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在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3

2015年1月,在国家基础教育部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南宫市整个教育系统正式启动了“云教学 人人通”个性指导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即利用云计算平台,将云资源引进课堂。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育局组织的蜂窝行动,有机会接触了“人人通・云教学”,进而将这个平台渗透进了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人人通・云教学”的投入使用,促使教学进入了信息化的历程

云教学空间给我们提供了六个板块,最值得一提的是云盘。它空间大,其中的小文件用着方便。在这里,我们教师不仅可以上传自己编辑的、搜索到的相关教学内容,还可以收藏其他很多共享的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内容既全面又丰富,如文档、图片、相关视频、课件等一应俱全,为我们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了很多教学资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上课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资源,需要下载,需要注册,有的还要积分那样麻烦了。有了云盘备起课来既节时又省力。

教案板块,教案设计模板层次清晰,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设计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电子教案最大的特征就是简洁明了,教学时使用方便,有助于教学。云平台上的电子教案资源是共享的。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参考,学生也可以上网使用。电子教案的资料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参考书和课本,为教师的共同备课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方便。

预习板块,我们教师可以利用云盘里的资源给全班的同学做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

授课板块,教师根据云盘里自己搜集的声音、动画、图片、课件等稍作修改,也可直接运用进行授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成了共赢。

作业板块,教师既可以新建题目,又可以利用云盘里的资源给学生布置课上课下作业。

板块云教学,这个界面能够呈现教师教学工作所需的一切工具,如撰写教案、预习作业、添加课件、添加板书、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实现了无纸化的办公,不仅让教师“省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大量的办公费用。

二、“人人通・云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常态化的在线教学服务

云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语文课堂,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相关的语文教学课件中音图并茂,刺激视觉的接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例如,教学小学三年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在课前预习中把天都峰的图片给学生,让他们感受一下天都峰的高、陡,并提出两个问题:天都峰在哪呢?从文中的爷爷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利用平板或是电脑进行搜索。这一行为把学生推向了自主学习的境地,学生会为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自学。

上课时,我对以上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提问。学生的回答亢奋激昂,课堂气氛非常愉快,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了基础。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文,和学生一起聆听语调清晰、富有情感的课文朗读。这样,学生可以自悟、自得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接下来,我用Flas让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高、陡。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得知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天都峰是其中的一座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面对这么险峻的山峰,课文中的“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学生也产生了有机会也要去爬爬天都峰的意愿。

总之,“云教学”应用于教学中,不但颠覆了以往的课堂观念,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和实时共享,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进而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倡导学生个性与教学实效的课堂,那就需要形成“云海资源”。当前,“云海”还没形成。因此,我们作为云海里的一个小小的云朵,面对教学改革的使命,必须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引领 习作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主题阐述】

《我的课余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也是学生进入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训练,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从整个单元编排来看,该组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都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一幅幅七彩的生活图画。本次习作训练是他们之后的一个延续,也是学生从低年段写话训练过渡到写成篇的习作。因此,要求不可提得过高,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基于此,我们要“关注实际生活,分享习作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去寻找“下锅之米”。

【目标定位】

根据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能把一项活动,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初步学会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3)通过课余生活的交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初步学会修改习作,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案例描述】

这是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又是给年轻教师(徒弟)上的一堂示范性的习作指导课,所以我特别重视,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想想――回忆(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内容,讲明习作意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也一定有值得回忆的事,我们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写下来,好吗?(2)板书课题:我的课余生活。

二、说说――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分享快乐。说中寻素材之米。)

1.明确要求。(1)读一读习作要求。(2)我们的课余生活有哪些?如:骑自行车、踢毽子、跳绳、绘画、看书 ……

2.自主思考。你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先自己想想,试着说说: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什么,具体又是如何的,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趣、最喜爱的一次课余活动。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与引导。

三、写写――运用 (习作从模仿开始,采语言之米,可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在说的基础上动笔,降低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

