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游栖息地

导游栖息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导游栖息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灵长类;生态旅游;川金丝猴;神农架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41-04

2006年3月,“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灵长类动物的资源状况、生活习性、保护等研究领域,并就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和生态旅游进行座谈 [1]。2007年10月24―26日“中国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暨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07年工作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南湾猴岛生态景区举行。与会专家对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八点共识。专家呼吁,科学适度地发展灵长类绿色旅游,以开发促保护,让中国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别于大众旅游、传统旅游的休闲娱乐方式。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 [3]。目前,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自然环境中珍稀美丽的野生动植物观赏活动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介于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国家的保护政策及它们本身的特性,观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开发和发展。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类生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外观美丽,脑容量发达而异常聪明,还有很多和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开展起生态旅游来更具优势。通过开展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既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完成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工作;适当地收取一定的门票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灵长类保护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增加了就业岗位。以开发促保护,一举多得。

中国的灵长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21种灵长类动物,拥有种类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4]。其中川金丝猴、白头叶猴等五种为中国特有种,均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些种类数量十分稀少,栖息范围极小,生境十分脆弱。如黔金丝猴目前数量不足一千只,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5]。因此,对灵长类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切忌只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未经论证而匆匆上马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地处大巴山脉核心地带,以葱郁的原始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据调查,神农架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 400余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493种。其桐、银杏、水杉、(川)金丝猴、金钱豹、林麝等百余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 [6]。神农架保护区很早就尝试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湖北省旅游局“一江两山” [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核心地区之一[8]。因此,在神农架开展“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川)金丝猴为神农架保护区的旗舰种,现有3个大群体,8个小种群,数量1 282只 [9]。2005年4月,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行为研究小组成立,为加强金丝猴的保护研究工作,选定了一个群体开展投食招引试验。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试验成功,建立了一个数量为76只的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2009年6月统计结果),该群体后来成为固定的金丝猴科学研究平台。2006年5月1日,在聘请野生动物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完成一系列基础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之后,开展了“走近金丝猴”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供游客观赏的金丝猴位于保护区内的大龙潭研究基地,离国家“4A”级景区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约4km。隶属于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金丝猴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其次才是为游客服务,基地严格奉行“保护科研为主,科普宣教并行”的做法。在游客接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重视基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探索性地研发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可供灵长类及野生动物生态旅游借鉴。

一、猴群管理

“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观赏对象是国宝级的野生动物金丝猴,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在其活动区开展旅游活动首要条件是确保猴群的安全。离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猴群管理办法,科研、旅游都无从谈起。

1.投食管理。投食招引在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中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也是对猴群采取投食招引的,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给猴群提供过多的食物不仅会破坏它们的营养结构,还会使猴群产生依赖性而减弱野外采食和生存能力。金丝猴研究基地每天限量给猴群供应食物,人工投喂的食物控制在每只猴子食量的30%之内,不足量由金丝猴自已在栖息地内采食。且人工投喂的食物中,各种树叶、树生地衣、华山松塔等金丝猴天然食物占很大的比重,为不破坏保护区的植被,这些天然食物全部采自(或收购)于保护区之外,为此保护区还特地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00亩的金丝猴食物基地,基地不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全部采用农家肥。花生、桃子、苹果,胡萝卜等购自市场的食物要经过严格检验,挑选洗净后才能投喂;禁止访客携带及投喂任何食物,杜绝病从口入。建立专门的食物贮藏室,配备专门的食物运输车,保证食物新鲜无菌。此外,还投资修建了贮水池和埋设了1 500km长的引水管道解决猴群的饮水问题。

2.科学研究管理。科研、工作人员进山研究、喂食之前,在紫外线消毒房内取口罩和防护手套并穿戴好,所用器械也统一存放于消毒房内,统一着迷彩服,进去后要求轻声交流、动作不能太大,尽量避免干扰金丝猴的正常活动。不得吸烟、吐痰、丢弃废品。

科学研究和旅游同时进行,游客在欣赏到野生金丝猴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配合导游的讲解,获得科普知识,能取得一举双得的效果。

3.猴群活动管理。金丝猴是活的野生动物,白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移动觅食、游戏活动上,不会老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相比较而言,不如花草树木等静物易于管理。且金丝猴活动区域森林郁闭,地形复杂,周边有很多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金丝猴一旦进入这些区域便很难跟踪、观察,使得科研和旅游活动都无法进行。因此,要对猴群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控制非指高墙铁网,圈养会背离金丝猴保护研究的初衷,而且会阻断投食群同野外群的交流。神农架的做法是,在大龙潭金丝猴的天然栖息地划出一块8平方千米的金丝猴活动区,这片区域充分考虑到了容纳量大小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公路、高山草甸等这些猴群轻易不会穿越的地形,工作人员巡逻于这些地方,防止猴群越过设定的活动区,对进入活动区的其他猴群则不加干涉。

二、栖息地管理

金丝猴生态旅游,游客不仅能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金丝猴,也能看到并认识金丝猴的生存繁衍场所即栖息地。栖息地对物种的生存十分重要,金丝猴研究基地在规划旅游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创造性地划定了观猴区、金丝猴活动区(栖息地),两者之间利用地形、河流巧妙地隔开,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保护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

1.观猴台、步游道的设置。金丝猴活动区是严禁游客涉足的,因此不宜设在离主线公路等车辆人流较密的地方。应选择较偏僻并且阳光水源充足之地,并在进山的必经路口设置值班房,专人看守。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依据地形,投资十多万元在观猴区铺设了1 200米的观猴步游道,并在其间设置了6个观猴台,观猴台、步游道一律安置于河的一岸,与金丝猴活动区隔河相望,最短直线距离控制在15米。大部分在40米左右,基地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方便观赏。观猴台、步游道的施工均选在猴群在山顶或较远地方活动时进行,并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植被和产生噪音、污染。

2.给饲点的设置和管理。给饲点是给金丝猴投喂食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其设置、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数量的设置,不能太少,否则利用率太高会给周边的植被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多,因为为便于游客观赏,会对给饲点的植被做适当的清理。要根据栖息地的大小和猴群的数量而定,以神农架为例,一个76只的猴群可设置6个左右的给饲点。其次,给饲点的利用频度,每个给饲点循环使用,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休游期在给饲点以外的林下投喂。最后,给饲点的环境卫生工作。这非常重要,是猴群健康的保障。每次投喂完都要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否则会造成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严重威胁金丝猴的安全。

3.植被保护及恢复。金丝猴绝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树上,雄猴作威、猴群争斗、跳跃迁移和青少年猴游戏都会对树木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手腕粗的树枝折断是常有的,长时间的破坏有时甚至会把整棵大树弄死。虽然各个给饲点循环使用,但还是对给饲点及其附近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有碍观瞻,也不利于猴群健康。因此,移栽树木和培植草皮是必须的。植被恢复只限于土生土长的华山松、巴山冷杉、红桦、大果青杆、苔草等。植被恢复时投食应改在他处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完成后至少4个月后才能使用。

三、游客管理

金丝猴科研观赏区位于神农顶景区内,采取单独售票模式,目的就是限制过多的游客涌入金丝猴研究基地,给金丝猴的栖息生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对进区参观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观赏行为。

1.严格限制人类与金丝猴密切接触。所有参观者一律将车停于离基地300米远的停车场,需步行前往参观。并在入口处修建紫外线消毒房。金丝猴“只可远观不可近玩”,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把访客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单位或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可适当近距离观察金丝猴,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另一类为普通游客,需要在基地专职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参观过程中严禁大声喧哗,丢弃垃圾杂物,开闪光灯拍照,让游客观赏无干扰环境下金丝猴的自由活动。

