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蜡染扎染

蜡染扎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蜡染扎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蜡染扎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手工印染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11-01

我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手工印染工艺,具有低成本、小批量、个性化的特 点,与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方法有着一定的区别。同时,因这些手工作品具备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功能,且作品风格独特,极大地迎合了现代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审美情趣。因此,研究、传承和创新手工印染技艺,既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激发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五年制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进一步拓展服装设计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的范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五年制高职学生,既不同于三年制中职学生,也不同于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创新愿望,但缺乏创新的信心与勇气;他们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较薄弱。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创新的艺术。手工印染技艺,因为其色彩图案、印染技法及使用面料的多样化而深受学生的喜爱,且手工印染集设计、制作于一身,作品在较短时间内即能呈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手工印染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手工印染”是一门理实一体课程,通常是在学生学完“服装材料学、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设计”等课程之后开设。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面料染前处理、不同面料的染料的选择、印染技术、染后处理等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设计才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白,只有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设计并制作出迎合消费者的时尚纺织品。

1.1 任课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要关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印染工艺、面料选用、图案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并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 引导学生在手工扎染工艺中进行创新

扎染是指在面料上先按设计意图以针缝线扎,染色时局部面料因机械作用而得不到染色,从而在面料上形成预期的花纹图案。虽然扎染的原理非常简单,但由于可以将多种扎和染的方法交替使用,可以给扎染艺术带来无穷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灵感进行轻松自由的创新,极易给学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手工缝扎捆绑面料时,由对折串缝法联想到多层多折叠串缝法,由小梅花串缝法联想到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多边形等串缝法,由包豆子花法联想到包石块、包硬币、包笔套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在同一块面料上进行多种缝扎方法的有序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染色时,教师引导学生由传统的浸染法开始练习,然后举一反三,学生慢慢摸索到点染、注染、渐变染、喷染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引导学生在手工蜡染工艺中进行创新

蜡染是先用蜡在织物上绘出图案,然后在常温下染色,最后用沸水煮去蜡。蜡染的“冰裂纹”是蜡染独有的特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画蜡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只教给学生最简单的画蜡法,然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摸索,通过小组讨论与研究实践,学生找出滴蜡、点蜡、泼腊、甩蜡、刻蜡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水平。

1.4 引导学生在印染技艺上进行创新

通过基本的传统手工扎染、蜡染、型染、手绘等工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学生对手工印染的原理及制作工艺有了较为完整的掌握。在最后的成品设计与制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理念,将各种手工印染技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如:扎染与蜡染的混合应用、扎染与手绘的混合应用、蜡染与手绘的混合应用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魅力。

2 结语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公民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仅职业学校要进行创新教育,整个终身教育体系内都要进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国民的创新素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传统艺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趋国际化。在手工印染课程中,注重对五年制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对我国传统手工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使学生积累经验,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掌握中,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小龙,刘月蕊.手工印染―― 扎染和蜡染的艺术[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毅,王旭娟.手工印染技法[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汪芳,邵甲信,应骊.手工印染艺术教程[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叶智勇.实用服饰手工印染技法[M].纺织工业出版社,1993.

[5] 王洪忠,陈学星.创新能力培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蜡染扎染范文第2篇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对新出现的微课教学法进行探究,结合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的《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研究采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并作初步的教学思路构建和实际效果预测分析。

关键词 微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体系;应用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7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71-03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甘敏(1963.12-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老师,染化系实验师,主要从事印染理论教学和实验工作。

0 引 言

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诱导他们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是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努力方向。在国家大力普及职业教育的十多年来,就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围绕着中职教育的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相较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许多教学方法,这其中,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确定教学方向和目标固然重要,而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方案也同样不可忽视。创新了的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好比说,大家比较认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其应用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在一些比较系统和内容关联比较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得好好研究,有的放矢。我们无法改变课程体系,但是我们却可以解构课程体系,尤其是比较庞大的课程体系。一点点地去吃透,一项项去弄通,其收效往往还更好。有了目标任务,有了实施方案,还不能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可将学生的学习当作是机器执行任务,还要人性化地考虑到他们的特点。老师们是否想过,学生是否对我们上课时使用的形式单一的课件(普遍认为是比较先进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审美疲劳呢?有没有想过给学生换换新的口味呢?在我们提升教育水平时,除了苦口婆心地讲授、采用项目引领任务式外,教学中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主体或是辅助完成项目式教学任务的完成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一种被称之为“微课”的教学法应势而生,已悄然成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我们的某些教学解决困惑助了一臂之力。我校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在建设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的教改过程中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老师也正在尝试在《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

1 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情况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由于微课过程的特点,戴维·彭罗斯还被人们誉称为“一分钟教授”。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这与一般人的想像不同。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微课的组成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和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在国内,至今已经有学校教师将微课程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将微课程的素材来源和涉及范围进行了拓展,目前已经起步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有三小微课程(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包含的种类有:教育叙事微课程、班级建设微课程、学科微课程、电影微课程和阅读微课程等。同时,基于微学习研究的微课程网站已经初步建成,很快将有大批优质的微课程资源上传。国内不少学者对于这个“新玩艺”进行深入研究,基于高质量学习的微课程研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他带领的研究生团队有一支骨干力量进行了微课程的研究。

2 微课的特点、作用及其选择

2.1 微课的特点

2.1.1 短小精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8 min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min。因而“微课”也被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1.2 教学主题突出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程资源容量小。

2.1.3 学生喜闻乐见

微课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以及教学活动精彩,这些都很为学生所欢迎,另外,其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教学效果显著。

2.2 微课的作用

微课让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和可交互化等特点。

2.3 微课的类型选择

微课虽然是件新生事物,但它已经有着较严密的使用规范,也就是说它的多种分类与实际应用一一对应着,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可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其中的启发类和讲座类比较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教学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故这两种类型的结合就比较适合于我们的中职教学。

