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话文翻译

白话文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话文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石川啄木,周作人,目的论

 

石川啄木在日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诗人,被称为“国民诗人[1]”。其短歌一改从古至今的一行书写形式,以独特的三行书写,自由地表现了口语定型诗的魅力,对日本近代新和歌的改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一生的重要创作都收录在歌集《一握沙》《悲伤的玩具》中。

“周作人是最早翻译日本近代和歌的翻译家[2]”,“也是最早译介石川啄木诗歌的翻译者[3]”。他以白话散文体的形式翻译日本的和歌被朱自清称为“实在是创作[4]”,尤其是20年代译出的作品,以崭新的散文体形式及白话文的语体对当时的诗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并且促进了一个新的诗体“小诗”的诞生,对此后的中国白话新诗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以石川啄木的歌集《一握砂》《悲伤的玩具》,周作人的译本为中心,从目的论角度,把周作人翻译歌集的“目的性”做为切入点,对目的论在近代和歌汉译过程中的接受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目的论

目的论,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模式,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目的性的选择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而人类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因此,翻译行为的实施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译者都会选择特定的文本和运用特定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自己的特定目的。目的论的提出者弗梅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所有翻译行为所要遵循的第一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全过程,从翻译材料的选用到翻译策略的采用,都必须遵循翻译目的。

二.周作人的翻译策略

1.形式:

周作人认为日本诗歌的特征是“用了简练含蓄的字句暗示一种情景,为别国所不能及的……”“但因此却使翻译更觉为难了。”[5]

原文:病みてあれば心も弱るらむ!

さまざまの

泣きたきことが胸にあつまる。[6] 「一握の砂

译文:生了病心也会弱了吧!

各式各样的

要哭的事情都聚到心中来了。[7]

用简洁的语言,运用句子的长短度,以散文式的节奏变化来让读者感受到了和歌的魅力。初看译文看似平板,其实却充满了趣味。啄木的和歌不拘泥于韵律和定型,打破以往不分行的书写的惯例而分了三行,非常自由。周作人用散文体来翻译,不拘泥于韵律和语法,“实在是创作[8]”。

2.语体:

啄木的和歌用的是近口语体的语体,周作人用白话文来翻译,传达了白话潜在的表现力,同时也准确传达了和歌近口语体的趣味。

原文: 茶まで断ちて、  わが平復を祈りたまふ  母の今日また何か怒れる。

译文: 连茶都戒了

祈祷我的病愈的

母亲今天又为了什么发怒了。

周作人用近似于翻译腔的定语句型,表示词语的关系,用长定语来修饰“母亲”,用“了”表示动词的过去时态。并用了结构助词“的”,这是白话特有的。

原文:かなしきは我が父!   今日も新聞を読みあきて、    庭に小蟻と遊べり。

訳文:悲哀的是我的父亲!

今天又看厌了报纸,

在院子里同蚂蚁玩耍去了。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单词很多,每个单词都很独立,周作人则充分发挥白话文的表现力尽量用双音节的单词,音节数增加的同时也缓和了句子的节奏。如“悲哀”“玩耍”的双音节单词使译文更加流畅。

原文:鏡屋の前に来て ふと驚きぬ 見すぼらしげに歩むものかも

訳文:来到镜子店的前面,

突然的吃惊了,

我走路的样子显得多么寒伧啊。

译文加上了原文中没有的人称代词“我”,这对几乎没有人称代词的中国古典诗歌简直是一种挑战,怪不对朱自清称赞其“简直是创作”。

周作人的白话可以说,是把中国古代的白话、民间口语和外语溶合在一起的新式的现代语。很重视句子成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主谓定状语交错在一起,甚至有几重修饰,注重营造和歌整体的意义,而且少了中国古典诗歌式的晦涩。