2.严格限制观赏人数。基地游客量每天限制在200人以内,有时甚至限制在50人以内,每批次游客数量不得超过30人,大型团队分批参观。冬季的11月至来年1月为休游期,金丝猴妊娠末期、产仔初期的3―5月不对外开放。科研人员在发现有特殊、异常情况如金丝猴受伤、生病、受惊等时,可随时叫停或中止参观。

3.严格限制观赏时间。参观需要预约,进区前先咨询基地工作人员。基地仅在猴群觅食、自由活动和投食的时间里开放,秋冬季一般为每天上午的8:00~9:30,中午的14:00~15:30,下午的17:30~18:30,春夏季适当推迟,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每批游客的参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四、宣教服务

生态旅游的内涵[10]以及其保护性、教育性的根本特点[11~12],使游客能够走向自然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提供宣教服务是其实现途径之一。生态景区是重要的生态教育重地,科普宣传教育是建立金丝猴观赏区的最主要目的之一。目前神农架保护区有两处针对金丝猴的科普宣教基地,此外还已规划好一处金丝猴展馆,正处于建设中。

1.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是“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开展地,游客需要购票入区参观。在这里,游客在基地专业导游和值班科研人员的引导下可以近距离观赏野生金丝猴实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情况。配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讲解,游客可以获得金丝猴的外形、社会结构、家庭组成等直观印象。步游道沿途设有金丝猴展示牌12个,系统介绍神农架金丝猴的发现史、保护、种群现状、食性、活动行为、繁育、研究情况等。此外,步游道附近部分有代表性的树种系有标示牌,让游客认识金丝猴栖息生境的植被、优势树种和采食树种。

2.小龙潭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金丝猴研究基地实行严格的限制观赏人数措施,满足不了大部分游客的观赏要求。为了解决此矛盾,特意在附近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建立了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把用于科研的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的金丝猴影视资料实时传输至此供游客观赏,并在展示厅四壁张贴精美的金丝猴图片,配以生动的文字说明,详细解说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分布,行为等信息,给大部分不能亲眼目睹野生金丝猴的游客以了解金丝猴的机会,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金丝猴展馆。建设中的金丝猴展馆位于离基地300米处的停车场附近,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免费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展馆不仅包括有关金丝猴的各类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说明,还包括金丝猴标本、金丝猴食物标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及其他三种金丝猴的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游客对金丝猴的知识。

五、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神农架保护区相继开发了金丝猴毛绒玩具、水晶相框、相册、陶瓷水杯、挂历、文化衫等金丝猴纪念品,组织出版发行了科普读物《金丝猴部落》一书,将这些商品投放于视频展示厅和金丝猴展馆并推向市场,既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旅游者将这些商品带回家,还间接向亲友同事宣传了金丝猴、宣传了神农架。

六、结束语

中国野生动物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开发起来存在诸多难题,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神农架金丝猴科研观赏区有其特殊性,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各地可能由于观赏对象、旅游环境、区位交通、政府支持力度和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开发方式。但无论什么情况,开发过程中要牢记不能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生存繁衍,不能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尽力避免干扰它们的习,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总之,绿色、原生态;自然、少修饰;和谐、无干扰;健康、可持续是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始终要遵循的设计理念,始终要把保护和研究灵长类动物放在首位,科学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这样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黄乘明.“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召开[J].兽类学报,2006,(2):163.

[2]李明.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2007年工作会议[J].兽类学报,2007,(4):412.

[3]于洪贤,覃雪波,何卓,等.保护生物学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4):67-69.

[4]龙勇诚.中国灵长类保护势态与任务[R].神农架:首届中国・神农架金丝猴保护与研究论坛,2008.

[5]全国强,谢家骅.金丝猴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96-105.

[6]朱兆泉,宋朝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97-215.

[7]秦宏斌,赵书军.湖北力推“一江两山”黄金线[N].中国旅游报,2002-08-28.

[8]向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10-12.

[9]廖明尧,余辉亮,等.神农架金丝猴保护与研究现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4).

[10]王跃华.论生态旅游内涵的发展[J].思想战线,1999,(6):43-47.

[11]胡善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1-117.

[12]毛振宾,曹志平,赵彩霞.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2,(2):27-30.

A Discussion on Ecotourism and Exploitation of Chinese Primates

――The Case of the Golden Monkey Ecotourism Project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YU Hui-liang1,2,3,ZHANG Ming-hai1,YANG Jing-yuan2,3,YAO Hui2,3,TIAN Yan-hong3

(1.College of Wildlife Resource,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2.Management Bureau of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ennongjia 442421,China;3.Hubei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Golden Monkey,Shennongjia 442421,China)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2篇

一眨眼,为期四天的菲律宾之旅快结束了,但是最后一天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那一天是去海上旅行!

黎明时分,太阳刚刚升起,我们来到了沙滩上,穿上导游“番薯”给我们派发的橙色救生衣,踩着海底的砂石,蹚过清澈的海水,登上了“张牙舞爪”等着我们的“螃蟹船”。

开船了!我望着那霞光四射、美丽动人的朝霞,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过了半个小时,“螃蟹船”到达了海豚的栖息地。“番薯”说:“今天天气很好,百分百能看到海豚。”听了“番薯”的话,我更加期待了。突然,在远处的海平面上有一些凸起,那凸起一直在移动,而且一上一下的。“番薯”说:“看!那些就是海豚!”“哇!我看到真正的海豚啦!”我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只见不远处的海平面上,一些光滑而又圆润的小椭圆一上一下地前进着。我赶紧跑到船头,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一群又一群的海豚正向我游过来,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它们的头都圆圆的,身体是完美的流线型。啊!有一只海豚露出了背鳍!渐渐地,更多的海豚露出一条条深灰色的背鳍,它们喝醉了酒似地在海浪里翻滚游动,玩耍嬉戏,溅起片片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船停了下来,服务员“龙虾”下船捞鱼,不一会儿就捞到一条皮球似的鱼。那条鱼胖胖的,珍珠似的眼睛镶嵌在圆滚滚的脸上,鹰嘴似的嘴巴配上白白的肚子显得十分可爱。鱼皮上还长着一些坚硬的毛刺。我抱起它,“咔嚓!”一声,这美好的一幕收入了“龙虾”的相机。

在乘船回宾馆的路上,我的海上之旅仍然在我的脑海里“播放”。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那美丽的朝霞,那成群结队的海豚,那圆滚滚的“小皮球儿”,那敏捷矫健、牙尖嘴利的海鱼,那散在沙间像星宿般的海星,那像天使翅膀一般洁白的贝壳┄┄,这就是大自然这个神奇的造物主变的一个个魔术。大自然真是一位手法高超的魔术师啊!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指导我市旅游开发工作,根据《*市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建立旅游资源档案,指导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决定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规范,对我市旅游资源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和形成评价意见,以进一步指导我市旅游开发工作。

二、调查形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表确定全市重点调查对象,以旅游资源单体调查为核心,依托各区旅游局工作网,采取表格、文字、图片、附件相结合的方式定时上报、汇总。各区提交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材料,表格资料应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对照调查对象现状如实填写;文字资料应当凝练、直白、精要并富有一定感染力,突出旅游资源对象的特色、优势和核心价值;图片资料应当清晰可辨、色泽光彩自然、对象突出明显、整体效果良好;有讲解词或导游词的,应将讲解词或导游词作附件一并提交。以上表格、文字、图片和附件,要求各区旅游局按时提交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地文景观类。重点为山岳型旅游地、滩地型旅游地、奇特与象形山、岩石洞与岩穴等。

