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炼精化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炼精化气范文第1篇

在道学中,伍冲虚、柳华阳一派的“内丹诀”完全是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理论层次出发,并作为“丹法”的基本依据。尤其明清以来,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普遍流行一种观念,那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烁神还虚”,以及最终“粉碎虚空”而归于“大罗金仙”之境界。其实,早在宋元时期,道学中多数认为,人体内在的“精”足“金丹”的“丹母”,结合“持盈保泰”与“保精养气”等理论,使人重视炼精的功夫及方法,这便是学仙或长生不老的基础。但要真正弄清“三炼”与武术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从“丹田”的概念入手。

一、“丹田”的概念与位置

武术中的“丹田”原是道家炼丹中的术语。“丹”,是道家所追求的金丹、神丹、大丹。其“三丹”来源于道家的“三元”理论,即天元、地元、人元,或上中下三元。道家认为,人元之初成谓之金丹,地元之中成谓之神丹,天元之上成谓之大丹。而“田”则是炼化金丹、神丹、大丹的场所,故称之为“田”。“丹田”还分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在道家术语中又分别称之谓泥丸、土釜和华池。

道家把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称之谓“上丹田”;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称之谓“中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称之谓“下丹田”。对下丹田的具置众说不一,在《伍柳法脉・鼎器直论三》中有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大成捷要・关窍秘诀》与《如是我闻・开关说法》中均日:“脐之后,肾之前,中问一穴名为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日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单“气海穴”道家又不同于中医,中医《医宗金鉴・任脉分寸歌》中日:“脐下寸半气海全(泉)。”《杂著捷径》中曰:“脐轮三寸为下丹田。”《抱朴子内篇・地真》说:“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然遗憾的是,至今对上述提到的各丹田及穴位,在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中也无法科学地给出定论。

武术中的“丹田”术语虽然源于道家的内丹修炼理论,但在古今武术训练中很少直接用到上丹田和中丹田,大多强调的是“气沉(或贯、聚)下丹田”。这亓丁能签于在日常劳作与武术运动中的经验积累,发现它有五大功能:(1)由于气贯丹田是逆呼吸,能自然推动劲气发放,在感觉上能不断充实发力源,增强爆发力;(2)能在运动中降低重心,稳固肢体;(3)能防止在剧烈的练拳运动中气血上涌于头部,并可避免头重脚轻、脚底发飘,甚或头晕、恶心、脑涨等不良反应;(4)能使气暂聚于小腹,使此处溜滑坚韧,以增强抗击打能力。

二、道家“丹法”三炼理论的形成

1 丹田与三炼的关系

因道家“炼丹”需要一个场所,于是借人体虚拟为炼丹的鼎器或鼎炉。尤其在“伍柳”学中,把人体比喻成一个大鼎炉,神气一旦入于丹田,则形成了内鼎。因此,道家认为,上丹田为藏神之所,中丹田是藏气之所,下丹田乃藏精之所。在道林名著《玉皇心印经》中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在《伍法脉・炼药直论七》中,冲虚子曰:“仙道以精气神为正药。元精、元气与元神并称‘三元’,皆先天也。以炼三合一,喻名炼药。”可见,上丹田炼神,中丹田炼气,下丹田炼精。由此推理,产生了下丹田藏精,是炼精化气的场所;中丹田藏气,是炼气化神的场所;上丹田聚神,是炼神还虚的场所。这就是道家三炼理论来源的依据,也足修炼成仙的基本程序。

由上述可见,道家把精气神作为丹药,并运用生活现象不言而喻地形象闸释了修炼的过程,这种暗喻也导致了后人不断对此产牛误解。丹田不过是道家术语中的一个代名词,也并非能在体内炼成一粒丹药。对此,南怀瑾老先生曾开玩笑说:“如果真有一粒,那便是肠癌、心肺癌或肝癌了。”

2 “丹法”三炼与“大小周天”

道家对前二炼是炼大小周天的认识比较统一,诸如初关炼精化气是小周天,中关炼气化神是大周天。其实,周天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术语,是观测者眼睛所看到天体上的大圆周。这个大圆周又称为大圜,亦称黄道。黄道划分为360度,在其两侧的八度内即为黄道带,布列各星宿,并在其上运行。所以,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篇疏》中说:“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道家“伍柳”《天仙正理》中说:“小周天云者,严取象于子丑寅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可见,道家是借用了周天这个名词,用来说明在“炼精化气”时引导内气的感觉,从下丹田循督脉至任脉,再回到下丹田的循环。这就是道家所讲的小周天。由于小周天只走任督二脉,而中关炼气化神要通达奇经八脉,所以,相对于初关的小周天,中关“炼气化神”故称之为大周天。

