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永诗词

柳永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柳永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柳永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写作缘由;意境赏析;教学方式;诗歌主旨

近来,笔者观摩了一节以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为课题的公开课。课中,教者要求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逐句翻译的方法,揣摩词人融入词中的情感,并进而赏析词作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很明显,在教学理念上,教者的诗词教学以翻译为切入点,并以此为诗词内容理解的重心。事实上,从平时的大量课例来看,不少语文教师是这种做法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践行者。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多限于字面含义,继而对词人情感的解析也多浮于浅表层面。例如,对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赏析,不少学生对其直接翻译“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为伤心之事就是离别,又哪能经受得了这萧瑟凄冷的清秋季节?”由此,学生得出结论:词人抒发的情感是离愁别绪。很明显,学生对诗词的把握是走了“捷径”,仅满足于对语句的翻译。但穿过这个“捷径”的代价也很明显,学生并没有从路途中观赏到隐匿于词作丰茂枝叶下的繁花,对于词作的意境领悟不足,对于词人借以抒发的情感分析不够细腻和全面。

从日常教学以及学生习题作答情况来看,以上所述问题可谓通病。我认为应从诗歌创作发生的源头和文本的深层解析两个角度,突破“译”的局限,借助“悟”的方式,全面而准确地赏鉴词作。

一、解析事件,明了创作缘由

俗话说,有因才有果,一切皆是因果,没有偶然和巧合的事。对于诗人而言,他也不会进行无病式的诗词创作。为此,在学生不太知情的情况下,教者自身必须先行明了事件在诗词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继而引导学生细加解析这些事件。

首先谈外显的事件。只要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即使是运用翻译的方式,学生也可以轻易判断出作者情感的类型及情感取向,进而分析出具体的情感。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做到的,但大多又仅仅局限于此,总给人以解析得浮光掠影之感。

除此之外还有内隐的事件。从创作心理学来看,诗人的创作都有动因,它包括内部根本和外在诱因两个部分。正因如此,诗词呈现的情感往往具有内蕴和多元的特点。因其内蕴,仅靠对诗词的翻译,难以深入而全面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如前文所述,学生最多从翻译中把握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愁绪,至于其深层的情感,学生们往往是无法透彻领悟的。与此相关的是,因其多元,仅靠字面的翻译,学生也很难从这首词作中解析出柳永更多的情感。

对作者创作根本动因的探求,应该成为学生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就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而言,柳永的创作也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这首词写作于词人离开北宋都城汴京之时,在此之前,词人一直处于仕途失意之中。对于一个志在有为的士子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人生打击。在此情境中,恋人在郊外为他送行这一行动直接诱发了词人情感的喷薄而出。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有着“男子作闺音”的独特传统。就这首词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明晰柳永政治失意的基础上,对词人生发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产生全新的理解。这里经由与恋人的不舍与离别,融入其个人的政治遭遇,自然生发对当政者的政治依恋,就像恋人对他的依恋一样。当产生这种认识时,对诗歌的解析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了。

二、赏析意境,揣摩词人心境

诗歌的最大魅力应在于意境的营设与领悟,但翻译式解析无疑使其丧失了韵味,也成为学生疏远诗歌、不能从中汲取营养的重要缘由。在由表及里地解析诗歌事件的基础上,教者很有必要,也很需要用心地帮助学生融入诗歌,合乎意境,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首先,引导学生张开思维之羽翼驰骋诗歌海洋。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必须跨越翻译的藩篱,进入诗歌灵动的世界,想象是学生必须倚仗的“法宝”。可以讲,不少学生拘泥于现实的存在,他们难以将现实之物与意念之物有机关联起来。即如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赏析,学生们习惯于将其理解为前路之遥远,云雾之缭绕。此时,教者需要帮助学生将“烟波”与“暮霭”对应为比喻之物,想象为充满曲折和众多变数的个人前程。如此,诗歌的境界顿出,韵味骤生,魅力无限。

其次,学生需具备共情意识。诗歌的解读本来就是一种情感碰撞的过程,需要读者由语言融入诗境,由诗境揣摩作者外显和内隐的情感。例如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赏析,学生需要进入离别的情境,需要领会词人与恋人彼此不舍与珍惜的情感,需要剖析出词人少有人懂而又与懂他之人离别的痛楚。只有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词作的真意与深意才会真正显现。

三、全盘领悟,掌握创作主旨

诗歌虽然简短,但它全然是个整体。既然是整体,就需要站在全诗的高度,全盘领悟词作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的创作主旨。