3 将微课引入《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民族印染技艺》是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课程内含学习性工作任务12个:扎染发展历史认识、蜡染发展历史认识、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实例——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和蜡染小工艺品制作、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

开设该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然而,客观的情况是,目前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较大,他们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接受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有厌学的情绪,这对于这么个内容多,要求分工细的课程(体系),学生都会觉得比较“吃不消”,“太难掌握”。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方式,往往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位学生,尽管采用的是任务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方向是对的,教改也是明了的,但无奈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指导不过来,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管是从纵的方向(课程众多的课程任务完成方面)上看,还是从横的方向(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方面)《民族印染技艺》这一课程的开展效果的确是不够理想。为此,专业课程老师便尝试在教学和实训中引入微课模式进行课程开设试验,综合情况看来,教学改革尝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微课应用在《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应用实践探索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5后”,手机、电脑或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国家示范校的建设,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每间教室每个实训室都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微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4.1 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和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出于对新鲜事物的体验,学生们对这些东西有着良好的时尚感。趁着这个“微时代”的来临,尝试将项目——“民族印染概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以微课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

4.2 利用微课,提升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功底比较薄弱,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他们中间仅有20.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而本课程扎结基本技法教学上内容比较多、技法操作复杂,许多学生往往记住了前一步骤,却忘了后一步骤。实践教学中可以把这些技法在上课时实录,制作时紧密联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制成微课,教学过程中反复播放。“短小精悍”,能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而针对扎结基本技法的项目任务,则能够促使学生体验相关操作,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3 利用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移动微学习是指能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这为中职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也更符合“95后”中职生的认知习惯。

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加上中职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中职学生的青睐。微课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虽说每节微课只讲述了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民族印染技法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步骤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对于学生学习扎染作品制作方面更是需要。学生在学习领会基本扎法后,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动手制作,而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再次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清楚的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疑问,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得到延伸和扩展。

4.4 利用微课开展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

《民族印染技艺》是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制作微课时可将平时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制作的微课精益求精,在10min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在微课制作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和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和风格的模仿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从理论上从实操上从实用性上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5 结 语

作为一种省时、高效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所了解和认同,也积极参与到开发与实践的行列中来了。微课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教师增强教育智慧、丰富教学策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巩固记忆;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教育良方。目前,虽然我校本课程的微课教学的引入刚刚还处于尝试阶段,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但有理由相信,其结合到中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九九归一聊V课[EB/OL].http://www.fyeedu.net/info/193900-1.htm.

[2]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蜡染扎染范文第3篇

一、丰富的图案纹样

图案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又表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蜡染图案的题材来源于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但又不完全照搬,而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对美的认识,注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其进行简化、夸张、变形等处理,但依然准确地表现了自然物的特征,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丰富多彩的蜡染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领悟,所以说蜡染图案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从图案纹样的形态来看,既有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如花、鸟、鱼、兽等纹样,又有高度概括的几何纹样,如三角纹、曲线纹、圆圈纹等。这些图案题材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气息,又有装饰趣味的蜡染艺术。

二、质朴的色彩

民族民间的蜡染采用的是蓝白两种色彩,以蓝底白花或白底兰花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传统蜡染艺术最鲜明的特点。蓝白二色的搭配既鲜明突出又和谐统一,就好像青花白瓷的效果,给人一种朴素、简洁、沉静的美感。由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蜡染染色的原材料都是自给自足,通过种植相应颜色的植物,从中提取颜色,来达到染色的目的。蓝草的种植是少数民族地区非常普遍的现象,用靛蓝染色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传统蜡染大量使用靛蓝的另一个原因是靛蓝染料比其他植物染料的染色更易操作且不易掉色。但是也有蜡染的一小部分采用其他植物染料,如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但整体来说,还是用简洁纯朴的色彩。传统蜡染采用的是使用时间最长久,表现形式最突出的靛蓝色,并且这符合我们民族对色彩的审美心理。靛蓝色的使用不仅衬托出人的高雅、清新脱俗的气质,而且体现出少数民族追求平淡、朴实、平静的生活。靛蓝给人的是稳重、纯朴、素雅的感觉,这与少数民族展现的质朴的气质与含蓄的性格相一致,与西方民族的张扬与豪放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国外的蜡染颜色表现的既丰富又艳丽。非洲蜡染的色彩多采用红、橙、黄等艳丽的纯度较高的颜色,给人一种热烈、奔放的视觉感受,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印尼与马来西亚的蜡染色彩丰富多样,其基本色调为棕、蓝、红、绿、黑、白、灰、金色,与我国的蜡染色彩形成极大的反差。斯里兰卡的蜡染多采用艳丽的色彩,其特别之处在于在不同颜色的布上进行创作,多使用枣红、大红和棕色等颜色。

三、冰裂纹肌理

蜡染制作过程中,染色之前会将蜡液进行风干,在风干后蜡会产生龟裂,由此染色时染料进入裂缝中形成冰裂肌理。这种肌理是自然天成的,难以用人工描绘出来的,即使相同图案的蜡染也会产生不同的冰纹,所以说每一幅蜡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正是蜡染的艺术魅力所在。每条冰裂纹都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像山脉,有的像河流,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冰纹被称为蜡染的“灵魂”,它是蜡染艺术美的精华、个性之所在,用冰纹的肌理美充分体现了绘画中的神秘感及强烈的装饰效果。

