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长也风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2年1月,年过半百的**同志,服从组织的精心安排,来到了*担任校长职务。我也于同年4月调到了一进校。没过几天,我就切身感到有很多不适应:进入学校大门,由于地势低洼,就象跳进一个大坑,各门前筑着半米高的防水坝,办公楼、教学楼设备陈旧,很多老师上课还使着老式录音机、投影仪……带着笔记本电脑来这里上课的外聘教师纷纷表示“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老师戏称一进校是“走着师资培训的路,却跟不上时展的步”,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环境,我想: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随着十五继续教育工程的启动,以及国家教育部督导检查组02年10月对我区“九五”继续教育工作的检查和北京市教委、教工委04、05年对我区干训基地、师训基地检查验收的临近,更重要的是一进校还将面临巨大的新建工程,在这短短的二年时间里,我们如何面对这从未有过的挑战?我们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如何克服这从未有过的困难?这时的教师们,对一进校的明天满是担忧。在这关键又艰难的时刻,一双双眼睛不由盯住了新校长。
对我来讲,工作环境是陌生的,新任校长也是陌生的,但是随着*校长一系列举措的展开,我眼中的一进校、大家眼中的校长逐步清晰、明朗起来。
*校长组织教职工开展了合理化建议周活动,鼓励大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校长确定了“抓管理,树形象,建队伍,求质量”的工作思路;*校长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校长制定了“节资增效,争取支持”的方案……跟着*校长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到处奔波,广泛联系,随着一系列稳妥有效的措施的展开,“三年规划,分步实施”的设想逐步落到了实处。
首先,教学楼和办公楼装修粉饰一新了;两个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多功能语音室投入使用了;各处室、各教研组配备了办公、备课用的高档计算机;新添置了计算机房,改建了、扩建了6个教室;校园大面积绿化美化了;国家教育部督导检查组对我区“九五”继续教育工作的检查验收高水平通过了。
接着,区教委为*区教师培训大楼兴建的现场办公会在一进校召开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耿学超主任、区各级领导也纷纷来到了一进校,规划进校的明天。
随着教师培训大楼工程的全面启动,学校两幢办公楼、教学楼被拆除了,但**七个培训点又纷纷成立了,我区中小学干部教师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等项工作,依旧有条不紊、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为开发我区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教材,由*老师执笔、全校干部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书正式出版了;*老师在2003年被区政府授予了*区名师称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拼搏上进”的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了……一进校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
短短的二年时间,一进校的大事此起彼伏,在大事情面前,在各种成功面前,*校长的形象在我心里也不断丰满起来、熟悉起来、温馨起来……
回想起与*校长相处的日子,真可谓是大事小事事事见风采,难处易处处处显风流。他用自己的言行,使教师看到了发展,感到了体贴,明确了方向。我作为一位新调进的青年教师更是深有体会,在一次和同事交谈中,我曾动情的说:“两个月前,因为环境落后,我的情绪还比较低落,但是随着学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心情很快地亮堂起来,这都是*校长的操劳让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记得前年8月,那是一个骄阳似火,闷热难当的酷暑,却经常的可以看到*校长站在学校院子里,头顶烈日,亲临改建现场进行指挥,抬手点头间,汗水也跟着扑簌簌落下,浸湿了衣衫……
记得去年4月中旬的一天,*校长在与班子人员研究完学校工作后,起身的刹那,腰部一下子剧痛起来,顿时半边身子僵硬,难以吃力,腰无法正常活动了。经医院检查,是腰椎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在针灸按摩后,有所见效。最后大夫特意叮嘱,为巩固疗效,七天之内要在家卧床静养,然而学校的一大摊子事,他怎能放得下?非典浪潮的突然袭来,十五继续教育的纵深开展,教师培训大楼工程的启动……,一件件大事,他哪里静得下来,第二天就又跑到学校。“”版权所有
