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神贯注课文

全神贯注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全神贯注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1篇

案例一:

在上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后,教师出示小练笔:假如你就是文中小男孩或小女孩的亲人,你会对这些国际救援队队员说些什么?

生1: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你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来救我们,真是太感谢了!

生2: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你们真棒!要不是你们出手相救,我们早就没命了,谢谢!

生3:谢谢你们,中国战士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会牢牢记住你们的!

案例二:

教师在教学《刷子李》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曹小三心情变化的词语,学生分别找出:“半信半疑、果然、居然、竟然、奇了、发怔发傻”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画出曹小三心情变化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冯骥才先生“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之后再出示小练笔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案例三:

一位教师引领学生品读《全神贯注》第二段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采用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及自己的联想等方法来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之后出示课堂小练笔:请你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及联想),把某个同学全神贯注看书的样子写具体。

生1:李明看书时可全神贯注了。他一会儿咧开嘴呵呵地笑着,好像马小跳在和他开着玩笑;一会儿眉头紧锁,好像是马小跳拉着他走进了一个不知名的黑洞;忽然他的眼睛瞪大了,眼里闪着异样的光,似乎是帮马小跳找到了钻出那个黑洞的道路。他把书紧紧地拿在手里,双腿不住地跺着地板……

生2:刘星语一捧起书就再也没有放下。她的眼睛急切地在书本里做着扫描运动,似乎在找寻一本失传已久的功夫宝典。突然,她一只手捂着嘴巴哈哈哈地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恶婆,真是恶有恶报,活该。”一只蚊子在她脖子上“做客”了很久,有些痒痒了,她扬起巴掌用力一拍,又迅速地把手抽了回去,小脑袋深深地埋进了书本里。天呀,她的手上还沾有蚊子的鲜血呢!

点 评:

案例一的小练笔倾向于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切体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人道主义及自我牺牲精神,学生的语言比较空洞、贫乏,这样的写话训练没有具体情境的描述,学生的情感体验停留在表层,没有达到“动之以情”。

案例二的小练笔本意是继续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但细思下来,似乎又有些不妥。小练笔设计中的“一波三折”并不是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整体构思,而只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描写,学生体会到的只是曹小三心情变化而已,而非作者及教师本人所要传递的“一波三折”的构思方法。

案例三的小练笔和原文结合得紧密,学生在仿写中积累、沉淀语言,借鉴运用描写方法,独辟蹊径表现出了同学读书时的“全神贯注”。这样的小练笔,既深刻体验了原文的“全神贯注”,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恰当而有效。

反 思: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练笔的点很多,但我们不能“为练而练”,还要思考课堂小练笔的着力点究竟在哪儿?

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的表达特点,加强课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模仿例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练习。如《鲸》这篇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把握住教材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则小练笔:请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文具盒或书包。如果是设计成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鲸的进化过程,这样的小练笔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但显而易见的是脱离了本文的写作重点,未能将读写有效结合。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2篇

一、在兴趣中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案例】课件出示:挚友 塑像 邀请 诞生 全神贯注 端详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绝大部分大家都能学懂,其中有两个词老师要特别提醒,你觉得是哪两个?(学生纷纷欲试,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生1:我觉得您要提醒的是“塑像”。

师:你的理由是?

生1:“塑”字比较难写,下面部分很有可能要写成“王”。

师:你真棒!知道这是老师要提醒的。

生2:还有一个是“诞生”,“诞”字笔画很多,右边部分常要写成“廷”字。

师:感谢你给其他同学提的醒,“延”写成“廷”的现象确实较多,可这不是老师要提醒的第二个词。(学生参与猜测的兴趣更浓了)

生3:我觉得是“挚友”,写“挚”字时容易漏掉一点。

师:大家看这个“挚”字,上面是个“执”,下面是个“手”连起来念?

生:(合)执手。

师:谁能和老师做一个执手的动作?(一生和老师做了一个手牵手的动作)

师:有句话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是形容美好的爱情。(生笑)那“挚友”就是用来形容什么?

生:(合)美好的友情。

师:对,所以“挚友”就是拥有美好友情的朋友了。谁还猜?

生4:我觉得是“全神贯注”,因为课文的题目也是这个。

师:知道什么是“全神贯注”?

生4:“全神贯注”就是“专心致志”。

师:很好。

生5:可能是“邀请”,“邀”字特别难写。

生6:我觉得是“端详”,和“端”字相近的字有很多,如瑞雪的瑞,喘气的喘。

师:其实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词就是老师要提醒大家的第二个词。

从上面的环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洪志明老师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小品演员赵本山的“忽悠艺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了极致,在学生高涨的情趣中完成了本篇课文的识字教学。

二、在朗读中识字

有感情朗读理解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教学让词语教学焕发了活力,这比让学生一个一个理解词语要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案例】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谁来读一读?(停顿了较长时间,让学生在心里读读)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一组一组地读。好,第一组谁来读?

