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狐狸与孩子

狐狸与孩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狐狸与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1篇

孩子说完后,爸爸赞口不绝,直夸孩子的想像力丰富。可就是这个小男孩,多年过去后,却因为犯诈骗罪入狱了。孩子爸爸痛心地感慨:“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背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

诚然,孩子变成诈骗犯,与《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计,小脑袋里还装着什么“奇思妙想”,难道不值得教育者去思考吗?

另一个例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参照。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曾对数百人进行了调查,有一名对象是来自监狱的服刑的犯人。这名犯人说了小时候母亲分苹果的故事:“有一天,母亲拿来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十分想要。这时,母亲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我正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时,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母亲听了,一脸不悦。于是,我灵机一动,跟母亲说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果然,母亲夸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直到被送进监狱。”

和前文中的孩子一样,这名犯人从分苹果时说谎到因犯罪进监狱,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但是,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冲击是:一个人长大以后的智力和人品如何,幼时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2篇

对于《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教师们并不陌生。大家对故事中的“狐狸”,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的看法,所以一提到“狐狸”,脑海中很快就会出现“狡猾”“可恶”等词语。一直以来,教师们大多如此,其他行业的人也是少有例外。学生们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们在《狐狸和乌鸦》的续写练习《受骗以后》中的表现。

在回忆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内容,简要复习了狐狸、乌鸦的性格特点之后,学生们通过读文字、看插图明确了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马上自主续编故事。接着,他们兴致勃勃地在小组里交流了各自续编的故事,并相互启发,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然后,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展示。学生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故事的情节也颇为动人――

1.乌鸦为了报复狐狸,事前就将一块肉浸泡在毒药中。结果,狐狸吃了这块肉就口吐白沫,四脚一蹬,被毒死了。

2.乌鸦找了一块外形、颜色都很像肉的石头,等狐狸来骗自己的时候,就“丢”了下去。只听“啪”的一声,伴随着“啊”的惨叫,狐狸被砸死了。

3.乌鸦先引来了老虎再站在树上等狐狸过来。狐狸只顾着看树上乌鸦嘴里的肉,却没有发现老虎就在一旁,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老虎当成点心吃掉了……

总之,狐狸要么被毒死,要么被砸死,要么被淹死、咬死、打死、摔死。即使不是死路一条,也是或被打得满地找牙,或被打得头破血流,或被打得腿断脚瘸,落得了可悲的下场。

观看着“代表”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倾听着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我的心里却愈发不安,甚至是隐隐作痛起来。大多数“代表”的讲述中,想象的场景、情节比较血腥、残忍,表露出来的暴力倾向相当明显。我认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少,看问题不免肤浅和片面,往往爱憎分明,所以,他们有此等想法可以理解,却不可以迁就。我们做教师的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讲述无疑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暴露出他们以暴制邪这一缺失理智的情感冲动。而此等情感、思想等,有害于学生积极心态、健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违《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若任其发展和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有必要予以纠正。须知,教学生学作文,应该就是在教他们学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

我们还应当清楚:寓言故事中所批评、讽刺或嘲笑的人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往往就是现实社会中某些类别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寓言中的人物就存在、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是眼前。对待寓言故事中那些被看成反面或者近乎于反面的人物,我们习惯的思维、做法就是嘲笑、挖苦、憎恨,少有宽容、理解、帮助。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即便有些异议的火花闪烁,也很快被绝大多数人习惯思想的倾盆大雨给浇灭了。

学生对待寓言故事中反面人物的态度、情感、思想等,自然会让他们对现实社会中有些缺点、缺陷、缺失的人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罢了。对于他人的问题、不足,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想到的就是调侃、嘲笑、捉弄一番,甚至是报复、残杀,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毋庸置疑,其暴露出来的心态是灰色的、消极的、负面的。作为教师,岂可等闲视之,无所作为?应该努力让他们的心理变得充满阳光、积极健康。

