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良之

不良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良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良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血管发育不良; 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

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为一种导致消化道出血疾病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人群中。40%~75%的患者病变为多发性,会影响到患者整个消化道,其常见部位为空肠、结肠、十二指肠以及胃等[1-2]。该疾病的组织学表现为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组织中出现较多鲜红色变形血管,管腔出现迂曲、增粗及扩张现象,管壁厚薄不均[3]。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特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0例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0例患者,经过胶囊内镜以及胃镜检查均确诊为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疾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87岁,平均(66.52±1.26)岁;病程7~24个月,平均(15.51±1.04)月;患者实施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7~2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4±1.06)个月。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患者采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后,每天口服4次25 mg的沙利度胺片,进行为期4个月的治疗。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叮嘱患者观察其大便色泽、性状,气短、心悸、乏力以及头晕等症状。患者出现严重贫血以及出血症状时,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采用输注血浆以及红细胞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记录。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至少每两周对其大便常规、血常规以及隐血进行一次检查,了解患者出血状况[4-5]。

1.2.2 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选用96盒鼠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酶标试剂盒(美国R&D公司)。

1.3 评分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6-8]制定评分标准,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患者实施治疗前总评分为(15.01±5.63)分,治疗后总评分为(5.33±4.66)分,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20例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内镜检查下,其症状主要为小的点状、斑片状或者是蜘蛛痣样的红色病变,同周围黏膜界限较为清楚,在局限的红色病灶中见扩张血管条纹;病变主要为单个,边缘规则,病变不高于黏膜平面,直径2~4 mm;也有多发的病变,边缘呈现不规则症状,病变略高于黏膜平面[9-10]。血管发育不良为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老年患者极易出现该疾病。该疾病中的2/5~3/4为多发性病变,累及整个消化系统,主要出现在空肠、结肠、十二指肠以及胃等部位,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1-12]。沙利度胺为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在免疫、抗炎以及抗血管生成的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该药剂最早作用为镇静催眠以及治疗妊娠反应等,但因该药剂具有严重致畸不良反应,因此该药剂逐渐退出市场[13]。伴随科学技术进步,相关工作人员研究证明,沙利度胺具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因此,其被广泛推广应用到治疗血管发育不良致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Behcet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临床上[14-15]。血管发育不良致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患者在采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3个月后(100 mg/d),在整个观察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没有再出现出血症状,不需对其输血,且患者血红蛋白浓度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水平。经胶囊内镜复查显示,患者病变数量、色泽及大小同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得到较好改善。因此,在治疗血管发育不良致消化道出血疾病的临床上,该药剂通过抑制患者机体中的局部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以及血管生成等作用,对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疾病具有独特疗效,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出血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沙利度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如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在接受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后,其总评分为(5.33±4.66)分,其中,血红蛋白水平评分为(1.56±0.78)分,输血量评分为(0.44±1.04)分,出血持续时间评分为(0.67±0.84)分,出血次数评分为(0.83±0.99)分,头晕、乏力症状持续时间评分为(0.89±0.47)分,头晕、乏力症状及程度评分为(0.94±0.54)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5.01±5.63)、(2.78±0.65)、(2.89±1.57)、(2.17±0.79)、(3.56±0.86)、(1.50±0.86)及(2.11±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慧敏,戈之铮,刘文忠,等.沙立度胺抑制缺氧所致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的机制初探[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4):295-298.

[2] C I, Gros F, Clauss F,et al. Quantification of taurodontism: interest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J].Oral diseases,2010,16(3):292-298.

[3] 刘文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处理[J].胃肠病学,2010,15(3):129-132.

[4] 谭红红,戈之铮,高云杰,等.Dll4/Notch1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出血患者中的表达以及沙利度胺的干预机制[J].胃肠病学,2010,15(11):646-649.

[5] Alessandro,Corsi,Michael T,et al. Osteomalacic and hyperparathyroid changes in 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core biopsy studies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J].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03,18(7):1235-1246.

[6] 徐春红,戈之铮,刘文忠,等.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8):547-550.

[7] 钱湘绮.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15例临床误诊讨论[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2):865.

[8] 谭红红,戈之铮.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8):573-576.

[9] 谭红红,戈之铮,高云杰,等.Dll4/Notch1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出血患者中的表达以及沙利度胺的干预机制[J].胃肠病学,2010,15(11):646-649.

