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叶阐

叶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叶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阐范文第1篇

叶阐范文第2篇

1.上联:九州春*闹百花争艳 下联:四化宏图展万马奔腾

2.上联:政策符心春风化春雨 下联:汗珠落地黄土变黄金

3.上联:埋头钻研为未来攻关 下联:刻苦学习替祖国增光

4.上联:曼舞轻歌迎接新世纪 下联:挥毫泼墨吟咏好山河

5.上联:梅花点点笑迎丰收岁 下联:爆竹声声欢歌大治年

6.上联:描千里春*百花争艳 下联:绘四化宏图万马奔腾

7.上联: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下联: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

8.上联:培养人才建百年大业 下联:艰苦奋斗开一代新风

9.上联:奇迹不奇实践能创造 下联:高山不高只要肯攀登

10.上联:尽改一言堂鸟飞鱼跃 下联:远谋千载业柳暗花明

11.上联:玉管奏諴和气调九宇 下联:璇枢徵广运衡正三阶

12.上联:戴斗镇崆峒尊临地轴 下联:宜风启阊阖顺协天枢

13.上联:金镜开楹升恒光北极 下联:珠勺映座长养顺动方

14.上联:瑞启青阳轩云承翠幄 下联:祥开黄道羲日展金舆

15.上联:宝筴叶仙椿亿龄延祉 下联:泰阶昭景曜九服均禧

16.上联:仙仗五云鸾鸣和盛世 下联:德车七宿龙角运中天

17.上联:圣德醍醐花深红药省 下联:帝光糺缦日丽紫薇天

18.上联:兴邦开富路功归三代 下联:布政绘鸿图福泽万民

19.上联:川岳献甄符烟煴阐瑞 下联:日月昭景贶糺缦呈华

叶阐范文第3篇

1986年8月我第一次到香港参加书展,此行最重要的,还是寻找后来定居香港的叶灵凤的遗物。不过叶氏去世后,他的后人便将全部藏书捐给图书馆,所以他的藏书极少在旧书摊出现,更不要说书上贴着的藏书票。要靠淘书的管道找到,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所以,收藏一款叶灵凤的藏书票,始终是国内藏书票收藏界梦寐以求的。

那时我刚刚加入藏书票收藏的行列,而且在出版社的门市部工作,缺乏人脉,所以只好请当地的画廊帮忙。当时,有一款叶灵凤自用的“灵凤藏书”藏书票就已经开价八千元港币,折合现在的新台币恐怕已近六位数。1994年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十周年庆前,曾经复制过一批早期的藏书票,包括此款在内,一时也满足了收藏界的需求。但是纸质不同,不难辨识真伪,只能望梅止渴。

虽然那时这个价位有点过高,但是以叶灵凤是中国第一位藏书票收藏与研究家的身价,以及在文坛和藏书界的成就,加上他采取我国传统的凤凰图案,结合19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设计的精髓,利用两色套版印刷制成;而且,中间的凤凰,以及四周植物的树叶装饰,正好契合他的姓名,颇具西方藏书票创作的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来衡量,有这样的价位也是非常合理的。所幸2008年北京春季一场拍卖会上,这款藏书票就已拍出不含佣金二万元的价位,我们期待有下一枚出现在拍卖场上。

褐木庐

梁实秋曾说过,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首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搭配他居住的小洋楼,应该是属于西式的书房,可惜我们已难窥其堂奥了。

我无缘造访褐木卢,但是我于1989年8月首次在北京琉璃厂淘书时发现他的藏书,并且将每一本贴上褐木庐藏书票的书都买走,几乎都是法文剧本,同时每张藏书票上都有藏书编号,后来我买到他编的《褐木庐藏剧目》来核对。其中有一本,真的是梁实秋看过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闪闪发亮。到今天回想起来,还是美滋滋的。当时中国书店的店员,看到我在西文旧书架上,几乎每一本都去翻阅,并不知道我在找什么宝贝。而我,翻到装帧华美的精装本,心跳更会加速,假如它贴有藏书票,那简直比中了彩券还痛快!

