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穷人课件

穷人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穷人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穷人课件范文第1篇

——《穷人》+拓展文章《穷苦人》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采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心理描写。

2.通过品读文中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发现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透过渔夫的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写法,再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

2、尝试进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1.

通过文中心理活动的语句,发现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

2.

透过渔夫的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写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明确任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部短篇小说。作家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桑娜、渔夫)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语言)

(二)细读课文,习得方法

课件出示文章中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或呈现文中不同形式的桑娜的心理描写)

过渡:当桑娜自作主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时候,托尔斯泰写下了此时此刻桑娜的心理活动。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的品读每一句话,能从中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1.你读出了桑娜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是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生自由发言。

(1)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活动描写中标点符号的妙处。

省略号、问号、感叹号,这么多的标点符号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体会到了桑娜怎样的心情?(指名回答)

(课件呈现去掉标点符号后的句子)如果去掉这些标点,你再读一读,还能否体会到桑娜的紧张与不安?(生尝试读一读)

是啊,标点符号同样能表情达意。就让我们关注这些标点,再来读一读这段心理描写。

出示句子: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1)学生阅读,思考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2)集体交流,相机小结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巧用标点,叩问自己)

(三)实践感悟,尝试方法

引导学生从渔夫一家的情况和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角度尝试着说一说。

过渡:渔夫不忍心看着两个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无人照顾,可他又想到自己的一家人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生活会更困难,矛盾、担心、忧虑交织在一起,让他的脸上显现出了严肃、忧虑的神情。在认真考虑之后,渔夫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收养两个孩子。

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渔夫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评议。

(四)点拨提升,迁移使用

这节课,我们重点感受了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的妙趣,相信大家对于心理描写一定有了新的收获,谁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拓展阅读《穷苦人》:

1.划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集体交流;

2.根据课堂所学,写好燕妮的心理活动:

(1)面对汹涌的大海,她牵挂起自己的丈夫……

(2)看着眼前这些凄惨的景象,她心烦意乱起来……

(3)看着眼前的儿子,想着远方的丈夫,她的内心矛盾了……

3.学生写作,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小说不“小”

人物

心理活动

标点符号

情节

想象画面

穷人课件范文第2篇

简约而丰满的语文教学

在2012年“千课万人”教学观摩会上,张祖庆执教的《穷人》给在座的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从溯源《穷人》开始入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穷”与“不穷”,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一起读读写写,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丰满。最让人赞叹的是,在没有事先排练的情况下,张祖庆安排了师生互换角色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他则“混”在学生中参与学习。学生的有模有样和张祖庆的质疑追问,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简约的设计,丰富的生成!”小语专家周一贯这样评价这一课。听课的教师也纷纷感慨: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简朴动人!

简约而丰满,是张祖庆多年的语文教学探索和追求。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简约”,是要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因此,语文教学要精简目标、问题、环节、手段。在《穷人》一课中,张祖庆只设计了四个板块:一是《穷人》溯源,二是穷人真穷,三是穷人不穷,四是发现财富。四个板块跨度非常大,但也留足了探究空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他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板块都有动态生成的亮点。

“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张力――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乃至于智慧的张力。”张祖庆如是说。这一点在《穷人》的第三、第四个板块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在第二板块深刻体会到“穷人之穷”后,张祖庆直接让学生拿出纸,边读课文边填空: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 )。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细节适当点拨,让学生借此发现了穷人的许多“财富”:桑娜的善良和勤劳、穷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穷人家庭的温暖、伟大的母爱……而他还不满足于此,就文中西蒙的“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细节,进一步追问“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并让学生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运用课文中借助省略号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描述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从而体悟这位穷人母亲强烈的爱和对生活的无助与挣扎。而当他将文中4处描写孩子“睡”的内容置于幻灯片中,并伴以有淡淡忧伤而温暖的背景音乐时,学生在动荡与静穆、苦难与希望的反衬中理解了贫穷及其背后的力量,课堂也因此呈现出一唱三叹、耐人寻味的巨大张力。

“简约而不简单”,张祖庆认为,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和路径,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语文课堂只有删繁就简,才会无比丰盈。

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

“孩子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开始出发……我们先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请大家背上行李,系好安全带,飞机起飞了。我们乘坐航班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机飞往智利……”

