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声段子

相声段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相声段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声段子范文第1篇

这个问答曾是知乎上获点赞最多的一个,近万次。

博士生是谁?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宏烨。

李宏烨200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到2015年7月博士生毕业,前后用了12年时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毕业后,他竟放弃了十年寒窗苦读苦研的工科专业,全职办起了自己的相声社――“新语相声俱乐部”。

李宏烨1986年出生于天津,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后来双双转行做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如果说这也算是遗传基因,那李宏烨的选择算是有据可考了。

李宏烨初次接触相声是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成绩来说,他是理强文弱,可他偏做起了相声梦,喜欢原创相声段子。有一次,他写的相声经编排后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听相声的小观众都很开心,评委团却没有看上他们,而是看上了非原创的传统相声段子。穿着长袍马褂,拖长了声音说话,观众几乎不笑,却得到了“有功底,有韵”的夸奖。信心满满的李宏烨深受“创伤”――原创的什么奖都拿不到,评委的相声评选标准太陈旧了,以后再不梦想相声了。

说是不梦想,可时隔5年之后,李宏烨一进交大就有了变数,他被一位天津老乡“拉进”交大快要倒闭的相声社,理由是“快没人了,加进去帮帮他”。由于初中就种下了相声的“种子”,加上磨不过老乡的情面,李宏烨便爽快地加入了相声社。谁知,这一脚迈进去就是梦想的绵延,以致让他的择业方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

本科期间,李宏烨在交大相声社里很活跃,原创近百个相声段子,当上了社长,社团连续3年被评为交大“十佳社团”;更美的是结交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学妹郑钰,可谓获利丰厚,但他并没有因此想过要将相声进行到底。转变是从读博开始的。由于与导师在课题上有分歧,李宏烨负气在家赋闲近两年,不管科研的事,只负责带孩子、写相声、为相声协会排演出。直到后来导师催促他,应该为毕业准备论文了。论文的答辩经历对李宏烨有很大触动。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一种全新的机械工艺技术,当时也被两家国际期刊接受、发表。但到了答辩环节,老师们问他的全是这个工艺有什么实用价值,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这一度让他的论文无法通过答辩。他抱怨评委:“完全不关心是否创新。” 李宏烨

李宏烨因此表示,工科的创新环境让他失望,而写相声段子,正好能施展他的创新创作抱负。于是,他开始了“不务正业”。2009年他和郑钰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本书《校园相声学》,2012年出版了他认为最有创新理念的第二本书《相声的有限元》。在这本书里,李宏烨用有限元去分析相声(有限元这个术语常用于结构力学、机械制造等专业领域,它对整个问题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子区域都成为简单的单元),他通过一遍遍听那些有观众声音的相声表演录音,把一个个相声段子大卸八块:利用笑声给相声里的包袱打分――“3秒的笑,观众在判断这里是不是一个大包袱;6秒的笑,往往带着鼓掌,是一种褒奖;8.5-11.5秒是真正的好包袱;超过11.5秒的笑声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笑出来的。”利用这些打分的板块,再反过来对相声引发笑声的“笑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这就是相声的有限元分析了。这本书获得“985”三期原创文化专项资金6万元的资助,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张祖健评价它是“绝无仅有”的,在目前我国相声学理论著作里“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

根据自己“有限元”的指导,2014年5月,李宏烨与团队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进行专场演出。1500人的场子,149分钟的演出,观众笑了913次。后来上海曲艺家协会还专门为这部相声剧开了场研讨会。

