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皖南民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皖南民居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陈列室内

伴随着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对世界设计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当今的生态和气候恶化,人们的住宅环境质量下滑、人和物之间关系的退化的困境中,寻找中国特色的装饰方式发扬传统艺术理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其可以更好的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和绿色家园的目的。本课题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优势,本着对场所、情感、营造、功能性能原则和形式美法则(适度性、均衡美、韵律美、和谐美)的遵守并以徽州民居为例,对住宅空间到空间陈设品进行布置和设计,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使物能在最大的限度内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达到满足与物与和谐。如今我们进行的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环境的地方特色和历史连续感,致力探索、发挥华夏历史文化中丰厚的基础和底蕴,需要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性发展的历史文脉。从整体的空间到个体的陈设与装饰,加大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继承的责任,从而使设计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当今人们对于新型的生活方式拥有着渴望,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格外的受到重视。其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也是使个人的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和注重文化内涵。课题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受力的营造尽力体现生活质量、生活体验和文化内涵上的个性化,在设计上可以突显出其地域性和文化特性,实现和谐共生的特点。

随着本课题的开展至完成对住宅空间所具有的基本功能,空间和陈列的风格特征,物件在空间中的陈列方式,空间的艺术表达,色彩的搭配,皖南民居特征与中国民居装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更好的发挥出其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效能。

1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特色

皖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木构瓦房,特点是这种民局常常布局精巧清新,贯彻首尾的视觉感知行云流水,既有组织且优美,形成的有力而协调,巧妙而艺术的处理比比皆是,例如墙壁和家具上水平线条装饰的运用强调人和大地间的亲密,联系起湖面平静而绵长的天际线,可以感受到惬意与安静。皖南住宅外部形体朴实而简单但是进入空间内部由于使用装饰集中,使得空间处处具有对比。室内格局大方,形制规整,端肃庄重。垂直线条为主且素净的木板壁和柳条形式窗棂。皖南民居的韵律感强烈,黑白变化的马头墙由低至高地变化起承转合。空间在反复、交错、连续、间歇、起伏、平衡、减弱、增强中形成统一形成韵律。

从历史脉络的发展观察徽州地区本为古越人的生活区域,古越人善于习水,以竹筏为交通工具,也善于铸造铜器,最早的文化特征是鸟形图腾,其最原始的居住形式是巢居,到了南北朝、唐末和宋朝中原人口大量迁徙到了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徽州文化。

皖南民居室内气氛的营造手法十分的丰富和讲究,其室内环境比较多的是利用自然环境来表现意境,包括光、声水、风、山石、植物盆景等。室内的嗅觉直接由室内的建筑材料所影响着,如银杏木、桶木、和樟木散发着不同的香味而且木质保存的时间长久。盆栽也是徽州室内的重要的物件,盆景中栽培上各种奇花异草再配合石笋搭配出造型,营造出宁静、脱俗、稳重、亲切的环境,大的室内上徽州以门和窗来实现,雕刻有各种植物、花鸟、虫鱼、异兽的木门和木窗、重复排列分隔着空间,镂空的效果加强光的通透性,使得室内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光源,空间分隔处不会很沉闷而是更加轻盈、透气、灵巧,装饰性更强。在室内家具中床是和财运联系的,一般徽州民居中使用“满顶床”,在当地的风俗习惯上认为暗室生财,认为财神爷总在室内卧房的最暗处,把床设于此处预示财运兴旺。徽州建筑的室内外色彩运用比较具有强烈的对比,在室外的色彩使用上多以中性的色调为主,粉墙灰瓦还有原木的颜色使用较多,突出了周边大自然的生态美景,而室内强调暖色,用色明快强烈尤其在厅堂较多使用红色并配以金色勾勒,表现人丁兴旺,使人感到光芒而温暖。徽州的装饰以木雕最为著名,由于地方的木材资源丰富所以木雕工艺的发展十分兴盛。无论窗花、裙板或栏杆的装饰工艺和在题材上的匠心独运无不体现雕刻工艺的精湛和高超的艺术意境。