如果你以为这是导游在解说旅游路线,那就错了,这是张祖庆在上一节名为《亚马逊河探险记》的作文课。只见他有模有样地当起了“探险”队长,并随着情景音乐节奏的变化不时启发:“噢,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亚马逊河,让我们进入这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吧,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呢?”“也许,更多的秘密在森林深处吧,让我们继续往里走……”在充满启发性的话语中,学生们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屏气凝神,好像真正经历了这场奇特的“探险”。“探险”结束后,学生们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仿佛看见了一些猛兽盯着我们看,它们一步一步贴近我们。”“我仿佛看到了鳄鱼,我们在水里和鳄鱼搏斗。”……

王崧舟在评价这节课时说:“探究、实践想象作文教育,实在是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项当务之急。这一课,为当前想象作文教育的研究和拓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张祖庆认为,最好的想象作文指导策略,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如何“牧养”?他打了个朴实又生动的比喻:牧民们让小羊羔从小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而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禀赋,只要我们不给他们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学生的想象力就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学生想象力要“牧养”。

在这节课中,张祖庆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亚马逊河的资料、用课件播放亚马逊河的风光片及电影片段、让学生自由组建探险团队及选取探险工具等环节,成功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热带雨林,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亲历”惊险、刺激的探险。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发挥,完全沉浸在了“探险”的乐趣中,随后的师生现场习作和赏评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正如王崧舟所评价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在学习作文,而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在探险,在经历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在用文字留下这份体验的感动、惊喜、恐惧、兴奋和一切生命的图景。”

最让人惊喜的是,他的这一堂想象作文课,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向课外延伸,学生洪一舸甚至创作出了3万多字的探险小说《惊魂亚马逊》,知识之丰富,情节之曲折,文字之生动,让人惊叹。

当然,“牧养”不是“圈养”,更不是“放养”,教学时要注意“放”与“收”的平衡。所以在习作中,张祖庆只做简单的引导:或写探险中最惊险的一幕,或写探险中最重要的发现,或写探险中难忘的插曲……学生可以根据友情提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放胆创作,这是“放”;习作后,他将课外所搜集的关于探险的优秀文字片段供学生欣赏、借鉴,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修改,这是“收”。一“放”一“收”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张祖庆说,如果只有“放”没有“收”,学生习作语言的“增量”就体现不出来,教师唯有掌握“放”与“收”的度,才能让学生在想象的草原上尽情“撒欢”。

“牧养”儿童的想象力,切实关注儿童的生命体验,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这是张祖庆所提倡的“原生态作文教学”。

“跨越一本语文书的教学”

在《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的末尾,张祖庆给意犹未尽的学生提了一个建议――课后去看看有关探险的书,还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探险主题的经典读本,指引学生从课外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张祖庆研究儿童阅读,可以追溯到他从教后的第5年。基于当时对应试教育的思考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他渐渐发现,语文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三大功能。于是,他决定通过自己的改革,为学生送上一阵清风。他选择“阅读策略发展及指导”这一课题作为突破口,开始对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进行研究。后来,他还通过开设“三级立体图书银行”、古诗文颂读考级、班级读书会等途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近几年,随着“群文阅读”理念的兴起,张祖庆对儿童阅读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在这个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公民的阅读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教师应该秉持大语文观和大课程观,将阅读延伸至课外,通过科学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他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实践“基于单元主题的群文阅读”,即不打乱教材编排,根据单元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为此,在备某一单元课文的时候,他便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的“童年母题”文本,用以群文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他遵循“精读课文,习得方法――略读课文,实践方法――速读群文,形成能力――浏览整本书,发展能力”的框架进行。如教学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时,他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得一些阅读方法,然后再推荐类似的《跟祖父学诗》《时来运转》两篇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最后还利用一节导读课激起学生对萧红作品的兴趣,进而去阅读由他精编的《小学生萧红读本》。“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容易形成统一印象。学生对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统整后,更有利于记忆和调用。”张祖庆说,“这种基于单元、超越教材的阅读新样态,让儿童阅读课程从精英主义走向草根立场,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做好。语文课不再‘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洗尽铅华最是美”,经过20多载的执著与沉淀,张祖庆更显大气、从容。

穷人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合理利用课件

穷人课件范文第4篇

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有些知识的抽象性或深度,决定了在课堂中有些难点是难以通过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解可以突破的.

