爱情萌芽了,他爱上了一个南开同学――优秀、出众的上海姑娘。

2001年,大学毕业的孟懿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但他不满意所学的专业。次年,他又参加考试,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的硕博连读班。因为母亲是上海人,所以全家人都把回上海的希望寄托在孟懿身上。孟懿很争气,没有让父母失望,他的硕士论文于2005年4月通过并发表,接着他顺利地开始博士生的学习历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挫折、困难、烦恼和忧伤似乎都不属于他。他走过的路是那么平、那么顺,可是本应越来越宽敞的道路在他的脚下匆匆走到了尽头。

2005年8月19日,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宿舍楼的一间双人公寓内,孟懿和室友康强心平气和地下象棋,他们不时讨论棋局、总结成败。幽默谈笑间,时针指向凌晨3时。康强十分困倦,下完棋便躺下。孟懿则端坐在书桌前翻看资料,似乎毫无睡意。康强哪里知道,在他酣睡的时候,孟懿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体会着死亡前的宁静。

孟懿懒散地躺在床上,不经意地听小收音机,每隔十几分钟就坐起来写几句话,并把写的时间准确地记录下来:

3:03――刚和小强下了几盘棋,输的多。精神似乎很好,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啊,这就是我的性格,怯懦、随风倒(说好听点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但我也清楚,这次放弃只是将日子推迟而已。没有用的,老天已经布好了局,早晚将死,何必再被玩弄于股掌。说到底,还是够懒散。

3:20――心里好像没有什么不安,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倒是有种兴奋,在人生最后的舞台上,能把握其他人的情感,可以预见有人会悲痛欲绝,有人会遗憾,之后就是忘却,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甚至会有一种窃喜的感觉。又进而,一段时间后,在偶尔谈论到我时,会故作姿态地感慨一番,然后若无其事地开玩笑。人生百态,不一而足。

3:33――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写着最后的话,如果可能,真不想睡了,在最后不到10小时的时间里,再发些感想吧。基本都安排好了,该扔的都扔了,电脑也格式化过了,就剩最后一步了。不用再犹豫了,我已经选择一条最少痛苦的路。

4:00――很困了,想睡觉了。啊,这么几天,我还是安静地生活,没有什么激动,也没有什么过激的想法,仿佛将要发生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买个东西、交个钱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在我的心里,生命就那么没有价值吗?真是极度自私的人啊,睡觉去了。

在决定死亡的这个黎明,他写下了这些平静的文字。此时,他在自己的“镜子”里触摸着自己的灵魂,自我质疑和犹豫填满他的胸膛……

自己最好的选择?

谁能阻挡那厌世的脚步

写完后,孟懿给这些文字起了一个触目惊心的题目――《写在最后的话》。平静异常的他仿佛是“谋杀”高手,在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一切都已经计划得妥妥帖帖。此时,天色大亮,他像平时一样翻身起床,走出宿舍。

8月20日上午9时左右,室友康强起床后整理房间,无意间看到孟懿桌子上有一张稿纸。当看到稿纸上的第一行字时,他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请在确信我死亡后,通知我家里,021-64******,不用急着拨打120,我姨妈、姨父(两亲人均在上海定居――记者注)都是医生,知道如何处理。”

康强大吃一惊:这可不是随手涂鸦,是一封没有写完的遗书啊!

紧张的康强连忙出门寻找孟懿,在综合楼实验室找到了他。康强又打电话告诉他们共同的导师陈敏伯。不久,陈敏伯赶到实验室,和孟懿谈心,开导孟懿。中午,师徒三人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这顿饭一直吃到下午2时。饭后,陈敏伯让康强先陪孟懿回寝室休息,并一再嘱托要尽量开导孟懿,如果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向他汇报。

此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康强寸步不离地跟着孟懿,和他聊天,千方百计地开导他。然而,师生情、同学情都没能阻止孟懿离去的脚步。

下午4时左右,孟懿平静地对康强说:“我们去找陈老师谈谈吧。”康强一看,孟懿的精神状态不错,很平静,很释然,就陪他去找陈老师。可是,就在两人走进综合楼,康强准备敲老师办公室门时,孟懿径直朝七楼的计算机室跑去。康强再次大吃一惊,他像和孟懿比赛爬楼梯一样,拼命追赶孟懿。在孟懿跑近窗台的一瞬间,康强的手几乎碰到他的衣服。但就在那一瞬间,孟懿纵身跳了下去……

