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正方体的棱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1篇

正方体的棱长是指正方体每条边的长度。棱长是指立方体每条边的长度。与正方体棱长有关的公式: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正方形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之和=棱长*12。

相关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或叫做正方体的容积)=棱长*棱长*棱长。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V=a*a*a。先取上底面的面对角线,计算,得到,根号2倍棱长V=a*a*a。

(来源:文章屋网 )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2篇

1、正方体表面积公式:表面积=底面积×6=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2、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面积相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3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一个长方体,长36厘米,宽是长的

,高是长的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A

.

1484,1888

B

.

1256,648

C

.

1844,2888

D

.

1944,3888

2.

(2分)

(2019五下·龙岗期中)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它的体积是(

)。

A

.

8厘米3

B

.

24厘米3

C

.

16厘米3

D

.

64厘米3

3.

(2分)

由一个正方体木块加工成的最大圆柱,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

.

8000

B

.

4000

C

.

1000

4.

(2分)

(2018五下·嘉定月考)

不计损耗,把一块橡皮泥做的长方体改成一个正方体,体积(

A

.

变大了

B

.

变小了

C

.

不变

D

.

无法确定

5.

(2分)

(2019五下·汉川期末)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

A

.

4倍

B

.

8倍

C

.

16倍

D

.

64倍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6.

(2分)

判断对错.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它的底面积乘它的高.

7.

(2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8.

(2分)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9倍.(

9.

(2分)

(2018·沧州)

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成正比例。(

三、填空题

(共4题;共8分)

10.

(2分)

(2019·苏州)

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全部涂上红色,再把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已知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36个,大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

11.

(2分)

(2018五下·深圳期末)

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

12.

(2分)

(2019五下·平舆月考)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cm,宽和高都是3c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________ cm,表面积是________ cm2

体积是________ cm3

13.

(2分)

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2厘米,高4.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4.

(4分)

它们分别用了多少块积木?

15.

(5分)

(2019五下·涧西期末)

涧西区英语学校的跳远池是一个长5米,宽2米的长方体沙坑,要填入40厘米厚的黄沙,每立方米黄沙重1.5吨,一共需要黄沙多少吨?

16.

(6分)

将三个表面积分别为24cm2

54cm2

96cm2的小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大正方体铁块,求大正方体的体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6-1、

7-1、

8-1、

9-1、

三、填空题

(共4题;共8分)

10-1、

11-1、

12-1、

13-1、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4-1、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4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长期影响,对此不少教师在实践中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主要的时弊有:

(1)“讲风太盛”。用教师整堂课的“讲”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质上是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

(2)“形式过多”。用五花八门的教学学具、手段和形式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搞乱了学生正常的思维程序和氛围,教师成为文明的“杂技演员。”

曾听过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正方体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现摘取片段:

……

师:现在我在讲台上已放了一些小棒和橡皮泥,要求同学们运用这两样材料构造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同学们可以自己上来取这些材料,(教师放在讲台上的小棒长短不一)学生拿了橡皮泥和小棒后,各自构造“正方体”,有的学生由于第一次拿的棒太小,第二次再去拿,有的学生把长棒折断或短棒接长,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基本上各自构造出“正方体”后,教师接着讲解。

师: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之间观察一下,看对方构造出的是否是正方体?为什么?

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后,教师把有代表性的一些模型一一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由于小棒长短不一,有代表性的模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图⑴是正方体,它的形状与上课开始时的各种物品相同,它所用的小棒都一样长,(教师把这一模型拆开比较棒的长短,使学生确信,小棒一样长);图⑵也是正方体,这是一个学生把短棒接长后而得到的,教师表扬了这一学生的创造,并问学生,构造图⑵这一正方体模型时多用了一颗橡皮泥,是否可以不用这颗橡皮泥?学生指出,只要换上一根较长的小棒即可,教师要求构造这一模型的学生把它换好。接着指出图⑶、图⑷、图⑸都不是正方体。

师:同学们想,你们构造一个正方体,要用几根橡皮泥?