《学长》的火爆,让李宏烨转行创新相声的欲望更强烈了。博士一毕业,他就义无反顾地注册了自己的梦想――“新语相声俱乐部”。

相声段子范文第2篇

中国相声剧本拍卖日前在京城落下了历史性的“第一槌”,参拍的16件作品最终拍出100.7万元,均价高达6.3万元(《新京报》7月6日)。

相声大师一个个逐渐远去,相声后继无人,每况愈下。在“大忽悠”赵本山领衔的小品异军突起后,相声在曲艺界老大的地位早已发生动摇,被小品挤压得直喘粗气。相声界拍卖作品,激发创作团队,吸引更多的曲艺创作人才,历史性地落下“第一槌”,火爆场面不仅让业界人士感到欣喜,社会公众也为之兴奋。在相声逐渐没落的今天,可谓在危难时刻为相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相声创作人员稀少得不是一般地可怜,那是相当地可怜。多数段子都是相声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呈现出门派的特色。社会上创作人员想插上一脚,混进相声队伍,无疑于登天。这与相声传帮带,直接授徒的发展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相声是靠口耳相传传承下来的,内耗不仅使相声本身丧失了元气,也因门派对立,使相声的继承者无法博采众长,使很多经验技巧失传。有人形容我国相声界是一个“自闭”的小江湖,社会化程度不高。由此,相声要满足社会需求,如今就有些力不从心,不得不直面胸中“墨水”被榨干,黔驴技穷的现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文艺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需求也多样化的今天,快捷的生活方式恐怕很难容纳相声演员靠一个段子演上一段日子。观众“口味”换得快,促使相声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仅靠自己的帮派来创作,捣来捣去,观众看到的却是“味道”差不多的段子,风格非常相似。即便是几大门派齐齐上阵,年年如此,岁岁依然,谁都有“吃腻”的时候,审美疲劳早已出现。

相声“第一槌”,公开拍卖剧本,无疑是“抄底”的反弹与觉醒,这是相声界表现出的一个姿态,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激发更多的创作,保护知识产权,相声创作为社会打开了一扇窗,走向社会,为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就此可以拯救相声和扭转相声滑落的颓势的想法,显然有些幽默,充其量只能说是一剂“药引子”。要想“治病救相声”,改变相声创作处境,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相声界的同仁“上下而求索”。

相声段子范文第3篇

北大学霸表演相声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看着他们一本正经地搞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竟是传说中的工科男。负责逗哏的张宇识是北大理学博士。

高考时,张宇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成了众人眼中的学霸。虽然身为工科男,但张宇识却风趣幽默,时而金句频出,时而冷酷到底,编写学术论文他可以斩获奖项,撰写剧本他完成得绘声绘色。学习之余,张宇识还有一个自我放松方式,那就是听相声,他喜欢在相声的一方热土中感知独特的魅力。一次,张宇识听着台上那逗捧的段子,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想法,自己何不尝试着说相声?

得知儿子要说相声,父母不淡定了。他们虽然知道儿子爱折腾,但那都是在学习方面,要说相声,他们一时难以接受。不仅如此,同学们也纷纷发表意见:“相声那个世界不属于你,你还是安安静静地做个观众吧。一个北大学霸要说相声,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尽管有不同反对的声音,但张宇识也收获了一些支持者:学霸不搞学术搞幽默,期待看见你穿上大褂的样子。虽然只有这一小众的支持者,却大大增加了张宇识的信心。于是,他放开了折腾,走上了相声创作之路。要想演出好的效果,当然少不了好的内容,可上哪里发现那些既通俗又幽默的相声素材呢?

一天,张宇识到食堂打饭,此时他正听见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在讨论食物的搭配问题,不同的食物之间相互搭配,就会变成美味佳肴。张宇识一边听一边享受眼前的美食,突然,他停下了手中的筷子,随即绽放出一抹得意的笑。原来自己苦苦寻找的素材,就隐藏在最普通的菜肴中。有了点子,接下来就是落实了,为了将各种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最细致权威地表述,张宇识翻阅了大量书籍,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了自己的专长,用数据说话。看着那一个个由数据堆积成的相声段子,爱折腾的他更兴奋了。

相声段子范文第4篇

下午4点,高晓攀走进嘻哈包袱铺在北京交道口的剧场。

他是这个主要成员为“80后”的中国新生代相声团体的“掌柜”,就像个邻家小伙子,没有客套,但是也有过了而立之年的成熟。

接受《t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后,高晓攀穿上大褂上台表演,为这个剧场制造笑声。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6日,嘻哈包袱铺在北京鼓楼附近的广茗阁剧场成立,相声20元一场,台下观众两名。他们弄了张办公桌,上面盖了一块布,就开场了。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们最初的观众是因为吃烤串消费满100元而获得赠票才来的,高晓攀和同伴演得很卖力,搞得观众都不好意思上厕所。

嘻哈包袱铺如今在北京已有3家主要剧场,高晓攀也上过了春节联欢晚会和喜剧综艺节目,拍摄过电影,回到剧场演出的时间越来越少。

卖力照旧,高晓攀每10秒抖出一个能响的包袱,晚上11点演出结束,他召集成员开“反省会”,总结哪里效果不好。

“谨小慎微”是嘻哈包袱铺的准则,这背后有高晓攀的忧患意识,毕竟嘻哈包袱铺曾经历过将近一半成员出走、剧场关张等危机。在他眼里,面对市场,相声行业仍是没落的,不使“拙劲儿”就想成名的相声演员大有人在。

