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牧童归去横牛背

牧童归去横牛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1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2、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赏析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2篇

1、村晚作者是南宋诗人雷震。籍贯、生平事迹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全诗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来源:文章屋网 )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3篇

1.边读边想,让学生在脑子里构织一幅图画。这首诗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写人记事。碧绿的水草和落日的余辉在池水中交融,诗中的景致与色彩和谐搭配。在这美丽如画的村晚,放牛归来的牧童渐渐走进画面:一个顽皮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曲子虽然没有调,完全是随意吹出来的,但小家伙神态专注、投入。这幅生动的牧童短笛图,有人物,有性格,有音乐,充满了儿童生活情趣。写好有关这首诗的作文,可以提高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能力及通过人物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2.抓住诗中的动词分析、想象,写好景物。

(1)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写近景。两个“满”字,一个写草,一个写水,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写出它们的特点。

(2)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写远景。“衔”与“浸”两个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要学生好好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再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写才能抓住特点,让这幅景动起来。

3.通过人物的动作,想象并写出人物的特点。

(1)第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写牧童骑牛的姿势。“横骑”是怎样骑?就让学生用凳子试一试,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牧童的什么特点?

(2)第四句“短笛无腔信口吹”,写牧笛吹出的声音。牧童为什么会“信口吹”出不成调的笛声?这不成调的笛声是怎样的?从笛声中,你感觉到牧童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吹笛子的小牧童什么特点?

4.写话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牧童,读一读,再设身处地想一想。

在“读经典学作文”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跨越时空,驱遣想象。时间是一维的,以目前的时间为参照,它可以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但作为想象,我们不妨用时间交错的手法打开思路。比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你生活在唐代,是《从军行》中的一名将军,想象军队是怎样突围的,感受一下几千人马浴血奋战的惨烈场面也未尝不可。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4篇

日常的教学,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用上多媒体。对于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通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用“对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帮孩子构建他们内心美的天地。

广义上,“对话”的含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和儿童时刻在进行“对话”。然而,在著名物理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看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在《论对话》中提出:对话是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旨在探索对话中人们的思维作用方式。戴维·伯姆提倡的“对话”,从字面上讲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许多人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一、说“画”——看到的说出来

通常,教完一首诗,要求孩子为这首诗画一幅画,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是一种很巧的方法,从画中可以读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但孩子的绘画水平毕竟有限,涂鸦之余,很想给孩子另一种美的体验。于是,说“画”的念头应运而生。说“画”是指当你读完这首诗时,说一说你会画些什么来表现这首诗呢?以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四年级)教学片段为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实录:

背景:整首诗意思学完了。

师: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村晚图》呢?

生:我会画一座宁静的村庄,远方有连绵起伏的山,近处有树,有桥,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

生:不,我会在牧童的家门口画上牧童的母亲,正凝视着前方,等待牧童的归来。

生:老师,我还想在《村晚图》上画一群小鱼儿,用小鱼儿快活地游,表现牧童很高兴。

(响起了掌声。)

生:刚才大家说的,使我想起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因此,我在夕阳旁添上一群小小的鸟。

(太好了!)

从这段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的痕迹。教师仅仅提问:如果你是画家,准备怎样画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然而,正是这一提问,使擅长形象思维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毕竟,“说画”比“画画”更容易些,儿童一边说一边想着画面。同时,其他孩子聆听,互相启发,思维彼此撞击,会产生更多的灵感。其他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常常借助语句,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心中的图画,给孩子更多美的体验。

二、猜“乐”——听到的说出来

再看一则教学实录片段:(《如梦令》六年级学生)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词一直以“凄凄惨惨戚戚”著称,怎么理解李清照早期作品的欢快、清新、自然呢?教室里的插座已经坏了,音乐指望不上,老师的语言已经描绘得够多了,怎么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呢?我突然想起前几日看的一则教学案例。我们没有音乐,就想象吧!

师:“同学们,如果让我们为这首词配乐,你们说该配什么音乐呢?舒缓?激荡?低沉?活泼?”

“活泼!”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整首词表现李清照轻松的心情。”

师点点头:“如果选择乐器,你会选择什么乐器?”

