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国文学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一、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作品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可供学习的外国文学作品较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贴近教学目标的课文进行教学。外国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对学生的教育,初中语文中《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讲述的是一个皇帝被骗子诱导不穿衣服进行游行大典,理由是只有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才看不见皇帝穿的新装,最后一个小女孩说出皇帝未穿衣服的事实。这种独特的角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也深刻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接受别人合理的批评,敢于直面缺点并改正缺点,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中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真挚美好的友谊,重点讲解《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讲的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能够顺利结婚,于是向高利贷夏洛克借了很多钱。夏洛克非常不满意安东尼奥借别人钱却不给利息的行为,在借约上写安东尼奥三个月内如果不能还钱就割肉抵债。夏洛克就提讼要求安东尼奥还钱。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讲解富有人生意义的诗歌,例如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其中写道“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人生不可能一直是风平浪静,可能会遭遇不测,也可能在生活事业爱情方面不得志,怀抱希望,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自我调节,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恩。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重点讲解《伟大的悲剧》。教师要让学生变得坚强乐观,奋发向上,就重点讲解《我的信念》和《未选择的路》。

二、教师加强自身对作品的学习

初中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的学习量不足。语文教师常常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进行更多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导致学习量不够,文学素养偏低。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领路人,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精通教材的同时也要加大文学著作的阅读,广泛涉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初中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好奇外国的文化习惯,因此希望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能旁征博引地讲解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政治经济体系,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应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扩展莎士比亚更为优秀的作品,这要求教师多阅读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同时才能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陈述了保尔临死之前的话,他说道“我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教师可以引出更多关于生命意义和思考的文章,启发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重大积极影响的人。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审美

中学语文的教材中一直有着别样的身影,那就是外国文学作品。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校语文课程标准》分别颁布实行,新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国文学的角度比较,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高中选修课更是开辟了外国文学作品研读与欣赏的专题通道。我们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系列为例,有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劳伦斯的《鸟啼》,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还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可见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体裁也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小说、诗歌外,还有散文、戏剧、寓言等,而且所选作品的国度也变得广泛。

本文就以2007年版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探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

一、外国文学作品特殊的审美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在中学语文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且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呢?其实,这是为了继承“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传统,为了让新时代的学生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为了让中华民族更加伟大辉煌。外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一面,提供给了读者一种新的背景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批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先辈名人,他们将西方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文学涵养中,中西合璧,创造出了不朽的经典作品。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潜在的感染方式,那就是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外国文学作品无疑是有着特殊的审美作用的。

新教材大量增换外国文学作品,正反映了人们对外国文学作品审美作用的肯定。

1.文学教育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必定是有着文学教育的作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文本阅读和赏析培养审美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2007年苏教版高中语文书中的外国文学课文都会附注一些文学常识,教师在上新课前也会先介绍作家和其年代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增加知识面。由于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活动包含着增进认识的功能,因而,实施审美教育,还有主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2]。所以,在学习了整篇课文之后,学生会在感叹“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时,也学会品析小说构思的精妙,从而达到了在文学教育方面的审美作用。

2.伦理道德方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发现这些课文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作品。如必修二中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通过安妮日记的记叙写出纳粹人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

3.社会品德方面。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偏向于社会道德教育方面的,包括坚强、爱国、珍惜生命等等。爱国、思想、信念、珍惜……这些都是美好的社会品德,都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品质。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一起构成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撑起了语文教育的负担,但它在审美教育方面是特殊的。这种特殊体现在它独特的异域风情,体现在它丰富的审美内涵,体现在它繁多的文化细节。外国文学作品描绘的是异国情调的生活姿态,无论是主题框架、情节构思、中心思想等方面都与传统中国文学不同,这样的异质文学在中学语文中拥有自己特殊的审美魅力。

