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励志感人故事

励志感人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励志感人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1篇

贵州省“快乐学校”志愿者陪伴农民工子女过寒冬

本刊讯2013贵州省“快乐学校”志愿者寒假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由共青团贵州省委、中国青年报社、贵州省志愿者协会、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主办,卫康公益特别支持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分赴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等地,依托当地的“微笑小屋”为活动阵地,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为农民工子女开展为期10天的舞蹈、书法、绘画、小记者、小摄影爱好者等“快乐学校”培训教学,让农民工子女接触有趣的特长教育,丰富他们寒假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全省39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当中,利用返乡的机会采取填写“关爱结对卡”结成对子的方式,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关爱,在全省唱响“大哥哥大姐姐陪伴小弟弟小妹妹成长”主题。重点开展“九个一”志愿服务项目:陪伴农民工子女观看一部励志电影,讲述一个感人故事,共同做一次游戏,带领留守农民工子女做一次家务,帮助农民工子女与父母接通一次电话,教唱一首青春励志歌曲,一次安全、自护教育,推荐孩子读一本书,收集孩子一个小小心愿并尽可能实现,陪伴农民工子女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到亲情和快乐。大学生志愿者们参与此次活动,将和农民工子女形成定向联系帮扶,运用大学生志愿者促进社会和谐的杠杆作用,丰富“多位一体”的农民工子女志愿帮扶网络,联络协调社会各界支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条件,让全省广大农民工子女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2013年1月17日,贵州省“快乐学校”志愿者出征仪式在贵阳举行,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涂妍在启动仪式上讲话,并向“快乐学校”志愿者队伍授旗。

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寒假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本刊讯在共青团贵州省委的统一部署下,“携手成长青春黔行”贵州省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正在贵州全省顺利开展。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形的翅膀》;体育励志电影;生命精神

一、绪论

《隐形的翅膀》(2007),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参与联合摄制的体育励志影片。这部影片集残疾人题材、体育题材、农村题材、励志题材、女性题材等多个题材于一身,通过表现双臂残疾的少女志华与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感人故事,将主题深藏在真实的生活流程之中,展现了断臂姑娘在难以忍受的磨难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远超常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成功,表现了生命处于极端艰难状况下释放出的无穷潜力和人性光辉,以及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了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隐形的翅膀》影像质朴,编剧和导演力求贴近生活,追求细节的真实,尽量避免完美技巧、可以铺排的斧凿痕迹,却传达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作为2007年“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开幕影片,它同时也诠释了一种体育奥运精神。这种奥运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勇攀高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敢于挑战极限的生命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二、影片简介

《隐形的翅膀》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不仅因为是表现残疾人拼搏的创作,还因为是真正残疾人饰演的影片;不仅因为成就了近年体育题材中最为动人的影像表现,还因为它同时是表现常态生活状态中人的极限追求的励志之作。

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双重打击让她一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为了重返校园,志华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因为需要住校,她又不得不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能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一次意外让妈妈差点淹死,志华毅然又选择了学习游泳,最终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此时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妈妈亲手做的“千手龙”风筝――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风筝。这时教练告知志华她被省体育大学录取了。这就是《隐形的翅膀》所讲述的故事。

影片主要取材于李志华、江福英和雷庆瑶(影片主人公的实际扮演者)三个残疾人的真实生活。无臂女孩李志华来自内蒙古,她依靠双脚生活、学习,最终考取了大学。现在李志华已经大学毕业,还在西安找到了工作。江福英是一位真正的残疾游泳运动员,前不久在南非举行的残疾人游泳世锦赛中,她勇夺女子50米蝶泳金牌、100米仰泳银牌和200米混合泳银牌,其蝶泳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四川女孩雷庆瑶正在读高中,自幼失去双臂的她自强不息,曾荣获“感动乐山十大人物”。《隐形的翅膀》参加演出的有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游泳运动员,以及2000年悉尼残奥会、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共夺5枚游泳金牌、打破3项世界纪录的何军权,在新西兰残运会、“远南”残运会、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共获得6枚金牌的游泳冠军江福英,等等。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经历不为人知的痛苦磨炼之后成为生活的强者,与志华及其遭遇形成对照互文的关系。

