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农业院校;课时;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1 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有关要求规定,这门课程是在第一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后的第二层次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课程的教学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一些常用程序,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知识,能够自我组织、安装或开发小规模硬件系统;具有熟悉、消化、使用与所从事专业关系密切的最新软件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不断吸取计算机科技发展新成果,紧跟信息科学发展步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近年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课程设置包括课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突出核心或主干课程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学生在入学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情况较以往已大不相同,所以,计算机公共课课时进行了压缩,《计算机技术基础》由60课时(理论30课时)压缩至48课时(理论24课时),相应的课程内容就要做调整。24课时的理论课如何设置,如何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2 课程内容设置

我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采用Visual Basic为主要平台,讲授基本的windows桌面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基本算法编程,二是VB基本界面、功能编程,其中以基本算法编程为核心。根据本次教学改革要求,将主要内容按顺序划分为如下模块:

2.1 基本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包含3个教学章节,讲授10课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概述(2课时),具体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计算机工作原理(存储程序);软件开发工具及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分类等);VB概述(发展、特点等);明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 vb事件驱动程序的突出特点;VB集成开发环境概览,,明确VB三种工作状态,明确VB应用程序组成部分和文件类型。

第二章,VB基本语言(3课时),具体内容包括VB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VB表达式;常用数学函数;四则运算类程序设计。

第三章 顺序结构(5课时),具体内容包括赋值语句;Inputbox函数;Msgbox函数;Print方法;常用内部函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窗体、标签(Caption属性)、文本框(text属性)和命令按钮简介;Windows风格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这一部分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掌握3方面主要内容:1. 基本计算;2. Windows基本界面,重点解决Windows风格的输入输出;3. 常用内部函数。这部分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对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能够完全掌握,会编程进行基本的运算。

2.2 分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四章,分支,讲授3课时。讲授内容为:单行结构If语句;简单块结构If语句(不带Elseif的);一般块结构If语句;条件语句的嵌套。本章中Select case语句因课时原因不讲。

这部分内容要重点强调流程图,掌握分支的形态和含义。

2.3 循环程序设计

教学章节为第五章,循环,讲授8课时。讲授内容为:循环的概念;While语句;Do语句;For语句;多重循环。本章涉及各种常用算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4 数组

教学章节为第六章,数组,讲授2课时。因课时关系重点讲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简单介绍。本章要重点讲授的内容为排序算法。

2.5 常用控件

教学章节为第七章,常用控件,讲授1课时。重点讲授用文本框解决多行输出和Timer控件。

通过这样设置教学内容,在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3 教学探讨

上述的课程设置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置紧凑,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上机实验时间补充说明,在较短的课时内可以让学生对VB进行较完整的入门学习。

在教学中,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注意如下问题:

3.1 尽快入门的问题

农林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程和理工类课程差别较大,固有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在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中会遇到问题,因此要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尽快入门,尽快培养兴趣。教学的内容组织非常关键,有些教科书在一开始就会罗列出很多内容,这些内容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掌握重点内容,迅速入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VB的内容十分庞大,吸引人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基本的内容、基本的算法是要学习掌握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要扎扎实实地掌握,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如何正确描述和实现算法是学习的关键,不少学生虽然语句也学了,但一写格式就错,编程时总有偏差和感到困难,这都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本课程24课时的理论内容都学好了,24课时的上机实践都认真练习了,VB学习就算入门了,以后的学习可以凭自己兴趣展开。

3.3 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教学在许多高校已完全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件,体现细节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课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课加强实践。计算机的操作命令、语言语法不需要推导,概念也不复杂,但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以尽管理论课课时减少,但实验课时仍相应匹配,占总学时一半,实验进度与理论进度同步。

4 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的应用分析

在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正式建立之后,其应用层面较广,且其面向的使用用户范围也较广,包括学生、教师、外来拜访者在内的各类人员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校园做出全方面定位了解。具体来说,该系统可以应用于以下几大方面:

(1)基本的地图显示: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观看到整体校园的地图面貌,并且可以通过按键操作实现对地图的任意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使用户自己能够极为方便地查看校园的整体平面图与细节图,以及三维景观图。

(2)测量功能:尽管网络三维虚拟校园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实景进行缩放面描述,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图中画一折线或多边形,使系统自动计算其长度和面积,且其数据处于一定的精确范围之内。

(3)地图导航功能:导航功能是网络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任一图元查看了解校园内任意单元的属性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路线查询进行地图导航,通过达到观光与探路的功能。

(4)鹰眼功能:该系统同时能够实现鹰眼功能,既保证客户能够通过系统操作对整体校园的实景进行浏览,就好像借助老鹰的眼睛在校园上空盘旋探测,对校园内的每一处建筑物做出详细的属性信息了解。

