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播报稿

新闻播报稿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通稿;现代传播环境;变化;发展趋势

新闻通稿最先运用于新闻通讯社。起初,新闻通讯社将采写到的一些重要新闻,以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需要稿件的媒体,这种统一的稿件就是新闻通稿。经过不断演变,现今政府、企业、社团等组织,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热点问题、危机公关时,自行组织撰写稿件,并主动提供给各类媒体,借助媒体平台统一向社会公众,说明、解释相关情况,阐述观点立场,以统一宣传口径,营造有利于组织的舆论氛围,达到理想的公关效果。在传播条件、传播环境大为不同的今天,新闻通稿或延续原有特点,或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呈现出利弊兼具的特点。

新闻通稿被“重用”

如今,除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外,互联网和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方兴未艾。媒介的多样化使得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更有余地,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接触信息的总量愈加庞大;传播也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向非线性传播转变。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使得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面对海量信息,受众的辨知、识别能力越来越弱,价值信息常被不良信息干扰、埋没、驱逐。一旦危机出现,小道消息、谣言、传言将不胫而走,并被无限放大和传播,极易引发公众猜疑、社会动荡。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各类组织越发倾向在危机发生、调查、善后处理等阶段,向社会和大众权威新闻通稿。如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发生连环爆炸,网络上关于此次爆炸的时间、地点、伤亡、原因等说法不一,甚至偏离事实。抚州市委宣传部在第一时间证实了事件,并作简要介绍。待事件有了初步结果之后,及时向国内新闻通稿。5月27日,新华社罕见地就这一突发事件英文新闻通稿,新华社在通稿中简要介绍了事故发生原因、伤亡人数。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新闻通稿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打消了公众猜疑,正确引导了大众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防止了谣言恶传和大众情绪波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闻通稿被“滥用”

由于新闻通稿在回应关切、引导舆论、还原真相、击破谣言、危机公关、扩大影响和提升形象等方面具有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众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频繁甚至泛滥地新闻通稿。一时间,新闻通稿主体呈多元化,级别呈层次化,主题呈多样化,内容呈同质化,其公信力、权威性大打折扣。部分组织通过权力的干预向其能控制的媒体与新闻事实南辕北辙的通稿,以掩盖事实真相,欺骗公众,掩饰自己失职渎职,维护自身特殊利益。2010年6月1日,某地发生拆迁血案,当地政府新闻通稿,将自己说成无辜,肇事者凶残至极,把血案的责任推到肇事者身上。这很快被新华社《望东方杂志》全盘,之后,当地政府保持惊人的沉默。有时,媒体受到通稿提供单位的利益干扰,将人为策划的“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甚至是有偿新闻作为新闻通稿予以,使新闻通稿丧失中立态度,陷入利益泥潭,误导受众,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新闻通稿被“活用”

新闻通稿理论和实务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耳熟能详,但相对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则相对比较陌生;或者这些组织与媒体未能建立新闻机制;或者即使建立新闻机制,但对新闻通稿何时发、如何发了解甚微,往往会错过最佳时机,影响公关效果。此时,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在组织和媒体间承接互动的媒介成为组织和媒体间的桥梁。经过发展,互联网开始为各类组织提供新闻媒体公关、新闻媒体报道、新闻通稿等服务、咨询与策划活动,形成了各类组织与媒体间互动传播的网络平台,比较典型的有“新闻通稿网”。这一平台的构建帮助传播者(组织)为传媒者(媒体)提供有价值信息,方便媒体采编、。为传媒人降低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信息效率,同时给相关组织省却采写、联系媒体之步骤。是继B2B、B2C电子商务模式之后,开创组织与媒体O2M(Organization To Media)互动传播模式,填补了中国组织与媒体网络互动传播的空白。这一模式的出现,对新闻通稿的专业化发展和速度化采编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闻通稿被“商用”

