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句子成分

语文句子成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句子成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言文翻译 “1234”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18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言文翻译是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学生掌握了翻译文言文方法这把金钥匙,也就打开了文言文学习的大门。为了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我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1234法”。

“1”,即一个区别:弄清翻译与注释的区别。

注释主要是对文言文的词义作解释。如《出师表》课文下的注释:“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翻译则是把文言文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在释词明义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把整个句子的意思串连起来,加以修整,使句子正确、明白、通畅,如,在翻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段话时,如果生硬地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的课文下注释加到一段话的翻译里面,就会出现意思重复不清的问题。而如果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表达这句话就是:“宫中府中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褒贬,不应该标准不一。”通过区别,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翻译的意思。

“2”,即两者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结合。通过翻译与注释的区别,学生知道了翻译要把文言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怎样的翻译才能既符合文言文,又体现现代汉语这个形式呢?所以接着第二步我告诉学生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以达到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及其语法功能都得到落实。翻译时,既要落实文言虚词,又要落实文言实词。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只要知道虚词“其”和“之”以及实词“辙”和“靡”的意思,其中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就可直译了。

意译为辅就是在发现直译后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够透彻时,改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原文某些词句。如上句中的“故逐之”如果仅直译就是“所以追击他们”,究竟是曹刿自己去追呢,还是下令将士们去追?意思表达不够明确,还需要在译句中加上“才下令”。全句“直译+意译”,意思就是“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子也已经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即三字原则:信、达、雅。在学生知道了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原则后,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在直译与意译结合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能随便加多加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译文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呆板,带文言气;“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总之,是要求学生文言文翻译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内容。

“4”,即四步译法:留、增、减、调。学生掌握了翻译的区别点、原则、要求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我还教给了学生文言文翻译四步法,即“留、增、减、调”。

“留”是保留原文。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不宜改动,均应保留下来。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子中的“滕子京”是人名,“庆历四年”是年号,翻译时将它们照搬到句子中就行了。

“增”是增加词语或补充原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句子成分比较多,翻译时就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明白、流畅。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增加判断词“是”,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字叫涉”。

“减”是减少词语。文言文中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或者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若勉强译出来,也会使句子累赘,拗口。凡属此类文言虚词,译时都可略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句中的“夫”用在句首,表示提顿语气;“也”表示判断语气,皆可略去不译。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诵读 句子结构 审美能力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学生又怎能对学习古诗文产生兴趣呢?新《课程》强调的是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学习古诗文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与现代文不同的是古诗文的知识框架要明朗些,知识点要清晰些。因此,我们抓住古诗文的这些特点进行古诗文教学,就能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古诗文阅读的钥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会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古诗文,真正走进古诗文的情境之中。

一、以诵读为基本

吟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古诗文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千百年来的真理。所以我们要注重课堂上古诗文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入乎其内”,自由地诵读,读出古诗文的原汁原味来。诵读时还要能够把握住节奏诵读,只有节奏读准了,对文意才可能理解,否则就混乱不清了。

况且古诗文比较讲究韵律,具有音韵美的特点,读来琅琅上口。诵读的过程也是体味古诗文之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达到审美的愉悦,从而疏通文意。

当然教师要交给学生诵读的技巧,指导学生会诵读,可按照初读、赏读、美读三个层次来由易到难诵读古诗文,如教授《滕王阁序》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配乐朗诵,初读课文,带学生进入一种情境,在诵读中解决字音、字形、字义等基本问题,激发诵读热情。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赏读课文,让学生品味语意。最后在赏析中加以美读,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读出来,读出一种气势来。这样,学生在整个诵读过程中思维始终是活动的,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就大大加快、加深。

诵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读,多读。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读与思、读与品、读与写相结合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以分析句子结构为抓手

句子结构简而言之就是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句式结构就是能够判定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特别是主、谓、宾三大主干成分。通过分析句式结构,去理解古诗文中较为繁杂的古诗文句子。而且在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教法是填鸭式的,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是暂时记得,久而久之便忘却了。通过分析句式结构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久不衰。例如,词类活用现象是古诗文学习中比较复杂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判定那个字活用,怎么活用。《鸿门宴》中“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一句,我们分析得知:主语为“项伯”,宾语为“张良”,“留侯”为官职,那么它就缺少谓语,而“善”为形容词,但它处在了谓语位置了,那么它就必须活用,得出“善”字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交好”之意。

教给学生技巧的同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动手去学习、整理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成语、难句翻译等,养成随时积累文言现象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又科学地训练了学习技能。

