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空气的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科学; 教学设计;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86-0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那如何让我们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更灵活巧妙,更具实效,从而成就我们教学的有效呢?笔者就《空气的性质》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片断一:(导入――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1:水。
生2:空气。
师:看来空气和水有些相似的地方,那么空气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揭示并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该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了有关“空气”的些许知识,并试图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情况。
分析:该环节设计意图虽好,但实际效果趋于平淡,并不理想。原因有三,第一,仅就遵从该设计的教学来看,教师完全局限于课前教学设计时的预设,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没有能够就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复习水的知识,从而类比迁移,认识空气的特征。其次该设计对学生有关空气前概念的了解,只是渗透于谜语中的,蜻蜓点水式的,并没有真正暴露出学生已有的相关认知。第三,导入所用谜语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缺少直观性,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四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主的认知特点。学生只是参与了猜谜,并没有真正把注意力关注到空气上去。
片断二:(观察空气,认知空气性质)
……
师: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玩一玩,并证明其中有空气吗?看哪组的办法最多?
生玩器材(吸管、一次性袋子、气球)。
师:你用什么办法证明周围存在空气?
生1:我吹了气球,气球鼓起来了。
生2:我把塑料袋口捏紧了,袋子鼓鼓的。
师:看来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空气。空气和水有些相似,那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装一些空气,对比记录表格上水的性质,运用不同的感官观察,研究“空气到底是怎样的?”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
……
设计意图:认知空气性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之一,该设计的意图在于寓教于玩,通过玩,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水的方法来研究空气,渗透迁移的思想,降低研究难度,并通过比较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分析: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该环节设计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置了两个活动,细看这两个活动,看似学生探究热热闹闹,自主独立,实则重复低效,倍受约束,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没能体现出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在对空气的认识上也仅局限于空气与水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空气不同于水的性质。
依据以上教学片断及分析,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确定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起点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举足轻重。因此设计时,我们首先就应该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有个预设,据此设计教学,其次更要考虑如何充分暴露学生的已有认知,调整教学。如片段一中,如果教师在学生揭示答案后,追问:为什么是空气?学生阐述理由的同时,自然就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一一道出,这样既能直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的,又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更多的性质。
2.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现有能力发展,引导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时,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于学生当前能力水平,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具实效。如片段一中,空气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些熟悉,但因其看不到摸不着,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把直观的实物“一杯水”和“一杯空气”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从观察熟悉的水的特征迁移到空气上,化抽象为具体,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运用类比迁移,描述眼前空气的特征,这样不但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从观察空气与水的相同开始,观察空气与水的不同。同时由于是迁移学习,也就为学生观察、描述提供了支持,学生有了开口的机会,生成了更多的关于空气特征的描述,丰富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佳,教师对教学起点把握就更准确,课堂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3.更新观念,构建生成空间,建立开放教学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一)课标要求
1.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说出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及用途;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临沂)下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红磷燃烧时冒出浓厚的 。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 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从而粗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燃烧结束后,当集气瓶 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1)由实验可知,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3)当集气瓶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答案:(1)白烟 (2)压强 (3)冷却
例2 (淄博)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庵柿勘ǜ嬷兴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解析: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作食品保护气,A项正确;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是质量,B项不正确;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C项不正确;稀有气体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但不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D项不正确。
答案: A
(三)专题演练
1.(郴州)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南昌)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氮气 D.可吸入颗粒物
3.(巴中)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巴中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太阳能热水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4.(天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5.(黄石)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6.(厦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7.(邵阳)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 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时,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8.(毕节)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上图装置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完氧气后,停止加热时,先要 。
(2)将红热的铁丝伸入收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的水,其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生成了一种带有 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
9.(菏泽)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
(2)下面是利用装置收集气体的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3)已知: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备一瓶氨气所需要的装置组合: 。
10.(咸宁)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一)课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液的形成,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知道固体溶解度及影响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能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种物质的结晶方法等。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典例分析