记得在学校食堂就餐,*校长总是最晚来到的一个。等他端着饭盆走下楼来,食堂的菜盆常常已只剩下一点点剩菜残汤,尤其赶上天气不好,就餐人多,没饭没菜更是常事。此时*校长毫无怨言,就再回办公室。当大师傅在楼下叫“*校长,面条熟了!”、“*校长,鸡蛋摊好了!”的声音在学校里回荡时,我的心里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很多……
记得每一个节假日,在校都能常常看到他的身影,记得他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记得他的宣讲感染了一个又一个教师,记得……就是在这样无数微小的“记得”中,我的“记得”不断地演化为我的一笔精神财富。
我校将近退休的*老师说:“如果需要我为教育事业再发挥余热,那我就继续竭诚尽职,不管面临何种选择,都要像*校长那样,毫不动摇,锐意进取,走正路,干实事,永远在事业上勤恳拼搏。”
――岳美缇
2007年12月21日,一个冬日的雨夜,岳美缇“巾生今世”艺术传承新年曲会在兰心大戏院开场。
座无虚席,充盈暖意。
当岳美缇和张静娴的大轴《狮吼记・跪池》演罢,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自己的“巾生”情缘,岳美缇不禁回忆起50年前与恩师俞振飞的一段往事。当年,已学了4年旦角的岳美缇随俞振飞、言慧珠两位校长赴京演出,临时改唱了小生柳梦梅,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艺术命运。
“当时我年轻、倔强。若不是俞老师‘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会对你负责的’这句话,我是怎么也不甘心去做昆曲界第一个女小生的。”岳美缇的思绪回到了学生时代。在与恩师相处的38年中,岳美缇眼中那位谦逊温和的老人只在两件事上动了怒――一次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面对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指责上海昆曲不正宗时;另一次便是在“”后,他听闻许多得意门生不能坚持自己的专业、纷纷要改行时。“俞老师是一位真诚喜爱昆曲的艺术家,我打心眼里崇敬他,是他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昆曲之路。”
半个世纪过去,昔日的学生成了师傅。起初,岳美缇并不愿看到女孩再学小生――女小生的孤独和艰难,她太了解了。可就在此时,岳美缇却偏遇到了嗓音条件与自己极为相似的翁佳慧以及酷爱扮演小生的温州女孩胡维露。在岳美缇教的这一届学生中,有许多男生一毕业就改了行,但这两个女孩却坚持了下来,即使没有许多的上台机会,却还是每天坚持苦练本领――这正是岳美缇所喜欢的。
在她教的更早一代学生中,张军、黎安已成为上海昆剧团的台柱。岳美缇是从1987年开始教他们的,不过一开始,她总觉得自己作为女小生无法教授男小生,于是碰到与蔡正仁共同授课时,总把这两个小男孩推给蔡正仁。后来,张军、黎安进了“上昆”,岳美缇真正发现了他俩的不同特质和魅力:“张军外向活泼,兴趣广泛,不仅在昆曲舞台,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很活跃;黎安比较内向,喜欢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整天沉浸于学戏唱戏之中。”岳美缇始终认为,性格决定了每个演员的艺术和人生。如今的岳美缇又把眼光放在了上海戏校“昆五班”上:“有个男孩长相俊秀,底子不错,希望他将来能挑起昆曲小生的大梁。”说到这里,岳美缇的眼中透出一种兴奋的光。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金叶中学最忙的日子,因为前不久申报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再有两个星期,评估组的专家就要下来视察了。
为了能顺利通过这次评估,校方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惜花重金租借许多名贵的奇花异草来装饰校园,以烘托校园气氛的优雅。另外,还发动了全校师生进行大扫除,把校园上下洗了个干干净净,连蛛网残丝也不放过。学校里所有人必须着装整齐,就连负责捡垃圾的李大爷,也是西装领带,因为这是非常时期。
杨亮是金叶中学学生会的主席。这天下午,他和全校师生一样搞大扫除,一位女同学找到他,在他耳边窃窃私语了一番,他就扔下了手里的活,急匆匆地朝着校长室跑去。
“请问姜校长在吗?”杨亮叩响了校长室的门。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老头慢吞吞的声音。
“校长,是我,杨亮。”
“哦!小杨啊!快进来。”
大家一看就知道,姜校长真是一副领导模样。他的头发已经掉了三分之二了,人们都说他聪明绝顶。杨亮走进了校长室,他给杨亮指了坐,又回到警视镜前面为自己仅有的几根头发打定型水。而窗外,全校师生正搞个热火朝天。
“小杨啊!你搞得不错呀!如果‘申示’成功了,你可是功臣啊!”姜校长一边梳理着头发一边说。
“应该的,这关系到我们学校的名誉嘛!”