新“角儿”

嘻哈包袱铺最初的核心成员里有三分之一是专业相声演员,2008年他们面临着同一种尴尬:喜欢相声,从小就学,毕业之后却进不了专业团体。

从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大专班毕业后,高晓攀以为自己可以顺利进入部队专业演出团,但事与愿违。

那时相声演出很“冷”,转行的同学很多。坊间传闻,19岁时,刚刚出道的高晓攀因为心高气盛,觉得“很多人的话都不对”,结果迎来了相声界骂他一个人的局面。

没有团体接纳,保定人高晓攀成了“北漂”,到西单做导购养活自己。在柜台看到朋友时,高晓攀会躲到厕所抽烟,感觉自己白学了多年相声,惭愧、狼狈。

成立之初,嘻哈包袱铺里聚集着和高晓攀一样不得志的年轻相声演员。他们聚在一起吃烤串,想着什么时候成“角儿”,什么时候巡演,什么时候能拍电视剧。他们开始在网站上发帖宣传,结果是发帖的速度几乎赶不上网站删帖的速度。

但没过多久,德云社将京城的剧场相声带火了,嘻哈包袱铺则在成立半年后成为第二家火起来的民间相声团体。

2008年郭德纲的弟子们还没蹿红,相较而言,嘻哈包袱铺的“年轻”成了最关键的卖点,他们也有做“新锐”的自觉:偶尔穿T恤衫而非长袍演出,包袱里夹杂着最新的流行话题。

这种“反传统”很受年轻人追捧,当时团队的一位主力成员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上说:“嘻哈包袱铺要走前无古人的路。”

嘻哈包袱铺成立不久就推出了舞台相声剧,2011年推出的相声剧《超级新白娘子传奇之有碘咸》曾创造连续两个月场场爆满的纪录。嘻哈包袱铺在那时已经决定在适当时机尝试做影视。

“相声段子也是很好的IP。”高晓攀曾对媒体这么说。他正在实践相声转IP,在相声行业,嘻哈包袱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希望能靠强IP成就“晓攀传媒”,更大的野心则是反哺相声行业。

高晓攀“孵化”的IP,来自2015年他参加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时创作的喜剧作品《兄弟,别闹》,竞演时,作品时长是10分钟。

2016年3月,《兄弟,别闹》“孵化”成将近2小时的话剧登台,首演当日,900人剧场满座;7月,同名大电影开拍。

2015年有两部喜剧电影成为“爆款”――《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它们的背后分别是网络段子手和话剧团体开心麻花。高晓攀也想带领嘻哈包袱铺在电影行业成为新“角儿”,但能不能成功他说不好。

拍摄过程45天,每天高强度工作,拍摄周期愣是压缩了一半。一般电影导演拿的是以场次为单位的剧本,而高晓攀“高导”拿着以镜头为单位的分镜头剧本,极度专注、神经紧绷地拍完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应是满载而归,却又一无所获

2015年,嘻哈包袱铺虽在《欢乐喜剧人》中推出了《兄弟,别闹》这个IP,但在节目中的竞演排名并不理想,决赛第一轮,他们便被淘汰了。

在成名之时以“新锐”感著称的嘻哈包袱铺,在节目播出时获得的评价却是“过于传统”“走煽情路线”,以讲述敬老院的传统老艺人面临技艺失传时的落寞为主题的作品《梨之园》,便因为泪点多于笑点而毁誉参半。

“综艺是综艺,艺术是艺术。”在高晓攀眼里,现在很多相声都是“综艺相声”,而非“艺术相声”,综艺可以只是逗乐,但艺术得有高度。

喜剧节目上来先刻意让人哭,这在高晓攀看来也不合理:“大家花了钱来看喜剧,你先把人弄哭算怎么回事?”关键在于动机是什么,是真正要表达“劝人向善、普度众生、解开心脉”的东西,还是沽名钓誉。

一旦以相声演员的身份站在喜剧竞演的舞台,嘻哈包袱铺便自然而然地把一门传统曲艺的使命感拿了出来。

熟悉嘻哈包袱铺剧场演出的人能看出他们的紧张,在首场竞演时,高晓攀似乎担心包袱不够响,他的脸显得有些僵。

他和搭档尤宪超在这档节目中很少有显得放松的时刻,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很沉重,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就像相声的精神传承也举步维艰。