三、现代学科对“内炼”效果的积极认识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就着手了对气功及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当时的运动心理学、生理学就认为,在形成运动技能时,除视觉、听觉、味觉、皮肤感觉起重要作用外,同时也与内脏感觉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进一步测量了人体在运动时生理指标的变化,诸如耗氧量、肺活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乳酸含量降低、肢体血流量的升降、脑电图显示a波的增加、θ波的活动、ATP含量的增高等等。国外也提出了自我锻炼法、分段放松法、深呼吸法、息心调和法等,用来克制激动,保持镇定,使脉搏、呼吸平稳,肌肉放松。有的用调心默想及语言暗示,以引起生理变化,使训练和比赛达到良好效果。1990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中讲:“通过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募集运动单位的机能能力。当运动员更多的肌肉纤维共同参加收缩时,势必使力量增大。研究证明,若用自己最大力量的20~80%从事肌肉活动时,力量的增加是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实现的。如果在80%以上的用力时,主要是靠神经巾枢发放冲动频率的增加得以实现的。”另外,神经系统改善主动肌、协同肌与对抗肌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可以增大力量。特别是对于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而传统武术的“内意”训练,就是欲通过自我心理暗示来实现。例如,在199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心理学》中讲,在做某一技法时,首先在精神上放松,暗示本体的

对抗肌最大限度地放松,协同肌与主动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一种用力的技巧。其次,这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指导与自我调整的心理训练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逐渐产生自动反应能力,当精神紧张时,使身体放松,并能使心脑及躯体恢复到协调状态。此法教给我们有意识地控制那些所谓不自主的身体功能,主要是运用想像及肯定的自我暗示。掌握此法后,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放松、机敏的自然生发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把以上现代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基本认同的“内炼”效应归纳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并增强人体的内部机能,刺激并加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机械能的过程,然后经济地使用能量。诸如在协调发力方面,针对某个部位发力时,用意念来减少或杜绝不应做功的肌肉消耗能量,使身体内外相对不产生任何分力,而形成一个合力。换句话说,就是在运动的瞬间调动人体所有的能量,并由内至外同时集聚在某一个发力点上,就如同凸透镜能把散射的阳光汇聚成一个焦点,而形成强大的热能一样,从而使人体内外各个部位的功能,从心理到体态均进入最佳的实战状态。这也是武术中常讲的“整力”。因此,武术汲取道家内炼之目的,又可以概括为:①壮内强外与内外合一的协调运动训练;②爆发力的训练过程;③训练机警灵敏的对抗意识状态。

四、武术中的“内丹”修炼

武术中的“内炼”又称“内功”,但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概念。可以说,武术运动吸收了佛道医等众多炼养方法后,成为内外双修之典范,称为“内家拳”。其实,在我国明末以后就兴起了武术家兼修道学,以及道士习武的现象,他们把两者融会成“拳道合一”。调身、调心与调息,本是佛道修炼的基础程序,其又结合了中医导引养生的功法发展为气功,同时也被武术一并吸纳。单从武术功法角度讲,内修的目的在于,一是练习并调节内在的意气劲合一,以及外在形神合一;二是提高人体内在脏腑及神经机能。内综合反映于外,是强健了人体的筋骨皮。可见,武术内炼的初衷是训练肢体运动内外协调统一。由此,又产生了“内三合”、“外三合”的“六合论”。如单分析“内三合”,在武术古籍、拳谱及武术谚语中,把内三合总结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因此,三合的“内”主要包括心意劲气精神等。可以看出,古代武术对“内”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心理活动,诸如思维、意识、意念、想像等;二是直观不到而客观存在的生理物质,诸如气血、脏腑、经络、劲力等。所以,炼内的定义也应表述为,用心脑意念的心理活动来调节人体内部生理机能的训练。

