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科学

初一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一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一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 准备 交流

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学生一脸哀怨地望着我,我奇怪地问:“怎么回事?”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是说今天要去实验室做实验吗?”我一愣:原来他们这么期待做实验。

下课后我就在想,实验是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初一学生刚接触作为主课的科学,可想而知会对实验过程中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实验后让他们处理数据或把结论归纳总结出来,很多学生就会面露难色。因此,实验不是为了课堂的噱头,而是为了吸引学生对科学的眼球,辅助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如何提高实验效率呢?

一、利用奇怪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动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各种奇怪现象,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努力探索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例如在上“蜗牛”有关内容的时候,我在前一天傍晚向学生展示了一张黑卡片,卡片上面有一条痕迹,让学生猜这可能是什么小动物爬过留下的,请他们回家把该小动物找到明天带来学校。学生觉得很兴奋,在座位上唧唧喳喳的猜测,可能是什么呢?有人说好像是蚯蚓,有的说蜗牛,有的说是没壳的蜗牛。结果第二天大部分同学找来了蜗牛,一部分带来了蚯蚓,还有一些鼻涕虫。整堂课学生们都在进行着认真的观察,探究。再如:在讲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时,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实验:把酒精倒在一只普通白纸做的小船里,把小船放在水面上,点燃船内酒精,纸船确不会燃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迫切想探知道原因是什么,于是给整堂课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的科学学习做了一个好开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及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参与教学。

二、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教师应在学生正式做学生分组实验前,讲清楚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操作要领,如果是测量实验,我觉得教师不但需在实验前讲清楚测量工具的结构、使用方法,还得要求学生熟记。例如学生做质量的测量这个实验前,我详细讲解了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能对着图说出各结构名称,能背出实验室天平的使用方法,只有把这些牢牢刻在学生脑海里,分组实验时才能顺利完成测量,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究:假如我不这么规范操作,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比如学生熟练的掌握天平称量前需要先调平,正确测量某物体的质量后,他可以探究:如果调平时没有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线,那么测量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称量时再移动平衡螺母会导致什么结果?左码右物又会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的根据记忆熟练的操作,方便了后面的自我探究,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注重实验交流,挖掘学生个性

初一科学范文第2篇

这是中小学生学习疲劳综合征的一个典型案例。

学习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对孩子十分不利。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有:

其一,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经常搞“题海战术”,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练习,甚至在双休日给孩子报数个兴趣特长班。

其二,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之规,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造成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其三,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快乐可言。

针对以上原因,对孩子的学习疲劳,家长应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

一、减少孩子学习时间和降低学习负担。每天逼着孩子长时间学习是不可取的。家长不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报名参加各种“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娱乐、玩耍的时间。

二、预防疲劳,教育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疲劳是学习的大敌,预防疲劳非常重要。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段音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

三、引导孩子精神愉快地去学习。带着忧虑、烦恼、愁容满面地去学习,再简单的学习内容也会迅速使人疲倦。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孩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初一科学范文第3篇

但是初中考高中不考地理,所以许多学生还有领导都把地理学科看成是副科。刚上初一的学生也就普遍认为地理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甚至认为教地理的老师也是次等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的可能,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要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刚上初一的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地理知识,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及学习内容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页的彩色图片和彩色地图册,让他们看到各色各样的地理事物,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再举例说明:“日月星辰为什么每天都东升西落?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原,有的地方是平原?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经济落后?等等。要想懂得这些地理内容和人地关系,就要好好学地理知识。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状。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的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我们的胸怀。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过去只用升学来诱发学习目的和动机,这是很片面的。要对学生说:“将来大多数学生都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无论干哪一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那么我们现代人更应把它重视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盲目地生存,将来经商的时候才能知道哪里出产什么,有利于商业活动。只有了解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将来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自然界才能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三、要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对好中差不同的学生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态,和脑子里丰富的知识,以及和蔼可亲的口语来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教师要用恰当的教法,上好每一节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新课时,应该用教学挂图,把它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思维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边看书上图,再对照前边教师的大挂图对比着学习,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很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

其次,在讲完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草图变相出题型,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如果画图的水平不高,不太象也没关系,只要能把关键的地理事物和名称表现出来就行。

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

再次,教师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把丰富的地理知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知识,会拓展知识面,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不要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问题不是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那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科也是理性知识,有很多学生和老师以及校长都认为地理是属于死记硬背的,这是一种错误想法。

五、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常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不仅能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能把知识变成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导,观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等,举行基础知识竞赛,填图竞赛等都能丰富同学们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现象的兴趣。

初一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晚自习 素质教育 减负提质

首先,我国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这就是作为我们教育人工作的宗旨。毫无疑问,我们不难看出“减负提质”是我们社会、家长、学生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夙愿。

上级文件写得清清楚楚的,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校时间也有明文规定,可一到学校,怎么就不能够执行了呢!

