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喜爱音乐的白鲸

喜爱音乐的白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喜爱音乐的白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喜爱音乐的白鲸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指向性 教学语言 教学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日常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时会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目标教学之外,在引导学生时,语言力度不够,目的不明确,制约并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课堂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指向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启动式”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课文《七颗钻石》的时候,我有意识地从起始做文章。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百年不遇的旱灾让我们的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教师边放多媒体课件,边深请并茂地诵读句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次的旱灾非同寻常!望着所有干涸了的河流和水井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草木丛林干枯了,看着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可是,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遇到了一连串神奇的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这个童话故事有关。

导入环节,教师的教学言语将文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时事进行整合,然后紧紧围绕“大旱灾”这个主题展开,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导航式”语言,构建课堂生成

精准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准确地传递信息,优美的课堂言语也有助于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愉快的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力度适当,在教学《喜爱乐的白鲸》时,我问学生“白鲸回去的路被挡住了,这下白鲸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还会怎么做呢?”此时,孩子的想象就停留在文本的文字表述上,由于场合的特殊性,任凭我怎么引导都不能达到预设“白鲸想方设法挣扎”的层面上去。课后,经过专家的引领,我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直接从“白鲸遇险”引到“它们被冰层堵住了去路”这样的设计缺少梯度引领,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他们无法展开想象。既然过渡缺少环境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我就加大了教学言语的力度,极力渲染和营造情景会如何呢?

于是再次试教时,我特地用多媒体呼呼的风声,以及冰天雪地的画面,并引导学生:一转眼的功夫周围都成了一片冰雪的世界,天寒地冻的,一股股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此时,白鲸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教学过程中,也许教师善意点拨会让学生灵动的思维动起来,他们的智慧就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得更远了。

三、“路标式”语言,实现课堂预设

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随课堂生成瞬息即变,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也紧紧地跟随文本指向,就需要教师动用教学语言,指向课堂预设。如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梳理文本内容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反馈:课文讲了人们救白鲸的事情。孩子寥寥数字的高度概括与教学预设截然不同。于是我立刻顺水推舟,动用“路标式”言语,引导他们走向预设。

师:你这样概括地说,没读过课文的人肯定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救白鲸,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怎样说才能让他们也了解事情的经过呢?

惊奇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能立刻明白怎么去概括文本内容,但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讲述文本内容。于是我出示句子:( )在北极玩耍时遇到( ), 人们想方设法营救,后来用( ),最终它们( )。

此时,学生的思维立刻灵动起来,一个学生说:“课文讲了白鲸在北极玩耍时遇到寒流,人们想方设法营救,后来用音乐引路的方法,最终他们得救了。”也有学生说“用破冰船破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能完整地讲述文本内容,于是我接着引导:这两个同学讲的很好,要是能把他们说的合起来讲一讲就更好了。于是学生们马上明白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小小的言语策略调整,似一块指引迷途的“路标”,给不知所措的学生指明了方向。

四、“驻点式”语言,营造课堂“磁场”

课堂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如何增强学习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小结,给学生构建一个课堂磁场,把课堂中的生成及时反馈给他们。在学习《七颗钻石》 第二自然段中“喜出望外”一词时,学生反馈这个问题的含义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是啊,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啊!看见这满满的一罐水,这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小姑娘的心情是喜出望外。)

师:小姑娘当初去找水的时候,原本只是希望找到一点水,即使是一滴水也满足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份惊喜大大超过了原先的期望。这就是喜出望外。

这种指向性教学把语言学习与悟意入情融为一炉,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言’兼备。

语言对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自己主观意识,加强教学言语指向性,不断地生成教学的经验与感悟,不断积累让自己成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志平.握紧人文精神的罗盘[J].小学教学研究,2010(6).

