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们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1篇

笔者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结合教材特点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科学。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问题中感受身边的科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问题来自于生活。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例如:在教学《玩具里的科学》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在学生体验玩具的乐趣和描述玩具的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慢慢从玩具转移向其他方面,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个孩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我用木棍搅水,从一个方向换向另一个方向时,很费力?”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已经很好地把身边发生的事与科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我鼓励了这个学生,在他的启发下,孩子们又陆续提出“为什么小草的叶子不沾水?”“为什么皮球一拍就会弹起来?”“大轮子的自行车和小轮子的自行车一起走,为什么大轮的自行车行进的过程中蹬得慢,小轮子的车子要蹬很快?”我惊异于学生的提问,三年级的孩子能竟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我问了那个提出自行车轮子问题的孩子,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回答我说:“这是因为爸爸骑了大轮自行车,妈妈骑了小轮自行车,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观察到的,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孩子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合理利用孩子的这份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与周围事物相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抓住教学时机,感受身体中的科学

我们的身体中有科学吗?有,只是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就告诉了我们许多身体中的科学。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我们的身体》一课中,通过观察我们的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到:手之所以可以这么灵活是由于手由很多小关节组成的缘故;睫毛有抵挡灰尘的作用;耳朵中的耳郭只是耳的一部分,负责收集声音的时候……孩子们在课堂上发出惊诧的声音,他们告诉我:身体中的科学太神奇了。

在《骨骼》、《关节》、《肌肉》几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了身体中的科学:在《骨骼》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身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身体的骨骼有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和运动的作用;在《关节》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了人体的六大关节,认识了关节的活动方式,知道了如何使我们的关节更灵活;在《肌肉》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人体比较重要的肌肉名称,肌肉拉伤后如何正确处理。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们身体的科学,孩子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教学中我始终结合孩子自己的身体进行:比如说在教学《关节》和《肌肉》时,我组织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一说关节的名称,小组内互相指认身体中的重要肌肉及其名称。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时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2篇

本文通过两个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科学案例(灯泡的自转、鲜花的保鲜)的解剖,说明了科学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孩子才能乐在其中,也才能发现科学的真知,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

科学 发现 探索

科学就是探索。身边的科学是儿童最想知道的,也是最能激发儿童探索兴趣的。实践活动需引导儿童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去掌握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真知,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案例一:灯泡的自转(大班孩子和爸爸一起写的科学日记)

一天夜晚,我和奶奶围坐在客厅里的碳火盆前取暖。我一抬头,看见了一件怪事,吊在客厅正中戴着塑料帽的白炽灯自动转起来了,而且还围着火盆上方转圈。开始我以为是风吹动的,但观察了一会并不是,就问奶奶这是什么原因。奶奶盯着看了看越转越快的灯泡神秘地说:“要过年了。可能是去世的爷爷回来了。我们明天炒点菜祭拜一下。”当时我想,老师说过世界上没有鬼的。这不就是身边的科学吗?我一定要问爸爸弄个明明白白。

第二天,爸爸出差回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昨天晚上发生的怪事。爸爸说:“这是一种正常科学现象,做一个实验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在爸爸的指导下,我找到了实验的材料:酒精灯,一根毛线和一个小风车。我先将风车系在毛线的一头,再将毛线的另一头固定在卫生间的天花板上,使风车离地约一米悬着。然后关紧门窗,这时风车没动,接着我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风车的下面仔细观察,不一会儿,风车自己转起来了。我又将酒精灯移开,过一会儿风车又不动了。我一拍脑袋说:“灯泡转起来,并不是鬼的缘故,而是火烧热了引起的。”爸爸启发说:“再想想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找《十万个为什么》吧!”《十万个为什么》中解释了其中的道理:火使它上方的空气温度升高,而热空气比它周围的冷空气轻,就会不断往上升,就这样在火盆的上方形成了空气的气流圈。也就是看不见的热风,在这热风的作用下,吊着的灯泡当然随着气流而转动起来了。我弄懂了道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案例二:鲜花插在萝卜上(孩子们群体一起写的观察日记)