高晓攀和尤宪超的比赛结局,应了高晓攀曾提及的一位相声界老先生的话:相声应该是满载而归,却又一无所获。

但在高晓攀看来,这又是相声的魅力所在,下苦功,未必就是为了成功,和《霸王别姬》里那句台词一样,是为了“成全自己”。

高晓攀总是问他的徒弟“你有三年认认真真的学徒经历么?”高晓攀的学徒三年里,每天早晨起来不厌其烦地说“不想说的绕口令”,直至把自己的烦躁消磨殆尽。

这三年让高晓攀在说贯口相声《地理图》时让剧场的每个观众都专注地看着他,然后在结束时,爆发出一声“好”――看似一无所获,其实满载而归。

“他不用功他不努力,觉得‘我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就会说相声,我听了两三天传统节目就是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这可能吗?这不可能。”但高晓攀发现,如今这样的人在相声行当里占了大多数。

几天前,嘻哈包袱铺的几个成员来到五台山,按规矩,要“拜口拜心”。“拜心”是为了反省自己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还是把相声当成名立万的工具。

“拜口”是要“谨小慎微”“惜字如金”,高晓攀希望嘻哈包袱铺多行动,少说话。

行动的确不少。前不久,高晓攀个人签约喜天影视,后者旗下拥有吴秀波、海清等多位知名艺人。而在2015年5月,嘻哈包袱铺完成了A 轮融资。

高晓攀想红,想把嘻哈包袱铺做大,而初衷是“能把嘻哈包袱铺带得更好,证明相声演员能做很多事,也能为相声做很多事”。

一个段子2000元

为相声做事的渴望背后,是高晓攀对相声行当落寞的担忧。

有一天,高晓攀参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在大厅里见到国家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与他们一群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演员坐在一起化妆,但“一个选秀节目里排名几十位的选手都能有独立的化妆间”。

如此看来,相当一批传统艺术都在被媒体冷落,缺少曝光度,进而导致观众流失,在高晓攀看来,这就是相声行业在多种娱乐形式的竞争中所面临的恶性循环。

相声行业报酬不高,养不活“角儿”,相声行业缺乏响当当的“角儿”,就像电影行业没有明星。

尤宪超记得,嘻哈包袱铺成立的第一个月有四场演出,每个演员获得的酬劳是27元6角,一位同伴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咱一个月捡瓶子也比这多吧?”

演出渐渐增多后,原剧场老板高薪挖走三成演员以新团体名义演出,将嘻哈包袱铺赶了出去。

这是嘻哈包袱铺第一次面临人员出走危机,虽然并没有对发展造成太大影响,但高晓攀感到,单靠情感纽带不足以应对危机四伏的江湖。

2011年之后,相声团体山头林立的局面越发明显,一些同辈相声演员开始“抢占”市场,嘻哈包袱铺的票房逐渐受到影响。2014年4月,第二次人员出走使嘻哈包袱铺元气大伤――团队的一位元老带领30余名成员另立山头。

嘻哈包袱铺位于鼓楼和西直门的剧场被出走团队以更高场租“占据”,安贞门剧场因消防不过关而关张,一时间,嘻哈包袱铺只剩下崇文一处剧场。

这次事件仍然会被嘻哈包袱铺宣传总监单洋记起。单洋的解释是,就像很多相声团体都面临的问题一样,当时嘻哈包袱铺也有一些演员在这个平台上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与知名度,觉得“出去挣得多一些”。

高晓攀的委屈在于,自己在外面跟别人喝酒应酬,才换来团队露脸的机会。“我觉得带着大家去挣钱、去露脸,就是回报大家的一种方式。”

至于离职员工提出的待遇微薄问题,高晓攀的回应是团队不会为缺乏创新力、老段子来回说的演员埋单。

那时创作新段子没有奖励,更不会像电影演员出演新作品一样被媒体大规模曝光,这造成原创力的匮乏,最初号称售卖段子的嘻哈包袱铺没了新货。

高晓攀坦言,2013、2014这两年,团里几乎处于零排练的状态,粉丝流失了不少。很多老粉丝甚至在2015年看到嘻哈包袱铺参加《欢乐喜剧人》时惊讶于“嘻哈还存活着”。