例1 (烟台)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解析:A项,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错误;B项,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正确;C项,油、水、洗洁精混合在一起发生乳化作用,不是溶液,错误;D项,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但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答案:B
例2 (莱芜)硝酸钾常用于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右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忽略水的蒸发),有关溶液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变为饱和溶液
b.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某同学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该现象可能是由下列 操作引起的。
a.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俯视读数
b.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仰视读数
c.称量KNO3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 g以下用游码)
d.向烧杯中倾倒水时,有水溅出
(4)请写出一种能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的措施: 。
解析:(1)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g26 g]×100%=23.1%,该溶液为饱和溶液。(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3)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说明操作过程中使溶质增多或溶剂减少了,a、b两项符合题意。(4)若要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可加入少量水或升高温度。
答案:(1)23.1% 饱和 (2)b、d (3)a、d
(4)加入少量水(合理即可)
(三)专题演练
1.(怀化)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试剂M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属于物理变化
D.净化后的水仍是混合物
3.(青岛)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洗洁精洗涤油污时发生了乳化作用
4.(云南)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e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d和溶液e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5.(安徽)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
A.高氯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时有结晶现象
6.(泰安)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
7.(龙东)水在下列实验中的作用:
(1) (2) (3)
(1) 。
(2) 。
(3) 。
8.(龙岩)毛巾用久了会变硬变黄,原因之一是:用毛巾洗脸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与肥皂作用产生沉淀物(沉淀物可溶于酸)吸附于毛巾上。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钙离子可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
(2)证明自来水是硬水,可使用的试剂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为避免或减缓毛巾变硬变黄,其中一种方法是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①下列水净化的方法,一定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填字母)。
A.过滤 B.沉降
C.蒸馏 D.吸附
②含CaCl2的自来水,可用碳酸钠处理,处理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要让用久的毛巾变软,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的一条措施是 。
9.(齐齐哈尔)结合水和溶液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
(2)水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各组物质能用水鉴别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食盐和蔗糖
C.高锰酸钾和碘
(3)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完成此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
③称量 ④计算 ⑤量取
(4)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P点的含义是
。
②在t2 ℃时,向30克a物质中加入50克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克。
③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④a物质中含有少量c物质,可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的方法提纯a物质。
10.(重庆B)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 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 g氧气。计算:
(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
(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石墨等典型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干冰的主要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环境的影响等。知道一氧化碳的毒性、化学性质及应用。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咸宁)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解析: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说法正确;B项,CO具有还原性,可以利用此性质炼铁,说法正确;C项,CO2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项,金刚石、石墨和C60虽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由于其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说法不正确。
答案:D
例2 (雅安)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 ℃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 g。20 ℃时,碳酸钠、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 g和9.6 g。
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 。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 。
(3)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HCO3)出现,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药物制剂性能是否稳定,与其临床效果密切相关,是患者治疗成效的保障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关系到生产和临床应用两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药物的使用效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药物中毒酿成医疗事故。由此看见,医药工作者应当对药物及其制剂的稳定性提起高度重视,保障用药质量和用药安全。
一、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决定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涵盖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化学性质三方面。物理稳定性是指药物在生产、存储过程中是否发生外形改变、气味改变而导致质量变异。生物学稳定性是指微生物环境对药物制剂的影响,是否被微生物感染而发生质量改变。化学稳定性则是指药剂是否与空气、水等物质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质变。对药物制剂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以下将重点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环境因素是药物生产、存储、使用过程中的硬性因素,是药物必须存储的空间形式。药物制剂的环境反应灵敏度直接导致其质变因素的产生。环境因素的构成被划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客观的外界环境因素,一个是药物制剂本身的内在环境。环境因素涵盖范围较广,主要有外界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通度、光照程度、溶液离子活性、密度等,这些因素都能够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形成影响。
1.温度因素。时间数据证明,在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其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药物制剂也具有这一化学性质,但若干中药物制剂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程度与速度与温度的增加成正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每提高10℃,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3倍。而且伴随温度递增,药物制剂会产生会发以及分解等物理变化,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呈现下降趋势。