上星期妈妈生日的那天,爸爸下班回家后像变魔术般从背后拿出一大把鲜红的玫瑰花来,妈妈可高兴了!她把玫瑰花插在一只漂亮的花瓶里,每天都换上新鲜的清水,望着那一朵朵的玫瑰,妈妈脸上滋养着幸福的笑容。可是还不满一个星期美丽的鲜花全都谢了,妈妈为此很难过。于是我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花开的时间变长呢?

不懂就要问,我先去请教了老师,在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鲜花长开不谢的关键。于是我叫了几个小伙伴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以阳台作为我们的实验室,想通过科学实验来寻找答案,可是,怎么实验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说把花插在盐水中,不过马上有人反对,这样会使花凋得更快;有人说,可以把鲜花底部的根烧一烧再放进水里;我突发奇想说:“我想问萝卜借个根,把花种萝卜上。”

大家一致赞成:“先试试吧!”便开始行动了。我去商店买了15枝看上去比较均匀的康乃馨,我把买来的康乃馨重新剪了切口,并把3只烧杯分别编了号,我们在1号杯中插入了5枝鲜花,并加入清水。再把另5支康乃馨的切口放在酒精灯上烧,直到切口部分的水分被烧干后,放入2号杯的清水里。把鲜花种在萝卜上更难了,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剩下的5枝花花茎上切出一个斜面,并在萝卜上也斜切一刀,再把花茎上的斜面紧贴着萝卜的切口插入,用胶带牢牢封住,防止进水,引起腐烂,并把这5枝种进萝卜的康乃馨插入了3号清水杯中,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了。

过了9天1号杯中的鲜花枯了,其中2枝花,没有开全。第15天,2号杯上的花也谢了,其中有一枝花没开全。而3号杯中的花一天比一天开得艳,并且全部盛开了,格外鲜艳。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不经过处理直接插入清水里的鲜花花茎的切口处会流出原有的养分,这些养分会使细菌在切口处大量繁殖,在失去养分的同时也影响了水分的吸收,鲜花很快就会枯萎,如果烧干切口,花茎中的水分和养分就会被封住,能使鲜花较长时间不凋谢。而种在萝卜上的鲜花,因为不仅能吸收到萝卜内的大量水分、养分,而且新鲜的汁还能防止细菌的繁殖,这样鲜花就会更加美丽长久了。

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那一套套系统的知识是科学的成果,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还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科学之可贵正在这里: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从而发现自然的性质和规律,并对这些规律进行理性化的解释,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科学奇迹。这种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的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案例中以自然现象:“灯泡的自转”“鲜花的如何保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查阅书籍等实践研究行动,了解了热风形成的原理,知道了鲜花“保鲜”的原理,这就是科学的内涵。孩子们在实践行动中逐步学会了这种本领,那就不仅是一个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了科学知识的生产者。这就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即通过学着“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科学”的实践行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从小养成爱科学的风尚。

发现就是探索。发现无非是解决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的,三是为什么。第二方面又包括两层:一层是指事物的外部特征是怎么样的,这是感性认识,再一层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是怎么样的,这就是科学。发现是逐步的,不断深入的。“案例2”中孩子首先研究鲜花为什么“不鲜”,观探讨“保鲜”的道理,再实践保鲜的方法,逐步从感性到理性,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应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在引导儿童进行身边事物的探索活动中,要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不须灌输,不必说破,而只是领着儿童去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把他们对自然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求知欲”引导到科学的研究道路上来。“案例1”中儿童有了疑惑,爸爸不去说破,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查阅资料自主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逐步引导他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化 多样化 实效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96-01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科学,留心处处皆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合理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内容,把科学教育活动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