三、生命精神解读

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电影,使我们的孩子,也使我们自己,在逆境中不沉沦,在顺境中更珍惜,将一颗热爱生命的心锤炼得更加坚强和健康。《隐形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残疾人夺取冠军的成长历程,影片的价值不仅在题材上,更在整体上相当自然生活化地表现影片,构筑现代社会真切的生活状态。

1 在浑然的生活状态中显露个体的理想追求状态

影片动人的艺术魅力不是专门突出歌咏主题,而是在浑然的生活状态中细枝末节地显露出来,把常态生活的状况表现为个体的理想追求状态。

一个叫志华的女孩因不幸遭遇而残疾,她花季少女的一切期望、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改变了。双肢截断导致生活轨迹发生了质的转变。影片描绘这个残疾女孩在绝境中学会双脚写字画画得以上学,克服吃饭穿衣的艰难后得以和常人一起生活。然而恒心还能让这个当时还刚小学毕业的女孩在没有双臂的情况下学会了熟练地骑自行车!是必须到远处去读初中的强烈求知欲,促使她完成了这一艰难的任务。

影片给了我们许多艺术创作的启示:聚焦生活而闪现生活的光彩,接近自然常态的美感魅力流露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和特定身份的女主人公所代表的拼搏精神。在镜头语言及叙述策略上,导演冯振志没有耍什么花架子,流水般的生活,流水般的故事,没有彩头、没有特别技巧,但是,在影片舒缓的故事节奏里,我们收获了感动。感动,是这部影片的一个重要特质。

在娱乐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一部真正感人的作品。观众见多了厮杀打斗、阴谋权诈和勾心斗角;见多了故事曲折、情节惊险的影片,但是,我们最难看到的是:动人。没有动人的艺术,情节多么离奇曲折,故事多么斗智斗法多么让人惊异叹息,人物多么心计多端,观众得到的只有感官的刺激。但是《隐形的翅膀》没有这一切,它是一部给人力量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人物在和自己悲惨命运抗争时的巨大力量感。影片突破了残疾人题材常见的苦情、哭泣戏套路,以自然生活常态表现出夺金以及她为理想而拼搏的情感世界的美丽,而拼搏精神是一种从生活的痛苦、从生活的变化之中展现出来的对生命意义的努力探索。

2 非职业演员的择用更加体现了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情感世界

我们见到过许多职业演员扮演的残疾人题材的电影,演员的演出技巧可能出色,而本片超越以往的“真切性”,很大程度上落脚于真正的残疾人出演。

影片的演员阵容真实而强大,参加演出的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游泳运动员,他们自然本真的表现,不仅仅在于角色的贴切,还在于体味角色内在心理、表现生活情态的无瑕身形、影像奇观上的震撼力度等,都是职业演员难以比拟的。

主人公的扮演者――雷庆瑶,从小没有了双臂,却学会了用双脚穿衣、做饭、吃饭、写字、上网、缝补衣裳、骑自行车、游泳、绘画。她不但灵活地利用双脚使自己顺利地自理生活,并且一再向生命极限发起挑战。雷庆瑶读小学时,就喜欢上体育课,老师开始觉得雷庆瑶身体不方便,一般都不安排她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但雷庆瑶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不怕失败,迎难而上,特别是在跳远和跳高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特长。很快,许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雷庆瑶在跳远和跳高方面比自己更“厉害”。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她荣获了“感动乐山十大人物”。

在影片放映的现场,坐在台下的雷庆瑶看一会儿就要跑到场外抹眼泪。她说,流泪不是想到自己拍戏有多辛苦,而是把自己当成观众,联想到自己一路走来的亲身经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除了训练和拍戏,生活中的雷庆瑶喜欢画画和唱歌,最崇拜的偶像是周杰伦,她每天会骑自行车去上学,休息时也爱和朋友发短信聊天……她的生活和这个年纪的女孩一样青春,充满阳光。雷庆瑶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发现,生活其实是很美好的。雷庆瑶很喜欢《隐形的翅膀》这首歌,听她唱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她不是也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吗,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用双脚也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