就柳永的这首词而言,教者需要站在阔大的背景下,在大脑里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明晰事件的缘起――仕途失意,被迫离开京城。带着这样的心境,在凄凉急促的秋蝉鸣叫声中,急雨骤停的傍晚,恋人为柳永送别。在这种倍加让人感动而珍惜的时刻,词人珍惜恋人的挚诚情谊,感叹船夫不解风情的催促,反思自身在京都的种种坎坷遭遇,进而迸发无尽的愁思。他想象自身在酒醒之时的情境,“杨柳岸晓风残月”,自己孤身一人,无人相识,也无从认知所在何处,充分表白他对前途的迷惘与困惑。于是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这竭尽心力的表达中,词人恰当表白了自己的一腔哀怨之情:不管自身怎样表达对统治阶层的忠诚之心,但是又有什么人接受自己的表白呢?于是,在这满腔哀怨之中,哀无人理会,但怨有学生的领会,学生对词作的理解也自然超越对离别的认知,进而升华至对政治“分手”的深层认知。在此基础上,词人的创作主旨自然显现。

诗词赏鉴是一大难点,但只要掌握方法,一切皆有可能。笔者建议教者引导学生以事件的起因及词作发展的动因,以想象的方法融入诗歌意境,突破翻译的局限,以心灵的感悟为宗旨,以诗词的整体赏鉴为出发点,全面而透彻地把握住作者的创作主旨。

参考文献:

柳永诗词范文第2篇

横店一中202 高睿 指导老师 沈春萍

玉指行,一曲将尽,纤纤玉手,弹断,兰花般人生,为你,沾湿了多少两宋青布衫

-------题记

多少年来,一直向往着历史哪片诗词并发的芳草地。当李清照带着“人比黄花瘦”的容颜向我走来;当岳飞的《满江红》让我热血沸腾。内心仿佛荡起阵阵激流,宋词那古老沧桑的灵魂,已融入了我的生命。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何尝不是一种豪迈的洒脱。

张潮在《幽梦里》曾吟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我用心咀嚼这或喜或悲或婉转缠绵,或雄浑激壮的词魂,在默默的倾听中,去品味那悠悠的词魂。以便让我内心的血脉奔腾得更加畅跃。

喜欢宋词,是喜欢它那明快的韵律。蒋捷的“何月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金字香烧,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再如李煜“春红谢了太匆匆。”读起来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字字隽永,句句铿锵,绕耳不绝。

似水柔情便又成了宋词的另一个代名词,才子柳永的《雨霖铃》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因触怒龙颜,被迫离乡,登舟弥留之际,回望中,昔日繁华的都城,让他心碎,无奈何,任凭肝肠寸断,行舟远去,柳永的身影消失在苍茫历史中,但他留下的每一句词,都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含蓄缠绵之余,更不免豪放派的雄浑壮阔与沉郁苍凉。从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到时彦的“胡马嘶风,汉旗翻雪”;从东坡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铮铮铁骨,字字珠玑。让每个人倍增一腔热血,让人倍感一份爱国之心。黄沙狂风吹散了历史的沙尘,却让宋词让古老的精华越发年青。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

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

柳永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思考;诗歌

一、以文本为依据,探究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所选八首词分别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文学大家的代表作,涵盖豪放、婉约两派。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诗词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的差异,反映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也就自然有不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柳永擅长以纤细婉转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常常将自己的羁旅情愁和仕途坎坷融入词中;李清照屡经国家之难,她的词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变化和内心的真切感受;苏轼虽屡次遭贬,却依然达观豪迈,诗词中表现的是一种超然的情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负”,但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可是他的词没有低沉之势,始终洋溢着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能够透过表层的描绘,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去探究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达到情感的体悟与作者心绪的融合,获得心灵上美的感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语文教学的本真。

二、以文为媒,陶冶学生的情怀

本单元所选八首词,不论是豪放派的代表,还是婉约派的杰作,作者都能用匠心独运的手法,精巧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涛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以生花妙笔给读者描绘出一幅荡人心魄的壮美的画面,展现出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介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文,深刻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将来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既学习了诗歌的内容,又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体会诗情,感悟人生的道理,最终达到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柳永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诗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中国人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诗词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在高考语文方面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民族归属感的、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

一、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形象,掺杂着诗人的主观思想。诗词的创作具有目的性,诗词通过意象向读者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人的主观思想是随性的,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在诗词的鉴赏中,把握意象能较好的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意象教学的开展