由此可以得出,周作人是采用了白话散文体这一翻译策略来翻译啄木的短歌的。

三.周作人的翻译目的

1917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我国文坛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已经完成,在诗歌方面也是白话体诗歌独占鳌头。但是,到了1921年,中国新诗坛却有了个暂时性的沉默,为了打破这个沉默,1921年5月,周作人写了《新诗》,刊于6月9日《晨报副刊》,他在文章写到“现在的新诗坛,真是可以说消沉极了。……新诗提倡已经五六年了,论理至少应该有一个会,或有一种杂志,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了。现在不但没有,反日见消沉下去……”[9]。

他其实是想用外国的思想和手法促进中国新诗的发展。关于新诗他这样说道“新诗本来也是从模仿(外国诗歌)来的,他的进化是在于模仿与独创之消长[10]”。1921年8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杂译日本诗三十首》,12月翻译《日本俗歌四十首》,又陆续发表《日本的诗歌》,《日本的小诗》等。啄木的短歌也是在1922年翻译的。

啄木在近代文学史上,“用恰当的表现方式体现了近代诗精神,树立了新诗歌[11]”受到瞩目。他用三行书写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和歌不分行的惯例,被视为是一种变革。啄木的这种叛逆、革新、独创的歌风,正好与当时周作人心涌现的突破旧框框的期望形成共鸣。

由此得出,周作人翻译啄木的短歌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取日本近代和歌中的新要素 ,进而促进中国新诗的发展。

四.翻译策略的有效性

1.散文体

汉语为独立语,每个单词都有丰富的含义,语法变化也很少,即使是和日语有相同的字数,相对应的内容也不同。“三十一个音大抵只能当得十个汉字,如俳句的十七音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不过六七个汉字罢了[12]”。如果用10个或7个汉字来翻译和歌和俳句,音节过于紧迫,加快了节奏感,就会失去原作的情趣。语法变化少,就无法表现原文复杂的语法和“特有的助词[13]”。当翻译啄木的近口语体和歌时,这种语言的差异就成为很大的障碍。

周作人提出用散文体来表现和歌原有的趣味。他在《日本的诗歌》中关于日本诗歌的翻译说道“如将他译成两句五言或一句七言,固然如……嚼饭哺人一样;就只用散文说明大意,……但此外别无适当的方法”[14]。在《日本俗歌六十首》中他说“我的翻译,重在忠实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但一方面在形式也并不忽视,仍然期望保存本来的若干风格。这两面的顾忌是我不得不抛弃做成中国式歌谣的妄想,只能以这样的散文暂自满足。[15]”

周作人正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反复考量最后才采用了散文体。

2.白话文

周作人用白话文来翻译啄木的短歌,不得不提到其把翻译作为工具,改革新文学的这一思想。他在《谈翻译》中曾说道“自从严几道发表宣言以来,信达雅三则为译书不刊的典则,……但仔细加以分析,达雅重在本国文方面,信则是与外国文有密切关系的。……假如真是为书而翻译,则信达最为重要,自然最好用白话文,……文言文译书不很费力而容易讨好,所以于译者有利,称曰为自己而翻译,即为此故,不过若是因为译者喜欢这本原书,心想介绍给大家去看,那么这是为译书而翻译了,虽然用文言译最有利益,而于读者究不方便,只好用白话文译去[16]”。他把翻译目的分为为书而翻和为自己而翻,提出如果是为读者介绍的话最好用白话文翻译这一主张。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对策和具体翻译方法。如上所述,周作人翻译的目的是吸取日本近代和歌的新要素促进中国新诗的发展。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周作人选了啄木的歌集,采用白话散文体的翻译策略。

3.小诗的诞生

从1921年到1924年,中国诗坛兴起了一股小诗的风潮,大量的小诗在报刊上刊登。朱自清对此这样总结:“现在短诗底流行,可算盛极!……这种短诗底来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据我所知,有以下两种:(1)周启明君翻译的日本诗歌,(2)泰戈尔《飞鸟集》里的短诗。前一种影响甚大。[17]”指出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诗歌对小诗的巨大影响。而当时的小诗也确实和周翻译的短歌很相似。比如:

从堤边,水面

远近的杨柳掩映里,

我认识了西湖了!应修人《我认识了西湖了》[18]