如果教师晚自习回家出现了意外谁能够保证教师的利益?学校给老师买保险吗?不可能。学校能够给付医疗费吗,也不可能。应该连工伤也不算,因为本身上晚自习就违法。上晚自习到底是为了谁,我看全是为了少数人,为了所谓的政绩,至于教师的权益,可有人关怀?因此强烈要求扭转这种不合法规的办学行为!

下面就来看看社会各界的呼声吧!

天涯社区网友:我们学校都签生死状了,说我们自愿上早晚自习,自愿星期天补课,如果出什么意外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学校因为上早晚自习死过两个人了,可我们这里是农村,没人管。杨士兰(教师 河北省辛集一中):学生早出晚归严重睡眠不足,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中学生过劳不仅仅是一个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疲劳”现象。家长做完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家里,还要陪着学生熬夜,一大早就要起床为孩子做早饭。老师更是不堪重负,不仅要比学生更早到校,还要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另外,学生在天未亮时上学,深夜时归家,稍不小心就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高老师(教师 实验中学):我们学校又死了一个教师,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累死的,没办法呀,他们学校是名校,不容他们不去“拼命”呀!这可不是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他们学校共同的看法!此种现象全国各地可谓是处处可见呀!学生的安全确实成了大问题。我的一位同行告诉我一件事:他们学校是一所我们当地很有声望的学校,出于各种目的,要求各班都上晚自习,他当时也是一个班主任,因为他们班走读的多,安全问题他觉得没有保障,于是就拒绝上晚自习,(班主任都要签安全责任书的)。校长就找他谈话了,为什么其他班都上晚自习,你们班却不上呢?那么不支持学校的工作,是否想跟学校唱反调呢?于是该班主任就说,可以上晚自习,但得学校出书面同意我班上晚自习,安全责任由学校负责。结果校长也不愿去承担这个责任。

我们也来看看由晚自习而引发的悲剧的报道吧!

2006年11月18日,江西省都昌县土塘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上完晚自习下楼时,因拥挤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3月31日,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4名中学生在结束晚自习骑车回家的路上,被8个小混混拦车索财。2009年3月12日,湖南省芷江县上坪中学4名学生晚自习后走铁轨回家被火车撞死。如此等等,那可能还是冰山一角吧!

作为我个人来说,反对上晚自习。晚自习有统一学习时间的优势,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比较大的。很多情况下,学校和老师把晚自习用于讲课,这就是一种变相性的增加课时,以增长时间量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所谓“质量”,压缩了学生学习自主的空间,是一种弊多利少的管理方式.。

下面我就以我班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吧:这可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来验证的结果。

我们学校当时初一新生一共两百四十左右,为了公平起见,于是把学生按成绩平均分成了六个班,然后以抓阄的方式来确定你所带班级的学生。我们班共计三十八个学生,男生二十,女生十八,还比较均衡。由于我更趋向于取消上晚自习,于是乎我们班也就没上晚自习,全是走读,成了名符其实的“走读班”。

我为了真正把时间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减负提质”得以真正体现。

首先是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住址、是否单亲、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工作性质、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观点、家庭关系是否和睦、与同学之间关系如何、常与那些同学接触、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如何、有哪些生活习惯、父母电话、学生本人电话(有的学生有手机)、以及座机等等,都必须搞得一清二楚。

初一科学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80-01

本文所说的“潜力生”,指的是目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初中学生物理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物理课。本文探讨如何让后进生喜欢上初中物理课。

