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蛇添足歇后语

画蛇添足歇后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第1篇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解释:

一毛不拔--连一根汗毛也不肯。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出处】1.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关于公鸡尾巴歇后语

公鸡尾巴--翘得老高

关于做梦变蝴蝶歇后语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拓展阅读

解释:

想入非非--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第2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将字写端正。(5.5分)

xiē xī  duàn liàn  biān cè  bǎo lǎn  diàn táng  hǎi jiāng

chōu chù  sōu suǒ  zhēn zhuó  mǎng zhuàng  làn yú chōng shù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线划出。(2分)

正月(zhēng zhèng)  扫兴(xìng xīng)  即(jí jì)兴  无垠(yín yíng)

三、写一写同音字。(6分)

jiàn—宝() 射() 关() huì— 智() 教() ()聚

mù—()色银() 羡()  chǔ—()国存() ()理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一定要细心啊!(2+2+1+2.5+1+2=10.5分)

1、请补充完整。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_ 铁杵磨成针——__________________

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小小胡琴拉断腰。

2、试着按语境填写歇后语。

(1)“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读书,我快乐。”我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是、等。

4、选择合适的成语填一填。

画蛇添足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1)、他的计划(),漏洞百出,大家都反对。

(2)、长跑比赛即将来临,为了班级荣誉,同学们积极锻炼,没有人敢()。

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第3篇

然而,我们长期的识字教学,割裂于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孤立地在当前语境下识字,以至于进行纯工具地识字教学。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其字音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习困难。

教识字不光是教给孩子一种工具,还要激发孩子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规律,将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和规律性。在课堂实践中,可采取“图化汉字,溯源对照;揭示字理,因形解义;‘串烧’汉字,举一反三”等策略,让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都浸润在文化的氤氲中。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下面的字很奇妙,“路”,妙在哪里?这个字由“口”、“止”、“夂”构成。“口”表示方向或城镇,“止”表示脚,“夂”表示反之,路的左边表示脚往那个方向走,路的右边表示脚往这个方向走,来来回回走,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就是汉字;再看“客”,由“宀”、“夂”、“口”组成。“宀”表示家或房子,从家往外另外一个方向走,就是离家出走,就是“客”。

我是怎样上课的呢?我说:“同学们,咱们来进行比赛,先来画一幅画,‘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学生开始画,我早画完了,学生抬头一看,我写的是一个字“旦”。“旦”――“日”下面一横,“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嘛。我说:“现在我们再画‘太阳西下落山时的情景’。”学生们继续画,聪明学生就不画了,我画了一个“夕”。这时候,第三幅画画“太阳完全落到草丛中地平线下”。没几个学生画了,为什么?因为不上当了!太阳没了还怎么画?这就是“暮”字呀!“莫”草字头、草字底,中间是太阳,太阳到草丛中去了,这就是“莫”!那么“暮”就是太阳没有了,第一个是黄昏的意思,第二个是没有的意思。知道了是没有的意思,“暮”黄昏的意思怎么办?再加一个“日”,那么一个字两个“日”这叫画蛇添足!所以一个“暮”两个“日”字。

我教的时候很简单,问同学们:这个是什么字?“衣服”的“衣”把中间拆开了,中间使“果实”的“果”。上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一个苹果,我现在还不想吃,但是不能拿在手里,怎么办?我放在衣服里裹起来!这就是“裹”。但是,一不小心,这个果实从衣服里露出来了,那不就“裸”了吗?而衣服中间是什么?是心,就是“衷心”。把手伸进别人的衣服里就是“亵”。

教学“则”,那位老师还是那么教,还提醒学生左边千万不要写成“见”,他一提醒好几个学生倒写错了!我怎么教的?我说:“左边是‘贝壳’的‘贝’,同学们知道‘贝’是什么嘛?”同学们说:“是古代的钱”。我问:“右边‘刂’是什么呀?”“刀子!”我说:“你看,这是比喻,‘贝’ 比喻奖励;‘刂’比喻惩罚。因此,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就是‘规则’”。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则”,学生找到“小学生守则”,我说:“是不是你做到了老师就奖励你,做不到就惩罚你。”

“溢”,我指着“皿”问学生认识吗?学生说认识,“器皿”的“皿”。我说:“你们家有什么器皿?”学生说没有!教词语教到这样的程度太可悲了!我解释道:“你们家的杯子、碗、盘子都是器皿。”学生现在知道了。再看这是什么字?“兴”,什么意思呢?同学们把头侧过来看,看出来了吗?这不就是“”嘛!所以“溢”就表示水溢满了,水多了。那么开始的“益”就表示满出来了,然后增加了它的含义了,表示水满出来怎么办?画蛇添足呀,再加上左边的“氵”就溢出来了。这就是汉字。

