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震鉴定

抗震鉴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震鉴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震鉴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结构鉴定;安全性鉴定;抗震鉴定

Abstract: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suzhou are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uilding safety and aseismatic appraisal work, with the main body of the testing, classification and the test it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wit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author expounded in safety and some opinions of aseismatic appraisal.

Keywords: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Safety appraisal; Aseismatic appraisal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己建造了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城区规划、经济利益等原因,对既有建筑的改造项目呈日趋增长的趋势,故而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抗震鉴定亦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建筑物结构鉴定工作者将本人在鉴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并提出作者之见解,希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建筑结构可靠性及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

对于既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及抗震鉴定程序应根据承接单位资质不同采用不同的鉴定程序,以下列出两类程序可基本代表不同资质情况下的鉴定程序:

委托单位

委托有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 委托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

鉴定单位接受委托 检测单位接受委托

搜集原始资料,调查建筑现状,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及内容 确定检测内容,详细检测出具检测报告

根据设计年代及使用功能采用相应的鉴定方法进行抗震能力鉴定

鉴定报告

(程序1:鉴定单位不具备检测资质的鉴定程序)

(程序2:鉴定单位具备检测资质的鉴定程序)

三、既有建筑的可靠性及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根据委托方要求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及内容。

2、搜集建筑的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

3、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查,了解建筑物结构体系、建造年代、使用功能、设计变更及施工验收情况。

4、对于建造年代较长,设计图纸等相关技术原始资料缺失的建筑物,应先对建筑物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其结构体系,必要时采用技术手段对重要信息进行补充。

5、现场检测

5.1、地基基础

5.1.1、查看设计资料,了解其基础形式,开挖基础对基础外观,基础尺寸、埋深进行抽样检查检测。如果地基基础资料缺失,必须采用补勘的措施对其土层资料进行了解。

5.1.2、采用钻芯法对基础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样检测。

5.1.3、检查基础是否存在腐蚀、酥碱、松散、剥落和开裂现象。

5.1.4、对建筑物四角进行倾斜测量,分析基础是否产生不均匀沉降。

5.2、上部结构

5.2.1外观质量与缺陷:检查柱、梁、板、墙的外观质量,观察其是否存在露筋、蜂窝、孔洞、疏松、风化及裂缝等外观缺陷。

5.2.2尺寸与偏差:采用钢卷尺和深度尺对柱、梁、墙、板的相关尺寸进行抽样检测。

5.2.3变形与损伤:采用经纬仪、三维定向仪、吊线及钢尺等对柱、梁、墙、板的垂直度或挠度进行抽样检测。检查节点部位是否存在变形与损伤。

5.2.4材料强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柱、梁、板、墙的材料强度进行抽样检测。

5.2.5钢筋工程施工质量检测: 采用钢筋位置测定仪对梁、板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间距等进行抽样检测,采用破损法检测其钢筋配置情况,并检查钢筋锈蚀情况。

5.3、围护结构:分别检测检查围护结构构件局部尺寸、工作状态、支撑长度和连接状况;屋面工程的防水层是否受损,变形缝处的防水措施是否受损,有无排水不畅现象,排水沟节点有无老化现象。

6、检测成果分析、验算

6.1、根据现场检测、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建筑现状,为结构验算提高数据依据。

6.2、根据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结构验算,判定该建筑物是否满足要求。

6.3.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建造年代等因素,依据鉴定规范选用相应的鉴定方法。

6.4.对既有建筑整体可靠性及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四、在鉴定工作中需注意的事项:

1、 既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1.1、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1.2、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注: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位。

1.3、对建筑物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可靠性分析时应分别对待。

2、现有建筑可靠性鉴定宏观控制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2.1、对使用预制楼板的砌体结构(包括底框结构)宜进行检查,凡无可靠连接措施的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对装配式楼梯须进行连接加固。

2.2、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2.3、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2.3.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作用传递途径。

2.3.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或抗震能力。

2.3.3、应具备必要的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抗震承载力和良好的变形能力。

2.3.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承载能力。

2.4、检查结构体系时,应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的部件或构件;当砌体房屋有错层或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相连时及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部分无窗间墙砌体房屋,应进行相应的可行性抗震加固。当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单向框架或单向布剪力墙时应加固改造,高层单跨框架结构宜进行加固改造。对于严重不规则结构应进行加固改造。

2.6、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2.6.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抗震鉴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校舍工程;工程鉴定;抗震结构加固

1 加固工程质量管理

结构加固工程质量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成本为主,研究结构加固过程实现最优化的技术手段。因此,它具有如下特点:1)结构工程、管理技术相结合的。2)它的核心是通过控制质量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3)它突出人的因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它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

2 校舍抗震排查情况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建设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2009年我县组织力量对全县校舍抗震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33所学校157幢校舍,排查率100%。其中2000年以前建设的115个,2001年以后建设的42个,有的还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抗震设防系数低。目标任务是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全县抗震设防不达标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对洪涝灾害、山体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迁移避险,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2011年检查验收面达到100%。