一、让学生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上专门设置了“想想做做”和“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栏目,让学生开展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实验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他们才能深切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快乐有趣,从而能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欲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随堂实验;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选器材,自拟实验步骤,自己设计数据记录表格等,独立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要求初二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小孔照相机、水瓶琴等;初三学生自己学习制作指南针、水果电池、电动机等。实践表明,那些平时物理检测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完成这些任务很感兴趣,做得很认真,在实验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很强的成就感。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初一学生刚上初中时一下子接触很多新的学习科目,物理是其中一科。如果学生对物理学习认识不足,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在短暂的学习之后,没能获得预期的成绩,就容易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备课中做好“备学生”的环节,为学生搭建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对于潜力生来说,要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课堂上,不要向潜力生提问太深太难的问题,不要使他们难堪;相反,有时要有意地向他们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及时对他们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他们的作业、试卷要特别认真地批改,写上中肯的意见和带有鼓励性的批语。测验、考试之后,不在全班公布成绩,不进行成绩排名,只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努力前进;对于取得进步和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潜力生不喜欢物理课,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认识到物理知识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教师备课时若能充分挖掘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一些和学习内容有关,学生又能理解的趣题、趣事引入课堂,就能让学生大大提高对物理学科的认识,从而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连通器”时,给学生讲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故事,分析香港“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很多家庭不喜欢使用地漏排除地面上的污水,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足够的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教学“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冷风空调应装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则需装在离地面较低的地方。

四、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初一科学范文第6篇

恰如其它学科一样,小学科学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已正式被纳入到学科德育指导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四个方面。小学科学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乃至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因此,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往往隐寓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而且,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都有着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关注随机性和潜在性的德育时机。以下试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学学科特点,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类型德育时机及其如何更好把握作一简述。

一、“实验常规”中的德育时机及价值发掘

科学课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取证据,因此实验前常把严谨操作、及时记录作为实验要求。长期重视实验证据的可靠性,也能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耐心细致、追求精确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对教材内容已稍作改动)中,学生们围绕“摆绳长度是否影响摆动快慢”这一科学问题,提出了“摆绳越长可能摆动越慢,摆绳越短可能摆动越快”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成立,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各设计一个摆,调整摆绳长度,并让自己组的摆在15秒内达到规定的次数,如10次(其它组或11次、或12次……)等。小组的活动不仅要记录调整的过程,还要对外本组的两项数据结果:规定的摆动次数和调整完毕的摆绳具体长度,这样便于其它组数据采集和汇总研究。

上述活动安排是一项很常规的实验活动,但由于计时、数数须同步进行,两位学生合作中稍不留神,就容易扩大误差,甚至产生错误。因此实验前特别强调,对数据的测定必须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要非常谨慎,反复认证,确认无误,方可本组两项数据。实验结束后,教师把各组调整后的摆用胶带纸贴在黑板上。

此时,一位同学举手示意,质疑“第3小组(的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并解释自己质疑的原因是“按照上面的实验情况,我认为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第3小组(实验结果)好像很意外”。教师问学生们:“面对这位同学的怀疑,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大家都提议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验证。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后,第3小组制作的摆经过多次验证,摆动次数竟达到12次还略多一点。

此时,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个来之不易的德育时机。诚如胡志刚在《教育时机论》中提到的:德育时机出现的条件包括有效适宜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思想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境和心理氛围及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形成“矛盾点”。符合上述条件的这一时机,恰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因为某一个组的结果,其实就是全班共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的成果有问题,对整个规律的得出将产生影响。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何尝不是组成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台阶?科学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秉着严谨认真、踏实负责的态度,让自己的研究结果经得起别人的质疑和反复验证。

在很多实验常规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对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因为长期的漠视,学生为实验而实验,为实验而造数据。不负责地结果,不是瞎蒙,就是“造谣”的开始。

二、“偶发事件”中的德育时机及转变策略

由于科学课要让学生经历较多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面对这些偶发事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却忽视了内在必然性规律和转变的一般策略。

在三年级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蚕卵经过一番检查后,在课上分发给学生们,供学生观察蚕卵外形、大小、颜色。就在全班学生静静观察时,一位学生大喊:“我的蚕宝宝出生啦!老师,我的蚕宝宝出生了!”一时,所有的学生都忘记了教师布置给他们的观察任务,争着想看新出生的蚕宝宝。

处置这类偶发事件并转变为有利的德育时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事件能否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需要判断与教学目标的方向是否一致。(2)即便事件有积极因素,关键也得看能否把握兴奋点并设法转为有价值的教育时机?(3)如何调整原来的教学路线,并深化为德育目标?

