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需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和技巧,如联想迁移法、识别通假法等,掌握这些推断技巧对文言文阅读与应试大有裨益。

一、联想迁移法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虽然选文在课外,但考查的词语往往在课内学过,只要学生对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加以联想,通过相互比照,辨析迁移,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例1】(2013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________

【例2】(2014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及瓜皮落地 及: ________

【例3】(2015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是皆秦之罪也 是: ________

这些加点词在课文中出现过,在解答以上几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以往所学,迁移运用,得到正确的解释。【例1】考查了“尝”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岳阳楼记》),这里的“尝”是“曾经”的意思,由此迁移到【例1】中,句意通畅,所以【例1】中“尝”则理解为“曾经”之意;由【例2】中的“及”,可联想到“及郡下,诣太守”“及下船”(分别出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都是“等到、到了”的意思;由【例3】中的“是”,也可联想到“是日更定矣”(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

二、识别通假法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的意义。

【例4】(2013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斯:这

B.可以调素琴 调:调整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私:对……偏心

D.但当速反葱肆耳 反:通“返”,返回

【例5】(2014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宫妇布右莫不私王

C.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D.盖一癞蛤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6】(2015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f 说:说话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以头抢地耳 抢:撞

D.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以上几道例题涉及通假,【例4】D项中的“反”,是音同通假字,即声母韵母相同,通“返”,意思是“返回”,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D项;【例5】C项第一个“强”,是音近通假字,即韵母相同,通“僵”,译为“僵硬”,第二个“强”,译为“强大”,两者意思不同,故不选C项;【例6】A项中的“说”,是形似通假字,通“悦”,“高兴”的意思,并不是“说话”的意思,A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A项。这几道题目中,学生只有学会识别通假字,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词类活用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性,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名词;这三种词还可活用为使动、意动用法等。如果文言实词按照其本义、引申义、通假字都无法解释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词类活用入手。

【例7】(2015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例8】(2015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例9】(2015年贺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 饿: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以上几例考察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例7】C项中的“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腰上系着”的意思, 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C项;【例8】D项中的两个“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都译为“飞奔的马”, 两者的意思相同,故答案选D项;【例9】B项中的“饿”,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饥饿”,B项的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B项。讲解这类题目时,教师应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点,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加深对此知识点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

四、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部分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例10】(2012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尝为江南转运使 为:________

【例11】(2013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征召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激

C.上自劳军 劳:慰问,犒劳

D.将军约 约:规定

【例12】(2014年贵港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________

这几道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推知其正确的意义。【例10】“尝为江南转运使”出自《张齐贤明察》。该文第一句是“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这里的“转运使”,是官职名称,主管水路运输。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学生便能推断出“为”是“担任”的意思。【例11】“使宣叩头谢主”出自《强项令》,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我们得知: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谢罪,并不是感激公主。所以此处的“谢”应理解为“谢罪”“认错”,而不是“感激”。故答案选B项。【例12】“四面边声连角起”出自《渔家傲・秋思》一词。该词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是指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教师让学生联系这个限定的语境,可引导学生推断出“边声”是指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五、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倒装句除外)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在解答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3】(2013年钦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元用素强记

B.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车六七百乘 虽乘奔御风(《三峡》)

D.凡三千余言 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例14】(2014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解答这几道题目时,教师均可引导学生分析加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由此判定其意义。【例13】中,A项两个“素”是副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向来”“历来”,意思相同。B项第一个“亡”是动词,译为“逃亡”,第二个“亡”是副词,通“无”,译为“没有”,意思不同。C项第一个“乘”是量词,译为“辆”,第二个“乘”是动词,译为“骑”,意思不同。D项第一个“余”是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译为“多”,第二个“余”是代词,用在句首,作主语,译为“我”,意思不同。故答案选A项。【例14】中,A项“私”是动词,译为“偏爱”,解释正确。B项“间”用于动词“进”前,是副词,译为“偶尔”,解释正确。C项“数”是动词,译为“述说、列举”,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C项。

六、修辞推断法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到修辞的因素。

【例15】(2011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呷浪之鳞( )

【例16】(2012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臣本布衣( )