“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狐狸骗了乌鸦一块肉,乌鸦却害了狐狸一条命。你们以为谁的想法更危险,谁的做法更可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领学生学会宽容、适度惩戒。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不停地巡视,倾听着他们的观点――要知道,“狐狸”是动物世界中的一分子,是动物们的邻居之一,也应该是大家的伙伴,大家应该帮助他才是啊;也许狐狸说的是真话,因为他的孩子确实已经饿得不行了,他迫于无奈才出此“骗”的下策;狐狸虽然爱占小便宜,但这是缺点,而不是犯罪;即使有罪,也应该是罪不至死啊;狐狸毕竟不是《东郭先生和狼》中的狼,也不是《农夫和蛇》中的蛇……

渐渐地,我的心里敞亮、舒适了很多。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狐狸更是如此。请用笔写下你们不仅合情而且合理的想象,给予狐狸改错的机会吧!”学生们沉思片刻,随即埋头写起来。学生们的心地总是善良的,他们大多给予了狐狸改错的机会,请看其中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部分内容:

乌鸦见狐狸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里想:也许狐狸说的是真的,我不妨再相信她一会。于是,乌鸦将这块肉一分为二,一半挂在树枝上,一半丢了下去。狐狸接住了那半块肉,连声道谢后,拔腿就往家里跑。

乌鸦悄悄地跟在狐狸的后面,来到了狐狸家门外。小狐狸们看见妈妈带着肉回家了,兴奋得又蹦又跳,马上开始大饱口福。狐狸看见孩子们吃得那么开心,满意地笑了。可是,她自己却没有舍得吃一口。

忽然,狐狸的一个孩子问道:“妈妈,这肉是怎么来的?是骗来的吗?”狐狸愣住了,望着那个发问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

“妈妈,如果这肉是你骗来的,我就不吃!”那个发问的孩子停止了动作,望着狐狸妈妈。其他孩子也不再动嘴,等待着狐狸妈妈的回答。

狐狸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样问、这样做,支支吾吾地想应付过去。她叹了一口气儿,吞吞吐吐地说:“孩子们,妈妈……也……实属无奈啊……”但孩子们不肯罢休,好像得不到明确答案宁肯挨饿似的。

乌鸦看到这一幕,若有所悟,连忙开了口:“孩子们,这肉是我送给你们妈妈的。你们妈妈没舍得吃上一口,立马跑回家给你们吃的。”

……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3篇

我们注意到,体制内的应试教育无形中都在遵循一个“权威”式的标准答案。对于正在受教育的中国孩子来说,标准答案历来只有线性的、非黑即白的,从来缺乏一个值得探索和争论的空间。

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在实践中究竟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面对教学计划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升学率,他们就感到茫然了,最后不得不回到了标准答案的固定程式上去。学生每每迸发出创造精神的时候,也会被标准答案给扼杀了。

有一则故事很有代表性:一个小女孩把弯弯的月亮比喻成长长的香蕉,妈妈认为孩子的想象很形象,很有人情味,但另一个小女孩却说:“错了!我们老师说了,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书上说的像小船。”在无尽的说教下,思维路数和标准答案都是既定划一的,学生哪里还有展开想象的空间?不可否认,1+1确实等于2,标准答案也确实存在。然而现在,教育的问题是,在教会学生“1+1=2”后,如何让他们萌发出“1+1≠2”的灵感。

中国的孩子缺少想像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走了乌鸦的大肥肉,现在乌鸦想夺回来,请你们帮它想想办法。”

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早已躲在一边的乌鸦一下子飞了过去,用尖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肥肉就从嘴里掉了下来,这时,乌鸦叼起来赶快飞走了;有的说,乌鸦“哇!哇!哇!”地大叫起来,她请来许多小蜜蜂,把狐狸刺得满脸是大疙瘩,于是机会就来了;有的想出一条“妙计”:乌鸦看到狐狸把肉叼在嘴里,就对狐狸说:“我之所以不吃这块肉,是因为它上边有毒,你来的时候,我正要把它丢进大海里去呢!”等狐狸回答时乌鸦再乘机把肉夺回来……