新闻通稿的这种变化相对于上述第三点表现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商品属性。淘宝、当当、卓越等电子商务网站将时下流行的B2C电子商务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各类商品(含虚拟货币)均能在几大电子商务网站上交易,其中不乏新闻通稿这种刚展露出商品属性的物品。在淘宝网中键入“新闻通稿”,有14个新闻通稿、编辑商家显示出来。通过虚拟业务接触,得知这些、编辑的商家,一般背后拥有一支稳定的写作队伍,或是具有重点院校中文系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是杂志社、报纸等兼职记者编辑,或是从事过网络编辑、公关撰稿和广告文案工作,写作经验较为丰富。、编辑新闻通稿的交易流程和网购无异,不同的只是交易的商品是文字而已。一般情况下,顾客先在线咨询,提出写作要求,说明交稿时间,留下邮箱和电话;然后,拍下相应宝贝并付款给支付宝;商家随即安排专人精心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商家将稿件发至顾客邮箱,并电话通知;之后,“卖家”会根据“买家”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并在后台(邮箱、QQ等)再次“发货”;最后,“买家”在后台确认收货,同意支付宝下款,并进行评价。也许受到传统观念制约,各类组织还不习惯新闻通稿初露端倪的商品属性,编辑业务关注度还不够高,交易量还不够活跃。但这种新的变化昭示的是新闻通稿的产业功能和经济活力,随着各类组织对公共关系越加重视,专业的新闻通稿、编辑业务将会受到更多的欢迎。

20世纪30年代,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全美恐慌。在五种媒体常出组合拳的今天,大众传播效果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通稿展示出的统治力和重要性,初步显露出的商品属性,伴随而至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新闻通稿的作用,就要发挥其优势,削弱其劣势,这需要标本兼治,内外兼合,具体说来从四方面着手:

遵循新闻本质,提高新闻通稿真实度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新闻通稿本质上仍是新闻,必须遵循真实这一根本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一种体现。现代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无明显界限,传播者有可能是受众,受众也有可能是传播者。当突发事件或者危机发生时,受众就是传播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就是信息,网络就是他们信息的平台。如果相关组织以推诿罪责、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借通稿掩盖歪曲事实的真相,无疑是掩耳盗铃之举。在现代信息市场自净之后,必将真假立判,虚假信息便成为欺骗受众知情权的一场闹剧,成为自毁公信力、公共形象的愚蠢之作。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紧急情况、热点问题中的负面情况,各类组织应真诚对待,不加掩饰,确实关系社会稳定的,允许有所“保留”,但绝对不能讲假话。稿件在报道有损组织形象的负面信息的同时,可充分表达组织采取的应急处置行动和组织领导人亲力亲为的务实之举,通过调动各类力量对事态进行科学控制和善后处理,以合理的调查、解释赢得受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修复受损的组织形象,重新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及信赖。

履行把关人职责,确保新闻通稿质量

传播学中,把关人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起着信息审核、过滤作用。从整个社会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新闻信息在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都存在把关人,但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最为重要。新闻通稿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文种,采写、编辑、过程较为严格。因此,采写、编辑、各环节的把关人都应遵循新闻规律,特别注意新闻通稿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措辞是否恰当,要考虑到出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能否起到预期效果。特别要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坚决反对并抵制虚假新闻、“宣传性事件”、“关系稿”、公关新闻和有偿新闻,力求以公正、中立的态度报道事件,还原真相,引导舆论,维护公信力。

强化商品属性,释放新闻通稿活力

有人担忧新闻通稿被赋予商品属性后,会使创作人成为组织的“御用笔杆子”,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许在新闻通稿市场化、产业化的初期,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市场占有率,会盲目迎合客户的需要,出现诸如“有偿新闻”、“关系稿”等违背新闻原则的情况。但是,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有自己的行业规则,有自己的自净能力,有自己的竞争环境。在新闻通稿市场不断成熟、讲究长远效益的环境下,那些违反行业规则,背离新闻规律,投机取巧的新闻通稿必将遭到行业鄙夷和受众唾弃,其自然也就失去了受众和市场。当然,在这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要出台鼓励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政策,放宽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相关权限,激活新闻产品商品属性的活力,力求在政策层面为新闻产品商品属性发展扫清障碍,促进新闻产品的繁荣。

加大教育监督力度,促进新闻通稿健康发展

在新闻通稿传播链中,宣传者是核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系到新闻通稿的写作质量和传播质量。作为宣传者培养摇篮的各大高校或教育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新闻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以及相关传播学知识的传授,要结合西方优秀的新闻思想进行教育,并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例子教学,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提升宣传工作者的新闻综合素养,从源头上提升新闻通稿的质量。同时,要出台专门的、操作性强的新闻法规,对新闻创作、传播过程以及效果等方面层层规范,对各种新闻现象分门别类、概括归纳,以更加细化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更加科学的处理方式,规范新闻通稿在内的各类新闻行为,为打击各种新闻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推进新闻工作的法治化进程。监管方面,新闻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新闻通稿写作、的审核、监督、检查、问责力度,一方面严格限制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新闻通稿,要求新闻通稿单位在时要报监管部门备案;另一方面要建立新闻通稿问责制度,对违背新闻事实,引起公众反感,误导舆论方向,造成极坏影响的新闻通稿作者和者,要追究其责任。