例如,在讲“导数的几何意义”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曲线的割线逐渐逼近切线的动画过程”,变抽象为具体,使难以理解的过程以实际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空间想象的层次,帮助想象力有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很多难点的突破都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实,让学生在一种良好视觉刺激下学习.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种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学科,很多概念和知识往往比较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教学可以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将静态变到动态,整个过程是可控的而且是生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将课本上的文字以动态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三、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在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对于高中数学中某些晦涩难懂的几何问题,如果能够利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便可以“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动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分析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中数与形的关系,使教学变得简单易懂,有趣生动.

四、创建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计算总结.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对数学进行实践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数据测量、计算、总结,对一些问题进行猜想,然后推理并最后进行证明.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那么数学教学就会更容易,效率也会更高.

五、扩大课堂信息数量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量是很大的,而留给课堂教学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知识内容的展现和阐释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知识周边的拓展内容了.然而,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必定无法摆脱内容枯燥死板的特点,由此影响教学效率也成了必然.如何解决知识数量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一个很好的答案.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财主十分自负,认为自己足够富有,对一个穷人说:“我可以实现你提出的任何要求.”穷人灵机一动说:“我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您在棋盘的第一个格里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放2粒,第三个格放4粒,以2倍的规律类推,将最后第64格放满就可以了.”财主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却发现这些数字加起来是全世界两千年内的小麦产量总和.随着故事的讲述,我还用PowerPoint逐个展示麦子数量的增长态势,给学生以十分强烈的感性认识.可以看出,加入了多媒体的应用之后,数学课堂中的信息量得到显著扩展.

穷人课件范文第5篇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阅读规律,运用“以图促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阅读。

一、在图中,让学生读得深情

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本精读深思、充分感悟,产生了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善于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力求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请看《我的战友》结课前的教学片断:

师(展示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课文插图后,凝视着画面,深情地说):壮烈地牺牲了,他的名字已被他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染成了一座不朽的――

生(凝望着画面,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丰碑!

师:他的名字将随着焰火一起,燃遍朝鲜的每一个角落,燃遍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也将燃遍我们的每一片心田,我们会由衷地说――

生:,共和国不会忘记你,朝鲜人民永远记着你!

正是那幅生动、逼真的课文插图,拨动了师生积蓄已久的情感之弦,那深情的凝视、真诚的对白、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师生全心感悟文本后的情感共鸣。此时,师生共同经历着对生命的全新体验,他们内心承载的是对的怀念与崇敬。

二、在图中,让学生理解提升

有些课文内容,尤其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或者明白意思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此,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化难为易、图表情感,弥补文本的空白。现以《将相和》一文的插图为例,撷取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

师: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幅画描绘的是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场面。

师:能不能观察得再仔细些,捕捉画面中人物的特点,比如说他们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等有何异同。

生:廉颇双手作揖,单腿跪在蔺相如府前向他请罪。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从动作来发现人物的特点。谁还有补充?

生1:廉颇着上身,背负荆条,双手作揖,满脸羞愧,单腿跪在蔺相如面前向他请罪。

生2:蔺相如上前俯下身来,伸出双手请廉颇快快起来。

三、在图中,让学生想象飞扬

穷人课件范文第6篇

运用云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运用云端教学软件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一课,上课伊始,我就播放春天的录像,演示《春天的色彩》一课的教学课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学生随着课件的动画片,轻松自如地走进课堂,走入课文。同时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避免了教师生硬的讲述;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其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运用云端教学能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同时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创设条件。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可以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例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生对总理不太熟悉,对人们自发地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场面没有感性认识,这就给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带来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使用云端教学软件,实现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全新学习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备课教案,再加上从课外书或报刊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等,加深了对总理的了解、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这样“云端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成为有机的一体。

运用云端教学让学生深感民主学习的愉悦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水平也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的良好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合理使用“云端教学软件”,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更易于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表达。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穷人是无法摆脱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的,那么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设计小女孩冻死在墙角,脸上却放着光彩的结局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就用“云端教学软件”中的视频制作的课件来再现这一场景,使学生真切地看到小女孩的遭遇。大部分学生认为:说明作者同情劳动人民,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为小女孩设计美好的结局,把小女孩甜蜜的希望寄托在幻想中,这样毫无意义,必须消灭罪恶的剥削制度。这种看法很有新意,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进而使潜在的创造力闪耀火苗。教学中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体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承认了学生的价值,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形成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的多元格局。