三、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提升

教材中所选古诗文作品多为当时出类拔萃人物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品中整齐的句式、隽永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哲理、经典的笔法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阅读能力,进而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心灵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学生的灵魂受到熏陶、荡涤和洗礼,这才是古诗文教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与作者、诗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心灵的交流,汲取他们做人的智慧,涵养学生的心灵,这正好能够达成古诗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也是古诗文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3篇

关键词:“3+证书”;语文;答题指导

广东“3+证书”高考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我们在懂得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目要求,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做题总原则:选择题稍快点,2分钟答l题,且力争提前一点。

进到考场坐好后,做几次深呼吸,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记住“整洁、美观、有效”的答题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客观题的选择阶段。大致有:

一部分语言知识与应用

1.字音题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题

可能是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字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选全对的一项,就先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一项;如果题干是选有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配合使用排除法。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像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问号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标点符号题

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逗号、引号、问号、分号、破折号、括号、冒号、省略号、书名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使用的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估计沿用见过的考查方式居多。

4.词语运用题

近几年都在考近义实词的辨析。通常是对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5.词语(包括熟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感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总之,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同时必须用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6.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是否恰当。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意,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要求选择没有语病的—项。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其次是回忆常见病句的标志。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类型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7.修辞辨析题

九种辞格,重点掌握五种辞格的辨识。对于比喻,要从五个方面把握:①本体和喻体是异类事物,具有相似点;②喻体要通俗易懂;③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④比喻要贴切,即运用比喻时必须对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⑤要注意感彩。对于设问和反问,考生只需把握其在作用和内容上的区别。对于借代和比拟,要求掌握其类型,并能把它和相关辞格(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区别开来,重在掌握其辞格的特点和作用。

8.语言连贯题

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首先是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画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印证。

其次是注意科技文、社科文的总体解题技巧。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整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赅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等。

三部分诗歌鉴赏

如果可能,面对一首诗词,可先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如果不了解诗人就不要管。诗词中如有议论、抒情,一般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主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 对比分析 汉英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语篇随之成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焦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背景下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

主位概念由马泰休斯(V.Mathesius)于1947年首次提出,韩礼德(Halliday)和汤姆森(Thompson)继而对其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在小句中,作为信息起点的主位占主要地位,述位围绕主位逐步展开;主位位于句首,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是结构性的,它与句子的话题重合时,发挥起点和话题的作用,但它仅是句子的开端,而不是句子的主语或话题;述位一般指话语的未知信息,是对主位的陈述,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其基本单位是小句。“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1]。

国内学者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2]。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如果汉语译文中出现主位错位,则破坏了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了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提出了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描写了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

由于英汉语在思维方式和句子结构上存在差异,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应对主述位及主位推进模式这些作为系统功能语法对小句描述的主要概念加以充分考量。只有充分把握其异同,才能真正做到准确、流畅、连贯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本文将通过对《在亚当之前》英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主述位的排列及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来讨论英汉翻译。

二、英汉主位结构对比与翻译

1.对等的主位结构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ISVO的核心句型,即句子主语常与主位出现位置重合,此时的IS充当主语,VO充当谓语[3]。IS可看做主位,VO可看做述位。另外,作为核心句型的衍生,SVP句型,即主系表结构也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时,主述位所代表的语言信息在句中的排列方式一般是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由已知信息引出未知信息。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依照原文主述位功能决定的句型和主述位代表的信息排列顺序进行语言的转换。如:

I must iterate that I have this thought in the midst of my dreaming,and I take as an evidence of the merging of my two personalities, as evidence of a point of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disassociated parts of me.我必须重复说明,我是在梦中产生这一念头的,因此我把这看做是我的两重人格合并的证据,作为我的两个分裂的部分之间接触点的证据。

在原文中,“I”是主位,也是句子的主语,主位和主语重合。在对应的汉语中,“我”是句子的主位,同时是句子的主语,主位和主语重合。原文述位部分为 “must iterate that...”,“take as...”,汉语译文中的述位为“必须重复说明……”、“把这看做……”,显然与原文对应。从主位、述位所代表的信息来看,主位表已知信息,述位表未知信息,信息排列顺序为从已知到未知,由已知推出未知。译文与原文主位结构的一致,保证了原作中主观情感的传达效果,同时译文读者能感受到原作主人翁的无奈心情,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与功能上几无出入。又如:

His hips were thin; and the legs, lean and hairy,were crooked and stringy-muscled.他的臀部没有什么肉,腿部精瘦,毛烘烘的,虽然弯曲,但肌肉强健。