[10] Miguelina, León-Gonzalez,Juan J,et al.Natural course of septo-optic dysplasi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 cases[J].Revista de neurologia,2012,54(6):321-331.

[11] 谭红红,戈之铮,高云杰,等.肠道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生成素-2表达及沙利度胺的干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3):160-163.

[12] 汤一榕,黄秀娟,陈仁利.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与单独沙利度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13-14.

[13] 徐春红,戈之铮,刘文忠.沙利度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4):227-230.

[14] 谭红红,戈之铮,高云杰,等.肠道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生成素-2表达及沙利度胺的干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3):160-163.

不良之范文第2篇

每当有人出现类似症状时,人们通常都是吃些助消化药,但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们没有弄清楚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从而不能正确选药所致,中医治疗消化不良讲究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中医称消化不良为“积滞”或“食积”。引起的原因很多,有实证,有虚证,还有虚实夹杂。故中医治疗消化不良常分虚实,辨证选药。下面就按中医辨证的方法推荐一些常用中成药,以供读者自我诊断,自我选药。

实证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肠胃功能失调,脾胃的消化功能减退所致,此类多属于实证。

推荐药物

加味保和丸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用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而伤及脾胃的各种食积和小儿疳积。

[应用指征]脘腹胀满,嗳腐厌食,呕恶腹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服法]口服,每次6克,一日2次。

枳实导滞丸消积导滞,清热利湿。用于饮食过度或食物不洁,停滞于胃肠,湿热、食滞内阻肠胃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脘腹胀满,干哕,口中酸腐,腹痛泄痢,舌红苔黄腻,脉沉滑数。

[服法]口服,每次6克,一日2次。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体虚者慎用。

舒肝片助消化,舒气开胃,消积滞,止痛除烦。用于肝郁气滞,宿食停滞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情志抑郁,两胁胀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呕吐酸水,倒饱嘈杂,周身串痛。

[用法]口服,每次4片,一日2次。

午时茶颗粒解表和中,消积化滞。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倦怠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浮滑等。

[用法]冲服,每次1袋,一日1~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无积滞或属风寒感冒者不宜。

大山楂丸和脾健胃,消除肉食积滞。用于各种肉食积滞,小儿食滞症尤宜。

[应用指征]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恶臭呈糊状,舌苔厚,脉濡。

[用法]口服,每次1~2丸,一日1~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胃酸多者慎用,慎油腻。

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解表散寒,化湿和中。用于外感暑湿或寒湿中阻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胸脘满闷,胃纳不佳,恶心嗳气,腹胀便溏,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口中黏腻,舌苔厚腻,脉濡滑等。

[用法]口服,每次5~10毫升或6克或2~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

消食健胃片开胃消食,消积。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恶心厌食。

[用法]嚼服,每次6~8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

化积口服液消积治疳。用于小儿疳积。

[应用指征]面黄肌瘦,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化不良。

[用法]口服,每次5~10毫升,一日3次,或遵医嘱。

虚证由于先天不足,脾胃虚弱,饮食停滞不消,或由于疾病迁延日久,损伤脾胃而引起食欲不振,此类多数属虚证。

推荐药物

人参健脾丸健脾养胃,消食除胀。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之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身体虚弱,面黄肌瘦,不思饮食,食入即吐,大便时溏时泻,伤油腻则泄泻更甚,舌淡、苔白腻,脉虚弱。

[用法]口服,每次1丸,一日2次。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用于中气不足,食欲不振。

[应用指征]体倦乏力,饮食无味,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头晕汗出,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用法]口服,每次1袋,一日2次。

参苓白术散(丸)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胸脘满闷,腹胀纳少,四肢无力,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用法]口服,每次1袋,一日2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孕妇忌用。

虚实夹杂证素有脾胃虚弱,复又饮食停滞或情志不遂所致,为正虚兼邪实之证。

推荐药物

香砂枳术丸健脾行气。用于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证。

[应用指征]不思饮食,脘闷腹胀,宿食不消,舌淡、苔白,脉细弱。

[用法]口服,每次1袋,一日2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

启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脾胃气虚,消化不良。

[应用指征]胸闷脘痞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便溏,四肢倦怠,面黄肌瘦,舌淡、苔白腻,脉沉弱等。

[用法]口服,每次1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

香砂养胃丸、冲剂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应用指征]胸闷脘痞,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用法]口服,每次1袋(6克),一日3次。