在新闻通稿广泛运用的今天,根本上需要新闻教育者、新闻工作者,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变化,使新闻通稿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商品化,最终将新闻通稿用好、用活。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新闻通稿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W1111)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其对外报道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时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发布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将这方面的经验高度概括为“新闻,旧闻。无闻”六个字。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原则上提倡“压新闻”,等到确有把握再发布;反对“抢新闻”。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新闻作风,必须反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还曾长期受到外交工作的影响。“对外传播与外交”紧密联系,外交部门和涉外事务部门常常强调重视外交工作的要求,忽略新华社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职能和工作方式,严格地规定约束了对外传播实践。这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受到“新闻与外交”关系的困扰,新闻时效性难以保证。直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科学认识到对外传播是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是有别于传统外交的现代公共外交方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新闻传播规律。外交工作的约束减少了,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增多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逐渐转变。

由于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新华社对外报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时效性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很差。当时,新华社在采访、编辑和发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缺乏时效·观念。有一段时间还有人专搞“抗压式”的新闻,压一两个月还能发。不少稿件中,“最近”、“不久前”还相当多。一件事发生了,很少有及时发新闻,然后再连续报道的,总要等事情快处理完了,有了结果才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传播现实挑战的加剧,新华社对外报道日益强调时效性,将其提到前所未所的高度,“抢新闻”逐渐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应该说,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中央领导层的支持,又有来自学界对新闻规律的积极追求,更有来自对外传播业界的大胆摸索实践。

一、加强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80至90年代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时效性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尤其对提高新闻采访与发布环节的时效性至关重要。80年代,新华社以发展为主导,大力夯实基本建设,包括:其一、国际新闻信息采集网大建设。建立了4个海外总分社、3个欧美编辑部和10个国外分社;其二、新闻用户事业大发展。具体落实“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新闻落地”的决策,发展供稿和用户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三、第一次技术飞跃。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质的转变。90年代,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表现为:其一、建成比较完整的世界新闻信息采集网。截至2001年底,建成驻国(境)外分支机构104个,国内分社31个,支社16个,记者站35个;其二、建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到2001年,新华社每天用7种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其三、建成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到2001年6月底,新华社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135个供稿点,新闻信息用户达到13295家,其中海外新闻信息用户4015家。其四、建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在整体通信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西方大通讯社。

二、制定政策: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界开展以业务改革为重点的第一轮新闻改革,包括新华杜改进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许多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1981年11月,在庆祝新华社建社50周年茶话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央书记处讲话,对新闻业务改革提出五点希望“真、短、快、活、强”。其中,“快”就是新闻报道要快发,讲求时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新闻界掀起多写新闻,快些新闻,写好新闻的热潮。新华社在这一热潮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将提高新闻时效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社长穆青在新华社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之一就是提出必须改革国内新闻报道,讲究时效。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把消息发到总社。编辑编急稿时,要注明收到的时间和编好的时间。记者迟发或编辑耽误者要追究责任。1987年7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通讯社联合发出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必须改革我国新闻机构关于国内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经常比外电“慢三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并且提出改进新闻时效的具体意见,主要有:1,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和措施,中央领导同志同外宾的重要谈话。以及各条战线的重大成就,需要公开发表的,都要及时地向国内外作报道,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2,凡有外国记者在场或涉及外国人的重大事件,都应及时报道,并力争发在外国记者前面。3,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外国、港澳地区或海外华侨、华人新闻从业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报道一般不应晚于对方。4,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连续报道,并力争赶在外电、外台之前。5,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6,涉外事件中凡在国内影响不大,而在国际上可能产生影响的,对国内可不作或少作报道;对外则需及时作连续报道,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意见》肯定了新闻业界在业务改革方面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表现出中央改革国内重大新闻对外报道时效性差的极大决心和开放态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199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国内突发事迹对外报道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新闻信誉”,总的对外报道原则是“先发制人”,要求提高时效性。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英语国家分社的英文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体育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发布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发布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政治、外事、经济、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编辑。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3篇