“咱们的校刊《欣怡》一直都很有特色,这次故意让你负责,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哦?”
“谢谢校长信任,我一定尽力。我就是因为《欣怡》才来找校长您的。”
“有什么困难,直接给我说,我能办的就办,不能办的我想办法。”
“这次的经费估计不够,我们这次加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大约还要五百左右才够。”
姜校长沉思了许久,一副很是为难的样子。
“有什么问题吗,校长?”
“小杨啊!你有所不知啊?为了这次‘申示’,我们可谓是倾其所有,财政早已亏空了。”姜校长一副很无助的样子。
“可是……咱们不能扔下《欣怡》不管啊?”杨亮有些无望。
“校里面真的没有钱了,要不这样,你们看看能不能在外面拉赞助?”他好像找到解决的方法,松了一口气,“其实吧!我很关心《欣怡》这一块的,毕竟是我们学校的形象嘛!”
“可是……”杨亮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欲言又止。
“要不,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校长朝着杨亮微笑着。
杨亮沉默不语,突然,他感到肩上似乎压着千斤重担,眼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欣怡》就要毁于一旦,难免心痛万分,但自己也没有办法呀!毕竟自己只是个农村孩子,要不然可以先拿出几百块来垫上。现在靠山倒了,希望灭了,他不能去拉赞助,因为他知道没有利益的赞助,不会有人到掏腰包来投资。
校长室里的气氛有些尴尬,看着窗外的同学们正干得起劲,而属于自己的《欣怡》却面临着失败,杨亮不免心酸起来。看着窗外的一切,杨亮突然眼前一亮,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回过头对校长说:“校长,打扰你了,我还有事,就先走了。”
“小杨啊!今晚有个聚会,到时候你也来,一起吃个饭?”姜校长追了出来,叫住了走出校长室的杨亮。
“不了,校长,我还有事,恐怕来不了了……”
“嗳!有天大的事情可以明天再做嘛!晚上七点半,‘前程酒店’,我等你。”
杨亮沉思了一下,说:“谢谢校长。”
2
晚上七点半,前程酒店。
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热闹异常。二楼的大厅中,齐聚了金叶中学的五十多位教师。杨亮上了楼,给各位老师打了招呼,选了一个角落就了坐,听老师们闲聊。
“哎!应该除了两位校长,都来了吧?”一位中年老师说道。
“哎!老刘,你什么时候来的?不是回家伺候月子去了么?”
“嗨!反正领导请客,不吃白不吃!”
“你是不是要说‘不吃白不吃,吃了也是’啊?”
众老师哗然大笑。正在众老师相互调侃时,姜校长走进了大厅,他提高嗓子道:“各位老师,让你们久等了。”
当然,大家也就安静了。姜校长的话大家都知道,其实他的目的除了问候,还是在告诉所有人,他已经来了,一个领导来了。
这时,所有的老师都站了起来,他们不是起来让座,因为校长的位置早已让出,他们是在告诉校长,他们在尊重校长。当然,这也正是校长要得到的。姜校长面带微笑,就了上座,叫了菜,大家都在静静地坐着,看着姜校长旁边那个空座位,大家都知道,那是副校长马老师的座位。
“哎!马校长怎么没来?快七点半了都。”又是那个刘老师先开口。
“哦!我来解释一下。”姜校长清清嗓子,一副领导架势,“刚才接到马校长电话,他来不了了。”
