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1篇

中国梦,是五彩斑斓的。它有着很多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蓝色的梦。蓝色象征的是蓝色的天空。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寄托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或许在外太空是黑茫茫一片,或许到太空的距离还很遥远,但这都不会阻挠中国人对它的探索。还记得中国首次进入太空的伟人吗?他就是杨利伟。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的航天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红色的梦。红色象征的是红色的火炬。当奥运的火炬传遍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当生活在鸟巢上空熊熊燃起,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缓缓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赛场上响起,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百年奥运,百年梦想。中国人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不知多少年,留下了不知多少的汗水。但终究实现了这个梦。中国的奥运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黄色的梦。黄色象征的是土地。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奇迹啊!中国现在拥有的土地居世界第四。黑土地上丰收的事中国梦。中国的土地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绿色的梦。绿色象征的是绿色的和平。中国人时刻不忘世界的和平。和平、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是我们的理念,也是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多年来,中国人奋斗着,就是因为想让和平,因为只有和平,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好,人们的生活就更有保障了。现在,世界通过努力,更和平了,这不正是我们大家希望看到的么?中国的和平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粉色的梦。粉色象征的是粉色的健康。中国有很多老人无家可归,身患疾病,最后因为没钱治病所以死去。而现在,中国有了很多的养老院,这样,许多无家可归的老人就可以去那里,也不至于流浪街头。中国的幸福梦实现了。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个能够做梦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每当我看见一个个飞船发射成功,飞翔蔚蓝的天空时,我就有了一个梦,一个很大胆的梦,就是长大后当一名航天工作者。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2篇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的媒介。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的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无论组织怎样的课型,都习惯于把语言当作知识来教授,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讲解语法规则。分析课文及进行一些机械操练上,在课堂上很少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尽管教师备课很认真,上课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新时代对英语教学提出要求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完成不同课型的教学任务。

一、对话课

对话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立足教材本身创设语境自然引出某个话题,结合相关的语言知识,包括生词、短语和句型等,让学生掌握涉及这个话题的基本表达方式,发掘适用于设计任务的语言材料,再根据需要设计出学生可能经历的真实交际任务,或能促使学生语言学习的教学型交际任务,引导学生两人一对或四人一组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或自编自演对话。

二、阅读课

阅读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多方位,多层次地训练、发展他们阅读技能、技巧。一般说来,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让学生先速读全文,回答一个涉及课文理解方面 简单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略读,扫读完成有关课文主旨和内容细节等方面的对错判断或问答题,解决文章理解层面上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听课文录音磁带,跟读等形式发现有关文章语言层面上的问题或疑难点,教师还可以给一些时间,让二人或四人一组讨论有关课文中的主要语言点、难点和重点等,后再让各小组代表说出课文的生词、短语、主要句型和重难点,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或进一步提出疑难,且这些疑难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解答,若出现不够完整时,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可以设计一些提高技能的题目进行课堂测试(课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进行对课文的复述(包括提供关键词复述、转换人称等)课后再进行读写、改写及缩写等,这样便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达到不断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使他们在自由探讨中学习,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在争论中思想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生机活泼,兴趣盎然。

如Project English BⅢ Unit 1 Topic 3Section C 1a.教师可让学生先速读课文,回答问题: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 然后仔细读一遍课文后完成1b Work alone-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s,随后教师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磁带跟读,再由两人或四人讨论有关课文语言点、重点和疑难等并由代表提出问题。此时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英语程度较好的同学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再由教师解释或补充。这样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大胆质疑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至于有关课文中的主要语言点和重难点,可以通过练习(设计在小黑板)上,当堂进行课堂测试,通过这种测试方式,学生又能在课堂上高效地接受和巩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复述课文或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一项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扩充课文片断。让学生讨论造成无家可归的还有什么原因,为中学生你应该如何做,如何劝说家人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等。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复习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及珍惜好时光努力学习的情操,实现了由学习基本知识到到技能到情感的提高与拓展目的。

三、复习课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3篇

前不久乔丹的两个儿子马库斯乔丹和杰弗里・乔丹在微博上晒了下哥俩儿在拉斯维加斯疯狂一夜的花销(5.6万美元),这招来了诸多非议。结果,没过多久迈克尔・乔丹就对此事作出了回应。他将25万美元捐给了夏洛特梅克伦堡地区的教育系统。

由于政府方面大范围的削减财政,夏洛特地区的教育系统共计削减了125万美元的开支,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学生运动会的全部经费,而乔丹也正好就把这笔钱用在了这里。“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途径来帮助夏洛特地区的中学,这是个好机会,这种方式也是好选择。”乔丹说。这次捐款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为球队在夏洛特地区开发球迷;二,顺便让自己的品牌更深入人心。虽然是这么说的,但这其实只不过是乔丹掩盖教子无方的借口。儿子闯祸了,父亲必然得出来擦屁股,所以用善举来平息人们的不满言论比澄清事实要有效得多。我大胆猜测一下,乔丹兄弟这次游玩是老乔丹的意思,毕竟5万美元不是小数目,乔丹再有钱,也不会任由两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儿子如此大手大脚,所以此次游玩经费一定是与二人考试得了100分类似的奖励有关。只是乔丹没想到儿子们过瘾完还在微博上炫耀了一番。所以乔丹才出来破财免灾的。这25万美元花得真值,不但教育了儿子,也给许多孩子带去了欢乐,并让人们再次记起乔丹的威名。

NO.2 快餐小王子

卡隆巴特勒在NBA成功吗?一般吧,不红不紫。但也许离开NBA后,他能够成为NBA再就业人群中的先进模范。从2007年至今,他已经拥有了六家汉堡王分店,虽然是投资界的菜鸟,但他表示在不远的未来,打算再开六家分店。除了投资快餐业以外,他还有意进军电影业,他的经纪人本身就是一个电影制作人。看来巴特勒退役以后既有饭吃,又有电影看,这才是快活的人生啊!