下午5时40分,在上海探亲的孟范武接到研究所打来的电话。全家人都吓蒙了,他们立即赶往医院。可是,他们一直挂念着的好儿子孟懿已经躺在冰冷的太平间……

看着儿子的遗体,年过半百的孟范武和妻子王蓓佳当即昏迷不省人事。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那个让他们自豪的儿子,那个寄托着他们全部希望的儿子,就这样先他们而去了。“想不通,实在想不通啊!”苏醒后的孟范武看着儿子哭喊道,“以前也经常看到大学生自杀的事情,没有想到……会……发生在我家啊!儿啊!没有你,爸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孟范武和老伴撕心裂肺的哭声在医院的太平间里回荡,把孟懿当作自己儿子的姨妈和姨夫也哭得死去活来,在场的每个人都擦眼泪,谁都不忍心看到这惨痛的一幕,谁都不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死者去了,留下活着的人背着血染的十字架在痛苦中挣扎。孟范武哭着念叨儿子的点点滴滴:“记得你在4岁时,爸爸带你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观。爸爸告诉你这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人民代表开会的地方,你听了以后说,我长大也要到这里开会。周围的叔叔阿姨都赞赏你有出息。可如今,你没等愿望实现就走了!儿啊,你走得不值呀!”

王蓓佳哭诉:“懿儿啊!在妈的眼中,你是最懂事、最孝顺的。你到上海上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就把自己省吃俭用的2000元交给爸妈,让爸妈看病,保重身体。你怎么不知道保重自己呀!……”

孟范武和老伴在痛哭中数次昏倒。儿子是他们的心头肉,是他们的命。可是,无数次的哭问都无法带走他们心中的悲痛:“儿啊!你为什么那么狠心?为什么?”

在孟范武和老伴看来,儿子孟懿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具体的安排。今年暑假,孟懿告诉他们不打算回家,要趁暑期把英语听力练好,参加托福考试。因为他的女友正在美国留学,他打算考到美国去。

孟懿曾高兴地告诉父母,女友将在12月回国,他和女友打算在那时结婚。为了到国外后能适应开车,孟懿还开始学驾驶。这些消息让父母格外高兴,因为孟懿与女友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现在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孟懿的计划这么美好、这么严密,可是,他没有等到计划实现就突然离去。孟范武和王蓓佳怎能不伤心欲绝呢?

孟懿毕业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老师们都曾把孟懿当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榜样。而每次回到衡阳,孟懿都要像当年当班长那样,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去看望老师。每一个教过孟懿的老师,每一个孟懿上过学的校园,都以有孟懿这样优秀的学生而骄傲。可是,这种骄傲一夜之间变成了永远的忧伤。

就在8月19日,已经有离世想法的孟懿还到姨妈家过周末,陪着父母和姨妈一家吃饭。饭桌上,孟懿谈笑风生,充满生气,他像平时一样称赞菜的味道好,说着让长辈们开心的话。为了让儿子放松一下,孟范武提议:“明天周六,我们一起到外滩玩吧?”孟懿高兴地答应了。可是,第二天,他在自己的计划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整理遗物时,警方发现了孟懿自杀两天前写的一封信《给我的父母及亲友》:

写在最后的话: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与任何人无关,也不是感情上出了问题……我由于对自己的极端失望而作出了选择。在精神层面上,我早已崩溃许久了,已经对自己不抱有信心,剩下的除了所背负的责任与义务,没有太多可以留恋的。

走到今天是我的宿命,我的性格使得我很难逃脱。过于内向且偏执,再加上常常的怯懦与随波逐流,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自己,精神支柱的倒塌只有伴随肉体的毁灭……可以想见,我的选择会有一大堆麻烦事情出现,我只能说对不起。不管你们说什么或做什么,我都选择了逃避……只是希望你们明白,这是我自己最好的选择。

孟范武夫妇颤巍巍地读着儿子的信老泪横流:“狠心的儿啊!你怎么忍心丢开亲人不管?你的奶奶和姥姥那么喜欢你,她们知道后会是怎么样啊?”“我那80岁的老母亲啊!要是她知道了,那不是要她的命吗?”

想到两位白发老人将要承受的痛苦,孟范武痛不欲生,把头撞在墙上“咚咚”作响。他患糖尿病已经多年,哭了几天后,一只眼睛就瞎了。

谁是真凶?