褐木庐是从Cormora音译而来,代表他私淑的三大戏剧家的简称,Cor即高乃依Corneille,Mo是莫里哀Moliere,Ra是拉辛Ra-Cine。票面上的C即Cormora的缩写,B可能是书籍爱好者bibliophile的缩写。两只鹅毛笔交叉在看书架之前,颇有书房的韵味。虽然它只是由线条、英文字母和简单的图案组成的,却具有西方Art Deco 风格。下方居中还有一个长条形的方块,以便填上编号,是典型的藏书家使用的藏书票。和书一起典藏,就像盖上藏书章的书,更加具有收藏的意义。

无相庵藏书票

1988年10月我第一次到上海,便和好友秦贤次一起拜访施蛰存。秦先生是两岸知名的文学史料专家,与施先生聊起来,仿佛打开尘封的往事。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施先生送我当时采用肯特版画,嵌上他姓氏的英文字母S,合成起来的自用藏书票。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上海的友人送我一册施先生的藏书――叶芝的诗集《塔》,书封的内页贴上《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券1945~1948》;才知道他也是国内早期自己设计藏书票使用的先锋。

无相庵是施先生毕生使用的第三个书斋名,是他青年与中年阶段用得较为长久的室名。根据他的说法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但是他不信佛教,却从《阿含经》中受益良多。因为他认为《阿含经》里纯朴的风格和大量譬喻,阐说佛法理念和佛化弟子的因缘故事,也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生动记载,是文学性最强的佛经。所以施先生虽然以《金刚经》中的“无相”作为书斋名,实际上他之于佛教,应该只是“文人禅”而已。

有趣的是,当时施先生将藏书票翻译成“藏书券”。票面的中央有航海的罗盘、沙漏、精装书,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建筑物,四周还围上繁复的花草纹饰。可见当时他在抗战胜利后,多么想抓紧时间,出国四处游学,补充多年被局限在孤岛上的苦闷,真是一款有意思的藏书票。

叶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30-01

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长期深入研究写作,他认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发表了相关专著《作文论》及论文《漫谈写作》、《写作杂话》等等。对写作的诸多问题作了大量而科学的论述,其语言通俗简洁,阐说全面深刻,构成了一套严整的理论。本文拟从作文的写作态度,写作训练两个个方面浅述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

一、写作态度观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了应付考试,教会学生一套编排罗织的技巧,其结果是脱离实际需要,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无病,拿到实际生活中去就用处不大、捉襟见肘。针对这一弊端,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当以应需为目标,不能为了应付而进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训练。“惟练似宜通乎课内外,不宜专以课内外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事业殆可较快。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非叙不可之事物,令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应当是写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如果不是这样,“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

另外,叶圣陶先生提出写作应该“求诚”,他在《“好”与“不好”》等文章中都谈到了“求诚”。什么是求诚?一言以蔽之,“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也就是“从原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如果不诚实,就会“欺己欺人,那内心的愧疚永远是洗刷不去的”,既“贻人以谬误”,又“耗己之劳思”。

因此,在写作教学时,要让学生写自己的话,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懂得的,真正体会到的东西,不要舞文弄墨、口是心非。当然要做到求诚,首先做人要“立诚”,以司马迁和杜甫为例,“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并为学生创造“立诚”的条件,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培养感情,锻炼观察,“训练学习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

二、写作训练观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另外,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叶圣陶先生认为可以从下面三处锻炼语言习惯:一是“锻炼语言要有恒心”,“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话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当的词强凑在语言里”;二是在读别人的文章时,注意汲取别人的长处;三是注重朗读,“从前人学写文章都注重诵读,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其实就是锻炼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的训练,还需重视思维训练。因为“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说他说得好写得好,不如说他想得好尤其贴切。”

在写作教学中,不仅要立足于模仿,更要立足于创新。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作文可学“写生”――“写生为主,临摹为辅”。他在《临摹和写生》一文,用绘画的临摹和写生来比喻写作:“学写文章也有临摹的方法,熟读若干篇范文,然后动手试作,这是临摹。在准备动手的时候,翻着一些范文作参考,也是临摹。另外一个方法是不管读过什么文章,直接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见怎么样就怎么样写,所闻怎么样就怎么样写,其余类推。这就是写生的方法。”他认为写生的方法既能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又不一味模仿,可以推陈出新。

三、结语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全面深刻,其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叶先生提倡的“应需”的写作目的、“求诚”的写作态度、“写生”的写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依然具有极重要地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 年.