1 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1.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为探索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帮助幼儿获取生活中的科学经验,例如:黑板上的吸铁石怎么不会掉下来;鱼缸里的金鱼怎么老是会死等等。我们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这些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话说,兴致浓,主动性强,这为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为使幼儿获得生活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1.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科学内容非常丰富,但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幼儿的科学观是生活中的科学,在他们的眼中科学就是拆开自己的玩具、布娃娃……,在他们心中,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科学就是他们身边的小事。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在生活中扩展了科学教育的内容。例如:我们在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时和幼儿一起探讨“找春天”,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变化:小树发芽了、蝴蝶从蛹里飞出来了、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等等。通过看、闻、听的方式感受和发现春天来了。当看到幼儿对蝴蝶特别感兴趣时,我们继续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型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这样既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学到了知识。由此可见,要以幼儿的兴趣出发才能生成适宜的活动。

2 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2.1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科学活动

一些主题活动确实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规范化,而且让幼儿明白了还可以从另外多种角度来思考分析,提高了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因此,在科学活动的实施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一些集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主题活动“水”,我们就先通过科学活动《玩水》、《吹泡泡》、《糖怎么不见了》、《做棒冰》等等来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关于水的各种小实验来开展的。使幼儿对水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认识。

2.2走出教室的日常科学活动

幼儿日常的科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与我们的教室,我们应该让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到社会中去。例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时,我们就带孩子走出教室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在观察中让幼儿随意的交谈,如不同形状的安全标志有不一样的用途等等,适时的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范围。

2.3走进大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置身在大自然中,可以直接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而切身的体验,全新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丰富的知识财富。因此,我们常常组织幼儿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在花丛中捉蝴蝶,找蜜蜂,一起在田间漫步,闻闻花香,采采野花;一起来到菜园里,找找丝瓜、黄瓜,比比他们的不同;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放风筝、到果园里摘草莓!秋天到了,地里的很多庄稼都成熟了,我们就组织孩子去农田里秋游。看到黄油油的一片麦田时,孩子们都激动的叫了起来:“老师,好漂亮呀,这是什么呀?”瞧!又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这也充分说明了,孩子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是我们展开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在探索中,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捕捉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科学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科学活动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3 经验积累的实效化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科学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67-01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更应该把物理贴近我们的生活中,能学习应用物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更加激发大家对生活,对我们认识的客观世界的思考。现在举几个例子:

一、我们经常发现我们我们会在大风的条件会觉得更冷

原因有两点1、从脸上(乃至全身)散掉的热量要比没有风时多得多。在没有风时,被身体暖热的空气却没被另外的冷空气替补。风力强大,在单位时间内流来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也更多了。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我们身体散掉的热量也就越多。2、我们的皮肤总要蒸发水分。蒸发需要热量的,有空气流动快,蒸发的快。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热量耗散的更快了。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温度计放在风中的时候,他的水银柱是不会下降的。因为温度计的水银柱体现的热胀冷缩的体现的温度的多少,而人体的冷热体现的我们温度的流失快慢。

所有我们感觉到冷并不仅仅是因为温度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

二、我们的石头的建筑的楼房中门都要做出拱形,而且能够很坚固

原因是我们重量s压在拱门中央的楔形石块M上。楔形石块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但是楔形石块不能向下移动,重力只能由相邻的两个石块来承受。于是作用力就按平行四边形的规则来分解为两个力,这两个力又被相邻的两个石块的阻力抵消了,所以拱门就不易受到外力破坏。这也同时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鸡蛋是圆的,母鸡不用担心自己的体重会压坏蛋壳,又为什么弱小的雏鸡出生时只需用小嘴去啄蛋壳,殊不知蛋壳可以很坚固,能承受自然界中很大的压力。是保卫小生命的天然盔甲。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许多同学觉得学习物理只是为了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首先学习物理的动力就没用,因此,首要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明白物理其实很有用,可以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可以解释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多把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我们讲课素材,在具体课堂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对学习物理的热爱。例如:我们香水喷雾器为什么能把水用雾状喷出来。就是利用了流体压强的原理。当气流运动的速度越快,气流周围空气压力就越小。当挤压喷雾器时,导管里的空气运动加快,导管内部的空气压力减小,液体就会上升,并随着流动的空气从喷口喷出。