四、结语

蜡染扎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起源;艺术特征;发展;前景

1.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曾被称作“绞缬”或“撮缬”,它与蜡染――“蜡缬”、蓝印花布――“夹缬”统称为“三缬”, 工艺传承几千年,是中国最典型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我国最早的扎染实物是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纳305号墓出土的大红绞缬娟,呈长方形防白花纹,为西凉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的扎染作品,这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扎染织物。从实物的工艺来看,当时的绞缬工艺已经非常纯熟。至南北朝时, 扎染工艺进一步发展,而且花型也非常丰富,梅花形和鱼子形花样在妇女的服饰中装饰非常多见。隋唐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的富足与繁荣使得染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扎染工艺水平已经非常高,著名的有蜀缬,其地位和工艺水平都非常高。五代至宋初,由于人们的喜爱,扎染更是得到进一步发展,扎染作品花样更加精美,与此同时,相应的也使扎染的工艺更加复杂,生产过程耗时耗力,整个社会再扎染布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成本,而这与宋朝宫廷所倡导的节俭风尚是相违背的,由此便引发了政府出面干涉扎染发展的事态。明清时期的扎染技艺水平很高,那时的染缬工艺中较突出的有檀缬、蜀缬、撮缬、鹿胎缬、蚕儿缬等。染料也从单纯的植物性染料扩展到西方输入的化学染料,从而使得扎染作品色彩和式样得到很大的扩充。今天,扎染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朴素的气质成为深受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扎染的工艺方法、材料、纹样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扩充。

2.扎染的艺术特征

扎染作为一门传承久远的染织工艺,特色的扎缝和染色工艺造就了其特殊的美感,自然素雅的纹样拥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其特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色彩、肌理、造型。

2.1 晕色

色晕效果是扎染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扎染纹样染与防之间是一种丝丝连连,延绵不断的斑驳效果,而形成层层叠叠的渐染色彩。晕色分为两种:一是单色晕层色效果。典型的如传统蓝白风格的扎染,极具宁静平和的美感和古朴素雅的意蕴。另一是多色调和晕色。通过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染液进行多次染色,产生的色彩图案有如写意中国画,朦胧含蓄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由于晕染而产生出变幻莫测、朦胧柔美的视觉感染力,梦幻般的抽象效果与扎染工艺所带来的特殊线迹和肌理融合,具有独特美感。

2. 2 面料肌理

面料肌理是扎染艺术的另一大特色。扎染过程中需要对面料进行捆扎或夹压,形成了特殊的渗化、折皱的效果,一方面形成了晕染图案,另一方面也改变了面料的肌理,这样就会使作品最终会有各种褶皱或纹理。扎法不同,所形成的面料肌理也不相同,这些褶皱使得面料在触感上多了一份内涵。它们呈现出一种斑驳的浮雕感的艺术效果,诸如木质纹理、大理石纹理、叶脉纹理、各类禽兽皮毛的纹理、山川河流及生物细胞组织纹理等。这些自然而不造作的肌理赋予了扎染艺术独特的视觉上的扩张力和触觉上的引诱力,是扎染艺术美感的典型表现。

2.3 图案造型

扎染具有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扎染图案包括写实型造型、抽象型造型、装饰型造型和组合型造型等,尤其是传统扎染,涵盖了从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描摹到对人文世界的刻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另外,由于工艺的特殊性,既保留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又会呈现出一些设计之外的偶然变化。从传统到现代,扎染纹样题材丰富,图案造型特色鲜明,实现了造型设计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现展

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下,人们越来越赞赏和喜爱传统精髓之美。扎染作为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传统染织工艺,纹样自然素雅,造型随意丰富,晕染色调柔和又韵味十足,强烈地吸引起人们的眼球。随着传统扎染艺术文化内在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社会审美、流行文化的发展变化,促使了扎染从传统方式到现代的发展。

现代扎染相对于传统扎染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化学染料的发明使得物理防染逐渐走向多样化的化学染料防染;扎染技械的发明、数字印花工艺的发展与成熟,又为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材料,再融入了许多现代设计符号和设计的理念,在生产用料的变化、工艺改进等诸多方面非常明显,实现了扎染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小结

扎染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 在近代由于机器化大工业的来临而丧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追求原生态,讲究低碳环保,又追求个性时尚的今天,扎染要进一步发展并充分保持活力,在未来的市场上永驻青春就要沿着现代市场运行轨道发展,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各方面的需求。在现代扎染运用方面要既强调继承,又注重发展,在优秀传统扎染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求新,结合当下的人文科技环境,实现与现时代的结合。我坚信对扎染风格的运用和发展一定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经济和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 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 .设计实践,2011,13

[2] 翁海村,叶玉芳.手工扎染技法[M].福建:人民美术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

[3] 许为.扎染的传统与现代[J] .上海工艺美术

蜡染扎染范文第5篇

未婚的女子,尽情地打扮自己。她们大红大绿,花枝招展。头裹刺花巾帕,衣为大襟,尽绣花边。逢那节庆和赶集,土家的女儿盛装前行,着一条用百鸟羽毛联缀、绣有五彩柔丝的羽毛裙,锦羽缥缈,色调流畅;或系一款挂上铜铃的响铃裙——源于土家民间宗教道具“八宝铜铃”,这铜铃象征土老司的宝马,据说可以避邪祛秽,有这“宝马”相随,一不怕鬼,二不怕累。“举步动裙摇铃响,多姿女儿有金声。裙铃本是侬情系,谁欲解铃当细听”,妹儿走过,就是一道移动的风景:女儿水灵,裙儿灿烂,铃儿细碎,音画一体,俏丽风情。一个个结伴而行,在小桥流水间留下倩景,在柳陌街巷中飘逸彩云。然而,最具香艳和诱惑力的还是妹儿做新娘子时穿戴的“露水衣”:上穿刺人眼球的秾艳绣衣,下抹多褶直缀的八幅罗裙,脚着花鞋锦袜。明珰红妆,珠光宝气,艳溢香融。