2中国传统陈设设计的理念

2.1 礼制思想和儒家文化

礼制观念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其对汉族民居形式影响很深。其对室内的装饰陈设设计同样有影响,在传统的居室厅堂空间内都要贯穿一个主轴线,要求具有较为规则的序列布局,最主要的部分放在主轴线上次要的部分分列两边,彰显其庄重、肃穆、平衡感满足礼制观念的要求。在当时统治者对坚持贯彻儒家思想的家庭给以表彰。儒家的行为做事的准则是“忠孝仁义”,所以可以观察到在村镇之间出现许多节孝坊、义行坊、忠烈坊。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古代书房私塾、书院、义学和文昌阁等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中国的儒、道、释等宗教并非具有政治意义上的教规和教义,缺乏崇高的也避免了宗教迷昧的思想侵害。其具有世俗性、功利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自古至今的信仰态度是注重实际否定一味的幻想。在宗教思想上和风俗习惯一样,从心理结构和文化心态度上看,体现了华夏民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对趋利避害吉祥自由的人生充满了寄托与希望。例如祈求超现实的神明力量、对自然力量的渴望,保佑平安人财两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愿望。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精神不可缺少的部分,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气、心、舞、悟、和”的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崇尚自然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的态度,在设计理念上注重融入自然顺应自然和引借自然等,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和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在室内居室的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力组织融入内部空间,力求自然环境与内部环境统一协调。例如中国传统书房内部装饰往往采用壁纱橱、木核、屏风、竹帘、帷幕等物,体现出陈设和装饰手法上的借景和自然的模仿效果,在书画艺术形式和技法上和装饰物件上(门、窗等)也有体现,还有广泛的利用植物和山石做到添加自然元素营造自然生态的用处。在装饰造型上运用兽鸟、飞檐、翘角等利用日光、水光、烛光和月光的强弱和移动营造极美的倒影和阴影效果,步入其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使人流连忘返。古代退职或隐士文人往往归隐在山水之间淡漠世道亲近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在住宅装饰中体现在装饰风格崇尚淡雅而得体,颜色清丽,讲求内在质量忽略浮华而亲近自然,较多的使用花罩、挂落、联匾、字画、立屏、挂屏等手法装饰。表现出中国传统住宅高层次文化的形式。其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气(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生命性)、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人格的精神境界)、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直觉思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

3中国传统徽文化内涵和陈设艺术的现代传承

今日看来若只求亲近自然和欣赏、模拟自然是不够的,在装饰设计中要能动的接近自然,需要扩展到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中来。不仅是观赏自然而是与自然接触、融合并完全的和谐。从传统民居的建造上来看,古代的民居装饰艺术提高了建筑的可视程度,装饰的采用增强建筑的个性特征,其有别于建筑本身上的艺术创造和美学上的设计。其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会感到有别于其他家庭,其一些精细度较高的装饰手法和物件可以长年累月地去欣赏和体味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古代的民居装饰有:(1)灰塑于碳塑。(2)彩画。(3)饰壁,包括材料多样的贴饰。(4)雕刻,包括竹雕、木雕、砖雕、石雕。其中木雕、砖雕和石雕较多,竹雕占少量。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装饰不仅是供人欣赏的陈列品,更是思想意念空间表达的艺术。通过匾额、书法、绘画、家具艺术组合统一体现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将文学意境与美学融为一体,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概括。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提炼后进行创造,并且符合现代的审美理念不失去时代感是值得研究的。