就这样运用生活中的一个实际例子,很具体形象的解释了我们流体压强的相关知识,不仅学生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会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些现象也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他们有生活中的直观感受,能很好的了解这些问题的结果和现象。当我们提出问题,他们也会思考的确自己以前是否知道这个问题,了解原理。激发了他们对问题的求知欲和好奇感。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在那些他们不知道的问题上。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5篇

区域活动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尤其是能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注重活动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那么在幼儿科学区域的设置上,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能尝试、发现、求异、合作、幻想和创造生活的场所,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展、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在科学区域中设置了一个关于感官方面的内容,灵感取决于在一次小小厨房活动中,小朋友们开心地品尝着自己动手包的水饺,一边吃一边还不忘沾点老师准备的调料,吃完水饺有的孩子忍不住问老师:“老师,你在饺子里和调料里都放了哪些调味品啊?怎么这么香!”孩子们露出了疑问的眼神。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区域中投放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如:醋、辣椒、孜然、花椒、胡椒、盐、糖、鸡精、酱油等等,各种调味品贴上标签,引导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各种调味品的气味和口味。我还准备了镜子、设计了两种记录表。第一种记录表是在孩子们感受过各种调味品的感官刺激后通过互相观察表情、照镜子观察表情画上表情娃娃;第二种是每次活动前提供一种不同的可生食的蔬菜或水果,幼儿通过自己动手调味感受每次口感的不同,并记录用了哪些调味品,用哪几种调味品做出的食物最好吃或最难吃。通过这个活动不但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激发了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从而使他们更爱科学、爱生活。

在我们周围,可以用来让幼儿观察、探索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应该多挖掘一些贴近生活地科学知识与现象,使幼儿对这些熟悉的、常见的东西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以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的进取心。

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孩子们遇到这些困难要么在逃避、要么直接让别人帮忙解决,我们不要去怪他们不愿挑战不愿去探索,孩子们没有错,错得是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在一次的美术活动《玩颜色》中,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把颜料倒到了衣服上,当时她一脸惊慌,不停地问:“怎么办?怎么办?妈妈会批评我的!”我当时灵机一动,心想为何不给他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呢?于是我在科学区域投放了各种各样的洗涤用品,如:洗洁精、肥皂、洗衣粉、洗发水、去污粉、“强力”去污剂、洁厕剂,还准备了如:沾有颜料的毛巾、沾有泥土的抹布、油污的抹布、有锈斑的瓷器、有水垢的塑料制品、假发等等沾有各种污迹的各种材料制品,孩子们通过不停地尝试、实验选出最有效的洗涤用品。因为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取决于生活、解决于生活,不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增强活动效果,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科学活动生活化,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比如,我在区域中提供了掺有沙石、铁屑、纸屑的大米一碗,还准备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物品磁铁、水盆、簸箕等,幼儿可以通过讨论、动手实验找出分离的办法。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海绵垫、拉力器、弹簧秤、皮球、皮筋等等。用力拉皮筋,皮筋就会伸长,松开后它又恢复原状,这就是因为有弹性。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现象和材料都可以投入到科学区域作为幼儿探索的目标。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6篇

一、活动开展的思路

从“常识”到“科学”再到“科学领域”,幼儿科学教育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教育观念。《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实施中,以“身边”为轴线,既充分考]幼儿学习的特点,又为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帮助与支持;让孩子“做中学”,让教师“放开手”;鼓励幼儿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保证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

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虞永平教授这样说幼儿的教育: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就在身边。如,“会动的玩具”“汽车”“有趣的陀螺”所用的探索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我们将粗浅的科学知识通过做、玩、说、演来体验探究过程,激发探究兴趣,并享受到自己的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我们的目标定位:

