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本主义学习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75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在原则上应当是主动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变化,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就是知识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就是注重知情合一。既强调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希望受教育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有意义学习是能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进步,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经验上的积累、独特个性的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起到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的作用。
(三)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学生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学生的地位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形成巨大的颠覆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改进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国家教育目标和省培养目标的指挥下,结合学校与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要实现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即“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
探究式地理教学也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扩大了地理教学的范围,不再将地理教学局限于短短的40来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将地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课外以及实践活动中。例如:探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附近的大山、丘陵、盆地等典型地貌可以作为野外考察基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材料等等。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在团队中,学生除了自主学习,还需要考虑团队的管理、分工、配合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知情统一的学习观。
(三)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完成老师和W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目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就容易忽视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把握基本原则,在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情感体验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情况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是需要同时注意的。
(二)过分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
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讲授式教学,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汲取其中有用的部分,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不合理的成分。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就会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但是讲授式教学就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在进行地理问题探究时所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是需要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
(三)对地理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人本主义 教育观 教育发展
一、人本主义的主要教育思想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去研究,此外,每个人都个属于他自身的需求,并在追求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1.重视“自我实现”的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 “自我实现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独立成长和自主发展,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人本主义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特个性为出发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自身潜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002。
2.培养“知情统一”、全面发展的学生
罗杰斯认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情感与认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中,需设立一个现实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人的情感与认知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而远非学习效果,更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而非只是仅在理论上技高一筹的学生。
(二)人本主义的教育过程
1.培养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不仅强调知识性的学习,更强调经验性的提高,它涵盖了态度、行为、认知、情感等方方面面,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人的逻辑思维、情感因素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全方面的学习。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也将被以启发式、激励式的教学活动所取代,以自由式学习、自主式促进以及自我评价为主线,最终使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主导者。
3.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倡导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无结构、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学情景设置、“真实问题”案例的提出等,为学生营造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给学生搭建一个通向新知识的渠道,并通过这样的课堂建立起共同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
(三)人本主义的教育评价
1.全面动态的教育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动态的客观的评价机制,认为传统的评价模式严重缺乏客观合理性,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动态的教育评价方式则为学生提供了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反馈,使他们能及时的发现并改善学习中的不足,此外,人本主义还强调重视对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在首位,把他人的评价放在次要位置,原因在于以个体为主体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此外,自我评价较考试评价等他人评价方式,更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代教育观的启示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人,因此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对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为防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而带来的顾此失彼等短期教育行为的发生,当代教育观中更加重视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二)启发式的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思考与操作,因此在课程的编制以及实施过程中,都需要以点拨、启发、开发和培训学生为基本目标,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们有探索发现的动力,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彰显人的创造性作用。
(三)适切性的教材观
人本主义强调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感,反对传统中以教学理论为中心的教材观,好的教材是课堂的“灵魂”和“主干”,以好的教材为“媒介”才能上演精彩的“剧本”,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更重点突出学生的地位和情感的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以教材为蓝本,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进行教学。
(四)开放式教师观
由于课堂的主动权从教师的手中传递到了学生的手中,教师的职责也因此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掌控者,他必须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课堂模式和内容的新变化并不代表着教师的作用不重要了,而是更加重要了,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精神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质。
(五)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考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附属地位到主体地位,此外还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六)综合评价观
教学需要追求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更应该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转变,传统教育中所采取的考试等一次性的评价,严重妨碍了过程教学的实施,导致只注重学习成绩。而过程性评价更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教育评价过程加结果、个人与他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才更能体现评价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魏笑云.论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及潜在的课程观[N].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刘佳,吕耀中.论人本主义教学观[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3]侯英.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J].普教研究,2007,6.