1“新闻主播”名称的诞生背景

克朗凯特的“过分要求”被满足了。美国新闻史上第一个集主持人和编辑主任于一身的新闻主播诞生了。新闻主播不同于现在的主持人,主持人只是单纯的做主持工作,将一段段的节目串联起来。而新闻主播要做的工作更多,策划、编辑、采访、制作、导播、主持等一系列工作大都是由新闻主播负责,不是全部但也会参与其中。目前,就国内现况来讲,读报类节目主持人更趋近于新闻主播的定义。例如《朝闻天下》、《新闻联播》以及各地方台的重要新闻版块等,都是依靠编辑组好的新闻稿或者提字器的提示,运用播音员自身深厚的播音技巧,给受众一种“说新闻”的感觉,和新闻主播的定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编辑记者型新闻主播脱颖而出。现央视新闻主播劳春燕就是其中的一员。劳春燕不愿自己只是一位照本宣书的“读字机”,她定位于自己——真正职业化的新闻人。她曾经就职于东方卫视,主播《东方夜新闻》,她每天都会准时参加该栏目召开的会议,和同事们一起确定当日报道内容,寻找新闻精髓然后深入挖掘,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她有过多年的采访经历,并且担任过制片人,这就使她比一般意义上的播音员有了更多的驾驭节目的自,她可以亲自参与到节目中定选题,和节目嘉宾一起点评时政,将自己的态度观点贯穿节目始终,真正体现了新闻主播的内涵所在。那么新闻主播和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播音员的共同点以及区别是什么呢?共同点就是要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强,这是对新闻播报人员最根本的要求。那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新闻播音员一般是利用自己娴熟的语言技巧把编辑编排好的新闻稿件播报出来,其中缺少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及感知,所以有时候就会流于形式,而感受不到新闻事件的精髓,这样的现象尤其在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新闻播音员身上更加彰显,所以专业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有深度的新闻主播必经的途径,在西方,重量级的新闻主播,他们都是在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岗位摸爬滚打平均20年以上,几乎都是人到中年才走上这一岗位的。新闻主播要具备较高的综合专业素养——也就是我们提及的采编播综合能力。新闻主播要亲自加入到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应该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意识和快速甄别能力,要对时政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敏锐性,更要有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要有把控话题、驾驭节目的能力。新闻主播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传递者,更是节目思想的表达者,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人物。

2新闻主播必备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深入一线采访,要接触到第一手新闻素材,自己动手写稿,写自己挖掘到的新闻,说自己真实的感受。新闻报道要有新闻事实,即所谓的“5W+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主播参与节目采制,了解新闻发展的进程,是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新闻频道在今年春节前夕派出中央电台及电视台数百名编辑、记者、新闻主播奔赴基层展开采访,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等开设《中国之声观察员新春走基层》《新春走基层•春运》《新春走基层•问暖》等专栏,报道将镜头对准老百姓,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新闻主播深入基层,走近百姓,听新闻主播亲自担负或参与新闻稿的撰写,是参加节目制作最有效地途径。写稿要以新闻事实为出发点,如何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稿就非常考验新闻主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新闻事件有准确的认知,在文字上要仔细推敲,既要客观准确报道事实,又不能流于平淡,所以日常生活中加强积累,多看多读多写多感受是我们提高自身文化内涵的不二之法。其次,新闻主播要积极介入到编辑工作中,要有筛选编排节目内容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参与对节目内容可以了然于心,对新闻精髓可以准确挖掘;通过对新闻稿的编辑,可以将一些生僻拗口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使文字语言更接近自己的语言风格,才能播好新闻,收到“言由心生”的效果。播音是新闻主播之根本,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播讲,播说,播颂,评述,对不同的节目形式以及内容,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应对,要谈、访、评、播、说样样在行。谈要能谈出观点,谈出见地,引发受众感情上的共鸣;访要访出事实精髓;评要评述到位,直击要害,切忌不疼不痒;播要播得平易近人,避免拿腔作调;说要说得合情合理,这非常考量新闻主播的语言功力。

3提高新闻主播采编播合一的专业

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途径:

1)加强政策学习,领会宣传精神。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掌控好新闻传播的目的和舆论的导向。

2)参与节目采制,了解节目主题。新闻主播参与节目采制,了解新闻发展的过程,是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之一。笔者在做新闻资讯类节目时也会亲自参加到节目的采制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了解新闻脉络,在主持中把控新闻话题。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编辑;能力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对其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再决定取舍,并加工裁剪、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性强的精神食粮。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一、选稿审稿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服务。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编稿过程中,要严把政治标准和新闻标准,选择新闻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正确地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二是要紧扣主题,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逐步加大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文章,更重要的还是要贴近受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受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突出广播特点的能力。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树立本台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新闻节目设置比较多,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广播新闻编辑除了要根据本台宣传报道计划的要求去筛选稿件外,还要追踪社会热点,把住群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突出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各个节目的特色。

二、改稿的能力

支撑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新闻又称音响新闻。广播的这一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成为自如驾驭它的能手。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作为广播编辑,应当“竖起自己的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呢?