3 影片的艺术表现

影片并不是以简单夺冠为指向的老套的残疾人题材来构思,而是将重心放在残疾人对上大学的理想渴望和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这条线上。观众看影片时,仿佛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看一个女孩真实的人生纪录。看一个真切发生在观众生活中的事情。故事将观众也带进这一情景中,观众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而叹息、而感喟、而震撼、而奋进。影片唤起了观众内心久违了的感动。于是这既符合女主人公特定的成长背景和她的情感追求逻辑,也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常人对于这一人物的现实亲近感。这一常态生活线打破了单一化的残疾英雄理想模式,具有新鲜色彩,显示了编导的独特生活思考,也为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别致的思路。多角度的展现一个残疾人,而不是单角度来教化观众,这是编导的艺术把握的成功之处。

在观赏上,影片特色也十分明显。导演将这个故事放置在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林有草原的地方,前景是大片平整的草原。在故事推进中,草原羊群、群山湖水、蓝天白云,这些旖旎美丽的自然风光,对志华苦难的生活来说,都给予了温暖的抚慰。在影片节奏上,宽银幕构成大幅美丽的画面:大片绿茵菌的草原,白桦林,远山如黛,牧人羊群,这些,都构成了影片舒缓的基调,延展观影者的心里感觉。大草原风光不断穿插,除了调剂舒缓紧张节奏外,又是情节进展的必要因素:生活的原野和闪回的人物微妙心理的处理。但显然,正因为主人公生活在这样广袤的土地上,才有极度的艰难却依然顽强的精神支撑。大草原是哺育人生的大天地,排遣忧郁和闪回追念美好的对象而铺展阔达的绿野则是主人公充满生命朝气的写照,湛蓝天际也就是虽然艰难生活却心胸博大的呼应了。

“风筝”这一意象,是影片的一个有意味的元素:既是造成灾难事实的触因,又是故事情节与冲突构成的要素,还是家人赖以为生的对象,最后成为孩子祭奠妈妈与亲情依恋慰藉的寄托,“风筝”意味着放飞理想。但是,事情往往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挫折和负面因素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志华及其故事本身就是对坎坷人生的象征与隐喻。实际上,风筝预示着人可以失去双臂却保有“隐形的翅膀”的心愿,道路虽然曲折,前途却是光明的。有了自己的努力、同学的支持、收货人的恻隐之心、老师的理解、教练的激励和决不放弃,志华才能够住校学习,获得残疾人游泳冠军,并最终考上了体育大学。所以,影片启示人们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乃至困境,都期望放飞心灵,胸存展翅高飞的理想!失去双臂的志华,终于可以飞起来了,观众也陪着她洗尽铅华享受到一种心灵飞翔的喜悦。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3篇

许铭

最珍贵的角落,充满了关爱与希望:最亲密的朋友,充满了真情与感恩;最美丽的世界,充满了友爱与慈善。

当我慢慢地翻开慈善读本,看着一页一页的文字,心想:慈善,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付出代价去帮助别人,是各种物质体现出来的团结与力量。或许这本书写的这么多的小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吧,可是,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我发现我错了,原来慈善在乎的不是付出的代价,而是做慈善时怀着的那份情怀。慈善,不是只有在重大灾难面前才表现出来的爱,也不是以物质的多少来衡量慈善者的真情,更不是一个富有的人对贫困者的“施舍”。慈善,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看完这一个个的小故事,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愿慈善之花开满人间。