(一)传统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讲授法。这种授课模式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的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注重教师权威至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一般只按作者、背景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要点进行解读。传统语文课堂,过分依赖教师教学,重视课本内容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受重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从而引发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
(二)当下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在成为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固化模式。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最明显的当属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且还形成了一定区域的教学流派。比如,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魏书生老师为代表的管理派,等等。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以往单一的陈述性知识以及简单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现状,强化对高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认知,尤其强调学生在情感知识层面上的升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而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宰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讨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和教师间关系的变化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语文课堂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依然严重,公开课、教学技能大赛中所呈现的学生积极讨论和教师有效引导的场景并不能常规化地出现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语文味”逐步淡化,语文课堂已俨然成为教师展现“多姿多彩”的大舞台;语文课堂的创新,同样也成为一些老师误解、曲解语文文本知识的有力借口。可以这样说,语文改革,改的是形式、是套路,不变的是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缺失问题。
二、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缺失下的语文课堂反思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轨
从语文课堂的发展历史来看,多数语文教育专家倾向于对教学理论的探讨,而忽视了对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操作的研究。对于很多乡村教师或者基础知识薄弱的语文教师而言,科学的教学理论相对缺失,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偏离与脱轨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化。例如,何更生教授在广州某乡村学校听课时,发现上课的语文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后面的内容应为高级技能知识,而“概括”后面的知识应为策略性知识。这两种知识怎么能有效地加以结合呢?因此,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理论的缺乏,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固守甚至是错误。而对于那些能够接触大量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们来说,实际的操作相对缺乏,理论化太过浓厚。在课堂表现中,往往呈现出教学内容高深晦涩,缺乏一定的生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等问题。
(二)语文课堂的“伪”化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对于不同知识内容的把握上。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学习成果上,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熟记,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应掌握并运用,而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应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并能得到有效地内化和升华。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不高,这主要归结于语文课堂出现的“假语文”现象。对于语文之“假”的批判,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因为语文课堂中的技术手段泛滥以及语文公开课的作秀。但深入内部探讨,语文课堂有效性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评价机制的僵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主要看重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在公开课或技能大赛中,教师会过度包装自己的教学行为,甚至为达到较高的观赏性,不惜将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体育课等不关乎语文的课堂。而对于科学的文本理论知识的研读,却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教师将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情感、态度作为自己渲染课堂气氛的有力法宝,却忽视了学生如何领会、吸收此类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最大弊端来自于教师与学生间地位的不平等、角色间的逆向性。因此,我们需从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上来考虑语文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并需要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适应语文课堂
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强调“以人性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面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一现象,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课堂角色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自觉性。这种主动性不拘泥于对文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适应世界变化的不定量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中心,认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切合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康布斯也曾强调,教学的基本目的并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助他们学习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除了让学生知道“我做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人本主义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心理学家强调有意义学习。他们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偏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在动力驱动之下自觉地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强调学生整体性发展,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缺乏意识,而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弊端。
四、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下的语文课堂构建
(一)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罗杰斯曾提出,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以人为本”思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到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的学习权利。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共同体的刺激,将这些学生纳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活泼、生动的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强调有意义学习,即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而这种联系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才能完成。教师要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有趣、新奇的方式加以展示,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的一些学习经验,让学生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自我”中寻找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创设出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新”既要是活泼生动的,也必须是基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上的。
(三)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种“催化剂”。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学习、适应世界的变化,通过自我的努力,而不是教师本身的指导,去提高自己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构建出多种激发学生讨论与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其对传统课堂流程的转变让学习更加灵活。
(四)实时、有效的回馈与检测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情感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two aspects: Students- centred colorfu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Class- centred creation of harmonious and relaxing study environment, illustrates the basic view of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nd also tells how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rt-class teaching and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The Humanism Learning Theory; Art-teaching; Emotional value.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更加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情境的情感方面,因此主张尽可能地直接“进入”学习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发展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它表现为个体对该事物或者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活动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在激起学习者兴趣之后使学习者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这种保持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所提供的情境的变化。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果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强调教学任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世界为基础,从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取得学习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资源,学生主动对这些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控制、利用和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发现、获得、掌握、领会的感觉也是来自内部的。人本身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构成了学习的动力,因此这种学习是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的目的是实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指导下,由学生慢慢地发现揭示自我,并逐步走向独立,走向创造的过程。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环境让这些潜能得以发挥,教师只是学习者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实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来塑造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尊重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突出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力、价值等学习品质。它反对外部评价,因为这样评价只能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作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在美术学习中,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应提高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