NO.3 纲哥与加嫂

2010年8月末,“增爱之夜动感中国”慈善晚宴在北京举行。邓亚萍、王义夫、申雪、赵宏博、桑兰、孙明明等数十位明星出席了活动。而来中国参加活动的保罗加索尔也应邀与女友一同出现在了慈善活动中。在会场门口与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偶遇。两人四目相望,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遂合影留念。不知道,这个桥段会不会被郭老师写到以后的相声段子里,总觉得这是个很可乐的事情。

NO.4 法盲

前NBA球员鲁梅尔・罗宾逊“进去”了。原因是他谎称自己做生意,向银行借款70多万美元,然后却把这笔钱全部用于生活开销上。结果银行方面提起了诉讼,联邦法院认定他犯有包括银行贿赂、通信诈骗,联合银行诈骗、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声明等11项罪名。他有可能面临30年监禁,并且为以上罪名支付100万美元的罚款。他曾是NCAA球星,1989年与格伦・莱斯等人一同带领密歇根大学赢得NCAA冠军。1990年,在首轮第十位被亚特兰大鹰选中,但他的NBA生涯只有6个赛季,并先后辗转鹰、网、黄蜂、开拓者、太阳以及湖人6支球队。

NO.5 黑狗掏心

此前曾传闻克利夫兰骑士队欲出售部分股权给黄健华领导的中国财团,但这笔交易因詹姆斯的离开而早在几月前就胎死腹中了,黄健华也在接受采访时证明了这一说法。“当詹姆斯走后,骑士的市场价值就下跌了,所以我们停止了收购。”黄健华说。投资成功有时只在一线之间,詹姆斯让许多人一夜暴富,但他的离开也让一些人的算盘落空,黄建华以及他身后的财团原本希望凭借詹姆斯的名气为自己牟利,但美国人的钱却不是那么好赚的,不知道骑士股东们是不是合起伙来套黄建华财团的钱呢?

NO.6 小帕克?小伊娃!

如果您是八卦新闻的忠实读者,那么您一定会发现,莎拉波娃和武贾西奇在本赛季的出镜频率呈直线上斗。在以往,武贾西奇总是负面新闻的主角,但自从跟了莎拉波娃之后,他逐渐转型为走时尚路线的“猪肉王子”,由此可以看出爱情的魅力。这就好比我们编辑部的老孙同志,从不修边幅到英俊潇洒只用了短短的一周,为什么呢?因为他结婚了(老孙别怪我,剧情需要)。所以对于“莎拉&武贾”他们绝对有成为“下一对帕克&伊娃”。最近,莎拉波娃出席了自己代言的时装品牌秋季新品的派对。而武贾西奇自然也就成为了嘉宾的家属。

NO.7 拉拢关系

勒布朗・詹姆斯在克利夫兰已经臭的不行了,所以他只能在迈阿密地区找些心灵上的慰藉。最近他来到了迈阿密大学,与迈阿密飓风队的球员们一起进行了训练。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热队球员尤杜尼斯・哈斯勒姆,麦克・米勒,帕特里克一贝弗利以及新奥尔良黄蜂队后卫克里斯保罗。

“毫无疑问,他们的到来对我们的球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可是NBA最好的球员。”飓风队教练弗兰克・海兹说。詹姆斯等人在练习赛上表演了各种各样的进球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扣篮。热队球员来迈阿密大学倒是容易理解,保罗来干什么呢?不过通过几件事不难发现些问题。保罗和韦德都是AJ旗下的代言人,韦德和詹姆斯是队友,由此可以证明保罗和詹姆斯一定扯上了关系。

NO.8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公牛中锋乔金・诺阿没有参加法国队世锦赛之旅,是养伤,也是因为与球队续约而无暇他顾。他希望能够在新赛季开始之前与球队达成一份长期的续约合同。“这是我的目标,我并不为此担心,我觉得到最后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发生,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赛季感到激动。”诺阿在一次慈善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说。25岁的诺阿是2007届新秀,新赛季将是他新秀合同的最后一年。上赛季他被足底筋膜炎所困扰,但从这打高尔夫球的架势来看,似乎是痔疮犯了?