女人结婚后,除了打扮自己,还得打扮男人。土家俗语“男人妻,身上衣”。清雍正前,男女皆穿花衣,服饰大体相同,只不过男装雄健豪放,女装清新雅丽。土家地区,山高林密,刀耕火种,平日劳作,素朴简洁,不尚衣冠,短衣跣足,或着一双偏耳草鞋。男人以青布包头,以防芒叶、荆棘刺伤头颅;上山时兴打绑腿,将裤筒裹成人字路,既显利索又显精神——这种兵战装束,带有明显的“兵农合一”的历史印痕。为便于洗涤,色调以青蓝为主。男衣为“琵琶襟”,裤脚短而大。当然,在前胸、后背、衣襟、膝部等显要地方,也要以花卉图案点缀,这样不仅美观而且耐磨。“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男子出外,女人常为之准备三幅围裙。此裙以三层家织布重叠,白、蓝布相间,幅与幅相重,中绣荷包,朴雅大方。

有了孩子,女人便将大部分心思倾注于子女身上,因而服饰也最为讲究。土家崇虎,如生下男孩,帽为虎头帽,鞋为虎头鞋,寓意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生龙活虎。此外,还有兔儿帽、菩萨罗汉帽、八仙帽、猫儿袜、观音兜、绣花勒子、抱裙、围裙等。“春秋紫金冠,夏季冬瓜圈”。一年四季,随时变换。孩子的帽儿、鞋儿、衣儿,哪怕一块兜肚,一片鼻涕帕,一双布袜,也会费尽那母亲的心思。她要选那吉祥喜庆的喜鹊、紫燕、凤凰、牡丹等或是福禄寿喜类字样,描锦挑丝,把自己的想象、期待、欢乐、母爱,一针针,一线线,殷殷地密密地织绣进去。家里一旦有妯娌邻居上门,她定会搬出叠放整齐的孩子的衣物,一件件展示给客人,任由客人品头评足。客人的欣羡和夸赞,会让她心田蓬一种骄傲和满足。

远古的土家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曾以草蔓、树皮、野兽皮毛简单加工制作成衣,以御寒护身。后来学会以麻织就“兰干细布”,彩绣如绫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如五代时,江西酋彭王咸就率千余工匠进入土家山区,大力促进土家地区的服饰文化的发展,进而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之景象。当然,内在的因素还是主要的。土家山歌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土家人是把织绣视为了智慧的象征。女子出嫁,得自己织绣嫁妆;新娘的父母也以精美的织绣,特别是土花铺盖为荣耀。当一种习俗日华月晕、雾罩云遮时,当一种念头进入心灵潜滋暗长、盘根错节时,土家的女子便理所当然地视织绣为事业而倾注心力了。就这样,土家女人靠着一双传承千古的巧手和一颗七窍玲珑的心,把古老的织绣工艺培育得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土家的这种服饰,一旦诞生后,就犹如醇浓的美酒,尽管藏于深巷,而其香能随风而走,竟然逗引得封建朝廷为之垂涎,视之为玉露琼浆,必得索半瓢饮而后已,故自宋代始便作为朝廷的贡品,号为“布”。

贝宗

土家的织绣工艺最为出名的就是挑花、扎染、蜡染。挑花,俗名“十字绣”,多以红白蓝黑的直纹平布为底。红白底挑黑线,蓝黑底挑白线。经纬相交处,以十字交点法挑制图案,颜色对比强烈,线脚繁密,构图清新。以色彩之变幻,表现出一种自然的音乐和舞蹈:花朵之娇羞,蝴蝶之翩翩,花香之浮动,竹影之横斜,皆呼之欲出。土家女儿打小就受教于母亲,交流手艺于伙伴。晨昏放牧于河滩草坡,雨雪欢会于吊脚木屋,工末闲暇,茶余饭后随时可拿出裁好的布片,针挑线走。挑花工艺应用十分广泛,如一朵朵太阳花,常开不败,温馨着土家人的日子和生活,在土家服饰、鞋袜、床罩帐檐、门窗布帘、荷包香袋、丝帕恫巾中,随处可见其神韵风采。扎染,是一种特古老的工艺,多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的白布为原料,用针线缝合缠扎成各式图案,放入由寥蓝、板蓝根、艾蒿等蓝靛液体中,反复浸染,然后漂洗,在拆去线扎缝合处后,便现出蓝底白花的图画来。扎染取材广泛,或自然风物,或苍山云海,或神灵传说,或英雄人物,陆离纷呈,妙趣横生。由于花纹边界受染料浸润,图案有一种自然晕纹,凝重素雅,犹梦似幻,朴拙而美丽。蜡染与扎染有近似之处,不同的乃是,蜡染以蜡刀构图,使着蜡处不被染色而成空白花纹。

蜡染扎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室内装饰;印染工艺;有效应用;成本核算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这就要求国内室内设计师在尊重消费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及借鉴欧洲追求自然简约的设计理念,在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室内装饰的创新满足人们心理层次的需求。若能在室内装饰中融入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及元素,来丰富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提升室内装饰的艺术品位,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1印染工艺介绍及其发展趋势

印染工艺在国内已有数百年发展历史,浓厚的民族化气息及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倍受大众喜爱,发展至今该种以传统民间工艺发展而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早已渗透到国内诸多行业发展中,其自身特性也日益突出。

1.1印染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周朝,人们就在宫中开设专门从事印染工艺的职位,负责宫中染料的采集与布料印染工作,主要运用在服装印染当中,并且还对服装印染的颜色做出明确规定,天子、官吏及平民的服装用色都不相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印染颜料变得更加丰富,蓝草种植的普及更是推动了国内印染工艺的发展,在此期间国内还出现大量染蓝作坊,战国时期凸版印花的出现再次稳固了印染工艺当时的社会地位。发展至秦汉时期以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印染工艺——蜡防印染,该种方法倍受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喜爱,并在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但该门工艺并未在此期间得到全面的发展。直到进入唐朝以后,扎染、蜡染等传统工艺才得以普及[1]。发展至清朝以后,国内印染工艺再次迎来发展高峰,无论是在色彩方面,还是在图案纹理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进入工业化发展社会以后,在科技创新的有效推动下,印染工艺在此期间又再次取得突破,数码雕花等现代印染工艺的出现更是彰显了国内印染工艺的魅力,见证了我国历史文明发展。拥有丰富民族化元素的工艺已在发展之中与社会诸多产业产生交融。