我记得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有一面鲜艳的旗帜挂在一片废墟的汶川,那面旗帜道出了多少怀揣着关爱与善良之心的人们所汇聚的心声,是大大小小慈善者行动浓缩成的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于是,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慈善者们为灾区捐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小到我们这些中学生所写的一封慰问信,捐的一袋衣物,大到一些企业所捐献的巨额资金和多少志愿者亲临灾区义务帮助灾区的人民重建家园,无论是一封封慰问信,还是一笔笔巨额资金,都让一个个失去父母的孩子们重获温暖,重获活下去的信心与信念。让失去家园的人们团结一心,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温暖,这就是慈善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一朵朵慈善之花绽放在世界各地,也盛开在被温暖的人们心中。

慈善的力量是伟大的,无限的,慈善却是无形的 让我们用无形的力量去创造震撼人心的感动与奇迹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慈善在哪?怎么做才算是慈善?难道真的要像别人一样,捐献巨额资金才算慈善吗?不!我们每个人都是慈善家,“慈善”就在我们身边。

在繁华而又喧闹的城市背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困,荒寂的山区。山区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感人故事、励志故事在城市里却少之又少。还记得我们曾经听说了山区的孩子们缺少书籍和物资,然后纷纷捐献自己不用的图书,自己穿不了的衣服,甚至是我们心爱的一些小玩意。希望能帮助灾区的孩子们多学一些东西,多看一些书,让他们能够做得更好,学得更好,满足他们渴望学习的心愿。而作为慈善家的我们,当看到他们拿着书欣喜的样子,认真学习的神态,尤其是他们凭借我们捐献的课本考上理想的大学,从心底里我们为他们骄傲,也为自己的慈善举动感到激动与喜悦。这使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4篇

强大班底打造梦想传奇,北漂版致青春接地气

由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制作,著名导演姚远执导、刘嘉军编剧,王茜华、张明健、陶昕然等明星领衔主演的女性励志年代剧《我在北京,挺好的》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陕南姑娘谈小爱只身来到北京,遍历挫折、困境之后,终获幸福的励志故事,其中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展现了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发展的历史画卷。出品方介绍:“《我在北京,挺好的》中,谈小爱经历的奋斗、成功、挫折、痛苦、快乐,会让那些正在或曾经为梦想打拼的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因为从某种角度看,该剧称得上是一部献给北漂族的青春回忆录,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该剧能够获得更多积极的正能量,一如剧中谈小爱展现出的乐观和勤奋,以及对梦想的执着和韧劲。”

有了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我在北京,挺好的》的主创阵容也实力不俗。凭借题材魅力,《我在北京,挺好的》吸引了圈内诸多能人的鼎力加盟。其中就有“收视名导”姚远,由他执导的热播剧《小麦进城》曾在多家地面频道和卫星频道播出,取得收视佳绩;而编剧刘嘉军此前编剧的《火种》、《南来北往》、《保卫延安》等作品为其赢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类三等奖,其实力在圈内倍受赞誉。除了姚远和刘嘉军这对收视组合的强强联手,该剧的明星阵容也实力不俗。饰演女一号谈小爱的是有着“收视女王”之称的王茜华,由她主演的《闯关东》、《关中女人》、《胡杨女人》、《母亲的战争》等作品均是收视榜首的常客;女二号徐晓园则是“安贵人”陶昕然出演,剧中,她将像算计甄嬛一样随时随地算计自己的亲姐姐,腹黑指数令人咋舌。此外,实力明星张明建、闾汉彪、林继东、宋珂欣、王君平、石燕京、杜宁林、丁嘉丽等人也在剧中有我着惊艳表现。

女人“宫心”为争夫,爱情戏上演另类“三角恋”

爱得很用心,依然受伤害,由王茜华饰演的谈小爱与男友曹力章的爱情遭遇七年之痒,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情变,谈小爱的倔脾气被瞬间点燃,于是,她带着一肚子委屈和不甘“杀到北京城”,发誓“追不回男友就不回家”。对于自己饰演的“倔姐”,王茜华表示此女疯狂但可爱,是个绝世好女人,“谈小爱天生是个女强人的胚子,她自信且聪明,凡事有主见,没人能牵着她的鼻子走,是个从内到外都充满现代意识的独立女性,只不过争强好胜的性格也让她在爱情中走了不少弯路。”剧中,这个小丫头为跟前男友赌一口气,决心用行动向曹力章证明放弃自己是个巨大的错误,为此她奋不顾身地投身服装行业,选货、进货、卖货,谈小爱一边吃亏,一边成长,可无论如何成功,也无法彻底消除爱情造成的创伤。