二、因文制宜,发挥审美作用

外国文学有着特殊的审美作用,作为中学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这种审美作用,力求塑造真正的“三好学生”。外国文学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何教好外国文学,并恰到好处地发挥起它的审美作用,就是中学教师的重任了。教学手段单一会造成学生的厌烦,也无法展示审美教育中蕴含的多重理解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可以说,要教好外国文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存在的巨大差异,学生会有心理隔阂,很难进入到文本,想象文章所展示的画面和境界。除此之外,外国文学本事就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教师很难一下子就理清了外国文学的发展思路,学生们对于陌生的文学和历史也会变得有点茫然。学生的惯性东方思维会习惯不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当然,也不是说要教好外国文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教师必须立足于外国文学的“异”,根据具体的“文”,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外国文学特殊的审美作用。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淡化隔阂。由于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心里没有对外国文学的知识储备,就会很难理解外国文学的写作心态、文本构思等,从而对外国文学存在着心理隔阂。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前简单介绍作家的流派和思想,应该着眼于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同”和“异”,先让学生学着接受外国文学,掌握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相同的地方,也理解不同的地方。在排除了学生心理的隔阂后,再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赏析,让学生在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内在意蕴的情感理念中体会作品的美。因为心里要先接受了,才会想要去接触和分析。而且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是中外想通的,可以借助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同”,利用经验迁移、情境体会等方式,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最后便能从文本的分析中体会到外国文学的美,学习到一种新的文学,得到一种新的审美方式。

2.合理联想,深化情境。联想是一种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接近文本,又可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旅程,把握到外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许多相同想通的地方。就题材而言,都有爱国主义、人生意义等;就思想感情而言,都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抓住这些共性,合理展开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文本所渲染的情境,加深理解文章。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与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者都是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且创作时间相近,鲁迅对于学生而言又是极其熟悉的一位作家。在明白《狂人日记》批判现实社会“吃人”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体会伍尔芙反对传统,批判现实社会的感情。

3.拓展阅读,博闻强识。课外阅读的积累也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有效办法。中学教师在课堂中教授新课的同时,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看的书籍,并且对这些书籍的大致内容作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在课堂上朗读赏析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既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家和文本,也可以拓展知识面。毕竟博闻强识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外国文学特殊的审美作用是重要的。教师因文制宜,教好外国文学,让学生学有所得,也发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让语文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知识的获得,更有道德情操的陶冶。

结语

外国文学作为中学语文的一个部分,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是必然和必须的,它与智育的培养,即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分不开的。所以,外国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是恰到好处的。特别在21世纪,外国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生学好外国文学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摘要:培养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一要激发阅读兴趣,二要培养阅读习惯和方法,三要制定阅读计划,四要组织阅读互动,五要展演阅读成果,六要相关活动辅助。

关键词:中职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

中职学生入学前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总体上文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能力也较弱,因此,研究如何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很有必要,也很急迫。笔者于是参与了《对中职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研究了中职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现将研究中思考的一些成果陈述如下,以待方家指教。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的原始动力和最强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其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生活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都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读起来毕竟有一定的陌生感,如何才能让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外国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有较大的距离,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却是共同的,如《欧也妮·葛朗台》中所描写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这在任何一个人类群体里都可以见着,学生们不会感到陌生;还有其他作品里表现的吝啬、阿谀奉承等有关人的性格特征,学生们也会觉得熟悉。如果从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必然产生一定的兴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通过视听画面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进而产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和方法

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还得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比较散漫,不喜欢阅读,即便阅读也不得方法,加上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农村阅读资源严重匮乏,因此他们的阅读积累非常少。这于这样阅读积累少,又散漫成性的中职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呢?笔者反复作过试验,认为学校行政层面必须进行干预:第一,在进校初期严格纪律,强制阅读。学校可以把阅读作为一种制度颁布,明确具体的阅读任务;第二,通过行政手段规定必读篇目,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有了行政制度的强力保阳,教师即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了。教师可以选择部分作品中的经典片断,组织学生从初读到精读细读,最终体味到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人性内容。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此同时,班主任教师还应每天定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让学生每天有规律地参与阅读。这样时日一长,学生的阅读习惯必定养成,阅读方法也能掌握大概,从而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制定阅读计划