显然,这个偶发事件对促进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当前课堂一派热闹的场面,是不足以对此形成有利环境的。此时的最好办法就是,一起来倾听这位学生所观察到的幼蚕从蚕卵里孵出来的整个过程的描述:“我们发现的时候卵壳上已经有了一个缺口,而且蚕宝宝的头已经露出了,黑黑的!后来我们看到,蚕宝宝一伸一缩,慢慢地爬出来,好像怕身体擦伤似的。现在只留下了它住过的‘小房子’了!”

学生们从兴奋、热闹中渐渐安静下来,教师还特意用视频实物台数倍放大这条新出生的幼蚕,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它们外形和行动上的特点,观察幼蚕在出生前后蚕卵的特点。而正是这种仔细的观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生命的柔弱和可贵,更需要加倍细心地呵护。“那么,这可爱的小家伙要能茁壮成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于是,养蚕的窍门和建议纷纷而至。此时的生命教育意义比一般的说教更有价值,而落实到学生层面,就是回去关注和观察蚕卵的变化,准备迎接这些新生命的诞生,把蚕孵化和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这为长周期观察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比如解剖油菜花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再给我一朵油菜花,行不行”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追求。”偶发事件转化为德育时机中,需尽可能指向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若能如此,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才真正做到了“藏而不露”。

三、“预设环节”中的德育时机及生成效应

落实小学科学学科的德育总目标,是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而自然贴切、滴水穿石般地渗透的。因此,首先还是要在每一堂科学课中,准确定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能以一个笼统空洞、“放之四海皆真”的大道理予以概况和表述,并在此目标下巧妙预设相应的环节。

如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包含了“‘天狗蚀日’只是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传说,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中,学生们在认真观看了日食发生时的录像后,一起整理并描述了日食现象发生的四个特征:“太阳被挡住了”“挡住太阳的是圆形或球形物体”“物体与太阳大小差不多且是运动的”“这样的现象多发生在农历初一”。根据现象特征,学生们推测造成日食的原因,首先最有可能的是“被月球挡住了”,其次也有可能是“被埙石挡住了”。教师问学生:古人认为日食时“太阳被天狗吃了”的说法是一种可能吗?难道几千年来的共识会有假?的确,2009年印度一家报纸曾公开告诫孕妇在日全食期间,不要外出,以免造成出生的孩子成为盲童或长兔唇。类似这样的事尽管有些荒诞,但广为流传,使人在特定情况下往往会情不自禁地相信。

教师这一环节的预设,就是要用现象特征或者模拟实验,理性地看待、分析传说和迷信中不可能的原因。学生们在课堂中分析得很有道理:天狗的嘴怎么可能是圆的,有太阳那么大吗?它难道只有在初一时想吃?通过理性分析和之后的实验,学生们进一步认认到:这是人们在科学极不发达的时候,用来解释天文现象的一种主观方式。现在也只不过是大人在孩子听不懂也讲不清道理的时候,哄孩子的一个有趣故事。科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经过正规的科学思维训练,能理性地分清什么是证据和什么是伪证,能自觉辨别哪些是科学、哪些是宗教和迷信。

我们在教学预设中安插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统一的环节,也是期待德育时机出现的一种行为,在时机成熟时,往往可以让科学的情感在课堂生成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初一科学范文第7篇

一、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

1.两种语言自生的差异性,让部分学生不适应。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语言转换过程的不适应:汉语为方块字,英语为拼音文字;汉语的字有四声,英语每个词有重音,且有连读、爆破音等特点。初学者不掌握这些语言特点,一部分学生常常是采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来学习英语,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英语学习效果就越好;难以克服的,则掉队。

2.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认识没有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方法指导不恰当。

由于教师不大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了解学生,仅从知识和技能上指导,不掌握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得要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方法不力,使那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同盟军”,没有争取过来。掉队的学生队伍不断扩大,使掉队生在心理上也得到“安慰”。他们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都学不好英语,又何必勉强跟着学,倒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数学、语文及其他科目上,用到这些学科上还能有点效果,用到英语上是白费时间。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则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等学生。这种现象非常可怕,却是普遍存在的。

3.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重。

每节课的容量很大,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讲,又要引导学生练,还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很多学校甚至完不成课时教学计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采用加课时的办法,有的采取赶进度的办法。加课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赶进度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加之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贪玩,不大动脑筋研究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前不能较好地预习,课后又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及时解决,成绩便很快滑了下来。