NO.9 落不下的伊娃&帕克

托尼・帕克因伤未参加土耳其世锦赛,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和妻子伊娃出现在第62界艾美奖颁奖典礼上,帕克夫妇这次前来是因为伊娃受邀为喜剧类奖项最佳男主角颁奖,帕克的身份仍旧是家属。总觉得帕克的未来会变成吃软饭的,因为如果从篮球场退役,他的曝光率将极低,也只能成为伊娃背后的男人,成为伊娃餐厅的全职老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NO.10 会跳舞的老狐狸

美国综艺节目《舞蹈之星》第11季里出现了里克・福克斯的身影,他的搭档是两届冠军奇瑞尔・巴克。当然,福克斯这次是抱着学习舞蹈的坚定态度而来的。为此,他还在微博中狠狠地说:“就是奇瑞尔了!她有两个冠军,我必须要为她拿到第三座!”不知道福克斯在NBA中的夺冠宣言能否在舞蹈大赛中应验。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4篇

纠缠不清的问题,倔强地盘旋下坠,又聚结更多问题,成为更大的下旋模式;这些问题是很让人沮丧,但也并非超自然的怪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各种错误与不幸的实体结果。无家可归、让人买不起的住房,及其各种衍生问题,都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及其后的战争年代中找到实体的根源:在30年代人们也盖不起房子,而大战期间建材与技术工人都投入紧迫的战事之中,而不是投入较不急切的民间需求之中。

……

悲观地看,我们必须记住,穷人的住房短缺、具包容性的社区之消失,及对于汽车的过分依赖,这相互纠缠的恶性循环,它的源头就在大萧条和“二战”的那十五年里。想解开那恶性的循环需要和平与繁荣;人民必须要能接受改变城市扩张区的密集化和重建过程。假使经济大恐慌、战争、停滞型通货膨胀和预算削减要再重来一次的话,足可让北美洲人民正式且永久丧失解开这恶性循环的机会。

企图修补城市扩张的各个办法都具有一项优势,就是城市扩张太明显是浪费且无效率的。北美人民崇尚效率。北美的关于规模效率的民间英雄,如埃利惠特尼、亨利福特及步其后尘的一大批效率专家,早早就已经说服了北美的政客与人民:规模经济是美国的高水平生活的成因。

这的确是个部分真理。当生产处理的物品是个个完全相同的,比如玻璃丝袜或是轧棉机、汽车,或其他机器的零件,它们的研发与设计都已经完成了,如此,则规模经济很容易达到。加工处理越多相同的物品,每件物品的经常性费用就越低,每件物品的成本也就越低。然而,效率并非解开文凭主义、科学心境萎缩,以及职业自审失败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之钥。这些是文化失败的交错盘结的证据,值得我们教育与学习。

教育界的错误转向之细节线索很快地就被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们指认出来,他们抱怨自己的大学教育被欺骗了,因为自己像原料一样被灌入无人性的生产线中。 在培育人的过程中,效率和规模经济就不适用。要使一个人成为社会中能被认可的、成功的一分子,是需要一大批慷慨细心照顾别人的人。许多自传和回忆录都满怀感激地指证这种救命的、激励志气的关爱。

会计师、牧师,以及其他高学识的专业人士,他们其中有的已经拥有了梦想中的事业,但却未能负起道德上职业上的责任,在他们向前辈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并未受到足够的教导,让他们能遵循社会所期许的文明准则。这些职业人士就像孩子们一样,需要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为什么如此。

在大学教育文凭化之后不久,工作负荷过重的教授们发现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已经被大批地(应该也是高效率地)处理过,但处理得甚为不当,以至于需要补教他们数数字、阅读能力,议论文写作,不然没法在大学里颁给他们文凭。在一个复杂的文化中教育人需要大批甚至充裕的师长和模范。这虽然昂贵,但绝对必要。或许这也只是生命本来就昂贵的一个例证吧。仅为了生存下去,生命就需要能量供应生命体之内、之外;这比起死亡与衰败的低开销来说,确实是胃口极大的。而一个文化单单要继续生存下去,也就大量需要来自许多人的亲身教导的这种能量。

当我们的社会处在比今日要穷很多的过去时,它还是有办法应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必然伴随而来的开销和低效率。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的穷而旺的文化又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呢?答案是,所有的文化一向都大量依赖社会区中自然存在的重复性:不同的个人,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社会并为它做出贡献。即使是贫穷的社会也能养得起师长和模范,因为社区里这样的人是附带性地扮演这种角色的,一边享受生活或是以他种方式谋生;讲故事的能干商人与工匠、乐师、赏鸟者与其他自然爱好者、艺术家、冒险家、女性主义者、世界主义者、诗人、志愿者与实干家、棋士、玩骨牌的、道德家、从生活中学习与从书中学习的哲学家――他们在社区中是有形可见的,但在社区变得已不复可见时,他们在年轻人的眼中也不复得见。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5篇

   《风雨哈佛路》整部电一影不到90分钟,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这种莫名的感动,感动的是那种向前看;也感动于在哈佛校园里老师说的,他们都是普通人,而我们也是;也更感动于,我只是需要有一次机会,需要一次机会爬出那个环境。那个社会,那样的环境,真的给了她这么一次机会,她上了哈佛,在纽约时报有一份工作,学费是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支付的。

   那样的环境,每个人都是愤怒、疲惫,他们挣扎着活下去,他们整天谈论的是毒一品、一性一、酗酒。我们对微小事物的视而不见,我们看不到那种改变,看不到那种改变对于我们人生的影响。“我的父母迫使我向深处里观察,我有幸看到微小的事物是如何最终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产物的。”我们把触角伸向了四周,但却没有告诉我们自己,这是一种渴望,不是不可能。