2015年5月,嘻哈包袱铺完成A轮融资后,开始以高薪聘请新的喜剧作者,如天津曲艺家协会会员刘春山。

奖励机制开始运行。嘻哈包袱铺的演员如果每月有一个原创新作品,可以获得2000元奖励,整个团队的年度指标是1年150个段子,而2016年的指标,现在已经完成。

规矩

相声行当讲究一些旧有规矩,嘻哈包袱铺在成立之初靠的是兄弟情义,但2014年的变故让高晓攀一度消沉。

嘻哈包袱铺这场危机有“不破不立”的意味。高晓攀开始重新思考团队的发展,除了反思创作力匮乏的根源之外,也开始从团队管理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嘻哈包袱铺在早期曾赴日本参观最古老的喜剧艺能事务所吉本兴业,它是亚洲第一家上市的喜剧企业,依靠资本的力量打通了喜剧产业链,这是高晓攀所期望的。

2015年谈下A轮融资只用了高晓攀一个月的时间,他也想通过新资金的注入完成嘻哈包袱铺的企业化。

嘻哈包袱铺如今通过企业的方式管理员工,“有经济合同,就要履行所有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师徒关系的遗弃,而是一种新规矩。

不过,嘻哈包袱铺的企业化管理进程还是要经历一些困难。毕竟,相声演出是嘻哈包袱铺的主营业务,一般企业的管理人才并不容易摸清相声演员的行当规矩,也就难以处理人员管理问题。

高晓攀不得不承担管理者的角色,虽然他很怀念那种单纯说相声的日子。

尤宪超身兼企业合伙人,在这方面,他透露高晓攀“硬啃下许多管理、财务方面的书”。

企业化经营还在摸索,但资本仍看重晓攀传媒内容产出的能力。近期,晓攀传媒完成了A轮+投资,估值上涨4倍。

高晓攀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学相声时老先生们的教诲,很多规矩是“修心”的,比如要懂得放慢脚步。因此,嘻哈包袱铺还不急于上市。

相声段子范文第5篇

在郭德纲的带领下,德云社不断做大做强。多年来,在作品创新、团队传承上狠下功夫。一度发掘整理传统相声600多段,加上不断创作,已经拥有上千段表演素材。这些相声段子是德云社宝贵的文化财富。团队培养上,德云社在北京京剧院成立了下属单位德云传习社,专门招收培养自己的相声演员,并按“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进行分料。现在“云”字科名角辈出,像岳云鹏、张云雷、孔云咒、栾云平等早已被大家熟知。“鹤”字科张鹤帆、张鹤伦、曹鹤阳、郭鹤鸣等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在德云社众多的相声演员中,张鹤峰是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位。从小就在京津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张鹤峰对相声情有独钟,上学期间曾经组织过相声社团,工作后也把兴趣爱好全放在相声表演上。当时的相声没有市场,关注的人也很少,张鹤峰很长一段时间感觉相声没有多大希望。2007年,他无意当中在广播里听到郭德纲说的相声《西征梦》、《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被郭德纲的语言风格和魅力深深打动,内心埋藏已久的相声情缘被激发了出来。他义无反顾来到北京要听一场郭德纲的相声。当时正值上德云社招学员,张鹤峰到后台找到郭德纲说明来意,当场展示才艺,获得郭德纲同意后正式拜师。刚到德云社他的工作就是扫地,摆桌子、后台打杂,一干就是两年。到后来捧哏、逗哏登台表演,已跟德云社走过了6个年头。回首演艺之路,多少辛劳汗水早已数不清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相声演员,必须做足“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课。其中“说”是最能体现演员的基本功到底有多瓷实,而要练好“说”,首先需要背诵大段的“贯口”。一般的贯口段子都是很长的并列名词,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想要记住必须死记硬背,千遍万遍的重复,要忍得了寂寞与枯燥。背的多了,大脑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培养出语感。在德云社流传着这样一句训言“先学背死词,再学满台飞”。张鹤峰刚开始学相声时全是背死词,至少要背够十段活,包括从最简单的应声,嗯、啊、这、是练起,每次说都不能差了。一般有三四年演艺经历的演员得有五六十段活,演绎时间再长一点的起码要有一百段活。

要想在台上表演自如,“背死词”是继承,“满台飞”是发扬,只有不被因忘词这件事来打断在台上的表演,才能保证节目的完整性和舞台的效果。有更多上台的经历才能朝着“满台飞”的方向走。“满台飞”是自己对活的理解与改良,通过活打造相声演员自己的表演特色。只有达到“满台飞”境界,表演状态才会更自如、放松。