哀绝父母公示遗书警后人

孟懿选择了一条“最少痛苦的路”,却把永远的伤痛留给年迈的父母,留给那些爱他的人。

警方把孟懿的遗书交给孟范武。孟范武和老伴的心被遗书内容割得鲜血淋漓:“狠心的傻儿子,如今你不负责任地走了,你给家人带来了极度伤心和痛苦,今后你的老爸老妈将要在痛苦和悲伤中惨度余生!儿子呀,你愧对含辛茹苦养育你26年的老爸老妈和培养教育你的老师!儿子呀,你不该这样!你死得太不值了!”

孟范武含泪擦去老伴脸上的泪水:“虽然我们一直以为没给孩子压力,也喜欢跟孩子交流,但事实上,可能孩子还是压力太大,我们的交流也很不够。孩子对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他走上这条路,一定有他的压力和痛苦,只是没有跟我们说起过。”说着,他的情绪变得难以控制,悲痛地哭喊,“可是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呀?”

难道这些悲剧真的像孟懿说的那样,是自己的宿命?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阻止悲剧重演?可怜天下父母心。悲痛中的孟范武作出了一个让世人惊讶、敬佩的举动:把儿子的遗书公之于世、警示世人,避免悲剧重演!从孟懿离开到记者发稿时,20多天过去了,孟范武和老伴眼泪不干:“孩子已经走了,我将遗书公开,目的有二:一是警醒后人珍惜生命,对社会负责;二是大学生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希望各高校从孟懿的身上吸取教训,提高应对能力。”

几经辗转,孟范武联系到湖南的记者龙源。9月12日,长沙一家报纸登出孟懿遗书的原文:

1.请在确信我死亡之后,通知我家里,021-64******,不用急着拨打120,我姨妈、姨夫都是医生,知道如何处理。尽量低调处理,OK?!

2.请速速火化,低调处理。我这样死亡已经是极其不名誉的了。当然,如果我身体部件还有用,同意捐赠,但我估计不大可能。

3. 实验室内东西已经清理过了,桌上的书分别是陈老师(一本)、董老师(其余)的。柜中的书是我的,康强帮忙处理,如不需要,请直接扔掉。抽屉中有柜子钥匙及住宿合同,请帮我交还。抽屉中其余小物件及各式本子,处理方式同上。

4. 宿舍架上书籍,请康强帮忙处理,处理方式同上。衣物由我家里人处理。我的建议是,衣柜内衣物可以直接扔掉,床下的请酌情处理。

床头抽屉内有我剩下的现金(已全部取出),还有我的1寸及2寸照片。其他物件康强帮忙处理。

5.桌上的CD留给我小妹妹,桌子下面柜子内有两瓶好酒,请自处理。

最后:死亡原因是二氯甲烷中毒,来源是从实验室窃得。

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SORRY,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遗书的最后一句是接受导师谈话后,孟懿加上去的。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无法挽留他,他如此冷静、如此绝情地选择了死亡,上海震惊,全国震惊!短短一天,新浪网站将近2000网友发帖关注。

网友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个自称是孟懿同学的人这样写道:“孟懿的离去是因为他以前太顺利了,这造就了他高傲的内心世界,直到本科时他还游刃有余,但进入更深层的学习后,强者太多了,更何况是中科院,一个强者如云的地方……但是孟懿呀孟懿,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啊,你忘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吗?你忘了自己的责任吗?对父母的责任你记得吗,还有对民族的?”

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直接拷问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博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工作后获得学位,然而又遇到学历贬值,受到物欲社会的讥讽和嘲笑。青春的逝去、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残酷,换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这位置,大都会想过一些极端的事情。我作为正在读书的博士,能深刻体味那种莫名的压力,中国的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的公开化。”

孟懿这样优秀的学生,为何不可思议地选择死亡?心理分析博士,国际“梦的工作”分析师陈侃女士认为: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7篇

南海区大沥镇黄歧第二中学101班陈凯婷

嫩绿的小草点缀着大地,翠鸟在树丛中婉转啼鸣,花儿在阳光下绽放灿烂的笑容,鱼儿在水中最住漫游……生命是如此美丽,我们生活在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气息,感受着世界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生命是如此精彩,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我们怎能不爱护生命呢?

生命是自然界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爱生命,但是,因为人们的浅见,没有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的重要,而导致有的人早早了结了生命,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大家没有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而造成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想想生命真的这么脆弱吗?不是的,其实我们可以做更多有益的事使生命更加光彩的!