传统装饰艺术和室内环境彰显人神共处、雅俗共存、互补共生的内涵。在装饰的内涵上讲求文与质的统一,注重装饰艺术品的脱俗并且使得自己理想的人格、情趣与品德物化至装饰之中,使得其场所成为善美模式的载体。例如在图案、纹样、图形其元素与样式组合受到“充实之美”的影响体现出“满”、“全”、“整”的特点,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自信、繁荣和开放的表现,是积极进取且乐观的态度。再如古代书房,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计,书房可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对弈,虽然在经济上有不同但都将就书房的高雅风致,精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学观念影响深远。包括对于艺术包括人居文化、装饰和陈列意识,都融入了个人情操、修养。明代归有光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古代文人的工艺创造观追求超凡高雅的审美情趣以理性精神灌溉其中,超越了生活之上的把玩欣赏的用途,以陈设、托物言志为目的非最直接的用于生活,并且其与民间百姓的民间装饰并不完全缺乏联系,而是互相借鉴、吸收、不断的充实与丰富。清代李渔对于书房的墙壁装饰认为“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和“壁间书画自不可少”(闲情偶寄.居室部.书房壁)。以屏风、竹帘、帷幕等物加大美感并且以山石木鸟为题名,达到诗情画意的目的。总之中国传统装饰的重要性和传统艺术精神是华夏民族传统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发扬和进步的基础。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着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本文所涉及的通过运用中式元素和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对住宅空间的装饰、陈列的设计和艺术性的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观念及生活品味的要求发生了不同层次的改变,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变得个人扩大化,在设计上尤其突显出其社会性、地域性和文化特性,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格外的受到重视。设计在空间中的装饰物与陈设需要艺术来打造,而艺术又需要用历史来丰富,需要设计者对当今文化现象和商业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融合室内设计装饰理念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当代所要求的绿色设计的环保理念。通过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完成室内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扬与现代生活空间的独特生活感受,实现个人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住宅空间对室内设计者来说是比较容易接触到的,相对其他空间讲住宅空间在面积上相对较小也易于把握。但是住宅空间的设计更需要认真的对待,因为住宅空间是家的所在,其代表的意义更重大于其他商业上的空间,其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性方面情感,在精神上对意境和文化气氛上的营造更为讲究而且突显人文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和居住的艺术在如今社会中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是还只是初级阶段的掌握,需要我们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悠久文化给以更大程度上的关注与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文化与传统艺术的遗失与退步。

住宅空间对室内设计者来说是比较容易接触到的,相对其他空间讲住宅空间在面积上相对较小也易于把握。但是住宅空间的设计更需要认真的对待,因为住宅空间是家的所在,其代表的意义更重大于其他商业上的空间,其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性方面情感,在精神上对意境和文化气氛上的营造更为讲究而且突显人文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8

[3]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M],三联书店出版,北京.2008.8

[4]毛佳胖鞅,《上海传统民居》[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

[5]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月。

皖南民居范文第2篇

皖南古村落的导游词范文怎么写?皖南为安徽南部,主要指安徽江南地区,起源于唐代江南道,雏形于宋代江南东路,成型于元代江东建康道与清代皖南道,定型于民国皖南行政署。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皖南古村落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各位游客,大家好1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2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地理坐标约在北纬29°31′-31°与东经116°31′-119°45′之间。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即沿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其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北部的低山丘陵连成一片,中间有明显的三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系,即九华山山系、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如清凉峰),它们的海拔高度分别达到1342、1841、1787米,还有皖、赣边界的六股尖达1630米。在三条平行的山系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多在200米左右,少数在100米以下。如九华山与黄山的石台、泾县盆地,黄山与天目山之间祁门、影县、休宁、屯溪、歙县、绩溪、宁国等盆地。

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100-2500毫米,有60%集中在5-8月间,年平均气温为15.5-16℃之间(黄山上部年平均气温为7.7℃),一月平均气温为2.3-3.7℃(黄山上部一月平均气温为-3.4℃),七月平均气温为27.4-28.4℃黄山上部七月平均为17.8℃),无霜期长达230-250天,初霜期始于十一月中旬,终霜期止于三月下旬。

皖南境内有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流经,有石臼湖、南漪湖、太平湖、平天湖、升金湖等湖泊。