不良之范文第3篇

    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是一种少见的脊柱发育障碍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只能以预防为主[13],导师宋立群教授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取效满意,报告如下。

    1  病案举例

    谷某,女,19岁,于2006年12月19日初诊。该患自6岁发现双手指间关节增粗呈梭形,无疼痛及压痛,步态异常,轻度鸭步。于哈尔滨某医院诊断为肾小管性酸中毒,口服枸橼酸钾钠无明显疗效。之后3年病情逐渐加重,至9岁在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晚发型)。后病情发展,继发股骨头坏死,于2005年行髋关节置换术。现全身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行走困难,脊痛,脊柱侧弯。诊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腰脊酸软疼痛,月经不调,不能久立,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舌暗苔白,脉沉弱。X线示:多发指指关节肥大,前端增宽,腕关节骨性关节面致密,椎体扁平,前缘变扁,中后部隆起,椎体后缘凹陷,双膝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肾两虚型;西医诊断: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晚发型)。

    2  体会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根据其症状与中医的“痿证”“五迟”“五软”“腰痛”等病证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辟足”“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本病病证常常涉及诸脏,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脏。痿证与脾胃亏虚密切相关。不论起病急缓,多由脾胃虚损引起,如《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津液充足则肺气布散周身,气布血行,四末得润;肝藏血主筋,经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可见筋之屈伸运动须得后天水谷精微之濡养;肾藏精主骨生髓,赖脾胃生化,肾气得旺,骨髓方充,人之活动方能灵转;心藏神主脉,水谷之气洒陈于下,输布于上,心气旺则神气在,神气达于四末,则足能步,掌能握,指能摄。故五脏虽皆能使人痿,但脾胃为之根本,故《素问·痿论》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并将其作为治痿的根本大法[46]。

    本病例辨证属脾肾两虚型,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髓亏虚,肢体、筋骨、肌肉失于濡养,则出现肌肉萎缩无力。先天之精不能滋养脾胃,则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法当健脾益肾,除湿通络。方拟补中益气汤合加味金刚丸加减治之。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加味金刚丸出自《医宗金鉴》,为痿证筋骨痿软而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滋养,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故本病例将“滋水培土”作为治痿之法,通过调整肾与脾胃生理功能,补其虚损而疗疾。《内经》云:“足受血而能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脾为后天生化之源,又主四肢肌肉,若脾胃不健,生化不足,血气难充,足何以能步?故“治痿独取阳明”为治痿之根。痿之成病,筋弛而肉痿,若湿浊稽留经脉,血气难至,故肢体不得血气之荣养而渐消成痿。故痿证多沉痼难治,利湿化浊为治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气欲荣四肢,必由经脉输布,经脉不畅,血气难达四肢,故疏通经络为治痿之枢。盖痿证之成,必筋骨痿软,非强筋健骨而不能复,此亦为治痿之本。

    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是少见的脊柱发育障碍引起的短躯干性侏儒,智力正常,头颅面部无畸性,属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2/1 000 000,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以预防为主,中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入手,辨证精确,用药恰当,故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支惠萍,李庚和.痿病辨治首当“滋培水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8):3940.

    [2]许凤全,陈金亮,张志慧,等.痿证的病因病机历代文献研究[J].河北中医,2004,26(1):6970.

    [3]原道昱,张永康.原明忠治痿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0,16(4):45.

    [4]刘振拴.痿证明清诸家论治心要[J].陕西中医函授,1999,(4):45.

不良之范文第4篇

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

2.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2.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

2.4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如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效果。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再如黄芩,其主要药用成分黄芩苷容易被蛋白酶分解而流失,需用高温熏蒸消灭蛋白酶,但有的经营者为节约成本用水泡,使其药效大量流失而成劣药。

2.5剂型不当: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十分严重。中药注射剂是否提纯,其中的杂质是否去除干净,注射液中微料的污染情况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包括全身过敏、皮肤过敏、局部过敏。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常伴有发抖、寒战、高热。过敏性休克在危重过敏反应中占首位,能引起此类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穿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2.6联合用药,配伍禁忌:中药合用、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是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H值改变使得药理性质改变而引发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山茱萸、五味子及制剂山渣丸、乌梅安蛔丸,若与磺胺类西药同时服用,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从而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

3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

3.1加强医师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医师首先要做到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合理用方,各种中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四诊合参,明确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3.2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批: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药学服务,指导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变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传统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重视不良反应。对中药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不负责任的药品广告加大处罚力度,净化药品市场。