1.创设情境,感知意象的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客观事物异化后的艺术形象,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意象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在诗词中的作用。如时,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可通过多媒体为展示学生播放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者动画,配以古典音乐。“寒蝉”的鸣叫声,暮色之下的“长亭”迷蒙的“烟波”为学生营造一个凄冷、寂静的场景,让学生到诗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调动学生的感感,提高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清冷的美、大气磅礴的美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2.找意象,寻找意象之间的联系

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对意象进行重点表述尤为重要,同时对意象的理解也是学生考试答题的关键点。鉴赏诗词首先要找意象,意象多为名词且凝练、含义丰富。在一首诗或者词里,通常都会存在几个意象,但是意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学生找到意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如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黄昏”、“西风”、“黄花”都给人一种阴沉、忧愁的感觉,因为诗人的心境问题,诗人眼中看到的都是会勾起其忧愁的事物。从“薄雾”到诗人自比即将凋零的“黄花”,情感色彩渐浓,说明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日益加重。通过对意象之间联系的把握,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感知整首诗词的感情基调。

3.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意象归纳,点面结合

多数意象不是单一固定地表达一种意思,而是存在丰富的内涵,于学生较难把握。如“杨柳”多为惜别之意,但是“月亮”却有冷寂、高洁、美丽等多种意思。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归类,增强意象的积累。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可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意象知识进行理解,这是由到面到点。可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诗人的诗歌意象进行把握,这是由点到面。如李白的性格豪迈,其诗词的意象大多为积极向上、大气、不拘小节的形象;柳永多为细腻、感怀之作,其诗词意象大多为冷清、孤寂的形象。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

5.合作探究,提高对意象学习的兴趣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意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找意象、解析意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在讨论中扩展解题的思路,学到其他人有效的解题思路,扩展思维。意象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诗词里的人物,根据其理解的诗词意思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诗词讲述的故事。如柳永的“雨霖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进行联想并展示。通过分角色扮演展示诗词故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三、讨论

诗词鉴赏是对高中生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意象教学,提高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能力。在进行意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同时,进行意象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式寻找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意思。新课改下,意象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被赋予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将诗词文化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高尚华.论诗歌形象的鉴赏[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3]赵美欢.中学语文诗歌意象教学之我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柳永诗词范文第5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本文将从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三个方面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其语言凝练精妙,韵律优美动人,哲理深邃隽永,意境深远含蓄,富有抒情性、跳跃性、节奏性和思想性,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过去教师往往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含义,掌握一些考试要点,一味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虽然收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失去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吟诵中,才能深刻感受诗的韵味、领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炼字遣词造句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造句,字字珠玑。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根据诗词特点,比较辨析、揣摩推敲,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感受语言美,进而把握诗的意蕴。比如,学清照的《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和“将息”、“怎生”、“次第”、“了得”双声词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浓浓的愁情,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音画合一上。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均极富画面美,使古诗词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细腻而丰厚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深入的思索。古诗词中美的意境往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将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一文,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暮霭等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情景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见声,进而感受形象内蕴,把握诗意,体悟诗情,领略诗歌魅力。

三、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往往渗透着诗人浓厚的深思和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意蕴深远,情思隽永。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旷达的胸襟以及进取的精神。又如,李白《蜀道难》一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对国事的忧思关切之情。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以悲切凄凉的“有声之秋”起笔,以“无声之秋”贯穿全文,应和着悲欣交集的人生,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借此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涵,把握深刻意蕴,进而领悟古诗词的思想美和哲理美。

总之,古典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鼓励学生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启发学生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仇华东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继辉.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意义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柳永诗词范文第6篇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柳永诗词范文第7篇

联想当年那场考试,为什么马蹄画卷能被认可,就是皇帝喜欢吹毛求疵,刻意追求诗意。据说,宋徽宗本人对画意要求很严,也很科学,如孔雀升墩,先落哪只脚都有讲究;但对《瑞鹤图》一画却不甚了了,可见皇帝也并非事事皆知。然而,就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想要曲尽其妙,却也很难。因为那时候没有西画的某些技法可以借鉴,表现某些场景如风霜雨露之类,就会受到限制。雪晴之后的雪景尚可表现,飘雪之际则难以再现;而直接表现风雨则更难了,只能靠意会。表现风雨的,有据传为李椿所作《牧牛图》,但效果颇为勉强。所以就绘画艺术而言,因为受到一定限制,画面比诗句更难于表达理想意境。对于某些绘画题材,只有突破传统技法的界限,才能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然而,表现如此理想意境,必须是既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又要技艺娴熟而勇于创新——这样的艺术家要等到20世纪才能出现。