阅读不能盲目,不能随意。为保证阅读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制定阅读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计划阅读量要适中。计划阅读的量要注意根据学生能力和时间进行控制,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学生难以完成,就有可能敷衍了事;过少,学生轻易完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而言,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一个月读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对于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可要求两个月读一部外国文学名著。

第二,计划阅读的时间安排要切合实际。阅读计划中要明确每天阅读的时间,此时间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不要与有关课程或活动冲突,如果安排不妥,经常与其他课程或活动冲突,计划最终就会落空。所安排的时间最好是每天都能保证的,而且教师也能参与进去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带领和监督学生一起阅读,确保任务按时按量完成。

第三,计划阅读内容要科学设定。阅读计划中,应明确阅读哪些作品,即要明确书目。书目的确定不能随意,应广泛征求意见,选择世人所公认的外国文学名著。

四、组织阅读互动

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因此相互交流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学生阅读作品后,也必然有自己的体会,并想表达出来。每当阅读完成一部作品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座谈交流、手抄报交流、诵读交流、黑板报交流等,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切合实际,都可以举办。每学期末,学校还应组织阅读评比活动,对阅读成果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广大学生进一步开展阅读活动。

五、展演阅读成果

展演阅读成果,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即学生在充分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之后,组织一个团队,选择作品中的一个片断,根据作品中所描写的场景、人物等,编排剧本,模拟演出。经过试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交流普遍有较高的热情,毕竟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像明显一样演一下戏。这种形式的交流就为学生提供了过一把戏瘾的机会,因此学生热情较高。比如《安娜·卡列宁娜》这部著作,有学生读完后,组织演出了卧轨前后的场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组织这种展演交流活动前,教师应对展演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控,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决定展演的情景内容,另一方面尽可能不与其他团队重复,这样可确保展演交流时各个团队展演的内容的不同,从一个侧面扩大观者的阅读面。

六、有关活动辅助

此外,学校还可以从外边邀请外国文学作品研究专家来校为学生开设有关讲座,或组织学生与外校学生进行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以此深化阅读活动,使阅读更上一层楼。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定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直至今日,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日益增加,出版的教材中已涉及到外国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并且选文的篇目涉及到外国重要文学流派。这些入选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定位

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更好地抓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中的重点,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于课堂教学中是研究重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多方位明确定位教学内容则是关键,明确的教学定位、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指向性更明显,才更容易呈现出教学内容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更全面地探索课堂呈现的可能方式。因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定位就突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定位必然限定在语文学科教学定位之中,外国文学作品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定位的要求,根据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应当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上。

根据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教学定位。中学阶段个体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此时,教学定位对于怀有急切希望的初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定位于突出不同体裁的特色,以广泛的题材美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若是只注重于单篇课文讲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因为过于分散而无法掌握其中关键,因而应当注意以类型突出其鲜明的特色为重点。

二、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1.注重背景的还原

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中,应当就课文论其具体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来理解作品,让他们发现不同国家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作者,显现出与中华文明不同之处。作者身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其写出来的作品旨意息息相关。在黑暗压迫的年代,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可能包含反抗旧势力的控制与威胁,期待打破旧秩序,建立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在经济走向繁荣,文化开始复苏的年代,作者的作品就可能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赞颂美好的品质,满溢对未来的希望,对幸福的期待。同时,作者自身的家庭构成也对其人格与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人格与品质又能影响其写作风格,“文如其人”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体会的一个要点。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是为更好地还原作品,使学生贴近作者,进而理解作品的方式。

2.把握作品特色、了解名家的作品风格

把握课文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这是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外国文学篇目的教学,一样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初中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中的妙处,在小说中抓住人物特点,在诗歌中把握意象,体验情感,发现哲理。安徒生、普希金、莫泊桑、茨威格、契诃夫、笛福、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家名家写了厂流传百世的作品,在文坛上熠熠生辉,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甚至脍炙人口,这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家,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了解,能写出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境界和深刻的情致,塑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不仅能满足人的理智,还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美的享受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生活中不尽相同的世界,了解这些名家、大家,与他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进而产生共鸣,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文学常识,也能对他们自我内心世界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效果。