2.光照因素。由于药物制剂大多含有化学成分,有些化学成分对于光照及其敏感,某些化学成分在光照作用下会与水、空气等产生化学反应。如果药物制剂中含有这些对光照敏感的成分,一旦条件适宜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这类药物制剂中又以维生素A、碘类制剂为代表,在光照作用下质量会发生变异,其稳定性也会明显下降。
3.空气因素。空气具有复杂的化学物质结构,虽然O2、N2、H2等气体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是这些气体与药物制剂接触都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有些制剂化学性质较为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会产生化合反应。实践证明,如果药物与氧发生反应后,其变化极为明显,其中的物理变质尤其突出,药物体积、药物颜色都都会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氧化作用的产生,药物的稳定性会逐渐降低,药效会递减甚至完全失效。例如肾上腺素类药物制剂在富氧环境中会迅速被氧化,药效受到严重破,由此可见,空气因素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4.湿度因素。如果将药物制剂放置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就会产生膨胀变异现象,部分要会还会在表层形成水化膜,造成药物分解。如果液体制剂暴露于潮湿环境下,药业浓度将发生变化,影响药效,部分含有离子药物制剂还会与水离子形成还原反应,造成药物制剂效果不稳定或者完全失效。
5.包装材料。生产过程对于药物制剂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制药方对制剂的化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能不够了解,在药物包装环节发生疏漏或错误,这些做法将在药物制成初期就埋下了稳定患。例如一些对空气较为敏感的制剂,在包装环节一定要采用防潮性能良好的包装材质,才能保障药物性能稳定,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因素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二、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随着药物科技的不断发展,保持药物稳定性的措施也越来越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从药物的化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入手的,只有对药物制剂的各种性能充分了解,才能找到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对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根据药物制剂性质做出判断。药物制剂自身性质与其稳定性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药物稳定性的提升应当从制剂本身入手,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进,尽量将制剂加工成便于存储的固体制剂。同时也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在保证药效不受影响的同时,还要完善制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其实保持在稳定状态。临床试验证明,糖衣型制剂的药物稳定性要远远优于其他类型制剂,因此,要在药物剂型研究上加大力度,优化生产工艺,寻求药物制剂的最稳定状态,这样才能使药物临床效果得到保证。
2.优化包装贮存流程。通过上述对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改善药物包装能够有效提升其稳定性。不同药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不同,所以要根据制剂性质选择更为科学的存储方式。对于光照敏感药物要存储与阴暗处,对潮湿空气和水敏感的制剂,要存储与干燥处。在制药过程中要明确药物性质,从而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剂包装,在药物说明书中要标注制剂性质,提供有利于其稳定性的存储方法,从而形成一个从制作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御过程,保证药物制剂稳定性保持在最佳状态。
三、总结
综上所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受到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质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对制剂稳定性条件做出客观分析,在药物制剂的生产、加工、存储、使用过程中科学操作,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使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陈宏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
关键词:气体;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27-01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都免不了要进行收集,而课本中只讲了一般的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但在有些试题中,却出现了一些其它方法,学生一时感到非常为难,无法理解,下面就将初中所遇到的一些气体收集方法总结如下:
气体收集的方法,主要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如溶解性、密度、常温下与氧气、水的反应情况等。根据这些性质,收集气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排气法收集气体的条件
(1)能溶解于水或与水反应。
(2)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1、集气瓶敞口排气法
(1)瓶口向上。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大于空气密度如O2 、CO2。气体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底部,然后慢慢上移,上部密度较小的空气从瓶口排出。
(2)瓶口向下。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小于空气密度如H2。气体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底部,后慢慢下移,下部的空气从瓶口排出。
2、集气瓶封口排气法
(1)瓶口向上
a.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大于空气密度,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如O2,CO2。气体从长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大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底部,后慢慢上移,上部密度较小的空气从短导管排出;如果从短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先进入到瓶底部的气体在慢慢上移的过程中,会从长导管中排出,收集不满气体。
b.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小于空气密度,短导管进气长导管出气,如H2。气体从短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上部,后慢慢下移,下部密度较大的空气,由于压强的原因从长导管排出;如果从长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先进入到瓶上部的气体会直接从短导管中排出,收集不到气体。
(2)瓶口向下
a.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小于空气密度,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如H2。气体从长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底部,后慢慢下移,下部密度较大的空气从短导管排出;如果从短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先进入到瓶底部的气体在慢慢下移的过程中,会从长导管中排出,收集不满气体。
b.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气体密度应大于空气密度,短导管进气长导管出气,如O2,CO2。气体从短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先进入到瓶的口部,后慢慢上移,上部密度较小的空气,由于压强的原因从长导管排出;如果从长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先进入到瓶口部的气体会直接从短导管中排出,收集不到气体。
二、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条件
(1)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如O2。
(2)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不大,如 N2 ;NO ;
(3)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成份(如氧气)反应,如NO。
1、集气瓶敞口排水法,只能为瓶口向右,如O2,H2。
2、集气瓶封口排水法
(1)瓶口向上,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由于水的密度大于任何气体的密度,气体只能从短导管进气长导管出气,如O2,。气体从短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先进入到瓶的上部,由于压强的原因,水面会慢慢下移,从长导管排出;如果从长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先进入到瓶上部的气体会直接从短导管中排出,收集不到气体。
(2)瓶口向下,用该图法收集气体时,只能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如O2,H2。气体从长导管通入到集气瓶后,由于气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先进入瓶的底部,水面由压强的原因会慢慢下移,水从短导管排出;如果从短导管通入气体,由于气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先进入到瓶底部的气体会直接从长导管中排出,收集不到气体。
三、既能用排气法收集又能用排水法收集
同时符合一和二即可用此法,如氧气。几点说明:
1、气体的密度=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22.4。
寒潮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较大。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摄氏度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摄氏度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不同,寒潮的标准也不相同。