喜爱音乐的白鲸范文第2篇

济南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城,它以着名的三大名胜:千佛山、趵突泉和大明湖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它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称,这是泉城人民的骄傲。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济南旅游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济南旅游心得1太阳公公抚摸着我的小脸蛋,我非常高兴能来到我们山东的省会——济南,而且还是一个金秋时节,树叶有的红,有的黄,真令人感到惊叹。

我来到了济南的科技馆,那里有各种各样我没有见过的`科学东西,真是好玩极了。如,大树——眼睛张开着,他的嘴巴在向我微笑。有的,还把小猴子做成猴子秋千,我坐在秋千上,小猴子摇着头,像在和我打招呼。最有趣的是我一进门就看到的机器人,它对我说了一些非常欢迎我来到这里的话,我特别快乐。

我又来到了海洋馆,小白鲸、海狮和小海豚都出来演节目了。第一个出场的是海狮,它给大家带来的节目是上数学课,驯养师给它出了一道口算题,是五加三等于几,驯养师给它拿了几张数字卡片,它立刻找到了八的卡片,用它的嘴巴叼着卡片交给了驯养师。白鲸给我表演的节目是飞天人,它把驯养师压在水下,然后,一下子,把他抛到天上。

小海豚表演的是转呼啦圈,驯养师把呼啦圈扔给它,它就会使劲地转起来,小海豚还会玩天空抛球,它把球藏到了水底,然后,用它的鼻尖一下子把球顶到了天花板,它还会扇动着翅膀像人的胳膊一样摆动着,在水上行走,真可爱呀!

济南就像一座美丽的大城堡,吸引着我们去游玩。

济南旅游心得2暑假,我去山东济南游玩,在那里,我领略了大都市的繁华,更亲近了“泉城”这个风水老城。它虽古老,但它却已新奇的风貌,奇特的风采深深打动了我,叫我永世难忘……

济南最有名的趵突泉、黑龙泉、珍珠潭等,让我们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可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人造喷泉—泉城喷泉。

济南的小夜晚是迷人的,灯火辉煌,还映着无数池子,放眼望去好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泼墨画,还有人在其中,说说笑笑,散步散心。突然,整个城市好像停止了运转,因为,他们在等待。

“轰!”泉城喷泉出现在人们的眼中。它好像一名舞女,在灯光与群众的目光下,显得婀娜多姿;又好似一条威猛蛟龙,直冲云霄,尽显王者风范;它又仿佛是一道彩霞,迷幻浪漫,飘逸在风中与人们心中……它冲的极高,抬头仰望不及尽头,落下的泉水洒在我的身上,帮我驱赶了夏天的燥热,使我感到心旷神怡。喷泉下的.人们,兴高采烈,他们载歌载舞……

泉城喷泉虽没有趵突泉那样神奇,没有长江那样气势磅礴,但它的高耸云天,它的婀娜多姿,它的鲜艳多彩,却使我格外喜爱。在我心中,它不是一道风景,而是一个人,活在了全济南人民与中外游客的心中!

济南旅游心得3一路奔波,来到济南,安顿好后,准备开始旅程。

顶着炎炎烈日,来到趵突泉公园。绿树掩荫下,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越过小桥,随处可见鸿鸿碧泉。泉边柳树成荫,泉水清澈见底,水石相击,淙淙有声。来到泺源堂前,看见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趵突泉故世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只可惜,我没喝“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了。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喷涌而出,三窟迸发,喷涌不息。发出“卟嘟卟嘟”的声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纪念堂就在漱玉泉畔,门楼迎门屏风前后两面分别是郭沫若题写的“一代词人”和“传颂千秋”。里面的长廊边,石头都刻着她的诗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点绛唇》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随后我们来到大明湖。想必提到了大明湖就有人想到《还珠格格》里的那句经典台词:“皇上,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没错,在大明湖畔,的确处处贴着这句话。那里水并不很深,最深处也不过四点五米。

玩了一天,风景处处很美,就是济南这“热死人,不偿命”的天气让我热的挥汗如雨,不愧是“四大火炉”之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啊!