5 结束语

短课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已正常展开,它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督促学生学习,就目前情况看,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邓睿.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60-261.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笔者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不断探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何要采用“一站到底”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适用范围广,课程内容实践性、理论性较强,抽象难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注重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知识讲解,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看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很枯燥、乏味。本人觉得实施师生“一站到底”游戏教学模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游戏教学是指通过游戏活动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特点。电视节目《一站到底》是继《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一系列金牌栏目后,江苏卫视再接再厉,推出的全新益智答题类节目,该档节目是由美国NBC《Who is still standing》改编而来。这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改编而成,且直接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实施“一站到底”教学模式

1.确定方案

开学进行理论讲授以后,实施一次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而后每四周就进行一次“一站到底”课堂教学。这样看似为应试教育考核方式,但更多地激发出了学生潜在的一种表现欲,加大了学生对此的参与热情,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准备

第一步,建立题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先将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下来,再将所需要学习和要求掌握的各部分知识点梳理出来,把相关理论编制出一些可行的题目,接着组织相关平行班老师一起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跟知识点相关的题库和《一站到底》的题库,并筛选一些适合学生或有利学生发展的相关题目,最后将其组合成为我们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的一份题库。

第二步,记忆题库。有了上述题库后,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进度将这份题库分批在各个阶段下发给学生,切忌不能把总题库在第一次实施“一站到底”教学前就全部下发。每次题库下发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要求自己安排时间作准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记忆题库内容。在学生自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对手取得“战神”时,就可以申请参加师生“一站到底”的课堂教学了。

第三步,制定规则程序和奖励方法。首先下载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规则和程序,然后根据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可行性方案。

虽说上述三部分都是课前准备工作,但是在每次实施完“一站到底”教学后和下次实施课堂教学前,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实施

第一步,抽定参赛学生名单和位置。在正式进入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之前,还需要进行参赛学生名单和位置的抽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前将写好申请参赛的学生姓名写于每一张纸条上,放入抽签盒中;然后告知学生这些人员已经列入参赛名单之中了,请他们随时做好参赛准备。当然,他们可能马上就会被抽中参加,也有可能在下一次“一站到底”课堂才能参与,这具体情况还要看申请参赛人员的多少和抽签结果。这个抽签环节放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其一是给学生留下一些遐想,可以让这些申请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二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二步,师生“一站到底”教学。当抽签决定上台的学生站立好确定位置以后,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也正式开始了。上课教师就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和程序来实施。

每期参加“一站到底”的学生有11人,分为10位守擂者和1位挑战者,守擂者手中都有阶段性考核成绩不同分数的加分。挑战者将通过20秒的限时答题与守擂者PK,挑战者获胜将赢得守擂者的加分,而守擂者获胜将成为新的挑战者,并赢取挑战者手中的所有加分,任何一方失败都将淘汰出局。连续战胜五名对手的挑战者有权选择带着赢得的加分退出,或是冒着被对手PK掉的风险继续战斗,赢得更多加分。而一站到底成为最后一位的挑战者,也将视战胜的对手人数赢得相应的加分。

三、采用“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后的反思

1.采用师生“一站到底”模式后的成功之处

(1)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吸引力。(2)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2.采用师生“一站到底”模式后的不足之处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地位