2.1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口语。方便听众收听。

双音节的词有两个音节组成,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单音词。音波短,音感低,加之与双音节词的不易搭配,多数会影响声音的协调和可听性。此外,一些书面语,如“日益”,为了让听众听得清楚,最好改成“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使人一听就清楚。

2.2把文言或半文言的词改成白话。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不舒服。如“分赴各乡、村挂职的50名干部均系自己报名申请……”,在广播稿中,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均系”改为“都是”。这样既好念。也易听。这类词语还有很多,稿子常见的有“数日、故里、致函”等,广播稿中可改为“几天、故乡、写信”。

2.3注意不要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广播里说“他们走近了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听众会产生疑问“走进”?如果改写成“他们走到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就不会造成误解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如果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人们可以观其形而辨其意,但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

2.4尽量不用简称。

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简称从它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其全部意义有一个过程。广播在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简称是否已被大家接受了。那些尚未被听众广泛认可的简称不要在广播里出现,否则听众就会混。

2.5要少用代词。

报刊上的报道,人名、地名等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就行了,而作为广播就不行。因为听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没有听到前面,而且声音的传播是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用了人名或地名,后面就用“他”“该单位”等来代替,就会使听众搞不清楚。所以,广播编辑在编辑时,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2.6注意文字的简练。

空话、套话。不合时宣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吝惜地删掉。

总结: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广播编辑除了应具备上术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更要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出来的稿子自己读了觉得顺畅了,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也才能为广大听众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廖宏成,《试论编辑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5篇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 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新要求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 新闻媒体为适应数字时展发生的主要

变化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2]。

3 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

观念。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6篇

一、平台展示,内容更具可看性。与县级台合办新闻,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搭建这一平台,吉安广播电视台在每周一到周六晚九点这个黄金时间段,每期节目以《纵横吉安》总栏目下设《魅力永丰》《吉水新闻》《庐陵新闻》等子栏目的形式安排两到三个县台的新闻节目,每个县台的播出时长为十分钟左右。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纵横吉安》栏目的整体性,同时又兼顾到各县级台的新闻播出,既有大栏目的统一,又有子栏目的个性,从而使内容更丰富多样,也更具可看性。

同时,主持人在栏目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每一个县(区)台新闻开始(结束)播出时,不是简单地播报“下面我们来看××新闻……”,或“看完××新闻,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而是提前备稿,把各县(区)台文字稿件全部汇总后,提炼出各台新闻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播报,并适当地对一些有份量、有影响的新闻加以自己的观点或评述。这样一来,既真正实现了从“播音员”到“主持人”角色的转变,也让各台新闻有了顺畅自然的衔接,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市台主导,县台各展所长。与各县(区)台合作,需要一个能发挥统筹作用的主体,在《纵横吉安》栏目中主体是吉安市台。以前县(区)台供稿由于彼此缺乏沟通,难免存在选题雷同的现象。比如,3月5日的《纵横吉安》栏目中,永丰台、吉水台和吉安县台都安排播出了学雷锋日的新闻,但场景差不多,同期声采访内容也差不多。对此,节目编辑首先进行对比筛选,只保留了文字和画面质量相对较好的永丰台选送的新闻,而其他两个县则主要安排播出民生、重点工程方面的新闻。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一是避免了同一选题各台重复采制播出造成的“收视疲劳”,二是站在全市的角度和高度来调配稿件,让各县(区)台充分各展所长,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发现本地的亮点、热点上,并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在《纵横吉安》栏目中,市台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上一道“新闻拼盘”,而是从内容上、节目质量上、节目形式上统筹各县台新闻,立足全市看各县,使整期节目既有各地特色,又能反映出全市中心重点工作。