3 建筑抗震鉴定

校舍安全鉴定通过对建筑概况、工程资料、抗震设防、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和建筑现状的调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鉴定。鉴定内容包括后续使用年限、抗震鉴定方法、地基基础鉴定、上部结构抗震措施鉴定以及抗震承载力验算,最终得到抗震鉴定结论,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级别确定校舍是否需要维修加固。

4 抗震结构加固

校舍结构加固原因及措施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层砌体房屋采用不利于结构抗震性能的纵墙承重布置,并且未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其抗震性能。其结构加固措施:尽可能增加横墙数量,或将纵墙沿长度方向分段,留置门窗洞口,以缩小纵墙的贯通长度,减小刚度;缩短独立单元长度,可结合温度伸缩缝的设置,组成独立的抗震单元;尽量布置成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方案,即使是局部混合承重布置对抗震也是有利的。

2)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抗震抗剪强度验算时,当某层或某些墙段不能满足截面强度要求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结构加固措施有:a.增加墙厚。抗震抗剪强度与截面大小有关,增加墙厚可以提高抗剪能力,同时,外墙可以提高保温隔热效果,有利于节能。b.提高砌体强度。砖和砂浆强度的提高,会直接增大截面抗震抗剪能力。c.配置钢筋网。在内外墙体均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对墙体的剪切破坏和局部弯剪破坏。d.增设构造柱。在墙段两端设置构造柱是一种抗御地震时突然倒塌的有效措施。

3)楼梯间的整体性不满足要求。其结构加固措施: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凸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4)门窗洞口处采用无筋砖过梁。其结构加固措施:门窗洞口处加设钢筋混凝土过梁,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

5 工程案例

5.1 工程概况

某校教学楼,四层砖混结构,主体结构4层,建筑面积3100m2。采用240mm厚粘土砖实心墙承重。建筑高度约为15.2m。该工程约于198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地处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

5.2 现场勘查与结构施工质量检测

(1)经现场检查,所检四层墙体为错缝搭砌、纵横墙交接处咬槎良好,纵横墙交接处、房屋四角均未设置造柱。

(2)所检墙体砌筑砂浆存在严重粉化,四层部分墙体存在开裂现象。

(3)砌筑砂浆抗压强度采用贯入法检测,所测强度推定值为1.5MPa~2.7MPa。

(4)砖抗压强度采用回弹法检测,实测强度满足等级MU7.5的要求。

(5)实测柱现龄期砼强度推定值为17.6MPa~21.6MPa,实测梁现龄期砼强度推定值为18.6MPa~23.9MPa。

5.3 抗震性能评估

本次鉴定其抗震设防类别确定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根据本工程建成时间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A类砌体、乙类设防标准,从房屋高度和层数、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墙体材料实际强度、房屋整体性连接构造、易损易倒部位构件和楼梯部位等方面进行抗震措施鉴定分析,具体内容见下表。

5.4 抗震加固

此教学楼经验算大部分墙体承载力满足要求。一二层大部分墙体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三四层大部分纵向墙体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

此教学楼层数(4层)满足规定限制,总高度(15.2m)没有设计规定限制,可不改变结构体系,采取加强措施满足规范要求。

(1)加固方案。对已开裂的墙体,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墙体两侧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柱、墙角边用型钢包角。纵横墙连接处加构造柱。

(2)加固结果。通过对工程加固后的建筑抗震性能鉴定,该教学楼建筑抗震设防能够满足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要求,抗震加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 结语

因此,在既有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对建筑物承重墙体的加固、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起关键性作用。通过加固,使现有建筑达到抗震安全,又经济、合理、有效、实用。

参考文献

[1]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2]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3]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规程技术指南

抗震鉴定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seismic appraisal of existing buildings, reinforcement,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buildings in earthquake in our country, an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are proposed.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鉴定 加固

一、引言

我国处在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南亚至地中海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地区,是世界上地震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国抗震设防工作直到1974年才颁布第一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因此,在此前建设的大量房屋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旧中国遗留下的老旧民房,广大农村建筑和土石结构房屋,南方部分地区的空斗墙单砖墙房屋等等其抗震能力更差一些。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建筑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

实践证明,搞好抗震鉴定加固,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建筑抗震鉴定的范围

建筑抗震鉴定的建筑物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还未经抗震设防的房屋和建筑物。由于我国第一本正式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为1974年,在这之前建造的建筑物没有可能进行抗震设计;

第二类为该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了,则该城市的现有建筑都应区分轻重缓急进行抗震鉴定。

2.2建筑抗震鉴定的步骤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是对房屋的实际抗震能力、薄弱环节等整体抗震性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应包括下列步骤;

原始资料搜集,如勘察报告、施工图、施工记录和竣工图、工程验收材料等资料不全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

建筑现状的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并注意有关的非抗震质量问题;