   经历了睡大街地铁,沿街乞讨,甚至当了小偷,在收容所里所见到的难以忘怀的过去,所有的这些夹杂起来,却没有让这个女孩陷入到那样的环境里,那本身属于她的环境里。不是一时的心情冲动,她说:“我不想做傻瓜,我要去上学。”在美国那样的环境里,并没有要她必须提供户籍证一件、学籍档案、上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成绩,如果这些是必需的,我想她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机会。

   “或者我可以推自己一把,让我的生活变好。”是的,如果有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不断向前的话,那种力量应该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那种怀揣着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不管这种力量有多少,那总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在推着自己在前行,而不是别人。

   读别人,总能反观自己,对照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经历,有时候会感觉到羞愧,因为那算不了什么。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学生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思考,突然觉得世界的广阔,过去的大学两年生活是虚度的两年,没有认识,没有思考,是活着,没有生活……什么是生活?人在迷茫时,看看电影或许会带来启发,最近看了不少经典电影,尤其是昨日晚上看了《风雨哈佛路》,感受颇多。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追求亲情的,渴望父爱母爱的孩子,这是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或许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个贫穷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透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在电影开头莉斯无怨无悔甚至逃学只为照顾吸毒,有精神拨那个的母亲,还是在电影的最后,莉斯说她愿意用她的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和哈佛大学学习机会来换取她的完整的家。

   甚至她开始改变也就是她明白她务必做出选取的那一刻也是在母亲去世之时……其实,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莉斯来说,父母的爱个性是母亲的爱是她最渴望的,虽然父母是“瘾君子”,但是她始终还是爱着他们,她觉得父母是爱她的,虽然他们忘记了。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在面试的时候,莉斯本人也意识到她母亲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顾着自己的母亲。在我看来,这份爱虽然伟大,却也是一个枷锁,束缚着莉斯,明明有潜力读好书,改变命运,却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放下,等到母亲死了,才真正冲破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爱的两面性在那里完全的表现出来,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却是束缚、枷锁,这就带来了人生的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份爱?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追求亲情的,渴望父爱母爱的孩子,这是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或许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个贫穷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透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在电影开头莉斯无怨无悔甚至逃学只为照顾吸毒,有精神拨那个的母亲,还是在电影的最后,莉斯说她愿意用她的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和哈佛大学学习机会来换取她的完整的家。甚至她开始改变也就是她明白她务必做出选取的那一刻也是在母亲去世之时……其实,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莉斯来说,父母的爱个性是母亲的爱是她最渴望的,虽然父母是“瘾君子”,但是她始终还是爱着他们,她觉得父母是爱她的,虽然他们忘记了。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在面试的时候,莉斯本人也意识到她母亲像她的孩子,是她一向在照顾着自己的母亲。在我看来,这份爱虽然伟大,却也是一个枷锁,束缚着莉斯,明明有潜力读好书,改变命运,却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放下,等到母亲死了,才真正冲破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爱的两面性在那里完全的表现出来,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却是束缚、枷锁,这就带来了人生的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份爱?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他们比我们幸运,或者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戴维老师。但是,这份幸运也是她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不放下的那个30秒。没有这份坚持与努力,便没有她在学校读书的机会,更没有之后戴维老师对她的那份帮忙。所以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幸运与过人之处,其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坚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样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学生观后感    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默默的品味着这句话。在《风雨哈佛路》主人公丽丝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光芒,为每个迷离的孤独的青春行者点亮了奋斗的征途。

   这是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母亲染上了毒瘾,不久死去,父亲被送进收容所,她无家可归。母亲去世的时候,她久久地躺在母亲的棺材上,试图寻找到那遗失的母爱,她能向谁诉说这份撕心裂肺的痛苦呢?儿时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凄凉的家庭,颓废的生活,无法捡拾的亲情,同学的歧视和嘲笑。可是明天依然要继续,路还是要走,而此时,她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依靠,没有丝毫感情寄托的地方,她只能一个人默默的前进,默默地接受着一切。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更好地生活。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本该拥有的欢乐和幸福却离她那么遥远,命运无情地要让她承受如此的苦难。然而,她没有堕落,相反,她奔跑在大街小巷,用两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她做了太多不可能做到的事。最后,凭借着那份执著和勇气,她站在了哈佛的演讲台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书写了美丽的奇迹人生。

   是的,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没有人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但你可以改变这一切,逆转自己的人生轨迹。

   漫漫的人生路上,你我都是孤独的行者,静静的追求自己梦想中的天地。会迷茫,会感伤,也会恐惧,但这不妨碍我们勇敢地向前进。每次想到丽丝,我都有说不尽的感动与震撼,没有依靠的黑暗生活,不仅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反而成就了她的辉煌,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其实在很多时候,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认为,或者别人所认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远的沉浸于这份不幸,让自己永远的不幸?还是抓住这个不幸,竭尽自己所能来改变它,或者说是改变自己呢?其实,回顾过去,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在苦难面前,不要脆弱地等待安慰,不要以为世界会随你的意志而改变,因为别人的意志比你强大得多。成功永远不会青睐于任何想不劳而获的人,只有不断努力的人才能获得它。

   我想我所学到的,我所收获的是人生的哲理智慧,我所要做的,就是微笑面对挫折,坚强面对苦难,将青春的每一串足迹都认真地镌刻上拼搏的意义!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学生观后感

   如果不是苦难,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长大

   题记

   在高考前我看了一部电影,叫《风雨哈佛路》,这是一部关于教育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很艰难的环境中通过教育,最后改变了生活的故事。