“听说昨夜马校长又是一个通宵!”王老师插了一句。
“啊?那不是连续三个通宵了?”一直在座位上打瞌睡的小黄老师吃惊地叫道。
“小黄,你不是也搞了两个通宵?”王老师羡慕地朝着小黄微笑。
“昨夜我也搞了一个通宵,可是今天照样很精神。”刘老师不屑一顾地说着。
“别逗了,老刘,你又不会打麻将,通什么宵啊?”王老师接了话。
“我睡了个通宵啊!”说完便大笑起来,众老师也笑了起来,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姜校长,也捧着啤酒肚大笑起来。
上了菜,酌了酒,该是吃饭的时候了。按规矩,也就是领导发话的时候了,这时的姜校长也没有失约,他举起杯,站了起来。
“各位老师、主任,大家辛苦了,来,我们一起举杯,预祝我们的‘申示’成功。”
“来……”
“来,干……”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部分老师都被撑得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而桌子上的菜,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动过。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高谈阔论,有的猜数划拳。
杨亮走到姜校长面前,轻轻说道:“校长,我还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聊。”
“好吧!辛苦你了,好好干,啊?”姜校长轻轻地拍了拍杨亮的肩膀。
杨亮下了楼,朝着外面径直地走,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回头看时,醉醺醺的姜校长朝着他蹒跚地走来。走近杨亮,把手搭在杨亮的肩上,语重心长地说:“小杨啊!为了咱们的‘申示’你们学生会辛苦了,回去通知学生会所有成员,明天一起吃个饭。”
看着醉意十足的姜校长,杨亮没有说话,随意地笑了一下,离开了“前程酒店”,直奔学校走去。
回到学校时,杨亮已是十分疲惫,为了这次‘申示’,为了搞好《欣怡》,他近日每晚总是熬到凌晨两点过才睡觉。疲惫不堪的他本应该去休息,但他没有,走到女生寝室门前,叩响门卫室的门。
“老师,我要找618寝室肖伶俐。”
肖伶俐是学生会的副主席,和他一起负责《欣怡》校刊。今天就是她告诉杨亮说经费出了问题,让他去找校长,因为校长说过关于经费的问题可以直接找他。但是他们不曾想到,这次的姜校长却拿不出钱来。他正在沉思,一位女生从楼上下来,走到他面前。
“你找我?”她微笑着问。
杨亮看着肖伶俐,似乎有些惭愧,低头无语。
“怎么样,校长怎么说?”
“他说学校里没有钱了,让咱们自己想办法。”杨亮低着头说道。
“什么?”肖伶俐惊奇地,“不行,我得去找校长,没有钱咱们怎么办?”
肖伶俐话未说完,正欲朝着校长室方向走去,杨亮拉住肖伶俐。
“别去了,他在‘前程酒店’吃饭去了,不在校长室。”
“吃饭?谁请他吃饭?”
“他请老师吃饭。”
“啊?”
肖伶俐惊呆了,她知道,学校里一共有五十多位老师,全部集中到一起吃饭,就算所有人都非常节约,最低消费也不会少于三千块。当然她也知道,校长没有那么大方,他不会自己掏腰包,这是公费嘛!自然把账算到学校的身上,理由就算为了‘申示’。
“其实咱们可以想办法的?”杨亮低声说道。
“想办法?咱们都是穷光蛋,怎么想?”她似乎有些恼火。
听到这里,杨亮来了信心,抬头望着肖伶俐,底气十足地说:“你想嘛!《欣怡》是咱们校刊,代表我们学校的形象,咱们学校有三千多学生,要是他们愿意帮忙的话,你说会怎样?”