结震能力分析,依据各类建筑结构的合抗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取既有抗震概念的宏观判断,也有数值计算的鉴定方法;

鉴定结论的整理,对现行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作出评价,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房屋提出相应的维修、加固,改造或更新的抗震减灾对策

2.3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

根据地震灾害经验和各类建筑物震害规律的总结以及各类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给出现有建筑物抗震鉴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对现有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关键的构件进行宏观判断,力求做到从多个侧面来综合衡量与判断现有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我们把这方面的抗震鉴定称之为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后的设防目标

现有房屋经抗震鉴定和加固后的设防标准为在遭遇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这意味着:

不仅要求主体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影响下不倒塌,而且对人流出入口处的女儿墙等可能导致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的非结构构件,也要防止倒塌;

现有建筑的设防目标低于新建建筑;在设防烈度地震影响下,前者的目标是“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后者的目标是“经一般修理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二者对修理程度的要求明显的不同。

建筑综合抗震能力的判断

以往的抗震签定能力偏重于构件、部件的签订,缺乏总体抗震性能的判断。只要某部分符合鉴定要求,则认为该部位需要加固处理,增加了房屋的加固面;或者鉴定加固后形成新的薄弱环节,抗震安全仍不保证。

综合抗震能力还意味着从抗震结构和抗承载能力两个侧面进行综合,新建工程抗震设计时,可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两个方面分别或相互结合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抗震鉴定时,若结构现有承载力较高,则除了保证结构整体性所需的构造外,延性方面的构造鉴定要求可稍低;反之,现有承载力较低,则可用较高的延性构造要求予以补充。

在鉴定标准中引进“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就是力图使结构综合 抗震能力的判断,有个相对的数量尺度。

建筑现状良好的评定

“现状良好”是现有建筑现状调查中的重要概念,涉及施工质量和维护,它是介于完好无损和有局部损伤需要补强、修复二者之间的一种概念。抗震鉴定时要求建筑的现状良好,即建筑所存在的一些质量缺陷是属于正常维修范畴之内的。

建筑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划分

基于房屋综合抗震能力的判断,抗震鉴定时只需按结构的震害特征,对影响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重点部位进行认真的检查。

场地条件和基础类别的利弊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以上部结构为主,而地下部分的影响也要适当考虑,对不同的场地条件,上部结构鉴定的标准可以适当的变化。

建筑结构布置不规则的鉴定要求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构建形式的抗震检查

抗震鉴定时,要注意结构构件尺寸、长细比和截面形式等与非抗震的要求有所不同。

抗震结构整体型构造的判断

建筑结构的多个构件、部件之间要形成整个受力的空间体系,结构整体性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评定

材料实际强度等级的最低要求

2.4处理对策

进入90年代以来。配合城市旧区的改造规划,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不仅要考虑结构安全,还要求扩大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并保持建筑造型的美观。为此,建议考虑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下列问题:

维修。仅适用于少数、次要部位局部不符合鉴定要求的结构。

加固,指有加固价值的建筑。大致包括:

无地震作用时能正常使用;

建筑虽已存在质量问题,但能通过抗震加固使其达到要求;

建筑因使用年代久或其他原因(如腐蚀等),抗侧力体系承载力降低,但楼盖或支撑系统尚可利用;

建筑各局部缺陷尚多,但易于加固或能够加固。

改造,指改变使用性能。改变后的建筑仍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以达到该类建筑的抗震要求。

更新,指无加固价值而仍需使用的建筑或在计划中近期要拆迁的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

三、结语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出现了几次大地震,国家对建筑物的抗震建设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已经建好的建筑物做好鉴定与加固,做好改建的工作,对还在建的建筑物做好抗震建设,对将要建的建筑物做好设计与规划,那我国的抗震建设一定会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张熙光,王俊孙,刘慧珊. 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抗震鉴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结构体系;构造措施;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84-01

1引言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下达专项文件,要求对全国范围内学校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抗震排查,旨在确定这些校舍工程的结构安全是否满足有关鉴定标准和抗震设防要求,提出检测鉴定结论及需要抗震加固的初步意见。受教育局委托对湖南省某区所属35所中小学校舍149栋房屋进行了抗震鉴定。

2校舍基本情况

所检测35所中小学分布于湖南省某区,按照抗震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1万m2。

校舍使用时间及校舍结构形式的统计见表1、表2。统计结果表明,校舍使用时间多为10~20年之间,这部分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3.0%,其次为20~30年之间,40年以上的建筑数量和面积都非常少。

3房屋现状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3.1建筑垂直度检测和相对高程差检测。采用经纬仪对所有建筑物进行垂直度检测,以确认该房屋是否存在倾斜;采用水准仪对所有建筑进行相对高程差检测,以确认该房屋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根据建筑物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等情况,对地基基础工作状况进行评价。

3.2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采用回弹法对房屋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的抽样检测的样本容量和各房屋混凝土构件的数量确定抽样的数量,并对所收取混凝土构件进行碳化深度检测。