更为虐心的是,谈小爱的前男友曹力章竟成为妹妹徐晓园的丈夫,只是这个秘密,姐妹二人一直蒙在鼓里。尽管俗话说:血浓于水,但在《我在北京,挺好的》中,谈小爱与徐晓园却将互相毒舌、争斗、较量进行了二十多年,上演了一出“姐妹仇深”的现实版宫心计。陶昕然作为饰演者,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摩擦中延续了自己在《甄嬛传》中“安贵人”的心计女形象,处处与谈小爱对着干,成为全剧当之无愧的头号“事儿妈”。剧中,徐晓园为搅黄谈小爱的生意,不惜联合外人设下“洋垃圾”局,让她的生活“一朝回到解放前”,同时,谈小爱刚刚燃起火苗的爱情也因此再生危机,变得情转多云。虽然在剧中坏事干了不少,但陶昕然却认为徐晓园绝对是好姑娘一个,她表示,徐晓园虽然任性、尖刻,但本性不坏,最初为捍卫丈夫、弟弟才与谈小爱纠葛不断,之后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成熟和宽容,她的成长与改变定会让观众眼前一亮。

亲情回归一波三折,幸福人生有爱相伴

“远游”正成为70、80后的生活常态,为了事业、爱情,或为自由故,他们纷纷背井离乡,《我在北京,挺好的》中就有这么一位“不着家”的野丫头。谈小爱为了梦想在北京打拼事业,忙忙碌碌中与母亲王慧的感情联系变得日益稀疏,令母亲只得无奈“守独”,唯一的安慰就是女儿嘴上那句永远不变的“我在北京,挺好的”。出品方介绍,当代青年可能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面包诱惑”,这个由房子、车子、户口等烘焙而成的面包令无数人不顾一切,甚至让他们甘愿用最珍贵的亲情去作交换,但值与不值,实在有待商榷。谈小爱、徐晓园等人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才能找到幸福的答案,该剧正是希望通过她们的青春与牺牲让观众发现幸福生活不靠物质堆砌,而靠爱的守护。

除了母女情深,《我在北京,挺好的》还有一段同样感人的姐妹情缘。剧中,王慧自作主张制做寻人启事,希望临终前能见到失散多年的小女儿,但徐家父母发现王慧要找的女儿,竟是徐晓园,这让原本势同水火的谈小爱与徐晓园措手不及。作为剧中的大冤家,“谈徐之争”始终悬而未决,从退婚风波、分配风波、进货遇险,到徐晓辉热恋谈小爱,两人对彼此是有限无爱。尽管看似不是一路人,但她们的倔强、独立却是一脉相承,甚至两人一条道走到黑的执着劲也格外相似。出品方表示,谈小爱与徐晓园的姐妹情会成为本剧一大看点,在她们身上,观众会看到亲情对仇恨、嫉妒等负能量的“净化作用”,为该剧注入更多温暖的人文色彩。

当代青年梦想秀,揭示女性成功之道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5篇

“富二代”,英文为Rich 2G,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这一类人被统称为富二代。即我国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嫉妒和误解。

的确,大多数富家子弟都对“富二代”一词比较敏感,希望称他们“企业家二代”、“民企二代”。他们认为,“富二代”是偏负面的、舆论炒作的词语,是对这个群体的误读,我们呼吁媒体、社会公众能够改正这样的称呼。中国女首富张茵也曾为富二代澄清:“不要歧视富二代,富二代也有很多好孩子,也很努力,不希望社会总是嘲笑他们。”