这首小诗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和周的译文极为相似。用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语句,表现了作者一时的感想。

五.结语

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离的。翻译为周提供了一种创作新诗的尝试,而周又在次基础上创作了自己的新诗。1929年他发表了自己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收纳了36首新诗,其中的一首《小河》,被称为是“中国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19]”。

周作人萃取了日本诗歌的精华,使中国诗坛从创作的苦闷期中摆脱出来,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促进小诗的诞生,可以说是达到了其翻译目的。但是其有效性也是有限的。1924年以后革命的硝烟浓起,小诗的形式和格调却与时代不相适应,其内容短小,无法承载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小诗的作者们也纷纷停止了小诗的创作,转而寻觅其他的形式来符合时代的要求。

但是,正是因为周作人的翻译,为中国新诗坛开辟了一条虽不开阔但与众不同的途径,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诗坛的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李艳霞.从目的论看梁实秋与鲁迅翻译官的异同[J].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4

[2].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人大学出版社,2000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2篇

1、肥为多肉之意,与“瘦”相对。也形容土质含养分多或指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等。胖是指人体内含脂肪多,安泰舒适,古代也指祭祀用的半边牲肉等。

2、含义不同。肥为多肉之意,与“瘦”相对。也形容土质含养分多或指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等。胖是指人体内含脂肪多,安泰舒适,古代也指祭祀用的半边牲肉等。

3、来源不同。胖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白话文翻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肥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白话文翻译: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

4、侧重不同。“胖”是指一个人有很多肉,体型宽广,但是很结实。“肥”是指脂肪较多,通常形容动物,形容人的话,带有贬义或者蔑视的作用。比如形容“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来没有人说“桃花流水鳜鱼胖”。

(来源:文章屋网 )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3篇

《文言实验课本》是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编写的实验教材。以“文言独立”、“层级推进”为指导思想。初一年级重诵读与积累,初二年级重美读与积淀,初三年级重自读与译注。

学生很喜欢文言诵读课,一旦逃离了为了繁琐考试而学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怪圈,文言学习的魅力就凸显出来。事实上,文言中不仅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还珍藏了中国语言之美的全部奥妙。在诵读中,在吟诵中,那种古典之美直击心灵,真有游目骋怀的快乐!

这节课的目标是诵背《文言实验课本》中的《论语四则》和《世说新语》之《道旁苦李》。五则短小文言,希望初一的孩子们能够当场背诵下来。

我自己在文言诵读方面就是门外汉,所以很忐忑。备课备得艰难。最后决定,豁出去了,管他三七二十一,读起来再说,临场应变。

上课,没有任何客套,只是告诉孩子们,今天的课型和学习目标。

然后开始读背。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

我说,孩子们,咱们现在回到古代,成为古人,成为孔子。首先咱们是快乐的孔子,你看,他在自我表扬呢!

我示范读,用很自得的自我表扬的腔调。读得慢,摇头晃脑,自我陶醉。

孩子们笑,跟着我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也摇头晃脑起来。

读了几遍后,让孩子们读了一次白话文的翻译。只读了一次。

我的第二轮范读在“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三个句子上做了强调和夸张。然后边问边引导学生读―――

“孔子为何不亦说乎?”学生读:“学而时习之。”

“孔子为何不亦乐乎?”学生读:“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称自己为君子呢,为什么?”学生读:“人不知而不愠。”

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于是我连续来了好几个“王老师不亦说乎”“王老师不亦乐乎”“王老师不亦君子乎”。

教室里气氛很好。

然后反过来,我读“学而时习之”,学生读“不亦说乎”。又想着法子结合当下情景造句,让学生不断抢着说“不亦乐乎”。

比如,我说:今日无作业!今日放假半天!1班考试大捷!1班运动会夺冠!……几轮下来,似乎滚瓜烂熟了。

第二则是“三人行”。

我说,孔子自我表扬够了,现在他开始表扬别人了。读──

先读文言,再读白话文。

我让孩子们翘起大拇指,对着自己的同桌读背,对着我读背。孩子们都读笑了。我提醒孩子们脸上要有真心欣赏的表情,提醒他们读“必有我师焉”的“必”字要有对人性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还让他们把“三人”换做自己真实的同学名字再读再背诵。