皖南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有维管植物2342种,隶属198科,913属。该区植物科的分布以热带至亚热带成分为主,热带至温带成分次之,分别占了31.8%与23.6%,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温带分布占50.7%,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带分布162属,占总属的19.6%,而泛热带分布有154属,占18.6%。显然,该区系温带成分占优势,并有较大比例的泛热带成分,科属的统计略有差异以及草本植物共占总种数的59.0%等,都反映了该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区系古老、原始成分众多,特有现象明显,具特有属29个,安徽特有被子植物25种,特产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特有蕨类植物4种,被子植物81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3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的西递古镇。

西递村落面积12.96公顷。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4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递与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镂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5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六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

齐云山虽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却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皖南民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皖南;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超级秘书网

皖南民居范文第4篇

关键字:皖南古村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面见古建筑群,对于他的保护与开发,既关系着当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建筑保护;文化继承;保护开发;城镇

Abstract: The ancient 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 with more complete surface to see the ancient buildings, for hi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egion, but also affe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Key words: ancient villag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wn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诗意的图谱 灵魂的居所

每一个古村落背后必然有一段值得我们追溯的历史,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说“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栖居、耕作,一汪池水,一座家山,一片风水林,一座祠堂,一栋门楼,一间租屋,一口古井,一块旗杆石,都可以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皖南村落在经历数百年历史浪潮的冲刷后,他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每个皖南人的血肉中。

皖南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保留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黟县所处位置交通闭塞阻碍了其发展。但是由于上世纪旧的生产关系瓦解,古村落的原有的生存格局被打破,外界的新事物不断涌入,皖南村落古建筑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由于皖南古村落的落后而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不去发展它们,村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提升,孩子的教育水平同样也需要提高。像宏村、西递村这样的村落已经比其他的地区发展慢了几十年,我们如果按常规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当被动的,因此必须发掘皖南古村的特色产业,而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原有文化遗产必然会与之相冲突,这样一来我们便面临这样的矛盾:既要开展旅游业经济开发,同时又要保护皖南古村原生的、特有的、固有的建筑环境和文化。

2、皖南古村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之争

现代化进程中,皖南古村到底应该怎样开发文化旅游建设?皖南传统的建筑又该怎样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皖南来说,把古村落旅游权卖给开发商,而那些开发商并不是真心想去保护其价值的,在宏村,一进村口就设置入口处,多少钱一张门票,走进去你看到的便是一家家的商铺,开发商将原有居民请走,在屋内进行家具、衣服、字画等卖点陈设,我们不禁想问,原来那个民生淳朴的村落怎会变得如此浅薄,低俗甚至是谄媚?

皖南村落有它几百年来积累的过程。旅游事业的发展,必然使大量外来人群涌入,他们所带来的新鲜事物会对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会产生冲击,动摇他们的固有观念,这对于皖南民居甚至整个徽派文明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在皖南古村的发展上,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孰轻孰重?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精神的信仰 心灵的寄托:挖掘皖南古村的深层文化内涵

文化,作为一座村落得以延续近千年历史的精神延续,它流淌在每个村民的心中。皖南古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他无形的文化勾勒出这座依山傍水的古村的历史文脉,是这座古村的灵魂和精神寄托。

皖南古村落之所以在我们看来风气淳古、如诗如画,我想主要是这里反映了祖先的生活方式、品行精神。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都刻画着历代村民的生活痕迹。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座村子只有建筑,而没有每天在其中穿行的人,那它的那种特殊的风味肯定会消失殆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传承者,皖南古村才显得有血有肉,有文脉、有思想。

因此,我们对皖南古村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时候应该注重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这其中既包括了物质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那些在人们心中留下点滴记忆。