肖伶俐听了,刚才紧绷着的脸上,露出一丝温馨的微笑,点着头说:“有道理。”
“所以我就想和你商量,你负责女生寝室,我负责男生寝室。”
“很好!那还愣着干吗?开始呗!”肖伶俐一溜烟不见了。
……
3
半个月后,金叶中学。
这天,校园里各种名花开得异常鲜艳,各式各样的盆景也尽显风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实,当时已是深秋,但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可以使秋天依旧百花争妍。
一队高档小轿车缓缓地挺进金叶中学,接下来便是一阵惊天动地的掌声。从轿车里走出一群人,个个西装笔挺,留着半个光头,挺着啤酒肚,夹着皮包――他们就是专家组的领导。
他们在金叶中学视察了一周。白天就在花园似的校园里闲逛,当然那不能叫闲逛,得用专业术语“视察”。在档案室里随便翻翻、办公室里随便走走,在校园里赏赏花、看看景,或是随便找个同学聊聊天,说是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晚上就在校长以及重要领导的陪同下在“前程酒店”吃吃饭、喝喝酒、唱唱歌……
一周过去了,那一队轿车离开了金叶中学。专家走了,花谢了,在姜校长的号召下,学校归还了租借来的名贵花草和盆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这一等,就是两个星期。
一天下午,校长室里。齐聚了学校里的高级领导,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意。他们在筹划着一个重大的庆祝活动,因为金叶中学已经“申示”成功,成了三类省级示范性高中。
“咱们下周,不,明天,咱们明天就可以开全校师生大会,公布这个好消息。”马副校长很高兴。
“什么明天?我现在就要集合。”姜校长显然很激动。
操场上,全校学生整齐地站在主席台下,各班班主任很严肃地站在自己班学生前面,主席台上,就是正襟危坐的姜校长。在升国旗、奏国歌之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姜校长开始了自己的精彩演讲。
“各位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由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消息――我校‘申示’已经成功……”
台下一阵欢呼震得教学楼在发抖。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有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胜利,我代表学校对全校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
台下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胡章佩从小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安徽皖南――绩溪县。家学更是让人称道,父亲是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的律师、精通书法;大哥曾是芜湖一中校长,书法、篆刻也是很了不起;排行老四的胡章佩从小受父亲和大哥影响,喜欢写字并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章佩的书法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接受正规训练,最早是柳公权楷书,并且左右手都能书写。在父亲严格的督促下,他勤学苦练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随后上下游溯,临习碑帖,颜真卿、欧阳询、魏碑用功最勤。对于现当代书画家武中奇、赵朴初、卓然、刘海栗、吴青霞、周觉钧等人都有过直接或者问接的学习,经过时间的洗礼游历一番后,脱胎换骨走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刊物少,其中《辽宁青年》是全国发行量较大、家喻户晓的刊物。有一期《辽宁青年》的刊名就是胡章佩题写,笔法灵动而厚重,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胡章佩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法制委主任(厅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丹青。早在1983年就是省书协成员,1988年获得“黄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后来多次入选国展。只不过,他淡泊名利,忙于政务,书法之外的东西他很少去关注。他把书法看成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境界的一种方式。其实,要数名誉,还真是很多。曾任中国硬笔书协常务理事、省副主席,书画院名誉院长、终身客座教授,中国兰亭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社书画师,省中山画院书画师等职。
上世纪80年代始,曾多次参加苏豫皖等省联展;90年代曾应邀广东肇庆举办的全国十五省市、日本歧阜、芦屋两县联展,获“佳作奖”,被馆里珍藏;98年应邀日本东京国立艺术馆举办的“第二十六回国际书道联盟展”获“秀作赏”;2010年经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届文华艺术政府奖”评选获“最佳成就奖”;2011年10月安徽卫视科教频道《我爱诗书画》栏目为其书法艺术作了专题报道。80年代起,省内外书报刊曾发表其作品,题写刊名、栏目等。作品曾多次书赠加、澳、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知名人士。
其艺术传略和作品曾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书画家作品精选》、《2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中华颂”特邀作品集》(中国文化报主编)《安徽省政协书画社作品选》等数十部典籍。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都为他制作了专题片。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国家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之多,居大陆之冠。目前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者达1000余项,看起来洋洋洒洒,令游人目不暇接。
但此徒可以惊俗目而已。北京是饱经沧桑的老城,故劫后遗存,已甚寥寥,大部分具风味、有历史意义的东西都老早不见了。某些名义上保存着或已维修开放的,实际上也是仅具名号而已,跟老样子迥不相侔。王府井就是一例。
如今这般模样,哪还能彷佛旧日风情?