运用云端教学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穷人课件范文第7篇

1 要“画龙点睛”,切忌“面面俱到”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直观性等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运用得好,课堂教学就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这就需要把握“度”。例如抒情的散文,优美的画面配以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心里震撼,一切尽在不言中,比起苍白的纯语言教学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条件仍然有限,国家配备远程教育装备之后,教师们争抢使用远程教室上课,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信息技术毕竟是新兴事物,具体使用时犹如饥饿进餐馆大有饥不择食的味道,往往不加选择,一味依赖信息技术资源,有的甚至连课后习题也不厌其烦地打到电脑上,通过电视屏幕让学生去费力地辨认,这就显得矫枉过正了,失去了原本意图。画龙点睛,好比美女颈上的项链,一条足矣,若是面面俱到,弄得全身珠光宝气,叮叮当当,就显得俗不可耐了。

2 要“自然得体”,切忌“牵强附会”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等的不同,恰当地加以选择,灵活地区别运用,以期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如教学《春天的发现》一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校园去转转,去发现曾经被遗忘的东西。这当然是首选的做法,若是时令未到,春天的特征还不明显,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先睹为快,一饱眼福,同样值得称道。

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像《阿里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敦煌莫高窟》《月球之谜》等文,所写内容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又有很强的欣赏性,适宜上网搜索,补充内容,开阔眼界;《冀中的地道战》《詹天佑》可以让学生进行电脑绘图等动手操作的训练;而《小珊迪》《穷人》《珍贵的教科书》《倔强的小》等课文,一盘极富感染力的标准普通话朗诵带,足以先声夺人。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彰显具有个性的课堂艺术,讲课风格、自然得体是基本的要求,切忌“牵强附会”。

3 要“意犹未尽”,切忌“包办代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如讲《赤壁之战》《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可结合实际,让学生看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读原著的精彩描写,听名家的详尽评说(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悟人物的复杂性格,既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升华了情感,受到了启迪,更是提高了审美层次。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悠闲的死知识,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无限丰富的活知识。

穷人课件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从中学会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推荐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读好书。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自主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敢说、会说。

2.词句段运用

通过朗读例句体会加点词语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用所给词语发挥想象,仿照例句的写作方法编写句子;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3.日积月累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把中国古代年龄的称谓区分识记,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从中学会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交流平台”

1.

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读名著时,我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如,在我眼里,汤姆·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从小说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他的这些特点。

我会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之前学习《穷人》,读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我想,她是多么温柔善良而又勇敢啊!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如,很多人觉得尼尔斯太淘气、太顽皮,但是当我读到他心里想:“父母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是一个好孩子。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学习评价作品人物的方法。

3.回忆人物:这段时间我们接触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回忆一下,他们都有谁?(板书: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

4.教师指名反馈。〖HTK〗(课件出示: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HT〗

5.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6.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7.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总结:读名著时,我们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可以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但是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时角度不能太单一,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二、

学习“词句段运用”

1.学习例句。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句话。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学习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请大家读课本第1句话,反复多读几遍。

(2)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这句话中“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村里的人们看到两个得救的孩子喜极而泣的情景,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3.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2句话。

(1)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眨眼就要到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节即将到来人们激动的心情,用“眨眼”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春节瞬间就要到来。

4.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3句话。

(1)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用“发疯”一词夸张地表达了八儿内心十分喜悦的心情。

5.仿写练习。(课件出示: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1)从课件出示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2)全班展示交流。

6.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1)自由读一读,同桌之间交流你更喜欢哪一个。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第一句中“伟大场面”“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最激动人心的”更能让读者体会当时镇上人们的心理活动,这是第一次,足以见得那天晚上的不一般。

7.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体会深刻含义,学习表达方法。

(1)明确关键词的含义和类别。

抓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理解文章主要人物形象、情感的学习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词体会概括。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词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其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学习了写作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1.熟读“日积月累”,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课前预习资料。

课件出示: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2.读正确,正音:耄耋(mào

dié)、笄(jī)。

3.读明白: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交流。

(2)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及笄之年: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弱冠之年: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加冠,以示成年。

而立之年:孔子说“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能洞悉明察,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知天命之年:50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对得失的淡然。

花甲之年: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所以看什么都习惯了,听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想做什么也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古稀之年:古人一般到70岁时辞官家居,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70岁的代称。

耄耋之年:80~90岁老年人的泛称。

期颐之年:100岁称“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练习巩固。

(1)同桌之间你考我答。

(2)师生互相考一考。

5.熟读成诵:(1)男女生读。(2)小组对读。(3)练习背一背。

6.总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更多有关古人年龄称谓的词语。

【设计意图】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通过讲解、举例、抢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以便于课后的背诵记忆。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