三、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开发与旅游的关系

1、皖南古村旅游开发的利与弊

旅游开发会带给古村经济财富,带来社会地位,对古村的建筑遗产保护也便有了前提,从这一层面看,旅游开发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它所带来的危害却也是致命的。旅游开发对古村落最大的摧残一方面建筑物质环境,而另一方面则是皖南古村得以流传近千年的精神文脉。就像人类一样,你的物质环境受到破坏是可以进行后期补救的,但是人的精神层面,人的灵魂一旦受到危害,那么便是致命一击,很难挽救。因为旅游开发部分居民已丧失自己本有的精神特质,他们为了利益可以去贩卖祖辈的精神,就像是去西递篆刻印章五六分钟就刻好,他们迷失的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是祖辈上百年传下来的技艺乃至文化精神。

2、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我们因为古村而去旅游,那么保护便是第一性。保护,我们不仅要保护物质性的,也要保护非物质性的,重要的是要继承、发扬。

保护需要资金的投入,旅游事业有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促进皖南古村落的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这样一来皖南古村的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缺点,旅客流量超过容量限制,商店过多,盈利气氛过浓等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去挖掘这个村落的人文特性,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已经太过浮躁,不希望游客的加入,使这块世外桃源近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精神烟消云散。

结束语

历史尘埃落定,我们看到的是漫漫史诗长卷,我们用心去触摸先祖在那古老土地上辛苦耕耘的诗意家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皖南古村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不管是哪个方面,如果不究其本质个性,那必将成为千村一面中的其中之一,那样,即使躯壳尚存,灵魂亦失矣,我们的未来又要如何谈起?难道就靠文字,图片还仅是想象……

参考文献

[1]王恬.古村落的沉思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

[2]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

[3]张松,王骏.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

[4]武旭峰,余治淮.宏村•西递 [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4)

皖南民居范文第5篇

一、对比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教材提供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这一图组来对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主要目的是落实“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的课程标准要求。

图中信息:图4.12是由乡村景观(A)和城市景观(B)两幅照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组成,景观照片直观形象,文字说明由居民说出,形式活泼。对比两幅照片可明显看出:乡村的房屋密集度低、高度矮,道路数量少、等级低,商店、学校、医院少,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景观改变较小;城市的楼房密集、高度高,道路数量多、等级高,商店、学校、医院多,已经没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环境已完全改变。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已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且图4.12又非常直观,所以利用课件展示表1,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读图4.12比较填写表中内容,认识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锻炼学生相应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为此,教材提供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4.14“团块状聚落”、图4.15“条带状聚落”、图4.16“西亚的民居”、图4.17“东南亚的民居”共五幅图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落实“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认识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图中信息:提供了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条件(平坦)、土壤条件(肥沃)、水源条件(充足)、交通条件(便利)、资源条件(丰富)等信息。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课件展示图4.16,提出导学问题: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资源等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用所学知识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如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学校所在的乡镇驻地或城市等,加深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的理解。

2.运用图4.14“团块状聚落”和图4.15“条带状聚落”认识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图4.14呈现的聚落位于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其形态呈团块状;图4.15呈现的聚落位于山区,聚落沿山谷呈条带状分布,聚落数量少、规模小。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课件呈现两幅照片, 并呈现下面的导学表格(表2),引导学生填写,理解聚落形态与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4.16“西亚的民居”和图4.17“东南亚的民居”认识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这是两幅组合图,图4.16由主图西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西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西亚民居“墙厚、窗小、平顶”的特点,而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西亚“降水稀少、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图4.17由主图东南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东南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东南亚民居“为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置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屋顶坡度大”的特点,而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东南亚“全年高温,湿季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多媒体投影导学表格(表3),引导学生读图4.16和4.17,比较两地民居的外貌特征、两地的气候特征,进而认识:①西亚民居墙厚是为了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②东南亚的民居竹楼或木楼可以通风、散热、透气,应对高温;竹楼或木楼底层空置或放杂物,可以避免多雨带来的潮湿,也防止野兽的伤害。从而理解建筑外貌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提供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图4.20“丽江古城”、图4.21“丽江古城示意”等一组图片结合相应的文字材料,来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特别是选取丽江古城的典型案例,突出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落实“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认识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图中信息:图4.18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底图是水城威尼斯的全景,可看出整个城市以红色屋顶的矮楼为主;小图是威尼斯的局部风貌,可以看出河多桥多,以船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图4.19是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底图是宏村,小图是西递,白墙黑瓦的古建筑、穿村而过的清流、古朴的石板路都让西递和宏村独具特色。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用“为什么把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国的西递和宏村等传统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的设问引入,引导学生读图4.18和4.19,分别说出两个传统民居的鲜明特色,认识保护这些传统民居的原因是其具有鲜明的环境特色和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意义。在此还可补充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沿岸的图文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2.运用图4.20“丽江古城”和图4.21“丽江古城示意”及相应文字材料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皖南民居范文第6篇

