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蚕的过程

养蚕的过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蚕的过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27-02

处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注定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学科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更多前伸后延的拓展类科学活动。对此,一方面,科学教师都称赞这些活动是“真枪实弹”;另一方面,教师们又为此类活动发愁:科学活动的材料从哪里来?科学活动的时间怎样能得到保证?科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怎样能得到保持?家长对这些活动是否支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由“校内”向”校外”、从“课堂”到“基地”,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养蚕》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我们来养蚕》《给蚕宝宝记日记》《我们来抽丝》《养蚕经验交流会》几课,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与交流”)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在养蚕活动中锻炼成长、增长知识、关爱生命。

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对于城区学校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蚕卵、桑叶不易找到;教师、家长不懂养蚕,没有经验;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次教到这一单元,教师都十分着急。我们尝试过养毛毛虫、通过网上购买蚕卵、用莴苣叶代替桑叶养蚕,最终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怎么办?难道就只能与学生“在黑板上养蚕”吗?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养蚕的活动中来。开学初的备课研讨会上,我们召开了《养蚕》专题研讨分析会,通过商定,我们决定采取“争取外力、形成合力”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借调资源,争取当地科协部门的支持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据了解,距我校约5公里之处有一个“田园圣树”基地,那里栽有20亩桑树,桑叶主要用于喂鸡,使鸡产下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通过家长资源联系上了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市科协的领导听了我们的用意之后,表示大力支持。首先,市科协领导带我们到“田园圣树”与那里的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田园圣树”负责人听了我们的想法也为现在的学生有养蚕的机会感到高兴,表示不仅可以免费为我们提供学生养蚕的桑叶,还可以天天派专人把桑叶送到学校,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田园圣树”的负责人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养蚕活动的积极性,还提出了用茧子换桑鸡蛋的奖励措施。随后,市科协的领导带我们找到了蚕桑研究所,蚕桑研究所也表示大力支持,当即与苏州蚕桑研究所取得联系。为了便于比较,蚕桑研究所不仅提供了普通的蚕种,还提供了“彩茧”蚕种,让我们全体师生兴奋至极。最后,市科协的领导带我们找到了农技员。我们成功聘请了一位农技员担任养蚕活动的校外辅导专家,农技员从如何准备养蚕到如何科学养蚕为学生作了系列讲座。

二、成立社团,争取学校的支持

毋庸置疑,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到处都可以播撒科学的种子。我们把与四年级年级组共同制定的“我与蚕宝宝共成长”活动方案提交到教务处时,学校领导一致赞成,并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支持这个活动。首先,学校给我们开辟了“养蚕室”,师生齐动手进行了布置:贴上了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的主要事项,挂上了绿色植物,摆上了养蚕工具;其次,聘请了学校有养蚕经验的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阿姨)为我们进行技术指导,协助我们进行日常养蚕活动的管理,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师生养蚕的成活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师生分散精力;最后,学校分管科技的领导还与我们一起提升活动质量,成立了“春蚕研究社团”,引导学生在养蚕、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小专题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彩蚕与家蚕结茧的比较”进行了研究、有的学生对“不同温度对蚕结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有的学生对“蚕喂养不同品种桑叶结茧的比较”的研究……“春蚕研究社团”的成员个个像研究小专家,观察、测量、记录、拍照,忙得不亦乐乎!

三、向家庭延伸,争取家长的支持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养蚕活动中,经历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据调查,很多家长不支持、不愿意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主要原因是家长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意义不清楚。对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

1.发放一份活动告家长书。在活动前,我们给四年级的每一位学生发放了一份告家长书,内容包括活动的名称、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做法、活动的奖励等方面,让家长对活动有个整体的了解。

2.签订一份领养协议。为了避免学生、家长一时冲动,提高学生、家长的责任心,凡是参与养蚕的家庭都要签订一份领养协议,领养协议中明确规定领养活动的考核。如:一位学生领养了5条蚕,活动结束后至少要上交3个蚕茧才算合格,上交了5个蚕茧的家庭可以参加活动优秀家庭评比。

3.举行一系列竞赛。如果说制定各种规则是活动的保证,那么举行一系列竞赛就是活动的调味剂。在家庭领养蚕的活动中,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竞赛,如:家庭养蚕摄影展、学生养蚕观察日记评比、最佳结茧创意奖(提供蚕结茧的装置)、领养优秀家庭评比……从学生的照片、文章和上交的蚕茧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家长的热情和认真。

四、活动反思

1.科学教育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形成合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次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市科协、市农委、“田园圣树”基地、家长等资源,解决了蚕种、桑叶、养蚕技术等问题,在活动中收获了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惊喜。

2.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收获。养蚕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黑板上养蚕”“课堂上养蚕”,那么学生收获到的仅仅是一种浅显的科学知识,这与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违背的;而学生通过自己养蚕,收获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升。有的学生为一条蚕的死哭了好久,有的学生为了能让蚕宝宝吃上新鲜的桑叶主动与父母商量办法,有的学生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了蚕宝宝生长的每一天……

3.科学教育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我们的四年级组成立了“春蚕研究社团”,科学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展养蚕专题研究,如“喂养桑叶和莴苣叶的蚕的比较”等;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养蚕发展史”“蚕丝的作用”;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养蚕小报”设计;班主任带领学生收集“打草龙”的工具,并带领学生开展“打草龙”的体验活动;数学教师则利用养蚕活动中的数据来编题。其他学科的参与,不仅减轻了科学教师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和体验。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蚕;农药中毒;原因;症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8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22-01

种桑养蚕是大山乡近年来着力培植的一项新兴产业。在乡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大山乡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将普洱市打造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蚕桑产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茧丝绸品牌基地”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澜沧县列为全省10个核心基地县的发展机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紧密团结,相互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蚕桑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获得显著效益。2011年全乡桑园面积已发展到798.9亩,其中嫁接桑园344.7亩,项目涉及5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796户农户,全年有5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74户农户养蚕,实际养蚕220张,鲜茧总产量7.4吨,平均每张鲜茧产量33.6千克,鲜茧总产值22.9万元,平均每张鲜茧产值1040元,优质茧率95%,户均养蚕收入3094.6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茶叶等作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种桑养蚕的效益和希望,种桑养蚕积极性较高,种桑养蚕正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大山乡的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种桑养蚕是大山乡新开发的经济项目,时间性和技术性强,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蚕农在养蚕过程中经常遇到农药中毒的事故,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各种新型农药的大量推广使用,发生农药中毒的现象越来越多,并有趋于严重的迹象,中毒轻则减产,重则全部死亡,每年给蚕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2010年大山乡在冬季防虫过程中因使用剧毒农药,用药时间偏晚,3月中旬才用药,导致舂蚕20张中毒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8万元,而且还致使许多农户不能养殖夏蚕。农药中毒已成为当前大山乡养蚕过程中仅次于蚕病,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为确保蚕农增产增收,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农药中毒事故的频繁发生。