3.3砖墙材料强度检测。依据《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的相关要求,对砌体结构房屋的承重砖墙进行砖墙块材材料强度和砌筑砂浆强度进行检测。

3.4钢筋混凝土构件主筋、箍筋配置数量、间距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3.5外观质量及结构缺陷普查。对结构构件的外观质量及缺陷情况进行调查,着重检查承重构件是否有开裂、破损等情况,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3.6结构抗震鉴定。根据最新颁布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所有房屋进行抗震鉴定,主要包括房屋的高宽比、梁垫、壁柱、圈梁构造柱布置情况、抗震横墙间距等。

4安全性鉴定结果分析

根据《民用可靠性鉴定标准》对房屋安全性等级进行评定,评级结果统计见表3。

鉴定结果表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安全性鉴定等级均以B级居多,安全性等级为Bsu级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近80%,说明大部分校舍安全性能均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仍有少数校舍安全性鉴定等级为C、D级。经分析,这些校舍均大都处于较为偏远的乡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较差,且这些房屋建成年代都较久远,房屋年久失修,一些结构构件趋于老化;还有极个别校舍处于对抗震不利地段,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抗震鉴定结果分析

5.1房屋鉴定类别统计见表4。统计结果表明,所检测房屋以A类、B类为主。所有房屋中,一层房屋有74栋,五层房屋仅1栋,二、三、四层房屋数量较为平均。所有房屋层数及高度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高宽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房屋平面形状基本上以比较简单的矩形为主;房屋基本上无错层,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以上均为对抗震较为有利的情况。

5.2砖混结构房屋楼面板、屋面板多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屋盖、楼盖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较为可靠,但是绝大部分预制板之间都存在板间顺缝,有的预制板缝过宽,不仅影响外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5.3 90%房屋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距离及外墙尽端到门窗洞边的距离都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值;部分跨度大于6m的大梁存在由独立砖柱支承的情况。

5.4层高大于一层的房屋中,约有一半的房屋圈梁、构造柱的设置不满足规范要求;一些设有圈梁的房屋圈梁在楼层内不封闭或设置不足。

5.5房屋承重墙体砖墙块材材料强度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是近70%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风化较为严重的墙体局部砂浆出现粉化,砂浆强度推算值为0,严重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

6提高校舍抗震能力的措施

针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拆除重建、整体加固、局部加固或必要的维护等措施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6.1对于安全性鉴定等级为Csu级的房屋,对房屋危险点、危险构件进行加固、改造。如增大截面法、置换、粘钢、贴碳纤维等加固方法;对于安全性鉴定等级为Dsu级的房屋,若其加固改造费用超过新建工程的70%,则对该校舍房屋拆除重建。

6.2对于墙体砌筑砂浆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校舍建筑,应对强度达不到要求的整面墙体进行加固。如钢筋网复合砂浆加固法。

6.3对于未设置圈梁构造柱、圈梁构造柱设置不合理或设置数量不足的多层砌体房屋,应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进行整体加固,如墙体加固、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固纵横墙交接处墙体、设置钢拉杆等。

6.4对于结构体系不合理、结构布置不对称的校舍房屋,应从改变结构抗侧力体系和改善结构对称性的抗震加固入手。

6.5对于抗震能力及抗震构造措施均满足要求,但存在渗漏、破损、开裂等缺陷的构件,应采取维护、修补等措施,以增强校舍房屋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抗震鉴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旧层加层 抗震鉴定 抗震设计

1 目前各地采用的方法

1-1主张按加层后的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对旧房屋部分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建部分(加层加高部分)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适当放宽加层房屋的抗震要求,尽量减少加层房屋的加固工作量,以利于降低造价,及加层施工尽量不影响旧房的使用。

1-2 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建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旧房已成事实,完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固困难较大,故对其适当放宽。而新房部分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无困难,故不放宽。

1-3 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对新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使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抗震能力相匹配。

1-4 主张对旧房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层抗震鉴定和抗震计算,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新建部分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考虑旧房屋抗震不利因素较多,故对其采取加强措施。

1-5 主张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主,参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采用两种标准结合使用比较现实合理。

1-6 主张对旧房区别对待,当旧房为按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时,此时应对加层新旧两部分均严格按照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当旧房为按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时,对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也可按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其理由是:这样可使加层房屋新旧两部分的抗震能力保持一致,比较经济合理。

2 目前各地采用方法存在的问题

上述六种意见,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均存在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方法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新建房屋都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而加层房屋由新房和旧房两部分组成,即使是对旧房进行抗震加固也比新建房屋抗震能力差,如若采用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低的标准(抗震鉴定标准)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则显然房屋的抗震能力更差,故不宜采用此法。

方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加层房屋的新旧两部分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尤其是对旧房屋部分采用较低的设计标准不够合理,造成加层房屋抗震能力上强下弱,对抗震很不利。

方法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比较科学合理,得不够全面,如若采用分离式加层结构方案,此方法就不适用,对与外套结构完全分离的旧房没有必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