我们暂且称他们为“企业家二代”吧。那么,“企业家二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我记得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富人的命运是相同的,穷人的命运却各有各的不同”。其实,“企业家二代”各有各的故事,“富有”虽然是他们的共同元素,但“他们”中的每个“他”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二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最基层的磨练中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精英。他们在继承家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新的市场;有的放弃高薪职位,勤工俭学,白手起家;有的则放弃优越的生活,默默为社会奉献着爱心,成为当代青年励志修身的楷模。社会不该用有色眼镜和仇视的心态对待“企业家二代”这个大群体。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财富创造和积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已经成功地担负起了社会责任,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相信“企业家二代”作为将传承巨大财富的年轻群体,也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本期《财富人物》推出专题人物报道,揭秘“企业家二代”的破茧之路,旨在为读者讲述“富二代”们锲而不舍追求事业成功,又不忘热衷公益慈善的感人故事。也许他们还追不上父辈们的脚步,也许他们所做的慈善还不为人知,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不是吗?

——蒋昳

编后语:

在采访完颜朱平、朱霖、徐赛、王敏强和Paul Ling后,让记者最记忆犹新的是,大家都以为他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的时候,他们往往比别人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大家都以为他们拥有父辈庞大家族继承权的时候,他们也在为自己是守业、还是创业,如何超越父辈、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可等问题而困扰、思考和努力着。“富不过三代”这句古老传言如同咒语一般,不但在第一代创富者们传承财富的过程中留下了心理阴影,实际上,也让这些“企业家二代”倍感压力,但是他们目睹了父辈创业的艰辛,比任何人都明白父母打拼所积累的家业需要倍加珍惜,努力传承,让这份家业不断壮大和成功。所以他们拥有务实的态度,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行事低调,目标明确。当年,父辈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地,如今,他们站在父辈的肩膀上也好,自己开创新事业也好,总之一定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成功或者失败,意味着他们是否能够超越前人,也意味着他们是否能够维持并扩大财富创造者们积累的巨大财富。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6篇

案例中的孩子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恩,在他的眼里,父母的辛劳都是应该的。笔者2011年曾对任教的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操劳的”竟占六成。这说明,在目前的中学生中,感恩意识还相当欠缺。

一、 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不强,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初中生的感恩意识竟成了他们身上的稀缺资源。

首先,家庭的溺爱使孩子过于娇气。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家庭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自己再苦也不肯苦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渐渐培养了孩子的自私意识,很多孩子做事很少考虑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其次,学校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开展感恩一类的教育。而有的学校虽说重视了,也举行了专家讲座、励志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但这些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同时,受到经费和活动场地等限制,感恩教育活动往往是走过场,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

再次,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盲目攀比,追求享受,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不实炒作,使部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初中生中潜滋暗长。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初中生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环境,缺乏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体会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知恩从何处来。

二、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益探索

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性强,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成员,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特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研究,让感恩教育之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绽放。

1.认真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各年级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围绕感恩他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等主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几个教育专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编制校本教材。再对每个主题进行细化,例如感恩他人包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上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等等,让学生学会全面感恩。

2.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更是有着丰富的感恩文化元素和感人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展示各个传统节假日的来历、节日习俗等,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参与劳动,体验生活,培养感恩意识。比如,农忙时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忙,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艰辛,体会“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培养学生爱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4.利用时事热点进行感恩教育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7篇

以前就喜欢一人独行看天下的我,住到城南后,一有时间就在城南的大街小巷里溜达,惊叹于古城文化的悠远,感叹于自身所知的短浅。在长沙居住多年,第一次有如此震撼的感觉。如斯城南旧事,如余音,如私语,时而萦绕在耳边,时而浮现在脑海,抹不掉,挥不去。现记之,与君分享。

我们租的房子系原省冶金厅宿舍,属坡子街街道沙河社区,沙河社区因沙河街而得名。以前听说过沙河街,但我从未来过,倒是老妈的记忆中曾有在沙河街吃贵州花江狗肉的经历。出门左拐沿着书院路南行,会发现劳动路口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那就是沙河街。