1、农药中毒的原因

1.1 桑园布局、管理不合理

在大山乡广大蚕区,由于对认真搞好桑园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桑园没有做到集中连片种植,种植分散,甚至有些桑园夹在水田、蔗园、茶园当中,这些不合理的布局,是养蚕的一大隐患,因为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可随空气飘到桑叶上,造成家蚕中毒。有些集中连片种植的桑园,由于打药时间不统一,这边桑园刚刚打了农药,那边桑园的农户就采叶,也容易造成家蚕中毒。

1.2 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大山乡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在桑园治虫防病过程中,用药品种混乱,片面追求药效,忽视了一些农药品种的残效期,使用高效、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不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用药时间过迟,随意性强,防治效果差;不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用药,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的现象较多;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不分,残留剧毒农药。

1.3 市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农药品种不纯

农药市场放开后,农药门市部像雨后舂笋般地出现,虽然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农药经销商为图暴利,违规经营伪劣农药,致使一部分伪劣农药流向蚕区,蚕农用药后造成家蚕中毒。部分农药生产厂家为片面追求药剂效果,擅自改变配方,配有其它成分的农药,又不在标签说明书上注明,农户按常规用药,极易造成家蚕中毒。

1.4 蚕房选址不科学,蚕房内堆过或使用过农药

有些农户为图养蚕方便,将蚕房建在水田、蔗园、茶园附近,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农药,也可随空气飘进蚕房,引起家蚕中毒。蚕房内堆过农药,没有用水冲洗干净,养蚕用具或养蚕人员接触过农药,蚕房内使用防蚂蚁、灭蚊、灭蝇等药物,也是造成家蚕中毒的原因之一。

1.5 人为破坏

在家蚕饲养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有的人害了“红眼病”或存在报复心理,人为在别人家的桑园中或蚕房内外喷撒农药或直接进入蚕房将农药喷撒在蚕座上,造成桑叶“添毒”或直接使家蚕中毒死亡。

2、农药中毒的症状

家蚕农药中毒是一种急性症,发生较突然,不同类型的农药中毒,会使家蚕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应根据各种中毒症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挽救措施。

2.1 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桑叶、乱爬、翻滚,大量吐黄水,排粗长粪或污水,脚抽搐,头部伸出,胸部膨大,尾部缩小,身体呈s状。

2.2 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

菊酯类农药中毒时,蚕儿头胸略昂举,胸部膨大,尾部缩小,继而痉挛,头尾向背面弯曲,腹足无把持力,乱爬翻滚,临死前吐肠液,最后卷曲而死。

2.3 有机氯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氯农药中毒时,蚕儿乱爬、吐水、抖动、痉挛等症状时间较长,死后躯体紧张、缩短,头部向腹部弯曲,尾部向上翘起,呈不同程度弯曲。

2.4 有机氨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氮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不动,不吐胃液,麻痹,蚕体柔软,静状在蚕座中,上簇后多不结茧。

2.5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基本相同,但其对蚕的毒性较低,不易引起蓄积性中毒,一旦停止药物摄入,中毒后的症状可能会消失。

3、防治农药中毒的措施及方法

3.1 认真搞好桑园规划和养蚕布局

大山乡要吸取前几年桑园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的经验教训,把桑园规划纳入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搞好规划,择优合理布局,把桑树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内集中连片种植,不搞遍地开花,并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使桑园种植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这样便可实现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浓度统一,用药方法统一。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的实际,合理布局养蚕时间,尽量错开与其它农作物用药时间,正确处理桑园治虫防病与养蚕采叶的关系,以减少农药对桑园和蚕的污染。

3.2 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

结合每期养蚕培训,加大对蚕农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让蚕农充分认识家蚕的生理特点和各种常用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农药对桑叶污染的途径,掌握家蚕中毒后的症状和补救措施。选择村寨附近,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的地方建盖蚕房,蚕房内不堆放农药,养蚕人员和养蚕用具不接触农药,农田用药和桑园用药时互通情报,注意风向,并相互监督。在养蚕过程中,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人为投毒,养蚕人员必须养成采叶、喂蚕前、喂蚕后洗手和换鞋入室的良好习惯。采用残效期已过的桑叶和怀疑桑园可能被农药污染时,首先要用少量桑叶试喂,经确定无毒后,才能大量用叶。

3.3 加强市场监管、对症选药,适时用药,控制药量

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销售伪劣农药的窝点,严禁伪劣农药流向蚕区,从源头上减少家蚕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农药性能,选择有信誉保证、已使用多年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农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农药。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养蚕要求,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桑园用药要求在养蚕前15天进行。用药时必须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和防治要求进行配制,严禁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要专一,不能混用,喷药时要全面周到,叶片正面、背面都要喷到,以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3.4 农药污染桑叶的处理及利用

当发现桑叶已被农药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被污染桑叶,改用未被农药污染的桑叶。对被农药污染的桑叶,残效期短的可等到养下一批蚕时药效过后采用,残效期长的要立即将污染的桑叶全部采掉,加强桑园管理,促进新叶生长,等到养下一批蚕时采用新长桑叶喂蚕。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养蚕人家》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荆紫关,是河南省淅川县的一个“边关”小镇。它背依群山,面临丹江,“北接秦川,南通湖北”,自古就是商贸繁华之地和兵家必争的要塞。荆紫关历史悠久,西汉时荆紫关称“草桥关”;南宋时有人以此地多荆花、荆籽,改称“荆籽关”;明清时盘踞此地的富商大贾为图吉祥发财,取其“紫气东来”之意,将古镇之名改为荆紫关。由于荆紫关古镇脚下的丹江自古就是我国南北的一条水路通道,北通古都长安,南达江汉平原,江边多有码头和货物堆积场所,加之地处“三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历代都在此设有高规格的建制进行管理。明清时期的荆紫关,由于河运便利,显得空前繁荣。在大量货物的收购、贩运、销售过程中,该镇逐渐形成了三大公司、帮会、十三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大商行。许多有成就的客商因各自商业竞争和周转货物需要,在荆紫关建立了宫房和会馆,较大的有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山陕会馆、清真寺等。这些建筑大多沿江而建,形成了南北长约2.5公里的古街道,即今人所说的“清代一条街”。

几百年后的今天,丹江河水干涸了,昔日的繁华景象不见了。荆紫关人的生计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当地村民开始依靠干涸的河滩种桑养蚕,以求改变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记不得是从哪天开始,丹江两岸干涸的河滩上,被一片片绿色的桑树所覆盖。那一片片随风摇曳的桑叶,仿佛是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他们由于缺少系统的种桑养蚕的知识和经验,养蚕失败了。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蚕死亡无数。村民们在村子里焦急地奔走,相互寻找解决的办法。然而心急如焚的村民,只能看着蚕一个个地死掉,别无他途。

《养蚕人家》打破了电视纪录片传统的制作方法,通片不设解说词,用画面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用音乐烘托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该片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截取了荆紫关的一个侧面,记录真实、遵从自然、再现原貌。浓郁的乡土气息中,透露出编导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挚爱深情,观后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笔者以纪录片《养蚕人家》的创作理念,粗浅地谈一些看法,愿与读者共勉。