即便如此,张鹤峰在表演过程中也有忘词的时候。拿他自己的话讲:“说相声忘词大多情况下只有演员自己知道,如果真忘了,我们就编词说,活不能断,这个观众不一定能听得出来,有时候现编现挂,台下观众没什么反应,我们后台演员早就笑声一片了。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坚持说,过一会儿有可能就把词找回来了。”

相声最主要的卖点就是逗人发笑,这其中离不开“逗”的学问。大多数相声都是由捧哏和逗哏两个演员表演,包袱抖不抖得响要看捧哏与逗哏之间接的瓷不瓷实,经常和张鹤峰搭档的德云社“鹤”字科演员张鹤帆谈到两人在台上表演时说,“给张鹤峰捧哏感觉非常好,他机智幽默,语言智慧,使活过程中经常现挂,能把所有的包袱都给抖响了,很少出现失误。”张鹤峰的文哏功力很深,表演时嗓门大,还略带磁性,与张鹤帆合作默契。加上两人舞台形象搭配笑果十足,他们的表演很受观众喜欢。

相声段子范文第6篇

2008年上海电视荧屏一台笑的晚会《笑林大会》突出重围,刷新了上海的收视,直逼央视春晚。2009年的《笑林盛典》更是刷新了2008年以来东方卫视的最高收视率,为东方卫视在全国赢得了开门红。此后《笑林大会》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东方卫视的一个品牌产品,收视率居全国前茅。今年是2010年“世博年”,元旦11小时的《笑林盛典》大直播,又成功告捷,受到观众媒体的追捧,从而使春节《笑林大会》新年精制节目更是达到东方卫视8.3%的好收视率……这一切,仿佛表现出曲艺界、尤其是相声滑稽界繁花似锦、一派光明的景象。但静心回顾,作为《笑林大会》的主创之一,我对盛典之后的“笑林”还是喜忧参半。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相声滑稽戏唱电台就曾吸引了许多听众,一大批老艺术家都为相声滑稽的鼎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过许多经典优秀段子。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和歌坛新秀的不断涌现,传统相声和滑稽戏的年轻观众大量流失,相声和滑稽戏也走入了低谷,导致一些相声、滑稽戏演员纷纷转行、触电,客串起了电影,电视剧,情景剧等。尤其在以收视率为“话语权”的电视行业,更将笑星看作拉升收视率的“救星”,其实在捧红笑星的同时,也滋长了这个行业忽视本体创作的倾向。一些演员表面上看的确是靠着电视走红了,凭借一个段子就可以养家活口几年、走穴演几年,但也由此造成了一些原本有资质、有才能的创作型演员都纷纷吃起了“现成果子”, 所以在一段时期产生创新不多、优秀段子不多的现象,相声滑稽界表象热闹背后,其实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实在令人堪忧。直到2006年,郭德纲的相声德云社,才将人们遗忘了多年的相声艺术又重新繁荣起来,它把人们从电视荧屏前又拉回到舞台,把传统曲艺艺术又带回了剧场。与此同时,上海的“草根笑星”蔡嘎亮也以滑稽音乐脱口秀的形式,让观众重返剧场。

然而,《笑林大会》又让回到剧场的相声、滑稽表演亮相荧屏。相声滑稽名家带来的优秀传统相声和经典滑稽独脚戏不但为笑星正名,也唤起了观众的记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让他们领略了这一艺术的魅力。上海版《笑林大会》中,老演员、青年演员同台PK、同台传承、同台创新,比赛富有悬念;全国版《笑林大会》更是南北笑星同台竞技,师傅率高徒献技献艺,同台切磋,让人领略了南北曲艺的各自精华,特别是北方领军人物姜昆与上海领军人物王汝刚率徒的同台献艺,成为一时的美谈。而这种南北笑星合演经典传统节目的形式更是有助于作品的创作,经过《笑林大会》的历练,就涌现了一批新人新作,如上海的计一彪、舒悦、潘前卫;北方的刘颖、张浩楠等,他们创作了如《股疯》、《征爸启示》、《学英语》,80后独特的音乐相声等,而刘颖、张浩楠新相声、新双簧也获得观众首肯,更有拍卖价为10万的相声作品出现在《笑林大会》。《笑林大会》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现代风格,可以说是南北交流的《笑林大会》给曲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但纵观《笑林大会》,还是不难发现,《笑林大会》虽然促进了南北优秀曲艺演员的互相融合、交流,传承和发展了相声、滑稽(独脚戏)的传统优秀作品,对观众和演员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总体来说还是新品太少,其中能流传的佳品更是少之又少。曾几何时,相声、滑稽那些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好作品都难以再现,“快餐文化”还是不时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市场。如上海版的《笑林大会》举办期间,就有不少演员拒绝参赛,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几轮下来,自己就没了底气,令表演难以为继。