尽管道家与武术在历史上各自的流派及学说众多,但道家与武术关联最密切的就数“伍柳”一派。这个体系也是当今气功与武术内功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翻阅清代苌乃周著的《苌氏武技书》就会发现,其中对此有大量的引用和阐释;再查阅万籁声著的《武术汇宗》,则完全附录的是道家内丹修炼法;在民国时期孙福全撰写的《意拳述真》、《八卦拳学》,以及姜容樵著《形意母拳》,原文都是郭云深先生日:“行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种练法。”其中,三层道理即: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与道家不同的是“炼”改为了“练”)。我们如果追溯引用它的时代,可在《意拳述真》中看到这样一段记述,形意拳名家李能然传郭云深时,谈到过“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的三层道理。可见,形意拳在李能然先生时期已采用了道家“伍柳派”的修炼术语及部分内容。

可见,古代武术家们已经意识到了,道家的内丹修炼对人体运动养生有积极的作用,但无法用更科学的学科工具来阐明它的原理。当时,人们对内丹学修炼的认可主要停留在,一是道家“丹法”依仗了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使人们认同了道家内丹修炼功法具有神秘的养生功能。二是它与中医养生功法相互依存,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学科――气功。因此,可以说道家神秘的疗养功能与气功的奇异现象,是武术功法吸收它的契机。此后,因人们对两者的功法理论都感到奥秘难解,这无形中也为中国武术潜移了一分神秘感,故武术又被称为“中华神功”。

五、结语

炼精化气范文第2篇

1.静养化气:习静是内丹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静。则气无所归,在行功时不免心意昏迷或万念丛生,以致神弛散,功无所行。要想达到习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习惯,在言、听、视、动等方面都不要着相,要保持安静,在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养其浩然之气,这才能不滞其虚静之机。古人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长存,脾气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温和,心无燥火,以此则方好行功也。

2.聚性止念:练功时,心一静往往就杂念丛生,浮游乱想,心息不能相依。对此可以用观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为光。做法是一面守静聚性,一面观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后,初时是白云片片,由外飞来,继则似浪水波动,由外聚内,久则眼前虚白一片,不见波动,这时方知性不乱矣。光者性之表现,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则聚,性定光则定,性满光即圆。所以,根据光之表现,即知性之聚散矣。观光之具体练法,初先静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将微意止于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约20厘米),似照似定,若有若无,不久就有白云现于目前,一走即收回,以意照于白光中,从微白而至浩白,从光小而至光大,从波动而至光定,从不圆而至光圆。但光圆必须入大定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

子、丑、寅3个时辰(夜11点至早5点)练功,最易见光,因为此时是生阳之时。初学练功者,尤其要重视这个时机。

3.凝神气穴,心息相依:在聚性止念基础上,当眼前呈现一片浩白不动时,即将微意移于脐下一寸三处之丹田,心守太虚,意照气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则寐寐惺惺,永无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独立,空空荡荡,但觉微息相随其间,吸气下不过气穴,呼气上不过心,绵绵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泯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4.炼液化精:口内津液是养生之宝,人能炼之却病延年。津是肾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补元精。《黄庭经》云:“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芝灾不生。”在行、住、坐、卧之时,舌抵上腭,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满,气管正要喷出时,引颈而吞之,自然响声汩汩,直达丹田。少时,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处。但物极必反,静极生动,外阳举而元精生。

5.生时:天地子时一阳生,人身气质合乎天地,故子时元阳亦生。但人为所牵,乱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阳生多在寅时,故为“活子时”。内阳生,外物即举,但须知水源清浊,方使功炼化。无念无欲,由静而生者,谓之水源清。从而生者,谓水源浊。

6.采精火候:采精者,是将生之元精采而归炉(炉即指丹田气穴)。但采时须知其火候,方能炼精化气,否则产而复生,难免漏精之患。火候者,生精时谓之生精火候。当采精时,谓之采精火候,步步皆有火候。采精者,是采静坐而后生之元精也。元精内生,外物立举,这时要心正勿动,速凝神太虚,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时,速一吸气,下达会阴穴,一呼用意一提引入丹田。如此数遍或十几遍,内精归炉,外物自然缩尽,此谓之采药归炉。

若由浊源生精阳举时(白天有欲念者亦谓之浊源),用采药归炉,少时又生,即采用吸、抵、提、闭口诀,一吸由后三关直升乾顶,一呼由乾顶而降于丹田,如此数遍,再温养之。若遇采而不动者,即为浊源,可以吸、抵、提、闭后升前降之法导引之,一次或数次,至阳物缩尽为止。