该句是典型的SVP句型,原文中的“his hips”,“the legs”是主位兼主语,相应的,在译文中,“他的臀部”、“腿部”同时充当主位和主语,原句的述位“were thin”,“lean and hairy...”也被译者处理为述位。主位“his hips”,“the legs”,是句子的已知信息,述位部分“were thin”,“lean and hairy...”,是句子的新信息,在原文和译文中,均以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排列。可见在英译汉过程中,对这种遵循了两种语言主、述位句子功能及信息排列特点的结构,可实现自然的对应翻译。

2.非对等的主位结构

在英语中,主位通常就是主语,即主语主位,述位就是谓语,主述位的关系对应主谓语间施动者和动作的关系。在汉语中,把主述位当做话题和说明看待,比较适合[3]。小句主述位与其主谓语的位置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此时,原文和译文中不存在同一的句型模式,且主位不一定表达已知信息,述位不一定表达未知信息。如:

What happened inside there was no way of telling, but it is fair to conclude that the two folks slipped through the connecting crevice into the other cave.洞内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无从知晓。但这个判断应是合理的:这两个人由洞内的裂缝溜到了另一个洞中。

在原文句中,主位(话题主位)“what happened inside there”,“to conclude that...”与主语是重合的;其汉语译文中的主位“洞内发生了什么事情”显然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宾语成分,主位与主语发生了分离。汉译句子的主语是译者添加的“我”,原文本中的无灵主语(同时是主位)在汉译时转化为了有灵主语,这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更加通顺,明白的同时保障了源语文本意义的传达。再来看汉语译文的另一个主语(同时是主位)“这个判断”,虽未与主位分离,但比较其源语文本中的主位(小句的真正主语)“to conclude that”,其已经由一个动态过程变为了静态概念,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语主位在小句中实质是分别充当了“主语主位”和“主题主位”。英译汉时要注意突出主题,将主谓结构转化为“主题+叙述”或“话题+说明”的汉语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而反映了哲学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傅雷曾指出“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们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英语民族不仅重分析,而且十分重视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语言上即是注重句子语法结构的严谨性,一句话一定要有一个主语,且主、谓须关系一致。相比之下,汉语常采用非施事主语性话题作为分句的起语,汉民族常从客体入手开始描写[4]。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三、英、汉语主位推进模式对比与汉译英

上文中研究的例子,主述位结构存在于单个小句中,这种变化相对孤立,没有联系和发展。孤立小句的翻译,对译文质量的影响和对其主述位研究的意义不及语篇大。在整个语篇的信息发展过程中,各句的主位与主位之间、述位与述位之间、该句的主位或述位与其他句的述位或主位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联系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影响语篇的信息流程:已知的信息引发新信息,新的信息又不断成为已知信息,并以此为出发点,再触发另一个新信息,这种新旧信息按信息价值的等级动态推进,形成的信息流不断发展推动语义内容的有序表达,这种联系和变化就是主位推进模式[5]。它对英、汉语转换的意义重大。

学界对于主述位推进方式的看法相近,即英语在主述位推进中,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句子词语、分句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衔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以形显义[6]。而汉语采用意合法(parataxis),即少用或不用衔接手段,句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及功能意义[7]。国内学者徐盛恒、黄衍、黄国文、朱永生等人各自总结了几种常见的主位推进类型,本篇把主位推进模式划分为四类:主位同一型(平行型)、述位同一型(集中型)、直线延续型和交叉接应型。如果用大写字母T表示主位,R表示述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层次,以上四种类型可以分别用公式来表示:(1)主位同一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T1―R1T2(=T1)―R2Tn(=Tl)―Rn;(2)述位同一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T1―R1T2―R2(=Rl)Tn―Rn(=Rl);(3)延续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T1―RlT2(=R1)―R2Tn(=Rn-1);(4)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Tl―RlT2―R2(=T1)Tn―Rn(Tn-1)。

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各推进模式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语篇衔接上的效果。下面仍以《在亚当之前》原著中的句子为例加以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在亚当之前》原著中的句子特点,在此主要讨论三种类型:

1.主位同一型

We were merely driven on by the danger we had escaped.Of our wanderings through the mountains I have only misty memories. We were in that bleak region many days, and we suffered much, especially from fear, it was all so new and strange. Also, we suffered from the cold, and later from hunger. 我们当时完全是由已经脱离的危险驱使着前进的。对于在山中的漫游我只有朦胧的记忆。我们在那片荒凉的地带待了好几天,吃了很多苦头,特别痛苦的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这儿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陌生。开始我们冻得难受,后来又饿得要死。