因此,《笑林大会》作为语言类节目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在整个行业中呼唤创作、呼唤好作,令这门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得以光大弘扬还是它的根本所在。虽说这些年它从上海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创新,正在一步步地不断努力,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在保护经典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发扬老一辈的钻研精神,要抛开杂念为艺术献身。要知道,唯有经典的才是流传的,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相声段子范文第7篇

脱口秀节目的吸引力完全靠主持人的一张嘴,新鲜时事和社会热点以喜剧段子的形式包装,既能给观众带来欢乐,亦包含智慧。喜剧脱口秀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高的的娱乐脱口秀《今夜秀》创办于1954年,已经播出了60年,《大卫莱特曼的深夜秀》《柯南秀》等数档脱口秀节目也常年雄踞收视排行榜前端。

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也曾涌现出不少脱口秀,持续至今仍活跃在荧屏上、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只有东方卫视的《今夜80后脱口秀》和天津卫视的《英俊秀》。作为相声摇篮的天津,这片土壤上滋生了大量语言、幽默类节目,打造一档喜剧脱口秀再理所应当不过。

相声+脱口秀

《英俊秀》于2013年11月在天津卫视开播,开播两个月前已率先在地面频道天津都市频道登陆,是国内首档将传统相声和国际脱口秀元素相融合的节目。传统相声的“说学逗唱”被《英俊秀》改良升级,主持人裘英俊以相声、小品、歌舞、舞台剧等多种表演形式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时长40多分钟的节目,基本上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包袱”。节目后半段的访谈环节,各路大咖助阵做客,颠覆以往形象,节目既接地气儿,又给观众带来惊喜。

作为周播节目,《英俊秀》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最近两期节目中,裘英俊把余额宝、互联网理财、自拍神器,4G网络等新鲜话题揉进脱口秀中,时事热点的切入和题材的丰富性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我们的题材宽泛,既关注婆媳关系,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话题,丰富的表演形式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裘英俊说。《英俊秀》的主题设置注重平民化风格,遵循做“有品质的娱乐”原则,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为己任,内容力求展现原生态的草根生活。

《英俊秀》也是天津卫视大剧营销的一个重要阵地。《父母爱情》的主演郭涛、梅婷,《小宝与老财》的主演范伟都先后出现在《英俊秀》舞台上。《乡村爱情圆舞曲》(《乡村爱情7》)播出前,主创于月仙(饰谢大脚)、唐鉴军(饰谢广坤)等做客节目,主持人裘英俊“挖掘”出《乡村爱情圆舞曲》不为人知的“戏里戏外”,于月仙也在节目中吐露与姐夫赵本山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当期节目的收视率为节目开播以来最高――全国第四。《英俊秀》的播出时段是一周竞争最激烈的周五晚上,自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保证在全国前八。

英俊的“英俊秀”

脱口秀和别的综艺节目不一样,如果没有合适的主持人,节目很难做起来。上电视之前,裘英俊已是天津的名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天津年轻相声演员的领军人物。在广播电台的相声节目中,他既是制作人也是主持人,同时还是相声演员。他擅长用平实的语气讲述身边事,风趣睿智的主持风格备受推崇,代表作品《做人要厚道》、《做人要低调》、《吉祥》、《吃元宵》等很受听众欢迎。

“打造一档脱口秀节目“刚被提上日程,主持人的人选就已确定是裘英俊。天津都市频道总监、《英俊秀》总制片人车通说:“裘英俊是最适合的,《英俊秀》是围绕裘英俊而策划的节目。”他介绍,以往制作综艺节目的经验,都是先有创意再去寻找合适的主持人,《英俊秀》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没有第二人,他是唯一的人选”。

机会摆在裘英俊面前时,他很有意愿挑战,毕竟电视的影响力远超电台和小剧场演出,但伴随机遇而来的还有压力。虽然已是一名出色的电台节目主持人,但裘英俊没有主持电视节目的经验,加之相声和脱口秀有很大区别,从相声演员到脱口秀主持人,不只是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领结那么简单。与王自健不同,裘英俊从小学相声,淡化相声演员的印记,一个人上场演出,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英俊秀》舞台上,裘英俊表演脱口秀、短剧、相声,还借由和嘉宾互动,探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熟悉电视的呈现形式后,多年演出积累的舞台经验使得裘英俊对录制现场的把控游刃有余,他开玩笑说,在剧场演出观众是买票进来的,表演稍微差点观众就不买账了。“《英俊秀》的形式比较丰富,脱口秀是一个部分,在一个完整的主题之下我们中间会穿插情景短剧,有时候我还会跟嘉宾说相声,与嘉宾无台本即兴互动,真人秀很多东西都是即兴的。”裘英俊说。