7.炼精化气:接上述,精即归炉之后,须以火炼之,复化为元气,则无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有意于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归根,不离丹田气穴,谓之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数息而不着意)即谓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功,火候无差,不几日,丹田温暖,精生更旺,感觉丹田常有一种太和之气,氤氲不散,如此日久,自有开关之候矣。以上谓之调药。

二、聚火开关

1.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开关者是通过以上炼精化气,丹田气足,日久在静定之时,忽觉丹田发热,气生气穴。这时千万勿动勿惊,心归杳冥,任其自然自生,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约不能昏迷,以防气散。待到热极欲动之时,以真意领之,入尾闾之穴。原则是气不动我不动,气将动我先动。气足者自然一撞直上乾顶,须臾化为甘露,深入任脉,香甜满口,脑髓清定,响声隆隆,直达丹田,非同前咽津之响声也。从此,八脉俱通矣(八脉者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气不足及体弱者,气力稍差,不能一撞直上乾顶,须以神守之,待气欲动时,以意引之,过尾闾至夹脊。如无力上冲,须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将动时,以意领之,一撞而上过夹脊,直至玉枕。再无力上行时,须仍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其欲动,以意领之,一撞而过玉枕,再入泥丸,少住片时,化为甘露,降至丹田矣。

2.周天运法,还精补脑:周天者,是每次气生,引气入任督行一周而归丹田,故谓之周天。此后静极气又生矣,阳物立举。这时须不动不惊,待气足欲回时,以神领之,一吸而神气直上乾顶,一呼而神气下降丹田,为之一周。以神守之,寂而照,照而寂,在杳冥之间把知觉泯去而入定矣。此后复生如此,谓之还精补脑。

炼精化气范文第3篇

第三节阳仪

燥热、刚强、明亮等,常称为阳。显示这种性质的思想、形态,称为阳仪。

在自然界里,阳光的热量将地表的水分蒸腾而起,在空中结成云,化为雨,滋养万物,这是阳气在人体内运行的形象写照。植物靠吸收水分生长,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阳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亦不能脱离这个范畴独立存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当以日光明。”《内经知要》解释说:“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由何生?食由何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惟此节发明天人大义,最为切要,读者详之。”

如何才能体会阳气在人体内运行呢?可以从下面一个小实验体会阳气作用于人体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将一根导线一端接在电压为36伏、电流为10毫安的直流电源的阳极上,导线的另一端接触人体,这时皮肤会产生一种发麻的感觉,特别是手背等敏感部位犹其强烈。但导线接在同一个电源的阴极却不会产生同样的感觉,这是因为阴极的电压与大地相同,为零值。

这种触电感还能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获得。在练静坐的时候,肌体会出现蚁爬、触电感、真气冲关、真气循经行走等现象,这是人体自身阳气于体内运行的真实体验。

人体内的阳气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先天的阳气,禀受于父母,故名元阳。它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推动胚胎发育生长。现代医学证明,男性的Y染色体秉承父系,代代相传。胎儿离开母体后,元阳藏于玉环穴,这个部位为仙家丹道的结丹之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脊柱与玉环穴相对的部位就是命门,元阳通过它表现为命门之火。若胎元不足,婴儿离开母体后必然发育迟缓、智能不全、头颈无力、言语不清、语声低微。

仙家常说:“先天之真元方能结丹。”故先天的阳气助长一身的阳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经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先天的阳气充足,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殖机能旺盛,脏腑功能谐和,免疫功能周全,生命力强劲,健康长寿,所以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后天的阳气由饮食和呼吸产生。此时人已离开母体,故名后天。它包括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功能各异的能量组合。人体通过正常的饮食补充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各脏腑器官组织按需获得能源生产不同的能量,这是一种生物电,不同的脏腑产生的生物电电压和电流各不相同,除了维系本脏腑的正常机能外,它们还通过经脉并联、串联组成的能量网合成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总能量,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表述,它们就是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走气道以助呼吸,二是贯心脉而行血液。故《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它由肺贯入心脉,同时经肺的宣发、肃降,上出咽喉、鼻窍,下蓄气海丹田,由气街注入足阳明胃经散布全身,因此,语音、呼吸的强弱和嗅觉是否灵敏都与它的盛衰有关。在推动血液运行的过程中,它的盛衰亦关乎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知能力和心博的强弱以及节律等。