所以,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防止学生分化掉队。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学习拐杖就是指拼读能力和必要的语法知识,这是英语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赶上去的必要工具。

二、解决方法

1.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心理动态。

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是防止大面积掉队的重要措施。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往往不讨老师喜欢,成为班级学习的弃儿。因此他们的思想顾虑多、胆小、封闭,上课极易紧张、焦虑、压抑、兴趣不稳定。所以在英语学习之初,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对卷面上反映出问题大的学生,结合平常的英语教学进行个别的心理疏导。鼓励他们,重新看待英语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英语学习信心。用“I’m the best.”“I can do it well.”等来激励他们。教师对学生真心爱护,才能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消除学生畏惧厌恶英语学习的障碍后,就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运用多种积极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让英语课堂学习生动有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英语课堂上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开展各种英语语境很强的英语学习课堂活动,如英语情境课堂剧、英语对话小表演、英语故事联讲、英语背景知识介绍,等等,引导学生步子小一点,目标低一点,进步多一点。这样一点一点地学习英语,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得以培养和巩固。其实学生学习成功是英语学习兴趣最好的催化剂。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更能引导学生自觉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针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学习状态,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对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学生,为他们单独补课,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使他们总觉得自己太笨。上课听不懂,还要老师下课补,而且加重了他们的课余学习负担。因此,要了解他们学习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单词,不理解语法,不理解课文,胆子小,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是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单词,学生的英语拼读能力就有欠缺。就要引导学生加强英语拼读规则(发音)的学习,养成根据单词发音记忆单词的习惯,不是背字母,根据汉语拼音批注英语单词的陋习更是不可取的。趣味记忆的方法就很好,比方说单词hamburger含有a,u,o三个元音,这正好是我们汉语的三个韵母。“not a bit”和“not a little”的区别一个是“一点也不(bit的首字母是b)”,一个是“非常“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就要求老师多思考,发挥聪明智慧,记住单词、词组;如果不理解英语语法,教师就要狠下工夫,引导学生加强初中英语语法学习。其实初中的英语语法比较简单,只要掌握典型的几个句子为代表的语法现象,学习英语语法并不困难。

3.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预习新课。

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根本融不进学习集体和跟不上进度。而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程,它最终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运用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得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就要引导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跟上班级的进度。因此,应该组织学生互帮互助,成立英语学习互助小组。每天利用中午课前20分钟,互相检查单词记忆、课文背诵;订正作业,纠正错误;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相互交流学习方法,沟通学习心得。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英语交际,增强胆量与信心,提高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帮助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英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The show need to start early.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也就是在零距离地教给他们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使这些英语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能形成英语学习的心理优势。预习的时候,老师要提前引导他们熟悉课文的内容,教他们读生词,学句型语法,讲单词记忆法,介绍课文中的新的语言项目及话题,理解课文对话。并且与小组内的同学读一读、练一练。这样上新课时,这些学生就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表演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知道“我”没有被遗忘。

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只要掌握了方法,英语学习就不难。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关爱英语有困难的学生也很重要,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一句赞美,也可以改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甚至“我爱学”,这样英语学习分化掉队的现象就可以避免。

参考文献:

[1]胡卫红.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

初一科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督导评估 学科均衡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由于受到初三毕业升学考试的影响,为了追求中考成绩和毕业升学率,学校只注重中考学科的教学;对非中考学科不重视,从学校领导、班主任,到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是如此;就是教这些学科的老师自己,也觉得:教得好坏与否,于学校、于学生毕业升学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就是教育督导评估方案中,也没有专门的条目,对非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无形之中,默认或助长了这种学科的不均衡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改进和完善督导评估体系,使学校各学科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一、教育督导评估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盲区”。

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方案(试行)》({1},下称方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每次评估都是对学校工作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检查,学校在评估检查中不断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历史、地理、生物、电脑等非中考学科被彻底“遗忘”了!

