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国演义手抄报

三国演义手抄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57―01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发展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创设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和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已成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必然趋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如在上课前可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放松了精神,活跃了思绪,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一体的优势,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画面,学生的情绪立即活跃起来。再通过配乐范读,带领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中。

二、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生成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生成。信息技术可以借助于音乐、图画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景,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还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联想的翅膀,让学生在课堂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片段,让学生从中联想武艺高强的关羽、侠肝义胆的张飞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音乐和视频融合起来,体会当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进谏时的思想感情,进而联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艰辛,联想到他收服诸戎的不易。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是以全体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课堂效率越高,学生进步就越快。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交流进入网络般的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个体的差异性,合作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可通过网上交流、生生交流,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主题手抄报。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设计版面,为手抄报画插图;有的从网上搜集资料,查找文章,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当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摆在眼前时,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使学生深入地拓展了课文的内容,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材料。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时间生活在校园内,生活材料单调,作文源泉自然“枯竭”,造成作文时无东西可写的现象。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以把学生平时不容易见到的或容易忽视的东西呈现屏幕上,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又引发了作文兴趣。如写议论文,可展示有关系列画面或情节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从而让学生既掌握了材料,做到有东西可写,又感觉到作文是一种情趣,而不是负担。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阅读现状;阅读氛围;指导;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农村课外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他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并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农村小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给他们创设了一系列的便利条件。例如,完善学校图书馆的构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籍。但是,在课外阅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效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单一。学生拥有的阅读书籍较少,一般都是一些优秀作文等阅读书籍,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往往是迫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一些有能力购买书籍的学生往往会买自己喜欢的漫画等书籍。在单一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少,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学生没有形成主动进行阅读的意识。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自制力不强,往往是阅读不了几分钟,就去干别的事情。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敷衍了事,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3.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进行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限制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而是给他们购买大量的习题集和作文集。家长错误观念的引导,使学生也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忽视了身边的阅读资料,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优化课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促进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还要把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入到课外,让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1.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语文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适量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完成阅读之后,教师根据阅读资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阅读内容进行回忆,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阅读内容,促进他们知识的积累。在强化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从阅读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枯燥的感受。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每周组织一次讲故事大赛,让学生把阅读过程的故事给大家讲出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为了在讲故事时有好的表现,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举办读后感交流会。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促进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举办手抄报大赛。学生通过阅读后,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录下来作为手抄报的素材。在评比手抄报时,既要考虑手抄报设计的结构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中的内容。通过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意识,让他们在积极的阅读过程中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根据学生的年龄向他们推荐图书,提高阅读积极性。当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有益身心健康、有思想教育作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籍,让他们多读多看,掌握更多知识,获得更多信息(推荐书目列入必读、选读书目,和班级考评结合)。例如,学习《赤壁之战》后,我向学生推荐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习了《鲸》《海底世界》后,向学生推荐了《动物世界》《海洋深处的秘密》等书。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又达到了巩固课本知识的效果。除了向学生推荐好书,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制作读书小报等专题活动,引导、激励学生多看书。通过积极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3篇

一、巧设阅读阵地,形成课外阅读氛围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还有一部分是我把自己孩子看过的一些读物也捐赠给为了班级图书角。为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班里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形成课外阅读氛围

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们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

教室、课堂成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利用这个学习阵地,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的氛围。

二、巧妙利用课堂教学,把课内阅读引申到课外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设计了“每课一问”。即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做课前预习阅读,在阅读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让他们读课文,读课外书、读课外资料,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阅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三国”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预习,渐渐知道了三国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了解了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继而产生了对“三国”故事的浓厚兴趣,全班掀起了一股“看三国热”。这样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孩子们每每自己读书找到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定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指导选择读物,注重读物质量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如学童话时,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教学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原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另外,每月我都会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是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

3.引导学生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札记。笔记中“本书内容概括”“佳句摘抄”“优美片段欣赏”“我的感悟或体会”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读书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课外阅读效果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课本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

(4)专题知识抢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知识竞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及读书札记等。

2.开展评选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我校每个班都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札记,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读书能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阅读之星”,并将这些“阅读之星”的照片张贴在展示栏里,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综上所述,“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大事!因此,教师、学校,家长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并给孩子做恰当的引导,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法;拓展;能力;习惯;培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阅读能力才会提高,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经过这一学期的摸索和实践,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内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潜移默化中逐步教会读书方法)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唱读、拖读、抢读、用嚷来代替朗读等现象,关键时候教师一句一句地为学生做示范,理解一句朗读一句,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读,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这样慢慢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课外书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近一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教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还可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

2.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们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学生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习惯成自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1)经典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安徒生童话》等。(2)教材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少年闰土》就读《故乡》,学习了《草船借箭》就读《三国演义》等。(3)其他方面的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3.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在作文或班会课中,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好书推介会”“主题阅读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办板报、手抄报等活动,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悦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6-02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从中吸取新的知识、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就更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但是,如何敲开农村孩子"悦读"之门呢?