营气是脉中之气,起濡养的功能。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由脾上输入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气结合,下行贯注于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赤化而成血液。脾胃是血液化生的源头,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

营气行经五脏六腑、大脑、生殖器官,输送和调剂各脏腑器官组织所需的阴津物质,协调各脏腑之间的气机,将各脏腑的精气输送到本经经脉所属的官窍、肌肉和皮肤。

卫气是“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以保卫机体不被外邪侵犯,故而得名。《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它有三大功能:一、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二、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卫气行于脉外,循经络贯通全身内外,一昼夜行五十周,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周而复始,运行不息。又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卫气与脾肺二脏密切相关,故脾肺功能的强弱决定卫气的强弱。

营卫二气俱由水谷精气化生,《灵枢》营卫生会说:“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为阳中之阴,卫气为阳中之阳;营气主营养,卫气主卫外,两者相辅相成,维持机体正常活动。若营卫不和,将导致机体出现各种病态。

脏腑之气由两者合成,一为脏腑自生之气,二为元气分布于脏腑及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细分为心阳、心气,肝阳、肝气,脾阳、脾气,肾阳、肾气,胸阳、肺气,胆气,胃气和膀胱之气。脏腑之气通过各自所属经络与五官九窍相连,可以由体表官窍诊察脏腑之气的盛衰。《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脏腑之气充盈调和,则脏腑功能正常,各脏腑之间协调配合,内毒无法兴起,外邪不能相侵,人体各项机能正常,活动能力强,精力旺盛,官窍聪明,神采飞扬。反之则神疲力倦,百病丛生。

经络之气特指奇经八脉的阳气,由元阳分布于其中,是人体元阳的一部分。奇经八脉中,督脉、阳维、阳跷为阳脉,命门居督脉之中,元阳通过它表现为命门之火,命门为元阴的居所,命门之火就是水中之火即真火,所以,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阳跷脉是督脉的辅助,把元阳的作用向外延伸。

后天的阳气虽由水谷精微与呼吸化生,但须受先天的阳气助长方能强盛。而先天的阳气亦须得到后天的阳气滋养才不致枯竭,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阳气主宰生命的活动。而在阳气的组合中又有根本的分别,通常人体的元阳、心阳、肾阳、督阳相互协调,统领一身之阳气。元阳为先天阳气的根本,督阳为后天阳气之根,肾阳为后天阳气之本,心阳为诸阳之首。一般来说,阳气的盛衰与阴津密切相关,人体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只有在两者协调平衡的状态下,阳气才能发挥正常机能,所以阴津是阳气的能源。

第四节三奇

修真之士通过入定,将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阴阳两仪从互根、消长、转化这一系列运动中暂停,就连呼吸这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亦降至最低点,达到蛇眠龟息的境界,在“灭尽定”的状态下回到阴阳互根的原始无极状态,这种逆向的行为超越了《阴阳学说》的范畴,代之以“精、气、神”三奇为主导。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

父精母血合而为一,孕育生命。胚胎成形,始生一穴,藏太一之元阳真气,为一身脏腑之总俞,因其状如玉环,故名玉环穴。复生两穴,居其前后。一穴在其前,藏元神,谓神阙;另一穴居其后,藏元阴,谓命门。此即太一生两仪,合而为三奇,先天精、气、神也。

武家奉精、气、神为三宝,在武学修为中由始至终都想方设法使它们强盛不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是武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祖国传统医学体系将精列为阴、气分为阳,神则不知列在哪里。《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故武家医道将阴阳不能囊括之神,列为阴阳之外的第三类物质。

神亦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神同样禀受于父母。《灵枢》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人出生后,元神藏于神阙。元神统摄后天之神,主宰人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当元神耗尽时生命就走到尽头。所以,元神充足,人的生命力就旺盛,不过度损耗元神是养生保健的根本。