一、故事性要强

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一样,都要讲故事,而故事讲得要好看、好听。故事感人可以说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2006年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三峡好人》,讲的就是来自山西的两对夫妻复婚、离婚的感人故事。它体现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婚姻;它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它揭示的是中国长江三峡――这个世界上最壮观的三峡人与大自然抗争不屈的精神,观后感人至深。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电影纪录片可以虚构、摆拍,而电视纪录片形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报告文学,要求必须是真人真事。

二、画面会说话

电视是给观众看的,报纸是给读者读的,广播是给听众听的。不同的媒体是由不同的受众所接受的。电视要用画面说话,用画面讲故事,这是电视的特点,也是电视的优势。一部好的电视作品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画面的美感,而且画中要有话,就是说画面会说话。纪录片《养蚕人家》整部片子没有设解说词,就是用画面及声音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养蚕人家》是河南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部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笔者曾两次参加全国纪录片的颁奖活动,在会上接触一些外国纪录片的导演、评委。他们认为中国的纪录片都是画面加解说性的。如果没有英文字幕的话,外国人看不懂,更重要的是不喜欢这类纪录片,喜欢的是用画面真实记录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既无解说词又不是说教的纪录片。当然并不是说有解说词的纪录片都不喜欢,这只是相对而言。但主要是中国纪录片必须符合外国人的审美、收视习惯。《养蚕人家》吸收了优秀纪录片的特点,在记录故事的过程中,编导历时半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无数次的抓拍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比如片中陆华娃在接到儿子的来信后,儿子要向父母借钱的一刹那,摄像师的镜头慢慢地由远到近、由全景到特写、由老婆到丈夫,整个镜头将近一分钟,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内心苦闷、彷徨的复杂感情,看后记忆犹新。

三、音效要注重

电视是一种声画并茂、视听俱佳的媒体,声画二者缺一不可。观众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一个贵族少女和一个落魄的男子,在“泰坦尼克号”上开始了一段非凡的爱情,但是命运总是会在一些意外中被改变,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那一刻,不仅是他俩,船上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生离死别,音乐也随着故事的进展跌宕起伏,催人泪下。日本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梁祝》音乐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必须跪着听……”可见音乐的魅力是如此之大。纪录片《养蚕人家》大量地采用了原生态音响效果,即村民的采桑叶声、拉架子车声、喂蚕的声音以及鸟叫声、丹江水声,哪怕是夜间划火柴点灯喂蚕的自然音响都保持得自然逼真。为了表现主人公陆华娃,画面是他整理好两麻袋的茧,肩挑5公里来到湖北省的一家收购站卖,背景音乐是从他走出贫寒的家门口开始响起,直到走进收购站,短短的一分钟音乐,表现出他收成后通过奋斗换来的那种喜悦的感人场景。

四、要以小见大

一位著名的外国专家对电影《三峡好人》这样评价:“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又吃惊。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特别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对那种传统桎梏的依恋。片中的煤矿工人和女护士都是中国老百姓的缩影。电影没有着力表现中国三峡是如何的美丽壮观,而是重重地表现他俩分别来到奉节,寻找自己的爱人。在长江边、在三峡大坝前,那种相拥相抱、彼此相望、难以言表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纠葛。该片以两位普普通通的人物为主线,以长江三峡大坝为背景,以小见大,揭示出中国老百姓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家庭那种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的心情。纪录片《养蚕人家》虽然没有《三峡好人》那种淋漓尽致的煽情,但也不乏令人回味的情节。该纪录片选择了最普通而又困难的一位养蚕人陆华娃,由不愿意养蚕、开始养蚕到喜欢上养蚕,他从思想上的斗争到行动上的落实都在苦苦地挣扎,最后他卖茧收入了575元钱,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2006年夏季荆紫关镇鲜茧收入达3800多万元,陆华娃和其他村民一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片没有着力表现荆紫关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只是用了一组明清一条街上人们生活的场景,画面一笔带过,而是运用一个加快速度的长镜头,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视荆紫关人在种桑养蚕过程中悲喜交加的情感历程,体现了荆紫关种桑养蚕这个支柱产业的兴旺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和谐、村民安居乐业的河南新农村,从而折射出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荆紫关的张巷村是中国发展村庄的一个缩影。

五、遵从于自然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画面美、音乐好、故事性强之外,真实自然也是成功纪录片的一大特点。电视纪录片一般是不允许摆拍的,画面真实自然才能打动观众。所谓的真实自然,并不是没有取舍地完全记录,而是有所选择地、有目的地、带有倾向性地记录。荆紫关镇的村庄大都在山区里,拍摄极其困难,该镇是河南省种桑养蚕面积最大的乡镇。由于蚕生长周期短,一年四期即春、初夏、盛夏、秋,为了抓拍好蚕生长的每一个环节,编导有时甚至连夜往返于郑州、荆紫关两地,不放弃一个生动感人的镜头。为了遵从自然,在拍摄陆华娃养蚕的过程中,他早晨起来在屋里打扫卫生、给蚕房消毒、喂蚕等,摄制组人员都一直和他吃住在一起,双方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摄像师也抓拍到许多平时摆拍不到的镜头,纪录片《养蚕人家》剪辑出来以后,生动感人,自然亲切。比如在主人公陆华娃领到卖茧钱的画面,就非常有说服力。陆华娃拿着收购站会计给他的钱时,他的手在颤抖,表情激动,眼里还噙着泪水,用颤抖的手,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数着来之不易的575元钱,并把它叠好,塞进自己的裤袋里。他穿着破旧的军用鞋,高兴地扛着扁担回家去了。这两分钟的长镜头显得真实自然,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观后浮想联翩。

六、主题开掘深

纪录片的成功与否,与主题开掘深浅有直接的关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是通过普通的一件小事揭示出一个关乎人类的大主题。《养蚕人家》讲述的是养蚕与荆紫关人的生活、环境、精神密不可分的电视纪录片。该片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理念在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延续,更是目前应对现代化竞争、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关键性战略举措。是什么促使荆紫关农民生活安定、精神富足呢?在纪录片《养蚕人家》中,养蚕业已成为荆紫关镇的支柱产业。在这个支柱产业中,从生产到粗加工,再到细加工,他们完成了一个很长、很深的经济链条。在这个经济链条之上,处处表现的是荆紫关人围绕这个产业的生产而忙碌奔波的身影。这个经济链条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邻近的陕西、湖北两省农民在这个经济链条的吸引下,也开始了种桑养蚕。荆紫关在变化、荆紫关人在变化,而变化中的荆紫关是整个中国农村变化中的一部分。

电视纪录片《养蚕人家》以荆紫关养蚕人及丹江周围的景致为拍摄对象,用唯美的镜头,表述了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一代一代在发展,下一代继承上一代,传承中有和谐也有矛盾,甚至还有斗争。但是,新的一定是要代替老的,老的要产生新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新和老是一对矛盾,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新与老又是一个传承和继承关系,它们最终有矛盾而进入了和谐。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4篇

如何将户外实践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我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也一直在探索中:我在课程体系中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生活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年龄兴趣特征为出发点,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选取孩子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使课程面向大自然与社会中,让孩子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强调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让幼儿深深的体会到了在户外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乐趣。下面我就以我们参观养蚕点的户外实践活动详细展述如何将户外实践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适时抓住幼儿的户外探索兴趣、引导幼儿有效学习方向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教师应从幼儿户外自主学习的焦点和热点出发,筛选出适宜的、有价值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因此户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自主探索与发展。