原文本中,除第二句(作者插叙)以“I”外,其他句子均以“we”为主位,采用主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保障了语篇的连贯;且所有的述位承载的意义均围绕“we”这一同一的主位展开,不仅意义是连贯的,形式上也是统一的、衔接良好的。在中文译本中,译者基本保持了这一做法。然而,汉语毕竟是不是形合的语言,它讲求意义的连贯,在语言形式上更加追求灵活和变化,因此,译者采取了增词、转换等策略,并未一味追求对等而盲目地将主位统一译为“我们”,同时将衔接手段同一地处理为代词指称。

2.主位延续型

Now animals do not like mockery. To be laughed at makes them angry. And in such fashion our laughter affected Saber-Tooth. He turned with a roar and charged the bluff again. This was what we wanted. The fight had become a game, and...要知道,野兽是不喜欢人嘲弄的,受到嘲笑它们就会发怒。因此,我们的笑声影响了剑齿。它吼叫一声,又转过身来,再次向峭壁冲击,这一下正中了我们的下怀。与剑齿搏斗成了一种游戏,……

“do not like mockery”为原文本第一句的述位,其核心的承载意义的语言单位是“mockery”,接下来一句的主位“to be laughed at”,在该语篇的语境下可以等同上句的述位核心词“mockery”,同样的,第三句的主位“in such fashion”正是对第二句全句内容(主要来源于述位)的概括,其他各句均以此类推,形成了典型的主位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汉语译文几乎对等地将此模式应用,而且此模式在汉语译文中适应良好,语言流畅自然。无独有偶,下面一例亦是如此:

But he carried something in his hand that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It was a bow and arrow. But at that time a bow and arrow had no meaning for me.但他手上拿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东西,是弓箭。但那时,弓箭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虽如何善芬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一书中所说“英语篇章多为直线型结构,汉语篇章常采用螺旋形结构”[8],但以上例来看也不尽然,主位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在汉语语篇中的良好适应性正说明了这一点。

3.述位同一型

Then he returned to me, climbing into the fork and examining the arrow. He tried to pull it out, but one way the flesh resisted the barbed lead, the other way it resisted the feathered shaft.Also, it hurt grievously, and I stopped him.听见喊声,垂耳停下脚步,回过头,又返回来,爬上树杈,来到我身边,细细查看我腿上的箭。他试着把箭。但是,从一边拔吧,肌肉挡住了带倒钩的箭头,从另一边拔吧,肌肉又挡住了带羽毛的箭杆。再说,拔起来痛得要命,于是我叫他别拔。

比较英、汉语主位推进模式可以发现,英语中句间连贯注重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形式和意义的连贯并行。而在汉语中,作为衔接手段的主述位推进关系并不太明显,句间连贯主要依靠语义的整合,句序较英语也更为灵活。

四、结语

主位和述位作为语言表达和句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它在句子里所发挥的功能和对语篇发展模式造成的影响对翻译实践活动中不同语言成分间的相互转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9]。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功能的异同,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所在。这将会帮助我们在从事翻译活动时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更准确、更地道、更熟练地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忠实地传达原文意图,神形兼备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334.

[2]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8-9,3-4.

[3]王寅.主位、主体和话题的思辨―兼谈英汉核心句型[J].外语研究,1999(3).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6]Danes,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A],inF.Danes (ed.), 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C].The Hague:Mouton,1974:114,118-119.

[7]马秉义.英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5篇

一、综述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力求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从1987年实施以来,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考查方式几经变革和调整。2013年12月的四六级考试又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段落翻译长度四级考试为140-160个汉字,六级考试为180-200个汉字。由考查简单的词组掌握、语法和句型表达转变为考查篇章整体表达。相比改革前的句子翻译,无论是分值还是难度都有所加大,对考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更高,同时也对未来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起到了方向指引的作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无论是课堂上老师设计的翻译练习还是教材里的翻译题,都是以句子为单位,以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或句型为材料,目的仅限于考查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这些词汇或句型,并不能体现翻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交际功能。随着新题型的出现,翻译教学也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段落翻译中的难点

1.文化词汇的翻译

由于新题型的题材是与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如:

“茶是中国的瑰宝,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2013年12月四级)

“中国结常常作为礼物交换或作为饰品祈求好运和辟邪。”(2013年12月四级)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2013年12月六级)