生:构造正方体要用8颗橡皮泥。

师:橡皮泥所对应的点(指着黑板上的图)叫做正方体的顶点。同学们想,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正方体有8个顶点。

师:对,正方体有8个顶点。构造正方体时,我们还用了小棒,构造一个正方体,要用几根小棒呢?

生:要用12根小棒才能构造一个正方体。师:这12根小棒所对应的12条线段(指着黑板上的图)我们叫做正方体的棱。正方体有几条棱呢?棱的长短关系怎样?

生:一个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一样长。

师:请同学们把原来看过的、观察过的正方体重新拿回去(原来的正方体学生取回后)。你们可以用手摸一下正方体的顶点和棱,(学生摸后)同学们还可以摸到什么?

生1:还可以摸到光光的一块;

生2:还可以摸到一个正方形。

师:对,你们摸到的这一块叫做正方体的面,它的形状是正方形,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

师:对,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正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一样,都是正方形的;

生2: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相同;

生3:这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师:对,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这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师:谁能总结一下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生: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棱长相等,还有6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的面。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6篇

一、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设计】

1. 举例揭题。

教师打开事先准备的砖块包装盒,出示“长方体砖块”问:这是宝贝吧?它有什么用处?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像这种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 引导认识各部分名称(略)。

3. 指导研究位置关系。

(1)找一找。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我们认识了相对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找一找长方体中的面与面、棱与棱之间有没有相对或相交的关系?

①面与面:哪些面有相对关系?(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哪些面有相交关系?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什么?(棱)

②棱与棱:哪些棱有相对关系?哪些棱有相交关系?棱与棱相交可以形成什么?(顶点)

(2)量一量。请同学们利用尺子等学具,量一量长方体相对的面、棱各有什么特点?

①面:6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一定是长方形吗?(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面积相等)

②棱:(出示“长方体框架”)看看这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分?(可以分为3组,长度相等的棱为一组)

(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显示下表内容:

4. 梳导、建立立体图形。

(1)观察。(出示“长方体砖块”,放在讲台桌上)问:你们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2)教师一边介绍一边画透视图。把砖块放在桌面上,同学们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比如,坐在左边的同学只能看到上面、前面、左面,所以,我们一般只画看到的3个面。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由于没有真正看见另外3个面(下面、后面、右面),所以用虚线来表示。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教师介绍: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水平面上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垂直的棱叫做高。

②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摆放长方体砖块,让学生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5. 总结学法。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量一量,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6. 引导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课件显示“将长方体砖块压缩成正方体”如右图所示。

(2)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共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3)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以课件演示的方式把上表补充完整)

(4)设疑:长方体有长、宽、高。正方体有长、宽、高吗?(统称为棱长)

7.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总结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略)

【思考】

建构模型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学习过程,是建构意义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对数学意义的理解。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实物,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量一量等数学活动,使之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突破由面到体的过渡、由二维向三维空间的建构。如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建构数学模型,既能有效落实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对亲自探索的知识保持良好的记忆并提出正确的评价,更为学生日后研究图形积累了方法和经验。

二、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设计】

(一)必答题。

1.“择优录取”,我会选!

下面各图的形状,( )是长方体。如果是长方体,请指出它的长、宽、高。

2.“是非曲直”,我有理!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4)(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长方体吗?( )

3.“对号入座”,我会填!

根据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填空。(单位:厘米)

(1)这个长方体有( )个面。

(2)它的( )面是( )形,长是( ),宽是( )。

(3)( )面的面积是( ),( )面的面积最小,( )面的面积最大。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厘米铁丝。

(二)选做题。

1.“解决问题”,我们行!(小组4人合作完成)

鸡、鸭、鹅盖房子,它们至少要挑多少根什么样的“柱子”,才能盖好自己的房子?

1米

0?郾9米

0?郾8米

鸡说:“我要盖一座长、宽、高都不相等的房子。”

鸭说:“我要盖一座左、右面是正方形的房子。”

鹅说:“我要盖一座正方体的房子。”

2.“动手实践”,我最棒!