方法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旧房部分按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提高一度采取构造措施,标准偏高且对旧房来说难以满足要求,加大了加层设计施工的难度,提高了房屋加层造价。

方法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定的太原则,具体招待起来困难太大。

方法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造成加层房屋采用的抗震鉴定标准和抗震设计规范不统一,使一部分加层房屋达不到现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3 建议采用的方法

首先应当明确指导思想,即对加层房屋的抗震要求应比新建房屋更严一些好,还是放宽一些好,还是不严不宽好?此问题解决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笔者认为:对加层房屋采用的抗震鉴定和设计标准不应低于对新房屋采用的标准,也不宜采用比新建房屋更严的标准,建议采用与新建房屋相同的标准。

加层房屋虽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但不利因素更多,如旧房屋部分已使用多年,新旧部分连接整体性较差,对加层时加固的房屋不宜采用比新建房屋低的设计标准。若采用比新建房屋高的设计标准,则需要更多的投资,加大了加层房屋加固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难于执行。采用与新建房屋相同的设计标准符合我国国情,比较经济合理,安全度也有保证,比较合适。根据调查,我国已有加层房屋多数是这样做的,我国正式出版的有关旧房改造(含加层)的专著也均主张按现行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设计和计算。既然对旧房的承载能力应按设计规范的标准进行设计验算,对旧房的抗震鉴定(包括抗震横墙间距、构造柱、圈梁设置、房屋总高度、总层数限值、高宽比限值、局部尺寸限值等)也应以抗震设计规范为标准。

对加层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设计具体应采用什么规范和标准,笔者建议如下:

为便于执行,首先把加层房屋分为两大类。

抗震鉴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检测鉴定;加固处理;增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Detection , identification and design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ner frame structure

Liu Guoli,Bai Weiliang,Yang Weifeng,Zhai chuanming

(C+E Center for Engineering Research Test and Appraisal,Beijing100840,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inner frame structure,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dding layer,conducted a structural seismic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reinforce the existing structure according to conclusions,by selecting the program of reinforcement and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determine a reasonable architecture.

Keyword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reinforcement;design of transformation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空间利用,对既有结构的增层改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被改造结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被改造结构年代越久远其结构形式越特殊。内框架结构是一种目前较少采用的结构形式,近年来随着国家规范标准不断更新,对其鉴定和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该种结构加固改造较为常见,然而因增层而导致的鉴定及相应加固较少。本文科学合理的对内框结构因增层要求进行了鉴定,并结合增层的要求进行了既有结构加固,同时对增层楼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反馈。

1 工程概况

1.1 既有结构概况

某医院门诊楼为地上三层内框架结构,建筑物平面布局为八角形。结构主要由砌体部分承重,内部结构主要由混凝土柱和梁承重。墙体由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而成,外墙厚为360mm,内墙厚为240mm。1-2~C-F、3-6~G-H、7-8~C-F轴楼、屋面板为预制空心混凝土板,三层屋面框架部分为坡屋面。建筑物四角、横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均设有构造柱。一层、二层层高均为3.6m,三层层高为3.3m,建筑物总高约为18.4m,建筑物总长为22.0m,总宽为22.0m,设计建设年代为1990年。原有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1.2 拟增层结构要求

(1)使用功能:依据拟增层结构的使用要求,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要求取值,表1为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2)结构形式:原结构下部为内框结构,结构形式较为特殊,为满足上部结构功能要求,需通过检测既有建筑的材料强度、构造措施以及使用现状,结合承载力验算,为选择上部结构形式提供依据。[]

图1 结构检测平面图

Fig.1 Sketch of structure detection

表1 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Table1 The nominal value of live load on floors and roofs

(3)增层结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应保证与下部结构各项性能基本一致,增加结构整体性。

2 结构检测

2.1 结构体系检查

门诊楼为地上三层内框架砌体结构,建筑物平面布局为八角形。结构主要由砌体部分承重,内部结构主要由混凝土柱和梁承重。墙体由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而成,外墙厚为360mm,内墙厚为240mm。1-2~C-F、3-6~G-H、7-8~C-F轴楼、屋面板为预制空心混凝土板,三层屋面框架部分为坡屋面。建筑物四角、横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均设有构造柱。

2.2 构件强度检测

现场检测中抽取部分砌体及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检测批的最小样本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表3.3.13的检测类别B进行抽样取值[1](注:检测类别B适用于对结构质量或性能的检测)。

(1)砌筑用砖及砂浆强度检测

原墙体砌筑用砖设计强度等级为MU10,砌筑用砂浆设计强度等级为M7.5,采用回弹法对二层、三层墙体砌筑用砖强度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工作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的规定进行。原墙体砖强度达到MU10.0的等级要求,原墙体砂浆强度达到M7.5的等级要求,均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