看,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活跃,想像力是多么丰富!这种方法给孩子们的思维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而且还能够让他们的心理和感情从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从而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由此观之,中国的孩子并不缺乏想像力,而是被一种外在力量禁锢了。然而,又是什么束缚了青少年想象的翅膀?有人说,教育体制使然!应试教育体制让孩子们气喘吁吁,整天沉溺于高分数的竞争和被定性知识的重复记忆之中,孩子们哪里还有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并不要求有创造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还有人觉得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非常重要吗?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4篇

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古今中外一直提倡乐学好学。做为我们当老师的坐在一起,往往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所教的学生,几乎大部分的老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不想学,不会学。经常是你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可讲台下的孩子们却恹恹欲睡。要改变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乐学的四点体会。

一、巧用媒体,情境导入,体验情境之乐。

灵活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有效地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森林里一次别开生面的选举大会这样一个情境,将威严勇猛的狮子大王、以自我为中心的猫头鹰和袋鼠,为他人着想的小猴子等小动物请到了大屏幕上,配上生动有趣的对白语言,将孩子们一下子带入到选举的情境里,他们在这里体会着像猫头鹰一样从现在开始白天睡觉,晚上行动的无奈与尴尬,感受着像袋鼠一样从现在开始跳着走路的疲惫与辛酸,感悟着小猴子那顺从人心的命令――――“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时的欢呼雀跃!他们把自己真正当作了森林中的一T,感受着每个小动物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教学显得新颖、有趣,不由自主地把孩子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从而唤醒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学习之乐。

二、走出课堂,亲身感知,体验享受之乐。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会时常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走出课堂,把课堂向社会延伸。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体验、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安排,孩子课堂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已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我带领着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找秋天,感受杨树的叶子渐渐枯萎了,感受到校园里的开得正艳,感受草坪的小草慢慢泛黄了......我又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野里,看那微风徐来翩翩起舞的麦浪,看那满山遍野的层林尽染,看那若有若无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一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他们欣赏着秋的美景,品味着秋的味道,感受着秋的气息,倾诉着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感受。这样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他们又怎能不爱上这样的语文课堂呢?

三、组织活动,模拟表演,体验模拟之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为主体、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孩子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孩子的主体策略。在教学“再讲“狐狸吃葡萄的故事””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首先安排学生来模拟表演《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原版,让学生体会到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是怎样自欺欺人的。然后,我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编剧本,再演《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学生回家之后,自己编剧本,自己组织排练,一周后,学生进行表演。结果表演的结果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不禁令我赞叹他们真是脑洞大开。有的组表演的狐狸没有放弃吃葡萄,他请了善于爬树的小猴子来帮忙,结果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有的组表演的狐狸动手去搬了一把梯子,也心满意足地吃到了葡萄;有的组表演的狐狸回家自己艰苦创业,几年后吃上了自己亲手种的甜甜的葡萄;有的组表演的狐狸找了个狐狸男友,在男友的帮助下,美滋滋地得偿所愿了。孩子们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角色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他们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体验着模拟的快乐。

四、慧眼发现,评价激励,体验激励之乐。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5篇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在生活中,父母为孩子们不惜牺牲一切,在生活中太过于溺爱孩子。可他们又曾想过,如此地对待孩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在温室里盛开的花朵又怎能经得住室外的狂风暴雨呢?

曾看过一则有关狐狸的故事。其中的老狐狸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它并不像人们那样长期地溺爱孩子,而是在小狐狸长大后,将它赶出家门,任由它经历风吹雨打,独立地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危险,以自己的能力茁壮成长。

看着这老狐狸的举动,我不时想起了我们的父母,生活中,为我们遮挡风雨,排忧解难,几乎为我们包办了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情。他们是爱孩子的,我们都明白,只是这样的爱却无形地扼伤了孩子们独立、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永远在一个避风港中成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也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以优异的成绩考起了清华大学,但由于他的母亲从来就不忍心让他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导致他一点儿也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上学前,他想让母亲也一起去北京,可是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没有到北京照顾他的能力。他也因此没去上大学,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只是“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6篇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在生活中,父母为孩子们不惜牺牲一切,在生活中太过于溺爱孩子。可他们又曾想过,如此地对待孩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在温室里盛开的花朵又怎能经得住室外的狂风暴雨呢?