“摇”右边上面是“手”下面是缸,用手摇缸,再加上提手旁,这也是画蛇添足。“燃”也是如此,“然”本身就是燃烧的意思,又加了“火”字旁。“雀”由“小”和“隹”组成,“隹”表示短尾巴鸟,小的短尾巴鸟就是麻雀。下课后,铁皮鼓老师看着我诡秘的笑,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就问你呢,那‘孔雀’呢?孔雀不是短尾巴鸟,孔雀尾巴很长。”我说:“‘孔雀’这个词,这要从‘孔’字上做文章。‘孔武有力’大。”因此,掌握汉字的教学是很重要的。

再来看“秉烛夜游”的“秉”字。我只教孩子们写一遍,孩子们一辈子不会忘。关键是你怎么写?中间部分表示手,手持禾苗就是“秉”。“事”,手拿着笔在一块板上写就是做事情。“妻”,你看一个女人 上面是她的长发,把手伸进长发里,这叫“结发为妻”,古代的一种礼仪,“妻”是古老仪式的一种沿袭。因此事物的奥秘贵在发掘。

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在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之美。如“食”字,上面的“人”字像粮仓。而两捺共存一字之中,最后一捺变成点,看起来多么和谐。“扇”字,为了让字站得更稳……这就是汉字本身的魅力所在。

总之,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我们要让识字课多一点规律的发现,多一点文化的渗透,多一点教学的情趣,多一点价值的引领,使识字真正成为儿童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江上虞崧厦中学 汪佳玲 312300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导”的行为又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从各个方面努力演好这个角色。

一、充分的备课

刚参加工作时,把备课搞成一种机械的程式,也就是先通览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写出教案,领导查阅。结果,面对课堂上学生的茫然沉默,我也无计可施,情绪越来越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觉得:备课应该是一种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要备教材,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如果课前做了充分、细心的准备,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可以上一节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新颖的好课。

二、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学习一量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面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自私自利与语文一种人性化教学相悖;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学生不易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果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图式 文化空缺习语

一、文化图式

图式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对于图式人们有多种定义。Bartlett[1](1932:201)认为,图式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而Brown and Yule(1983:238)[2]却认为:“图式形象地描述了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如何在人类的记忆中储存、组织,又如何在话语理解中被激活的。”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文化图式是储存在大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人们在自身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文化知识组织,能帮助人们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文化图式是一种构架,它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文化图式。因此,在翻译具有文化信息的文本的时候,译者首先必须对源语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对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转化成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信息,在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根据原文的题材和译语的目的和功能,调整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

二、习语的文化空缺

习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语是文化的产物,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点,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由于地理、历史、、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积淀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这也是理解和翻译习语的难点之所在。

文化空缺作为语言和文化异质性的极致表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王秉钦[3]认为空缺指的是文化空缺,这种空缺是由于源语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很容易被目的语读者误译,或者感到不可理解。何秋和[4]认为空缺指在一个国家存在的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另一种文化不存在。例如对于汉语成语“班门弄斧”是一个典型的习语。有人把它翻译成“Don’t play with an ax before Lu Ban.” 。当然这个翻译对于众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如果他读过关于鲁班的故事,它就能激活储存在他大脑中的相关的文化图式,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由于没有类似的图式,翻译是不可理解的。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导致文化空缺的原因是由于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如果这种相应的文化图式能够转换的话,文化空缺是可译的。从这个角度讲,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的过程就是转换相应的文化图式的过程。

三、翻译方法

图式空缺是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碰到的普遍问题,他带来了理解和交际障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文化空缺在目的语中不能找到等同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一下几种翻译方法,不仅仅翻译其表面意思,而且要翻译出其代表的文化图式。

1. 直译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既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形式,又具有几乎相似的比较意义与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具有几乎相近的文化图式,直译是第一选择。例如:

Fish out of waters如鱼离水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汤蹈火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s 自食其果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To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如坐针毡

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海枯石烂

love is as deep as the sea 情深似海

2. 直译加注

在有些情况下,源语习语包含的文化图式对目的语读者来说不清楚,直译加注是一种简捷方便的方式,它可以弥补直译的缺陷。例如:

三顾茅庐

Ask you three times,like Zhuge Liang (Zhuge Liang was a h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n interview to Liu Bei,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