三、业务沟通,市县联动共赢。要实现真正的市县联动,单靠县(区)台供稿和市台统筹选稿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仍旧是下对上的单向联系方式。在办《纵横吉安》过程中,栏目负责部门——吉安广播电视台财经中心更注重与县(区)台的平等合作、业务交流。中心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与各县(区)台面对面沟通交流,共商办好栏目的举措。对县台提供的好的新闻线索,中心派出记者下到基层与其合作完成。编辑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各县新闻稿件进行筛选和必要的再度创作,并且每月下发一期通联小结,总结用稿情况,指出采编播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有些县台新闻稿太长,头条会议新闻有时长达五、六分钟,整个新闻看下来信息量太少,节目编辑就对这类新闻进行重新编辑整合。

通过业务交流沟通,市台听到了更多办好栏目的意见和建议,也掌握了基层更多的好选题、好线索,而县台因为这种平等的合作,采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吉水新闻》曾播出过一条报道白水镇果农王明根种井冈蜜柚发家致富的稿件《种植井冈蜜柚 走上致富之路》,稿件内容比较平,但最后一句话引起了编辑的注意,文中说王明根为了推销自己的柚子,不仅注册了商标,还用上了印有自己头像的包装箱。编辑觉得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新闻点,于是联系吉水台的记者,再次到白水垦殖场采访了王明根,并采写出《老王和他的“老王”牌蜜柚》一稿,着重报道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商标保护意识,这一新闻后来在省台新闻节目中播出。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闻播音教学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引言

新闻播音员是新闻节目的标志和符号,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沟通政府和群众的重任。新闻播音员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传播效果的优劣。

“‘用事实说话,以新感人’简略的概括了新闻播音的特点,换个角度说,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叙事要清楚;(二)新鲜感要强”。[1]

在实现这两项基本要求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体会到新闻播报语言的有声表达特色――朴实无华、准确清晰、简洁明快、平稳顺畅。因此,在课堂中的所有技能训练都应围绕这些特色的落实和基本要求的实现而进行,而与以上有声特色相违的有声语言也就是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身心放松是新闻播音自如表达的基础

良好的新闻播报状态,是每一位新闻播音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决定了播音员面对话筒时能够轻松自如地表达。

控制过紧在初学者的教学中是常见问题之一,这往往是初学者的紧张心理导致的。紧张导致的控制过紧主要体现在:呼吸控制过紧、口腔控制过紧和喉部控制过紧。

解决控制过紧的问题,要做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放松,并且使心理、生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从心理上,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避免急于求成,这两种心理都会造成紧张的播报状态。而要避免内心的紧张就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思考,使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体裁;在开始播报之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使自己在播报时做到心中有数。

生理上,首先要加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心跳放慢、呼吸均匀,但要注意,“放松”不能“过松”,“松弛”不等于“松懈”。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紧张与放松都是整体状态,一旦控制过紧,就会导致呼吸、口腔、喉部同时紧张;而放松下来,三者也是同步的。

三、表达的体验技巧是新闻播音真实新鲜的关键

所谓表达的体验技巧就是播音员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是指播音员对语言内容进行具体感受的深化,是指播音员由语言内容引发的思想感情从积聚到迸发的状态,是指播音员的思想感情随着语言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状态”。[2]不同的文学体裁需要我们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新闻播音中要体现出的真实、新鲜的特点,就需要我们运用表达的体验技巧来达到。下面就是在新闻播音教学表达的体验技巧运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态度不鲜明

新闻是准确的、客观的,但这并不等同于新闻就是没有任何态度的盲目客观。“现实事物对人总是具有一定的这样或那样的意义。因此,人对这些事物就报有一定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3]所以,新闻播报不仅需要有态度,而且鲜明的态度正是新闻播报有声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初学者往往不敢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担心鲜明的态度会使自己的播报缺少“新闻味”。其实这恰恰是对新闻这种体裁的理解不深刻而导致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闻播报中“真实的态度”也正是新闻“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缺乏新鲜感

“以新感人”是构成新闻播音特点的重要因素。“从播音创作的角度讲,新鲜感可以这样概括:把刚刚在事件发生现场的所见所闻迅速地报告给听众的迫切感”。[4]其实,通过上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需要充分调动内在感受,使用表达的体验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和对象感。

初学者的问题常常是不能准确地抓到新闻稿件中的“新鲜”之处,但为了保证新闻播报的积极状态而故作“新鲜状”。这就需要我们做足备稿的工作,联系背景和相关报道分析出稿件“新”在何处,深度挖掘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价值。其实,分析的过程既是准确把握“新鲜”之处的过程,更是激发新闻播音员产生新鲜感的过程。这不但能使新闻播报因“新鲜”而感染受众,而且能使播音员在长期工作中始终充满激情。