叶阐范文第5篇

何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其六十余年的中医临床、教育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吾等有幸跟随何老学习、临证,耳濡目染,渐有心得。今分三篇文章,从学术原理、临床运用、验案选录三个方面,将何老诊治癌症“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学术经验作一具体阐析。本文着重阐析何老诊治癌症中“不断扶正”的学术经验。

1 学术原理

何老认为,癌症的发生,即是人体正气虚衰严重的表现。此论在中医历代经典及现代医学中均已得到明确的阐述。《素问・评热病论》篇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篇中又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载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肠瘤……昔瘤,以手按之坚。”《诸病源候论・积聚候》中亦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金元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其《活法机要》中有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代医学大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篇中云: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另一医学大家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总论证治》中亦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中医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一直到明清历代医学大家,都认为症瘕积聚的发生,其根源是在正气虚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何老诊治癌症“不断扶正”的学术经验,有着极为深厚的传承根基。

传统中医如此认识,现代西医亦是类似的认识。现代分子肿瘤学认为,癌症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基因突变而导致出现异常增生的单个细胞,并由这些异常增生细胞的后裔聚集形成[1]。在异常增生细胞增殖时,机体会通过免疫监视和细胞间通讯等机制防止它们增殖,而只有当机体免疫监视和细胞间通讯能力减弱或受到抑制之时,这种异常增生细胞的增殖才会继续下去,从而形成临床期癌症[2]。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西医理论中,机体免疫缺陷亦是癌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癌症的形成,是人体正气已虚衰的严重表现,而临床上中医接诊的病人,其正气更是虚衰有加。这些病人,或者是已经发展为中晚期而不可手术者,或者是手术后需要康复者,或者是放、化疗后出现严重毒副反应者,正气虚衰尤为明显。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不断扶正,可谓是欲弃不能、急中最急之措施。同时,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业已证实,采用扶正之法治疗癌症,则有阻断癌症的形成、抑制癌症的生长、预防癌症的复发与转移、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和改善患者物质代谢等显著功效[3]。

2 临床运用

在“不断扶正”的学术经验框架内,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何老在临床上又将其细化为三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即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阳补肾。

2.1 益气健脾:“脾为后天之本”,何老认为,要想扶正治癌,益气健脾乃是首要之法。从临床上观察,癌症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除出现一些局部癌症的特别症状之外,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容憔悴、食欲不振、胃纳不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苔白腻、脉濡细等症状。特别是在患者接受了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之后,更易出现如上症状。这些症状,即为脾气虚衰的表现。对于这些病人,提前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就会减少甚或消除以上症状的出现,而出现之后采用此法治疗,也能减轻病情的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健脾法治疗癌症,能够调整和改善处于抑制状态的免疫监视功能,发挥免疫活性细胞和活性因子的抗肿瘤作用,提高和改善患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功能发挥,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4]。

益气健脾法治疗癌症,何老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常用的药物则有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灵芝、扁豆、五味子、薏苡仁、大枣、炙甘草等。

2.2 养阴生津:“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何老认为,扶正治癌,养阴生津亦是其中重要之法。癌症患者,或者素体阴虚,或者癌毒化火,损伤阴津,或者放疗后火毒灼伤阴津,或者化疗后脾胃受损而气血生化不足,临床上常常可见形体瘦削、口咽干燥、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此时即需选用养阴生津之法进行治疗。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已证明,养阴生津法治疗癌症,不但具有改善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而且具有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效果、防止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作用[4]。

养阴生津法治疗癌症,何老常用的方剂有增液汤、六味地黄丸、沙参麦门冬汤等,常用的药物则有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黄精、百合、玉竹、龟版、鳖甲、山萸肉、龙眼肉、铁皮石斛、当归、天花粉、阿胶、旱莲草等。

2.3 温阳补肾:“肾为先天之本”,何老认为,在扶正治癌过程中,温阳补肾亦为常用方法之一。从临床上观察,除部分患者素体肾弱阳虚之外,在疾病之后期,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虚无力等症状,此等即为肾阳虚衰的表现。采用温阳补肾法治疗,方证适宜,投药之后便可缓解甚至消除如上诸症。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亦表明,采用温阳补肾法治疗癌症,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形成和增殖,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提高生存质量等[4]。

温阳补肾法治疗癌症,何老常用的方剂有桂附八味丸、右归丸等,常用的药物则有补骨脂、骨碎补、肉桂、淡附片、杜仲、菟丝子、鹿角霜、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