方案中第49条“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及教材” 是专门有关学科教学方面的。虽然没有专门提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和化学六大学科,但他们是会考科目,是学校全体师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案第50条至52条是专门针对体育和美育的;历史、地理、生物、电脑这几门学科是没有只字片言提及的。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学校只要按照课程标准开足课时就行了;至于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就不去管了;由于美术和音乐有专门的检查指标,学校还会重视一下资料档案的布置收集,历史、地理、生物、电脑这几科就连美术音乐都不如了。整个方案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各学科均衡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要求。

教育督导评估小组到学校评估的时间不多,工作繁多,本来就难以面面俱到,更何况条目中没有的项目呢?评估领导下去听课,也是对七大中考科,历史、地理、生物、电脑等真正成了评估检查的“盲区”。

二、中考模式下的学科教学失衡。

按照现在的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中考)制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和体育是全市会考,七科总分是高一级学校录取的最主要依据。一间初级中学的办学水平如何,教育部门还可以提高督导评估进行检查,但其他社会各界,却只能通过会考成绩来了解评判学校的优劣。所以,在中考的“指挥”下,七大学科的教学工作,成为学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这里的“教学质量”无疑是指中考七大科。

在这种中考模式下,学校的学科教学必然失衡。一是师资方面向七大科倾斜。学校非常重视七大科教师的配置,不但千方百计吸引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还想方设法留住优秀教师,努力打造“名师名校”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名校效应主导了社会与学校以及学校之间的师资流转,名校成为优秀人才的汇聚地,二普通学校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样的后果是: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学校内部也是尽量把教学骨干安排在初三年级。由于初一初二基础没有打好,初三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补,来促,太注重初三的冲刺,忽略了初一初二抓基础的重要性。对于非中考学科,学校就不会重视,配置不齐,经常是非学科教师兼课。这样的后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学校老师不重视,教,学生也是不喜欢不重视学,很多学生都是采取随便应付、及格就好的态度,吃力不讨好,教学质量不高。

二是生源流转失衡。在名师名校效应的影响下,优秀学生都通过考试、迁户转学等涌向名校,名校学生人才济济,学位非常难求;生源好,师资又好,当然教学质量就更好;而普通学校,生源不足,招生困难,优秀学生更少,本身师资又没有优势,所以与名校的差距就变得更大了。所以这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加不注重非中考科目的教学。但是,高中阶段,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要开设,都是高考的学科。因为初中基础没有打好,无疑给高中的学习带了很大的困难。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更大的努力去补救,这无形中增大了高中师生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三、学科均衡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学科设置,初中阶段开设的各个学科,都是基础学科,都属于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学生升学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还是只注重中考学科,忽视非中考学科,就会重新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同样,教育督导评估作为对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全面的整体的检查、督促、指导和评估,也应该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对学校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才能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而不是跟着中考转,只重视七大科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学。

四、寻求学科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既然学校出现了学科教学不均衡的现象,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综合检查指导的督导部门,理应纠正时弊,采取相应的对策,协同上级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应该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指标,增加有关“初中开设的各门基础学科都应该均衡发展”的要求,并且有具体的指标和资料目录,以此来督促学校重视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言建议,改革中考学科设置,从升学考试这个产生偏科的根源上入手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考察学生的各学科水平,让学校工作回到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

2,改革中考制度。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截止学段,是向高一级学校升学的阶段,进行选拔性考试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从贯彻素质教育的本旨出发,为寻求各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按初中课程标准开设的学科,均进行统一考试,都计入毕业升学成绩,并作为高中阶段录取的依据。这样,学校就不会只注重语数英政物化体,而是全面均衡分配师资和资源,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也不会只重视中考学科,偏科发展,到了高中又来亡羊补牢;家长和社会也会清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督促辅导。

依笔者愚见,中考可以按照以下方案进行:

(1)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按时在初三下学期进行全市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成绩作为毕业升学成绩的一部分。

(2)地理、生物、电脑在初二下学期进行全市统一考试。其中,地理、生物在本校考试,由区统一安排考试座位,交换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监考,统一阅卷,成绩记入考生档案;

(3)体育、美术、音乐为选考科目,由学生自主报名选择其中一科或几科,在初三上学期进行统一考试,成绩作为体育、美术和音乐专业学校的录取依据,以及其他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4)其他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考核,记入学生档案,与学生的综合表现评价一起,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同等条件的学习机会,使适龄儿童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普遍发展。其中文化科学知识就是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设的各门基础学科,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切不可因噎废食,顾此失彼。对于因中考而导致的只重视中考学科,偏废了其他学科的应试教育弊病,是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彻底改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