车通口中的“唯一人选”是有理由的,裘英俊本人有着很高的素质。他从小学习相声,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而且文笔很好,比其他相声演员更能适应脱口秀的即兴。《英俊秀》中用到的段子,即使经过撰稿人、节目组几道程序之后,裘英俊还会再整理一遍,把遣词造句转换为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金融学的背景和广阔的知识面让他的艺术创作不流俗,寓意更深。

每一个出现在节目中的段子都经过以下创作流程:首先节目组确定当期选题,把创作任务布置给撰稿人,规定需要的字数;撰稿人动笔写稿,创作完成规定任务量150%的内容;稿子上交后,节目组围绕主题删改一部分;进入录制环节,根据现场观众的反映和包袱是否抖响,再进行删改。每期节目,脱口秀时长都在20分钟以内,但每一次的录制都在30分钟以上,以保证剪辑时能优中选优。

两个创新

《英俊秀》对于天津广播电视台来说,有两个创新之举。它是第一档由卫视全额出资收购地面频道的节目,经费由天津卫视出,都市频道负责制作。2013年9月该节目在都市频道开播,试播两个月后,11月正式登陆天津卫视首播,都市频道改为第二天重播。

卫视出资,地面频道“操刀”,这种模式在天津广播电视台历史上实属罕见。天津卫视2014年推出了数档综艺节目,目前也只有《英俊秀》尝试了这种新模式。

去年7月1日,车通上任天津都市频道总监,9月都市频道改版,改版和推新节目留给车通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他在这两个月时间内做出许多新的尝试,一改以往地面频道制作节目均由地面频道自身台聘以上人员完成的旧模式。

《英俊秀》的创作团队只有制片人是台聘身份,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外聘,采用制播分离的方式做节目。车通解释,脱口秀需要大量撰稿人,不可能以台聘方式招募一帮撰稿人,“当然是谁好我用谁”。这是《英俊秀》的第二个创新之处,编导和策划也都是以此思路从社会上招募人才。

目前给《英俊秀》创作脱口秀段子的撰稿人有十人左右。节目一开始找的撰稿人是和裘英俊比较熟、经常给他写相声段子的人,两三个人的工作量在节目刚启动时尚可维持运转,渐渐地就供不应求了。节目组通过节目本身和网站招募了一大批人,给应聘者一个主题,告诉他大概的要求和字数,根据交来的稿子决定是否合作。撰稿人团体随着节目影响力的递增也慢慢地扩大,目前的十个人中,少数为专职撰稿人,大部分为兼职,既有电台员工,也有相声创作者,还有公务员。

这个团队中并没有知名,“我们找的都是性价比高的撰稿人。”撰稿支出是脱口秀节目相当大一部分的支出,知名身价高,还未必能保证质量。车通介绍,《英俊秀》目前合作的撰稿人虽然名气不大,但既能满足创作要求,又能把支出控制在成本以内。

关于节目

《英俊秀》每期主题的确定都经过总制片人和所有编导的集体讨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精益求精。节目从主题的确定、脱口秀段子的创作到嘉宾访谈的台本,作为总制片人,车通都参与其中。他曾是天津卫视另一档节目《爱情保卫战》的制片人,操作喜剧脱口秀节目,是他对自我的又一次挑战。

相声段子范文第8篇

1、听相声主要就是听一乐,在听相声的过程中随着逗哏和捧哏描绘的情节进入故事当中,就像饮美酒一样,引人如醉。

2、听相声能增长知识,相声演员必须的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识字断句更是基本功。有文化的相声演员的相声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虽然现在大家对那些比较传统的相声兴趣泛泛,但是如今的相声演员已经将经典段子和时事结合,考验的就是对文化的应用。

3、听相声能略微降低人的浮躁之气。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浮躁气息很是严重,如果在空余的时间去酒吧,电影院可能会让你玩的很快乐,但是如果你在闲暇的时候听段相声就不一样了,听完之后人感觉很是舒服,性情也会大为改观,可能也会略微降低浮躁之气吧。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