因此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就组织幼儿到淹城野生动物园进行户外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和孩子们参观完各种动物后,我们走进了淹城野生动物园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养蚕室时,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蚕宝宝充满了好奇,他们兴趣勃勃地仔细观看蚕宝宝,还不时发出交流的窃窃私语声。在我也被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吸引住的时候,我们班的芮嘉玮小朋友突然问我:“杨老师,蚕宝宝怎么长得像毛毛虫呀?!”旁边的小朋友听到这个问题时,也都向我聚集过来。可见,这个问题孩子都非常感兴趣,都期盼我能有一个好的答案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我思索了下:我们班的幼儿都是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接触乡村的机会并不多。这个问题他们并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托来解问,但是如果我把握住幼儿这个问题,以这个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那么幼儿这个小问号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所以,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说:“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来养蚕宝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都顿时欢呼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自己要如何养好蚕宝宝。

二、及时满足幼儿的户外探索欲望,支持幼儿自主解开探索谜题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有效的学习活动必然伴随着幼儿具体形象的感知、体验、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是幼儿户外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倘若没有一个具体的行动,孩子们仅仅从挂图、媒体上去感知,他们获得的只是常识,在情感、态度、能力和感性经验方面则难以有更大的收获。所以我并没有以简单的说教解惑方式去回答幼儿的疑问,而是支持幼儿去自我发现并付诸实践。

不久,我带领中二班的宝宝们又一次到乡村去参观了当地的养蚕场。在这里幼儿看到了工作人员是怎样饲养蚕宝宝的,幼儿一边看还一边向叔叔们讨教养蚕的方法。在告别养蚕场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向工作人员要了蚕宝宝的卵。回园后,我们把这些蚕卵找了一个干净的盒子放在里面然后投放到了我们的科学角,并四处寻找新鲜桑叶让幼儿亲身参与喂养蚕宝宝,体验养蚕的乐趣和艰辛。

在蚕卵还没有变成幼虫的那两天,小朋友每天早晨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养蚕的盒子旁看一看蚕卵有没有变成蚕宝宝,看着毫无动静的蚕卵,他们不停地讨论着:“蚕卵怎么还没有变成蚕宝宝呀,是不是桑叶太少了呀?”“蚕卵要睡觉睡醒了才会变成蚕宝宝的!”……三天后,小朋友们发现蚕卵终于变成了幼虫时,都欢呼起来:“杨老师,蚕宝宝出来了,他们在动呢!”他们惊喜的看着蚕的幼虫。张劼小朋友突然问:“为什么蚕宝宝身上看起来毛茸茸的呀?妈妈给我看的蚕宝宝的图片上蚕宝宝是没有毛的呀?”“对呀,蚕宝宝看起来怎么长的跟蚂蚁一样呀?”……到了蚕宝宝蜕皮进入新的龄期的时候,孩子们讨论声有变成:“蚕宝宝怎么不动了,老师蚕宝宝是不是死掉了?!”“老师,蚕宝宝又开始动了!”……在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讨论问题一直在不停地变换着,他们的探索热情也随着蚕宝宝的成长而变得深浓:有很多小朋友为了星期六、星期天也能够观察到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主动提出这两天把蚕宝宝带回家喂养。家长们也被孩子的养蚕热情感染起来,他们也参与到养蚕的队伍中来了。

三、构建渗透多种领域的主题网络,延续深化幼儿的自主学习

“蚕卵怎么还没有变成蚕宝宝呀,是不是桑叶太少了呀?”“蚕卵要睡觉睡醒了才会变成蚕宝宝的!”“为什么蚕宝宝身上看起来毛茸茸的呀?妈妈给我看的蚕宝宝的图片上蚕宝宝是没有毛的呀?”“蚕宝宝怎么不动了,老师蚕宝宝是不是死掉了?!”……孩子在这次养蚕经历中所提出的问题,都被我牢记在脑海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幼儿对蚕进行探索研究?在钟楼区的一次关于幼儿园课程网络构建的讲座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幼儿园教师在构建主题网络时首先要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内容来创设活动情景,尊重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并为之创造条件。教师要在幼儿的自发活动中捕捉教育时机,调整和生成活动内容。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5篇

一、养蚕的主要4个阶段概述

1.催青

又称暖种。即将蚕卵保护在适宜的环境中,促使胚胎健康发育,按预定日期孵化。其催青时间,春蚕期为10~11天,夏秋蚕期为9~10天。春蚕期多采用高温感光催青。温度22~26℃,湿度75~85%,自点青日起改为绝对黑暗,孵化日早晨再感光。夏秋期蚕种大多经人工孵化处理,温度23~26℃,相对湿度75~85%,点青期遮光。

2.小蚕饲养

蚁蚕收集一般采用网收或绵纸引收。1~2龄时饲养适温为27~28℃,相对湿度为90%左右;3龄时适温25~26℃ ,相对湿度为80%~85%。桑叶要柔软适熟并及时扩大蚕座,眠时精心保护,一般以集中饲养为佳。

3.大蚕饲养

4龄蚕饲养适温为23~25℃ ,相对湿度70~80%;5龄蚕适温为22~24.5℃,相对湿度为65~70%;大蚕期应饲喂优质桑叶并使饱食 ,并及时清除蚕沙残叶。喂饲连枝带叶的条桑有利于保持桑叶的新鲜度和减轻给桑和除沙次数。

4.上蔟和采茧

5龄末期蚕体内丝腺极度发达,胸部透明渐及腹部,排出绿色软粪,并停止食桑,仰起头左右摆动,出现这种熟蚕征状时应及时上蔟 。蔟室光线宜稍暗 ,适温23~25℃,湿度60~70%,气流50~100厘米/秒。蔟中应通风排湿,以保证茧丝解舒和提高质量。上蔟后约经6~8日应适时采茧,鲜茧不宜堆积,以免影响质量。

二、蚕病发生的特征

1.普遍性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蚕龄期,均可发生蚕病,一般来说,在大规模生产中,只要有养蚕的地方,都会有蚕病的发生,只是发病多少而已。

2.群发性

家蚕是群体饲养,个体间距离小,密集、饲养管理及外界环境相同;种质一致,抗病性能基本接近。这些因素决定了蚕病发生的重要特征——群发性。尤其是传染性蚕病。

3.多样性

蚕病发生的种类多,有病毒病、细菌病、原虫病、真菌病、微粒子病等传染性病。同一批次,可同时发生二种以上的蚕病。

4.连发性

不同批次间连续发生同一蚕病,甚至到第二年仍会发生,导致循环。

5.突发性

尤其五龄蚕,有时在无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暴发蚕病,或者上蔟后不结茧,死于蔟中。

三、蚕病发生的原因

致病因子的存在;饲养管理不善,蚕儿体质虚弱容易患病;叶质不良,导致蚕儿体质虚弱或中毒,降低抗病力;养蚕药品质量不良或使用不当;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成为一些主要蚕病的重要诱因。