教室里鲜花烂漫。

第三则“知之为知之”。

我说,现在,变换场景。开心的孔子离开了,严肃的孔子登场了。他在教训他的学生子路呢。

教训他啥?这次先让学生读了白话文翻译,然后才读文言。读这则孩子们的问题较多,主要是“诲女”老读错。

我让学生演读。自己先当老师,做出很多种表情动作教训子路,有气急败坏的,有循循善诱的,有慈眉善目的,也有凶神恶煞的。然后我做学生,规规矩矩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们分别想象着场景指手画脚用文言教训我。我均答:“弟子谨记!”孩子们很过瘾。

接着又分别请出几对孔子和子路,请他们想象情景“原音重现”。

第四则“温故而知新”融合在上一则中一并解决了。我说,这可能也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和期望呢。教训了学生哪里够,还需要教方法给技巧。你看,孔子怎么说呢?这则简单,很快学生就会背诵了。

《论语四则》诵背完后,作了一个小结。然后请了一组同学依次上讲台背诵。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

最后是《道旁苦李》,还有十二三分钟的样子。

先让学生读白话文翻译讲故事,然后读一遍原文。接着我选读白话文句子,让学生迅速用文言来回答。最开始是按照顺序来,然后打乱顺序,还是要求学生应对文言。先可以看书,后边就不准看书了。这个师生配合的过程很有些激烈,我感觉每一个孩子都精神高度集中。

几轮下来,很大部分孩子能背诵了。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4篇

一、译者以“信”为本

虽然“信”、“达”、“雅”三个字,早在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经全部出现了。但是,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却是严复的一大贡献。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经,有继承、有发展、涵义深、影响大。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周作人也说过:“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赵元任是完全赞同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但并未僵死地将其绝对化,而是注入自己辩证的思维。1968年10月23日,赵元任在台湾大学讲演《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文章一开头就说:“严又陵先生尝论凡从事翻译的必求信、达、雅三者具备才算尽翻译的能事。不过说起雅的要求来,虽然多数时候是个长处,可是如果原文不雅,译文也应该雅吗?……所以话又说回头,还是得拿信作为翻译的基本条件。”正是坚持译者以“信”为本,30岁的赵元任没有跟风像严复一样,为求所谓的“雅”而袭用秦汉文言译书。而是追随、刘大白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用语体成功地翻译了《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等名著。信达是魂,灵活为要,是赵元任一生译论的标尺。因此,在他77岁高龄发表的这篇讲演的结尾仍强调:“我们现在其实还没有很超过postgate五十多年前论翻译时候所注重的话。他说:‘大家都承认,虽然大家不都实行,一个翻译的基本优点就在乎一个信,谁翻译的跟原文最近就是谁翻译的最好’”。

二、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赵元任聪慧深思,博学多才;一生获得两个哲学博士和三个荣誉博士的尊衔,曾是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并称的清华学院四大导师。1938年赴美后一直在夏威夷、耶鲁和哈佛等大学供职,53岁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他对信、达、雅三者的辩证认识,充分体现了远见卓识、实际灵活的翻译思想。

“信”是赵元任翻译观的根基,他坚持没有信就谈不上翻译,不信的东西可称为创作但不能称为翻译。虽然如此重视有加,但是他并没有把“信”绝对化;认为“信”也是相对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文中,赵元任专业地从语言与非语言、语境、情况、借用语、范畴、音韵、节律和韵等多种角度论述影响译文“信”度的因素。

“达”是赵元任翻译观的灵魂,不达没完成语言桥梁任务,同样不能称之为翻译。他长袖善舞,充分发挥自己博学多才、精通多种语言的特长,千方百计、灵活多变地完成达的目的。在翻译《一个女人的自传》时,为了准确传神地把妻子杨步伟的回忆录翻成英文;他频繁使用改译、节译和增译手法,采取“偏离充分性而取可接受性”的达的翻译策略。