那年,记得我从“由清梦托起的齐云山”走下后,正在为选择到何方独游而茫然四顾时,尾随着水牛春耕的一位农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一手执鞭、一手遥指远山苍茫之处:“去宏村看看吧!那村那景,像一幅画哩。”

走近宏村细看,那座古村当真是一幅水墨丹青:它独倚黄山西南麓,悠闲的目光,于千百年来扫视羊栈河与濉溪河汇流的潮头,晨迎东山日出、夜枕雷岗入梦,侧身面北,环护月塘轻吟,背倚南湖,在融融春夜构思。那日,我在春晓入村,很怕行进时飘动的衣袂碰落杏花上浮动的露珠,更怕惊扰了她近千年的古村旧梦。踌躇再三,只有缓步悄入“画卷”,才是游赏这座皖南古村的最佳选择。

我坚信,如果进村之前,能身同风起、扶摇直上,利用航测与遥感技术鸟瞰宏村,或许不难发现,它酷似莺飞草长之间的卧牛,巍峨坚实的雷岗山是牛头;苍翠挺拔的古树是牛角;涟漪叠起的塘湖是牛胃;绵长柔曼的水圳是牛肠……春晓,最是耕牛操劳之时,而宏村这头“牛”由于早已伴随闲步的游人,由此,自然显现出一种闲云野鹤般的超逸。

宏村,与我所见到的其它古民居所大不同之处在于:随处可见绿波荡漾,多条绿水随着村景的地理落差,自古至今延续玉珠飞溅的态势。宽窄不一的圳,以线条流畅的曲线萦回村民的门窗下,我猜想,古民居的少儿连梦都是绿色的。

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大河直躬教授阐述他对宏村的印象时表述的“宏村是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毫不夸张。游步所至,无论堂、厅、阁、园,还是街、院、楼、室,或溪流、或鱼池、或荷塘,或山水盆景……古风蕴蓄的每个角落都是清波如镜。闭目静听,穿越雕镂粉壁间的水流声似有似无,像倾诉不完心曲的琴声。我俯下身来,用手在堂前水池中轻轻拨弄,波光粼粼的倒影立即闪现在色调凝重的古建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柔缓与坚实、灵动与凝固互为对应的哲感。《黄帝宅经》既然说“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那么,宏村便是端坐于皖南幽谷茂林间容貌秀逸、冰雪聪明的才女。

宏村的文化品牌,大多是以水为主题的景致。远近闻名的如南湖书院、牛肠水圳、月沼春晓、碧园水榭、双溪映壁等。我沿水漫游,在行止间每每忆起圣贤“上善若水,水能利万物”的古训,再往深处想,水在万物中最为柔顺,最善付出,最能坚忍,且厚德载物,在人们掬饮濯洗、手击足踏后,依然还原平静之态,或许就是该古村创建者――汪氏族群,当年饮水入村、构建富含哲理的景观,让后辈自省、入仕、秉持徽商德行的初衷吧!