1.2印染工艺的显著特征

印染工艺在色彩搭配及染料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色,尤其是传统手工印染。进入21世纪以后,尽管颜料色彩极为丰富、制作方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国内诸多传统民间印染作坊在染料的选择上依然沿袭了传统颜料的制作方式,取材于自然植物,靛蓝色就是其中的代表色之一。此种颜色源于我国山间的板蓝根及蓝靛植物,不会对人们的皮肤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色泽自然、朴实无华,在古代还有人将这种纯天然的染料用于消炎、止痛,使用该种印染颜料印染出来的图案色彩分明,尤其适用于白色染织物的印染。蓝白两色相互辉的色调搭配,营造出一种古朴、祥和且优雅的氛围,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典雅之感;除色彩及染料较为特殊以外,印染工艺的图案纹理也让国内外绘画艺术家们拍手称赞;在图案造型方面颇具民族特色,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及民族性,千变万化的图案纹样几乎涉及了国内民间能用于创作的所有元素,历史人物、珍奇异兽、山川树木等因有尽有,创作出来的图案也意味深长,如表达情感的喜鹊叼梅、合二仙子;象征吉祥如意的“万字不断头”等。极具民族风味的图案造型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朴实无华、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国内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印染技艺[2]。

1.3室内装饰设计理念及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社会发展新常态,早期室内装饰设计师在以体现室内空间功能为主体的设计理念下,打造的室内空间环境一成不变,难以满足当代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室内装饰设计师们迎合时展趋势及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对室内空间设计进行创新,在满足人们对于室内空间正常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室内工业发展时期批量化生产家具、灯具及纺织物品以及各类陈设物品进行更换。在此基础上融入大量个性化、多元化的装饰性元素,来增强整个室内空间的欣赏性及艺术性,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品味,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我国传统手工扎染工艺,通过“捆”、“绑”、“结”等多道工序处理后,使印染物在色彩上极具视觉冲击力,装饰性较强;其次,还有蜡染工艺印染出“冰纹”,作为蜡染的一大特征,主要通过在蜡断裂带渗入染料得到。似有似无的纹理效果营造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给人带来心旷神怡之感;除此之外,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所印染出的布料也能给人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若能将其合理运用到当前国内室内装饰设计之中势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也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情趣[3]。

2印染工艺在室内装饰之中的应用范围

印染工艺作为国内发展起源较早的艺术门类之一,常年活跃在服装、染织品创作之中,综合室内装饰设计的实际情况及印染工艺的显著特征。

2.1用于协调室内空间风格及营造文化氛围

确定室内空间风格是打造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第一步,然而发展实践表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影响空间整体风格的要素众多,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借助一些设计元素来强化空间整体风格。不同染印工艺下印染出来的不同图案风格的染织物自然是室内空间设计师的首选。例如,在室内装饰设计之中使用扎染处理后的印染饰品。作为早期发展之中社会普及度最为广泛的印染工艺之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及不同时代所扎染出布料都风格迥异,传统古朴、现代奢华等风格应有尽有,可供室内装饰设计师选择的元素相对较多,若能根据室内空间整体风格,恰到好处地选择适当的扎染装饰物品对室内空间进行装饰,则能起到很好的协调室内空间风格的作用[4]。如图1所示,两种坐垫都是扎染工艺设计出来的室内装饰饰品,但在色彩上却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图1a的用色更为大胆,在视觉上显得更为靓丽,营造出一种现代及时尚的感觉;图1b则体现出一种传统朴实且略带自然浑厚的感觉,在打造室内空间风格上,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作用。

2.2用于改善空间形态及丰富空间层次感

蜡染扎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手工印染、手工染艺、室内装饰、壁饰、形式创新

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住宅消费终于在2000年逐步升温以至年初的极度膨胀,室内装饰行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对室内装饰开始了个性化的多元时代,对室内装饰品的艺术水准同样提出更高要求,纤维艺术壁饰作为高雅的室内装饰品受到人们喜爱,这其中也包括了手工染艺壁饰,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高水平的手工染艺壁饰还非常少,与纤维编织壁挂相比商品化运作还很不成熟。

1、手工染艺壁饰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发展

手工印染壁面装饰艺术有扎染、蜡染、夹染、型染、手绘等表现形式,原本都是传统纺

织品印染技术,从现存的中国古代纺织品考古发现中可以证实手工染艺是传统服装和室内纺织品印染花样的方式,尚未有关于手工染艺被直接作为独幅“装饰艺术”的证据,当然,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作用的手工染艺帷幔、门帘、屏风等古代室内纺织品可能是例外。

现代的工业化印染技术发展之后,传统手工印染一方面由于印花质量难以控制,另一方面花型色彩跟不上时尚节拍,更重要的是产品成品率底、人力价格提高使产品成本相对高昂,没有办法与工业化印染竞争,这样手工印染技术很快地在城市中销声匿迹,只有偏远农村还有一些遗存,至今也很难再找到了,基本上已成为“文化化石”,甚至像夹染这种我们祖先发明和使用多个世纪的传统印染技艺已经失传,其生产代价高昂,复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江苏南通地区仍有几家扎染厂和极少的蓝印花布作坊依靠为日本代工和服手工染艺面料,而得以硕果仅存。