笔者认为,要说傅抱石先生是“画中李太白”,恰如其分。李白的诗,浪漫、洒脱、豪迈,堪比傅抱石画意。且两人都嗜酒如命,李太白无酒不成诗;抱石翁则无酒不能成画。1959年,正是共和国10周年之际,也是国内经济最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尤为缺乏。因肴中无酒,承担绘制人民大会堂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任务的傅抱石先生便没了精神头儿,作画也少了灵感。善解人意的国务院总理知道了傅大师的嗜好,特地从原产地调来茅台酒……傅先生大喜过望,豪气倍增,一幅传世绝品就这样诞生了。

据笔者知,抱石翁常以古诗词意境入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超绝的表现技巧,非一般画家可比;特别是表现苍茫与幽深的气象,表现潇洒与浪漫的画面,更是冠绝古今。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因而更多地接触到西画的表现技巧;进而又潜心学习石涛,故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表现方式,被界内称为“抱石皴”。傅先生有一方印,钤字“往往酒后”,意为他在酒足饭饱之后方可开始作画;接下来,便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不拘一格……笔者每次观赏傅先生的画作,心情都非常激动:傅先生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就连极小的画面也能做到大气磅礴,真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却又不做作,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例如那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不大而意境阔远,体现出抱石先生不仅深谙西洋油画的透视方法,还能坚持运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一角石崖,几株桃花,一叶扁舟,几抹浮云,恰到好处地以丹青点染表达诗意。这种驾驭画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试想,如果给大师一个更大的画面,坚信他仍能表达得非常完美。

再如表现古诗词画意的另一幅杰作《潇潇暮雨》。在傅抱石的所有作品中,这是值得特别指出的一幅佳作:作品构图颠覆了传统山水的高隐概念,位于半山腰的古寺与画面下角的人物遥相呼应;表现手法更是大胆,画家信笔扫出一派风雨苍茫,古诗词意境尽在其中。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描绘风雨的场面以宋词为最;按季节论,有春雨、夏雨、秋雨;按时段论,有朝雨、午雨、暮雨;而其中以暮雨最能体现古人的忧伤心情。傅抱石画作《潇潇暮雨》取意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

柳永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柳永;歌妓词;雅俗共赏; 独特魅力

诗词是时代的产物,柳永的歌妓词更是时代与个人才华、人生经历的结晶。柳永可以说是第一个以平等的地位来关怀歌妓,所以歌妓很愿意来传唱柳永的词,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的,这种现象是比较少见的。

一、歌妓的文化背景

“歌妓”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的社会阶层,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先秦女乐、汉代乐和魏晋乐户等几个发展阶段,只是它的服务对象最初局限在君主、诸候和部分贵族之家,到汉代才逐步蔓延到一般士人中间。到了唐代,歌妓制度已基本走向社会并形成其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文人士大夫成为了这一制度的主要参与者。唐宋文人与歌妓的交往, 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 甚至被当作一种风流雅事。如我们所熟知被贬江洲的白居易见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歌妓,由“移船相近邀相见”到“千呼万唤始出来”,从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命运感慨。到了晚唐的温庭筠, 歌妓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词中,不仅是在文人词中,在敦煌的民间曲子词中也有歌妓的妓文化。歌妓们或是迫于生计为吸引更多客源,或是受到文人知识分子的感染,慢慢的转变而为了一种歌妓文化。随着中唐以后至北宋年间商业发达,都市繁华,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歌妓进行歌舞,伴随文人填词的宴乐之风,从而迎来了青楼发展的黄金时代。就词人一方而言,不同的词人由于其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他们与歌妓相处的背景也就不同。举例来说,欧阳修喜爱带歌妓游山玩水;晏殊主要是在自己家中与家妓相处;苏轼大多是在官府聚会上和歌妓来往;而柳永基本上都是在秦楼楚馆与歌妓交往。

北宋时期,歌妓是市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来文人对青楼女子多持有偏颇的看法,视歌妓为贱民。到了柳永,他一改前朝文人的态度,对歌妓施以广泛的、深刻的同情,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她们,还给她们应有的尊严。柳永对歌妓的同情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社会意识上,而是倾注着进步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柳永却能打破以前的温柔敦厚的“等待型”的女性形象描写常规,表现出具有人道主义的女性观。柳永超越自身,站在全面的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以歌妓为代表的底层女性的人生,突破了正统思想和表达的局限,以深沉的旋律去敲打世人的灵魂,呼唤着被封建礼教压抑着的人性。