显然,如果没有注解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习语的真实意义,更不用说文化负载词的意思。他们会对以下问题感到疑惑:“Who is Zhuge Liang?” and “For what reason to ask somebody three times” 。

司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3. 借用

“文化借用”指的是文化的特性可以从一种文化借用到另一种文化中。有时,文化空缺因素尽管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却有相同的内涵意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用“借用”方法来维持源语的交际意义。尽管概念意义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文化意义。例如:

Paint the lili 画蛇添足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At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Wet behind the ears 乳臭未干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

4. 意译

意译能保持原文的内涵意义,但是它会失去其形式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同样的意思在目的语与源语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同样的效果是很困难的。因为意译将大大减少源语文本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意译应该被认为是最后的方法。例如:

Break the ice 打破拘束(或矜持)

Take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Throw in the sponge 认输投降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To 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

Talk through one’s hat 胡言乱语

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千方百计

Illusory joy南柯一梦

To aid the tyrant in his tyranny 助纣为虐

Fall in a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名落孙山

To advance secretly by an unknown path 暗渡陈仓

A truly wise person does not show off his (her) ability. 大智若愚

四、结语

本文用文化图式理论来论述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问题,希望为解决翻译中由文化空缺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一个可供

继续研究的新视角。英汉习语翻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翻译,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逾越文化的鸿沟。

参考文献:

[1]Bartlett,f. c. Remember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Brown,G. and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画蛇添足歇后语范文第5篇

一、中英龙文化内涵比较

中英两国人民对龙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习俗、地理位置等原因,龙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是差异巨大的,从而形成龙文化的不同内涵。可以肯定地说,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是不同的,这两个词是无法对等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政治原因或者翻译不严谨的问题,这两个词在翻译时被通用,这是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一)中英“龙”的不同形象和习性

首先,在形象上,中国和英国的龙有着显著的差别。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的综合体,产生于远古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缺乏知识的先民无法正确认识大自然的自然现象,认为天上有神异之物主宰着刮风下雨,于是有了龙崇拜,认为龙是管理风调雨顺的神仙,备受人民的尊崇,因而古代的龙王庙特别多。在集中了各类动物的特点之后,加上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人们适当的想象,它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崇拜的龙的形象。

英语dragon源自于希腊语,本义为“to see,to look at(看,看守)”。传说中的dragon是看守财物的怪物,长有翅膀,类似鳄鱼,口吐烈焰,生性凶残,令人望而生畏。韦氏大词典dragon的注释:“a fabulous animal generally respected as a monstrous winged and scaly serpent or saurian with a creasted head and enormous claws.”可见,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麟、冠状的头、大爪,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从嘴里喷火。

从中英语言对“龙”的释义可知,二者的相似之处仅在于有麟、有脚、会飞,而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形象不同,汉语“龙”体长,体与尾界限不明显,无翼;英语“龙”体短,体与尾的界限明显,且有翼。其二,习性不同,汉语“龙”能兴云作雨,与水有关;而英语“龙”会喷火吐烟,与火有关。

(二)中英“龙”的不同喻意

由于形象的不同,“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的认知在本质上有着区别。在前面的词语归纳中,人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龙族词绝大部分是褒义、偏正面,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它也能够代表帝王和皇权,是受人尊崇、主宰风调雨顺的神灵。这些象征意义有一个共同点,龙是受人尊崇的,是小农经济社会济世救民的代表。相比之下,在英国文化中Dragon的文化内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Dragon是与人对抗的存在,是悭吝的守财奴,是邪恶力量的代表。

基于前面两个观点,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从外在形象和文化内涵都有较大的差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差异愈来愈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龙是代表封建皇权的标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龙是能呼风唤雨、主宰人间风调雨顺的神灵,能为百姓带来祥瑞。它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以至于现在中华儿女还自豪地对外国人说“我们是龙的传人”。相反,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是无足轻重的,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西方人认为Dragon只是代表邪恶力量的存在。

中国龙是一种神圣的民族图腾,而西方dragon是可怕的怪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差别的影响,使人们对于龙的理解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二、龙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经过对《汉语大词典》《词源》《辞海》中龙族词的搜索和归纳,笔者摒弃了一些使用频率极低的特有词汇,整理出相关的龙文化词汇、成语、谚语、歇后语共有255个。这些词汇包含了中华民族历史、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这些词汇背后含有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不是都要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及其他因素,来决定教授哪些词语。由于龙族词教学还受学生自身的喜好、兴趣、教材以及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在龙族词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还需要词汇教学和理论教学一系列理论原则的指导。只有这样,龙族词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龙为核心语素进行拆分和组合教学