四、制定严格的预防制度

依据蚕病的发生特性和发生原因,蚕病必须走预防为主,协调以消毒预防、规范饲养等各种防治手段的综合防治道路,将蚕病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1.彻底消毒,防止传染

1.1养蚕前的消毒

养蚕前对蚕室内、蚕具用消毒药剂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石灰浆、漂白粉、水消杀精、毒消散等。

1.2养蚕中的消毒

在养蚕过程中,除蚕卵、蚕儿本身带病传染外,周围环境的病原体也可通过各种途径传入蚕室、蚕座,单靠养蚕前一次消毒是不能确保无蚕病发生的,必须重视养蚕过程中的消毒防病工作。

1.2.1蚕体、蚕座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防僵粉。注意:一是随配随用;二是使用后当天要及时除沙。

1.2.2药物添食:进行药物添食可以促使大批蚕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和减轻发病,对细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等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常用的药剂有:氯霉素、克氯素、无菌星、脓微灵等。

1.2.3隔离淘汰病弱蚕:许多传染性蚕病如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微粒子病、细菌性肠道病等,

在感病初期往住是表现出生长缓慢、体躯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成为病弱蚕,此时这些病弱蚕已能产生大量传染性很强的病原体,病弱蚕通过粪便、消化液等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

成为蚕座感染的主要病原,是造成蚕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病弱蚕,及早进行提青分批,将病弱蚕隔离或淘汰,减少蚕痤内混育传染机会,是防止传染性蚕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1.3 养蚕后的消毒

养蚕、采茧结束后,遗留下很多病蚕尸体及排泄物,要集中力量及时清理,全面消毒,防止病原扩散传播。因此,采茧后,及时将旧蚕具、蔟具、蚕沙、烂茧等清理,该烧的要烧掉,可继续使用的蚕具、蔟具集中消毒后保管。所有用过的蚕室、贮桑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及时消毒。常用药剂:有效氯漂白粉液、石灰浆等。

2.建立防病制度

在养蚕中养蚕户要建立卫生防病制度,坚持执行,才能搞好蚕病的防治工作。建立的防病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大蚕、小蚕不在同一蚕室内饲养

2.2不能在小蚕室、贮桑室内上蔟

2.3未经消毒的蚕具不能搬进蚕室及贮桑室内使用

2.4装过蚕沙的用具不能用来装桑叶

2.5病蚕、蚕沙、旧蔟具等不要乱扔乱放,要集中处理

2.6喂蚕前、除沙后都要洗手,进蚕室、贮桑室、上蔟室要换鞋,防止带病菌进入蚕室

2.7及时提青分批,淘汰病蚕,隔离弱小蚕,防止蚕座感染

2.8坚持进行龄中消毒,换下的蚕网、塑料薄膜等及时日晒消毒,贮桑室每天坚持用漂白粉液消毒地面1次

2.9及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尤其是病毒易感期(起蚕和将眠蚕)的蚕体和蚕座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

蚕的生理状态与蚕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蚕体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又受饲养条件的影响。在消毒工作中,事实上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杀灭病原,未被杀灭的病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感染发病,但在环境异常,蚕体虚弱的情况下,往往造成感染发病。因此,选育抗病性蚕品种、科学安排养蚕批次、改善饲养条件,增强蚕的体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4.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桑蚕靠叶提供所需营养,良桑饱食,桑蚕就能正常生长发育,蚕体健壮,抗病力强;叶质低劣就会影响发育,蚕体虚弱,抗病力差。加强桑园管理,提供优质桑叶,是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

5.做好催青保护

蚕种催青是养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催青保护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蚕卵胚子的发育与孵化,对蚁蚕体质强健与否,抗病力强弱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蚕种催青要严格按照标准温度、湿度进行保护。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接触高温。夏、秋季凶气温较高,应趁早、晚气温较低时运送蚕种,运输途中严防蚕种堆积发热、日光照射、风吹雨淋和接触有害气体和农药。发种后做好补催青工作,并适时收蚁,防止蚁蚕饥饿。

五、准确诊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养蚕过程中,要经常仔细观察蚕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蚕病。观察时除看蚕的群体发育、蚕的活动、体形、体色、病斑、吐液及排泄物等外,还要对血液、消化管、丝腺组织器官的病变进行观察查明发病原因,做出正确诊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蚕病蔓延为害。在诊断检查时应以迟眠蚕、弱小蚕、呆滞静伏蚕为重点。 发现蚕病后,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蚕病蔓延为害。

1.分析原因

发现蚕病后,除进行正确诊断外,还必须迅速查明发病原因、切断传染途径,才能制止蚕病蔓延。要正确判断蚕病发生的原因,必须充分掌握材料,了解附近发生蚕病情况,以及历史上发生蚕病的规律,结合养蚕生产技术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出确切的原因。

2.对症下药

病毒病:及时捡出病蚕,隔离淘汰病小蚕,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控制蚕座传染。对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剂,应以预防为主。用氯霉素等抗菌素菌类药物添食,对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有延缓及降低发病率的效果。

细菌病:及时清除病蚕,加网除沙,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进行治疗。

真菌病:捡出病蚕,及时用防僵药剂。防僵粉剂和防僵熏烟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僵效果。

农药中毒:查明毒源,隔离毒源,若是农药污染桑叶所致,要立即清除毒叶,加网除沙,喂给新鲜无毒桑叶,调换蚕室、蚕具。

参考文献: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桑蚕病害;防治现状;对策;安徽六安;金安区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63-02

近几年六安市金安区各期蚕都有不同程度的蚕病发生,秋季发病更为严重,甚至一些自然村庄全面暴发蚕病,个别蚕户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导致蚕农大面积毁蚕改种、抛荒弃养、养蚕无信心、消毒不认真,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蚕户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事关养蚕业的兴衰。根据该区养蚕常发的病症,分析目前消毒防病现状,探讨蚕病防治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1 蚕病发生情况

根据多年来对金安区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统计和现场观察,发现该区蚕病有2个特点:一是发病面广,病类齐全,但发病区域有中心,病类有主次。金安区常见蚕病有白僵病、病毒类病、中毒症和并发性病,从区域上分湾区、岗区重于畈区。二是全年各蚕期均发生蚕病,但各蚕期发病率和发病种类有较大差异。从发病季节看,秋季重于春季;从各蚕期发病类型看,春季主要是白僵病、血液型脓病;秋季主要是中肠型脓病、脓核病、细菌病、农药中毒症。因此,不同地形蚕区、不同蚕期,其蚕病发病率和蚕病种类的明显差异,给该区指明了不同蚕区、不同蚕期消毒防病的重点、消毒方式、药品的选择和标准剂量,可为消毒防病提供依据。

2 消毒防病现状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使栽桑养蚕进入到千家万户。各种蚕病病原物分布广泛,主要隐藏在死蚕的尸体、蚕沙、丝缕尘土等有机物之中,并以此种形式广泛分布于养蚕场所及环境中[1-3],重点分布于蚕具缝隙、簇具、蚕室地面及室外堆放过蚕沙的地表层;其次分布于室内墙壁、屋面及桑园。藏身于这些有机物中的病原物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强,存活时间长,致病力强,消毒时很难彻底杀死。广大蚕农大多缺乏蚕病发生蔓延、消毒防病及药品应用的基本知识,消毒防病的意识淡薄,消毒不彻底,甚至不消毒,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重养蚕前消毒,轻回山消毒