人出生后,心识逐渐成长。《灵枢》天年篇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种以心为舍的神就是后天之神,又称识神或欲神。它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系统,由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组成。这个系统的主从关系就如《灵枢》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古人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天所染气禀之性也。”元神与识神的关系犹如一对父子,在母体时只有元神活动,出生后在元神的统摄下识神渐长,如父携子;识神成长后,蒙蔽元神,犹子侮父。如果识神不懂得为人子之道,任由元神衰亡,则识神亦不长久;若明白反哺之理,行“炼神还虚”之道,如孝子供养父母,则元神日壮,长寿可期。

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所以需要修炼。修炼的步骤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的状态,类似处于母体时元神独一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元神才能日益壮大,这是武家之医由术入道的途径。正如《武术汇宗》所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仿佛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由“两精相搏谓之神”可知,神由精所化生,所以组成精神一词,故武家有“精足则神完,神完则气充”之说,《易筋经》更加肯定“精乃壮之本”,也就是说元精化生元神,后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神,先天和后天是两个不同的循环系统,它们的交汇点就是“精”这种基础物质。

后天之精由饮食水谷在先天之精的推动下与吸入的清气共同作用所化生,先天之精亦需后天之精的供养才不会枯竭。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古人说:“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的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盛衰是可以通过神态表现出来的。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辨神被列为望诊第一要诀,通过眼神可以审察五脏六腑之精气是否调和、充盈。《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这些精气与眼神结合,就是精神的表现。脸面的神态同样反映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是因为心之华在面。《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还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中医学基础》认为:“心神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并统领协调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津液的运行。心神的作用,实际上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机体的统帅作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心神当然是后天之神,即识神。现代医学史上不乏病人脑死亡后依然可以在浑浑噩噩的元神驱动下生存一段时间直至完全死亡的记载,亦有报道称个别长期练气功者在不吃不喝的无意识状态下可以生存一段时间。

炼精化气范文第4篇

筑基补漏在小周天功毕之后,才完全达彼岸。笔者把补漏筑基之境达一阳复生(活子时)专门划归一步,让修士明了筑基之不易。筑基也分二小步。先由性宫入手,接宇宙全息(炼何门派,接何派本尊),安神祖窍,收心炼己,直到玄珠如黍米出现,光灼灼,明圆圆,亮晶晶,性光灵明,明心见性之后方可性命双修。有人说:明心现性是佛教术语,这是不确切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一切术语加上汉文化色彩。比如,佛教只讲地水火风四大,江湖上人们把八卦五行也混谈为佛教文化,其实这是不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同化了外来宗教文化。上田玄珠炼纯,再移神下田,重新安炉设鼎,性入命宫,性命会合,性命双修。道是修丹道的真谛。有的自名大师已成仙成佛(其门徒自吹),连“禅修”和性命双修的概念也搞不清。“禅修”悟性只出阴神;而“性命双修”才出阳神,其果是“真人”,又曰“仙人”。例入《道藏》的部分所谓经典丹道之作和近现代的气功之作,伪言不少,谬种流传,使纯朴的少见多怪的善男信女们误入歧途。比如转,连编造者也不敢炼,其编功法也不知出自何处(指术语)。也不知,道为本,法为末,妄称大法,连道和法的本末关系也混淆不清,妄称佛,妄称大师,伪言伪功谬种流传,毒害世人。何谓?道家的丹道功术语,原意是指大小周天功和卯酉周天功,它是在元神进入先天阶段以神取气自然运行。柳华阳在《慧命经》中标新立异,把丹道功的术语“运河车”命之曰“转”。细推柳之丹道炼法,无非是道家功法加上佛家名词术语而已。无知者后天有为的在肚里安,转,人们的身心受到损害,进入魔幻之境,甚至杀人。试问哪有修真之士杀人为上天堂呢?笔者警示修真养性的善男信女们,多读道书,辨明是非,其实仙道至简。伍冲虚云:“一神一,一性一命即为天仙”。仙途唯一,烧香念经,求神礼拜乃其仪式,唯具心性命双修,方成大道。吃斋念经数十余年,老态龙钟,疾病缠身而亡,岂不悲哉。笔者曾在华山邂逅遇高道,促膝恳谈问道,道者深得陈抟老祖真传,曰:“遍观丹道诸书,伪言甚多,明者甚少”。他赠诗云:“丹道典籍千万卷,谁人识得玄中玄,一性一命是至理,除此别无天外天”。另有武当道士也云得张三丰丹道真传,谈论数日,最后戒余云:“禅修双修自识辨,先天后天明丹典,阳神阴神要分清,枉费功夫轮回转”。两位高道诫儆之语,也可警示修真养性者吧。