“雅”是赵元任孜孜以求的翻译最高境界,它是区分平庸和杰作译品的标尺。尤其可贵的是他反对拘泥于机械的、形式上(例如严复的文言译文)的假雅;而倡导应翻译内在要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的真雅。这也就是赵元任翻译审美再现的追求,在《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等译著的审美再现并没有直译原文,而是创造性地“归化”译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著审美功能。

三、译作《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经典地位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6篇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的情节,使学生在电视剧中感受到贾家的富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审美水平。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 社会性 时代背景 翻译目的

一、严复译著《天演论》所处的时代背景

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以“上邦大国”自恃,藐视周边一切藩属,由于长期缺乏其他文明的挑战,发达的中华文明在宋、明两朝后逐渐封闭没落。因此,在面临前空前危机时,这个大帝国显得措手不及。

第一次撞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列强纷纷侵略涌入。时人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针,他们笃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因此他们学习西方的不过是些治标不治本的军事技术,企图以这种吃快餐的方式达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水平,而非能从根本上变革人文思想。甲午战败,近代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其贫弱之根源,寻求富强之道。

康有为曾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那时,有志之士都试图寻求变法图强的方法理论,但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无法靠道听途说得来的西学,启蒙社会,而即将兴起的维新运动正迫切地需要西学的指导,翻译介绍这类著作成了当务之急。留学归来的严复及时承担起这个中人。他说,“译书者,仆所安心立命之事,非甚不得已,未敢自休。”他把译书作为自己的事业,翻译介绍欧美资产阶级制度,启蒙国人思想,以图自强。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旨,严复着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得以问世。

二、翻译目的的社会性

翻译是为了打破语言限制,达到自由交流沟通。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为了转换语言,但其最终目的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服务于社会需求。那么严复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后,近代中国灾难日益深重。“”也以失败退出历史舞台。严复在《天演论》的自序中表达了他译此书的目的――中国封建主义无助于救亡,非变革不可。他说“二千年来,士F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他翻译此书是为了宣扬国外思想,启迪国民,研究国外形势,了解敌国。这“是他的爱国心,是他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下功夫去翻译西方的新理论、新学说等,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由此可见,他是着眼于当时的社会需求进行翻译的,以翻译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来启迪国人变革,图强自存。

三、翻译标准的社会性

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要遵循的原则,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接受程度、语言发展的程度、翻译理论的自身发展以及出版商的要求等。历史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翻译活动也随着变化,所以翻译标准也会随着这种历史发展表现出社会性。

译者可根据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以及自己翻译的目的制定自己的翻译标准,如“信达雅”(严复于1898年在他的翻译作品――《天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的),特别是“雅”,它是严复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雅”是指译文要做得优美,严严复在翻译中为求“雅”采用了汉以前的文体。

严复在译文中采用了汉以前的文体,实现译文的古雅,成功吸引了他的目标读者――士大夫阶层。当时 中国士大夫阶层已经习惯了近千年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模式,而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还处于初始阶段,士大夫对于直白的白话文都持不屑的态度。要想在士大夫占主导作用的中国传播西学,首先就必须迎合士大夫阶层对于古雅的需求,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是主导力量,要想变革,就得得从他们的思想开始变革。所以“雅”是严复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

而今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翻译理论不断完善,如今的社会环境与严复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了,于是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受到当前很多质疑批评,但我们应该看到“信达雅”是与其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是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的。

四、结论语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因而社会因素对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翻译也成了一项具有社会性的交流活动,这种社会性表现在多方面,如翻译活动所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的社会性、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浅谈了严复译作《天演论》的社会性。

参考文献:

[1]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于玲玲.《天演论》与戊戌时期社会思想启蒙[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白话文翻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H083;N04;TQ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10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n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istrict//SHAN Yu, XIANG Yan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ientific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causes for that. We also discuss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nd present the ideas and ways to coordinate and standardize the translated names for scientific terms. We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animous translated names i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nations, exte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strive for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Keywords: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translated names,differences,causes