绝大多数蚕农都能做到养蚕前的蚕室、蚕具等打扫清洗,进行药物消毒,但没有茧后的回山消毒意识,消毒不及时或根本不消毒,到下次养蚕前才进行洗刷消毒。特别是对养蚕用具、簇具、蚕沙等处理不当,放弃了病原物就地歼灭的机会,造成病原物扩散污染,直接威胁下期蚕作的安全。

2.2 重蚕室蚕具消毒,轻环境消毒

目前蚕户一般是蚕室与生活住房兼用,只有极少数蚕户有专用小蚕室,而贮桑室与簇室仍为生活用房。消毒时往往只消毒养蚕急用的房屋与蚕具,大蚕期和上簇时要占用的住房及周围环境不消毒或仅作简单处理,造成病原物回流扩散污染,为蚕病发生留下隐患。

2.3 重药物添食,轻蚕体蚕座消毒

目前用于添食的蚕药只能控制和防止细菌类蚕病和蝇蛆病,对病毒病只能延缓病势,对真菌类病反而有害。一味重视药物添食,却忽视日常防病卫生和蚕体蚕座消毒,蚕匾蚕具一直用至上簇,不洗不晒,地面及贮桑场所不经常消毒;蚕沙到处倾倒或直接施入桑园与农田;病死蚕乱抛喂鸡;除沙用具与采叶用具混用等,造成人为扩散传播病原物,令中减少或不除沙,不能适时提青分批及淘汰末蚁蚕、迟眠蚕、弱小蚕等不良蚕,引起混育感染发生蚕病。

2.4 重消毒形式,轻药品质量及剂量

药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包装物不合格或封口不严,失效更快,尤其是粉剂、生石灰等极易吸湿变质失效,蚕农缺乏验质知识,通常是估量使用,这样只能是形式上消毒而达不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有些蚕农惜本有意克扣用药量,也达不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此外,由于蚕药市场混乱,绝大部分是劣质低价不合格的蚕药,用此药消毒无法达到消毒目的。

2.5 不了解消毒程序,操作不当

蚕农大多不了解消毒原理、程序和方法。一是忽视了药物消毒前的打扫清洗这一重要环节,甚至有少数农户不经清洗就直接药物消毒,由于病原物未能充分暴露而大大降低了药效。二是不注意消毒期间温湿度的影响,忽视药消后蚕室蚕具要封存,消毒后的室具又乱拉乱用,造成串染病原。即使蚕期精心饲养管理,仍会暴发蚕病。三是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簇具中病原物的量最多,致病力最强,如不先进行药物消毒就打扫清洗,就会造成病原物大量扩散,加重环境及水源等污染。

3 蚕病防治对策

养蚕无病即丰收,在影响蚕作安全的各种因素中,消毒防病是核心,其次是营养、环境条件和优良蚕品种等综合因素的配合。因此,务必将消毒防病贯穿到养蚕全过程。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各项综防措施放在首位,主动扑灭病源。切断一切传播途径,确保养蚕无病、高产、优质。

3.1 提高蚕农养蚕水平,及早诊断控制蚕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为广大生产者所掌握,才能应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开展科普教育,提高蚕农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广播、电视、办培训班等方式作技术讲座或针对蚕事实际,编制系统性通俗易懂的蚕桑知识小册,分发给每个蚕农,提高蚕农群防、综防意识与养蚕技术水平。实行蚕病早期诊断,及时控制病势。蚕病需防患于未然,一旦肉眼能明显观察到往往很难控制[4-6]。因此,建议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预知检查,早期诊断。一旦发现病原及时蚕病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病势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蚕病造成的损失。

3.2 彻底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病原的存在是蚕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病原来源一是上期染病的蚕室、蚕粪、蚕具等。二是野外染病昆虫。控制蚕病须从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入手,做到养蚕前、中、后期都要严格消毒。养蚕前后消毒是消灭病原的极好机会,要对蚕室、蚕具、簇具及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但蚕期中消毒要经常、持久地对蚕体蚕座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预防消毒,要根据各种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消毒操作程序严格进行。同时要加强桑园治虫,防止交叉感染。

坚持小蚕共育,狠抓共育质量,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淘汰末蚁蚕;加强眠起处理,严格提青分批,淘汰迟眠蚕、弱小蚕等不良蚕,防止混育感染;消毒处理好病死蚕、蚕沙,消除传染源。同时,做好大蚕期的气象条件调节,预防农药中毒,消除蚕病的一切诱发因素,消除感染机会。

3.3 加强技术服务,整顿蚕药市场

必须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坚持统一消毒,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养蚕村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统一消毒联防措施,坚持消毒规范,质量第一的原则,达到蚕室、蚕具、簇具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的目的。

建议对全区蚕药市场进行清理整顿,蚕药凭一证一照经营,强化进货渠道管理,对各蚕药销售网点进行不定期抽检化验,一旦发现不合格蚕药立即取消经营权,确保蚕药质量。只有确保蚕药质量,才能达到室具消毒彻底、蚕病防治有效。

4 参考文献

[1] 李明权,蒙天海,杨秀进.合成药剂的配制及其对家蚕病害的防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29.

[2]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3] 对当前家蚕病害流行与控制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03(1):18.

[4] 钱忠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9):117-118,133.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宁洱县;蚕桑产业;现状;目标;对策;措施

1 蚕桑产业发展状况

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自1991年7月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种桑养蚕,至今22年。1992年发展桑园面积200.6亩,2004年种植桑园面积达8559亩,发种4109张,产鲜茧154.6吨,属历史最高。

“十五”期末,全县种植有效桑园面积4194.7亩,分布在7个乡(镇),21个村委会,2372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5%。累计发种11,580张,产鲜茧404.9吨,实现产值1215.9万元。

“十一五”期间,由于大力开发烟产业及其他生物产业种植,烟、粮、桑、经等产业争地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挖桑弃养现象突出,到2012年末,全县有效桑园面积2040亩,分布在6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分别在勐先乡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6个村;德安乡恩永、石中、永顺3个村;普义乡普治村;磨黑镇庆明村;黎明乡团山村;梅子乡民乐村。种桑农户418户,养蚕农户408户,养殖蚕张1535张,鲜茧产量54.03吨,鲜茧产值182.63万元。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3~8亩、养殖蚕种4~12张有123户;种植8亩以上、养殖蚕种10张以上有8户。年收入1万~2万元有41户,3~4万元有8户,4万元以上有1户,年最高户收入4.23万元,亩产值最高达0.472万元。每张蚕种扣除生产成本纯利润510元左右。

2 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问题

2.1.1干部认识问题

部分干部对产业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对生产过程了解不全面,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甚至置之不理。导致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没有一个乡(镇)作出过蚕桑产业规划,由于利益和任务驱动个别乡(镇)动员桑区挖桑种烟。出现极少有宣传种桑养蚕的,即便有也是履行职责而已,不抓落实。