在这几个句子中,“瑰宝”、“馈赠礼物”、“祈求好运”、“辟邪”、“农历”、“拜月”、“皓月当空”、“合家团聚”等词,在平时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的教材和练习中是难觅其影的。

2.中英句式特点的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四级翻译旧题型是完成句子,学生只需要写半个句子,不需要去分析较长的中文句子,主要考察的还是短语或句型的应用。一旦要翻译整个句子,学生就习惯性的逐字逐词的翻译,不分析主谓,不考虑词性。因此分析两种语言句式上的差异是段落翻译成功的前提。

比如,汉语侧重语义,多用短句和分句来表达,英语则侧重语法结构,多用长句及复合句,其结构是通过时态、标点符号及关联词来表达。

“中国结最初是由手工艺人发明的,经过数百年不断的改进,已经成为一种优雅多彩的艺术和工艺。”(2013年12月四级)

这句话由三个短句构成,但英语可以合成一个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先理清句子的主干“The Chinese knots have become an elegant and colorful arts and crafts”,之后“由手工艺人发明”可处理为后置定语,而“经过数百年不断的改进”则可处理成由after引出的时间状语。

另外汉语句子的重心往往在后,而英语句子的重心则是比较靠前的。具体来说,汉语一般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英语则往往是推论或结论等在前,假设或事实等在后,即重心在前。如:

“它既包括为皇室成员享乐而建造的大型花园,也包括学者、商人和卸任的政府官员为摆脱嘈杂的外部世界而建造的私家花园”(2013年12月六级)

先分析句子的基本结构应是“它包括大型花园和私家花园”。“大型花园”和“私家花园”之前修饰成分过长,翻译成英文时应该后置“it includes both large gardens built for royal family enjoyment and private gardens built by the academics, businessmen and former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get rid of the noise of the outside world”。

3.成语的处理

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之一,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多出自经典名著和民间传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段落翻译中的成语有时候可能两个或三个连在一起出现的,这往往成为学生翻译时的难点。比如在上文提到的“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中,三个成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皓月当空”是用来修饰当天夜晚的状况,整个做状语,应该引导学生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皓月”,故译为“bright moon”。“合家团聚,共赏明月”是句子的主干信息,翻译时不能逐字逐词去一一对应,而应分析“合家”可以是整个句子的主语,这个主语发出“团聚”和“共赏明月”两个动作。所以翻译为“On this day, under the dazzling bright moon, families reunite and enjoy the moon’s beauty”。

4.段落翻译的衔接问题

汉语由于结构比较松散,常对名词进行重复使语义更加清晰,对动词进行重复起增强语气的作用,而英语则多使用代词或助动词来代替重复出现的部分。另一种情况是中文往往会出现无主语句,而英语要相应的添加主语,如:

“信息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中国公民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有些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2013年12月四级)

原句中“信息技术”亦出现多次,可翻译为“Nowadays,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citizens are attach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it. Some universities have even included it in their required courses”

三、教学策略的调整

由于翻译的考题已经从单句翻译扩展到段落翻译,明显提高了对翻译的要求,从对“点”的考查转变为对“面”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有良好的单词和语法基础,也要求学生能够合理拆分、组合段落信息,最终按照英语的惯用思维翻译出整个段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只针对词句的翻译练习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1.课时保证

学生翻译技巧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所体现。要有计划的在一个学期的不同单元课文讲解中,渗入翻译技巧的专项讲解,并辅以练习,让学生熟悉基本翻译技巧和转换方式。有很多高校目前都开展了与英语相关的一系列选修课,翻译技巧也是很好的选修课的选题之一。

此外,由于翻译内容涉及到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时事,而学生文化词汇的输入量非常有限,可以分专题布置学生去阅读和讨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现象等相关文章,帮助学生积累相关领域的词汇表达,然后再针对相关话题设计段落翻译,让学生在有词汇积累的前提下再去做段落翻译,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翻译技巧讲解