沿街往东行,德茂隆酱园“信至茂隆,诚至德达”的牌匾便映入眼帘。德茂隆始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晚清富商魏鹤林,店名原叫“魏德茂”,后发展为“德茂隆”。1938年老店毁于“文夕大火”,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营业,1967年曾改名为“人民酱园”,改革开放后恢复“德茂隆”的称号。德茂隆主要的品牌产品就是“德”字香干,它的做法很讲究。当年,“德茂隆”三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生活品质,老长沙人只认香干上的“德”字,在很少有肉吃的年代,吃德茂隆的香干就等于吃肉,当时还是凭票供应,五分钱一片,南门口店每天一早必排起长队。“我外婆待客的菜肴里,必定有香干子炒肉,这香干子呢,又必定是德茂隆的无疑,这就叫客气!”这是长沙著名作家何立伟的童年记忆。

再往前行,有一家老刘书店很打眼,店里有不少小孩子,有的在看小人书,有的在看小说,有的拿本厚厚的古籍有模有样地钻研,还有的在追逐嬉戏。店主叫刘德明,自称是沙河街土生土长的“土著”,他原本是湘江化肥厂的职工,单位破产后开了这个旧书店,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刘爷爷告诉我,这书店既是周边小孩儿的乐园,也是一些旧书爱好者常来淘宝的地方,他自己也在孩子们的谈笑声和与旧书爱好者的交往中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书店边上有一条小巷,巷边墙上镶有众多牌匾,第一个牌匾写的就是沙河街的往事。沙河街曾叫“礼贤街”,礼贤街的由来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有关。陶侃是晋代名将,以军功封为长沙郡公,拜大将军,但他并不是湖南人,而是江西人,他去世之后就葬在长沙市树木岭的陶公山。陶侃一生“机神明鉴、清廉勤政”,深为长沙百姓爱戴,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感人故事。相传陶侃年轻时就居住在沙河街附近。一日,陶侃的朋友范逵来访,其时陶侃家境贫寒,陶母恐怠慢了儿子的朋友,遂把自己的长发剪了换来酒菜待客,范逵知道后感叹:“非此母不生此子!”这便是“截发留宾”典故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陶侃母子,在此建了一座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这条街故称为“礼贤街”。1947年版长沙市区地图中,街西段为沙河街,街东段为礼贤街。1971年将两段合并,统称“沙河街”。

继续往前走,发现这条小巷就是沙河社区的文化宣传长廊,接下来看到的三块牌匾上,分别记录的是陶侃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陶侃惜阴”的故事。“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陶侃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他告诫人们应当珍惜时间的每一寸、每一分,后来长沙市地名中的惜阴街、惜阴巷均源于此。明嘉靖四年(1525年),长沙知县曾将陶公祠改建为惜阴书院,书院屡兴屡废,后西迁至灵官渡之惜阴街,而陶公祠则毁于“文夕大火”。

第二个是“陶侃运甓”的故事。甓就是砖。陶侃当年曾在广州任将军,闲来无事时,他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一些人看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恐怕悠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用“动甓翁”、 “运甓人”比喻因立志建功立业而勤勉自励之人。

第三个是“陶侃敬母”的故事。陶侃在武昌任职时,名士殷浩等人是他的幕僚,他们经常一起喝酒,陶侃喝酒时有一个定量,常常酒未尽兴而量已经到了。有一回,殷浩实在忍不住了,就劝他放开量来喝,他 感怀良久说道:“我年轻时,曾因酒醉而误事,从此母亲规定我喝酒的量,这是亡母与我的约定,我怎敢轻易违背呢?”