【例15】【例16】中的“鳞”“布衣”本义分别是“鱼鳞”“麻布衣服”,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鱼”和“平民百姓”,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能准确把握出题意图,得出正确答案。

七、文学常识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历史典故、地理知识、风俗文化、典章制度、官职纪时等。

【例17】(2011年北海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______

【例18】(2011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相持四旬 旬:________

古代的“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例17】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古河名)的南面。“”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如“河阳”是指黄河的北面;【例18】中的“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天为一旬。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2篇

谈笑有鸿儒(通“洪”,大)

【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均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

【一词多义】

(1)名:A.有仙则名(出名)

B.名之者谁(命名)(《醉翁亭记》)

C.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口技》)

D.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

(2)之:A.何陋之有(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他,他们)(《出师表》)

C.主人处处款之(《于园》)/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我,我们)

D.谨食之,时而献焉(它,它们)(《捕蛇者说》)

E.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岳阳楼记》)

F.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愚公移山》)

G.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岳阳楼记》)

H.辍耕之垄上(到、往)(《陈涉世家》)

I.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置于主谓间,不译)(《鱼我所欲也》)

J.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重要句式】

何陋之有(有何陋,宾语前置)

【重要词语】

(1)往来无白丁(偏义复词,指“来”)

(2)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4)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

【重要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3)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法提示】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颂扬“惟吾德馨”。表达了作者不求宦达、不慕荣华、不媚世俗、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和孤介不阿、清峻高洁的思想品位。

(2)类比手法的运用。用“山”“水”类比“陋室”,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

(3)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中考链接】

(2012江苏苏州卷)阅读《陋室铭》,完成6-9题。(共8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2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3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2)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3)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今义:趋向)

【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笔)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朱缨和宝石)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5)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缊袍)

(6)余立侍左右(名词作状语,站着)

【一词多义】

(1)冠:A. 既加冠(ɡuān)(加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的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核舟记》)

(2)借: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

B. 借第令毋斩(即使)(《陈涉世家》)

(3)请:A.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B. 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C.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曹刿论战》)

(4)质:A. 援疑质理(询问)

B. 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捕蛇者说》)

【重要词语】

(1)尝趋百里外(奔向)

(2)以衾拥覆(被子)

(3)言和而色夷(平和)

(4)援疑质理(引,提出)

(5)负箧曳屣(箧:书箱;屣:鞋子)

(6)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盥洗)

(7)寓逆旅(客舍)

(8)烨然若神人(光彩闪耀的样子)

【重要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重要句式】

(1)弗之怠。(弗怠之,不放松抄书,宾语前置)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以是/是以”属固定结构)

【拓展延伸】

古人刻苦求学事迹:

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

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在屋梁上。

③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④晋朝,车胤(yìn)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

⑤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中考链接】

(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送东阳马生序》,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9—11题。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10. 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 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4篇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3.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4.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5.重视课外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范文第6篇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情感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经典名言道出了诵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我觉得老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第一遍主张教师给学生范读,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表演,身临其境。对于一些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表演的同时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加深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如《晏子使楚》就可以运用,可以让学生上台分别扮演楚王﹑晏子﹑左右大臣等形象,入木三分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参与到课文中来,我相信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发挥想象,绘画美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马克思也曾说:“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由此可见,想象力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翱翔在想象开启的另一片美丽天空。如《小石潭记》这篇山水游记就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优美的图案,去更形象地领会那潭水的清澈和鱼儿的活泼,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文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只有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文言文的美,才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古文化无穷魅力。

二、加强诵读,培养情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情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地加入体态语言。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章熟记于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背诵时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三、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也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闻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跟现代的杂文相近,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还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含一词多用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这些文言词语很容易记混,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活学活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也重在活用。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其实课内的文言文是有限的,精彩更在课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短小精美的“姊妹篇”,让学生巩固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如:学了《小石潭记》后,可以让学生读《钴姆潭记》或《醉翁亭记》;学了《桃花源记》后,可以推荐《五柳先生传》让学生读。学了《马说》,可以围绕人才观,设计辩论话题:“说说人才与社会环境”或“谈谈毛遂自荐”等等。

总之,我认为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其实文言文也很美》张梅

[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境界”》栾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