(三)身份定位不准确

身份定位不准确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新闻播音员对自己的职责任务不明确造成的。而初学者中所出现的这种问题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自信不足,表现为战战兢兢,不敢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态度大胆地表达出来,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够胜任;而另一种是不明晰新闻的分量,表达过于随意,而失掉了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解决这样的问题仅仅依靠对稿件的挖掘和理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具有成熟、自信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在初识新闻时对新闻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稿件,让学生在针对性的训练中找到自信,端正态度,成长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播音员。

四、表达的体现技巧是新闻播音清晰精准的保证

表达的体现技巧是指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虽然表达的体现技巧的操作性较强,但如果不从新闻稿件内容出发,就会给人不知所云、刻板生硬的感觉。所以,深刻理解稿件,正确使用表达的体现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播音既清晰准确又清新自然。下面就是在新闻播音教学表达的体现技巧运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停连混乱

优秀的新闻播音员在播读稿件时,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可以呈现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初学者在新闻稿件有声语言表达中的停连往往局限于稿件的标点符号,如果全部按文稿标点机械地使用停顿,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新闻播音有声语言的停连有时是呼吸的生理需要,有时是表情达意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句子过长,内容较多,不可能一口气读下来,需要换气而停顿。表情达意的需要则应根据内容决定,每段话都有不同的层次和语意,应在充分理解稿件内涵的基础上,划分句群与层次,通过停顿时间长短的处理反映出语句间的内在关系。

(二)重音过多

初学者对于新闻播报语言表达理解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新闻的所有信息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信息都舍不得放开,但不“舍”就不能“得”,最后导致新闻播报重音过多,也就完全埋没了主要重音,使新闻稿件的表达不准确、不清晰。

重音的表达应遵循高低强弱的原则。在强调重音时“欲高先低,欲强先弱”,次重音和非重音相对放低音调或减弱语气,形成高低强弱的对比来强调主要重音,重音还可以通过语速的快慢、停连来表达。将次重音和非重音快速带过,主要重音则用慢或延长音节将其突出,并且可以在重音的前后运用停顿和连接来表达稿件。

(三)固定语调

音高、音强、音长、节奏都是语调的要素,利用这些要素产生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能够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更具感染力。播音员的播讲态度和感彩,以及语句间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括等逻辑联系都是通过语调来体现。新闻播音的语调并非四平八稳,毫无变化,但初学者往往为避免出差错,而采用停顿多,连接少,重音多,语速均匀的语势,每句话都一个语调,显得单一乏味,毫无吸引力。

要克服固定腔调,第一,透彻地理解稿件内容是关键。播音时避免语言与思维脱节,播讲目的时刻明确清晰。第二,要加强用气发声、吐字共鸣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丰富语言表现力,多方面锤炼语言表达技巧和精妙的语感,提高语言感受力和驾驭力,使语言声音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四)语流中调值不到位

新闻播音中的调值不到位,并非体现为单字和双音节词的调值不到位,而是新闻稿件的整体表达时,不能把握好调值的相对音高。在新闻播报中“为凸显语句的重音,明确语句目的,常常不能把所有音节都处理在同一个5度之内。要处理好新闻播音的调值音高变化,只有把握一定规格,打好基础,才能配合音强、音长、音色等的变化及其他表达技巧,突出语句重音,准确表达语句目的”。[5]

要把握好调值的相对音高,需要能够自如地在几个5度之间相互转换。这样既能够保证调值的准确,又能够准确表达语意。

(五)盲目追求语速

大多数初学者对新闻语速的概念就是“快”,所以为了让自己的语速接近概念中的语速,就拼命加快语速而不讲究任何方式方法。结果导致语言表达时吐字含混、语速过快,语音相近的字分辨不清,而产生疑问或歧义。

为了加大单位信息量,适当提高语速是当今每一位新闻播音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但这种提速不是盲目地缩短音节长度,我们应该在一定的限度下讲究提速的技巧。提速不应以牺牲字音和语意为代价,而应该在表达的停顿处做文章。首先,要多连少停,尽可能用语气的转换来鲜明语意、区分层次;其次,可以在非重音,也就是语流的波谷处大胆带过,而在重音的位置加重强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时间。