生1:(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读词语,正确是第一位的。好,八个字,你读读得完全正确。读正确之后,你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这两个词,放在你面前,他们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读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有感觉了。你注意这个“茫茫”,一眼望去,茫茫无边。你在注意这个“月夜”,它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闹,没有嘈杂。有感觉吗?再读一遍。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很好!就是这种感觉。“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齐读不一定非得大声。轻轻地、缓缓地读,更能给人以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再读一遍。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把感觉读出来。

生2:(朗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一股清泉流到了一起。

生4:我仿佛看到一泓清泉在缓缓地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生5:我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

生6:我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第三组,谁来读?

生7:(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你读——

生8:(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继续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着。你读——

生9:(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一遍又一遍的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你读——

生10:(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好!最后一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出这种节奏来。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词语变了。变了,变成了什么?

生1:变成了一首小诗。

师:是呀,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来,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3篇

一、品词赏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生动

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才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1.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汉语言,是非常讲究用词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推敲”的佳话。而我们小语课本,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非常重视用词的准确精妙。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既理解了词的真实意义,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神来之笔”,又不知不觉地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

2.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小语课本中的语言,或朴素,或华丽,或简练,或丰厚,或委婉,或庄重;表达形式上又是那么多姿多彩,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夸张,或说明,或描述,那么风格鲜明而又充满了蓬勃生机,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课,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引领学生品味各类表达手法的美妙生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

二、潜心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思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1.潜心会文,推敲揣摩。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2.多元探读,激活思维。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3.反复品读,升华情感。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一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作者面对敬爱的伯父即将离他而去时无限悲痛、无限崇敬的感情基调。于老师就把这句话作为读的训练点反复训练,从刚开始学生的第一遍读到最后一遍。学生的理解渐渐深入,在不断与文本的对话中和作者融为一体,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三、读写链接,拓展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所谓“读写链接”,就是把“阅读链”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链”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重视读写链接,就是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在语文课堂中要体现读写链接,就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训练的情景,帮助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人语言。

1.在词句精妙处模仿写。每篇文章都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时,在品析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塑像的语句后,创设了一个内化课文语言的实践活动――老师即兴表演一段全神贯注备课的情景,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说一段话。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采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把老师备课时全神贯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说得有条不紊,栩栩如生,达到了读写链接的训练目的。

2.在情节留白处想象写。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某一空白点来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像,积极思维,变无声为有声,变不具体为具体。如《第一次抱母亲》主要是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无私,并懂得回报母爱。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留白处,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烈日当空,母亲是_____;寒风凛冽,母亲是____;电闪雷鸣,母亲是_____。通过这些片断的交流,学生对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会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点拨;策略

一、引起重视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作用发挥还不到位,甚至出现无效引领的情况。

如,我执教《全神贯注》的片段:

师:这段话中(第2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全神贯注”?

生1:我从“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可以看出他的“全神贯注”。

生2:我从“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看出他的“全神贯注”。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3:我从“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看出他全心投入。

……

学生的回答,几乎没有自己的理解,只是将课文中的句子读了一遍。而此时的我没有认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是一味地索求其他答案,因而当学生出现“回答偏颇”时,我无法做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二、点拨策略

(一)适时追问,开拓思路

在互动的课堂上,“追问”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之一。而教师应该是一个智慧的“追问者”。

如,我执教《最后一头战象》的片段:

师:嘎羧还在乎曾经的战场。好好读读,找找有没有描写得细腻感人的地方,划下来,读一读,可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第14段后交流)

生1:我从“久久凝望”可以看出嘎羧一直看着江面,它是在怀念曾经的战场。

师:此时站在打洛江畔,凝望着已归于平静的江面,嘎羧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2:嘎羧看到了亲爱的战友。

生3:嘎羧看到了洒满热血的战场。

生4:看到了自己与战友在战场上的雄姿。

师:你们还关注到了哪些细节?

生5:嘎羧对一块礁石“亲了又亲”,可能这就是搏杀的战场。

生6: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

……

以上案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抓住了“久久凝望”这一细节,及时追问一句:此时站在打洛江畔,凝望着已归于平静的江面,嘎羧会看到些什么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的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与学生实际之间。课堂上,教师若能抓住文本矛盾,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得以激发,从而促使学生围绕矛盾定向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

曾经听陶江明老师上《桥》这一课,最欣赏的是他对文本“矛盾处”的处理。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5~23自然段,看看老汉、小伙子前后的举动,有什么矛盾之处?