3 验案选录

杨某某,女,29岁,干部。1992年7月13初诊。患者因小腹两侧持续性剧烈疼痛10天,伴发热,T39℃,于1992年6月5日到某妇保医院急诊。经妇科等检查,确诊为右侧卵巢肿瘤扭转伴感染,即住院作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为右卵巢胚胎瘤破裂,大出血,伴感染。手术后作化疗1次,体力明显不支。血象、生化检查示:WBC1.2×109/L,Hb78g/L。AFP>3000μg/L(正常值<40μg/L)。医院认为暂不宜再化疗,要求中医治疗。诊得:神倦、虚乏、面色灰白、腹胀、少腹疼痛、口干、纳呆、夜寐不安,苔中厚腻,脉濡。病机属正虚邪滞,治则为扶正祛邪、消症抗瘤。药用:西洋参(另煎)3g,黄芪、生地、猪苓各18g,冬虫夏草(另炖)4g,霍山石斛5g,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石见穿各15g,蒲公英、藤梨根各30g,延胡索9g。14剂。7月27日二诊:上药服14剂后,腹胀、腹痛减轻,口干、寐差、面色不华等好转。血象、生化检查:WBC3.2×109/L,Hb105g/L,AFP600μg/L。药已奏效,原方加薏苡仁60g(薏苡仁另煮,空腹服汁)。15剂。8月31日复诊:自感效果较好,连服31剂,体征明显改善。血象、生化检查:WBC4.2×109/L,Hb110g/L,AFP40μg/L。效不更方,续服。10月8日复诊:体征基本消失,身体恢复较佳,血象、生化检查均已正常。前方续服,以期巩固。1993年3月5日复诊:体征消失,体力恢复良好。血象、生化及CT、B超等检查均正常。其坚持服药,于1993年11月初作再次复查,一切正常,即于1993年11月中旬上班工作。1994年3月又作复查,病情稳定无殊。

4 参考文献

[1]王瑞年.分子肿瘤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嘉湘.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肿瘤科分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

[3]陈世伟,张利民.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158.

[4]陈龙邦,刘福坤.循证肿瘤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96100.

作者简介:徐光星,男,39岁,副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何任的继承人。

收稿日期 2006-12-28

叶阐范文第6篇

对于马原年老师大作,笔者认真拜读内容以后,认为,在太极拳学问研究中,由于“趣舍万殊,躁静不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原本十分正常。原想保持沉默,是耶?非耶?让读者去默识之、揣摩之、品味之、取舍之。但马原年老师的大作,一开始即指出笔者“观点与原论相去甚远”,最后又“得出结论是:张先生的‘戏说’。晤之不合道、言之不合理、行之没有效、修之大概也不会有益。”对此笔者感慨系之。因为倘若果真如此,而对读者形成误导,笔者心中焉能有安?基于此,笔者对一些心得、体会及理由与依据再陈而述之如下:

一、关于“意在、气在、力在”,“用势不用力”和“神到、气到、势到”

笔者认为,大凡拳道,不论套路,还是器械,林林总总,首先贵之变势。故自古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有“三十六腿法”之分,有“七十二擒拿”之别。少林、武当,各有其姿;峨眉、青城,各具其势。在太极拳修持中,是先求诸势规范正确,再求各势应用之法。杨氏太极拳“大用诀”,主讲杨氏太极各势的具体应用。试想,无“野马分鬃”之势,何来“攻腋下”之法;无“弯弓射虎”之招,何有“挑打胸”之技。是故,太极拳修持,求势于前,求用于后,其顺序不可非次而倒颠。

太极拳名家王新午先生说:“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惭悟懂劲’,此劲指日久练习之灵觉解。非着熟无以入懂劲之域,非懂劲无以竞太极之功。今若弃‘着’而言‘劲’,不啻缘木求鱼”。(见王新午先生《太极拳法阐宗》)

杨氏太极拳名家董英杰先生说:“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悟之。”(见2005年《武当》6期薛劲松《董英杰谈太极拳》。)

笔者感到,是否可以这样意会,“怒火中烧”是“意在”,“热血沸腾”是“气在”,“严阵以待”是“力在”。太极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意在、气在、力在”,“神到、意到、势到”,与太极拳“以静待动”战略是否更相符、吻合和贴切?

马原年老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势”的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势,本身不具备力量”,所以是“有力才有势”,而不是“有势则有力”。对此,笔者认识正好相反。在《辞海》中对“势”的第一种解释就是“冲发和冲击的力。如风势、火势;来势很猛”。其实,大势所趋、形势逼人、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势不两立、势如破竹、势均力敌,哪一种“势”本身不具备力量?