收稿日期:2016-05-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后大学英语时代科技英语课程同时化转向研究”(XJK014YYB0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单宇(1977―),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翻译史。项艳艳(1993―),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通信方式:。

引 言

近年来,海峡两岸同胞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频繁和深入的交流,两岸同源语言为两岸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两岸汉字体系相同,海峡两岸同胞基本能够进行无障碍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两岸的语言文字和使用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需要进一步统一语言文字,以利于双方的交流合作。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国大陆和台湾借鉴和采用了部分英语科技术语,但是两岸对于同一个术语可能存在不同的译名,进而影响了科技领域的对话和交流。

化学工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工程包括“医药化工、轻工纺织、食品酿造、能源、电子信息、材料、冶金、汽车制造、军工、环保及科教等相关行业领域”[1]。加强海峡两岸在化工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在海峡两岸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篇论文的研究语料来自《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2],此次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收集所需的语料。依次运用分层抽样理论和随机抽样理论,总共抽取到17页内容,共计622个英文化工术语,及其两岸的对照译名。(其中,由于同一个术语的译名可能存在多种差异方式,因此全部译名频次为752。)

一 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差异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的语料,作者发现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用词习惯的不同,译法的不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以及误译的存在,这四个方面在译名差异中的占比情况具体见图1。

通过图1可知,在本次研究的语料中,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相同的词汇频次占总频次的68.3%,说明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此次研究的必要性。其中,22.2%的译名差异是由于用词习惯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译法造成的译名差异所占比重为5%,误译所占的比重为4%,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造成的差异为0.5%。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差异,作者对两岸差异的分类、数量以及占比进行汇总,见表1。

(一) 繁简字的差异

大陆地区使用简体字,台湾地区则使用繁体字,两岸繁简字使用的差异是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一种体现。但是就一个术语的译名而言,在分别使用繁简字的情况下,二者只存在字形差异,其意思并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因此,本文将繁简字的差异归为“相同”这一类别。

在此次研究抽取的语料中,繁简字的使用造成的差异总共为415次,占词汇总频次的55.3%(见表1)。这些数据表明,在化工术语中,大部分海峡两岸译名只存在繁简字的差异。例如在翻译ammoniasoda process时,大陆译为“氨碱法”,台湾译为“氨|法”。但是由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仅为字形上的差异,因此基本不会导致两岸在此类领域的交流障碍。

(二) 用词习惯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海峡两岸用词习惯上的不同,导致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共出现165次,在总频次中占比22.2%(见表1)。其中包括:一义多词(多个词表达同种意思)、一词多义(一个词包含不同类别的意思)、词序不同、音译用字不同、取词的繁简以及书面语口头语的选择不同。

1. 一义多词

在汉语中,经常存在同义词的情况,即多个词表示同一种意思[3]。在研究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中,一义多词造成102次差异,在总频次中占比14%。例如barometric discharge pipe,大陆译为“大气排放管”,台湾译为“大馀判构堋薄

2. 一词多义

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或短语经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导致两岸译者在翻译时,由于使用习惯的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意思。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一词多义产生的译名差异次数为2次,例如plasma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等离子体”和“{”。大陆取“离子正负电荷相等,整体上保持电中性”的含义,定名为“等离子体”;台湾则取“血浆”之义,称之为“电浆”[4]。同样,大陆将isometric flowsheet译为“等容流程图”,台湾则将其译为“等距流程D”。isometric作为形容词时,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等容的;等角的;等距的;等体积的”。这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会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

3. 词序的不同

海峡两岸在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时,存在词序上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词序不同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8次。例如,在翻译measurement时,大陆使用“测量”,台湾则使用“量y”。