(2)混凝土强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检测一般有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等。内框架结构主要混凝土构件为构造柱、内部框架柱、框架梁及现浇板,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回弹法对现浇板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本工程现浇混凝土构件设计强度等级为200#(相当于C18)。原混凝土板强度平均值为24.3MPa,标准差为2.1MPa,批推定值为20.8MPa,达到混凝土强度等级200#(相当于C18)的要求。

(3)外观质量检查

现场对结构的裂缝、构件缺陷、损伤等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检查时发现砌体承重墙、现浇柱、梁、板未见明显变形及裂缝等缺陷,结构基础未见不均匀沉降现象。

3 结构抗震鉴定

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按建筑物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将既有建筑分为A类(30年)、B(40年)、C类(50年)三类,对A类、B类按照标准的方法进行抗震鉴定[2]。对本工程按照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B类建筑进行抗震措施鉴定(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需提高一度进行抗震措施鉴定,即抗震措施鉴定按8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内框架砌体结构分两级进行抗震鉴定:第一级鉴定是以宏观控制和构造措施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是以第一级鉴定结果并结合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对结构进行综合评价。

3.1 抗震措施鉴定

经抗震措施核查,该门诊楼抗震措施鉴定现状:1)房屋实际的最大高度为18.4m,层数为3层(坡屋面),超过抗震鉴定标准(11.0m,3层)要求7.4m;2)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13.0m,满足抗震鉴定标准(15.0m)要求;3)纵向窗间墙宽度为1.05m,超过抗震鉴定标准(不小于1.5m)要求0.45m;4)砖抗震墙厚度为外墙360mm,内墙240mm,砖实际强度MU10.0,砂浆实际强度M7.5,混凝土实际强度C20,满足抗震鉴定标准(不小于240mm,不低于MU7.5,,不低于M5,不低于C20)要求;5)外墙四角和楼梯间、电梯间四角及抗震墙两端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满足抗震鉴定标准要求;6)楼、屋盖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满足抗震鉴定标准要求;7)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纵向钢筋为418,箍筋间距为100mm、200mm,(不小于240mm×240mm,不低于414,不大于200mm)要求。

3.2 抗震承载力鉴定

本工程承载力验算是在原结构三层基础上,采用拟增加结构体系第四层和第五层工况下进行的验算,坡屋面按换算成平屋面进行荷载布置,按照拟增层结构功能要求,对既有结构在后增荷载情况条件下,进行承载力验算。

3.2.1验算参数

(1)风压:0.45kN/O。

(2)建筑类别:乙类建筑。

(3)阻尼比:选取3%。

(4)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5)材料强度:墙体砌筑用砖强度等级均取MU10,墙体砌筑用砂浆强度等级均取M7.5,现浇混凝土柱、梁、板取C20,拟新建结构混凝土强度采用C35。

3.2.3验算结果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4]等标准规范,分别验算构件竖向承载力、墙体高厚比及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表明:原结构一层至三层墙体的高厚比均满足规范要求,一层至三层部分墙体(图1中短墙DQ)受压承载力及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一层至三层现浇柱承载力、轴压比(提高一度8度时不宜大于0.8)及现浇梁承载力满足规范的要求。

4 检测鉴定结论

结合现场检测结果,依据相关规范对本工程现有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和抗震措施鉴定,得出如下结论:

(1)对一层局部墙体受压承载力、一层至三层部分墙体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2)对不满足抗震措施的部位可根据具体增层工作情况进行处理,增层后的结构抗震措施应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应采取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改变结构体系的要求等措施。

5 加固增层方案设计

5.1 加固增层思路

结构加固通常是通过改善结构构件或者改变结构受力途径,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改变结构体系。当既有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及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宜对原有墙体采用增加面层或板墙加固,增设抗震墙加固和扶壁柱等抗侧力结构,也可以对混凝土柱增设钢结构套、现浇混凝土套等方法加固;当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加固,增设圈梁、外加柱、托梁等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的措施。

鉴于本工程原结构及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加固方法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方法改变原有结构受力体系,改变后地上三层为框架-剪力墙体系,新建增层部分为剪力墙结构体系。

5.2 加固增层方案

(1)原结构内外墙均采用板墙加固方法进行处理,外墙采用内侧120mm板墙加固,内墙采用双侧70mm板墙加固,加固详图见图2及图3。

(2)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法进行加固,径向增大200mm,加固详图见图4。

(3)拆除原有结构楼、屋面预制板,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总厚度115mm,加固详图见图5。

(4)增层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墙、梁、柱、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比原结构提高一个等级),剪力墙墙厚180mm,框架柱直径600mm,楼板为现浇混凝土板,板厚130mm,钢筋选用HRB335、HRB400,新建结构详图见图6至图9。

5.3 施工要求

(1)由于检测阶段受现场条件限制仅进行部分抽查,在加固施工前,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对全部构件进行检查,确保原结构受力构件满足原施工图设计的各项要求,无任何安全隐患存在。如检查时发现现场结构布置与原结构图纸表示不一致或结构构件出现开裂、缺损、钢材锈蚀、混凝土碳化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应及时与甲方及设计单位联系。