在大千世界中,凡力、劲、技、法,诸般均在势中求之;凡奇、巧、玄、奥,诸妙也均在势中求之而概莫能外。

集太极、八卦、形意、少林、拳击、气功于一炉的大成拳,虽无固定套路和格式,而其“健身之效、技击之功”,均通过种种不同的桩功“势”中求之。

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于“拱”势中具备力量,历经千年,岿然不动。

在现代工业、建筑业中,同样以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使物体具形具势而力居其中。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不是对人之先天本能予以加工,而是对人之先天本能给以改造。太极拳求“着”不求“力”,求“空”不求“劲”,而“轻、灵、松、空”,同样是在“势”的万千变化中求之。

基于上述,笔者仍然赞同“神到、气到、势到”,“非力到也,乃势到也”。马原年老师说“非势到也,乃力到也”。试想,让一个人双手下垂,立正站好,不准改变姿势,真不知其力何以显之?其劲何以发之?

有“势”方可有“力”,无“势”焉能有“力”?“势”中含“力”,“势”中含“劲”,“力”以“势”显,“劲”以“势”发;“势”中含“走”,“势”中含“化”,变“势”而“走”,易“势”而“化”……“势”之妙用无穷,且变化于毫、厘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敬请同道悉心细悟、揣摩之。

二、关于“不丢不顶”“与无丢无顶”

笔者感到,既能沾、连、粘、随,自可不丢不顶;倘若又丢又顶,谈何沾、连、粘、随?既谈沾、连、粘、随,又谈不丢不顶,不免有叠床架屋冗赘之嫌。“虚领顶劲”与“顶头悬”,这是走架行功,是推手练习中应时时牢记和掌握的根本要领,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关键和本源,在切磋较技中,如果单一地注意“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而忘却“虚领顶劲…‘顶头悬”,“沾、连、粘、随”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势必“顶、匾、丢、抗”弊端迭出,而为人所制。究其原因,是犯了“低头弯腰,传授不高”,“低头弯腰,学艺不高”之大忌。基于此,笔者感到将“不丢顶”体悟为不要忘记“虚领顶劲”“顶头悬”,虽出于通常理念之外,而却在拳道情理之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丢不顶”较之“不丢不顶”是否更具有禅机禅味,对于避免“顶、匾、丢、抗”,是否更加有所启益? 对于太极拳传统经典理论,我们应认真学习之,继承之,但也应师古不泥而力求新意。

三、关于“偏沉则随”

董英杰先生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中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在举手投足中,务需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日‘吾善藏其余’,祈揣摩之”。(见2005年《武当》6期薛劲松先生大作《董英杰谈太极拳》)

太极拳名家王新午先生云“若用走法不能济以粘,其病也必至偏沉,此之谓随。若用粘法而不能济以走,其病也必为双重,此之谓滞。是以随滞之弊,皆因粘走不能相生,为进攻之大碍”。(觅王新午先生大作《太极法阐宗》)

“‘偏沉’,太极拳术语。《太极拳论》中有‘偏沉则随’之句。偏沉即不均匀也,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劲的某一点,过分偏沉物体的某一部位等,为太极拳之病”(见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辞典》第109页)。

“在运动中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使阴阳互济。反之,或偏沉则随,或双重而滞,阴阳相乘,则病败自生。”(见冯志强、孙剑云编著《太极拳全书》第454页)

“偏沉”为病,毋庸置疑。至于将“偏沉则随”作为正确方式对待,对此笔者不愿苟同与盲从之。

四、关于“引进落空合即出”

“引进落空合即出”,通常的诠释是:“对方攻来,我引进之,使其造成落空之势,这时我已蓄劲蓄势,抓住战机,瞬间将对方发放出去”。对此,笔者一直纳闷,其与外的技有何区别?“上下相随人难进”,从文字表达上,其与“进之则愈长”是否相悖?为此,笔者曾对究竟什么才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无为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太极拳“神明”境界,进行过理性探究。

太极拳宗师陈鑫在太极拳《搐手十六目》中日:“引,是诱之使来,牵引使近于我;进,是令人前进,不使逃去;落,如落成之落,檐水下滴于地,又如叶落于地;空,宜读去声,人来欲击我身,而浇’空虚之地。”

据此,笔者的“‘引’诱对方‘进’人我所设圈套,形成对方劲力‘落空’之势,随即我周身回拢聚‘合’,‘合’为一体,对方由于失控而仰面‘跌出’,或俯身‘仆倒’‘仆出’”的观点未必“与原论相去甚远”。而如此这般的势之变化,是否是“无为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点具体体现。