(二)水域风光类。重点为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沼泽与湿地、潭池、悬瀑等。

(三)生物景观类。重点为草地、草场花卉地、林间花卉地、鸟类栖息地等。

(四)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重点为日月星辰观察地、避暑气候地、物候景观等。

(五)遗址遗迹类。重点为军事遗址与古战场等。

(六)建筑与设施类。重点为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动物与植物展示地、军事观光地、展示演示场馆、体育健身场馆、歌舞游乐场馆、塔形建筑物、楼阁、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特色市场、桥、车站、港口渡口与码头、航空港、水库观光游憩区段、水井等。

(七)旅游商品类。重点为菜品饮食、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

(八)人文活动类。重点为人物、事件、文艺团体、文学艺术作品、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旅游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三、时间安排

整个调查工作将按以下步骤开展:

(一)3月底以前,召开区旅游局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布置会议;

(二)5月底以前,各区完成调查上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7月底以前,基本完成与相关部门的配合调查工作和资源评价工作;

(四)9月底以前,完成《旅游资源调查资料》的汇编工作。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4篇

在自然保护区,凡经得起时间推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决策、规划和工程建设,都需要有相关学科研究的坚实基础,需要遵循生态规律,符合生态学原理。同理,通过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我们也能发现不当的决策、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和改正方案。2007年始,我和几位长年关注长白山的专家一起,以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为突破口,对长白山保护区的旅游大开发进行考察、评估与论证。愿我们此次的调研成果不只是“立此存照”,用教训来昭示后来者,而能够有现实意义,及时改进政府行为和保护区的资源管理。

大自然保护区到“保护开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白山保护区地处的州,市,对控制或分享长白山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不断展开争夺战,力图将之纳入本地区经济开发的目标。但历届省委、省政府对长白山保护区高度重视,对旅游开发持谨慎态度。吉林省人大还特别为长白山保护区制定了“一区一法”――《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时值2005年6月,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届的吉林省政府决定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白山管委会)。2006年1月,新组建的长白山管委会正式投入工作。吉林省称之为“9+1”模式――9个市、州加1个长白山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模式。

长白山管委会下设池西、池北、池南3个县级旅游经济区,内设11个机构:10个事业单位,1个集团公司(长白山旅游开发集团公司),省政府授权长白山管委会对所辖区域“按开发区模式进行管理”。原长白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和职能被分解,归入管委会的不同部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只剩下了一块牌子,实际已不复存在。

那么,成立长白山管委会的根本宗旨,究竟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开发?

根据吉政发[2005]19号和吉政发[2006]30号两个文件,成立长白山管委会有三个目标:一是加大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二是加快发展吉林省旅游优势产业,三是理顺各方面关系,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2005年8月16日,在长白山管委会组建工作会议上,当时吉林省一位副省长讲得十分明确,指出组建长白山管委会是基于三大“迫切需要”一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二是“更好地打造长白山品牌,树立长白山整体形象的迫切需要”;三是“解决现行管理体制弊端和矛盾,探索真正适合长白山发展管理模式的迫切需要”。在领导讲话中还谈到,为了实现吉林省由“快走”变“快跑”的目标,需要将“旅游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其主要依托之一即是长白山旅游资源。”长白山是“立体聚宝盆”,众多资源“有待整合开发”,“以增强长白山对外竞争力”。

简而言之,成立长白山管委会的目的,是运用旅游产业,拉动吉林省经济。对长白山管委会工作目标的这种定位,已明确地将经济目标放在了首位。

政府的行政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用于“加大保护力度”,可能比原来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更加有效;但是如果醉心于经济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可能会无以复加。

自然保护区行政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只需要经过重新规划,并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批,就可以轻易地改变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用途,从而绕过法律法规的“障碍”,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当下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追逐GDP政绩的大潮中,将自然保护区变成“保护开发区”,将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公益事业单位变成兼顾经济发展,甚至以经济发展为更重要目标的政府机构,可以肯定是弊大于利。

大手笔还是大败笔

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以来,2006-2008年是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阶段。所进行的主要经济项目除如前所述的道路“通达工程”之外,更有众多的政府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让我们扼要地介绍如下:

政府项目,大盖楼堂馆所、宾馆酒店

长白山管委会自成立之日开始,便大兴土木,大盖楼堂馆所,宣称要在3至5年内“把长白山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超前的区域”,“使之更符合投资者的要求”。果然,短短三年长白山管委会共组织实施了包括办公大楼、政务大楼、长白山科学院、长白山博物馆,蓝景戴斯酒店、西坡和南坡山门建筑群、水坝电站、西坡换乘中心,以及未完成的长白山会展中心、医院、客运站等等总计62个重点项目,将保护区内外都变成了大工地。在16.8亿元的总投资中,12亿为国债和贷款,仅此一项,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高达7000万元,占旅游年收入的2/5。

2008年,长白山管委会在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建蓝景戴斯酒店,除一栋主楼和一栋客房楼之外,未经审批非法砍树,又盖了3栋别墅和2号客房楼。据举报人和媒体披露,共非法砍伐1400棵树(长白山管委会只承认砍了200棵树)。这场无视森林法的毁林大案惊动了国家林业局。2009年,在长白山管委会上报的3点处理意见中,只是对其下属的长白山开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和施工单位方的项目主管予以,追究法律责任。让人无法治置信的是,如此一个用来专门“为接待各级领导”的重点工程,居然会不是当时的管委会主任兼长白山开发建设公司董事长的主意,甚至此人也毫不知情,不负任何责任,最后竞拍拍屁股调到省里一走了之。

招商项目,堪与亚龙湾比拼的旅游胜地在崛起

用政府财政的前期投入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后大举招商引资,快速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区的发展模式被套用在长白山这样的生态保护区,结果必然造成生态区的经济化。我们从长白山管委会的招商引资项目,不难感受到这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

香港紫玉集团在原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建度假村,长白山管委会卖地坐收2亿元;长白山国际度假酒店,招商引资1亿元;园池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1.2亿元;长白山森林假日酒店,招商引资0.5亿元,长白山森林高尔夫球场,招商引资2.5亿元,参花高尚体育休闲,招商引资4亿元;卧龙国际商务中心,招商引资13亿元;和平营子国际度假村,规模十万平方公里,招商引资200亿元……

在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规划中,池北区的原二道镇 要“打造艺术生态精品”的白河小镇;池西区原松江河林业局白西林场被整体搬迁,用于“打造欧陆风情”的白溪小镇,建设成“长白山国际旅游新城”,池南区则“打造地热、温泉,购物的漫江小镇”。加之新建的高速路,连通大城市的飞机场和连接环线的铁路,“堪于海南省亚龙湾比拼的旅游胜地已在我国东北崛起”!