针对大学英语四级的翻译技巧讲解不应该和英语专业的翻译技巧等同,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英句子差异非常的陌生,往往是机械的对等翻译,而且受到中文的影响,选择用词时并不考虑词性,也不考虑句子成分。所以在四级复习的授课中,本人首先给学生大量的中文句子来分析句子的主干信息和修饰成分,让学生讨论并选择合适的句型结构,和恰当词性的词来翻译这些相应的成分。比如段落翻译中第一句往往对所讨论的话题进行定性的介绍:“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 这句话的主语学生能非常确定是“中国剪纸”,而谓语部分可以分析为“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那么“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就做状语,可以用with短语引出。谓语也可以是前半段,但是后面的“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就应该做补充成分,由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充当。最后引导学生写出两种翻译的句子:1.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paper cutting is most popula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 Paper cutting in China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which is most popula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如“烤鸭是北京的地方风味,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和“火锅(hot pot)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之一, 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学生的翻译就不会再出现像“Roast duck is a local flavor of Beijing, has a history of 1600 years”这样的句子了。另一个句子“杭州特产众多,其中以丝绸和茶叶最受欢迎”,学生被要求分别用后置定语从句,独立主格,以及with复合短语来翻译后面的“其中以丝绸和茶叶最受欢迎”,学生讨论相当热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句子的分析能力。

在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之后,可以加入更具体的翻译技巧的讲解。比如成语的翻译。 学生先分析成语的内部结构,找对应的英语结构,找不到相应的结构时可以找上下义的词,或者近义词,或者解释性的翻译。比如“其(饺子)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这一句的前三个成语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中文的主谓式结构,翻译时可以处理成形容词加名词的结构,也就是“thin wrappers, delicious stuffing and unique shapes”至于最后这个成语,由于结构不一样就要单独处理了。“Jiaozi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hin wrappers, delicious stuffing and unique shapes. And you can never have enough of it.”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包括:增词减词,断句合句,词性转换,主动与被动转换,省略,正反译法等,可以结合段落翻译中的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语法 英语语法 正迁移 目的语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汉语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也愈加受到各界的关注。其中,汉语对于英语的影响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促进作用。学界历来对汉语负迁移于英语的研究较多,而较少重视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汉语语法正面效应。有鉴于此,本文拟将立足于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的表现,挖掘如何合理促进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以最大限度提升英语语法的教学成效。

一、汉语正迁移的内涵

“迁移”本来属于心理学上的术语,意指一种学习策略对另一种学习带来的影响。之后,该理论被借用到语言习得的领域,也就是“语言的迁移”。[1]按其影响的正反面,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指代一种学习策略对另一种的促进借鉴作用。而“负迁移”则意指两种学习之间产生了相互干扰影响。汉语与英语分别属于各异的语系,汉语隶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隶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渊源相差甚远,表面看起来,汉语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更多的是阻碍效应,而甚少有正面的促进功能。事实上,汉语和英语两者之间其实也存在相同相似之处,因此,发挥好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将有助于促进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二、英语语法中汉语语法正迁移的表现

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之间存有相关联系,通过研究发现汉语语法扎实的学习者,其英语水平也较好,这正是汉语语法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正迁移影响。

(一)语法分析方法上的正迁移

汉语具有典型的分析性,对于汉语语法的分析主要有两种路径,其一是中心词分析法,也称为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中各个成分扮演的功能作用及其表达的意思,将其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其二是层次分析法,即将汉语语法分为如字、词、词组、句子、复句等不同层次,再分别对各个层次开展解析。

就发展历程而言,英语历经从一门综合性的语言迈向分析性语言的过程。英语语法规则中大部分倾向于采取分析式,以形容词为例,其比较级形式多用以“er”为结尾,其最高级形式多以“est”为结尾,而一些多音词,则采取在前面加“more、most”的形式来分别构成其比较级、最高级形式,这与汉语语法愈加接近。此外,在语法分析上,英语语法也不约而同地采取和汉语语法相同的两种途径,分别是五分法与层次法。所谓五分法,即按照成句所起功能而分别分成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及状语,这种分法与汉语的分法一致。而层次法则是将语法分为词素、词、词组、分句与句子。在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通常在一开始,英语教师即会首先讲解英语的整个语法体系及具体的分析方法,以此有利于为学生构建起英语语法框架,为其日后学习奠基。而此时,学生往往是刚接触英语语法学习,一时难以完全接受与理解。而如若英语教师适时将其与汉语语法进行联系对比,分别指出两门语言语法分析上的异同,无疑助推学生轻松理解。这正是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正迁移表现之一。

(二)词层面上的正迁移

1.词的分类

汉语语法根据词在该句所起的具体作用而将其分为15类,如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介词等等。而英语语法也是根据词语在该句所起的不同功能而将其划分为10类,其中也有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介词等。有鉴于此可得知,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在词语使用标准上无论是分类方法,还是词语的具体种类,都是极为相似的。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语法时,若能适当将其与汉语语法互相对照解析,其教学效果定当是事半功倍。