五、结语

身心的放松和表达的体验技巧、表达的体现技巧的正确运用并非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三者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新闻播音在真实准确的同时具有美感和生命力。新闻播音员应把提高的起点放在有声语言的表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以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过硬的语言表达功力播报经得起推敲的、大众欣赏的、有品质有魅力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毕征.播音文体业务理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

新闻播报稿范文第8篇

自己多年的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实践,简单分析做好县级台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县级 电视新闻 编辑

电视新闻编辑是以电视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传播给观众。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对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新闻编辑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新闻队伍。县电视台编辑由于区域、人力、设备等制约,新闻编辑工作有着一定个性。本人通过多年的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实践,深深体会到,当好一个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有较高的理论、政治水平

同志说过:“要政治家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编辑必须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从新闻编辑工作的任务来看,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是选稿、改稿、组合、编排。如果一个新闻编辑不了解党在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党的工作意图,又凭什么标准去选题、改稿、定选择头条呢?在头条的认定、会议报道的改革、有效信息量的增大上都离不开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而要真正使新闻直屋舆论先导作用,新闻编辑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人民之福,错误的舆论导向是党和人民之祸。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既要传达上级的政令,又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县级台新闻编辑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当前在想什么,社会的热点为、难点问题是什么;抓住这些百姓关心的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用党的政策为百姓解疑释惑,把群众的心统一到大局上来,充分利用电视这种媒体,架起党和群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

电视是以“视觉”为主,视、听同步,声画合一,再现客观现实最形象、最生动的声像艺术。电视与报纸、广播媒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

因此,新闻编辑要具备多方面的业务能力,县级电视台于人力资源缺乏,编辑大多一职多能:

第一,组织协调工作,除了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及本系统各个环节打交道,新闻编辑还要担当参与新闻的策划、组织和安排任务。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同时要与记者、通讯员开成鱼水关系,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务好,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教材学习,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

第二,熟悉采访工作。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底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还要会使用拍摄素材的机器设备,并掌握一定技巧。因为电视编辑工作必须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不辞一知半解,就很难捕捉到精彩的图像内容,也很难编辑好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稿件。

第三,掌握编排技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稿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对自己所负责的每一条新闻内容进行加工,有些重要内容,还必须写好编前或编后话,配发评论等。但在一些县级电视台,编辑往往是将一线记者的稿件简单地处理罗列起来而已,不注重自身作用的发挥,使得一些节目没有主线,没有旗帜,没有引导力,只是简单的信息报告。编辑要处理好各种稿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是成片的制作。县级电视台新闻一般配采取先录制、后播出的形式。录播节目,编辑参与录制合成工作,会使用各种编辑设备,对新闻画面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组合,将画面、解说、音响效果与同期声有机合成,以及字幕、图表的运用等,并负责将完成还审听、送播,确保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

第四,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编辑每天都要把记者、通讯员不成熟的或者半成品的稿件加工成成品播出,产的辛勤劳动凝聚在别人的作品之中,从来不表现个人的名利,然而承担责任的却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他们是无名英雄,事业也要求他们具有这种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自我修养。思想修养的另一方面是要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宏观世界是考验新闻编辑是否成熟的一块试金石。新闻编辑担负着把关的重任,编什么,不编什么,先编什么,后编什么,都必须坚持党性,坚持真理,是以传播真理为原则,要按中央的政策和口径把关,对于群众的呼声要敢于支持,不怕打击报复。同时编稿要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在稿件的取舍上,稿件位置的安排上,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唯上级,不分亲疏,不重名气,更不允许以稿谋私。拿发稿做交易、得回扣等。另外每天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和播出,其时间无以秒计,因而在内容排列的技术操作上新闻编辑都应一丝不苟,马虎不得,否则影响极大。对一名新闻编辑来说,应保持求真务实、求新求快的工作作风。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生命。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一般配性的动态报道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实践活动报道少;浮在面上的报道多,紧贴生活、紧贴实际的报道少,每组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其它类的新闻很少。而处理好这类报道,重任就落在新闻编辑的身上。新闻编辑要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最有新闻价值,二是要在文字上下功夫,三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如每年的“两会”新闻。我们的镜头不单对准会场内,当涉及到各行各业大好形势的内容时,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场外的工、农、企等行业改革的现场,解决了过去那种会议报道围看着人头转的现象。四是头条新闻的选择不应该按官大官小去编排,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也要编入头条。五是在按主次编排节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对比编排,两种典型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贡献了导向意识。六是要注意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做到有的放矢。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

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