(2)由于结构体系复杂,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构件拆除的程序,做好支护、拆除以及加固方案的研究后再进行相关工作。对预制楼板拆除时应对相邻构件进行有效支护,不得损伤未拆除原结构,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

图2 原结构板墙加固及框架柱加固图

Fig.2 Reinforcement Sketch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图3 原结构墙体双面、单面加固及配筋图

Fig.3 Reinforcement sketch of the original structure

图4 框架柱增大截面做法

Fig.4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increasing section area

图5 新增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配筋示意图

Fig.5 Sketch of the composite floor

图6 新建结构剪力墙、柱及梁布置图

Fig.6 Sketch of the new structure

图7 内侧加建墙体与下部结构连接做法

Fig.7 Program of the inside structure connection

图8 外侧加建墙体与下部结构连接做法

Fig.8 Program of the structure connection

图9 新增框架柱配筋图

Fig.7 Sketch of the new frame column

6 结语

本工程是既有结构改造全过程的一个典型工程,首先对结构体系及使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检测鉴定,在满足拟改造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加固改造方案,并对增层楼层进行了设计。改造全过程思路明确,考虑了各阶段的相关关联性,为此类工程提供了参考。

既有建筑结构改造,为实现改造目的方案不局限于一种,方案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构体系简单合理,造价经济的基本原则。

参 考 文 献

[1] 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抗震鉴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舍;框架结构;抗震加固设计;

1.背景和意义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和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我市接到省建设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计划,对经鉴定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的校舍,应委托具有甲、乙级设计资质,且在市建设局备案登记并取得《信用手册》的设计单位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施工图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方可施工。

2.工程案例

2.1工程概况:某教学楼,四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竣工时间为1995年5月,建筑面积约5595m2,该教学楼本建筑所在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该建筑为B类建筑,按乙类设防,建筑高度为15.3m,满足抗震的限高要求,抗震措施核查时按二级抗震等级确定。建筑抗震能力鉴定结论:1)该建筑物为单跨框架结构。2)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配置不满足抗震要求。3)填充墙与柱、梁间没有设置任何拉结措施。综合分析该建筑物的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现行抗震鉴定标准重点设防类(乙类)要求下的抗震鉴定要求。

2.2抗震加固设计:

1)该教学楼原设计为单跨框架结构,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重点设防要求下的抗震鉴定要求,现采用新增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翼墙加固。新增抗震墙宽1米,厚200毫米,具置详以下附图。墙竖向和横向均配Φ12@200钢筋,拉结筋Ф8@200,端头暗柱墙厚×300mm,配竖筋6Φ18,箍筋Ф8@200,新加钢筋植入原结构混泥土构件长度不少于15d。抗震墙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原有的梁柱表面应凿毛,浇筑混凝土前应清洗干净并保持湿润,浇筑后应加强养护;锚筋应除锈,锚孔应采用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孔内应采用压缩空气吹净并用水 ,注胶应饱满并使锚筋固定牢靠。

抗震墙平面布置图

连接大样图

2)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配置不满足抗震要求,采用钢构套加固框架。采用钢构套加固框架梁时,纵向角钢、扁钢两端应与柱有可靠连接,应在梁的阳角外贴角钢,角钢与钢缀板焊接,形成U型箍;采用钢构套加固框架柱时,应采取措施使楼板上下角钢、扁钢可靠连接,顶层的角钢、扁钢应与屋面板可靠连接,底层的角钢、扁钢应与基础锚固。本工程的梁柱节点钢板连接详以下大图图。

梁柱节点加固大样图

施工要求: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原有的梁柱应批荡层凿除并清洗干净,缺陷应修补,角部应磨出小圆角;楼板凿洞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构架的角钢应采用夹具在两个方向夹紧,缀板应分段焊接,注胶应在构架焊接完成后进行,胶缝厚度宜控制在3-5mm;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或在构架抹25mm厚的1:3水泥砂浆保护层,也可采用其它具有防腐蚀和防火性能的饰面材料加以保护。

3)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加固

3.1)墙与柱的连接采用增设拉筋加强,拉筋直径采用6mm,长度为800mm,沿柱高的间距500mm,墙高大于4米时,墙半高的拉筋贯通墙体。拉筋的一端采用胶粘剂锚入柱的斜孔内,另一端弯折后锚入墙体的灰缝内,并用1:3水泥砂浆将墙面抹平。

3.2)墙与梁的连接按第1款方法增设拉筋加强墙与梁的连接。

3.3)拉筋的锚孔应采用钻孔成形;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

3.结论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还有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粘贴钢板加固、粘贴纤维布加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增设支撑加固、混凝土缺陷修补等几种加固,这里不一一详述其方法,其具体要求参照《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及相关的规范、规程、《房屋建筑抗震加固图集(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等等。