(生自由朗读思考后反馈交流)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小伙子”和“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中的“揪出来”和“推上木桥”相矛盾。

师: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仅仅是从前面排到了后面吗?

生:不是。小伙子可能会死!

师:是呀!是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拉到了死亡线前!

(请生读15自然段)

师:当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两个人的时候,老汉又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你从这“一推”中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

在忧伤的音乐声中逐字出现隐藏的结尾。

一“揪”一“推”,学生从文本中发现老汉举动的前后矛盾之处,探究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思维更加活跃,对老汉形象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文本的矛盾体现了文本的张力,它也是我们认知上最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把握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巧引妙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引导想象,成就精彩

叶圣陶先生指出,鉴赏文字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与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到底是怎样的情景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出来呢?

(出示桂花雨Flash,学生惊叹!)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动情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生:那洋洋洒洒飘落的是带着香气的雪花,好美啊!

生:我摇啊摇,头上、身上满是桂花,香气袭人!

生:好大的一场桂花雨啊,我眼前的一切都似乎变得朦胧了,只有那一片片桂花。

……

在教学中,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上述案例就因为想象的展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象,可以让学生超越文本,让形象的感知充实文本内容。

(四)融入表演,收获意外

以下是学校一位老师执教《自然之道》的教学片段:(第4自然段,我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场景。)

生1:紧张又严肃地对导游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轻描淡写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还很不在意地把手一挥)

生2:走上前哀求地说:“向导,你不能这样说!小海龟也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的呀!如果此时将要被吃的是你,你会怎么想?”(说着说着声音响了起来)

生1:马上附和:“是呀是呀!”

生3:也上前劝说:“你快去救救它吧!小海龟多可怜呀!”

向导看了看同伴,一边摇头一边深深地叹了口气:“唉——”然后慢悠悠地抱起“小海龟”,把它放回“大海”。

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的表演,其实就是他们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导游的扮演者自发地加进了动作:不在意地挥手,边叹气边摇头;伙伴们劝说时的表情和语言,都是孩子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对于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把课堂激“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教学富有张力。

(五)牵线搭桥,拓展延伸

《祖父的园子》教学中,当学生随着作者诗情画意的语言,看到了一个应有尽有、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园子后,老师适时出示背景资料。

此时资料的出示,使学生很快明白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一个童年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到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所以,与其说是怀念园子,还不如说是怀念祖父。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拓展时机,进行恰当的课外延伸,有利于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作用。而无论怎样组织教学,教师都应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让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追问,一个动作,一份资料,成为关键处的点拨,成为教师的匠心所在,使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2.

[2]宁虹.教育研究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5篇

2、他,圆圆的脸庞,一双机灵的眼睛,正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语文老师先让我们划分段落,然后再将每一个段落划出层次。经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变得有趣了。

3、老师让我们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说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来。他那神采飞扬的眸子,生动有趣的话语,像磁铁一样把我们牢牢地吸住了。

4、上孙老师的课特别有趣,一点也不感到拘谨而且容易懂。每当七他的课时,教室里就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无拘束的争论声。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记叙文 阅读 教学方法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此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也是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本人就以巧妙利用记叙文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抓线索明结构

线索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记叙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统帅全篇的线索,看看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材料的,一段中各层意思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寻找记叙文谋篇布局的规律,从而理清课文的结构。

1.巧抓时间线索。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大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记叙。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一天深夜”“事隔三天”后,学生就能明确文章是分两个时间段叙述故事的,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就非常容易了。

2.巧抓情节线索。故事性比较强的记叙文,大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情节线索进行叙述。根据这类记叙文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划分结构层次的方法。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赛马”一词进行突破,于是学生很快理清了赛马的对象、赛马的原因、赛马的经过、赛马的结果这些故事情节,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有了清晰的感知,文章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3.巧抓空间线索。游记、参观记等,是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移步换景,写一路见闻。教学中抓住空间位置变化的线索,也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循着文中“天安门北端”“天安门前”“河上”“金水桥两旁”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就很容易对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布局有准确认识,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天安门广场的概况。同时,对此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也有了了然于心了。

4.巧抓情感线索。有些抒彩比较浓的记叙文,故事情节不明显,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也无明显体现,看似没有线索,其实这类记叙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番茄太阳》一课,作者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就是“我”的情感变化:灰暗无比——温暖——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温暖。教学时,抓住作者情感变化这条线,探究变化的原因,就能读懂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

学会了抓线索,学生自然就分清了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也容易得多了,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了有效阅读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促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记叙文一股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段进行细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抓关键词语的鉴赏。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关键词语的鉴赏,围绕课文表现的中心,多层次、多角度挖掘词语内涵,引导学生借助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水》一课,将“痛痛快快”与“痛快”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叠词确实能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进而对“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一句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从“渴望”“盼望”“期盼”三个词的区别中感受水的珍贵。抓住“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句中连用的三个“滑”,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推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