手工印染壁面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历史很短,主要是学院派艺术家在手工印染教学中的“副产品”,从事手工染艺壁饰创作的艺术家也主要集中在各院校的相关设计专业中,但目前来看数量极少,也就是数得出的几位艺术家,尽管他们在各自专业中都取得一定成就,为发展和推广我国传统手工印染艺术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未能在室内装饰品领域真正形成“气候”,主要是没有解决好手工染艺壁饰的“商品化”难题,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云南贵州地区首先出现了一些现代重彩蜡染装饰画、壁挂的“商品化”苗头,尽管他们的蜡染壁饰作品显得过于媚俗甚至是粗俗和粗糙,毕竟是商品化的第一步,也说明他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尚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室内装饰品市场,试图填补室内装饰品市场中手工染艺壁饰的空白。

2、手工染艺壁饰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作用、特色与局限

“与现代建筑融合共存的纤维艺术恰为刚性建筑材料和人类接触的一种媒介和软化物质,或可称为建筑物的内层皮肤;而作为人类又一层皮肤的服饰纤维制品和作为建筑内层皮肤的室内装饰纤维制品的相会之处就成为人类居住的空间。”①P42。纺织品始终是与人亲密接触的最重要物质材料,从我们降生起便被包裹在柔软的棉布中,离开家门必须披挂着代表各自身份、地位,个性的纺织品来面对社会,回到家里我们也希望家像鸟巢般温暖和安全,于是毫不犹豫地用纺织品把我们“包围”起来,从门帘、窗帘、沙发到睡床,以至于冰冷的墙壁我们也愿意用墙布覆盖,当然,纺织品纤维壁饰也是我们最愿意采用的室内装饰品。“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纤维艺术是用一种被界定为纤维的“物”所构成的人与环境的中介,是现代室内空间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②P94

室内装饰用纺织品一般有四大类:即家具装饰(台布、沙发套、靠垫…)、地面装饰(地毯、地垫、手工工艺地毯…)、窗户装饰(印花窗帘、窗纱、布制百叶窗…)与墙面装饰(墙纸、墙布、壁面装饰纺织品…),壁饰纺织品或称其为壁饰纤维艺术是对冰凉呆板壁面的对比和补充,起到调和室内人居环境,活跃室内装饰氛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作用,是当代室内装饰中重要的室内装饰艺术品。

作为纤维壁饰重要组成部分的手工染艺壁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色彩染色的“自然天成”,区别于工业化印染的呆板机械,散发着泥土般芬芳的艺术气息,无论是扎染、手绘的“晕”染,还是蜡染、蓝印花布的“冰”纹,均得之于“偶然”,因而独一无二,也因此珍贵。手工染艺壁饰在室内装饰中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1)、色彩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是手工染艺壁饰的特长;

(2)、图形表现力强,既擅长装饰性表现亦可表达绘画性题材;

(3)、与墙壁具有良好的亲和性,适应环境能力强。

尽管手工染艺壁饰具备出众的装饰特色,也出现一些与室内装饰结合得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并直接影响了手工染艺壁饰的商品化进程:

(1)、手工染艺壁饰外型单薄装潢形式单调

手工印染制作中,不同的染色方式对布基的厚薄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扎染这样的工艺,由于需要以线在布上使用“绞”、“缝”、“扎”、“捆”、“撮”、“叠”等技巧,布基必须厚薄合适,不适合密实厚重的织物;其它手染方法如蓝印、夹染也不太合适在复杂的布基上染色;蜡染、型染、手绘应该是有可能的,但很少见到有人去尝试在纹理复杂厚实的布基上来做。手工染艺壁饰的装潢形式大都模仿编织型壁挂的样式,单调呆板,也很少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这些都使手工染艺壁饰在形式美上输掉了本身所应当有的文化上和经济上的价值。

(2)、作品画面缺乏丰富的肌理变化

手工染艺对表面肌理丰富的织物染色在方法的选择上有较多限制或很高要求,因而我们一般在有表面一致肌理的平面织物上进行染色,而很少对表面肌理丰富的织物染色有深入研究,这使得手工染艺壁饰较为平简。

3、手工染艺壁饰适应当代室内装饰的根本途径在于形式创新

相比纤维编织型壁饰,手工染艺壁饰远谈不上繁荣,目前除了一些相关院校的个别艺术家仍在坚持创作外,很少能见到高水平的手工染艺壁饰作品,当然偶尔也能在旅游品商店见到一些蹩脚的货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作品的“形式美”上出了问题:表面肌理的缺失和装潢形式的单调,导致人们对手工染艺壁饰的价值判断偏差,从而影响了手工染艺壁饰的商品化进程,而纤维编织型壁饰早已完成商品化,特别是各种类型和材质的壁毯,以其高贵典雅的品质广受人们欢迎,是当今室内装饰品市场上的主角,很好地完成从艺术品到商品化的过渡,壁饰艺术品商品化的反作用力又推动了壁饰艺术的创作和繁荣。

手工染艺壁饰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表现,离完成商品化还有相当距离,市场上的手工染艺壁饰无论品种、材质、装潢形式还是艺术水准、制作工艺都差强人意,尚未入流。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尚未对手工染艺壁饰的商品化包装进行很好的研究,只有突破商品化瓶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手工染艺壁饰的艺术创作和繁荣发展。

而手工染艺壁饰商品化包装的实质在于形式的创新,手工染艺壁饰的形式创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新题材的开拓与表现形式的创新体现时代审美需求

手工染艺壁饰从纺织品手工印染发展而来,在题材上带有传统纺织品印染的惯性,需要从理论上理清与传统手工印染纺织品的本质区别:传统手工印染纺织品是有装饰功能的实用服装与室内纺织品材料,手工染艺壁饰则是室内环境中的纺织品装饰艺术。这意味着尽管两者之间在手工印染的技术层面上是相通或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目的指向不同,其创作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手工染艺壁饰是艺术品,必须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做,仅有印染的技术与技巧是远不够的,然而,由于手工印染技术要求较高,非常注重经验与技巧,所以我们在进行手工染艺壁饰作品的创作时,往往会陷入技术的处理,再加上传统手工染艺有着太多的丰富遗产和大量的传统图案,往往会被强烈吸引从而羁绊了创造思维。