皖南民居范文第7篇

考拉贝贝/文

桃花岭并没有一株桃花。

相依相傍的青山间,各种野花不论时令地开放,为小小的山包平添几分灵秀。这里甚至看不见火烧云。天空永远是蓝的发白,白的发蓝,缠绕起飘荡的浮云,浅薄的一层,温柔得像羊羔,漫不经心地在苍穹下散步。

通往村落的是一条白得发灰的水泥路。两旁新建的黛瓦小楼在灿烂的阳光下欢快地笑着,青山做背景,闪闪发光。小楼前,总围聚起一群朴实的乡民,有老的,有少的,有男的,有女的,谈笑风生,微风把这爽朗的笑声吹散,他飘出很远,很远……接着,是一个角度挺大的水泥斜坡,坡下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民居,错落有致。家家门前的晒谷场上撒满了悠闲的阳光。阳光在这里好不淘气,奔跑着,轻巧的跳跃着,一会儿,轻跃上坐在门前晒太阳的人们肩头、发际……小姑、大嫂们坐在家门前,织着毛衣,纳着鞋底,抑或缝补旧衣裳,时不时搭上两句家常闲话。“你瞧,我买的毛线多好啊!”“哎,‘鹿子纹’的打法是……”言语中无不显示着小乡村的质朴与纯真,是那样亲昵与真挚。交谈中,必不可少的是笑声。每说至高兴处,总有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桃花岭深藏在皖南的崇山峻岭间,常年云雾弥漫滋润着青油油的茶棵,给村民们带来繁衍生息的希望。一身戎装的茶山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常有不知名的鸟儿停落树头啼啭,仿佛是桃花岭的一曲赞歌。置身茶棵中,四下一望,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碧绿。烟雾缭绕里,蛱蝶入对出双,茶棵翠流,诗情画意。茶山信步,看树边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那样自在,那样的惬意。于是有人作诗一首:

采茶时节家家忙,青草黄花露为霜。

白蝶眼前飞舞时,深山丽鸟啼声声。

阳光透过枝桠的缝隙撒下来,蹦跳在清幽的青石板路上,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孩子们互相追逐着、嬉闹着。路的尽头是另一个村庄。

皖南民居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江淮、风貌、传统建筑、特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规划快速发展,城市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城市风貌规划是最近兴起的规划类型,主要解决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问题。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不仅要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继承本土特色的建筑元素,对城市风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民居建筑风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包括对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石库门建筑、福建土楼、蒙古包、吊脚楼等,但是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建筑的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人们把江淮地区的建筑等同于徽派建筑,但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不同徽派,江淮地区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着较为明显区别。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江淮地区风貌的研究,为江淮地区城市特色营造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范围

江淮,是指长江淮河一带,本研究是指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的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等;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等。

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江淮地区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全面的认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取江淮地区典型传统建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案例选取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传统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以保证案例的研究价值。

3.研究方法

主要对合肥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风貌、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江淮建筑风貌特点。研究方法主要使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收集法。

三、案例研究

1.合肥地区典型建筑风貌案例研究

合肥市悠久历史,江淮建筑风貌特征较为明显。典型传统建筑案例包括了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段氏祠堂、卫立煌故居、以及杨振宁故居等.本次主要选取了三河古镇和李鸿章故居作为研究对象。

1.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因水系丰富,建筑富有特色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江淮地区建筑风貌极具代表的特色古镇。

三河古镇的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商业街巷一般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开窗,或者一层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

三河古镇外墙均为清水墙,在外观上,三河的砖墙与江南的白色粉墙不大一样,同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分户墙体沿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所以在人视的角度,看到屋顶的部分主要是挑檐,另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蝴蝶瓦。马头墙上和檐砖之间是有横梁退台处理的,防止雨水清洗墙面,处理细节细腻。