2.抓重点段的理解。重点段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难点。在记叙文教学中,抓重点段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富有系统性、层次性、研究性。

《全神贯注》一课的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可采用从读人手,围绕“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交流体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叽里咕噜…‘异样的光”等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情的词句,进而从人物的外在表现读懂罗丹的“全神贯注”。也可以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更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恰恰是由那些看得到的动作和深情背后展开的联想——“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如果去掉这些联想,句子的表达效果就会逊色。

另外,抓重点段的理解,还可以采用理清重点段中句子间关系的方法。教学中由重点段人手,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理清作者思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突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利用留白练说话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以无胜有。教师要善于在“留白”处挖掘和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天鹅的故事》一文写道:“经过这次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湖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这里的省略号就是一个体会老天鹅精神、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空白”。此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看,这感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提示:省略号),老天鹅还在第四次、第五次……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冰面。老天鹅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1:“第四次扑打冰面时,老天鹅已气喘吁吁,它是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在扑打呀!”生2:“第五次了,此时的老天鹅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腾空而起。”生3:“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扑打冰面了,老天鹅的胸脯流血了,翅膀流血了,白羽片片血迹斑斑,可是老天鹅还是站了起来。”

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让学生读活了老天鹅的形象,使学生读懂了文字,内化了文本。

四、明晰要素学写法

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结合年级的特点,充分发挥课文写作范例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特点、常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1.抓住记叙要素,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写入记事的记叙文,大都要在文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强化对记叙要素的训练,引导学生抓住记叙的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学习完整叙述事情的方法,从阅读中学习写记叙文的方法。

《船长》一文,要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出故事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要告诉别人一件事,一定要写清楚记叙的要素。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

2.抓住描写语言,体会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体现在作者描写的人物、景物、事物之中。

《九色鹿》一课,作者写九色鹿时用“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丸色鹿”这样的语言,刻画了九色鹿“美丽”的形象,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情实感。作者写调达时用“连连向九色鹿叩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郑重起誓”“千恩万谢”“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等语言形成对比,鲜明地刻画了调达在利益面前背信弃义的丑恶形象;作者的喜恶跃然纸上。

作者的真情实感,还体现在议论、抒情的语言上。《少年闰土》一课,在“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中,插入了“我”的议论和抒情。“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写出了“我”对闰土生活的向往,表达了“我”的羡慕之情。“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写出“我”对自己单调、孤陋寡闻生活的叹惋。这是通过议论和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情动而辞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中具体形象的描写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及充满激情的抒情和议论,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五、抓住细节练读写

细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即可,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细节放“大”。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几次出现的数字,是一个凸显人物的重要细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句子,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思考讨论:透过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交流到“6次”修改,感受谈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时,教师拓展:今年的课文与前年不一样,在两处做了改动(屏显两处改动之处)。为什么改?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字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追问:“你们眼中这还是一组数字吗?这一组数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组数字阐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学生不但把文字读懂了,还把文本读厚了,这一细节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细节描写对学生作文来讲尤为重要,因为文章的出彩常在其细节。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7篇

文星

"同学们做作业真认真,小红一丝不苟,小东专心致志,亮亮全神贯注,天天聚精会神......."你看,石老师的成语像珍珠泉的泡泡不挺的冒,冒,冒,大家听的眉开眼笑,越写越带劲了.石老师就像成语词典,可以随时随地一口气说十几个意思相同的成语,中间根本不停顿.

她读起课文来更吸引人:"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她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有时温柔,有时深沉,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蓝蓝的湖水,静静的湖面.课文读完了,同学们还陶醉在青海湖那梦幻般的世界里.

笑星

石老师是幽默大师只要她心情好,一定会让你笑破肚皮.

有一天,上课铃打了很久了,几位同学才满头大汗喊"报告".我一看又是他们几个,迟到几次了.石老师笑眯眯地说:"你们干什么去了?""我们上厕所去了"."难道飞到遥远的月球上上厕所去了吗?要不要我派宇宙飞船去接啊?"全班吨时哄堂大笑,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迟到过了.

有一次早自习时,我把透明胶拉得长长的在量桌子的长度,石老师看见了走过来,我没在意."心心,你在做拉面啊?今后早上一定要吃饱."石老师不动声色的一句话,让我在全班同学的哈哈大笑中羞愧地低下了头.

智多星

全神贯注课文范文第8篇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平时,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文,指导孩子朗读课文。假日里,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们班写字工整、美观的同学有:耿思航、何欣潼、吴元君、李佳翔等。我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跟随书法老师练习楷书,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

其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王弈文、许译匀、平欣琪、朱星澄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