“在建筑中使用壁挂,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是它装饰室内环境、烘托艺术气氛的作用,”③P84作为装饰艺术品的手工染艺壁饰必须要有新的创造:开拓新的艺术题材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摆脱传统具像题材和印染技术的束缚,创造新的手染技巧,尝试抽象或抽象与具像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新的手工染艺壁饰作品。

3.2、作品外在形式的创新顺应当代室内装饰的发展潮流

手工染艺壁饰的外在形式创新由“作品表面材质肌理”与“作品装潢形式”两部分构成:

3.2.1、丰富材质肌理提升作品艺术价值

“天然材料所特有的形态和肌理同光洁的墙面产生对比,……使室内环境与人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表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④P33创新的手工染艺壁饰应当在传统手工印染基础上,大胆吸取现代先进印染科技,采用新的印染技术和新型染化料,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材质创造新的肌理表现效果。提升画面材质肌理表现效果的方法和思路:

3.2.1.1、材质:可以尝试使用加厚织物或表面肌理丰富的复杂组织织物为布基,以型染或蓝印、蜡染等技术进行染色,产生厚重而富有变化的肌理。

3.2.1.2、染化料:如发泡染化料的使用(型染或手绘等技术),可以在画面产生厚重而有特殊质感的色料与布基的对比效果。

3.2.1.3、印染技术:如采用“烂花”技术,以特定化学物质腐蚀经线或纬线上的特定材质纤维,产生空灵的半透明效果,增强画面对比的材质肌理感。

3.2.1.4、其他方法:如运用“破坏”、镂空、撕裂、缝缀、拼贴、绗缝等技巧在画面上进行“加”或“减”的处理,产生富于变化而有节奏的肌理。

3.2.2、借鉴姐妹艺术创造多样装潢形式

现有的手工染艺壁饰的装潢形式过于单调和简单,直接削弱了价值感,使工艺考究染色控制困难的手工染艺壁饰的价值看上去相对廉价,学习和借鉴其他姐妹艺术的多样装潢形式,对手工染艺壁饰的装潢形式进行时尚化多元化的包装改造,增加作品的附加值,使之适应现代室内装饰风格的要求,是手工染艺壁饰商品化必须要走的道路。比如可以采用中国画的立轴装裱方式;可以装裱成镜片放入镜框中陈列;可以用油画的方式装潢;还可以用双层玻璃(或有机玻璃等透明物质)夹装成平面或弧型等形态;也可以用漆画的方法,先裱贴到木版上然后用高透明聚脂倒膜;即使是传统的壁挂式也可以通过增加画面厚度、流苏样式、悬挂方式等的改造和创新,展现新的装潢形态。

4、结语

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艺术在当代大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传统手工印染服饰几乎不再存在的情况下,手工染艺壁饰成为保留传统手工印染艺术的绝好载体,作为室内装饰品的手工染艺壁饰目前尚存一丝生存空间,要拓展空间则必须进行商业化的形式创新。然而,手工染艺壁饰的形式创新肯定会和“传统”产生文化上的“碰撞”,其实这并不证明我们的所为与传统相悖,相反这是与时俱进发展传统的过程,只有创造性地发展传统艺术,使之符合时代节拍,适应时代审美要求,才有可能使传统生存并得到很好继承,手工染艺壁饰在题材、表现形式、装潢形态等方面的形式创新实际上正是传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创新不仅仅是阵痛,还将诞生手工印染壁面装饰艺术的崭新未来形式。

参考文献:

①陈健建筑空间中的纤维艺术P42《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②龚建培纤维艺术的另一种诠释(上)P94《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年第11期

蜡染扎染范文第8篇

生活中最大的偶发事件

我和草木染的相识,是从气味开始的。

一个深秋的早晨,我钻进北京内城小胡同里那间草木染工坊。地方不大,狭长、昏暗的通道有些通风不良。朋友唐锐正埋首熨烫染好的围巾,蒸汽熨斗激起了留存在织物上的植物染料的气味,像是一种酒糟发酵的气味,我忍不住深吸几口。后来才知道,这种气味来自靛蓝。它太好闻了,每当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就会想起。

草木染也许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一次偶发事件。

一个学西方文学的人,居然转而做起东方传统工艺,从与文学打交道,变为天天在布匹、染料中穿梭,这种轨道的偏离,对我来说却似乎是某种必然,并没有经历什么思考、权衡。我甚至没有先系统学习一下草木染的相关知识,而是直接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也许这并非最好的路径,但对我来说,“不想太多”反而更能单纯地投入。之前的文学基础打磨了我的感知能力,让它不至于顿挫,无论对一部作品还是一块布,都能保持“训练有素”的敏感。染布与阅读其实有一点“不谋而合”,它们都是可以不必说话、安安静静去做的事,让人醉心于它本身的美,感知其中的富足与安宁。

渐渐地,周边的朋友也由不解转而认可了我的选择,如今我的朋友聚会有时就变成了在家染布的派对。

养出2000年前的草木之色

草木染也称植物染色,是从天然生长的植物,比如药材、花卉、蔬菜、茶叶中提取染料,为织物染色。这种染色法取材于自然,无污染,色素能分解、回归于自然,染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散发着草木清香。

我很喜爱《唐六典》中关于植物染色的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花果茎实,种植有时,采摘有时,讲求的是顺应天时地利,与自然和平相处,惜爱所得的一事一物。