抗震鉴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抗震 ;结构设计;加固

一、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含义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根据设防水准的不同,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设计者可根据业主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和合理的结构措施进行抗震设计。除了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还包括目标性能的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设防水准

在设计基准期内,定义一组参照的地震风险和相应的设计水平,是基于性能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应追求能控制结构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波谱的破坏水准,为此,需要根据不同重现期选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应于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的波谱,这些具体的地震动参数称为地震设防水准,分为常遇、偶遇、罕遇和稀遇地震,并给出了其重现期和超越概率。 2.结构的性能水平及其量化指标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表示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水准下一种有限程度的破坏,包括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易损性、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按照不同的地震动水平,结构的性能水准可分为四级,即功能完好、功能连续、控制破坏与损失、保证安全。其中,简化的三级性能水准,即可继续使用、修复后可再使用、保证安全。

3.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达到的抗震性能等级,抗震设计目标性能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场地特征、结构功能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潜在的历史或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及业主的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我国抗震规范的目标性能实际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抗震设计的常见问题

1.建筑体形

由于建筑地形的限制,或为了形成街景,业主常要求设计单位在建筑体形上赋予变化,以求美化。主要表现在:a.建筑平面因地势需要设计转折;b.结构平面凹凸不规则,有的凸出或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尺寸的30%;c.上部砌体总层数不一致,有的层面差达到两层甚至以上;d.楼板局部不连续或刚度突变,出现楼板错层,或楼板开洞率太大,有效楼板面积不足结构典型平面的50%;e.为了满足下部大空间的利用,下部框架投影面积大大超过上部砖房面积,质量出现较大偏心,使结构出现较大的不规则扭转;f.楼层之间大刚度和承载力变化明显,变化率超过20%~30%以上。

2.框架结构

框架的设计问题出现的形式多样:a.框架柱网不规则,开间不均匀;b.底部框架梁跨度太大,曾出现9m的跨度,必然导致“强梁弱柱”;c.框架梁柱截面偏小,表现为“剪压比”和“轴压比”超标;d.梁、柱的纵向配筋率和体积配筋率小于抗震要求;e.起转换作用的楼面的次梁设置不合理,有的偏少,有的不便于施工。

3.抗震墙

底框结构没有按要求设置抗震墙,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抗震墙数量;强调空间功能分布,抗震墙分布不对称、不均匀;有的工程抗震墙布置过多,使薄弱层上移,由于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变形、耗能能力差,地震时破坏往往更加严重;剪力墙没有注明抗震等级。

二、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大量的震害表明,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并通过构造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设计师在提高抗震设计意识和水平的同时,建筑方案的选择不受业主的干扰,避免建筑的形状、尺寸、布局等表现出明显的抗震缺陷;结构方案更不能受业主的经济观念和使用功能的影响,降低下部结构的延性,使抗震墙的数量、形式、布置严重不合理,包括构件的构造措施不力等。

三、我国建筑抗震加固发展的过程

抗震鉴定的结论是抗震加固的目标和依据,抗震加固是抗震鉴定延续。回顾过去.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及加固经历了试点起步、蓬勃发展到综合开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由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到1976年唐山地震,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试点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探索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基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证明了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第二阶段,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至1989年基于概率可靠度理论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1.89)正式,是抗震鉴定及加固蓬勃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这种主要特点是:建立了抗震鉴定及加同的基本管理体制,制定了主要着眼于安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 23-77),在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下,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完成了一批现有建筑的鉴定和加固,使我国城市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这个阶段.抗震加固提出了提高强度、提高变形能力和加强整体性的三种同标,以外加圈梁、构造柱、夹板墙和钢构套为基本手段,形成了增强自身法、外加构件法和替换法等基本加固力法。

第三阶段,大致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I-89)开始执行起,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综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要求扩大到6度设防区,制定了与GBI11.89设计规范配套的鉴定及加固的技术标准,强调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开发,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抗震鉴定、加固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抗震加固,不仅要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扩大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并保持建筑造型的美观。此阶段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结构抗震加固中,如碳纤维片加固技术、钢筋化学锚固技术、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等。 四、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新的加固材料的研制是推动加固技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检测鉴定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测试仪器的发展,加固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由轻质、高强、抗腐蚀、耐高温的新材料构成的效果好、易施工的加固方法可推动加固材料的发展。加固改造理论的提高是该项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目前的加固基本上是针对构造和承载能力不足的构件,缺乏从结构总体上的把握与判别。在结构设计领域则有相应的理论,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节点等。目前的加固有时会适得其反。例如:对多层砖混结构的某一层墙体做夹板墙加固,使得该层墙体的钢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与相临楼层的钢度差,对结构的抗震不利。此外还有加固后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防火等级大幅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靠加固理论的提高来解决。 加固改造技术的提高还体现在施工技术改善和提高及施工机具上,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在合理确定结构型式和体系后,结构的布置就成为建筑抗震的重要问题,抗震不利的结构布置会导致严重震害。所以一定要做好结构方案,做好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