3.运用比较手段

比较同一主题作品的不同风格。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主题是相通的,但他们各具特色,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呈现出同一个主题,显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中外同主题作品,分析其中异同,在对比之中使自身作品特点更加明确,也能加深学生对此主题的理解,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较同一流派作者的不同风格。同一流派的作者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对现实的批判,不同的作者也会从作品中流露出不同的表达,有的作者选择直面的批判,也有的作者选择调侃与讽刺。通过教师一系列有方向地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学会比较,学会思考,成为真正懂得阅读的孩子。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对阅读的热爱,对学问的爱好,没有阅读热情的教师不见得能促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在的愉悦与刺激力。教师应向学生们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有针对性地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平时不曾接触到的人与事,增加他们对自身日常生活情趣的探索,开拓出一个特别的天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由感知开始,发展到联想,再深化到想象,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审美活动,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在教学材料编排上,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编撰进来,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诗词歌赋和本土的民族文学内容而言,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中学生对外国民族风情的认知和感受。其次,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崇高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以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特别的关注。(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J],语言文字应用,200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周佳丽.《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周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及其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现状;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作品都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仅站在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舞台的边缘。这种编排方式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只重视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的忽视直接限制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与

发展。

2.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

教师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笔者最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所高中选取了100名学生,组织了一次关于高中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很感兴趣的占15%,有一定兴趣的占49%,不感兴趣的占15%,没感觉的占1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约有6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或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但却很少有同学能够列举出5部以上自己特别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飘》《简·爱》等。实际上,这些作品都没有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可见,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自学的,这是外国文学基础教学的失误。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

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

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1.教师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将作品还原到它所反映的历史现场和文化现场,不能从中国传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即教师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这三重对话的有效展开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出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给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迁移”是对话过程中一定要涉及的方法,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化的背景下,树立一种比较意识,进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对话”“迁移”两种理论是帮助学生明确全球意识,包容多元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语文课堂再也不是仅仅满足认识生字、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等基础知识能力层面的要求,而是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

一种生存技能。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加快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对新知识新文化新讯息的接受;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适当地运用相应的文艺理论去解读作品,挖掘出外国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才会越来越精彩。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外国文学;动机与意义;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148-04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对中国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很好地认识阅读外国文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性、人生的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异域文化,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加强培育我们的人文主义精神。陶冶性情、培养人文素质及审美欣赏能力。同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也要求广大在校大学生不断深化学习外国文学。世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形象的生活教科书,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和消化外国文学的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在校大学生必须意识到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之间的命运已发生了更加生死攸关、更加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但要知道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现实,也必须知道世界的文化和知识,而学习外国文学就是了解世界文化和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深化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及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世界文学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资源。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 (1)在性别、年级两个方面,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动机水平与意义存在显著差异。

(2)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动机与阅读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 研究对象

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

1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在200名被调查者中,男生共112人占56%,女生共288人占44%。

2调查对象的年级及专业分布情况

(三) 研究程序及方法

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就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调查时采取了随机发放,无记名的形式。