并非环保的“环保项目”

长白山管委会称,前三年共实施生态保护项目56个,总投资19亿元(另一说是涉及保护的资金达7.1亿元),保护的力度可谓历史空前。但认真分析,这笔巨资中究竟有多少是用于有效保护,有多少是做了无用功,又有多少产生的是负作用,就没有人说得清了。试举3例并非环保的“环保项目”,这些项目既无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的参与,又无环境影响评价,就“大干快上”了。

景区的步行栈道。修筑架空栈道是为了保护地表植被,但由于使用的木板遮光挡水,加上施工过程的破坏,原地表植被实际多已死亡。在温泉区架设栈道,不仅有损于景观,而且造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温泉瓶尔小草的极度濒危。又造成了上好木材的不必要浪费。

“河段综合治理”。激流本是长自山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特点。但长白山管委会自源头始用推土机将二道白河加以平整改造,或修成“水的台阶”,将激流变成漫流,破坏了保护区的河流景观与河流生态。

小天池的补水工程。长白山管委会采取了两项荒唐措施,一是将二道白河的掺入富含硫化氢温泉的河水抽八小天池,从而改变了小天池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造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北小鲵濒临灭绝;二是挖了一道排水沟将上游小泥池的水排出补充小天池。造成小泥池沼泽的草甸化,使我国东北唯一一座高海拔的高位泥炭沼泽的生态告危。

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瞎折腾

长白山管委会为将保护区“全力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规划了49处景区景点,不少景区景点已深入法律法规严令禁止旅游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旅游开发规划的近期与中期发展目标颇为宏伟:2010-2012年,成为东北旅游的龙头老大;2013-2015年,成为“北国度假天堂”,“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2016-2020年,成为“东方阿尔卑斯山”。配合实现上述目标,长白山管委会还计划建造五星级酒店11家,温泉度假村15-20家,滑雪场5家,高尔夫俱乐部3家……

为“全力打造‘南有亚龙湾,北有长白山’”的品牌形象,长白山管委会三年内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广告宣传和营销推介。但问题是长白山与亚龙湾毫无可比性,亚龙湾是纯粹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而长白山是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至于将长白山“打造成东方阿尔卑斯”,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因为长白山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恰恰与阿尔卑斯山的旅游开发模式大相径庭,可谓南辕北辙。阿尔卑斯的旅游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史,所依靠的也不是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外部资金的引进。那些令人神往的旅游小镇,均由社区居民自主开发,既实现了百姓的整体致富,又保留了小镇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包括建筑、习俗、节庆、饮食、服饰和手工艺。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是大砍大拆大建,甚至让原住民搬迁的开发模式根本做不到的。阿尔卑斯山的旅游又是本来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造型简约,规模适度,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内许多道路均修得十分隐蔽或者就是砂石路,拒绝奢侈与铺张浪费;旅游方式以自驾车和徒步为主,引导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认知体验与感悟。这同将旅客送上快速交通的“传送带”,从一个景点匆匆奔赴另一个景点的“快餐式”旅游迥然不同。只有目标景点而忽略过程体验的旅游是低层次的旅游,与生态旅游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必远学阿尔卑斯,只要看看较近的富士山,长白山旅游开发中的弊病已一目了然。我们将道路修到山顶,而富士山只修到五合目――海拔2400米的半山腰,剩下的1700多米没有公路,更无索道或“天梯”,无论尊卑贫富一律徒步攀登。差别在哪里?我国一些人的价值观中多了花钱享受大山,享受自然的消费者心态,少了对大山、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呵护。

在自然保护区,更重要的不是“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而是多问几个“不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道路“通达”,动物遭殃

道路作为生态系统内新的干扰因子,对系统的结构及生物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道路的迅速扩展并日趋硬质化和网络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尤为显著。我国绝大部分道路在建设之前缺乏规划环评,建成之后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又缺乏跟踪研究和综合评估。因此,在实践层面上,道路的生态学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随着大规模的旅游开发,矿产开发和水电开发,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和自然圣境等保护地中大量铺设道路并升级改造路面,对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长白山管委会为旅游大开发搞了一个道路的“通达工程”,包括七个主要项目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池北区至松江河公路:西山门至池南区公路;池北区至园池公路:池西区至卧龙至西山门公路:池南区至望天鹅、十五道沟公路以及“对建成的硬化路面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长白山保护区已修建道路约350公里,近20年间道路里程增长了1倍。我们考察的区内10条主要路段,在80年代之前修筑时均为土石路。90年代后,其中9条已经或者正在改造成水泥路,路面宽度也由原4-6米扩展为6-10米。

2007年,在长白山保护区道路网中北坡的白河一白山公路车流量最高,而且最大流量集中于七八月的旅游旺季,月均26620辆,日最大车流量为887辆。

调查显示,长白山保护区的路域分布有104种野生动物,其中紫貂、黑熊、马鹿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通过两年时间对长白山保护区道路生态学的研究,发现存在四大问题:

硬质化道路的修筑和对土路砂石路的硬质化改造大大提高了野生动物的致死率。

道路里程的增长和路面的加宽带来车流量增加,道路升级改造带来车速提高,大量两栖动物被碾压致死,严重抑制了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我们在长白山保护区的4条主要公路上设置了5条样带。

2007年4-10月的66次调查统计显示,道路致死的野生动物种类共43种,在其中3条道路上,道路致死动物1867只,平均每日每公里致死动物2.82只。

长白山保护区大量蛙类,蟾蜍的季节性迁移导致了道路交通的高致死率。许多蛇类也容易在过路时被车辆碾压致死。环区公路的头道路段野生动物致死率高达75.95%,主要致死类群为两栖类和兽类。对比之下,林区土路仅为4.65%。

长白山保护区公路交通的动物致死高峰发生在每年8月,与旅游季节的车流量高峰吻合。动物致死的个体数与日车流量成正比。鸟类致死的首要原因是路面改善大大 提高了车速。调查显示,长白山保护区道路的数量及密度已经导致行动迟缓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利用率高的公路两侧两栖类已明显减少,年复一年的反复碾压几乎耗尽了道路周边生存的两栖动物类群。调查还显示,本来栖息地状况较好的土路、环区公路以及利用率较低的林区公路也已经变得不适于两栖类生存。这些土路两侧过去的水泡数量很多,可供两栖类繁殖,而今改善公路的排水设施使这种水体干枯率高达85%,严重地抑制了两栖类的种类数量,两栖类繁殖地的破坏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亚于主要旅游公路上交通对两栖类的致死率。

道路里程的猛增和网络化,导致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

长白山保护区将原始动物栖息地转化为人造路面的占地面积,虽然仅占整个区域面积的0.3%,但是横穿保护区内的4条主要公路已将保护区分割成5大块和若干小块,大大降低了动物栖息地的连接度,造成大型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隔离,近亲繁殖。

随着道路密度与人类活动的剧增,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相应萎缩并破碎化。曾经大面积连续的栖息地,被人为割裂为小的孤立的斑块状栖息地。道路的增加固然会使一些“边缘物种”从新增的栖息地的异质性中获益,然而对于大多数森林系统内部核心物种的生存则带来不利影响,本土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加大。当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和扩散被抑制,道路便成为景观中野生动物迁移的主要障碍。因道路而形成的小斑块互相隔绝的栖息地,对于生活空间广阔、低密度、低繁殖率的食肉动物的捕食、寻偶繁殖和扩散,尤其具有毁灭性。

尽管道路对长白山大多数物种栖息地的影响是负面的,然而我们发现了也有正面影响的有趣现象。人为产生的森林道路两侧提供了异质性空间已成为边缘栖息的鸟类活动的场所,从而提高食种子鸟类、食草动物和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道路边沟潮湿的水洼,有利于两栖类繁殖;沿路边缘的草本植物萌生的枝条,结果的灌木和藤本植物发达,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增加了捕食食草动物的肉食动物,但同时增加了其交通的致死率。因此,这种增加异质空间的正面意义又与负面影响基本抵消,没有多少生物学价值。我们认为,对于修路,特别是修硬质化道路增加生物的异质空间的正面作用,不应给予过高评价,更不能作为在保护地内滥修道路的合理依据。