   关于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变,不管是环境改变了那个女孩的童年,还是哈佛改变了那个女孩的现在,还是教育改变了生活,不管怎么说,整部电影都在描述有关改变的事,因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

   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吸毒的父母、不用每天挨饿、更不用15岁就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但是,有一点我们很像,就是在人生路上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只是有人选择了退却,有人却选择了冲向成功。“我没有退路,叫我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活在每一个拐角,我们总是给自己太多的退路,我们总是怕有个万一。可是,这是这写退路让我们忘记了要全力以赴的前进,忘记了要永不屈服的努力。而且,失败后我们又得到太多的安慰,似乎因为别的种种我们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都忘记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显然电影里的女主角是没有退路的,所以是她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的。可能我们真正懂得放弃所有向前冲,当我们真正懂得逼自己,也许机会才会出现在下一秒。

   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是分先天和后天的,先天只能给我们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然而真正的幸福是靠后天我们自己的努力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做不完,好像什么都堆到一块了,怎么也处理不完。原因其实很可笑――我们忘了自己是怎样在推延中浪费一天一天了!“后天的事情明天做也来得及”“哎呀,我再睡10分钟”“明天做,一定哈”……我们不断的拖拖延延,却还要抱怨机会怎么老是不降临?

   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没有太多的起伏,没有太多的波折,一切似乎早已注定如此,欠缺的仿佛只是时间。小小的丽莎,有着同生活在这个世间任何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孩子一样温馨的记忆。莺飞草长得春天,母亲带着她去公园,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母亲紧紧地她抱在怀里,那样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喊叫。那份记忆深入骨髓,温暖她18年动荡艰辛的人生。即使在多年之后,在面对纽约时报的评委,她仍旧以平静而缓慢的语调述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虽然她曾经做过一些事,总是这样,总是这样……”吸毒的母亲在送去戒毒所回来后终于无法继续忍受丈夫的无能,带着丽莎的姐姐去了爷爷家――另一个暴力者。丽莎天真的以为她留下就能阻止这些,却不料被送去了收容所,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15岁那年丽莎认识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同样的无家可归,生活开始沉沦和躁动中生长着,乞讨,偷窃,无穷无尽的流浪。母亲的去世像人生之河中一个不经意的转弯,轻轻地,白纸折一下,再展开也有了痕迹。丽莎开始上学,日以继夜的读书,也许是生活的经历也许是天分,丽莎的成绩出奇地好。纽约时报的奖学金给了她另一个机会可以去哈佛读书,或许一切正如丽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我非常幸运,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被从身体中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然而,在她心底,这一切都抵不过她幼年温馨的记忆:母亲带着她去公园,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那样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喊叫。

   我常想,如果丽莎的父母没有染上毒瘾,如果他们还住在学院路,她一定会有幸福的童年,和任何孩子一样的幸福。然而,这样的她还能坐在哈佛的课堂里吗?这是否就是所谓的上帝的公平?还仅仅是上帝的玩笑?生活是如此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我想,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女主人公都会被我记起:那是一种不开明,不明确,却表达一种内敛的表情、不崩溃的尊严和不狼狈的痛楚。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离家潜逃行为;情绪障碍;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35-02

青少年离家出走(run away from home)是指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1 d以上的行为适应障碍[1-2]。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现状及规律,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6月对河南省4个省辖市农村初、高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首先在每个省辖市确定1个县,每个县将中学按类型分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5层,对各层所有学校登记编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每层抽取1~2所调查点学校;学校确定之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班级,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共抽取39所农村中学8 316名在校学生,其中普通初中学生1 516名,重点初中学生1 789名,普通高中学生1 685名,重点高中学生1 870名,职业高中学生1 456名;年龄在11~20岁;男、女基本各半。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及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3],制定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有关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现场无教师,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

1.2.2 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判定标准 凡在调查前的12个月里,在孤独、因学习压力心情郁闷、失眠、伤心绝望、产生自杀意念5项指标中,某项指标选择“经常”或“总是”答案的计为阳性。在5项指标中同时有2项以上指标为阳性的计为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阳性。

1. 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有36.1%的学生在调查前的1 a中想过离家出走,即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其中男生为33.6%,女生为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P<0.01)。有6.9%的学生在调查前的1 a中曾离家出走,其中男生为8.3%,女生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3,P<0.01)。

2.2 不同学段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在调查前的1 a中初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为36.0%,高中生为35.8%,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为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P>0.05);初中生有8.3%尝试过离家出走,高中生为5.6%,职校学生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

2.3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离家出走倾向 在调查前的1 a中非重点中学(包括初、高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为33.1%,重点中学为38.3%,职校学生为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1,P<0.01);非重点中学学生有6.4%尝试过离家出走,重点中学学生为7.3%,职校学生为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05)。

2.4 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根据长期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将学生家庭分为双亲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及父母均缺失家庭(长期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没有父母亲)5种类型。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报告率见表1。

2.5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子女离家出走倾向报告率亦有明显不同,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均随父亲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6 有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情况 有离家出走意念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占49.7%,无离家出走意念的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56,P<0.01)。尝试过离家出走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占57.9%,无离家出走的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03,P<0.01)。