二、对歌妓情感的独特关怀

在柳永现存的213首词中,涉及男女情事的约130余首。柳永发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忠实地为她们写作,反映出她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从想像与情感的关系上看, 艺术构思中的想像是始终与作者的情感的体验交互作用着的, 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 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可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1]柳永的词作都是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的, 体验过程本身就是对女性心理的尊重, 是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合乎人性与人道的女性观的体现。这当然也与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柳永生活在她们中间, 敏锐地感受到新思想的诞生, 并大胆地表现这一主题, 不仅塑造出女性的新形象, 而且反映出他自己的叛逆精神。柳永不仅大胆抒写市井妇女的心理, 还歌颂歌妓的情感, 写她们的美丽外貌, 善良的性格, 以及纯洁的本质。如《迷仙引》:“她算等闲、酬一笑, 便千金慵觑,”[2]作者委婉地表现了她轻千金、重人格的品质。

从温庭筠将词引入“香而软”、“香而媚”的道路之后,词作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几乎如出一辙。大多是久闭香闺,独守空房,空怀寂寞相思。她们的感情是内敛的,抒情方式是含蓄的、欲言又止的。像温庭筠的《菩萨蛮》、晏殊的《清平乐》都仅在最后传达出一点点闺怨和淡淡的忧愁,含蓄有余但是热情不足。但柳永笔下的许多女性,一反传统文人笔下的柔弱、安静、内敛的特征,大胆、泼辣、热烈,成为独特的女性形象群体,因此这样的形象更富于生活情趣和人情味。如《昼夜乐》全词以一女子口吻写出,直抒胸臆,语气直率,感情坦荡,给人以深刻印象。《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更以“悔当初,不把雕鞍锁”“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3]把温词字里行间难言的委婉的情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尽管晏殊曾以“针线闲拈”讥刺柳永,苏轼也以“学柳七”这样的话来挖苦秦少游,但柳永词的广泛传唱,恰恰是由于他词中鲜明的形象,大胆的抒情而形成的独特魅力。

柳永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歌妓交往,还以歌妓应有的尊严。在柳永词中.歌妓的名字是真实地出现在字句之中。如《木兰花》一词中出现的“心娘”、“佳娘”、“虫娘”、“酥娘”都是貌美艺佳的青楼女子。所以,歌妓在柳永的笔下不再是一种类型化的群体.不再是躲藏在“谢娘”等笼统代称背后的无名女子,她们开始以独立人格走向前台,得以彰显个体的独特性,有着个性化的、具体化的性情特征。《惜春郎》中写到:“玉肌琼艳新妆饰。好壮观歌席。潘妃宝钏,阿娇金屋,应也消得,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敌。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4]在这里,才子与佳人的地位平等,他们相知、相恋、相思、深情眷恋,惺惺相惜,把对方当作知己,当作自己心灵休憩的地方。柳永用他的词,更用他的心深入细致地体会青楼女子的微妙心理,表达她们那扣人心弦的人格追求,向人们展示了秦楼楚馆中最真实的一角。《木兰花》四首里,我们看到,柳永不仅用诸多赞美之词直接夸赞歌妓,甚至把她们与赵飞燕这样的帝王妃子相比,这表明在柳永心目中,这些歌妓并非常人所看的那样卑微、低贱,只是由于命运的不幸才沦落风尘,从欣赏和喜爱的角度,用艺术的笔触来表现这些风尘女子的绰约风姿和横溢才华,进而发现她们纯洁善良的心灵。

三、俗中藏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到人生有三境界时,引用过柳永的两句词,“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外, 完全没有提及柳永和他的词作。王国维不可能不读柳词, 可能是受长期以来人们对柳永的偏见的影响所致, 应该是认为歌妓之词不登大雅之堂。柳永词,因其“俗”而招致正统文学的轻蔑,也因其“俗”而别具一格,“俗”成了柳永的代名词。柳永词的俗,一是内容的俗,二是语言的俗。这是为权威文化所不能接受的“俗”,但却也也为广大市民所喜爱的“俗”,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划过。正如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所言:“这些作品,士大夫文人能够欣赏,一般群众也能欣赏,就有着‘雅俗共赏’的妙处。”[5]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柳永的歌妓词包含了词的“雅”与“俗”的两大特色,俗中藏雅,所以,柳永也可以说是宋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5.

[2]唐圭璋.全宋词(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28.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