(四) 问卷设计

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大板块的问题:(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所在年级、所属专业;(2)阅读外国文学的频率及阅读时间的分布,包括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频率、利用哪些时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在整个阅读中所占比例;(3)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体裁及侧重点,包括所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喜欢阅读哪个地区的文学作品、喜欢选择哪种风格的外国文学、喜欢哪种体裁、挑选外国文学时所偏重的因素;(4)阅读方式、媒介及途径;(5)选择外国文学作品类型的原因及出发点;(6)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意义及对在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出发点、阅读外国文学对在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对在校大学生的最大益处。总共20道题目,为了便于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大部分问题都采用了封闭式提问,并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方式对题目进行安排。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频率及阅读时间的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各院系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所占课外阅读作品总量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了10%以下的阅读比例,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的比例则多为10%~30%或者30%~60%。说明了在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及意识在慢慢地增强,同时他们的阅读需求也在逐渐增长。(2)院系差异:据调查数据显示,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等艺术类的被调查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比例多数在10%以下,文科类院系如教科系、经管系、文史系、外语系、思政部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比例以30%~60%居多。理工类如物理系、化工系、信工系、生命科学系、数理系学生的阅读比例则以10%~30%为主。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比例偏低,可以看出理工、艺术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并不感兴趣,大学生的需求动机并不强烈。(3)学生本身之间的差异: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数量及其所占整体阅读比例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而这一差异在音乐系和美术系的大学生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阅读比例在10%以下的同学及在60%以上的同学大体一致,反映出大学生个人偏好对阅读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喜欢的风格、体裁及侧重点

1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所选作品的地区属性

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地区属性各有不同。选择拉美地区的文学作品比例为6%,选择亚非地区(除中国外)比重为31%,选择欧美文学作品的比重为58%,选择澳洲地区的占5%。表明:在校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更倾向于选择欧美地区及亚非地区(除中国外)的作品进行阅读,说明了这些地区文学的创作及其发展更加适合和贴近中国在校大学生的阅读要求及习惯。而澳洲地区和拉美地区所占的比例相当的小,从另一面反映了大学生的阅读选择。

2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喜欢的风格、体裁及侧重点

在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所选择的作品风格调查中发现,435%的学生选择阅读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23%的人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215%的学生选择阅读古典主义文学,而只有12%的学生选择了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体裁方面,有94人选择小说,占到总人数的47%,205%的人选择人物或历史传记,选择诗歌和神话的人分别占到145%和18%。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选择爱情类的占到了72%,战争、科幻和幽默类一起才占28%。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要求和特点。

(三)阅读外国文学的方式、媒介及途径

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方式、媒介及途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选择书籍的占41%,选择网络的比例为28%,选择通过影视来了解外国文学的占245%,而选择报刊及杂志的学生最少,比重只有6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传统书籍在大学生阅读途径选择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形式的阅读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四) 选择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原因及动机

通过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原因及动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首先,是老师、同学推荐阅读的有46人,占23%;其次,是由于专业需要而选择阅读外国文学的人有64人,占32%;再次,是因为个人兴趣或者获取知识的有85人,占425%;最后,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阅读外国文学的毕竟很少,只有5人,所占比例仅为25%。

(五) 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类型、意义及对在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1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类型

从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类型来看,笔者将它们分为四大类型的阅读动机:a娱乐消遣性阅读;b学习型阅读;c自我提升型阅读;d盲目性阅读。娱乐消遣性阅读所占的比重最大,为395%;学习型阅读,这部分人是出于学习了解外国文化,获取知识的目的,占到了总人数的31%;自我提升型阅读占24%,只有55%(11人)的人认为自己阅读外国文学时是盲目性的,并未带有何种目的和动机。

阅读外国文学纯粹是为了娱乐消遣来打发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承受的学习压力太大,在学习之余想阅读一下外国文学名著,以此来放松一下情绪及心情。有31%的大学生选择阅读外国文学是为了本专业的需求,获取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作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是首要职责,调查者普遍认同这一阅读动机。自我提升型阅读受到当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关注。面对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都积极进取,提不断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大学生选择阅读外国文学来陶冶性情,锻炼自己的能力,欣赏不同国别的文学艺术,有利于大学生的识别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这类群体主要通过在本校的图书馆进行借阅来完成阅读。而对于盲目性阅读主要是大学生的阅读意识不强,阅读目标没有明确。

2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及产生的影响

在针对中国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及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的调查中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外国文学可以领略外国的文化及开拓自己的视野,占到了255%的比例,有44人选择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是能够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比重为22%,这两项之和几乎占到了一半的比例。另外有39人(195%)认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是锻炼多度视角能力;35人(175%)认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是培养国际视角;26人(13%)认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是获得一些人生哲理;而被调查者中还有5人认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是提高交际能力。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阅读外国文学对自己的爱情观、世界观、学习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 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于阅读外国文学还是很重视的,同时也保持着很积极的阅读态度,这种阅读的趋势在不断地加强。