二、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
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学生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有教学时间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供学生欣赏的CAI课件。例如,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同时还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人差异以及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从现在的美术课主题组合看,虽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具体分析,这样的主题搭配显然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缺乏情感性和生活性。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适合于自己的所教对象,适合教师自己实际的知识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只不过教师由传统的一味地追求讲授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从而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除移情教学外,还必须编写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根据美术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充分扩展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充分去感受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画家白雪石的山水画《长城内外尽朝晖》时,可采用CAI引路,由图引思,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充实个人情感,从琐事找生活的朴素情感。这一切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高尚情趣。无论挖掘教材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因素,教师都应首先自己丰富自我情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在美术教学中,要尽量介绍学科近来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内容。注意学科实际生活价值,让材料更贴近于学生实际。编写的教学内容应充分挖掘原教材的生活性、实践性方面的内容,密切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学科背景知识介绍。所编内容应对某一具体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组织课外活动,教师都应注重情感投入,充分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
三、以课堂为中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一)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完全自由化、人性化,而自由化与人性化教育的内涵,则是情感教育为主。学校只需提供自由和平而又资料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先养成爱学校、爱教师、爱同学、爱求知的习惯,从而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动发展的态度,即使不予教导,他也会自行读书求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起教学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例如,在欣赏齐白石老人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画面上虽然只是几个好象是微微抖动尾巴的蝌蚪,自由自在地游动着,随着出洞急湍顺流而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青蛙,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随着作品的构想,去想象急流十里后出现的蛙声,直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而脑中出现一幅优美动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学生渐渐进入美感中的境界,形象思维开始得到升华。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互相转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色彩的微妙与情感,图画中的意境、教学挂图的作用,不同于风景名画的相互比较。教师只要有计划,有目的,在传授绘画技巧的同时,给学生提示出可比较想象之处,给学生留出联想和创造性想象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师和学生自身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教师需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地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坐在一个他们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身旁,让他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罗杰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甚至思维也存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兴奋程度。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都不应该要求全班齐步走。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与学生真诚谈话,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画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一股作气把画画好,有的学生习惯于断断续续的画画,有的学生爱在人少的环境下画画,有的学生则喜欢在人多的场合下画画,也有的学生习惯于边听音乐边画画,还有的学生习惯于边看电视边画画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鼓励并尊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适当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别于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因而,要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绪勤,张莉人本主义教学观对CAI课件设计的指导作用[J] 中小学电教,2003,(1)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育 改革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针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人本心理学的教育观念,从中找到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新的方法。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摘要: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它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理念。任何一个理念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
Keywords:lifePhilosophyoflifeHumanisticConstructivism
Abstract:Lifeeducationorientedmanagementconcepttotheirownpotentialstudentsbasedonthematrixoflife,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lifeto
education.It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nurturingstudentsintheirhearts,completeconstructionofthespiritofthecharacterandintegrity
ofthetraining,Isaharmoniousfullness,containsthewisdomofthelifeeducationphilosophy.Anyideasthatwillcertainlybetheunderlying
theoreticalbasis.Lifeeducationandmanagementtheoryisbasedontheconceptoflifephilosophy,humanisticpsychologyandthetheoryof
construction.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
生命哲学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对其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获得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的学说。它是更直接的存在主义哲学。该哲学的主要观点是:生命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活力。这种活力又来自精神面,因此,人的生命是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去考察的。从这个角度看,生命哲学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历史。例如,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更广的文化)等,那就是他们的生命,那也就是文化,也写就了历史。故而,生命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最终根源。生命作为一种活力,又被从不同侧重面去理解,意志、冲动、渴求、期待、体验,不同的生命哲学家选择了不同的侧重面来建立自己的哲学。生命哲学,在认识论上,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或直觉高于分析);在心理学上,认为情意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倾向。直觉可获得理性之外的体验,同时,直觉又超过一般感性。生命哲学认为,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而当体验与直觉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时候,进而也就认为,生命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体验是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体验也是对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础。由此,生命之间才得以联络,生命之间才得以沟通,对生命的研究也才成为可能。生命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识流,故此,生命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这是视生命为活力的观念延伸。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的基本理念体现为:教学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和谐的关系;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及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唤醒教育。即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体验性和创造性。