电子商务实质上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开展的商务活动,商品出售者与消费者不用面对面就能完成商业往来,是一种集网上购物、网上消费、网上反馈等为一体的新型商业运行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商业模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易额增长速率是GDP7%-9%的2到3倍,发展势头劲猛。从国家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发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工业化,转过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电子商务来说,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对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资源的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明确其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两者间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是在已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的商业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消费者随时随地能够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拓宽了传统的商务范畴,将过去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买卖双方的对等交流,通过网络,消费者能够充分表达自我消费需求,而商家也能够更全面的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商品,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可以说,正式因为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才不断得到扩大。(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虽然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的越来越红火,只要有网络、有客户端,交易就可以随时进行,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方便人民的生活,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严重依赖网络,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借助网络才能够得以传递,尤其是网上交易的安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这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不法分子容易钻空子盗用用户的信息,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弊端。为了更好的确保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稳定,保障参与者的财产信息安全,对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技术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促使计算机技术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两者相互制约。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电子商务对计算机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能否得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因此计算机技术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开展。一旦企业的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应的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投入也会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流中的应用。在电子商务活动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信息流,除了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还有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而电子商务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是否及时与准确。而借助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形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的效率,同时采用相关的信息系统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档案,确保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取得其对产品的反馈,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更好的建立市场导向机制,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上的。(二)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资金流中的应用。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流主要涉及到具体交易以及支付环节,当消费者通过页面浏览选择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后向商家发出请求购物的指令,商家通过支付网关向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传达顾客的支付指令,而银行在内部网络获得发卡银行的允许后对信息进行确认再返还给商店,最后由商家向消费者传递购物完成的信息。电子支付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决定了电子商务交易最终是失败还是成功,无论对买家还是卖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涉及到具体的物品采购配送、加工、仓储等环节,最能体现电子商务的服务价值。与传统的物流相比,电子商务物流已经基本实现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进程,应用EOS系统、EDI系统,借助网络将商品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等联系在一起,整个电子商务物流具有更高水平的可见性与可控性,在物流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效规避了传统五六种容易出现的交货不及时、货物积压、送货不及时等问题。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商务能够出现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基础,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助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相互促进发展,同时还存在相互制约的机制。要想实现电子商务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有必要不断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力度,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作者:赵耀 单位:扬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小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关系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6(8).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是对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的技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咋还能,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必将发挥更大的效应,为信息传输创造更加可靠的环境。基于此,加强对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功能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为人们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特有的产物,近年来广泛用于通信领域中,计算机设备是通信技术处理数据必要的设施,同时计算机相关数据也需要通过通信技术完成传输。现代化通信系统中对于计算机设备应用无疑是广泛的,计算机能够对各种形式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为人们工作提供便利。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优势

第一,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速度快、安全稳定的优势。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利用无线或有线模式,形成一个计算机网络。基于这一计算机网络,将各个终端有效的连接起来,便于进行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在传输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的数据处理,避免了传统计算机数据处理地域性限制,还能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起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高级的服务,包括数字传输、频带传输、基带传输等。第二,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处理速度快,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因此,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必定在各个领域更好的运用。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者之间的融合,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定了其具有更加广阔的运用范围,也是两者融合的有一大优势所在。第三,提供更加安全的通信服务。在计算机设备使用过程中,通常会设置加密保护,能够为通信服务提供安全保障。在计算机中引入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同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计算机设备加密技术,保证了传输信息的安全与可靠,便于客户放心使用通信服务。

三、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基于对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优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融合势在必行。具体来说,两者融合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远程通信。所谓的远程通信,指的是通过无线、有线等方式,连接各个终端,从而实现信息传输,扩展信息处理能力。无线通信技术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在无法创建区域网络的区域构建通信网络,实现远程信息传递,实现远程通信服务。这种通信模式一般不会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更大程度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3.2多媒体技术通信。可以将计算机设备作为核心控制设备,是创建信息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负责数据的接收、存储以及处理过程。建立有效的信息体系,能够摆脱传统数据系统中音频数据、文字数据等之间的间隔,将多种类型的信息组成一个整体,为民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多媒体通信技术目前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其中远程会议、视频教学等,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本质上来说,多媒体通信技术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建立在通信网络基础上,赋予多媒体设备更多的通信服务能力。3.3创建新信息库。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完成对完整信息数据库的构建。用户能够从该数据库中检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利用数据库功能,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手段提升了对数据处理、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现阶段,美团订餐、网络购票等都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系统实现的,如果失去了这一条件,这些功能根本无法实现。3.4技术革新。NFC技术、蓝牙技术等出现,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让其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对行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同时,科技水平的进步,推动了计算机性能以及软件开发更新的速度,迫使计算机通信技术不断革新,且逐渐透露出向三网融合的趋势发展。相信到时候数据通信速度会越来越快,也会越来越安全。3.5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另一产物。在当今世界,电子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具体是指对信息进行开发、收集、加工、存储、处理等各项工作而发展起来的技术总称。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是是其承载的核心,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实现对数据的整理、加工和收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直接的信息数据,减少了中间的数据分析环节,提高数据运用效率。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是21世纪以来为人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技术形式。两者的融合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近年来相关领域致力研究的课题,通过两者融合形成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信息服务效率,保证信息服务的安全可靠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通信技术会向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各个领域中拥有更广泛的运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作者:蔡勇 单位: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研究

在长时间的研究、探索下,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前科技的核心,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同等重要的则是通信技术。但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变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共享彼此的资源,笼络各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不断的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让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然后分析了通信技术,最后探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一起促进二者的融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引擎。

1电子计算机技术

1.1电子计算中的机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电子器材,其扮演着计算机物质基础的角色。所以,要想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依托先进的机器件技术。就电子计算机而言,其由复杂的逻辑组成,而电子器材承担着计算机中高级线路逻辑的作用,也就意味着,电子器材的开发、研究、升级都会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革新。