1.2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

李鸿章故居采用“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建筑结构形式,建筑色彩外部呈现青色,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李鸿章故居建筑屋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硬山顶,区别于徽派的马头墙的形式,屋顶材料为灰瓦。李鸿章故居的雕刻堪称一绝,它继承了徽雕的图案和风格,但在刀法上不如徽雕的细腻。徽雕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门口对外展示,带有夸耀的成分;而李鸿章故居却在内部做文章,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以上案例建筑分析,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有一下特点:合肥地区民居屋顶形式主要采用马头墙的形式。屋顶处理分为二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合肥地区传统建筑色彩: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鸿章故居,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的如包公祠。

2.扬州古城传统民居典型传统建筑风貌

古城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名城之一,扬州建筑和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对江淮地区的建筑风貌研究就有重要的价值。

扬州古城民居传统建筑门楼雄浑键劲,形式讲究,种类繁多,有八字形、凹字形、匾墙形、飞转门檐形等。八子形门楼最为考究的是南下河68号的湖南会馆;凹字形的代表有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头;匾墙形的有南河下170号盐商汪鲁仪门门楼。

扬州传统建筑墙体:浑厚古朴。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墙体材料主要是清水砖。墙体的形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丝缝,清水砖扁砌、和合墙、乱砖清水墙、马头墙。扬州地区的马头墙较徽派民居是有区别的,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墙体单薄简洁,用白灰罩面,墙头常砌成徽翘状的鹊尾式,扬州地区的马头墙码头有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扬州传统建筑屋顶:韵律美感。扬州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形式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屋面的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出檐椽头加一道封檐板;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面是整体的。

3.其他具有重要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研究毛坦厂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对于江淮地区建筑风貌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坦厂明清老街门窗都是采用门罩式,但是较徽州民居的门罩和北方民居的门罩相比,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门罩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建筑墙体均是清水砖,同北方的清水墙的视觉效果较为接近,区别于徽派建筑的石灰粉和泥涂墙。明清老街的分户墙同样采用了皖南的马头墙的形式,但是马头墙的色彩为青灰色。

毛坦厂明清老街的马头墙上直接排檐砖,上面铺上小青瓦,较徽派建筑相比,马头墙更加简化。瓦的材料主要是青灰色的蝴蝶瓦。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特点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江淮地区传统建筑风貌既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总结如下:

1.总体格局

延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人、自然、建筑的融合统一,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建筑、尊重人居本身”,总体格局因地制宜、顺势而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荣。

2.建筑布局

江淮地区水系丰富,水网纵横的地理特征,依水而建是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布局特点之一,在平面布局上,江淮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天井式布局方式。

3.建筑色彩

纵观江淮地区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徽派的建筑色彩,建筑墙体用青砖砌成,墙体外部不增加涂面,墙体色彩为青灰色;建筑屋顶用青灰色的蝴蝶瓦,屋顶颜色较墙体偏深。李鸿章故居的建筑色彩都是灰色调,色彩朴实素雅。

4.建筑结构与材料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结构形式普遍采用砖木结构的形式,建筑材料上青砖、木材、灰瓦等。塑造的形式通常是“外面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

5.建筑构件与装饰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构件中铺地材料主要青石板,少量会使用鹅软石铺砌;民居的门主要为门罩式,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开窗的形式主要是木制格栅窗。装饰部分以雕刻艺术为主,油饰彩画艺术为辅。

6建筑屋顶形式

江淮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吸收了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特点,既有硬山顶,也有马头墙的形式,主要是两坡的形式。马头墙的座头也汲取了南北的精华,兼具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等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兼具南北地区建筑的文化,既有徽派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外延。形成的原因是江淮地区的地理位置刚好处在南北的过渡地带,建筑风貌上自然有南北混合的血液。

江淮地区建筑更加注重材料本色的运用,建筑色彩表现为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风貌整体更加淳朴,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立面重点部位以及内部装饰,注重的是建筑内在的美。通过这一次研究,深刻体会到了江淮地区人民的质朴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 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 张钊 《合肥地区传统建筑文脉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借鉴和发展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4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