2.1.2群众认识问题

据对5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6个村民小组167户走访了解调查调研。群众有四种认识,一是22%农户种桑养蚕多年,已掌握技术,有收益,不愿挖桑改行,坚持巩固发展;二是31%农户认为只要蚕茧价格随行上升,种桑养桑稍加扶持,加以扶管,决不放弃;三是27%农户有“等、靠、要”思想,只要政府能出台落实像种烟那样的扶持政策措施,能投资修路、挡坝,有资金扶持,可以种桑养蚕;四是20%群众对蚕桑产业全过程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绝对不种桑养蚕。

2.2 产业问题

经过22年种桑养蚕生产发展,蚕桑产业存在较多问题,但集中起来受五个方面的因素牵制。

2.2.1受传统产业的牵制

受水稻、玉米、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相对稳定收成影响,对种桑养蚕发展前景,比较效益了解不多。

2.2.2受劳动力投入的牵制

多数边远山区老弱病残者留守家中,中青年外出打工或外出做其他产业,城镇坝区壮劳力忙于建筑业,发展短平快产业,加之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村缺劳力。

2.2.3受烤烟产业的牵制

众所周知,烤烟受国家政策的双控,有政府做支撑,财政资金做保障,投入资金多,激励机制活,财税贡献大,扶持措施强,种烟劲头足。反之,蚕桑投入资金少,扶持措施少,没有活机制,激励办法极少,以致种桑养蚕没劲头,得过且过、抵制思想较严重。

桑园高产、效益高的地方基本属于烟田整合范围,种烟喷药后影响蚕生长发育,甚至中毒,导致烟、桑相互争地、争环境矛盾加剧,挖桑弃养现象十分突出。农户种1亩烤烟,产值在2500~3200元之间,种1亩桑,产值在2410~2800元之间,烟、桑平均亩产值效益接近,但扶持措施相差大。

2.2.4受发展挫折的牵制

蚕桑种了挖,挖了种,反复折腾,部分桑农丧失信心,出现丢荒现象,部门、企业投入扶持不足,加之4年连续干旱,没有多余资金修沟挡坝,给种桑养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2.2.5受龙头企业投入的牵制

公司出现“只要马儿跑,不给马吃草”、“只要蚕生茧,不管蚕死活”,佳浩公司一统普洱市蚕桑产业,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少之又少,基本见不到总公司人员下基层进农户指导服务,科技人员也从未有走出去培训学习的机会,导致农户及基层推广人员丧失信心,看不到种桑养蚕的前程。

2.3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桑田规划达不到科学水平,受生产规模限制,连片种桑面积小、地块分散,不利于集中建设桑园道路,修建配套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建设蚕房难以回收成本,出现“等、靠、要”扶持资金建设蚕房,无扶持资金不建房,出现专用标准蚕房,小蚕共育室、蚕种催青室、大棚养蚕房建设满足不了养蚕需要;导致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生产要素未能有效流通和科学配置,种桑养蚕效益难显现。

2.4技术问题

2.4.1规模小,资金缺乏

蚕桑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县财政安排不出蚕桑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新技术推广难,难以做到技、物有机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综合防疫不力,没有有效控制蚕桑疫病、病毒病、脓病等重大疫病危害。桑园预防、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不到位,难以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4.2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不到位

从调研情况看,种桑养蚕技术普及不够理想,多数桑农对种桑养蚕技术掌握程度欠缺,普遍存在桑园管理滞后,桑叶质量低下,桑叶利用不足,蚕苗喂养粗放,蚕茧等级不高一系列问题,极大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

2.4.3技术力量配备不足

目前龙头企业只有5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县蚕桑办9名干部职工中有5名半路出家事业编制人员,年龄超过48岁,没有系统学习过种桑养蚕技术,没有外出学习机会,这些人员只能算技术熟练工,除承担技术指导外,肩负发放蚕种、收购蚕茧、发动宣传种桑工作,难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其余4名为公务人员。

2.4.4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宁洱县种桑养蚕农户较少,对种桑养蚕农户的培训和上门指导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依靠原有的方法、原有的人员,培训指导服务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地全面覆盖全县种桑养蚕农户,迫切需要改进方法,普及种桑养蚕常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

2.5蚕种订购发放有疑问

养蚕农户多数反映,龙头企业提供的共育蚕种,死亡率较高,出现质量问题,脓病病蚕率最高达6.3%,给桑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发放蚕种随意性大,实际领取到的蚕种数量少于订购数量,出现有时订购一张蚕种,实际只有0.8张左右;单位蚕种数量较少,蚕种数量计算困难,单张蚕种数较以往有所减少。

3 发展宁洱蚕桑产业对策与思考

根据市、县“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宁洱蚕桑产业发展以现状和主要问题,特提出三种对策与思考,供参考。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创造效益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蚕桑产业认识,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不折不扣抓蚕桑产业发展,建立宁洱蚕茧生产基地县。

3.1.1明确目标,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发展

各级政府拿出资金、人力、物力,以开展蚕桑产业“1、2、2、4、8”工程建设为目标。即:建立1万亩基础桑园,养殖蚕种2万张,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在勐先、德安、普义、梅子、黎明、磨黑6个乡(镇),选择和平、先胜、雅鹿、宣德、谦乐、安宁、恩永、石中、永顺、普治、庆明、团山、民乐等13个村民委员会进行重点发展,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年养殖蚕种20,000张以上,达40kg,鲜茧产量800吨,实现鲜茧产值2000万元以上。推动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对种植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关配套措施等进行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和方向,要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二是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3.1.2为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十项工程

(1)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以培养蚕桑示范大户为切入点,以建蚕桑专业强村为突破口,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采取面上扩大、点上扩张,培养大户、整村推进和综合配套等措施,全面提高亩桑产叶量、亩桑产茧量和优质茧比例,增加蚕农收入。到2017年,培养桑园面积6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20kg以上、年鲜茧产量720kg以上的蚕桑示范大户50户;建设桑园面积1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1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组12个;建设桑园面积500亩以上,平均亩桑产茧量100kg以上,年鲜茧产量50吨以上的蚕桑专业强村1~3个,培养一大批强村大户典型。

(2)新桑园建设。加强对现有2040亩桑园改造和管理。从2013年起,选择优势区域、高起点、高标准每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600亩以上,力争到2017年建成新桑园1万亩,确保新桑园每亩产叶量达到1500kg,产茧100kg以上。

(3)中低产桑园改造。从2013年起,每年改造400亩,通过良桑嫁接改造,老树更新复壮、缺塘补株、改土、改水等措施,使现有2040亩中低产桑园达到亩桑产叶量1500kg、产茧100kg以上。