“二胡!”一生很快地回答。

“不行!二胡表现的是悲伤的心情。”另一名学生马上反对。

沉默片刻,一名同学轻轻地说:“还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好吧?毕竟是宋词嘛。”

“琵琶!”“古筝!”孩子们忍不住叫起来。

很妙的互相启发,我们就在想象的音乐中“配乐朗读”吧。

一遍遍的诵读,一个个沉浸在自己的乐曲中,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因为,音乐在他们心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5篇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深刻的印记,关于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古诗词好句2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人间岁月堂堂去。——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今年春浅腊侵年。——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古诗词好句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芳草年年惹恨幽。——石延年《燕归梁·春愁》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古诗词好句4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涂《春夕》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韩疁《高阳台·除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藩《端午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古诗词好句5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杜甫《赠李白》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王沂孙《齐天乐·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风雨》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適《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对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为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音乐欣赏 情感 感受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多采用结构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偏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等的感性认识的要求并不是很多,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怎样改进,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呢,为此,提出以下几条自己的想法: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感受和体验是欣赏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但是感受和体验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讨论、联想和想象.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样可以在音乐实践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1.表演法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一直都蕴涵着情感和创造的因素。一般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表演是二度创造,欣赏是三度创造。表演是发展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表达情感的过程。它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较佳途径。

2.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情感抒发的一个平台,虽然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在集体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联想和想象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这些联想和想象实际上都是情感体验的表现。

二、在中国音乐欣赏教学中用文化升华音乐

音乐是有文化界定的,通过文化升华音乐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的:“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1.重视中国传统诗、画、乐统一的审美建构

中国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诗、画、乐的统一,连接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就是审美意境。

例如古曲《渔舟唱晚》。它的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在这里音乐与诗歌的意境完美的结合,相辅相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丰富音乐的想象。这种诗、画、乐三结合的艺术形式升华了学生的人格内涵。

再如歌曲《满江红》,是根据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诗谱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调,唱出了这位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一片忠心。以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可以很容易的激发同学们的共鸣。

2.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音乐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欣赏着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在选材上要选择那些有艺术价值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除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材料。

例如,我们在欣赏外国歌剧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向学生简要介绍歌剧发展的历史。作品家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然后再介绍要欣赏的歌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该部歌剧的故事情节,著名的唱段。经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同学们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这样可以增强欣赏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学会通过文化阐释音乐

什么是音乐的阐释?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其中既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也有对音乐深层的文化思考,阐释音乐首先要学会思考,再加以阐释。对音乐的阐释既要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

我们以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首先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听到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欢快的第二主题旋律,感受到音乐清新、优美的情感,或是联想到优美的田园景色和天真的牧童形象。

在作家刘心武欣赏完《牧童短笛》之后是这样阐释音乐的:

“听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总有如诗如画的联想。我猜贺绿汀创作此曲,既有江南水乡的儿时回忆涌动心头,也有千人从生活中炼出的诗句丰沛着灵感。宋人雷震诗曰:‘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次。’钢琴曲便是此时的乐化。………”刘心武把音乐的感受同中国古诗和绘画的意境联系起来,深化了对音乐的理解,把欣赏音乐阐释成是一次“灵魂的温泉浴”。虽然学生的理解不会有大师的深刻,但都会从音乐中得到了感悟并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的艺术欣赏课在继承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授课以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由喜爱而主动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跃跃 新版《音乐教学论》 湖南文艺出版社

牧童归去横牛背范文第7篇

一、结合诗句来品析

例1:阅读徐元杰《湖上》,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009年陕西省中考题)

湖 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答题分析: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古人讲究炼字,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体现古代诗人的推敲和锤炼功夫。

“花开红树乱莺啼”中的“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引发读者的想象,展现莺鸟穿梭林间、上下飞舞的热闹景象。从听觉角度写,却能调动视觉,并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诗的意境耐人寻味。因此,在品析词语时,不能就字论字,应该把字词还原到诗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从而把握该词语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情感,烘托着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穿梭林间、上下飞舞的动态。

例2:阅读李商隐的《端居》,思考: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了“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答题分析:答这类带有比较性质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能含糊其词。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作者所用的词语和想替换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参考答案:“敌”字更好。“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

二、结合修辞来品味

例3:阅读《秋日行村路》,三、四句“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011年义乌中考题)

秋日行村路(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答题分析:“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清朝纪晓岚评价其诗无俗韵。陆游《水亭》有“一路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之句。钱钟书先生评价乐雷发之句“比陆游的新鲜具体,主诗也就愈有精彩”。诗句中的“伴”,指“陪伴,相依相伴”。红蜻蛉伴绿螳螂,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清新可爱、和美融洽的氛围里,让人读之而心动,顿生喜爱之情。作者能写出如此清新、和谐、融洽的情景,正是他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田园生活精神的外现。

解答此题,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如果诗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答题时要结合修辞来谈。因此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这样,在具体做题时,才能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表现了作者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追求。

例4:阅读《村晚》,诗中的“衔”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村 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答题分析:“山衔落日浸寒漪”的“衔”字,将山拟人化,描写出太阳正要落山的情景,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使山似乎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

参考答案:“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景象。

三、结合表现手法来鉴赏

例5:阅读郑谷的《菊》,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答题分析:赏析句子,不仅要注意作者用词的巧妙,结合修辞来分析,还要联系表现手法来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学生们应该注意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具体做题时,就能准确分析,灵活运用。“由来不羡瓦松高”中的“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不慕高位品质。

例6:阅读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分析本诗三、四句的写作特色。

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