2.词的作用

各异词类的词汇在英语、汉语这两门语言之中所起的功能也有诸多相同点。如名词、代词在这两门语言中都充当主语、定语、宾语,动词在这两者中也都充当谓语,形容词都可充当两者句法中的定语,副词则用作状语,而连词则都起着连接词、词组、句子的作用。这些词在用法上的相同点恰好为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提供了前提与条件。

(三)分句层面上的正迁移

汉语中有单句和复句之分。所谓单句,意指句子包括主语与谓语这两部分来作为思想传达的基本表述单位,而复句则是指为符合表达需要,将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体系,将其组合成一个新的复杂句子。英语中对于句子的称呼方法不同于汉语,但其所指一致。汉语中使用的单句,在英语中称其为分句,而汉语中使用的复句,在英语中则称之为句子。

1.分句成分

不论是汉语的单句,还是英语中的分句,两者的组成成分大致一致,都包含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及状语。主语一般是谈话的主题,而谓语则一般由动词担任,传达主语的行为动作或其状态。宾语则是主语所指向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也即受动对象。状语指代动作、状态、行为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或方式,往往由副词担任。而补语则一般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2.分句类型

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所使用的分句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分别是:第一,“主语+谓语+补语”的形式;第二,“主语 + 谓语”的形式;第三,“主语 + 谓语 + 状语”的形式;第四,“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形式;第五,“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的形式;第六,“主语 + 谓语 + 宾语 + 补语”的形式;第七,“主语 + 谓语 + 宾语 + 状语”的形式。上述这些是英语句法中的所有句型,作为英语语法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了英语语法掌握水平的高低。对此,英语教师可适当指引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助其更好地学习、掌握英语语法。

(四)句子层面上的正迁移

1.句子关系

根据不同的意义可将汉语中的复句分为联合复句与主从复句。所谓联合复句,意指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在关系上是平等并列的,也就是英语中的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关、句法功能相同、层次一致,并有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将其连接起来而成的语法序列。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中,学生经常容易忘记使用并列连词,容易导致句法错误。而如若要求学生将中文句子翻译为英语,其却容易记得使用连词。对此,教师可特意在讲解句法时指出词典,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尽量避免学生再犯相同错误。另外,就是主从复句,意指复句中的两个分句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其一分句称为主句,而另一分句称为从句。对此,英语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

2.句子类型

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如若按照句子的交际功能来分,则可划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及感叹句这四种类型。陈述句用来陈述事实;而疑问句是用来询问,表达疑问;感叹句则用来传达强烈的感情;最后是祈使句,用来传达指令、要求等。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基本句型,对英语语法的句子类型的理解也就不足为难了。

三、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的实现路径

汉语的正迁移主要来自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英语这门目的语的过程中,理解是学习的首要环节,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主要以英语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经验、能力及智力为中介。扎实的汉语基础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智力准备及条件。[2]

(一)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并合理利用正迁移

英语语法一般是英语学习者中较为棘手的难题,鉴于其用法复杂多样,英语教师可在语法教学实践中,适时对英语语法及汉语语法进行对比。[3]挖掘两门语言的各自异同点,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刻认知两门语言即使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也存有诸多相同点,适时借助汉语语法的正迁移,极大降低英语语法的学习阻力。

(二)适当借助汉语思维

目前英语教学实践中主张采取全英授课模式,其合理之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英语环境。然而,在肯定其合理动机之背后,鉴于英语语法中的专业术语居多,如若全部借由英语来解释,费时费力,其教学效果难以取得。故而建议英语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可适当穿插汉语表达,如此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掌握,也有利于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还可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畏惧心理,从而提升英语语法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挖掘语际共性,创设英汉语法的联想

大多情况下,汉语对英语的语际共性往往被忽略而不易被察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及指示,激发学生主动挖掘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共性,增强语际相似性之意识。语际共性为英汉之间的联想创造前提、条件。作为英语教师,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授学生以“渔”,即学习方法。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可教会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将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分别进行比对,通过联想,构建其两门语言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英语语法知识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结语

迁移的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对其研究不应局限于静态层面,更要从动态层面对之深入探究。虽然汉语与英语虽各自隶属于不同语系,然而两者在语法上存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为汉语语法正迁移于英语语法教学创造了前提与条件,主要包括语法分析方法、词层面、分句层面、句子层面上的正迁移,对此英语教师应擅于借助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功能,利用其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及能力,增强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就感体验,从而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莲,石晓晖.汉语语法正迁移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0(09) .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 母语正负迁移 对策