济南旅游心得4泉城广场位于济南的中心,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地。它南望千佛山,北依大明湖,东眺解放阁,西邻趵突泉。交通十分便利,不愧为济南的大客厅。 一进入泉城广场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广场正中央的泉标。泉标是天蓝色的,中间还镶嵌着一颗又大又亮的明珠。听妈妈说,泉标还有自己特殊的寓意:泉标上面的三个箭头是趵突泉那永不停歇的三股水。中间又大又亮的明珠,像人的眼睛一样,比喻泉水是济南的明珠。从外形上看,泉水还是隶书的“泉”字呢! 接着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美丽壮观的荷花音乐喷泉。音乐喷泉中间是一朵银色的大荷花,周围是一朵又一朵的小荷花。

这时欢快的音乐响起,小荷花和大荷花喷出的水柱随着音乐的节奏忽高忽低,真像一位小朋友在跳舞。这时音乐又变的激烈起来,水柱顿时像礼花似的冲上天空几十米,一直持续了很久,泉水落下的声音像轰隆隆的雷声。晚上的音乐喷泉更美。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喷泉五彩缤纷的,时而红,时而蓝,时而绿,时而黄。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文化长廊。走进去,看到了王羲之、李清照、诸葛亮、孔丘、孙武等十二位山东历史名人的铜像。

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泉城广场啊,那就快来游玩吧!

济南旅游心得5大年初一,我、爸爸、妈妈还有堂姐一同去了泉城广场,整个广场都被笼罩在节日的快乐中,广场上人山人海,大街上人流如潮。

一下车,我就嚷着要去喂鸽子,我妈妈只好对我说:“不要急,慢慢来,马上就到了!”

我们现在喷泉下合了影,又看了济南的各类文化遗产,就到了喂鸽子的地方了。

我与姐姐每人要了一份鸽子食,走到了鸽子们的中间,把一点点食物放在手心里,给一只胖鸽子吃,可是这只鸽子没有吃,只是拍了拍翅膀就飞走了。我往旁边一看,一下子就明白了许多,原来,我的旁边有好多喂鸽子的人,鸽子只有三两只,这样鸽子不都被喂饱了吗?!!我又发现旁边有个大铁笼子,大部分鸽子都在里面,去喂他们的人不多,所以,我断定他们都没有吃饱,我就去喂它们。

喜爱音乐的白鲸范文第3篇

一、关注“问”,更要关注“答”

“问”和“答”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一)教师预设避免无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但无效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预设时竭力避免无效提问。具体来讲要避免以下几种形式的提问。

1.是非式提问

教师将课堂提问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老师问学生答,教师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只追求课堂热闹,这些提问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浓,实际上缺乏思维含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密阶式提问

为保证课堂结构的严谨性,教师对整个课堂的结构进行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为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教师不惜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层层铺垫,提出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结论。这样的提问看似无懈可击,但还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从长远来看势必会阻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钓鱼式提问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是为了钓到自己需要的“鱼”,这种提问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但教师的答案或思维是固定化的,问题抛出后,教师只按自己预设的答案或思维进行判断,学生有个性的回答都要被引导到老师的思维河流中去。如《喜爱音乐的白鲸》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描述了哪些人,分别用什么方式救白鲸的?教师的意图很明显,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每人说一句或几句,最后教师再总结。但反思这一教学过程,训练了谁的思维,可以说是训练了教师的思维。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是单一的,教师的思维则是系统的,孩子的思维是混乱的,教师的思维则是有条理的。教师只是为让学生找到答案而教学,没有想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其实老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设置:请同学们拿出铅笔,仔细阅读,找出救白鲸的人,看谁找的人多,如果找出这些人之间的联系会更好。这里面有学习习惯的指导,更是对学生思维系统性、条理性的训练。

(二)学生回答重视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与其说是教师的“问”,不如说是学生的“答”,因为教师的“问”多是预设好的,而学生的“答”则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是不是自己所要的答案,答对了就继续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就努力引导到自己的答案上来。这样的课堂话语权还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