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主张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不存在至高无上或权威的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就是经验的建构,学习就是体验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如果说生命哲学的基本功能是确立人的自我形象,那么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自我形象为蓝图,以实现自我为目标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基本功能是尊重个体的生命意识,塑造自我的整全人格,塑造自我形象。在二者的关系上,生命哲学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生命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是生命哲学的实现。二者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心理学家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不能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也不是鼓励或片面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二是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本主义观点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潜能和人格发展的驱动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和塑造、教育而成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或帮助,使他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呼吁教师不应该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促进者”。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也必然是借鉴了人本主义积极思想。人本主义观点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该观点坚持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等等,实质上体现为对人及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其的个体性,帮助学生探讨和理解隐含在他们所有经验中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强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发展,并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强调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不是“判断”和“说教”,而是“发现”和“促进”。即要“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及其意义的赋予是由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建构起来的。因而,知识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知识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注重让学习者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且指出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但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第二,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根据这个原则,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transfer)到学生头脑中去,相反,是学生自己从他们所听见的话语或所见到的形象中建构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极为重要。因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第三,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因此外在世界的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尝试性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但却认为人们只能以个人的和主观的方式认识这一实在。有时人们对这条原则产生误解,以为它主张“什么都行”(anythinggoes)的相对主义,以为人的每一个建构结果都是允许的。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建构的结果必须是“可行的”,只有那些对建构者有用的建构才是“可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构想,但其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思想,正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极大关照,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精神所在。
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三大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命与本性,给人类的教育活动以极大的启迪。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笔者看来,随着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将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8-002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混合式教学是在人们将多媒体、网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两者优势的教学模式。它既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征,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它既符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通知中对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要求,又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任何教学模式的实践都需要理论基础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几近真实的学习情景,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MI)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新理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H・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并在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所谓多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构成多元智能的“元素”数量可能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加。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数理逻辑智能(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空间视觉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音乐韵律智能(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人际沟通智能(人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则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实施的媒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教育者对混合式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将更具系统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学环境能够为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图像、颜色、结构、声音、音量、音调等视、听、触多感官刺激,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更具学习的耐心,更易抓住学习的重点。多元智能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在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地发展。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交流对象,通过教学中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活动安排,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学会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此外,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新型的学习文化。混合式教学环境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三、混合式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发展于19世纪,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哲学思潮,它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以认识主体――人为本体。它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的派生,认为事物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所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直觉而获得的,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作用和内在动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成就感,重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给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和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在轻松、合作、温暖、有安全感的气氛中进行,认为最优的学习情境应该将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提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逐步放弃控制的过程。人本主义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学习者个性培养,忽视学习者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忽视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2.人本主义与混合式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网络辅助教学阶段,人本主义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习者创设了广阔、丰富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方便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寻找学习资源,解决学习疑问,确定行动指南,承担选择后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基本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应该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学会学习,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师生成为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的梳理研究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不但在教学实践上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且还拥有坚强的理论基础后盾。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和发展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专项一般项目“WELL模式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CWJZ03)的研究成果及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络背景下交通类院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批准号:交教研1202-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衍安.WebQuest设计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