3.3加强现代中药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监督部门应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3.4逐步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误将药品不良反应理解为药品使用“注意事项”,这和许多生产企业只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注意事项”有关。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3.5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3.6加强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的质量监管:对中药的监管要从头抓起,从药材的原料开始监测,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质超标等能影响后续工艺的因素。炮制过程的监测要严格执行工厂生产的标准,完善炮制工艺,防止活性物质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质,确保药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4小结

质量良好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振兴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以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的管理、监测和预防。只有中医药界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靳庆霞.理性对待中药不良反应[J].光明中医, 2009, 24(3):539-540

不良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调督补肾针法;疗效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发病,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1]。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上运用自创调督补肾针法治疗21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儿,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1例均来自2009年10月~2013年9月期间襄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均为男性患儿,初诊时年龄2岁零6个月~7岁,病程2个月~5年。排除脑瘫患儿的可能。

1.2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纳入标准如下[2]:①进行性肢体乏力,鸭步和行走、登楼困难。②具有明显的腓肠肌假性肥大;双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群萎缩;不同程度的翼状肩。③病情进行性加重。④多见于儿童,发病年龄为2.5~5岁,多为男性。⑤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AST)等显著增高。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1.3.1.1调督补肾针法介绍 笔者2008年跟随导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鲍超学习,接触到导师用自创补肾健脑针法治疗多名脑瘫患儿疗效显著[3],深受启发。回院后经过思索和反复临床实践,自创出一套"调督补肾"针法用于治疗中医"痿症",包括重症肌无力、多发肌炎、截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疗效不错,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疗效更确切。

1.3.1.2选穴 ①头针:四神针、颞三针(共计10针)。定位: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一针,共4针。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一针,左右旁开各1针,左右共6针。②体针:仰卧位取穴:上肢:肩、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丘墟、太溪。俯卧位取穴:脾俞、肾俞、胃俞、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

1.3.1.3操作方法 针具均采用苏州产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Ф0.30规格的毫针。头针采用长度25 mm毫针,体针采用长度40 mm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头针中四神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颞三针均沿直线向后头部方向平刺;体针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头、体针同时施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平补平泻手法。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 d。持续治疗3个月。

1.3.2疗效标准[4] 痊愈:骨骼肌无对称性无力、萎缩,无腓肠肌假性肥大,能自由下蹲、翻身、小跑、上下楼梯,走路无鸭步状。好转:骨骼肌无力和萎缩不再发展,肢体活动较之前自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结果

2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5.3%,疗效肯定。

3典型病例

刘某,男,5岁半,2011年10月初诊,家长于2009年2月份发现患儿走路不稳,乏力,上下楼梯困难,双侧小腿肌肉发硬,在市中心医院骨科就诊,予活血化瘀,激素等对症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佳。后行实验室检查:CK 5898 U/L,CK-MB 203 U/L,ALT 3640 J/L,AST 164 U/L,2010年7月转武汉同济医院就诊,DMD基因分析示:外周DMD基因1~9外显子缺失突变;EMG提示:肌源性受损改变。最后确证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住院治疗2个月。2011年辗转至我科就诊,诊见:患儿神疲乏力,下蹲后不易起立,双侧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双足后跟部削尖,呈鸭状步态,神清无智力障碍。接诊后,采用上法治疗。3个月后诸症好转,尤其是双侧小腿腓肠肌变软,乏力明显改善。继续6个月后,因上学改为3次/w治疗,随访行走、上下楼梯已无大碍,鸭状步态也明显纠正。目前仍在康复中。

5讨论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目前临床上的慢性疑难病症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属"痿症"范畴,临床上医家也多从"痿症"论治。中医对于痿症的治疗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基础也一直是临床针灸治疗痿症的取穴原则[5]。但现代临床对痿症的认识更加规范化、具体化,许多现代病名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硬化症等,虽可划入痿症范畴,但又与痿症不全相同[6],应此治疗上也不能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中医病机其根本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调养不当。所谓先天,一方面是先天父母之精不足,故所形成后代元精亏损;另一方面是在胞胎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胞胎失养。故治疗本病需滋补肝肾以养先天,理气健脾以强后天,儒养经脉理筋通髓以通痿弱之筋[7]。

本法中调督补肾即是治疗中的关键,督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总督诸阳,且"督脉者一贯脊属肾"。针刺督脉穴位能调节督脉之阳气,起到补肾填髓,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百穴位于头顶正中,督脉之上,督脉行脑后正中,,因此四神针针刺方向均向百会穴刺,颞三针向脑后督脉方向刺亦是同样道理,体针取背俞穴意在补后天之脾胃,益先天之肾精,四肢取穴为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是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故"调督补肾针法"集诸法之大全,奏奇效之功绩,对治疗进行性及营养不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祖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41.