1.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能大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在活动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会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感知、操作、探索中积累一定的学习体验,形成科学初步的关键经验。

三、活动内容的安排

我们把幼儿一日生活看作为一个教育整体。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主要实施策略与途径有:

1.领域教学:在年级组交流审议后,确定以三周15节教学活动为预设内容,并结合随机生成的活动来完成主题。如,“轮子”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离不开“轮子”的使用,它省时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采用“一课三研”的形式,从前期幼儿知识经验的了解――教学目标合理地制定――教学过程精心的设计,层层推进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感知、探索、尝试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在《图形变变变》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发生成了“爱拼才会赢”七巧板拼搭活动。

2.区域游戏:是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自主活动形式,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保证。在区域材料提供时,我们更注重身边低结构材料的呈现。如,《有趣的陀螺》主题活动延伸时: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树枝、桌面玩具、塑料瓶、火柴棒、硬纸板等多种可制作的材料,让幼儿感受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生成了《风车转转转》系列活动,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又如,在我园绘本童话剧表演《谁咬了我的大饼》中,从道具的制作,小动物扮演者在大饼上留下不同形状的齿印,让幼儿自然地从图形过渡到具体物体的认知。

3.生活活动:“生活即教育”这种形式不是教师专门组织的学习形式,而是在一日生活(晨谈、如厕、点心、散步、午睡等环节)中,随机的、潜移默化的、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的学习活动形式。在散步时,幼儿园种植园的油菜花、小树林里的叶子、自然角里的小蝌蚪、奇妙的种子发芽、孩子每天来园记录天气变化时了解阴晴雨雪、幼儿园各个环节的更替感知时间的概念等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4.亲子活动:家长是我们身边最重要的教育伙伴。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之窗将年级组审议后的主题活动计划、周活动安排进行展示。根据我园大班的现状,幼儿活动室空间受到限制,结合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如,中一班超市购物,将数学活动融人生活中;在“颜色变变变”延伸活动中,中二班组织开展亲子活动:有趣的“公园寻宝”、花的色彩;中三的亲子活动:放风筝;中四班的亲子玩沙:垒城堡。

四、活动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主题内容安排,从自然角、益智区、科学发现区的材料提供、布局安排、环境布置都尽可能与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相联系,便于幼儿随时观察和探索。

五、活动过程的反思

经过为期三周的活动开展,我园主题课程在审议中充分考虑到课程实施的“三性”原则:

1.生活性:如“轮子”教学活动从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准备、教学的设计等,都充分体现孩子的生活经验,强调贴近幼儿的现实环境,同伴间的讨论与合作,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爱科学,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游戏性:虞永平教授说过,最有效的学习是感兴趣的学习。我们将一日生活都赋予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在宽松、自由、自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学习。如,童话剧的表演、陀螺的制作、风车活动的延伸等。

3.整体性:一是从主题思路人手,从目标定位、内容安排、环境创设、活动反思等全面审议;二是将一日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整体,各个环节有效利用;三是把幼儿看作“完整”的人,一切以幼儿为本,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对幼儿的活动,成人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活;实验;资源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往往容易被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探究活动所吸引。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就是科学实验。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根据当时的教学条件,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践行这一主张。我们身边很多资源都可以用于实验,如我们的身体,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等。我们应善于从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带领学生找寻科学实验的方法,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作为科学教师,笔者走进生活,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科学实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身体资源,感受科学的神奇