曾看过一则有关狐狸的故事。其中的老狐狸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它并不像人们那样长期地溺爱孩子,而是在小狐狸长大后,将它赶出家门,任由它经历风吹雨打,独立地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危险,以自己的能力茁壮成长。

看着这老狐狸的举动,我不时想起了我们的父母,生活中,为我们遮挡风雨,排忧解难,几乎为我们包办了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情。他们是爱孩子的,我们都明白,只是这样的爱却无形地扼伤了孩子们独立、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永远在一个避风港中成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也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以优异的成绩考起了清华大学,但由于他的母亲从来就不忍心让他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导致他一点儿也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上学前,他想让母亲也一起去北京,可是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没有到北京照顾他的能力。他也因此没去上大学,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只是“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童话剧 幼儿 表现力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4-5岁幼儿的表现与创造有两大目标,目标一: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目标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1]。为了促进每个幼儿在童话剧表演中表演力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升,我基于平时对本班幼儿表演童话剧的观察、记录,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课题深入研究

教师是参与课题的主力,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课题研究的内涵,也影响剧本的实施。

教师应进行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丰富自身内涵。每学期,我们童话剧的课题负责人都会组织成员进行多次课题教研活动。活动前,成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搜集有关幼儿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的,有关教师指导策略的,有关语言、音乐、美术表现能力培养的等。此外,也会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与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结合本班的特点融入进来。如观看视频《狐狸小姐》的童话剧表演,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扮演狐狸的小女孩,她把狐狸的妖娆、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孩的动作、表情都很到位,表现力很强。经过教师成员的探讨,总结出几条经验:一是视频中的道具准备的形象。视频中利用道具做最能表现动物某一显著特征的道具,如用棕色毛茸茸的布做成狐狸的长尾巴,把软包中间抠出头大小的圆洞,边上剪成流苏状作为大狮子的鬃毛。二是添加音乐背景效果。音乐比话语更具魅力,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更能发挥其表现力与表演欲望。

二、创设童话剧表演环境,为幼儿提供隐形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表现力

遵循“让幼儿园的每一处都说话”的教育宗旨,努力营造处处都是童话的育人走廊环境。童话剧的舞台就是一个童话世界,一旦进入到孩子的视野中,就会使孩子产生审美的欲望,辨别是非能力。正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最先感知到的就是事物的形式,而童话剧舞台的设计刚好迎合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舞台的表演形式,最大限度地冲击着孩子的视觉。

园所加大对童话剧环境的创设力度,给童话剧的表演走廊设计一系列的形象。创设独具特色的“梧桐大剧场”,让孩子感觉到进入到戏院一般,“大剧场”成了孩子的童话剧表演天地。丰富而富有情趣的道具,有趣的场景布置是孩子参与表演的基础,孩子体验着表演的快乐。大灰狼的头饰、熊妈妈的围裙、狮子的鬃毛、樵夫的斧头、三只小猪的房子、老爷爷的胡子都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使孩子爱上表演。如在《兔宝宝找快乐》的童话剧表演中,我们提供了鱼竿,又用瓦楞纸做了镰刀,利用KT板做成汽车。形象的道具激发了孩子的表现力,扮演小山羊的幼儿在准备道具时,会自主地根据角色形象粘贴白胡子,拿起割草的镰刀,弯着腰,蹑手蹑脚,慢慢地走路,将老山羊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声音表情表演技巧