[2]赵慧玲,夏玉清,石.针药结合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07,2(2):105-106.

[3]鲍超.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南京中药大学学报,2008,24(3):206-209.

[4]刘学兰.针刺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9):72-73.

[5]秦庆广,高杨等.杨兆勤教授针刺治疗肌营养不良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84.

不良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柴芍六君子汤;胃脘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功能性胃肠疾病。属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作者用柴芍六君子汤为主方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迄今对F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认为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胃肠动力失衡、内脏感知过度、精神心理因素、胃酸分泌过多、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隐痛、腹胀易饱、嗳气、恶心,或泛酸烧心等。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体质虚弱等几个方面,病机主要与肝胆的疏泄功能及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有关。脾主运化,胃司受纳,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离不开肝的正常疏泄。肝气疏泄条达,则脾胃冲和,气机畅达,升降有序,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若肝失疏泄而郁结,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弱,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上逆则嗳气、泛酸、恶心。

2 柴芍六君子汤方解

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痰盛者,……柴芍六君汤主之。”此方组成为柴胡、芍药、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干草、钩藤、生姜、大枣等。然深究其方,实乃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合方所用。四逆散是《伤寒论》所载之方,主治少阴病,而后世多用此方为治肝郁或肝脾不调所致诸证的基本方。六君子汤来源于《世医得效方》,主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不思饮食或呕吐泻泄等证。因此临床许多医家多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诸证。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组方,重在健脾益气渗湿,为脾虚的基础方;柴胡、白芍二者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和营;陈皮、半夏二者配伍降逆和胃理气,半夏性辛散温燥,入脾胃经,取其和胃降逆,陈皮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善于理气。诸药配合使肝气疏、脾气旺、胃气降,胃肠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3 柴芍六君子汤治疗FD机理

中医对FD尚无系统而完整的记载,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认为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为主要发病因素,而饮食、劳倦、湿热、感受风寒为其诱因,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二脏。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关键,胃气不降是致病因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季脾旺不受邪。” 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出现痞满、腹胀、纳呆等症;叶天士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厥阴肝经之脉,夹胃属肝。肝气可疏泄脾胃气机,协助胃腑消磨水谷,又助脾气升清阳,肝木失疏则乘脾犯胃,可见嗳气、呃逆、恶心、胃脘胀痛等脾胃病症。即《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胃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胃气不降则变生诸症,如嗳气、吞酸、痞满等消化不良症状。正如《四圣心源》曰:“中气健旺则胃降喜纳,脾升而喜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故我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临证治疗宜标本同治。疏肝、健脾、降胃气为其基本治法,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该方剂有明显增强消化道运动的作用,灌服柴芍六君子汤的大鼠胃窦收缩增强,胃排空加速,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 [1] 。一定剂量的六君子汤可全面提高正常小鼠及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2]。四逆散全方组既可改善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肠推进减弱;又能拮抗新斯的明引起的胃排空、肠推进加速,四药配伍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为一种新型的调节胃动力中药[3]。

4 典型案例

患者,女,36岁。2005年5月21日就诊。主诉:胃脘部隐痛反复2年。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致胃脘部胀满隐痛不适,脘痛连胁,无反射痛,尤以情绪不佳时为甚,时嗳气、泛酸,喜长叹,间断中西医治疗病情仍反复,曾在本院行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观其形体偏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四诊合参,辨证属肝郁脾虚,乃患者长期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脾胃虚弱,致肝郁脾虚而发为本病。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止痛,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 、香附15g 、砂仁5g、太子参12g、甘草6g、郁金12g、桔梗12g、 陈皮9g、半夏6g、合欢皮12g、元胡10g、煅瓦楞子12g。3剂后胃脘隐痛减轻。30剂后症状消失,嘱患者平素注意饮食、情志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

5 临床辨证

临床辨证加减:本病早期肝郁气滞胁痛,加用香附、郁金、合欢皮、川楝子舒肝理气;如果肝郁日久化热,舌红苔黄者,可配黄连、吴茱萸清肝胃郁热;如果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配沙参、麦冬、生地养阴和胃;有湿热内蕴者,常用黄连、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燥湿;有气滞血瘀者,用赤芍、丹皮、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临床见饮食积滞、寒热错杂者,谨慎用之。

参考文献

[1]任平,黄熙,蒋永培,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胃动素及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45.