叶阐范文第7篇

但是,金奖有很多,有了荣誉还远远不够,消费者甚至习以为常,并不关心金奖是哪个地区茶叶获得的,具体的茶叶品牌才是他们评判茶叶优劣的最先标准。

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贵州茶叶在获得了傲人的荣誉之余,更应该站在消费者角度,注重基于综合品质的品牌运作,让品牌真正走进消费者的脑子中间,获得消费者内心的优先认可。唯有如此,贵州茶叶才更有市场竞争力,更易在茶叶市场攻城略地,更能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品牌定位?

今年3月,我在贵定云雾贡茶品牌论坛上重点谈到:品牌即人品,品牌是在消费者大脑中注册的“标志”或“词语”;品牌定位就是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在消费者的心智中,为品牌找到一个独一无二、富有价值的“位置”。

必须注意,这个“位置”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独一无二,高屋建瓴,不能盲目跟风,没有高度;二是要富有价值,选好角度,不能赔了本赚吆喝,只挖井却见不到水,空欢喜一场。

找到定位之后,我们需要开动脑筋,将其用精炼准确的词语生动地表达出来。根据远卓品牌策划机构的行业经验,选用的词语至少需要同时满足五个标准:站得稳,展得开,收得拢,伸得远,传得快,具体我在《贵州归来谈:茶叶品牌如何做定位?》一文和《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快速崛起之道》一书都有具体阐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爆炸的今天,消费者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在品牌和营销的世界里,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去“明察秋毫”,“追根究底”,只有“合乎情理的认知”,或者说只有合乎消费者已经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的认知同样是很难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品牌必须根植消费者的大脑,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认识定位、理解定位、寻找定位,并为定位找到合适的词语来精确表达。

出山之路崎岖,品牌定位模糊是主因

据了解,贵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既有都匀毛尖、湄潭苔茶、贵定云雾贡茶等地方优良品种,又有选育的和引进的一批优良品种,如正安白茶等等。贵州茶叶天生丽质,香味独特,在茶叶“圈子内”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

但是,内在品质一流的贵州茶叶却因品牌运作和营销整合的缺失,以致价位始终上不去,至今仍未摆脱贴牌或被殖民的困局。贵州茶叶出山之路仍显崎岖,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贵州茶叶品牌建设“滞后”。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品牌茶叶在国内市场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竞争力,贵州茶叶品牌也得到了显著发展,但是,这些成就在整个贵州茶业界表现得却并不明显,贵州茶叶行业并没有足够重视和充分利用这些成就。贵州茶叶品牌建设“滞后”,是导致贵州茶叶出山之路崎岖的直接原因。

其次,尽管贵州茶叶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差异化不明显,品牌定位模糊,品牌传播不力,市场开拓乏力,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始终较小。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市场经济下,现在的消费者购买的是“与众不同”,认可的是有特色、质量好、品牌强的差异化商品,而不是拿了多少金奖、多少金牌的商品,尽管金奖和金牌有助于品牌塑造。

换句话说,贵州茶叶天生丽质,但市场环境一天天在变化,很多贵州茶叶品种缺乏少了针对目标消费者的独特定位,很难在第一秒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要成就贵州茶叶品牌,生产出消费者和市场都认可的独特产品,挖掘出合理的系列差异化,实施精确的品牌定位,才是贵州茶叶成功的关键点。

最后,贵州茶叶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策略不够专业,对品牌建设缺乏长远打算,缺乏系统整体的品牌建设理念。

换言之,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缺乏品牌定位主导下的品牌包装等诸多原因拖了贵州茶叶的后腿,尽快做好贵州各类茶叶品种的品牌定位,打造和建设贵州茶叶品牌已势在必行。

例如,2010年3月,我代表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一次论坛上以云雾贡茶为例,详细阐释了贵州茶叶品牌定位的重要性,提出了针对云雾贡茶的品牌定位方法,并重点谈到:在品牌和营销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合乎情理的认知”,或者说消费者已经习惯的认知。如,通过对阳宝山、贡茶碑、古茶树及综合生态环境的考察,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贵定云雾贡茶的品质力量和文化力量,但是,试问,有多少人会在购买茶叶之前,先去贵定茶区实地考察?