要想表演好童话剧,必须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同时必须引导幼儿深入的理解剧本中的情节、角色的形象、内心活动、情绪变化等[3]。比如表演童话剧《会爆炸的苹果》,我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语调表现小猪、狐狸、小鸟的声音,可以问幼儿:用什么声音表现狐狸奸诈的声音;用什么声音表现小鸟着急;用其他的声音行不行?小鸟是怎样的性格?小鸟害怕、紧张的时候声音是怎样的?小猪是什么样的性格?小猪说话又会怎样表现?通过分析、比较,幼儿知道了表演时用细小的声音表现狐狸,用机智、勇敢的声音表现小鸟,用憨厚的声音表现小猪。

表演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以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象创造性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幼儿在表演童话剧时的选择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4]。表演中幼儿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如表演《会爆炸的苹果》时,表演小鸟的幼儿将双手的食指并起来,放在嘴边,表现小鸟的形象,因为这个动作有利于“小鸟”用嘴扎破气球。

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我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训练、指导,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达一句话。比如《会爆炸的苹果》中,狐狸对小猪说:“这苹果一定很甜,给我几个尝尝,怎么样?”小猪不耐烦地对狐狸说:“要想吃,还是你自己种吧!”接着让孩子分辨,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狐狸和小猪。狐狸应该用细细的声音,小猪该用开心的声音还是慵懒的声音?引导幼儿自己分析、判断,培养他们使用不同音色表现角色形象的能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实践与反思中,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成了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幼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合作、和谐的关系。通过不断欣赏、分析、练习,孩子们表演童话故事时声音表情越来越丰富,运用越来越准确,表演童话剧的能力,尤其是用声音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0-31,34-35,77.

[2]冒银芳.童话剧在幼儿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J].启迪与智慧,2013.07:74.

狐狸与孩子范文第8篇

   罗尔德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主要讲了狐狸爸爸带领全家与三个饲养场主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三个饲养场主用守候、铲子、挖掘机等各种方法,想除掉狐狸一家。狐狸先生和他的家人们不怕饿,不怕累,齐心协力,一点都不后退。最后聪明的狐狸先生不但自已一家脱离了险境,还和小动物们一起把打通了往各个饲养场的通道,大家不用再挨饿,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狐狸爸爸真的是个了不起的爸爸,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在挖掘机挖到的时候也不放弃;他还很聪明,在黑暗中凭着记忆就能找到饲养场的方向,让大家都有吃的;他还很有爱心,让其它挨饿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食物。如果三个饲养场主也这么有爱心就好了。

  妈妈的话:读完这本童话书,我觉得最受感动的是狐狸先生一家团结、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做为父母的我们也应该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勇敢的接受挑战,积极的面对困难,耐心而有信心的去解决。

  罗尔德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今天,我在人文书店找书时,意外的看到了罗尔德·卡尔写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心想狐狸爸爸怎么会了不起呢?于是我就翻阅起这本书。后来,我才知道它的确很了不起。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狐狸一家经常光顾一座牧场。由于牧场因为狐狸经常受到损失,所以三个牧夫一心想杀了他们。一天,他们拿着铲子来挖他们的洞穴,幸好狐狸爸爸有先见之明,知道他们这天有可能会来挖洞穴。于是前天晚上就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因为那个大坑,狐狸爸爸和它的家人暂时安全了。可是,那些牧夫还不善罢甘休,他们请来了挖掘机师父,挖掉那个洞穴。于是就这样,狐狸爸爸和它的家人同挖掘机进行了挖洞大赛。直到后来,挖掘机越来越多,威胁到了整个森林。所有动物被迫开始挖洞。之后,狐狸爸爸遇到了鼹鼠,它们一起合力挖洞,直到有一次它们无意中挖到了牧夫的仓库,它们把那里的火鸡、熏肉、萝卜、鸡肉、鸭肉、苹果酒、甜甜圈……它们大吃了一顿,最后还请森森里的动物们大吃了一顿,最后……

  后面的故事更精彩,要想知道狐狸爸爸的更多了不起,那你就快去看看这本书吧。

  罗尔德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狡猾的,但当我读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后,改变了我对狐狸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