但无论如何,王府井的东安市场,毕竟还在。西城与之相对的西安市场可就难觅踪迹了。其地名为市场,其实在清朝是鹌鹑市,后来成了杂技场,有几个茶馆,每日午后有评书可听。还有个文人雅集的“莺嘤谜社”。今俱不在矣。
西安市场所在地为西四。附近石老娘胡同口,有一当街庙,乃明英宗时建,清末时曾辟为会辅堂讲舍,今亦不存。西四牌楼北面,护国寺街还在,但护国寺也仅存一处用栅栏围起来的残址。那是明清时期的巨刹,不仅殿堂九进,规模宏大,每月初七初八的庙会,更是乾隆以降北京最热闹的市集。其繁胜景状,如今只能从一些古籍上去想象了。
西四南边,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倒还存在。但此地原为风流渊薮,今亦邈无痕迹。考北京的妓户,当然以珠市口北面的胡同最著名,然内城砖塔胡同才是地道的花丛,云皆京津胭脂,吸引贵家子地来此销金者。
护国寺不远处另有白塔寺,始建于元,占地16万平方米,可见其大。明宣统间又在其西北地址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道观,叫朝天宫。旧民谚称其地为“宫门口”,卖面茶的担子和宝福轩茶馆、同泰祥估衣铺,到上世纪70年代还很著名,可是朝天宫久成灰烬了。
以上这些,只是西四一小隅的情况,整个北京城,那还了得!城外的情形也一样。清朝时,内城只住旗兵,汉族官绅土著都住在城外,而以宣南最繁华,各省所设会馆亦多在此。当时文献都说是“会馆遍地”。到了1949年尚存300余所,如今亦寥落了。例如作为谭嗣同纪念祠的浏阳会馆,现为民居;鲁迅住在里面写《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文章的绍兴会馆,其藤花馆和补树书屋均遭拆除,重修开放还不知要待到何时。
这些旧时常见之寺庙、妓户、市场、会馆、书院,大抵不存,正可见时代及生活方式之变迁。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茶馆茶座。现在谈起喝茶,总以闽广江南为主,北京的茶文化没人看重。殊不知北京茶亦盛极一时,且与他处不同。
江浙是文人茶,福建是老人茶,北京则是大众茶,茶棚茶座茶寮茶园茶楼无处无之。人们以饮茶打发时间,也以饮茶交友联谊,各阶层人士皆是茶人,才是北京的特色。茶馆也是一切社交活动之基本场所,所以北京戏院全叫作茶楼茶园。酒馆、饭店跟茶楼也有一体化的倾向,其中一种既卖茶又卖酒菜的,称为二荤铺,尤可见北京风味。城外高粱桥、六铺炕、麦子店、葡萄园,则多所谓的野茶馆,大抵是临水面山,以清茗闲谈,暂避尘嚣。另外还有棋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多在什刹三海一带,清茗伴棋,以消永昼;书茶馆乃是说评书的,后来才有单弦、双簧、相声、大鼓之类表演。
如今此等饮茶文化已随茶馆之消亡而俱灭。冷饮咖啡之外,茶馆新风格,一种是受台湾影响或根本就是台湾人来开的,以高级装潢泡制出古典意象(如小桥流水、雕花门板、蓑衣雨笠、牛车瓦檐、穿凤仙装或旗袍之女侍等),而喝乌龙茶。一种是装点老北京意象,带杂耍戏曲表演,以招揽观光客,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最为著名,相信我台湾同胞不少人都到那儿去欣赏过。
传统的茶寮茶舍茶棚茶座,城内城外俱已无之。若说尚存古风,则我知道还有两处:一是琉璃厂的京味茶馆,中国书店所办,老舍夫人胡洁青题的匾。门窗、柜台、桌凳、字画、茶具,都是平民日用之物,故京味儿十足。
关键词:《大秦帝国》;透视;当今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05
一、从“商鞅变法”看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这个词从笔者参加工作起就开始听说,十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感觉到当今的教育和十几年前的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除了用多媒体外,教法还是老教法。今年,改革的实验区到了河南,领导在会上三番五次地说,可下面做起来还是走走看看、犹犹豫豫,当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高考这根指挥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上面既要成绩,又要改革,并且改革的成效也基本上以成绩说话。这样,下面的领导怎么能放手干呢?笔者认为教育的决策者应该至上而下地进行彻底的改革,为什么大喊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却越演越演越烈?为什么连小学生都要周练、月考?这难道不是教育体制使然吗?不从教育体制本身去改革,怎么能够真正地实现改革?