寻找到准确的品牌定位,意义是深远巨大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就贵州茶叶品牌的整体表现来看,品种丰富的贵州茶叶,尚未从目标受众的大脑出发,形成精准和独特的品牌定位,这一现状不利于贵州茶叶走出贵州、走出国门,也极不利于贵州茶叶行业的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及时改善。贵州茶叶需要对此高度重视。

如何寻找贵州茶叶的品牌定位?

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寻找品牌定位的最好方式就是:“标新立异”+“随波逐流”。

什么是“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这就是“标新立异”的基本含义。今天来看这个词,似乎有点儿“贬义”,但这却极其准确地道出了茶叶品牌建设的一个关键: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

寻找贵州茶叶品牌定位,同样需要“标新立异”,具体包括品牌定位上的“标新立异”、品牌传播上的“标新立异”、包装设计上的“标新立异”、渠道建设上的“标新立异”、文化塑造上的“标新立异”、终端促销上的“标新立异”等等。

例如,2009年11月,安吉白茶行业领导品牌世外茗源引发声势浩大的“白茶娶妃”运动,既有效表达出安吉白茶、绿茶等中国茶叶的时尚健康形象,又彰显了世外茗源品牌“天赐上品”的生态品质。

“标新立异”是一个关键,但是,只会“标新立异”也不行。

几千年来,人性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例如,惰性一直伴随着人类,很多人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分析、不愿谋划,简单点说,很多人都懒得去动一动脑筋。

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品牌的本质是人品,要确立独一无二的品牌定位,我们必须尊重人性,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做好“随波逐流”。

进一步而言,品牌最终是靠人,茶叶品牌的塑造必须一切围绕人性的特征来做工作,例如,刚刚提及的中国茶业热点事件“白茶娶妃”,四个字就吸引了目标受众前去探个究竟:“白茶娶妃”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安吉白茶或世外茗源真的要娶妃子了?

但是,必须指出,对于“标新立异”和“随波逐流”来说,二者在实际的操作中仿佛是孪生兄弟,更好似走路时的左腿和右腿,彼此相互紧密联系着,往往在一个品牌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将二者包含在其中,巧妙运用,同步进行,互为补充。

例如,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从安吉白茶的综合表现来看,可以说安吉白茶的品牌定位聚焦在“珍贵”上,养生或健康只是珍贵的重要支点。“珍贵”元素是其品牌定位中,顺应了人性中“随波逐流”的一面:在消费者看来,“珍贵的”、“稀有的”就是“好的”、“值钱的”、“高档的”。

但是,在具体表现安吉白茶品牌定位的时候,其所引用的资料又顺应了人性中“标新立异”的一面。如,从安吉白茶的“源头”来看,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赵佶的此番观点和描述,没有其他茶叶引用过,读起来很新颖,耐人寻味,也很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无疑为安吉白茶披上了皇家的外衣,顷刻间让“随波逐流”的“珍贵”,因为“宋徽宗赵佶”而显得“与众不同”。

当然,若是地方政府或茶叶企业在寻找贵州茶叶品牌定位之路上,能够促成二者完美结合,便是最为理想、最具实效的方式。同时,这也是品牌运作的最佳策略,不仅可以高效达到目的,还可以节省大笔资金,实现远卓品牌策划机构最先倡导的“一分钱做品牌”。

实际上,就“一分钱做品牌”这一理念而言,其也是在“标新立异”和“随波逐流”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能够极其生动地彰显远卓品牌策划机构的操作特色和诸多优势。

作家柳青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叶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水稻施药技术 常见病虫害 发病特点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9-02

水稻是我镇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农作物之一。有水田面积19321亩,病虫危害成了水稻生产的大敌,近年来由于气候反常和耕作制度变更等原因,我镇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期,我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在病虫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作了经验总结。

1 水稻病害的种类

水稻病害常分为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之分。

1.1 真菌病害

1.1.1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我镇属于低热河谷地带最严重的是苗期,分蘖期和抽穗齐期。防治方法:应采取以种植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为中心,健康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注意品种合理搭配与适时更替。②科学田间管理;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健。③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有机肥、磷肥,巧施穗肥。④播前种子处理,用强氯精浸种。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⑤药剂防治: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孕穗破口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或分蘖期和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达20%以上,剑叶发病率在1%以上的田块及时进行喷药,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