1.2电子计算机中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内部成分复杂,不仅仅有电子器材,很有形式多样的部件,对计算机而言,各部件在其有效运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计算机部件技术而言,其要求比较苛刻,这也是保证计算机安全、平稳运行的内在需求。

1.3计算机组装技术

在提升电子计算机元器件生产技术的过程中,社会上对重组计算机技术则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加工电子元器件技术水平要和组装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如今,微型化是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研究,积极的开发出适应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新的组装技术。

2通信技术

就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深思,我们会发现其设计到的业务很多,通信技术以及通信手段在不断完善之中。信息无失真的转移是各个时期变革、改进通信技术的内在需求,换而言之也就意味着所谓的通信技术指的是以通信网络为渠道,把种类不同的信息便捷、精确、安全的传递给接受者。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极度繁荣,在新信息技术的促进下,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改造、升级。主要有:发展数据传输的渠道、发展数据传输技术、对20实际八十年代后出现的信息技术进行改进升级。就数据传输渠道而言,主要拓宽了包括光纤、双绞线在内的多项信息渠道;就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上看,主要把基带传输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今个人电报和智能电报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电报技术发展而来的;电话的发展速度尤为迅速,如今出现了自动电话、可视电话、程控电话等多项电话技术。不仅如此,当前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等蓬勃发展,为促进社会的繁荣以及人们便捷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技术

3.1计算机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被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速度所带动,也就意味着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体。如今,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一般情况下,数据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和现实中以十进制为形式表述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电子计算机数据的表现形式为二进制。我们所说的计算机通信也叫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文本、音乐、视频等。当把这些信息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通信了。就近距离通信而言,仅仅需要使用电缆把终端的并行口或者串行口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数据的传输通信就可以实现;就距离较远的通信而言,进行的时候就需要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多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在不同传输介质的引导下保证数据的传输平稳的进行并完成,如分组交换网、卫星信道等等;建立计算机通信让计算机用户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共享的过程中发挥了每一台计算机的最大效用,通信的便捷性由此而提升,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

3.2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

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比较繁琐、复杂,该产物和社会上的多种高端技术融于一体。如,电信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获取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号的信息、加工、再处理、编辑、贮存、散播等,进而让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如今,我们即将进入信息时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现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中被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并加以改变;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全球的明星产业并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浪潮在席卷全球,在它的冲击下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4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所推动并受到深远的影响。今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机的融合二者,共享社会的信息资源,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稳定更迅速。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技术,为二者技术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磊,熊水金.浅谈新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

[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08(04)

[3]袁亨宇.美国计算机技术的发源及其应用历程[J].科技成果纵横.2004(06)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 成绩 数据分析

1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的实际效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经营运作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中企业经营规模和财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手工式会计工作流程与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为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解决途径。计算机技术成为科技发展的新方向,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和科技进步的象征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会计行业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企业的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在网络环境下颠覆了传统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与理念。计算机技术依托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的计算方式极大地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从财会数据统计到财会数据查询以及审核功能都比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的效率更高,依托计算机技术研发的专业财会软件不仅能够快速统计企业和用户的财务数据,自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财会计算与分析,并可以根据使用单位的需要定制财务数据分析功能,还能有效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全面性。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从会计工作方式、核算方式和内部控制流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从会计内部控制上来看,影响十分深远。

2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然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会计中得到了诸多应用,并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效用。然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普及程度不够、企业重视程度不高、产业化系统化较差等原因,导致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制约会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因素。

纵观国际市场,大型跨国企业的财会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已经发展得十分先进,尤其在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进程推进十分迅速,会计行业呈现出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信息建设水平不高,许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暇他顾,无力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即使有能力实现信息化,却对信息化推进的意义认识不够,企业经营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长久的效益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我国南方及沿海地区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对于会计管理和会计制度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状态,来往账目管理混乱。当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后,出现了跨地区经营和跨行业经营,企业经营者才发现由于会计信息混乱和会计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畅,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经营者甚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无法全盘把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验与发展。同时由于信息化进程的缓慢,企业存在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反馈速度和效率较慢,各部门之间重复管理和重复工作较多,企业的经营效率十分低下。

其次,我国会计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普遍缺乏,计算机技术与财会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系统。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社会对信息化专门人才有了强烈的需求。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计算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专业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信息化人才,但针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需要的既懂会计、电子技术又懂财务管理、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缺乏。高校和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培养环境。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没有提升到相应的高度,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如今,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精通会计、财务、和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开发的人才严重不足,或人员素质达不到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效性不能有效被利用。