景区公路和景点栈道网络对鹿科动物的影响甚大。长白山保护区景点栈道分布在河流两侧,这些地段正是马鹿、原麝的栖息地和饮水地。调查发现,在已建成的栈道区域已经没有了以往马鹿和原麝活动的迹象,说明它们有意回避并且无法逾越人工铺设的架高木质栈道。

道路交通的便利方面了人们出入保护区从事各种活动。

前面已经谈到,目前长白山保护区有大小八区路113条,纵横交错。反复踩踏形成的宽窄不一的步道,已几乎遍及整个保护区。

道路的改善和密度的增加提高了人类活动的能力,增大了动物被捕杀的几率。1983年修筑环区公路是以便于巡护为主旨,事实却是这条环区公路更加便于非法八区者利用车辆交通出入保护区,偷猎和乱采滥挖随之激增。由此可见,在自然保护区搞工程项目,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即使是出于生态保护的良好动机,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新旧两条平行的环区公路完全割断了保护区森林与其他林业局森林的有机联系,长白山保护区彻底“生态孤岛”化。

综上所述,道路建设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道路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导致大量野生动物被直接冲撞碾压致死。受害者以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小型动物为主;

道路分割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致使栖息地破碎化和孤岛化,动物难以完成迁徙、繁衍等生命活动,造成生存危机。受害者以马鹿、原麝,狍子、野猪等大型食草动物为主;

道路的改善,对于保护区提高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加强巡护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小于为非法八区猎杀野生动物者提供的便利条件。受害者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特别是紫貂,水獭之类所谓“毛皮兽”,和黑熊、马鹿等所谓“经济动物”。

保护区森林或成“空林”

2006-2008年间,两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全部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呈急剧下降趋势,这种态势若不能大力扭转,再过十年,长白山保护区森林势必将变成“空林”――空无野生动物的森林。以下数据可证明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马鹿,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33头,种群数量为33-83头,仅为70年代的1%,狍子,全区种群数量为300-722头,较70年代下降了49%;野猪,全区种群数量为231-769头,较70年代下降了58%;原麝,曾经在保护区广泛分布,自2002年后再未见有其活动的蛛丝马迹;处于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作为旗舰种的东北虎,金钱豹等猫科动物,长白山保护区科研所自1985年~2007年共进行了433次野外调查,结论也是每况愈下,有的已经宣告灭绝,有的已岌岌可危。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中,处于濒危之中的首推栖息于河流湿地的鸟类,如中华秋沙鸭,鸳鸯、绿头鸭、斑嘴鸭等等。由于人们在保护区水域反复大剂量投放农用杀虫剂进行灭绝性捕鱼,自1999年以来,区内主要河流中已经很难见到鱼类,蛰虾和水面昆虫,导致水生食物链断裂,直接影响了水禽的生存繁衍。而今研究人员与当地居民不谋而合都认为长白山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甚至不如邻近的林业局林场多。岂非咄咄怪事?这种怪事其实不怪。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5篇

作为维护中华白海豚生态环境平衡的边防官兵,也作为“美的使者”中的一员。本文除了弘扬边防官兵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外,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珍惜濒危动物。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 边防 保护环境

一、保护环境,倡导文明观赏

中华白海豚有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常年活跃在钦州三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约有120头(其它海豚有800头左右),所以三娘湾被称为“中华白海豚之乡”。

在钦州三娘湾有这样的一道风景,他们就是钦州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边防官兵们,他们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守护着这一群可爱的“朋友们”,最近几年,也因为他们日夜的守护和不懈的努力下,钦州三娘湾海域的白海豚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中。

在每年3月份,中华白海豚就会在海面上自由自在的“跳跃嬉戏”,成为了三娘湾海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全国各地的游客为了一睹中华白海豚的真实面目,纷沓而至,当然这也对周围得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这就成为了钦州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所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边防官兵们自2006年进驻三娘湾以来,就与当地干部群众、党员代表、青年志愿者们联手,组织成立了保护中华白海豚服务队,旨在宣传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倡导游客文明观赏、保护环境。

在钦州三娘湾景区,边防官兵们为了加强渔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边防官兵与志愿者们主动带头清理游客和渔民留下的生活垃圾,并且在景区的明显位置处,张贴爱护环境的标语,对游客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多年来,三娘湾边防官兵在做好各项日常勤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驻地的生态建设,主动担负起了海上清洁工作,不定期对海上垃圾进行处理,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环境,为中华白海豚的生活环境提供优秀的后勤保障。

二、整治环境,开展专项整治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因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采用“围网”、“电拖”和“电炸毒鱼”等非法手段对鱼类过度捕捞,同时也对海水和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给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带来威胁。为此,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经常联合海洋、海监、渔政、渔监等涉海职能单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2015年3月,三娘湾边防派出所得知有不法分子在三娘湾海域使用非法手段进行捕捞的违法行为,也在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运用违法手段进行捕捞,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相关领导立即组织、联合相关部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该所共出动警力120人次,车辆40辆次,船艇10艘次,召开现场咨询会7场次,宣传教育渔船民3000余人,审验出海证件211本,协助解决实际困难25件次,依法扣押、取缔“三无”船舶10艘,行政处罚违法渔船民7人,清理非法螺4处。此次活动有效打击了在三娘湾的违法分子们,也给当地的渔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使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意识更加的深入人心。

三、海上救助,行动异常迅速

在三娘湾边防派出所自成立以后,便联合了三娘湾旅游公司的快艇队组织并且成立了海上义务搜救队,先后救助被搁浅或被渔网缠住的中华白海豚5头。

2016年3月的一天,有群众到派出所反映,乌雷伏波庙码头附近海域有一头白海豚被渔网缠住,得知消息,三娘湾边防派出所的领导迅速反应,火速出警,带领民警和海上义务搜救队队员,驾驶快艇迅速赶到事发海域。在现场,民警们看到,一只白海豚被渔网缠住尾巴,正在奋力挣扎,发出“嗷嗷”的叫喊声。它的身上已多处被划伤,由于渔网过于巨大,搜救艇无法近距离靠近被困的白海豚。随后,民警和搜救队队员便相互搀扶着站在摇摇晃晃的快艇上,顶着阵阵翻滚的海浪,用剪钳将渔网一段一段的剪断,并用这个方法慢慢的逐渐靠近海豚。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到达了白海豚身边,用工具剪开了最后束缚着白海豚的渔网,它终于脱离渔网,并且重新回归了自由,游回了大海。“呓……”清澈的海豚音响起,漂亮的中华白海豚在海水嬉戏。“这是白海豚在感谢我们!”官兵自豪地说。

四、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观鸟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85―06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项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6-08-05;[修订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赵金凌(1978-),女,辽宁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资源与开发规划。成升魁(1958-),男,陕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兼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1 引言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2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收益。生态旅游是一种在自然区域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通过可持续的、低影响的、低投入的、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同时使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并且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正如塞克斯哥路(Sekercioglu)所说:“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鉴定鸟的种类,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负作用最小,但是却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自然目的地旅游者是指旅游者到自然中体验和享受自然,野生动物相关旅游是指旅游者到目的地观赏野生动物,例如观鸟。由表1可见野生动物旅游者几乎占到了整个国际旅游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千万的观鸟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观鸟目的地。目前,中国的香港、台湾观鸟活动的发展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有很多爱好者和会员,但在内地,把观鸟作为一项活动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总体来说,观鸟旅游学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2 国外观鸟旅游研究