1.1.2 稻胡麻叶斑病

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

症状:芽期发病,芽鞘变褐,芽末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形病斑,如黄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一片成多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病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色至灰褐白色。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黑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水稻胡麻叶枯病发生规律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草颖壳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病斑上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带病种子播种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收获后及时处理销毁病稻草,深耕灭茬,降低菌源物。②合理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磷、钾肥及有机肥,特别是钾肥施用可大大提高植株抗病力。

(2)种子消毒: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晒种1-3天,这样促进种子发芽和病菌萌动,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小时,净后催芽。

(3)药剂防治:在稻田发病初期喷药保护,药剂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克,或40%克瘟散乳油2250-3000克,用水750公斤喷雾。

1.1.3 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发生概率高,为害重,损失大。一般以分蘖盛期、末期至抽穗期发病为盛,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更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

症状;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在前季稻收获后深犁翻晒田。犁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化学防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应用药剂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每667平方米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100克,加水50-75千克喷雾。

1.2 水稻细菌性病害

1.2.1 水稻白叶枯病

秧苗在低温下不显症状,高温下秧苗短条壮,小而铗,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此病有2种型。第一种青枯型,是一种急性症状,植株感病后,叶片呈现失水青枯,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第二种是慢性症状,植物感病后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发现暗绿色水渍状短线病斑,最后病斑变灰白色,黄褐色,病株特别明显。

发病条件:带病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最初侵染源,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学,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随风雨,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高温高湿、台风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施用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秆菌。初侵染源主要是病草和病谷,细菌经水流传播到秧田,引起秧苗发病。早稻秧苗感染后往往不表现症状,成为带菌苗。晚稻在三、四叶期就可表现症状。秧田期淹水,秧苗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机会增多,淹水没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秧苗带菌率越高。当带菌或显症状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降时,开始发病,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产生大量的菌脓,借灌水和暴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在减少菌源的前提下,狠抓肥水管理,以药剂防治为辅,重点抓好秧田期的水浆管理和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 播前用强氯精浸种。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途径,如汕优63、宜香3003等品种,清理病田稻草残渣,病稻草不还田。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壮秧。选好秧田位置,严防淹苗。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防止串灌,浸灌和长期深水灌溉,防止过多偏施氮肥,还要配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秧田在秧苗3叶期及时拔秧前3-5天用药;发病株和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阶段,特别是出现急性型病斑,气候有利于发病,则需要立即施药防治,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亩用70%叶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升喷雾。

1.2.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至黄褐色的细条斑。病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谷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身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种子检疫,确保种子是否带菌。

(2)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如汕优63、冈优12、Ⅱ优63等品种。

(3)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4)药剂防治: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用法是每亩用7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升喷雾。

2 水稻常见的几种虫害

2.1 结苞为害类

2.1.1 稻丛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典型的迁飞性害虫,也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于中稻。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成虫盛发和卵孵期,雨日10天左右,雨量100毫升左右,温度25-28℃,相对湿度80%以上,则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水稻生长健壮,整齐;做到前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提高水稻抗虫能力并缩短为害期。(2)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补偿力强,受害影响小,穗期受害损失大的特点,要狠抓穗期防治,进行药剂防治。

根据害虫情况,在卵孵高峰期每667平方米使用80%杀虫单溶性粉剂50-60克;在卵孵高峰期后1-2天,每667平方米可用40%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加水30-45千克喷雾。甲胺磷乳油每15亩用25-50毫升,,每15亩用750毫升喷雾。

施药时应注意:(1)施药时间一般以早晚为好,阴天、细雨天可全天进行,但细雨天应适当提高浓度。(2)甲胺磷对稻纵卷叶螟有特效,但为高毒农药,作为过渡农药品种,使用应避免高温季节使用。(3)施药时,田间应保持4-5厘米浅水层3-4天,可提高防效。

2.2 吸汁类害虫

我镇常见水稻害虫有稻飞虱,该害虫对水稻为害猖獗,能在短期内发生成灾。为了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近10多年来我对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进行观察,基本上掌握了稻飞虱在我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根据田间推广中心,2个基点调查和面上观察调查,稻飞虱在我镇一年可发生5代。

稻飞虱各生时期及为害情况:根据观察和统计分析,在正常年份我镇稻飞虱各生时期为害情况,早稻期2-3月为害早稻秧苗,3-4月为害早稻孕穗期,始穗期。

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加强肥水管理为基础,抓住防治时期及时用药为重点,防治药剂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25-300克或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750克,加水750喷雾。施药必须保证质量,药一定要施到稻丛下部确保药剂,接触虫体。施药时间应保持3-7厘米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