珍惜光阴,勤奋努力,有所敬畏,不正是我等晚辈应谨记遵行的人生准则吗?陶家为什么会出一个留下千古名篇的后代――陶渊明?我想,桃花源里的和谐美景,也许正是陶侃所孜孜以求的。

从老刘旧书店再往东走,就看见了吃贵州正宗花江狗肉的店子,这应该就是老妈以前来吃过的店子。我打量着店铺,门面不大,里面却有不少顾客正大快朵颐。记得以前老爸在株洲工作时,当地有吃伏狗的习俗,大热天冒着喷鼻血的危险啖着大块狗肉,想起来就过瘾!时近夏天,今年起伏时,一定要老爸老妈带我来这老店尝尝伏狗的滋味。

穿街走巷,发现沙河街周边的每一条小巷都是一个故事。与沙河街平行的祝威岗巷,相传因东汉名将祝良居于此而得名。据《后汉书》记载,祝良,长沙人,以威勇著称,顺帝永和四年(139年)拜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静等地)太守,奉旨招降南部少数民族区怜叛军,他单骑至区怜军中,晓以祸福,招以威信,数万人一时俱降,岭表悉平,“祝威”由此而名。连着祝威岗巷的麻园塘巷,传说原来此地有一口大水塘,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塘边有一座山,山下有一块田园,人们常在这田园里种麻,收麻季节,要把收割的麻浸泡在水塘中才能把麻剥出来,“麻园塘”这一地名由此得来。而沙河街边的居仁里巷,则取自孔子“里仁为美”,寓意住在此处的人们能够互存、互助、互爱。

励志感人故事范文第8篇

暑期,读大学的儿子回家度假,酷爱读书的他,家里的沙发上、书桌上、床头柜上到处堆放着一些时下风靡全世界的心态工程和心灵运动的励志书。既为人母,亦作示范,陪读。随意翻阅,西苑出版社出版姜猛编著的《不抱怨的智慧》清晰地映入我的眼帘。细品,果如书名。

序言“如果抱怨有用,那要努力干吗?”浅显的哲理,一目了然。教育儿子这么多年,把他成功送进了大学;在交警战线上做政治思想工作多年,时常既鞭策自己,也鼓励职工努力工作,忠实践行宗旨。说一千,道一万,可无论是自己或者是单位的职工,却经常在抱怨:生活不如意、社会不公平、工作太累,孩子成绩太差、人情世故复杂……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似乎觉得这样的发发牢骚,可以释放心中的不满,缓解沉重的压力。而不知不觉中,儿子青出于蓝胜于蓝,所读的书,有很多人生真谛,可借鉴。

     正如书上所说:“抱怨无处不在,抱怨形式众多。男人抱怨女人,女人抱怨男人,大人抱怨孩子,孩子抱怨家长……抱怨已经成了氤氲于人性之间最具毒副作用的精神气息。”到底在抱怨什么呢?在书中,编者一问一答详举了人们通常产生的10个经典抱怨:抱怨社会不公平:世界欠你什么了吗?抱怨工作不如意:到微软你就能干好?抱怨上级不识才:你是一匹千里马吗?抱怨下属不尽心:你是一个好榜样吗?抱怨同事不配合:为什么不将心比心?抱怨服务对象不理解:你工作做到位了吗?抱怨丈夫不浪漫?情调难道只有他造?抱怨妻子不顾家:凭什么要让女主内?抱怨老人不开通:可不可以多点理解?抱怨孩子不听话:你懂得他的心思吗?读玩,我的心境脱胎换骨。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这是良好素质的体现,它能使人豁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让你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能把能量源源不断第传遍你的全身,让你身心愉悦,精力充沛……; 不抱怨是成功人生的标志,是悦纳自我的表现,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更是强者的哲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警察,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汽车的尾气,飞扬的灰尘,烈日、风雪和雨露,每天处理很多交通肇事,面对伤、病、残纠纷。难免会被他们每天“制造”的这样那样的麻烦闹得身心疲惫,常常会被这样那样的琐事搅得心浮气躁。于是我们也难免会抱怨,常常为此而迷失自己。

“ 有缺陷与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书中用一句精辟的话,指出了为人在世,不要用苛求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时,我们才不会去怨天尤人。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我们会更坚强。面对不完美的人生,我们会用善良去美化、用温柔去谅解、用知识去充实、用勤劳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