“观鸟是你一生走人大自然的门票!”(“Birdwatching is your lifetime ticket to the theater 0f nature!”)这句西方谚语足以说明观鸟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是对观鸟和观鸟旅游研究最多的却是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的全国范围的观鸟旅游相关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

2.1 观鸟旅游相关概念及界定

观鸟在美国学术界用Birdwatching,在民间通俗用法是Birding,是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而在旅行社界则用Birdingtour或者Birdwatching tour表示观鸟旅游。Bird.oriented ecotourism,Birdwatching related travel则翻译成观鸟生态旅游或者观鸟相关的生态旅游,这种译法更加确切,例如与观鸟活动相关的旅游者,拍摄鸟类图片的旅游者和出游同时顺便观鸟的游客。

观鸟者到底如何定义呢?美国国家调查报告将其定义为: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地方出游、主要目的是观鸟,并且是近距离观察或者鉴赏鸟类。因此如果一个人偶然看到鸟类并不是观鸟者,去动物园观看饲养的鸟类也不算观鸟。庭院观鸟或者在家附近观鸟是最普遍的形式。戴维・斯考特(David Scott)认为观鸟定义是“观鸟者就是在野生鸟类的活动与栖息地,在不影响它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欣赏并且记录它们的各种特征与行为的人”。

观鸟旅游者定义就很困难,因为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研究者在旅游地很容易辨认观鸟旅游者。根据观鸟者的定义,将观鸟旅游者定义为,以到野生鸟类活动与栖息地观赏鸟类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或者旅游的同时有目的的观察、欣赏并记录鸟类的旅游者,同时包括参加各种与观鸟相关的节事活动的游客。除了观鸟,一些鸟类爱好者还喜欢拍鸟,他们和鸟类相关的旅游活动也可以被看作是观鸟旅游。那么如果一个商务游客在旅途中恰好看到鸟类并近距离进行观察和鉴赏,或者一个陪同家人出游的游客带着望远镜和图鉴在野外近距离观赏鸟类的游客,都可以看作观鸟旅游者。国外的研究多是在观鸟旅游节会进行调查,或者给鸟会的会员发放问卷。

国外将观鸟旅游进行分类的方式是:RecreationTravelSpecialty travelEcotourismWildlifewatchingBirding,即:休闲旅游专项旅游生态旅游野生动物观赏观鸟旅游。

观鸟旅游作为生态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对其研究可以弥补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具体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

2.2 观鸟旅游研究涉及的学科理论

观鸟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有旅游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观鸟旅游研究重点是旅游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观鸟旅游调查和分析。图1是国外观鸟旅游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学科理论。

2.2.1 旅游经济学

观鸟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科林格和布瑞特(Kerlinger&Brett)认为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直接影响是给旅游地带来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间接影响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商品制造业等,这些都是旅游经济学范畴。主要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采用数据分析和模型的理论方法。

2.2.2 旅游消费行为学

观鸟旅游者是一类特殊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有很多学者对观鸟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研究,认为他们是高收入、高学历。皮赞姆(Pizam)认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有助于为观鸟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有关部门更好的保护资源”。

2.2.3 旅游人类学

塞克斯哥路(sekercioglu)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研究观鸟旅游给目的地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1977年,史密斯(smith)出版的《主人与客人:旅游人类学》(Host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奠定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2.2.4 旅游心理学

从旅游动机、消费行为决策过程、消费偏好和旅游满意度分析是旅游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3 观鸟旅游研究的方法

观鸟旅游研究的方法多是借用旅游学或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数据的收集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处理、分析却相当复杂。需要运用经济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的研究方法。

3.1 模型方法

复杂分析需要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决。例如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IMPLAN,A regional input-outputmodel),格纳威(Genevieve)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这种经济活动,计算观鸟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和就业机会。

条件价值分析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简称CVM,调查观鸟旅游者用于观鸟旅游的费用及其占他们全部收入的比例。CVM对不同的访问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分析估算旅游者接受的旅游目的地价格范围。

3.2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方法就是调查和推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理论就可以通过对事实的细心观察而得到系统检验。实验方法是获得归纳性通则的一种惟一科学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就是采用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逻辑方法去发现和证实一般规律。

3.3 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法是旅游学调查获取一手数据最主要的方法。朱莉(Julie)认为目前观鸟旅游的研究资料多数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邮寄问卷等形式。

3.4 统计分析的方法

早期生态旅游研究多采用定性的描述性解释和简单的方差分析方法,现在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很多运用复杂的统计方法。

4 成功案例分析

观鸟兴起于英国,是早期英国贵族的休闲活动之一,有着超过200年的历史。如今,观鸟在西方已经成为一项盛行的户外运动。目前世界观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日本和澳洲等发达国家,据调查,年收入超过50,000美元时就有可能产生国际旅游。仅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观鸟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皮特森(Pierterson)绘画的观鸟手册对观鸟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20世纪初私人汽车的普及使得旅游业迅速发展,到5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观鸟旅游。最近20年,美国观鸟的发展是惊人的。据2000―2002年美国的国家休闲和环境调查,1/3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在12个月以内至少去观一次鸟。2001年认为自己是观鸟者的人比1995年增加了27%,而1991年的数据比1982年增加了225%。调查发现,成千上万的观鸟者造访观鸟热点地区,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2年,NSRE调查到观鸟者占总人数的28%,在观鸟者中离家观鸟的占40%,有1930万人;报告每年超过50天观鸟的时间,比1983年增加了332%。美国的观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培育观鸟旅游市场的经验。

肯尼亚的非洲大裂谷是世界最著名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虽然大型哺乳动物更加出名,但是铺天盖地的红鹳群也给人深刻的印象。肯尼亚凭借其旅游资源,观鸟旅游发展也非常迅速。

台湾奥万大森林游乐区,被国际8大赏鸟公司列为最佳观鸟景点,设立休憩坐椅及鸟类生态双语解说板。台湾地理景观特殊,加上雨水丰沛,形成多样性的栖地类型,非常适合各种鸟类栖息、繁殖。近年来,台湾被“国际鸟盟”列为世界“重要野鸟栖地”,拥有超过500多种的野鸟记录,珍贵特有种15种,是世界上少见稀有鸟类生态圈。

观鸟旅游成功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4.1 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我国观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果能因地制宜的开展观鸟旅游宏观规划和国家层面的营销宣传,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熟悉鸟类学、当地观鸟环境的人才

观鸟旅游不但需要有独特丰富的鸟类资源,熟悉当地鸟类分布、鸟种的专门人才也必不可少。观鸟旅游导游的收入即使是在肯尼亚、尼泊尔这样的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是100美元到150美元。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水平的增长,还能扩大就业。而目前国内观鸟旅游的导游可以说少之又少,而培养机制并没有建立。

4.3 宣传和旅游节事活动

旅游节会可以给观鸟地带来大量的游客,并且增加知名度。宣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网站观鸟记录、观鸟游记,或者旅行社宣传。其中印制观鸟实用手册、指南,是每个观鸟旅游发展好的旅游地所必备的宣传手段。国外的观鸟节会,不仅吸引对鸟类特别感兴趣的“鸟人”,还能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感兴趣的潜在游客,这和国内举办的单一化的节会活动不同。通过节会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带动相关观鸟旅游的方法,国内的经验还很欠缺。