3 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效果的策略

3.1 提高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认识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首要原因之一,即是企业和社会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的认识不够。现代社会的许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的认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无非是通过计算机加快了会计的计算速度和统计速度,但也可能增加出错率,因此还是认为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可信程度更高。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远非仅仅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运行速度,更是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计算机技术下,会计的工作方式和核算流程以及数据处理、传输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会计统计、查询速度更快,会计报表的传输也更快,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审阅会计报表,提高了企业经营运营效率。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提高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效果,首先要提高社会和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认识,要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之于会计行业不仅仅是一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流程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2 加大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国家应当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财务会计的融合,通过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实施会计信息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效机制。培养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保证社会各行各业有足够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保证信息化人才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行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并及时更新财会人员的从业理念,使财会人员意识到仅懂财务不懂网络信息、不懂电子商务的会计不是一名合格的会计。同时应当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远程教育或网校的方式提高财会人员的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使财会人员在新会计准则下,全面提高自身财会技术和网络信息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3 提高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是落实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保证

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如果基础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出的也是不准确的管理报表和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等的财务运作和单位经营管理以及重大决策,因此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保证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和财会管理规范以及内部审核制度,保证财会工作的规范、合理和真实准确,这些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传输、汇报财会报表等工作的前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都是基于人的控制和操作,都需要依托企业真实的财会数据,因此加强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基础工作管理十分重要,同时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会计电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才能为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交互速度还能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现代社会庞大的企业财会和单位经济往来中的较多财务信息变化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深化了现代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了会计工作流程的变革与进步,是财会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J].财税统计,2011.

[2]都玉梅.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3]王琳.浅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计算机技术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现代经济运作过程中,电子商务这种模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通过电子商务,人们多样化的购物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言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而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得以运作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1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

现阶段,人们围绕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得到明确,鉴于此,在电子商务中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电子商务运作水平的提升而言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关于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具体阐述如下。

1.1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运作的基础

不可否认,电子商务运作及交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得以实施的。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商务模式中受到的时空限制不复存在,电子商务交易可以在任何地域、任何时间完成交易活动,这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产品购买或者参加商务活动。其次,在信息传播方面,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效率,这一点在网络条件下尤为突出,在电子商务交易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愈发突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对企业产品信息进行了解,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合理选择。而作为企业,他们在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可以对消费者购买信息、反馈信息、需求信息以及满意度信息进行了解,基于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商务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产品创新,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电子商务的价值。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涌现出来,例如电子商务对数据库技术加以运用,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构建,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运作的效率与质量。

1.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撑

电子商务运作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给用户购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换言之,通过网络、智能设备,用户就可以不在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完成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然而,随着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关于一些隐蔽信息的保护成为了相关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信息的传播需要经过公共网络,而有的不法分子则会对网络中存在的漏洞或者计算机问题加以利用,窃取企业或用户的信息,进而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换言之,现阶段在电子商务中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依然有待完善,作为研究人员,必须围绕计算机技术存在的缺陷进行细致分析与深入研究,并采取一系列改进与优化措施,使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升,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电子商务实践则成为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

1.3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之间相互制约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要求非常高,站在企业的角度,必须加强电子商务人员队伍建设,对计算机技术加以充分利用。然而,根据电子商务运作现状可知,当代电子商务运作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并不相适应,进而导致电子商务发展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撑,因此电子商务缓慢的发展势头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2电子商务中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信息流方面

在电子商务中,信息流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企业内部信息流、企业间信息流以及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流都在电子商务信息流的范畴之内。对于电子商务信息流而言,基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使不同级别的信息收集、传输、整理、保存与共享等得到有效支撑,进而为信息流参与主体提供便利,更好的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为他们带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2资金流方面

在电子商务中,资金转移过程就是指资金流。资金流主要涉及到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付账、转账等电子支付关系,例如交易环节、支付结算环节等等。对于电子商务资金流而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电子支付系统得到完善与支持,使支付或结算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得到提升,帮助企业与客户对支付、付款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此外,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中在线支付也得以实现,如此一来,电子支票、数字签章使用的灵活性就得到提升,对于电子商务的推进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2.3物流信息进度控制方面

对于电子商务产业而言,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于电子商务管理效率与运作效果意义重大。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物流信息进度控制中,电子商务物流资源的配置能够得到有效优化,实现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提升,最终使物流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以物流订单管理为例,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其请求管理与进度控制提供支撑,分析进度变更、绩效测量,基于此就可以实现物流的更新,从中积累经验,在技术层面上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电子商务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突出。而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背景下,电子商务运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电子商务发展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保障电子商务运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薇.浅谈我国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4):34-34.

[2]任冬阳.浅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28):61-61.

[3]许伟佳.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0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