2.7 城乡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比较 与城市中学生比较,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P<0.01);尝试过离家出走的发生率与城市中学生(6.5%)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的意念,离家出走意念与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与江西[4]报道基本相同,高于江苏[5]报道的结果。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低于男生,但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男生;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发生率不同,大家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均为最低,再婚家庭青少年离家出走意念及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学生;父亲文化程度对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具有明显的影响,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学历家庭的学生。

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如学业压力、代沟、影视文化的冲击[6]、紧张的家庭氛围、早恋[7]、家长疏于管理、犯、贫困和逃避等[8-9]。对尚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家庭和父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保护者和依赖者,离家出走不能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由于没有收入,缺乏社会经验,从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约有50%的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儿童身体遭受伤害,约1/3的儿童遭到犯”[10]。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特别是经常出走、出走时间很长、离家较远的,很有可能参与一些非法活动,包括吸毒、酗酒、混乱等,反而会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加沉重的伤害[11-12]。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离家出走意念的农村中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行为集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出走意念的学生,表明多数农村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有其深层次的不良心理-情绪障碍基础。建议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的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中小学校应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班主任对学生中离家出走的高危人群,如再婚、父母均缺失家庭的儿童以及学业不良、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及个性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的儿童予以重点关注,做到早期发现,提前干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努力改变重智力开发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倾向,在满足孩子的物质、智力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孩子营造相互尊重、平等、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平时尽量多与子女沟通,倾听子女的心声,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学生离家出走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周凯,叶广俊.对国外儿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调查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4):151-152.

[2] 杨心德,陈霞.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31-36.

[3] DANICE K. EATON, PhD,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EB/OL][2006-06-09]. cdc.gov.

[4] 黄晓君,胡珊,罗物强.江西省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757-758.

[5] 戴月,史相民,潘晓群,等.江苏省青少年自杀与离家出走倾向调查.中国校医,2007,21(1):11-13.

[6] 王柏翎. 对中学生离家出走的生理及心理原因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8):76.

[7] 李茜.法国:工作小组探讨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 中国妇女报,2008-04-08(A04).

[8] TECHAKASEM P, KOLKIJKOVIN V. Runaway youths and correlating factors, study in Thailand. J Med Assoc Thai,2006,89(2):212-216.

[9] ULUSOY DM, DEMIR NO. Situational runaway adolescents: A study on risk factors from a Turkish sample.Int J Adolesc Med Health, 2006,18(2):271-280.

[10]TYLER KA, CAUCE AM. Perpetrators of early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among homeless and runaway adolescents. Child Abuse Neglect, 2002,26(12):1 261-1 274.

[11]HAUKSSON H, ARNARSON EO. Operation of an emergency shelter in the Red Cross House (RCH) for runaway, throwaway and homeless adolescents in Iceland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0. Laeknabladid, 2003,89(6):507-512.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7篇

《三毛流浪记》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名作。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早在1935年就问世了。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1“我们要爱护、培植、尊敬儿童!”“儿童节是属于儿童的!”这些谎言在人们说出的时候,难道没有把三毛和在街边流浪,无家可归的儿童当做应该爱护、培植、尊敬的众多流浪儿童吗?虽然是在四十年前,但由此可见,仅仅四十年,三毛所在的中国社会竟如此冷酷无情。从三毛的身上,我们能看见对社会的讽刺、对流浪儿童的不公、对政府的抗议、和与命运的诉说。

因为贫穷、流浪、乞讨,才被那些富人、警察等这个阴暗社会上层的人所嫌弃。他有过数不尽的的打工、挨打、挨饿、挨骂的经历。去印刷店打工,三毛需要反复的做这几件事:做饭、看孩子、洗衣服、扫地、倒痰盂。稍微做不好就挨打。在吃饭时,三毛只能看着,一口都吃不上。

三毛自己还是个孩子,却因为生活的处处不如意,独自就承受了异常之大的社会压力,目睹了这个黑暗、肮脏社会的罪恶之极。但正是因为自己目睹了活生生的强烈罪恶,三毛才磨练出了分辨善恶,不偷不抢,即使是穷,也要穷的清白!不向悲惨的命运低头,靠自己的力量来生活等品质

即使是现在,街边也有许多无爹无娘、三餐无继、宿天露地的流浪儿童。《三毛流浪记》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儿童的凄惨悲苦、无依无靠。他(她)们还仅仅只是一些孩子啊!有钱人家吃喝玩乐,无忧无愁,连狗都穿上了衣服;树都穿上了御寒的稻草。而那些在街边流浪的孩子呢?他(她)们连三餐都成问题,衣服就更别提了。

当今社会居然有这么多流浪的孩子,有钱、富贵人家可能对他(她)们不屑一顾,感受不到他(她)们的痛苦。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的中国公民,我们应该学会不嫌弃、不厌恶他(她)们,友好地对待他(她)们。即使是手头没有零钱,对他(她)们说一些善良的话语,也是一种施,叫“爱语施”。

既然有这么多连住处、父母都没有的人,相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是这么美好、舒适,远远超过他(她)们。所以,在你抱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想做一些让老师、父母难过的、伤心的事情时,请你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环境差、受到的挫折更有冲击力的人,可他(她)们还在坚强的活下去,为生活而加倍努力着,心里充满了希望。

我也有过极端的念头,但正因为这样,我一遍又一遍在心里的对自己说:不要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被击垮,世界上还有很多遭受比我挫折更大的人,他们都挺过来了,那么我只因为一点点小得不能再小的挫折就走极端,那么不是太好笑了吗?