1.加强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

1.1 指导选择读物。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学童话时,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教学完《草船借箭》、《石猴出世》后,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原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另外,每周我都会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是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

1.2 指导读书方法。 语言学家张寿康说过:"不摆卡片不读书",卡片虽小,作用却大。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其实无异于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培养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老师检查学生读书效果。

为了能制作出独特、有价值、知识性强的读书卡片,我班很多学生改掉了以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或是漫不经心、没有目的的看书习惯,而开始注意了书中的人物、主要内容、好词好句等;再看看他们制作的读书卡,可谓是形式多样,有动物形、植物形、水果形、人物形等,为了卡片的精美,很多学生还在读书卡上绘上了精美的图画;还有的更是根据所读书籍的内容独出心裁地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读书卡,这一张张小小的读书卡凝聚了学生们无数的心血,饱含了他们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制作读书卡方便学生记忆、携带、收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2.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在精读的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4 摘录批注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并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积存进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3.开展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巩固阅读的兴趣。

3.1 开展竞赛活动。(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3)话剧表演: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4)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三国"知识抢答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5)其它读书成果展:如手抄报展示、读书卡展示、报刊剪辑展示、书签制作展示等等。

由于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6篇

一、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激发读书的欲望,并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低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十分活泼、有很强的表现欲、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有的老师就巧妙地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老师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她抓住课本中那幅意境优美的情景图,适时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一个与图文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拼音。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记住故事的内容,同时也接受了老师传递的信息: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能获得许多知识。之后,老师又把所学的内容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整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掌握了要点,教学效果非常好。汉语拼音一学完,学生们就迫不及待自读带有拼音的小故事了,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还把自己看到的故事眉飞色舞地讲给家长和同学们听呢。

我深受启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各种方法和条件创设阅读教学的情景,比如说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1998年的那场洪水比较陌生,因此我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情境。

我还经常采用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成语接龙等形式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时,我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

二、利用课堂教学,延伸课外阅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好读书”。

如:在学习了《三顾茅庐》这课后,我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你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思索片刻,就有人举手了。纷纷说:《桃园三结义》、《七擒孟获》…….我又追问:“谁能来选择一个故事讲讲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故事讲得支离破碎。这时我趁机说:“要想知道完整的故事何不去借书看看呢?”课后,学生就到图书室去借书看。还有不少学生自己去买书看。他们都认真阅读,并用做书签、画插图、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所读的内容。

记得有位老师在教学《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结尾时,又给学生讲了《驴子和狼》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她故意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当讲到:有一天,一头小驴子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只饥饿的大灰狼,情急之下,驴子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刚才被扎了一根大刺,如果你想吃我,就请你先拔去刺,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扎破。”狼信以为真,......老师忽然停住了,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结果,老师趁热打铁,出示《寓言故事》一书,要想知道结果就读这本书,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主动去阅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原因,好奇心很强,常常对小动物、植物、浩瀚的星空及种种自然现象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会问些有关自然现象的问题。如: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萤火虫为什么会在晚上发光?花儿为什么开在不同的季节?天上为什么要有闪电和打雷?……每当此时,我就会及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读物,如《植物王国》、《星球之谜》、《十万个为什么》等,并告诉他们书会解决你们的疑问,书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作用和乐趣。

三、开展班级活动,激励学生多读

为巩固学生对课外读物日趋高涨阅读兴趣,渐渐转化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创设各种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获取读书的乐趣越多,就越会主动广泛地去阅读。从而落实了“多读书”的目标。具体方法有:

1、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2、阅读成果的展览

黑板报的一角开设“荟萃栏”,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介绍读书方法;不定期举办手抄报、“作家作品知多少”等读报荐书、阅读欣赏展览活动,把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7篇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模式。素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因素,个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跟上时展的步伐,关键在于其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高分低能表现出适应能力差和缺乏竞争能力的现象。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必须转变语文应试的教育观念。首先,在培养目标上,要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以育人为目的,而不应该强调智育第一,以应试为目的。其次,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既注重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最后,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在教育方法上要强调师生合作,愉快教学,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言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

三、扩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量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有中外名著,唐诗宋词鉴赏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读物。例如,可以以《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 《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砭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在作文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应该要活得有意义。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美

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激活教学课堂。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学生得到了捕捉美、认识美和接受美的全新视野。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对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在课堂播放《三国演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游传》的电视连续剧有关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具体的艺术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演义手抄报范文第8篇

那么,怎样有效、高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殿堂,并使他们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呢?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读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

1.利用课本所学,拓展延伸

有一段时间,班中兴起了玩卡片的游戏。卡片上全是关于梁山好汉的背景资料。一到下课,孩子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玩起来。正巧我们在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上到尾声时,我问:“除了林冲,你们还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话音刚落,下面小手如林。一个接着一个说,我很清楚,这正是那些卡片起了大作用!于是我利用这一机会让他们收集资料,准备开展一个课外主题实践活动。

任务一布置下去,孩子们积极地忙碌起来。交流会以擂台赛的形式进行,他们对答如流,喝彩声此起彼伏。小选手们把108个梁山好汉按排名顺序一口气背到底,有些甚至能完整地说出每个好汉的“人物小传”……

接下来的日子,很少再见到他们伏在地上玩卡片了,而班级的“图书角”里则多了一些翻阅图书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有十几个孩子已经捧读起《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了……

2.选讲益智、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中外有许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常利用班会活动课或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便顺势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读;再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讲得好。这样一来,学生都乐于去读这一类课外书。

3.树立榜样,激发读书兴趣

榜样能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并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学生介绍、、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使学生以他们的行为为楷模,时时督促自己。在作文训练时,我还让写作水平较好和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周一诗

我们学校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校本教材《古诗词诵读》,要求各年级段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于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举行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并能说出诗歌的写作特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读

1.自由阅读,做好笔记

我校在每个教室里都建立了书橱,这里摆放着由学生自己带的各种各样的图书。他们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我们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采蜜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影视欣赏,上网浏览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当年日本侵华的报道图片以及中国民众抗日的事迹并在课堂上展示,那么学生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被民众的抗日精神所感动。

3.自办手抄报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经常让学生出手抄报,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领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纸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其实在各科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在报刊、书籍、影视、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所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均有义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完整。

课外阅读的指导,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学生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