4.4 制定法规和旅游者行为规范

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每个观鸟地,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确定重点保护区、保护物种,并且制定出游客规范条例。我国对鸟类的保护虽然已经有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中没有考虑到保护的实施问题。

4.5 重视当地社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只有当地社区意识到鸟类的重要性,观鸟旅游发展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投入鸟类的保护和观鸟旅游经营管理中来。同样,经营者如果尽量采用当地社区的劳动力,就会很好的保护环境、利用资源。

4.6 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我国目前管理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拉网捕鸟的案例。

4.7 NGO是主要的组织者

由于绝大多数观鸟者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研究观鸟旅游就不能忽视观鸟旅游和环保的关系。美 国的环保运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而其原因正是当时贵族妇女用鸟的羽毛装饰帽子,引起观鸟者的强烈反对。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蕾切尔・卡逊女士(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被认为是对美国环保运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总统阿尔・戈尔认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意识,将我们带回如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这本书的起因是,蕾切尔・卡逊女士接到一封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朋友奥尔加・哈金丝(Olga Owens Huckins)的信,诉说在家居后院饲喂的野鸟都死了(美国很多家庭都在庭院有招引鸟类的设施),1957年飞机在那儿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小村镇已变得毫无生气,朋友的痛苦经历迫使卡逊女士把注意力转到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她意识到必须要写这样一本书。

这些都反映了美国最早关心大自然保护的人正是观鸟的人,很多自然保护法都是由观鸟者促进制订的。通过对鸟类的观察记录,他们看世界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对整个大自然的点滴变化感受也更加深刻。他们的发现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西方国家,人们从小就接受鸟类知识方面的教育,懂得自然常识。观鸟最初虽是一种有钱有闲人参与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已经在各个阶层的民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

美国的观鸟协会也非常发达,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州立观鸟协会,城市、小镇都有几个观鸟协会,每个鸟协会都会发展自己的网站,组织活动,出版杂志等刊物,甚至定期开办讲座。可以说观鸟日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潜意识也认为观鸟者比较有品位,懂得自然,值得敬佩。

可见观鸟旅游和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个很有趣的例子,在国内观鸟界曾产生的一场争论,网友双方各执一词,一方认为观鸟者担负着爱鸟并且保护环境的使命,另一方则认为观鸟者和其他无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观鸟不等同于环保,他们认为有的观鸟者也会有毁坏环境、伤害鸟类的行为。这场争论也反映了多数中国的观鸟者和环保主义者对各自责任、任务的一些不同看法,也是与西方观鸟组织的不同之处。

我国观鸟事业10年的发展中,NGO起到了主导作用,而环保主义者则是这场观鸟运动的主力军。

5 中国观鸟旅游研究

观鸟旅游的发展可以解决生态旅游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在中国,户外运动意义上的第一次观鸟活动出现在1996年,据说目前我国纯粹的观鸟导游只有一人。中国观鸟旅游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其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观鸟旅游业也不能称作产业化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目前中国观鸟旅游资源和存在的障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经营者和当地社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5.1 观鸟旅游资源格局

一个地方能成为观鸟胜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多与观鸟的人数多都是必要条件。没有观鸟的人长期观察积累,详细记录统计,观鸟胜地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约翰・马敬能(JohnMaclkinnon)博士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列出目前中国的观鸟胜地。中国的鸟类资源包括林鸟、田鸟、水鸟、高原鸟类等所有类型。分布也非常广泛,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比较著名的鸟类胜地:

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辽宁双河口、大连老铁山、河南东寨、河南宝曼山、河北北戴河、山东长岛候鸟、山东荣成天鹅湖、湖南洞庭湖观鸟、江西鄱阳湖珍禽、安徽升金湖水禽、贵州西北威宁草海、青海湖鸟岛、宁夏沙湖观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观天鹅、云南昆明翠湖赏鸥、广州白云山“鸣春谷”、香港米埔保护区、台南曾文溪口。

从图2可以看出,鸟类热点值较高的地区都是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及江南的个别山地地区。特别是在云南、四川地区。这些地区鸟类数量多,而且是珍稀濒危物种。

5.2 研究的重点

5.2.1 保护区的管理

保护区应该建立鸟类档案,对保护区的鸟的种类、数量、线路都有记录。保护区开展观鸟旅游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是片面夸大鸟类种类数量,认为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而游客到了目的地发现根本是不客观的。保护区可以针对自己特有的珍稀鸟类做文章,效果会更好;第二是排斥观鸟活动,对游客不予欢迎接待。当然保护区提高住宿价格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

5.2.2 科学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对鸟类的分布、数量、种类研究很详细,而且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的影响都有系统的研究。中国的科学家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提高,而且也需要更多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于观鸟旅游可能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应该做细致的分析。通过观鸟旅游带动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

5.2.3 人才的培养

熟悉鸟况、精通外语的导游是观鸟旅游必备条件。此外,观鸟旅游的开发、管理人才也非常重要。外国游客到某地最需要的就是当地的导游,不但熟悉鸟况,而且对当地的自然、人文也最了解,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吸收国外经验,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培训。

5.2.4 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要求对旅游的投入应该最小化,尽量减少设施的投入;使当地社区的经济收益最大化,所以社区加入生态旅游的经营、接待是至关重要的。若开发和经营者是外来者,虽然能注入一定资金,但是他们并不注意长远地保护环境,而且当地居民如果不能从旅游中直接或者间接受益,会对环境产生继续的破坏行为。

5.2.5 宣传和促销

除了以上几点,对观鸟旅游的宣传和促销也很重要,最主要的是利用网站和旅行社宣传观鸟地的鸟类资源。观鸟旅游者目的性很强,他们制定计划后来看特定的鸟类,一般时间和地点都与大众旅游者不同。如果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以参考,没有网站可以查看鸟类记录,他们一般对旅游地失去兴趣。而由于语言障碍,我们的网站多数是汉语记录,这样对于吸引外国游客非常不利。而我们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很多还没有将观鸟旅游作为一项产品来宣传。

6 结语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溱湖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102

1 引言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境内,西邻宁靖盐高速公路,东邻229省道,北邻溱潼客运站,南邻沈淤线。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平面形状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景区规划面积为26 km2,其中水域面积大约占37%,是鸟类迁徙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溱湖湿地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溱湖为景区最大的湖泊,东西最长宽度约为1.4 km,南北最长宽度约为1.5 km,面积约2.3 km2。

2003年10月1日,溱湖湿地公园对外开放;2005年12月7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获批的第二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江苏省首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1年,经过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十三五”规划,泰州市政府将进一步推进溱湖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近几年来,市政府着力打造溱湖旅游区,溱湖湿地的发展越发受到重视。

2 溱湖自然生态资源

泰州姜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较明显,因此四季分明。溱湖湿地春季和秋季时间较短,夏季和冬季时间较长。四季平均温度约15 ℃,年平均降水量约990 mm。溱湖湿地四季适宜的气候给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良好条件。