不要糟蹋美好的人生,让书籍来帮助你,在里面寻找安慰,让你安然度过挫折,让你的意志力经过打磨之后变得更强。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2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三毛流浪记》,主人公三毛,头顶三根枯黄的头发,瘦小的身子,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街边、桥洞是他晚上睡觉的地方;他睡得是砖;枕的是瓦;身上盖的是晚霞。为了生计,他卖过报纸、拉过黄包车、擦过皮鞋、卖过艺??可是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看到这里,我鼻子一酸,两行珍珠像断了线似的往下掉。心想:三毛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没有人疼爱他,长得面黄肌瘦,大冬天得不到一点温暖,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没有。穷困的生活逼迫他小小年纪就到处流浪,担负着他不应该担负的工作,饱受着痛苦生活的折磨。他是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可是,三毛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却很善良、勇敢、乐于助人。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救出了落水男孩;他曾自己饿着肚子,把食物让给饥饿的兄妹俩;他曾帮拉货的老大爷推过车??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敬佩。

三毛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骨廋如柴,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可以避风雨的家。但他却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位老人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旁过路的人没有一个去帮忙,还笑他。三毛看见了连忙去扶起老人,还掏出仅有的一个烧饼,分给老人一半。三毛才咬一口,见老人已经把半个烧饼吃完了,他想,老爷爷一定饿坏了,便把自己的一半也给了他。

还有一次三毛看见一个小男孩被别人欺负,他连忙上去帮忙,打跑了坏人。虽然三毛很穷,但他还是给小男孩买了吃的。

三毛是个善良,但是没有关爱的流浪儿童。他吃不饱穿不暖,当看到小羊、小鸡、小狗有妈妈的照顾羡慕得不得了,心酸的直掉眼泪。三毛向往美好的生活,他听说上海能吃饱喝足,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上海。可是上海的生活并不幸福,有钱人的家里生活富裕,三毛却缩在墙角穿着单衣,冻得瑟瑟发抖。为了生活三毛做了很多苦力,拉过车、擦过皮鞋、当过搬运工和学手艺等等。这些工作不仅没让他吃饱,还经常被人打骂、受人欺负。

看着三毛的经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和三毛比起来我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在家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在学校老师的教导,我觉得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读书学习,做一个有上进心的好孩子。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3头顶三颗毛,身背一张破凉席,瘦小的身体弯曲着,赤着脚走在石板路上……这,就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伙伴们,你们知道《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那就让给我来告诉你们吧!

1947年的一天晚上,画家张乐平冒着大雪走在上海弄堂里,远远地看到三张通红的小面孔。走近一看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正披着破麻袋赤着脚,紧紧地围着一个烤山芋的炉子取暖。有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不停地跺脚。有一个趴在雪地上鼓着冻红的腮帮去吹即将熄灭的火。寒风呼啸大雪纷飞。贫穷的艺术家呆呆地看着这三个他无力帮助的孩子,叹了一口气,去兄弟家借宿了。第二天早上,他又路过那条弄堂,却看到有两个孩子已冻死在那个炉子前,小手还伸在熄火的炉膛里……张乐平痛哭流涕,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张乐平悲愤,他要呐喊,他要画三毛流浪记……就这样一部反映旧社会儿童生存状况的作品问世了。

今天,我又重温了《三毛流浪记》,书中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的表情,再一次深深地刺激着我的神经。一个头顶三颗毛,身穿褴褛衣衫的小男孩俨然映入眼帘三毛流浪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他正在帮人擦皮鞋,一个凶恶的警察走过来对他呵斥着,并拿走了他的工具和钱都。但他不泄气,又去卖报纸

第一次,因为他跑得太慢,他到人群中的时候,发现每一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张报纸在看,于是他就把旧报纸当废纸卖给小贩。第二次,三毛一拿到报纸就往人多的地方跑,不一会儿功夫,报纸全卖掉了。看到三毛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求生的勇气,我想到了我们。试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有没有珍惜过呢?我们集万众宠爱与一身,在学习上我们是否努力了呢?

回头再看三毛,可怜的三毛,在天寒地冻中他还是一身短衣,我多想把爸爸妈妈送我的羽绒服送给他来取暖;在瓢泼大雨中,他不断地在街檐下移动着他瘦小的身躯来躲避风雨,我多想把我漂亮的小花伞送给他来遮雨;在黑心的印刷店中,他忍受着欺凌与饥饿苦苦挣扎,我多想把妈妈买给我的点心送给他。哦,还有昨天的生日蛋糕,他一定会喜欢的……可怜的三毛,你不曾幸福地生活过一天。

伙伴们,当你闲饭菜不好吃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吧;当你闲衣服旧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吧;当你闲零花钱少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三毛……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飞来飞去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脸,春去秋来的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彩。

前记

“云淡风轻,细水长流”是你对爱情的理解;“岁月极美,必然流逝”是你对时光的领悟;“孑然一身,主宰生活”是你对人生的任性;“流浪天涯,随艺而活”亦是你永恒的追求。。。。。。

三毛,原名陈平,台湾人,作家,旅行家,演讲家。从大学便孤身一人前往西班牙生活,在此期间与荷西缔造出了一段如童话般美好的爱情。

对于三毛,从一开始阅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时便感受颇深,她的随性而活、率性而生、不受拘束、浪迹天涯,如同一个流浪者般潇洒美好、无忧无虑;《雨季不再来》时一个辍学自闭、叛逆、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青年的形象表露无遗,三毛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沙哈拉沙漠》中,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更可以堪称现实生活中的童话情节,他们的爱情是那么干净、纯粹、美好,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杂渍混淆的即使再穷困潦倒,也会陪他(她)看一辈子海上日出日落。

三毛是存在现实与幻想中的人,是那么的空灵而又真实。这或许便是为何世人对她的一切总是怀着猜疑、不信任及非议,可流言的背后,总是轶闻。她不受制于任何事、也从不听令于任何人,她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与欺骗。就是这点求真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游走在美与现实之间的天赋极高的性情女诗人、女作家!