汉语中的词语是语音、词义、字形的结合体,中国人学习母语是由字及词,经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理解词义。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此类方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在龙族词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理解“龙”这个核心语素,再了解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语素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在讲解一类词时,教师先以某类语素为核心来讲解,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类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理解知识,让学习新词变得更有效率。

在讲授龙族词时,教师可以把握核心语素“龙”,通过拆分组合来进行教学,这个方法一般用于两个字词语的教学。拆分的意思是把词语中的“龙”分离出来,通过分析“龙”与其他语素的组合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这个方法对初学者的帮助明显且较大。例如,双音节龙族词,可以根据核心语素“龙”的不同位置来分类讲解,如“~龙”这类词(见表1)。

教师把所要讲解的词语拆分,把龙与前面的字拆分开来看,先看颜色一类的词:青龙、黑龙、白龙、黄龙,颜色词对于学生不算陌生,单独释义学生能理解,但是加上龙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不同了。此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把握讲解的分寸,如果与课程无关或者不符合学生水平的,不必进行深入讲解。

(二)对比描述和描绘龙形象

龙文化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亚洲许多国家都有龙文化,如韩国、日本、印度、泰国等国家。有的国家即使语言里没有直接体现龙文化的词,但是人们可以从当地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中看到龙文化的存在迹象。龙在中国的形象就有许多种,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人们常看到,龙的家族里有龙宫之主的老龙王,他掌管着人间的风调雨顺,有为爱能放弃一切的龙女,有英俊的龙王三太子,因触犯龙宫的规定被囚禁于一条河中,最后化为白马随着唐僧去西天取经。这一系列经典的形象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外国的龙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国家关于龙的故事或传说。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神话中也有龙。西方神话中的龙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体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头比较多,有的有三个头,有的有九个头,还有的有十二个头,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一般嘴里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威尔士的国旗上有龙,不过是欧洲式的火龙。不丹深受中国龙文化影响,不丹人非常喜欢中国龙,认为龙是中国四灵之一,是吉祥的动物,掌管着雷雨,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甚至在国旗上都印着龙。不丹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打雷的时间很多,不丹人认为打雷就是龙在叫,具有无穷的威力。所以,不丹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神龙之国”,并把龙作为自己国旗的主要图案。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描述自己所在文化中龙的形象、象征意义,让其他学生了解其所在国家龙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流各国龙文化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了解了各国的不同文化,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除了用描述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动起手来,画一下自己国家的龙的形象,这样会更生动有趣。俗话说,“龙生九子,形貌各异”,龙本来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谁也没有真正见过龙,大多都来源于文学作品,因此龙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是具有各种颜色和功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龙的认知,将脑海中龙的形象画在纸上,画出来后和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还可以讲讲自己国家关于龙的传说。讲解时,学生应尽量使用新学的龙族词来描述,比如龙的形态、龙的颜色、各部分的原型来自于什么动物。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龙文化,练习了新学的龙族~,还能增强学生地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受汉文化影响的缘故,笔者觉得龙的造型十分具有美感。龙的造型飘逸又充满力量感,神圣和威严相结合,前半截是龙本身造型的气质,后半部分则是文化所赋予的。

(三)结合龙文化知识及背景故事形式开展教学

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文化背景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比分析、交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自身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力和洞察力,间接培养了其汉语交际能力。词汇是语言中最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学生学习词语、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虽然词汇与文化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在教学中的交互影响作用是很关键的。词语和文化内涵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外汉语教师应利用好这两个方面,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龙族词都蕴含了一定的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四字成语,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典故或神话传说,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也体现了中国龙文化的独特之处。一些比较典型的龙族词的典故或故事值得在课堂上讲解。但是,必须根据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做适当的调整,汉语水平低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晦涩冗长的故事,教师可以改变一种方式来呈现。例如,将繁冗的典故用讲故事法的方式来讲解,把难的、陌生的词语换成简单的、常用的词,最好简化为和少儿读物水平一样的语言形式,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国龙的文化典故,这种寓教于乐的讲故事形式一直都受学生欢迎。例如,“画龙点睛”不但有其故事背景,还被改变成了动画、小故事等形式,教师可以用它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提炼合适的小故事,从而实现故事形式的创新,丰富教学方式。

除了由教师讲故事,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性,让学生在课下先做准备工作,收集关于龙的传说和典故,自己上台讲解。老师在听完学生讲的故事后应简单总结一下,对学生疏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让整个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例如,在讲解四字龙族词“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时,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呈现这个词语的意思,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趣味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