(4)小蚕共育室建设。按每30亩桑园配套建设一个100m2的小蚕共育室。到2017年,计划建立200个。

(5)大蚕房建设。按照1亩桑园配套建设10m2大蚕房,确保养蚕设施配套、产量高、质量优。积极探索和改进大棚养蚕。

(6)清毒设施建设。按每户3亩桑配套修建一个消毒池和购置一台消毒机具,确保消毒到户,全面彻底。

(7)蚕种催青室建设。围绕桑园分布情况,按每建设1万亩,扶持配套一个100m2的蚕种催青室,到2017年新建1个蚕种催青室。

(8)桑水工程建设。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水池、小水窑、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9)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因地制宜,适时适度科学,推广桑园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10)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稳定和完善县、乡镇)、村组(蚕桑辅导员)三级蚕桑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和宣传引导,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维护鲜茧收购市场秩序;二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优良桑、蚕品种选育推广、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省力化科学养蚕、桑园间作套种复合经营、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丝绸精深加工、新型蚕药和蚕机具的研发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三要加大蚕桑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对桑农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提高桑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使每户桑农至少有一人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的技术操作规程。

3.1.3 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五条措施

(1)加强示范带动。建立一批蚕桑示范基地、蚕桑专业村、养蚕专业大户,使农民看有基地、学有样板。

(2)搞活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化体系的核心,是蚕农进入市场的载体,龙头企业大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效益。进一步开拓蚕桑茧丝及副产品市场,搞精深加工发展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稳步推动蚕桑生产的发展。

(3)健全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延伸村(组)一级”的要求,建立健全蚕桑专家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蚕桑推广服务体系,采取聘用制、工资专户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4)促进科技推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第一线技术力量,加强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品种优良化,桑园管理科学化,养蚕技术规范化、消毒防病制度化,以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广大棚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生产场所限制等矛盾,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领导作用。加强领导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机构力量,实行县乡领导,单位挂点扶持蚕桑基地制度,把蚕桑产业的发展列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养蚕建房用地,苗木供应等给予适当扶持,改进宣传栏、宣传单、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惠政策,开导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生产。加强蚕种统一供应管理和蚕茧市场管理,维护蚕桑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3.2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在现有机构不撤,人员不变,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以“巩固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整村推进”为基本思路,稳步发展蚕桑产业。

养蚕的过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家蚕脓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8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48-01

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特征

核型多角体病,即蚕农所熟称的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脓病、白肚病等,是各蚕区不同蚕期均有发生的传染性蚕病。病蚕及其脓汁是再次传染的感染源,病原为杆状病毒科的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发病经过:在养蚕环境中受污染的多角体被蚕食下后,即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寄生于体腔内各种敏感组织细胞内,繁殖复制,并在核内形成多角体,随病毒的繁殖,多角体不断增大增多,最后细胞破裂,多角体病毒及细胞碎片游离于血液中,血液变成乳白色的脓汁,随体皮破裂,脓汁污染蚕座,产生蚕座传染。

病症:外表病症表现为不眠,不结茧,体躯肿胀,环节隆起,行动狂躁,爬行不停,最后体皮破裂,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

镜检诊断:镜检血液及脓汁,以观察多角体的存在与否为依据。

肉眼诊断:取病状如同上述病症的病蚕,撕破病蚕的尾角,如流出乳白色脓汁,即为血液型脓病。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影响

高温多湿和低温多湿都是脓病高发的原因。究其原因温度较高或者较低,再碰到湿度较大时,使得蚕座湿热或者湿冷、潮闷。高温多湿时有利于病毒快速繁殖,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低温多湿时,蚕儿食桑缓慢,龄期延长,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增加发病率[1-2]。

2.2 重治轻防

养蚕环境中常有病原物存在,许多养蚕户不知道病毒在常温下有2年的潜伏期,忽视养蚕前的消毒准备工作,导致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原扩散,污染环境,引起脓病的暴发。

2.3 桑园管理不善

桑树多数携带病菌害虫、桑园管理不善,造成桑虫暴发,病原四处扩散,极易与家蚕发生交叉传染。

2.4 桑叶贮藏不科学

现在养蚕都在农村,没有专用的贮藏室,特别是到大蚕期蚕室蚕具都特别紧张,食桑量又大,贮放桑叶面积不够,从而桑叶堆放得比较严实,农户忙又不注意散热,加上采叶时气温比较高,桑叶很容易发热变质,从而诱发脓病。

3 防治对策

病毒的存在是发生血液型脓病的根本原因,该病主要是通过食下感染,也有通过伤口进入蚕体的。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彻底消毒,消灭病原

3.1.1 重视养蚕前消毒。农户蚕室、蚕具必须先毛消,再洗涤,能浸渍消毒的尽量浸消。蚕室毛消、洗涤合格后再消毒,检查合格后再由驻点技术人员亲自进行大面积光消。生活用房、蚕室周围小环境等均要全面进行清洗消毒。收蚁前再对蚕室和小环境进行一次消毒。养蚕专用房内存有蚕具,养蚕前禁止闲人出入、蚕具随意拿出蚕室。严禁将未消毒蚕具放入已消毒的蚕室[3-4]。

3.1.2 重点做好养蚕期消毒。首先做到以叶定种,尽量避免外地购买桑叶。饲养人员必须做到清洁卫生。坚持换鞋入室,蚕室外门口建立隔离带,每天洗消。切桑、给桑和除沙要洗手。蚕室每天用消特灵进行地面消毒。除沙不准在蚕室内抖倒,使用后的小蚕网每龄煮一次,大蚕网用消特灵浸晒。各龄起蚕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严格淘汰迟小蚕、不良蛹、蛾。病死蚕(蛹、蛾)投入消毒缸中,不准从蚕沙堆中捡回遗失蚕。及时将蚕沙入坑封埋,烧毁蚕用废弃物。各原蚕户要配专门的贮桑室,贮放桑叶的地方要每天消毒1次,采叶工具要采一次消一次,工具要放在固定地点[3-4]。

3.2 严格分批提青,淘汰病小蚕,防止蚕座传播

病蚕发育缓慢,在健康蚕中即使夹杂极少数病蚕混育时,都会产生严重的蚕座传播。血液型脓病要流出脓汁污染蚕座。做好分批提青,淘汰病小蚕,就能把各种发育缓慢的病蚕清除掉,防止蚕座内的扩散传播。在此基础上撒播蚕体蚕座消毒剂,是防止病毒病扩散、蔓延的重要环节。

3.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饲养环境虽经过消毒,但仍不可能完全排除在饲养过程中病毒从外部侵入蚕座及微量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蚕体质强弱成了支配血液型脓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蚕的饲养条件也极大地影响蚕的抵抗力。例如蚕卵保护不当,饲育中喂饲不良桑叶,饲育温湿度过高或过低、桑叶含氟量高等都会降低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本来对普通蚕完全不感染的低浓度病毒这时也会使蚕感染发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从脓病的防治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4 蚕期发现脓病及时进行处理

一旦发现脓病,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每次喂叶前先拣掉病蚕和弱小蚕,并集中销毁;而且捡蚕前、后都要勤洗手;用过的蚕网都要用0.3%消毒液浸渍后再次使用;强调通风换气,做到一边开窗一边加温,防止一味追求温度而忽视通气;加强桑叶管理,要做到现采现喂,贮藏过程中防止发热。二是每天撒播1次新鲜石灰粉或漂白粉加石灰粉等蚕座消毒剂。三是蚕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回山消毒。

4 参考文献

[1] 董克平.家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62.

[2] 姚新.大棚养蚕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探讨[J].四川蚕业,2009,3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