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电视的利与弊

看电视的利与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现代人对于电视,是一种依赖,人可以在家不穿衣服,但不能不看电视。它已经从新闻、娱乐、购物、学习等多方面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了,说电视与人的关系紧密毫不为过。尽管有些人成天抱怨电视节目没什么好看的,但就是脱离不了电视,也正是因为对电视有着太大的期望和每天都在欣赏与寻觅中度过才会发出如此感叹。而电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家常便饭,如果说以前还将它作为应时应地而看一会的东西,现在则完全成了有事没事全都开着的家什了。

大人让小孩不要多看,否则对眼睛不好,但大人何尝能自控呢?不用说电视剧每集必看,每天不落,新闻也是紧跟步伐,综艺常常按时收看,广告出来也照收不误,欣赏广告也渐成一种艺术。孩子更不用说,广告词背得滚瓜烂熟,节目时间记得分秒不差,最糟糕的是对电视节目来者不拒,一天到晚可以盯在电视前永不疲倦,不论什么样的东西总会发现可以一瞥的内容。也怪现在节目频道太多,节目形式太多,内容太丰富,那么多的台轮过来总会有让孩子感兴趣的,即使实在没好看的了,就反复琢磨起广告来,或者将《西游记》从一个台看到另一个台,半天连续看上三遍也不厌倦。

电视就像一块大磁石将人牢牢地吸住,大人们若不是有工作要做,只要能给以充分的时间,看上一整天是不会嫌的。现代人边吃着糖果零食、水果饮料,边坐在沙发里看电视的生活享受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习惯了。它的引力似乎超过了地球引力,人只会被定格在电视前,而无法运动了。由此,造就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体魄,如近视、肥胖、高血压等,也养成了诸如厌学、厌动等症。特别对孩子来讲是不利的,虽然适量的观看电视能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学习文化,但电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抽象思维、想像能力等,很多需要通过文字、书籍才能解决的问题,电视是不能替代的。

针对电视的利与弊,人们总提倡适量是最佳选择,只要不沉迷,电视是有益而无害的,因为现在的很多电视都有了防近视功能,看的时候更可以减少近视的发病率。问题是电视就是这样一种有魔力的东西,让人有时间就想看,大人一样,孩子也一样。如果不加控制,人可以在一起床就看电视或听电视,然后吃饭时看,回家时看,在家时看,晚上看,白天看,甚至只为着让它响着、开着、就这样闹着地看。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吃饭时是非边看电视边吃不可的,这是两种享受齐进行的方式,大有古代帝王所不能享用的快意。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多媒体应用 问题 策略

一、新课标对多媒体物理教学基本要求

(一)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试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在对这些常用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每种资源的优势和不足,紧密联系课程内容的需求,适时的选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当今时代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多彩,通过网络的平台,我们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网络的平台上,无论是东西南北各个地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能够在这里了解到最新的物理教学信息,都能够学到最权威的物理知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独立学习转变。

(三)重视广播和电视课程资源。广播和电视的科技信息是最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广播和电视是学生最容易接触的资源,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广播和电视课程资源来实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比如说,航天发射、核电站、环境保护等等,这些内容电视和广播都有很详尽的报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通过听广播、看电视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一)增加课堂容量。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安排很紧张,所以,以往教师在教学时就为了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时甚至会将一些内容“匆匆而过、蜻蜓点水”。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为多媒体的教学容量大,知识的密度高。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用PPT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就能争取更多的课堂时间来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不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引入很多课外知识,使物理教学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使物理教学变得更为系统和完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物理的教学往往更多是为了应付高考,所以教师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凭借自己的一张嘴、一支粉笔还有一本教材就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这样枯燥的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所以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有些学生由于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在课堂上倒头就睡,根本没有心思听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通过有声的画面,将那些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具象以后的教学内容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能够顺利的掌握知识后,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从而又能够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去,必然会让她们喜欢上物理、爱上物理的学习。

(三)多媒体教学方便提供感性材料。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重点难点,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最难掌握的几个知识点。例如,电路中的电流流动,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等,都是一直以来被公认的难点重点。原因是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其理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它的合成和分解等,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看得见实物操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三、多媒体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第一步就是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其教学成败的关键。幻灯片的背景图案、背景颜色都要精心设计,图案不能太复杂,以简约大方为主,色彩也要适中,要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清晰的展现出来。教师要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内容,整合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如果结合多媒体去讲解,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不要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师要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不要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尽管电脑可以模拟现实情况,教学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例如物理实验等,这些实验步骤必须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仅凭多媒体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实验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实验的方法、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也不能完全忽视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本与末: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的理性思考[J].学理论.2010(20)

[2]叶旭.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云南运城教育网.2009(10)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娱乐至死》;利弊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3-02

很早就听说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致死》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可苦于无暇,直到最近才有幸拜读。本书是以两位作家的预言开始的,一个是乔治•奥威尔,他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另一个则是奥尔德斯•赫胥黎,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1]

要想对两位作家的预言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我们必须先对视觉文化的崛起有一个了解。