一、母语正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语言的普遍特性体现出母语的正迁移。在语言普遍的特征的帮助下,汉语的使用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种资源帮助他们审查输入的二语或外语数据,从而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在而与写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

(一)语音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 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就能比较容易地学好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汉语语调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因此可利用汉语语调来促进英语语调的学习。

(二)词汇正迁移

1.外来词与拟声词基本相似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拟声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近似。如:

Hacker――黑客 TOEFL――托福 Sofa――沙发 coffee――咖啡

拟声词是指以声音为理据的词,多半为模仿人、动植物、机器等发出的声音,所以这类词的发音与它所模仿的声音相似,只要借助汉语意思。如:

Hey(嘿)、 hiss(丝丝声)、 buzz(嗡嗡声)、 tick(滴答)

2.词语表达方式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相一致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如:“blood”一词,本义指血液,可以有如下的表达:cold-blooded(冷血的)、warm-blooded(热血的)等等。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汉语的单字大多是多义字,汉语中的常用词也有不少是多义词,而且多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如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隐喻、转喻等,产生引申义或派生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汉语更为普遍,词义之间的联系与汉字的情况非常相似。

(三)语法正迁移

1.词法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词类划分。词类的句法功能也很相似,构词法也有共性,如派生法、复合法等。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复合名词都有偏正、动宾、主谓三种类型。汉英都有缩略法。汉语的一次多类的现象类似于英语中的转类法,如“编辑”“主持”“主管”等词,即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2.句法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表达相同功能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等,有简单句和复杂句,句子成分都主、谓、宾等。因此,掌握了汉语句法知识,学习英语句法就容易多了。

二、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早已经牢固地掌握了汉语知识,特别是汉语的语音、语调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英语的发音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采用汉语的发音规律,用汉语的语音语调发英文。虽然英语和汉语都使用国际音标,在某些元间和辅音发音方面有共同和相似之处,但两者毕竟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上的差异很大,因此语音层面上汉语对英语发音的干扰作用要远远大于促进作用。

(二)词汇负迁移

中国大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英语一些词汇意义之前,往往会把汉语的词汇硬套在英语上。但是英语中的词汇意义和汉语词汇能够一一对应的并不多,一种语言的某个单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几种不同的意义。由于学习者自身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而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会把类似汉语意思的英语单词生搬硬套上,将其中文意思与其英文意思从字面上将汉语逐字地翻译成英语,从而产生了母语负迁移。

(三)句法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在词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学生往往会把“我非常喜欢英语”说成‘I very like English’那是因为汉语中副词常常出现在动词前,而英语中副词往往在动词后。

汉语中的关联词往往成对出现,常见的有“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等。英语却恰恰相反,英语中的关联词在同一个句子中只能用一个,不能成对出现。受汉语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往往出现主句和从句出现两个关联词的错误。

(四)文化负迁移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它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它传统的积累。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之中。很多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忽略了对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因此,交流常常陷入尴尬局面而使对方感到反感。

三、语用负迁移

随着二语习得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这就是语用负迁移。一般认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用负迁移可分为两类:

(一)语用语言负迁移

语用语言负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例如:

“今天太累了”翻译为“Today was really tired.”(套用中文句法)。

(二)社交语用负迁移

社交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啊!)

B:No, far from it I'm just a beginner. ( 还差得远呢,我只不过是个初学者。)

四、应对策略

(一)拓展词汇练习

模仿使用地道英语,英语基本词汇是构建英语句子、形成话语的基石。但是英语与汉语词汇又有许多不同:有些词即使意义相同,其词义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搭配、用法也大相径庭。而学习者遇到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情况时,应注意其用法异同,加深理解,以求熟练掌握,并达到准确、灵活运用。

(二)强调语法训练,摆脱汉语的束缚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差异。而中国学习者由于汉语语法的禁锢,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在使用英语时出差错。学习者学习英语出现语法错误,不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规则”,而是他们学到了基本语法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运用或不能熟练运用,写出来的句子错误很多。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加以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输入转化为可理解的输出。

(三)努力培养用目的语文化的模式进行思维

在学习者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后,要有目的地进行强化式训练,通过大量练习,强化对已学英语表达方式的记忆。同时扩展应用性词汇,改善表达能力,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瓶颈”阶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熟悉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而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有效。

六、结束语

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仅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的场合和对象的具体身份、社会和心理因素等。

中国大学生是在非自然的外语情境中学习的,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很重。因此,通过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深入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意义,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真正认识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及其表达习惯,提高用语能力,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