用橡皮泥、萝卜、土豆等材料动手做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思考】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7篇

关键词:长方形;问题;整数

一、问题类型

在景山教材四年级下册部分,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切割成多少个小正方体的问题,具体举一例:

有一块长方体木料(长30 cm,宽20 cm,高10 cm),要把这块木料截成棱长为5 cm的正方体木块,能截多少块?如果长方体木料的长是28 cm,宽和高不变,要截成棱长为5 cm的正方体木料,最多能截成多少块?

二、成因分析

统观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景山教材,涉及内容及其所在阶段整理如下:

二年级上册:6只袜子,每2只一双,一共有多少双?把25块月饼,每6块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块?一捆绳子共长36米,一根跳绳长5米。最多可以剪成几根这样的跳绳?

四年级下册:有一块长方体木料(长30 cm,宽20 cm,高10 cm),王师傅要把这块木料截成棱长为5 cm的正方体木块,能截多少块?如果长方体木料的长是28 cm,宽和高不变,那么要截成棱长为5cm的正方体木料,最多能截成多少块?

整个环节跳跃性太大。二年级上册对于除法意义的安排都相当细致,而基础和重点的去尾型也有一定的篇幅,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而疑惑的是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章节中,却没有此类问题。然后直接进入四年级下册,三维的情况。可见,如果照本宣科,大多数学生存在二维的缺失,知识链的脱节。这是问题一。

从二年级上册至四年级下册,一下子跳跃四个学期,虽然之间有零星练习,但始终是凤毛麟角。二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中,练习了进1型,未见去尾型踪影。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没有内容让学生见识到问题在面积中的运用。

辩证地看,学生在计算单元中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技巧,并将之迁移至实际问题中。且还需接触一些新类型的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这样处理:首先,补充二维内容,一是保持知识连续性,二是二维操作比三维简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充分理解。其次,巧用相应内容增加练习机会。最后,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协调代数练习和几何练习,难度适中。具体操作如下:

二年级上册维持原样,三个内容层层递进。

二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中出示类似练习:803个包子,每人3个,最多可以分给多少人?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设计如下大长方形分割成一些小正方形的练习:

(1)有一张长6 cm,宽4 cm的长方形纸,用它剪边长2 cm的正方形,能剪出几个?

这里要充分展示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大面积÷小面积,方法二是将长和宽分别平均分。

(2)如果长方形纸的宽是3 cm,其他条件和要求不变,最多能剪出几个正方形?(应该说明的是,学生可能依然采取上述两种方法:

方法一:(6×3)÷(2×2) 方法二:6÷2=3(个)

=18÷4 3÷2≈1(个)

≈4(个) 3×1=3(个)

两种方法产生矛盾,鉴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他们只能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结论进行验证,而无法从理论上进行完整的推理证明。

操作发现方法一是错误的,对比两小题,得出结论:大面积÷小面积的方法有局限性,方法二比较通用,遇到问题先分析,再动笔。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可以继续使用购物情境,也可以增加一题几何类型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在商的近似数小节或单元练习中加入一题二维综合练习,再次把有余数的、没有余数的两类对比,学生可以独立解决。

学生通过实验,而后便能灵活解决以下两类:

1.一个长方体空盒,长8 cm,宽6 cm,高12 cm,最多可以放( )个棱长4 cm的小正方体。

2.用两种方法解决:一块橡皮长4 cm,宽3 cm,厚1 cm,现有一个盒子,从里面量长16 cm,宽9 cm,高5 cm。这个盒子最多能放多少块橡皮?

正方体的棱长范文第8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讲解。观察思考,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学具

一、导入

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说后,我再作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我把教具长方体的面剥下,只剩下长方体的框架,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是由面围成的)

1、面(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长方形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教具,按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即有3组相对的面)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哪个小组来说一说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通过一个实验:把各个面分别平移到相对的面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形状和面积是完全相同的。

2、棱

接着再摸摸其它地方,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出示长方体框架的教具

“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3组)

3、顶点的认识。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先拿着长方体来说它的特征,然后我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并且每两个相对的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并且板书。

(二)、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指名回答,从而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长方体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有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2、拓展提高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并且每两个相对的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

课后作业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