清明节到了,翻着你仅存的相片,心中五味杂成,或许便如你所言“聚散无常也是自然现象,实在不需太过悲伤。请相信上天旨意也尊重他的旨意。”

致最爱的作家三毛女士:感谢你馈赠我们你对人生的态度与追求,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守,我们分享了你最美好的回忆。偶然想起,让泪水弥漫脸颊。喜欢你,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喜欢你。

开了温暖的小吊灯,坐在摇椅上,靠在软软红垫子上。我坐下,擦拭我的CD机,然后,在那一屋寂静里,传来那首最爱的歌曲橄榄树。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恒的回忆,飘来飘去的笔记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前尘红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5自从看了《三毛流浪记》后,我的眼前一直浮现着三毛孤单流浪的形象。我心里想,要是他能生活在现在多好呀,我和我的朋友一定会帮助他,带到我家里和我一起吃饭,一起上学。我的爸爸妈妈也会喜欢这个勇敢坚强的孤儿。不过,三毛虽然很不幸,但他身上却有不少闪光点,他是个让人心疼又让人佩服的孩子!

三毛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当一些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时候,他总会一拳把欺负小朋友的那个人打得“四脚朝夭”。看到这里,我就会为三毛的勇敢叫好。这时,他在我眼里不再是个可怜的孤儿,而是让我佩服的小英

总会有些好人家收养他,但是好日子总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如果有机会上学的话,他就会好好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还要每门功课都是一百分,但又总是被同学误会,学校就这样开除了他!

他经常在大街上流浪。到了晚上,他只能露夭宿地〔把夭当被子,地当床〉。有时还拿报纸盖在自己的身上,当做被子,经常冻得瑟瑟发抖。

三毛非常的善良。冬夭,三毛见了一些可怜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那些人穿。他见到一个老爷爷在路边坐着,肚子很饿。他就会掏出一块烧饼,掰成一半,把多的留给老爷爷。他看见老爷爷不够吃,就把自己的也给他。

无家可归的中学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情;文本切入;策略

课堂教学中切入文本,要根据学情巧妙切入,准确定位文本关键点,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疑问点,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定位关键点,领串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先要准确定位文本的关键点。具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定位文本内容的关键点,牢牢把握文本的教学重难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在教学活动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示,促使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现以人教版新课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例,文本的关键点为“和平”。在明确文本关键点之后,为了使文本导入更加精妙,教师充分了解文本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导入了当前社会的“战争与和平”,让学生直面战争的残酷,深刻体会战争国家对和平的期望,唤醒学生世界和平的向往。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一组数据,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委员会OCHA公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缅甸需要给予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口总数达52万人。缅甸国内人口有5100多万,战争波及区域人口达640万人,这个数字达到全国人口的12%,其中儿童和妇女占据很大比例。在学生被庞大的数据震惊的同时,教师再次导入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为1945年,在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无家可归者安置点内,一个小男孩背着正在哭泣的弟弟。70年后的今天,在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人们正在安慰哭泣的孩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文本关键点形成更加深刻认识。

由此可见,基于“学情视角”的文本切入,教师在明确关键点的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关键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二、抓住兴奋点,激趣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的文本切入,在准确定位关键点之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切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于“学情视角”文本切入的重要目标。而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巧妙切入教学文本。

现以《水浒传》第十六回的《智取生辰纲》为例,学生在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有初步的了解,甚至有学生认真阅读过四大名著的故事,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四大名著的难度比较多,但学生对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则是百看不厌。根据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开展文本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提前准备好的与文本相对应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对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形成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切入文本,自然可以让文本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抓住兴奋点,激趣切入文本,自然而然可以保证文本切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发现疑问点,设疑切入

文本教学过程中,设疑切入是常用方式之一。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欲望,在兴趣的趋势下切入文本、展开文本内容学习,有利于提高文本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是利用设疑的方式切入文本,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发现文本内容的疑问点,通过设疑的方式切入文本,保证文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现以《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为例,从题目就可以发现文本的疑问点是“杨修之死”,根据疑问点,教师在切入文本时,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杨修是怎么死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描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学生被问题吸引注意力,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文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为后续文本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在发现疑问点后,设疑切入,使得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课堂教学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发散思考点,比较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开展文本教学活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由此,教师必须全面、深层次了解文本的内涵和本质,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考点,保证文本切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再以《杨修之死》文本为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以期通过这些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文本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文本的巧妙切入。

由此可见,发散思考点,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中,思考和解决文本学习中存在的疑问,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巧妙切入文本,才能真正提高文本教W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水娥.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