2.1 植被资源

根据最新的调查,溱湖湿地拥有约150多种植物,其中包含有20种经济作物和90多种观赏植物。溱湖湿地植物类型丰富,包含有陆生植物、湿生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在道路两侧种植有香樟、女贞等;在水边种植有池杉、水松、意杨等。水岸边缘种植有湿生草本植物,例如黄花鸢尾、花叶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包含有浮萍、荸荠等各种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以及丰富的藻类植物。溱湖湿地核心区内人工种植有柳树、女贞、香樟等阔叶纯林。溱湖湿地总林分占地300 hm2,其中杨树、柳树、果树、落羽杉纯林占地85%;女贞、香樟、喜树、黑松以及针叶林、栾树、木槿等混交林占地15%[2]。

2.2 动物资源

溱湖景区有湿地野生动物185种,其中包含有97种鸟类、23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1种兽类、38种鱼类以及其它动物。鸟类中包含有白鹳、丹顶鹤、黑鹳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喜鹊、画眉、灰喜鹊等8种省级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有乌龟、黑斑侧褶蛙、蝮蛇等;兽类中有麋鹿、黄鼬、貉、刺猬、豹猫等省级保护动物;水生类中有河虾、甲鱼、河蟹、田螺、河蚌等[3]。其它动物中包括有21种浮游动物、27属底栖动物、10属昆虫。

2.3 水资源

溱湖湿地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包括有湖泊、河流、池塘等,因此拥有自然雨水、地表水、过境水、地下水等丰富的水资源。溱湖景区管委会自2006年起关闭了溱湖上游地区的污水排放企业,并投入了大笔资金实施溱湖清淤工程。经过对景区内水系的疏浚,溱湖水系与外部水系汇流,增强了水的流动性,保证了水质的清洁。管委会对溱湖湿地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严格管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溱湖湿地的水质。根据姜堰环境监测站对溱湖湿地水质的监测表明,溱湖湿地属于水环境优胜区,水资源污染较少。

3 溱湖湿地开发面临的危机

溱湖湿地位于江苏里下河的洼地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随着泰州市政府对溱湖湿地的日益重视,溱湖湿地的水质以及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溱湖湿地的名牌效应在江浙地带不断扩散,吸引了许多游客。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溱湖湿地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系统不完善

影响湿地的关键因子不仅仅是水质,同时也包括动植物、气候、土壤等。溱湖景区的环境管理,以水质监测为重点。虽然溱湖湿地景区在游客服务中心的显示屏幕上周期显示溱湖水质的情况,但是,却同时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溱湖景区的生态环境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有空气质量、生物资源等监测体系。

3.2 环保宣传意识薄弱

随着溱湖湿地知名度的增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同时,对湿地的水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溱湖湿地对于游客,制订了相关的景区管理条例,但是通过问卷调查(表1),发现将近40%游客不会注意到景区的管理条例,所以存在着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景区的指示牌标示不明显,没有起到环保宣传的功能。

近些年,在政府主导下的溱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但是真正了解相关旅游区规划、建设、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景区局部缺乏合理的规划,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景区内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对口的从业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4 资源开发过度,环境威胁严重

溱湖湿地增强了泰州的知名度,已经成为泰州的主打景点。因此,溱湖湿地的开发,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商。溱湖湿地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如若过度开发,则会带来许多问题,使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当游客数量超出环境容量值后,将会造成环境的破碎化,增加废水和固体垃圾的排放量。部分开发商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审美,对湿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例如引进外来树种,安置动物园。这些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4 溱湖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如今,如何合理开发湿地,维持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溱湖湿地是泰州巨大的生物资源库,它不仅拥有保护环境、科普宣传,同时还有带动当地经济的作用。

4.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

溱湖湿地应当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不仅有水资源,同时还包括有湿地景区的土壤、气象要素、生物资源以及游客容量等指标的调查,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定期进行分析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监测系统,保持溱湖湿地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能避免湿地严重环境问题的发生。

4.2 建立科学、完善的解说系统

溱湖景区管委会应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导游,这些导游不仅应掌握必备的导游技能,同时也应当掌握必备的生态学、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导游不仅仅拥有向导和景物解说的职能,同时也承担着环境保护宣传的职能。导游在带领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应当对游客讲解湿地的重要性以及游客行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或者避免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加强标牌环境保护的功能,在宣传中引导游客保护环境。

4.3 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景区管理应当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对老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以生态保护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员工有关湿地生态的专业知识。对于景区的服务人员,统一进行培训,统一服装,提高服务态度。景区可以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送其至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学习。景区可以实行“顶岗计划”,即学校可安排学生到景区进行专业实习,同时景区工作人员也可以到学校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达到双赢。

4.4 科学合理地规划景区

溱湖湿地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它起着防汛、水产养殖以及灌溉、旅游的功能。过度开发将会致使湿地资源过度利用,从而导致自然湿地的缩减。因此,溱湖湿地的发展,应当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平衡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理念合理规划景区,因地制宜,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 婷.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2]王小芹,申小芹,等.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和配置之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08(5):85~86.

[3]章 霞,游庆方,等.溱湖湿地现状及修复措施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12(6):22~25.

导游栖息地范文第8篇

赚钱绝技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婺源,是“山乡”亦是“水乡”,是“茶乡”亦是“书乡”,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这里四季皆景、老少咸宜,春赏金花、夏探幽洞、秋观红叶、冬访鸳鸯,是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绿色小康县。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婺源,一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的呼唤,带来了多少游客寻梦的脚步。

随着旅游的“涨潮”,农民洗脚上岸,当起了老板;村姑解下围裙,成了导游;手工业者创新工艺,当起工艺师……李坑村村民邱五权过去收入主要靠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乡村旅游发展后,他先是承包村委会食堂,然后在自家开农家饭馆,现在则办起了三星级的农家乐,自己也从电脑“门外汉”渐渐成为网上做生意的高手。如今,他与7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村民李汉帮原是一个竹篾匠,常年走村串户做手工活。看着游人如潮涌来,他在家里做起了竹雕、竹画等竹制工艺品。他说:“以前劳动强度大,赚钱少,现在是轻松赚大钱,没想到我一个地道的农民居然吃上了艺术这门饭!”多年打下的基础结下了累累果实,乡村旅游真正成了农民致富的法宝。

茶农金林生的茶园是引进新品种、标准化茶园最早的一家,他所种植的茶叶最贵的每公斤就达23万元,每年靠茶叶的收入就有400多万。俞有桂的独门绝技就是雕刻,木雕、砖雕、石雕都很拿手,每年雕刻的收入也有几百万。周润发可是村民洪兆宝家的常客,“他每年都要来我家小住几天”洪兆宝说。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着重推进婺源经济发展

2001年,婺源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打“文化与生态”两张牌,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先后编制了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等四个层次规划;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制定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8个《管理办法》,推进乡村旅游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历经乡村旅游自发经营、资源整合等两个阶段后,实现“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全县先后开发出江湾、李坑、卧龙谷等20多个精品景区,其中4A级景区7个,创全国县级之最,形成“伟人故里古村游、山水奇观生态游、古洞古建古风游”的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与全国1000多家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入了浙、赣、沪、皖旅游经济合作圈、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等,融入“名山、名村、名镇”国际旅游黄金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相通、客源互送。全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飚升到2011年5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近30亿元,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7.5万余人。

说到拥有36万人口的婺源县,每年患流感的人数只有四到五个人,你可能有些不相信,身为婺源县县委书记的周遐光为我们解开了疑惑。周书记说:“水好,我们这个水都是在源头,所以没有外来污染的影响。在婺源三千平方公里以内全部都是国家一级水,一个有污染的项目我们都不能搞。全县所有山塘水库养鱼不能用化肥,涵养好水源。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2.5%。”

上海白领为去婺源

宁愿辞去高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