在我们呱呱坠地的一刹那,父母赐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花季年华,在我们睁大好奇和求知的眼睛看着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时候,进入我们视野的有阳光蓝天碧水,有亲人关爱的身影。可是,阳光下也有阴影,不良文化、不良诱惑、网吧、性歌舞厅、……它们常常披着多彩的外衣,迷惑着我们的视线。在我们疏于防备甚至沉迷其中的时候,它们便会污染我们纯洁的心灵。

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大千世界尽收眼帘,世界各地的资讯尽在其中!网络是多么神奇!本来网络可以好好利用在学习方面,但是,网络上的各种游戏也会让你爱不释手、留恋忘返。许多青少年就是被网络游戏吸引了,就像磁铁般的磁住了似的,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004年12月27日,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在网吧上网36个小时后,站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的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张潇艺跳下去了,一个年青的生命就此画下了句号,他的父母亲只能看着他的遗像,终日以泪洗面。与此同时,总医院开出的一份医学证明中说:“张潇艺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最终导致自杀。通过对他留下的网游笔记和遗书等资料进行医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张潇艺生前因过度沉溺网络游戏,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症’。”张潇艺的悲剧并非偶然,近年来,像张潇艺这样因为沉迷于网吧、游戏厅而无法自拔,以至荒废学业、给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青少年人数大有上升之势。

13岁的少年,应该充满青春活力。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长出翅膀翱翔蓝天的纯真的心灵,是志在天下的抱负,是绚丽多彩的理想。但是,青春一旦和结缘,立刻就枯萎,就沦丧。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也说明了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你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你们的学业成功,为了你们的明天和前程,让我们大家一起告别网吧,远离“网毒”,驱除“网魔”,回到可爱的校园,回到温馨的家里,把握眼前的一点一滴,同创一片明净的蓝天吧!

生命的遗书范文第8篇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在8.0级地震震倒了我们的家园之后,全体中国同胞在第一时间伸出了亿万双温暖厚实的手,大声喊出了这句话:汶川别哭,我们和你在一起!

亲情的担当。

家是游子疲惫停泊时避风的港湾,而亲人则是我们疲惫心灵的唯一归宿。有这样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还不满1岁的小孙子。

四川省北川县同样位于这次8.0大地震的震中地区,一位老人带着小孙子住在这片宁静的小城。当无情的灾难来临之际,这位慈祥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尽全身力气将只有9个月大的小孙子抛出窗外,小孩子被好心人救起了,姥姥却永远地离开了……这是亲情的无私与博大。

爱情的担当。

一个26岁的女孩被废墟所困5天,却奇迹般生还,这不只是个生命的奇迹,更是个爱情的奇迹。

这5天中,女孩的男朋友寸步不离,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女孩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带着女孩飞向他们憧憬的婚礼现场。经过20多名官兵的努力,女孩终于获救,她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晚的月亮真圆啊!”这是爱情的担当,男孩用他的坚持、执著和不离不弃诠释了他们的至死不渝。

人民的担当。

2008年5月21日下午2点28分,北纬28°东经103.5°的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5月13日,第一批救援部队:15名空降队员写好15份遗书迈出了这生死第一步。在暴雨不断、浓雾不散的恶劣天气中,在看不到路面任何标识的情况下,在没有经过一次5000米高空训练的状况下(平时的空降训练高度为800——1000米),15名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地跳出了机舱,跨越了生死一线。天眷英雄,他们安全着陆并为第二批救援部队发回了第一手重要资料。

冒着暴雨、踩着泥泞、顶着狂风、踏着江水,人民们连续奋战5天4夜,饿了,吃些馒头;困了,就地闭一下眼。

这是人民的担当。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人民”的含义,他们是人民子弟兵。此时我才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就冲向哪里的人民子弟兵。

中国亿万万同胞的担当。

当我看见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被救出后的第一时间用他那柔弱的小手向叔叔恭敬地敬了个军礼时;当我看见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白衣天使无私奉献,却因为亲人的失踪而面露焦虑时;当我看见吊车司机们自发组织上一线时;当我看见全球华人在异国倡议捐款时;当我看见人民大学的学生为感谢全国父老的援助而鞠躬时;当我看见社会各界踊跃捐款达7.8亿元人民币时;当我听见那一首首为抗震救灾而咏的动人赞歌时;当我看见总理为灾区人民而奔波忙碌时;当我看见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时……

这是中国亿万万同胞的同一种使命,同一种担当:一首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一种天憾不动的民族凝聚力,一颗颗无私无畏的灼灼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