草木染的门类很多,靛蓝染是其中最特别、最繁复的一种,也是我最喜欢的。大部分草木染染色都是“媒染”染法,熬煮植物得到的染液要通过明矾、草木灰、泥土等媒介来染色,而靛蓝染所用的是还原染法,是通过米酒发酵中产生的菌群还原靛蓝以上色,它的制作工艺非常久远:2000多年前荀子所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已经留下了靛蓝的记载。

每年夏秋植物茁壮生长的最佳时节,也是草木染色最理想的季节,此时要进行蓝草的采收与制靛。将新收的蓝草放入靛池浸泡,几天后池水变成深蓝,捞出蓝草的枝叶,筛入石灰粉,用木棍搅拌,不多时,靛池里会泛起细密的泡沫,即靛花。再过几天,石灰与蓝靛水化合沉淀,排出靛池上部的废水,留下底部糊状的靛泥,滤水晾干,就是蓝靛。将蓝靛放入盛有清水的染缸,加入米酒发酵还原,可以染出从浅到深的22种蓝色,最深的一种甚至带着红光。

草木染是有生命的,蓝靛也有自己的情绪,需要观察,也需要养。每次染色前要观察表面漂浮的靛花,如果它饱满地布满染液表面,就表示状态很好,可以下染。染完一天的布,要视情况给蓝靛配一些米酒和靛蓝膏搅拌,让它充分休息。

靛蓝染之外,茶染和薯莨染也令人着迷。

我本身就爱喝茶,一块茶巾,三矾九染(指经多次渲染而出的效果),用自己的茶汤包浆喂养,会得到属于自己性格的茶染作品。

薯莨的外观近似大芋头,它在草木染中的运用,最为人熟知的是染制“香云纱”,也称莨纱。将薯莨的汁水作为染料,对坯绸进行多次浸染,得到棕黄色的半成品,再用富含铁质的黑色塘泥单面涂抹布料,放到烈日下曝晒;待泥土中的铁质等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裹黄的香云纱。

每次染色,最期待、最享受的部分,就是看着一块素白的布料逐渐晕染出令人惊叹的颜色。草木染的成色受到手工、水质、温度、酸碱度、植物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变数,有时会得到超乎想象的美丽颜色,有时则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件可以做一辈子的事

做草木染的时间久了,我心里渐渐升出一种焦虑,特别是看到前辈们的成果,就很着急――别人的工艺更好,别人染出的颜色更美,别人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了,我呢?离我染坊不远的史家胡同,有一家隐士般的古朴小店,叫“细活里”,我时常会推门进去喝杯茶。那里的一器一物也曾让我产生过“追赶不及”的焦虑,但回来在楼上的露台发一会儿呆,焦虑又慢慢被消化掉了。我告诉自己,草木染不是你要做一辈子的事吗?那还有什么好着急的?差距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拉近,日子还长着呢,明年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现在我欣赏别人的佳作时已经坦然多了,甚至会很开心,因为看到草木染这件事可以被做到多好,而我也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尝试。

2015年秋天,我拜访了位于日本京都的田中直染料店。这家店创建于1733年,是日本最大的植物染料原料店。店铺在一幢小楼的二层,需要搭乘窄窄的电梯上去。进门处摆放着许多关于染色的资料书,店里整齐陈列着各种用于染色的材料,包括植物、浓缩染液、扎染和型染的工具、各种尺寸的型染纸板、各种类别的白坯织物,还有一整面墙的素白布料,它们的使命似乎只有一个――让染色这件得更加便捷。我想,将草木染最大限度地日常化,才是使这项传统工艺长久延续下去的途径。

人类染色历史

直到19世纪中叶,人类才发明出合成染料,在此之前都是从天然材料中取得天然的色彩,包括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其中又以植物染料的使用最为普遍,可用的染材品类也最丰富。

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天然的染料给物品上色,到周朝时,植物染料的品种和数量就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寻访传统草木染工艺

云贵地区

中国传统的草木染工艺,在云贵地区的一些村落得以保留,例如:以蜡染闻名的贵州的丹寨,可以看到传统白族扎染工艺的云南大理的周城。

传统技艺的传承地

例如: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博物馆,香云纱的起源地广东西樵镇,台湾的天染工坊。

日本和东南亚

日本以及泰国清迈的一些草木染职人,将现代设计应用于传统染色,给这项古老技艺带来了无限生机。BUAISOU蓝染工坊位于日本的德岛县,由4个日本年轻人创建,他们自己种植蓝草,制靛染蓝,除了追求正统的蓝染技艺,也把蓝染融入到了时装和艺术领域。京都的田中直染料店,不仅可以查阅到丰富的草木染书籍,还可以采买到完备的体验用具,若时间充裕,还可以参加定期开设的染色课程。

CNT对话

为什么会被草木染所吸引?

我看山川草木、花果茎实,总觉得是美的。草木染无论气味、色彩、姿态,还是其中承载的人文情怀,从古至今皆为人所乐道。取之天成,道法自然,就是它的迷人之处吧。

草木染需要什么特别的器具吗?

草木染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只要稍加改造,普通人家的厨房甚至就可以作为染坊。所需的无非是煮制染料的容器、盆、筷、滤网……很容易就能体验到它的乐趣与美。

草木染工艺的难点是什么?

色牢度。天然染料发色基团固有的不稳定性,导致其水洗、日晒的牢度并不理想。酸碱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布料褪色。“植物染的衣服掉色吗?”这是我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虽然也会和大家解释其中的缘由,但依然很想找到办法,让染出的布料耐洗、耐用、耐看。

你周围的人对草木染的看法是怎样的?

这些年遇到很多第一次接触草木染的朋友,拿起一块染色的布料说:这是“扎染”吧,这是“蜡染”吧。其实“扎染”、“蜡染”只是染色的一种手法,并不是草木染本身。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草木染变成兼具审美与实用的真正的“日用品”,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尽力传达正确的草木染知识。

从事草木染,是否也在表明某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