其实,学生的回答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善于捕捉资源的意识。笔者在讲解《指南录后序》的“22个死”那一段时,我想若是按传统地串讲,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总的问题:对照译文,我发现至少有两个句子翻译得不好,你看你能不能找出来,指出怎么翻译效果最好。然后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给他们去学习,他们阅读得很认真,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他们发言时,学生并不是按老师的答案直达目的,他们发言的内容只是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句子,这就产生了新的资源,我让他们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和想象,他们的问题和发现让我对课文也有了新的思考。到最后一个同学发言时,她有些犹豫,因为我说的两处翻译不够好的地方已经讨论完了,她很怀疑自己的想法。我说:“这不一定,老师也只是暂时发现这两处,或许你找出的内容更有思考价值,你的发现更加精彩。”果然,她提出的问题是我不曾料到的,让我对这一段的内容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节课,不但我感觉收获颇多,学生也积极地动脑动手,参与,发现,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源于我对学生回答这种资源的及时捕捉和利用。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必要时利用好这种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有位教师在学生问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话为什么是经典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他是鲁迅写的”,这样的回应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老师的评语是“罗嗦至极”。再看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案例,老师问第一小节有几句话,学生说有三句话,老师问有不同意见吗,一学生回答有四句话。这时候这位教师抓住这一错误资源说:“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很好,这样吧,你推荐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你读第四句。”三个同学读完了,这位同学给老师说没他读的了。这时候老师又及时作出回应:“你听得很认真,知道为什么没有第四句话了吗?”学生自己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善于利用错误的资源,及时作出回应,从错误生成到有意生成,实现了成功的扭转。

二、关注“果”,更要关注“因”

所谓“果”是指结果、结论,所谓“因”则是得出结论的过程。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关注结论是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或体验而获得的。

我们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而后通过做题训练来巩固。因为教师认为学生自行去探究牺牲了课堂的有效性,无法保证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但这种老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做法实际上是老师替代了学生进行抽象的过程,学生看似学得轻快,其实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只识记知识却不知道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

所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慢”的过程,只有把结论和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多样化的思维过程,经历了多种观点的碰撞,或者说只有让他们自己体验了,经历了,所得到的结论才能走进他们内心深处。

看一个成功的案例。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简要概括故事情节后,要求同学们为杜十娘做一回“策划人”,除了投江自尽外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出路。而后老师进行思维的聚敛,启发学生人物的活动和选择能不能违背人物自身的性格,能不能脱离她生活的时代背景。大家又是一阵讨论,一个一个分析,到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得出结论:她唯一的选择、唯一的出路,是用自己的死来表明理想的高贵和现实的卑劣,照应题目中的“怒”,她是以了结生命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控诉!我想,经历了这样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杜十娘一定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关注“知”,更要关注“情”

所谓“知”是指“知识”,所谓“情”是指“情感”,进一步引申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情感丰富甚至带来价值观的转变。教育家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充满期待,饱含情感。但教师仅仅做到此还不够,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意料之外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所以它教育中的作用有时比正规课程还为重要,尤其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发展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当我们回忆对自己影响较深的老师时,我们能回忆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与这位老师有关的故事,或者是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关注“隐性课程”,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精心准备的表扬孩子充耳不闻,而有时无心插柳的一句话却能让孩子激动不已。沈坤林老师在《呼唤“作文”课》中回忆了自己在读师范时,又一次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誉为运用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因而学习热情高涨,把图书馆里凡是借得到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全部借来认真阅读揣摩。所以,“隐性课程”一定与孩子心中恰好的某个点相连着,如果教师能找到孩子隐藏的那个点,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二)促进学生“观念”的诞生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实习老师上《滥竽充数》,老师讲完课文后,让班上同学评说“南郭先生”。绝大多数孩子都顺着老师的意思把“南郭先生”批了一通。最后一小男孩怯生生地站了起来说:“老师,在我看来,南郭先生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是大家都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课后班主任老师说这个小孩就是班上的“南郭先生”,他学习成绩差,没有人亲近他,没有人跟他玩,更没有人主动帮助他,他是带着这种心情去解读“南郭先生”的。余文森教授把这种解读看成是一个观念的诞生,绝大多数孩子在这节课收获了知识,而这个孩子在得到这个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观念,这个观念也成为“个性化的知识”。“要是大家都肯帮他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会成为他的人生信条,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这个案例也启示我们,只有把文本知识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学生才可能转化为自己“有个性的知识”,才可能有“观念”的诞生,而观念也许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许是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让学生主动发展,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变革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10

[2]王意如.学生共同体与“好课”概念的颠覆.语文学习,2011.5

[3]沈坤林.呼唤“作文”课.语文学习,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