想到此,笔者不禁想起商鞅变法,那是战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在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元老们当朝攻讦,暗中截杀;盘根错节的老世族百般阻挠。但商鞅君臣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秦国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改革。在一次老世族聚众闹事中,一次杀了一百多人,始作俑者羞愧自杀,血染的河水惊醒了愚昧的老世族。为了立信与民,平息民愤,商鞅甚至拘禁了太子把国君的哥哥劓鼻。可见商鞅当时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当然这也为他以后埋下了祸根,虽然他后来因而死于非命,但他彻底的改革最终让一个偏安于西北的小诸侯国走出了积弱贫困的境地,一跃成为强秦。以后的几代君主坚持商鞅变法,最终东出天下,一举成为周以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为华夏的统一、绵延两千年奠定了根基。而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彻底的变法。魏国最早变法,但没有最终坚持下去,一度因变法而富庶的魏国最终而亡。广袤的楚国没有一次完整的变法,直到它灭亡也不敢与中原大国抗衡。
一个国家的改革和教育的改革有相通之处。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当然有方方面面的阻力,但如果我们的决策者能尽最大能力化解那些阻力,像商鞅那样彻底地改革,肯定会使我们的教育蒸蒸日上,呈现一种新面貌,现在也是大争之世,放眼世界,哪个地方不存在竞争,如果不从跟不上改革,我们教的学生只能成为考试的机器,而不是所说的人才,那样的话,我们教育的下一代怎能和别国的人才竞争呢?他们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
二、从“鬼谷子”教学教法引起的思考
战国之时,大争之时思想空前解放,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各种学术,百家争鸣;各种人物,穿梭于七国之间,诉说着自己的治国主张,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培养的弟子,一个个走出师门。其中,笔者认为鬼谷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或者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觅得可造之才,不会用一个“模子”去教他们,而是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特长去教他们,他们适合什么就教他们什么。他对学生,就像一块块璞玉,根据他们的形状而把它们雕刻成一个个最精美的玉器。所以他的一个个走出师门的弟子都很厉害:孙膑、庞涓、商鞅、张仪、苏秦……一个个都是纵横捭阖的英雄,出将入相,在中国政治的风口浪尖上尽显风流。他那种“因才施教”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因材施教”这个教法,是孔子提出的,经历两千多年,这种教学思想还放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上天赋予的特有秉性,一种方法怎么能教得了他们呢?假如我们加以引导,谁说我们这个小地方不会出千里马呢?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年轻的在求学时期,有一位校长专门为他配了一把钥匙,允许他读书到深夜。而在我们这里此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整齐划一的管理不容许学生有个性,我们又奈何!?笔者知道,现在社会复杂,竞争激烈,一个管理上的疏漏可以带来很大麻烦,甚至是灭顶之灾。笔者只是想,是否能从大环境上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自由地发展,最起码让有特长的学生看到希望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己特长的空间。如《种树郭驼传》中“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扶已去而复顾”,整日扰乱树的成长,它怎么能成才呢?好在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假如每个学校认真去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了,就会培育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学生也就会人尽其才了吧!