寒潮的发生原因: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泄,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寒潮南下,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在我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侵入我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另外还受我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那么寒流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洋流。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皆属寒流。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洋流产生的影响: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他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______________(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在空气中加热汞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汞为________色粉末)。
2、空气(一种重要的_______资源)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O2N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_______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__________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__________,可支持燃烧;
N2约占____________,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_______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于1/5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能用铁、铝代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否用碳、硫代替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_______,_________破坏和_______等
保护:加强_______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________能源,工厂的废气经________过后才能排放,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________、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_______、CH4等)
酸雨(_______、_______等)白色污染(________垃圾等)
3.氧气(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溶于水,液氧和固氧都是________色的。)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
物质现象化学方程式
木炭
_____色在空气中保持_______,在氧气中发出_______,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___________
硫
_____色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__________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_________火焰,产生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
镁发出_________________,放出热量,生成______色固体
铝
铁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色固体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燃烧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____________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技术。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酸钾_______色、氯化钾______色、高锰酸钾______色、二氧化锰______色、双氧水______色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型、_______________型
收集装置:主要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个字)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____________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再收集,防止制得的氧气__________。
⑦实验结束时,先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____________________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__________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_____________。
5、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__________)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_______、________)
②氮气:__________________(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Kr、Xe等的总称):
__________________、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6、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____________
7、氧化反应:物质与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反应。
关键词: 气候要素 气温 降水 等值线
气候要素是大气的物理性状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其中气温和降水是最主要的两个表现,它们直接决定了气候的特点。
一、气温
空气冷热的程度,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一个地区的气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一)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能依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仅为赤道的40%。这种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必然使地表各纬度的气温产生差异。
(二)下垫面。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其中海陆间的差别是最基本的,并主要影响气温、大气水分和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的不同,增温和冷却有很大差异。海洋具有热惰性,增温慢,降温亦慢,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大陆小。大陆与之相反,它吸收的太阳辐射仅限于表层,热容量又小,具有热敏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海洋大。所以与同纬度海洋相比,大陆具有夏热冬冷的特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姓差异,如下图所示: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2.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称为洋流。洋流按物理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会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升高,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降低。如下图所示:
3.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表的高低起伏决定的大气温度的差异,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反之气温越高。同一纬度的地方由于地形的不同,气温了会有所不同。如,1月份我国的0°C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从青藏高原的南部穿过,造成同一纬度的秦岭―淮河与青藏高原气温不同的原因是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而秦岭―淮河海拔低气温高。
二、降水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降水量指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降水量是表征某地气候干湿状态的重要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地形。地形既能影响降水的形成,又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迎风山地对降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风经过山地,由于机械阻碍作用,气流抬升,空气达到凝结高度后,如继续上升,就凝云致雨,而过山后沿坡下降,由于升温,不易形成降水。如印度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年平均降水量为11429mm,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雨区。北美的落基山脉的东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
(二)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根据降水形成的条件,大气环流形成的天气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由于空气上升运动降温,因而多雨,而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空气下沉增温而少雨。东北信风和极地东风由于空气由高纬吹向低纬,使空气增温,因而少雨,盛行西风从低纬吹向高纬,使空气降温,因而多雨。亚洲的东部与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从高纬吹向低纬,因而寒冷少雨;夏季从海洋吹向陆、从低纬吹向高纬,因而高温多雨。
(三)洋流。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使所经地区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多,寒流使流经地区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如同一纬度澳大利亚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观,西侧是热带荒漠,而东侧是湿润的环境,原因是西侧受到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东侧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