(1)联系课文,采集语言。(2)提供范文,打开思路。朗读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写什么,具体经过怎样?(3)自拟题目,动笔下文。

四、读读――分享(初步学会修改,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快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自己读读,自行修改。(2)同桌读读,相互修改。(3)回家作业:读给家长听,分享习作快乐,再次修改。

原以为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后,学生一定能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可是,下课后,我仔细地翻阅了学生的习作,发现我们学生写出来的习作结构上基本没有问题,能开头,结尾有收获。可是,学生写活动过程问题很多,不能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进行了总结回顾与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重在习作兴趣的培养,强调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习作形式与内容没有限定,更不强调技能,只要求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特别强调了习作乐趣的共享。我也这样做了。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不会表达。那怎么办呢?

叶圣陶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惜。”看来惟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密切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找到学生习作的“下锅之米”。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整体策划,精心预设”是必要的。因为这次习作是本组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延续,所以应该整体考虑,整体策划,精心预设。

在以上习作案例中,想、说、写课余生活几个环节有所体现,但还做得不到位,应该在这次习作前,教师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和提示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观察记录。除了记录时间、内容、收获和感受外,还增加一项记录活动的过程。记下一个个活动的镜头,或者拍下照片,请家长协助拍下录像等,在交流课余生活环节中,教师还要从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家务劳动四个类别中各选择一个典型活动进行展示,出示一张张活动的照片或播放活动的录像,找回学生遗忘的记忆,教师按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得更清楚,为正式习作做好素材积累与情感铺垫。

2 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2.1 引入游戏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游戏是我们三年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来自各地,所以把不同地域的游戏引入习作教学,是习作回归生命的一种极好的路径。而在这次习作中我疏忽了,应该在习作之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西溪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游戏的过程,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并用相机拍下精彩的场面。课堂上,回顾当时游戏的情境,用拍下的照片进行情境再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再次修改,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把游戏过程记得非常清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2.2 整合家庭活动,开展寻米之旅

家庭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如:家人生日、购物、做客人、大扫除……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如何应用好这些素材,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为了捕捉到更多的课余生活,事先我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以下家庭观察任务:西溪的风俗习惯,一次户外活动,身边的一只小动物,一次家务活的过程,一次购物经验,一次助人为乐的事,你的意外发现,记一次煮饭过程,种花,一次好人好事……要求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进行尝试,做出相应的观察记录,并请家长参与,协助指导。我想在习作交流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的事交流得会比较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同学们有“下锅之米”的目的。这样做,不仅能滋生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还能细细品味到我们平常难以察觉到的情感体验。

3 借助阅读,积累语言

3.1 依托文本阅读,采集语言之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在这个习作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三篇课文中去感受快乐的课余生活。通过用心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记一记感受快乐地玩耍、爬山和削槐米的语句,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式的整齐和谐,修辞的恰当优美,并教会学生如何有序表达、如何生动描写等,采集到语言之米。

3.2 拓宽阅读视野,采集语言之米

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习作中的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在习作案例中,我提供两篇优秀学生习作让学生欣赏、模仿,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可是效果还是不佳,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太少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于是课后,我推荐了《落满霞光的竹林》以及《小学语文读本》5两本书,让学生阅读,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我还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反映童真童趣的故事,让他们去体会。并印发6篇不同题材的习作给每一个学生看看,组织学生和家长收集等。学生的第二次习作在语句上明显有好转,病句也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也渐渐地丰满起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三年级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在大脑里储存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了“下锅的语言之米”,就不愁无话可写了。

4 充分交流,分享快乐

在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流与表达,从而学会分享习作的乐趣,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水平。在以上习作教学案例中,说课余生活比较充分,可是在读课余生活环节就显得时间仓促了。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写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同桌读读,相互评价,相互改改。回家读给家长听听,家长评价,自己改改,共同分享习作的收获,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一点都不假,生活和书海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在书海中多摘抄、多积累,为学生的习作寻找更多的“下锅之米”,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笑梅.嬉乐作文让儿童乐并成长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