——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邓应恒
省团校2015年12月7日至12月11日举办了第61期"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我很荣幸参加这个培训班学习,同时也珍惜这一次难得学习的机会。培训短短5天时间,带给我的是感动、是震撼、是快乐、是启迪……真是受益匪浅,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现就这一次短暂的学习培训谈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省团校改变了我对"培训"的看法
当接到培训通知时,我心里想的是:年终来了,各种检查、考核迎检工作到了,学校杂事太多,就趁此机会外出"轻松轻松" 吧。对于所谓培训,从来没给予太多的信任,虽说是省团校可能也不例外,就是把培训当成了福利,培训基地就是"上上门、认认人、吃吃饭、养养神"的地方,把学习考察当成了参观旅游。"管他的,先看看吧!"而这才是我来省团校前的真正想法。可在报到的当天,拿到培训课程安排表——傻眼了!周一至周五,从上午到下午再到晚上安排的满满的,有的晚上甚至要培训到10:30,还要以各地、州、市的培训学员为单位挤时间排练文艺节目,举办联欢晚会呢。
开班典礼的震撼和结业典礼的永久回忆
开班典礼上,省文明办三处处长连立梅的讲话,使我深深认识到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教师无细节,处处是楷模".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这一次的外出学习,从未有过的充实,对我心灵世界的震感,却是永远的。省委宣传部长谌贻琴的视频讲话,全面、深层次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第61期结业典礼由副校长付红玲主持,党委书记、校长黄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保国,副校长熊志光出席。各讨论组学员代表认真阐述如何做好"四有""三者"好老师的讨论结果,充分交流了培训体会和对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的新感受,新思路,感谢省团校对培训精心的组织和周到细致的服务,感谢班主任张雅芳老师为培训学员的辛勤付出。班长冯启益作总结发言,他说,经过几天的培训,我们学习到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和实用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技能,感谢省团校为我们带来了一次人生难以忘怀的培训,我们一定把所思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在教育事业的中,努力做一名"四有""三者"好老师,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孩子们满意。团校办公室副主任熊权作了《我与千校万师同行》的发言,他说:"‘千校万师’在艰难历程中创造的不简单和不平凡,不断磨励、激励着我们每位团校人!回首过去的每一天,我深深感叹‘千校万师’培训能走到今天真的非常不容易,它凝聚着每一位团校人的心血,而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没有在座各位老师的全力支持、配合,‘千校万师’不会取得今天的好成效!所以,老师们:你们的参与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你们的收获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随后学员们观看本期"精彩回眸"的图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唤起了学员们这五天培训时光的回忆……最后举行了贵州教师誓词的宣誓仪式。
聆听顶级专家教诲,感悟教育的春天
我们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培训,可参加省团校新一轮第61期"千校万师"培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培训让人受益匪浅,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团校李勇老师组织的《励志训练——做?学?思?悟》,教会我们团队的作用,沟通的力量,改变了为教育而教育的传统思想,让我认识到励志在个体中成长,素质在团队中茁壮,他还赠送了给天下教师的四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因材施教";贵州大学教授谢萍老师的《教师人文素养》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找到了基点,懂得了"怀着爱吃白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和每一个学生,并懂得以一种"空杯心态"去不断的超越自己。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时要把这一思想传给我们的学生;贵州省未教所李婧科长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考》为我们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法理依据;省委研究室研究员吴祖平教授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必要性;贵阳北师大附小赵国华老师《我是一名幸福的人们教师》,从教17年来,已经收养、代管了18个孤儿或家庭贫困的孩子,讲述了做人民教师成就的幸福感,"得良师引导是幸福,做益友陪伴孩子是幸福。"更是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灵魂,觉得这平时的渺小庸俗都在他的面前暴露无余,觉得这人活着的意义突然之间得到了升华,心胸为之开阔;贵州省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省纪委干部牛贵军的《教书?育人?治国》,从"真?善?美、精?气?神、天?地?人"的"九字教育",培养诚实守信、有仁爱之心、博学而有内涵的学生;培养朝气蓬勃、有大气、意志坚强的学生;培养仰望星空、热爱故土、孝顺父母的学生。
听了专家、教授的讲座,他们各具千秋,精神焕发,不愧为名家风范啊!把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学生"真、善、美"的心灵讲述得栩栩如生。真正是对自己头脑的一次洗礼,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因此,我最想说——不到团校学习是很遗憾的!
别具一格的分组讨论和参观体验的收获
省团校组织本次培训教学安排的分组讨论,形式别具一格,所涉范围广、氛围浓,场景活,教师导得明,点得精,激得准,学员无拘束、畅所欲言,让来自全省九个地州市的184名学员,彼此之间得到了沟通,各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彰显,彼此之间的友情在接触中建立,在相互学习中浓郁。两次分组讨论,让我这个平常很难举手发言的"闷客"也破天荒的举手发言了两次。参观花溪孔学堂的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礼仪广场、大成殿、杏坛、阳明祠、乡贤祠、六艺学宫、儒学馆等场所留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全体学员亲身体验了两千年前古人的学习环境,了解和学习了几千年的儒学发展史,收益颇多,深刻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等知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创意新颖的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