不良之范文第7篇

中药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中药的疗效持久、稳固,毒副作用小,广为人们喜爱,现仍在广泛地使用,并随着对中草药的广泛研究而健步走向世界。但近几年来,以马兜铃酸为代表的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已引起国内外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中药为何会导致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这句民谚在中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自夏、商、殷、周以来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都认识到中药毒副作用的存在,《神农本草经》、《药典》、《方典》……无不对有不良反应的中药标注“大毒”、“小毒”或“有毒”的警示。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中药的毒副作用所致,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药的基原不同,则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就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厂家炮制的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炮制后药材的毒性变化也不同。古时十分强调“道地药材”,可如今中药使用的面广量大,“道地药材”无法“道地”,跨地区、跨纬度引种药材,导致本来就复杂的中药成分更为复杂。数千年来被人们公认的补气要药――黄芪是无毒副作用的,现在竟然也出现了过敏反应。此外,超大剂量用药、不合理的配伍、不按医嘱前者药材、滥用中药等都县重要原因。

目前,已知的可以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有300多种,中成药有40多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肾功能损害、急性中毒性休克、过敏反应、造血系统损害等。但总体而言,中药的不良反应仍大大低于人工合成药物(西药)。

如何控制和避免不良反应

控制、降低和避免中药不良反应要做到以下几点:

(”应用和服用中药,必须了解中药,严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处方用药,对有肝肾功能损害、老年人、过敏体质者应慎重用药。

(2)严格药物的“君臣佐使”(即主辅次引)配伍,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不超大剂量用药,并做到“中病即止”。

(3)中药煎服应严遵医嘱,包括煎药器皿质地要求、煎药时间要求、药物先下后下、服药时间(早、晚、饭前、饭后、空腹、睡前等)、服药方式(冷服、热服、温服、冲服、含服等)等。

(4)不要擅自引种药材,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气候条件、海拔、土壤成分等来决定是否种植。

不良之范文第8篇

2005~2007年收治激素依赖性皮炎(HDD)90例,外用激素30天~15年,曾经使用的药物为皮炎平、恩肤霜、肤乐霜、皮康霜、皮康王、肤轻松及各医院自制激素外用药,所含成分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氯陪他松、确炎松等强弱不等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其中男11例,女79例,年龄15~57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斑、水肿、痤疮样皮疹、干燥/脱屑,有瘙痒、灼热感、刺痛感或紧绷感。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5例,女40例,年龄15~57岁,平均35.6岁,病程1个月~10年;对照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17~54岁,平均33.4岁,病程1个月~10年。两组临床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 ①有>1个月外用激素病史;②停用激素后2~10日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③主观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干皱感,疼痛;④客观症状包括炎性丘疹或脓疱,红斑,潮红,水肿,皮肤干燥,脱屑,毛孔粗大,色素沉着,微血管扩张,表皮萎缩。具有①②且③、④各见1条以上可确诊。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中药临床药理学》血热证诊断标准。面部潮红、丘疹显著,颜色较艳,口干、喜饮、怕热、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洪滑或弦滑有力。

排除标准 患有心、肝、肾、神经、血液、内分泌系统疾患者,酗酒者,妊娠/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均停用其他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组:凉血汤150ml,日2次口服。凉血汤主要药物;生地、竹叶、白茅根、紫草、丹皮、、苡米、地肤子、蛇蜕、蝉蜕、僵蚕、甘草。瘙痒重加白鲜皮,肿胀加泽泻,毛细血管扩张加槐米。对照组:口服抗组胺药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1次/日。两组均每日冷湿敷20分钟,就诊始静滴维生素c注射液3.0g,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250ml液体连续10天。

症状评分 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第14天(2周)、28天(2周)、56天(4周)、84天(8周)进行症状评分,以积分减少率进行疗效评定。病情分级属轻、中、重度:轻度0~5分,中度6~40分,重度11~15分。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疗后积分≤100%;②显效:积分减少率≥70%;⑨好转:积分减少率为40%~69%;④无效:积分减少率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88.1%,对照组5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随访及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反跳率6.67%,对照组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