4. 音译用字的不同

本次研究是基于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对照,因此,当采用音译的方法时,英文单词的不同发音方式,可能导致两岸使用不同的汉语字词。甚至在发音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两岸可能会使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进而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例如,在翻译Bernoulli equation时,两岸使用音近字,大陆将其译为“伯努利方程”,台湾则译为“白努利方程”。作者发现,对于英语单词中的字母“r”和“l”,大陆将其译为“尔”或“耳”,但是台湾倾向于省略不译。例如Boltzmann distribution在大陆的译名为“玻耳兹曼分布”,台湾的则为“波曼分选薄

5. 取词繁简的不同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化工术语上,海峡两岸的译名存在用词繁简的差异,共出现38次,占比5.2%。例如glassy state一词,台湾译为“玻璃B”,大陆译为“玻璃态”。在化工术语的翻译用词上,大陆译名更加简短,台湾译名相对繁杂。

6. 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

黄金莲[5]曾在其论文中提到相较于台湾的译名,大陆译名更加“正式和书面化”,这是由“社会教育”所带来的差异。大陆普通话追求“规范与正式”[6],台湾的书面表达中则口头语更多。例如台湾将glass pipe and fitting译为“玻璃管子及配件”,汉语的“管子”一词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在翻译pit时,大陆译为“凹坑”,台湾则译为“槽,坑”,在汉语中,词组比单个词语的表达更为书面和正式化。由此说明在化工术语译名方面,大陆地区更多采用书面化的表达,台湾地区的译名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三)译法的差异

在翻译科技术语时,多种译法的存在也会导致译名差异。本次研究中的译法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直译与意译的差异、音译与意译的差异以及缩略语的差异。

1. 直译与意译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两岸直译与意译的不同选择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33次。相较于台湾译者,大陆译者更多地采用直译译法。例如,在翻译barometric leg时,大陆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译成“大气腿”,台湾则使用了更加通顺的表达,即采用意译的译法,将其译成“汗堋薄

2. 音译与意译的差异

两岸译者选择音译与意译的不同,共造成了4次的译名差异。其中,大陆音译、台湾意译的差异出现3次;大陆意译、台湾音译出现1次。例如oligoclase一词,大陆采用音译“奥长石”,台湾使用意译“{}L石”。但是在翻译carnauba wax时,大陆使用意译“巴西棕榈蜡”,台湾则使用音译“卡拿巴”。

3. 缩略语的使用

缩略语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科技术语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在本次研究中,缩略语使用的不同导致的化工术语译名差异为2次。例如翻译API hydrometer时,大陆地区直接采用源术语,将其译为“API比重器”,台湾地区则根据其意思,将其译为“美u比重”。

(四) 误译的存在

在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陆或台湾的译名存在误译[7]。例如armature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电枢族”和“电小保但是armatur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a frame that is covered to make a figure”[8],“电枢族”的“族”在《现代汉语词典》[9]中的解释为“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而armature本身并不具有此类含义,因此这属于大陆版本的赘译。在翻译coumaroneindene resin时,台湾译为“苯并呋喃渲”,漏译“indene(茚洌”一词,这也同样属于误译。在译例electrode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电极”[8],但是台湾将其译为“池”,意思存在明显偏差。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的译名中都存在化工术语的误译。

(五) 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差异

谢槿在《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6]一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之、于、其、者、何、亦”等文言词出现频率较高。这种文言词的使用习惯,也影响了台湾化工术语的译名。例如台湾地区将wave propagation译成“波之鞑ァ保将unsoaponified matter译成“未皂化物”,大陆地区相对应的译名分别为“波传播”和“不皂化物”。在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领域,相较大陆译本而言,台湾译本带有更浓的文言色彩。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只出现4次,仅占总频次的0.5%(见表1);由于两岸都有深厚的文言文教育基础,文言文与白话文所造成的译名差异,不会导致两岸认知上的障碍。

二 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原因

(一) 语文政策

在海峡两岸的社会大背景下,“大陆和台湾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语文政策”[6],大陆普通话追求“简化与规范”,台湾国语则“趋繁”。例如,大陆采用简体汉字进行书写,但是台湾仍然沿用繁体汉字,这就导致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在繁简字使用方面的差异。白话文成为的书面语言,台湾则“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6],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文言与白话之别。两岸采用不同的语文政策,并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