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本能的热爱与探究的欲望。利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动作。”用人体做实验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方法。如:在学习反射类型时,让学生膝盖弯曲,自由下垂,用手轻快地敲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就会急速地跳起来,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非条件反射;吃过酸梅,了解酸梅的味道,当有人提及酸梅,便分泌唾液,则是条件反射。再如:我们可以用双手相互摩擦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双手摩擦,通过增大两手之间的压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也有的学生在手上擦上洗手液,继续摩擦,体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二、利用虫草木石,认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大自然以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于我们面前,利用大自然的石头、木块、植物、动物等物质做实验,更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利用极不规则的石头做实验。让学生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把小石块放入其中,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小石块的体积就是(V2-V1)。这个实验让学生很受鼓舞。笔者又问:该如何测量木头的体积呢?有的学生说,用绳子把两者串起来,木头就会“下沉”。简单的小实验,就地取材,连我们身边不值一提的小石块、小木片都成了实验的主角,科学的魅力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正所谓“科学就在身边”。

又如用水草、螺蛳、小虾、小鱼、小沙粒等自制生态球。在透明的球形容器内倒入约三分之二容积的经过静置的自来水,加入砂子少量(积在底部约1cm厚),然后放入2只小螺蛳,3~5条小虾,3~5条小鱼,水草数根,加塞塞紧。然后将瓶倒置,搁在架子上。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定时观察生态球内的变化。

还有利用凤仙花、牵牛花等颜色鲜艳的花朵做酸碱指示剂,利用银边天竺葵做“探究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等。学生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科学实验教学,拉近了科学和自然的距离。

三、利用生活物品,理解科学原理

1.巧用食材、食品。利用鸡蛋、面粉、马铃薯、西红柿、冰棍等食材、食品可以做很多实验。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在清水中加入食盐,用玻璃棒小心地搅拌,让食盐迅速地溶解,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是沉入杯底还是浮在水面上?若鸡蛋下沉,继续向其中加入食盐,继续观察鸡蛋的沉浮情况。通过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学生深切了解到鸡蛋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导致它的浮力发生了变化。实验延伸:如果将杯内的水换成适量的白醋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生活中继续实验。

又如用橘子制作水果电池,找一个新鲜的橘子,揉一揉,让它的汁水多一些,但橘皮不至于破裂,然后找一个小铜片和小铝片插入其中,用导线将会发光的二极管和铜片、铝片连接好。简单的水果电池就完成了,此外也可以用西红柿、柠檬等其他水果做水果电池。小实验,却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借用文体用品。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上可以“玩”。顺应学生爱玩的心理,笔者借用文体课的乐器、乒乓球、羽毛球拍等做实验,能消除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畏难情绪。例如,用乒乓球演示空气流速和大气压的关系;用乒乓球和音叉组合,演示微小的形变;把瘪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使之恢复原状,证明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还可以用乒乓球探究浮力的大小,等等。其他如气球,可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作有毒气体的吸收装置;羽毛球拍可以演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

我们身边的科学范文第8篇

在生活中,有着许多科学小常识。脱毛衣时为什么会噼啪作响?扁的乒乓球为什么用开水烫就会变的完好无损?······现在,让我讲给你们听吧。

我想大家在冬天晚上睡觉时,一定会脱下毛衣吧,当你脱毛衣时会发出噼啪的声响,可别以为这是什么怪物在作怪,其实这是摩擦产生的静电放电了的放电现象,我们白天穿着毛衣的时候,由于不停地运动,毛衣与衬衣,衬衣与身体之间不断的摩擦,使得身体和衣服上都带上了电荷。这些正负电荷中和,产生放电现象,于是我们就会听见“噼啪”的声音,并且带有白色的闪光。

小时候,我在家玩接乒乓球,一不小心乒乓球掉在了地上,又被我踩到,本来完整的乒乓球瞬间没有了弹力,扁了。我很着急,便找妈妈:“妈妈,我的乒乓球扁了。”妈妈接过乒乓球就找了个锅,倒上水,把乒乓球煮了起来,我看见了:“妈妈,乒乓球不能吃!”妈妈便说:“孩子,把乒乓球煮一煮能恢复原状。”我很好奇:“为什么呢?”“因为热胀冷缩的原故,将乒乓球放进热水里,球体里的空气胀了起来,乒乓球就会重新鼓起来。”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小的科学方法,包含着科学道理,只要肯动脑,方法一定比困难多。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