一、视觉文化传播的源起

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近几年颇受中外学术界关注。有学者称,第一个提出“视觉文化”这一理论的是匈牙利电影评论家巴拉兹,他在《电影美学》中指出,“目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下于印刷术。”并进一步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在国内,最早对“视觉文化传播”这一理论关注的是南京大学的周宪教授和复旦大学的孟建教授。周宪在其《读图、身体、意识形态》一文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如下:“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3]由于这种文化以形象为中心,因而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读图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图像压倒了文字,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图配文”的流行表明,文字也许尴尬地沦为图像的脚注。特别是当电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后,我们的视觉经验就成了经过电子信号处理后的技术影像构成的东西,而人的生存也演变成一种影像化生存。视觉文化传播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变,对大众文化的超级迅速的复制,在消解文化的个性方面是无法回避的,就如孟建教授所言:如果说,古代的皮影戏仅仅被视为一种小小的有趣消遣,那么,电子时代终于使影像的生产拥有了工业生产的规模。[4]甚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有不少的影响。人们当然可以说,影像不过是一些海市蜃楼,只有正在放映影像的那一台电视机是真实的,但是,在另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人们正在认定或者不得不认定,影像就是实在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看清视觉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中提到,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5]同样,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对我们的影响也是空前的,而作为挑战传统文字为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同样有深刻的影响,就如,自从电视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就成为了家具的一部分。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它,对之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对此最普遍的理解是,媒介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植根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各种问题,而在于传播的技术媒介,即文化载体本身。[6]虽然业界对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褒贬不一,但我认为对麦克卢汉这一命题的最好的阐释莫过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比如,从原始社会的口传文化到古代社会文字的发明;近代社会从印刷文字到电子传媒,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本身,就意味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着巨大提高和飞跃。每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缘由,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时代,同样有其积极和消极的双面,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些,才能在应用中有意识的趋利避害。

要说起视觉文化对人们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看,视觉文化的侵入是全面的,它使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片段化、零散化,而电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贵族气息,使遥不可及的精英表现得生活化,从而缩小了大众和精英之间的隔阂,使人们第一次有“雅”和“俗”共赏的机会。特别景象制造的奇观一直是人类文化追求的一种视觉经验和审美体验,它的神圣就在于将仪式空间从日常生活中切割开来。而在今天,这种空间的分隔被消弭了,陌生化消融在日常化中。由于视觉文化的限制性很低,使得它接纳的范围更广,因而出现了所谓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在中国,终于有了与正统文化所抗衡的文化,使我国的文化走向多元。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大众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所谓的“公众”,虽然所谓一夜成名的“木子美”、“芙蓉姐姐”日渐销声匿迹,但人们的“造星”意识,特别是“自我造星”的意识却前所未有的膨胀。

同样,视觉文化在开阔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后,也给予了其消极影响。或许正如孟建教授所言,视觉文化的消极意义在于:艺术的韵味变成了“平面”。人们生活的时空发生了裂变。一切优美、宁静、精神性的东西遭到了零散化。艺术成了强化废墟和精神碎片的传媒,以至无力重建精神纬度与艺术价值。这一方面,是影像大众传媒对大众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则是丢弃深度,丢弃精神的感官革命。这种状况,使人们在“欲望占有”时,失落在视觉文化传播转型中。或者如周宪教授的观点,在影像文化传播的“图景”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影像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的要求。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

无需质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视觉文化的诱惑,有人惊呼:“现在谁还读小说,小说过时了,买个碟看看就什么都知道了,又形象。”是的,文学读物正面临着空前的边缘化。就拿中国的四大名著说,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三部被拍成电视剧,最后的《水浒传》也于九十年代在电视机上亮相,现在还有几位会去关注图书。七、八十年代的小说或散文作者最喜欢读的或许是《水浒》、《三国志》,但凡90年代后的作家,怕没有这种嗜好了,都成了电视剧了。这里我并非说电视剧没有价值,没有拍出原著的思想,但印刷文化比起影视文化来,更擅长于理性思考。看看电视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就能知道人们已经如此深刻地为媒介,尤其是视觉媒介所控制;同时人们又满怀着强烈的窥视欲,对性的窥视,对异域的窥视,所以不管是单向度的接受还是有机的抵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都无法拒绝符号对当代生活的有效支配。是的,承蒙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空间已经进入到一个审美元素无处不在的阶段:都市空间、家居空间、包括我们自己身体所构成的空间形态都前所未有的经历着审美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极具生产性和消费意味。作为这一审美历程的主要构建者――大众传媒,影像的生产和消费毫无疑问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进而对传统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构成了一种颠覆。MTV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它实际上就是用极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文明爆裂的形式,展示一个原本可以聚合的社会给一种特殊的力量击碎了,成为文明的碎片。透过MTV,在视觉文化传播的“图景”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影像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的要求。正是视觉的狂热和景观的堆积,将人类的日常生活置于一种视觉优势形成的威胁之下,控制之中。

结论: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它对传统文化的形态与理念的涂改,甚至是颠覆依然还处于进行时态,这个过程即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主体建构,也是视觉文化表征的运作与实践。每一种文化的利与弊并非全是由这种文化带来的,而是要看人们怎样清醒的看待这种文化。要使人们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不变成赫胥黎笔下的奴隶,人们在如海的信息中不使自己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不要被淹没在烦琐的世事中,我们势必要考虑如何吸取视觉文化之精华,让新的技术为人类所应用。这对于大众传媒的生产和传播体制都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苑丽娟,河南人,1981年生,毕业于云南大学新闻系,现就职于大理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P2

[2]贝尔•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72

[4]孟建.“论影像文化传播――兼议影像文化传播的兴起”,academic.省略/(中华传媒网)(2005年12月31号1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