大学生选择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本专业的需求,为了获取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作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是首要职责,被调查者普遍认同这一阅读动机。另外,自我提升型阅读也受到当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普遍关注。

同时,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阅读外国文学所带来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不仅可以领略外国的文化及开拓自己的视野,体验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还能够锻炼自己多角度视角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国际视角,获得一些人生哲理,提高交际能力。

学习外国文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研究和总结我国文学创作的经验。运用比较的方法来重新认识事物,从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的、普遍的规律,还可以对我国文学发展的独特的规律有较为深刻地把握。只有从世界文学总的发展格局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学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1] --!>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s and Meanings of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to Read Foreign Literature

LI 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Gansu, China)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与“跨文化”;中西文化;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仅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还能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这是中西方文化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文化一直贯彻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元素也将截然不同,而且文化会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更新,最终会产生自身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与思维模式。一般情况,在形成思维模式后,通常个体事物会受到忽视,但是会让特殊社会群体里的认知放大,情感的色彩会夹杂在这种态度里面,并且被固化,还不易被扭曲。有时候定式思维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只用一种不变的思维是很难应付各种变化的。但需要清楚认识的是,有的时候定式思维又是正确的,虽然只能说是一种经验总结,但是胜算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总之,思维模式影响文化,还影响人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最后就会形成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与“跨文化”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胡文仲先生认为“文化”中包括了“软物品”与“实物”,“软物品”是指思想、信条、智慧等事物,“实物”指器械、工具等,它们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可以不断传承与更新。胡文仲先生认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才能获得的,而且行动受到“文化”的指导,“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提供解决的方法。

文化因为拥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进入中国,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传播得更广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与文化间的社会交流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多与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对他们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并非易事,在面对陌生的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时,在与他们的交流之中,难免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这就是“跨文化”语境。

二、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翻译

1.增加对文化差异的了解,让文化优势形成互补。在翻译文学时,不能将文化背景独立在语言之外,要加在文学翻译里面,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与理解文学。文化背景与文学翻译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将语言表达思想与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才能提高欣赏跨文化翻译文学的能力。众所周知,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加深对它们之间差异的了解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更加接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会在中西方文化不断增强的交流之中不断加强。

2.加强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文学是一种大众化的综合艺术,它包含了不同的艺术手段。文学不仅能够抒发感情,还能够传播信息,让读者在阅读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相对薄弱,翻译的作品质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够重视翻译工作,也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时无法保证原汁原味,而本国作品在翻译时也体现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与阅读习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还会涉及文学审美及审美情绪,但是在翻译时又受到作者与翻译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译时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对翻译者的功力来说是一个考验。所以,亟需加强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可以让翻译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审美观念,增加两者的了解与交流,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提高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欣赏西方的文学作品时,讲解者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讲解西方文学作品时,不要仅限于教授外国文学的语法及词汇,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西方语言,加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际的能力。即使不是学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对外国文学作品鉴赏的能力。

三、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分析

1.在跨文化语境中寻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国际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外国文学,而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人们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条件。因此,翻译外国文学的作品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要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语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译时,不只是简单地将中文与外文之间进行互相翻译,而且要将文学气息带入其中,可以说是用客观审美的态度进行二次创作。

2.在跨文化语境中体现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拥有其自身的文化语言与思维方式,因此文学作品都带有很强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时,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为不同的地区与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态度是不同的,如此我们就能从根源上对各种理解与见解进行剖析。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动的呈现,有的文学作品单从名称就能体现其民族文化及背景,这是由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决定的。