(二) 地域文化

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福建省仅有一峡之隔,深受中国南方文化的熏陶。大陆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北方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以大陆地区保有更多的北方文化特色[10]。刘青和温昌斌也提到“大陆普通话具有更多的中原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实践理性色彩,台湾国语则明显表现出南方文化所具有的感性色彩”[11]。因此,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得以彰显。在翻译化工术语时,大陆更偏向于使用概念性的词,台湾则倾向于具体的词。例如,在翻译municipal waste时,大陆地区将其译为“城市垃圾”,台湾则译为“城市U物”。“垃圾”是一个抽象和概念化的词,但是“U物”这个名词则清楚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在理性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大陆译者更倾向于直译的方式;而台湾译者在感性思维的影响下,更多地使用意译。

由于历史原因,且与日本距离较近,交流也较为频繁,台湾地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对台湾国语影响最大的外族语言即为日语,台湾地区因此存在许多的“日源词汇”[6],例如“中古”(旧的)、“次长”(副部长)等。同样,日语词汇的渗透也体现在化工术语领域,例如,台湾将catalyst译为“|媒”,大陆则译为“催化剂”,“|媒”一词正是台湾的日源音译词。

(三) 术语政策

科技交流,日益频繁。术语数量,突飞猛增。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术语应当民族化还是国际化?“术语民族化”就是使术语适应本族语言,创造有本国特色的词汇。“术语国际化”就是使术语随同世界通用的说法,不造本国独用的词汇。“术语民族化”,基本意译,尽量不用音译。一方面,意译术语更容易跟本国词汇格式“归化”,因为只需学习一个新词,并非一种新的词汇格式,因而更加易学、易懂、易记。

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政策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影响较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程度更深,因此更多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即推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例如台湾将carnauba wax音译为“卡拿巴”,大陆意译为“巴西棕榈蜡”。同时,随着祖国大陆1978年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大陆与国际社会积极交流,活跃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之中,正在适度践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创造出一些新词,例如大陆对pyrazolone dye的翻译为“吡唑啉酮染料”,其中的“吡唑啉酮”即为根据源术语发音所创造的汉语新词。这些汉字新词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增加了汉语使用难度。

三 结 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部分译名存在差异,但是只有一词多义以及误译的存在会阻碍两岸在化工领域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前主任路甬祥先生在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作序时提出“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其具体内容为“对于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于新产生的名词,则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避免以后再行对照”,“在两岸专家的及时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和一致,两岸及时公布”[3]。

同时,海峡两岸应该始终坚持“术语民族化”的政策,在“术语民族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体现“术语国际化”的元素。魏向清[12]提出在翻译术语时,既要重视原语术语的内涵,同时也要注重译入语文化中读者的接受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本国语言中的“等价术语”;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崇尚“国际化元素”。因此,在翻译术语时,基于传播原语术语内涵的原则,首先要寻找本国语言中可对应词语,其次,需要借用外来词语时,应在坚持“民族化”的前提下,对术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本国语言的特点,促进“术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3]。海峡两岸应该在坚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中,提升汉语语言民族凝聚力,凸显汉语语言张力,力争汉语国际话语权。

因此,两岸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应在坚持“术语民族化”和“术语国际化”的前提下,按照“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原则,尽早实现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全部对照、订正以及统一,以促进两岸化工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胡兵,徐宝明.省属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2(5):22-24.

[2] 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0.

[3] 周其焕.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对照而努力[J].科技术语研究,2006(1):58-60.

[4] 赵凯华.几个沿用已久但译名不当的物理学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3(1):12-13.

[5] 黄金莲.就两岸科技术语译名差异谈读者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0(2):146-147.

[6] 谢槿.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1.

[7] 范武邱,胡健.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译,2015(4):29-33.

[8] Hornby A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8.

[10] 蒋有经.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J].集美大学学报,2006(3):31-37.

[11] 刘青,温昌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J].中国科技术语,2008(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