3.凸显跨文化语境中中西方的传统文化。《黄河绝恋》与《泰坦尼克号》分别属于中国与外国同时期的电影,它们的题材都是以爱情为主,但是它们在文化受众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响。《泰坦尼克号》的思想性非常深刻,它用人性的光辉让观众折服,但是在奥斯卡评审中,中国的《黄河绝恋》却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在奥斯卡角逐中获得成功,是因为作品产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利益驱使下,人与人之间诸多纷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漠然与戒备的状态,双方之间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恰恰温暖了人的内心,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感人的爱情。这个主题契合了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但是中国的价值观中心是自然山水,与西方的价值观是背离的。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交流阻碍,最终会由于缺乏共鸣导致作品欣赏受到影响。所以,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剖析,吸收对方的精华部分,促进文化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教学改革;比较方法

      在中文系课堂上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接触的都是汉语翻译的文学作品。而因为翻译作品的存在,中文系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外国文学原著,这显然不利与学生的真正接触理解英语世界的文学作品。这是在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上的一大问题。

      第一,学生一方面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四级六级的备考上,认为学习英语是苦差事。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薄弱,中文系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读原著对学生压力较大。

      第二,英语进入课堂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外国文学。为了避免将外国文学课变成了英语课,如何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引导学生喜欢外国文学就变成一大难题。

      以上提及是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课堂上遇见的三大难题。教学改革面对的是如许的两难境地。应该如何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将比较的方法引入外国文学课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很好实践教学方法。为此,作者就教学之中实践做法列举如下。

      第三, 联系外国文学作品,适当提供当代优秀外语电影进行比较赏析。

      在外国文学课堂上,面对中文系的大学生,教师会系统讲述外国文学史的变迁过程。而学生面对的文学作品本身与所处时代相隔很远,而且教学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进行的。如何吸引学生走进文学作品里面,进而理解文化精神就变得很难以把握了。我想,运用适当的迁移法,介绍一些当代西方优秀新颖的电影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人物形象。传统的根据西方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因为限于题材和时代,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笔者选择一些既生动幽默又不乏深度的影片来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观看影片后,要求学生识记,理解,背诵影片之中的经典台词。而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电影之中的人物分析,联系文学作品之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讲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给学生观看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然后,让学生比较堂吉诃德与《肖申克救赎》的主人公安迪之间的异同。最后老师点评,指出两者都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行为荒诞显得很可笑,但是他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行动不断的勇气是最伟大的西方精神。安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堂吉诃德”,他对希望,自由,生命的渴望永不枯竭,是西方文化的精神精髓所在。最后,老师列出《肖申克救赎》里面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背诵之中体会到英语的文字魅力,例如:

      1.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2.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第四,介绍西方文化常识,并以当代历史文化背景为主做一些古今对比,试图以西方当代文化(主要以美国文化为主)来分析西方的历史文化。

      18世纪文学中,歌德的《浮士德》是重要的作品,而怎样理解浮士德也是难点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知识阶层奋斗的精神历程。而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把握浮士德精神呢?笔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然后老师分析阿甘的形象:阿甘是个智障儿,却能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凭着直觉不停奔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他跑过了沮丧绝望背叛。奔跑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阿甘是美国人的典型,他见证了了美国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他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越战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中美建交新纪元的乒乓球赛;他甚至是猫王的老师。可以说这是一部现代美国的史诗。

      通过分析,阿甘身上美国文化坚持不懈,不断追寻的精神无疑是与《浮士德》里的主人公不断否定超越的灵魂是内在契合的。通过比较俩个人物的形象都能发现其一脉相承的特质。

      第五,适当的提供中西比较视野去讲述外国文学作品。中西比较视野是比较文学的一大特点。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明确提出中西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视野。 笔者在教学之中试图通过中西比较视野进行比较分析,从文化的差异,文学传统的区别阐释西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与西方文化的内在价值。比如在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以爱情为主题,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里面文学艺术是如何描写爱情的。比较《诗经•蒹葭》与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同爱情追求。最后总结出,中国的爱情也有悲剧色彩,但这种悲剧更多是在保留自我的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悲感。西方文化是一种强调对抗,进取的文化,会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来抗争,求真。 而在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的时候,通过比较就展示出西方人的爱情观核心——抗争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