吕祖曰:“当行神往下田之功,将虚无元神轻轻送入真人呼吸之处,蛰藏于坤炉之中,主静立极,沉之又沉,静之又静,不无不有,先存后亡,直将身心沉静到无可之乡,此乃一点真意,虚灵性光,伏而不动……玄关窍开,真种产矣”。这个真种是一阳复生,即活子时。修炼者下田精气渐旺,如醉如痴,酥酥绵绵,真息畅通,万籁俱寂,性感快意,两耳风声,外肾勃举,真阳生矣。修士可行小周天之功烹炼,至此炼功者身心发生变化,耳聪目明,百病不侵,金丹小成(开始结丹),祛病延年,按照仙分五等之说,已得人仙之果矣。

2、炼精化,凝结圣胎

法语

前对脐轮后对肾,其间形铸黄金鼎,神气之宅呼吸根,缠缠绵绵阳根生,巽风坤火运河车,六候橐自分明,一阳升兮三阳止,采炼水源晓浊清。

(1)化之理

性命久久会合于下田,坎离混合,相互运补,天地既立,一阳复生,元精化为元?熏必然过关寻道逆而上行九天矣。其路循下鹊桥,闯尾闾关,沿督脉上行过夹脊关,冲过玉枕,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十二重楼,抵下黄庭,封固鼎炉,武火采炼,文火温养。是时也,元精化为元,元化为金丹。满口香香甜甜,天池玉液经任督冲三脉,分灌四肢百骸,婴儿圣胎始结,渐渐辟谷绝荤,凡胎俗骨渐换,身体纯阳之气增生,发自返黑,齿落更生,肌肤光泽,少者更壮,老者返少,遂至静定生慧。

此时身心发生质变,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肉为阳质,风雨不能侵,雾暑不能入,疾病不能染,胎骨已换,长寿健康之躯已炼就矣。丹经上曰“服食过关”。正指此步功也。万物有坏,惟空不坏,万物有形,性空无形。此时人之身躯尽管发生了变化,还未到万劫不坏之金身,仍未避免轮回。修者至此,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激励奋进,再炼再修,再上层次,行周天运行之功。何谓周天运行之功?周天运行图可说明这步功。人体分上中下三田,子午卯酉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大季节,十二时辰为一天之数,进阳火六时,每时吸三十六之数,乃216爻,退阴符六时,每时呼二十四之数,144爻,合周天360之数,故曰“周天”。真气运行打通周身经络穴位,这种命名是科学的。尽管古丹经把炼丹中的真气运行各有提法,笔者认为叫周天运行比较妥当准确。周天运行是彻底的补身之功,分大小周天,此功圆满,人之身心又一次飞跃。

(2)化之法

人体的如釜内之冷水,水冷则为液,加温达沸点,水化而为气。下田之,经过反观内视,离宫之真火烧坎宫之,下田黑暗无光,久之下田有温暖之气,光亮显出,久之如釜水沸开,化为先天元,急行采炼之功。此步分九个层次来叙述:

其十层为:元奔马,勒紧阳关

何谓勒阳关,即入手调药补精,有四个步骤:神、采、炼、养四字真诀。神是指下田出现活子时;采是鼓动巽风用武火采药;炼是通督脉逆行(上行)任脉降下,返归坤炉(下田)烹炼;养是指丹炼成时不能进火,要温养浴沐,否则有伤金丹。在活子时出现时,人的元神处于寂静之境,明此四事,加之正觉正念,不使先天元精化为后天浊精泄漏。修者的主要方法是双目反观内视泥丸,其元精自然不泄,尽管是瞬息之间,至关重要(万古不传之天机,笔者直泄,恐遭天谴)。

其十一层为:吸撮抵闭,渡过鹊桥

活子时出现,修炼者不要慌乱,身心静定自然,明白神采炼养四步以后,但行这四步是有科学方法;采药的诀窍是“火逼金行”。火指先天元神(不是后天意识,而是以神驭气),完成炼丹的过程。这个过程方法即吸撮抵闭。吸是鼻中吸气,撮是撮提,抵是舌抵上腭,闭是目闭上视,反观寂照。这是一个自然协调的整体动作。用后天呼吸来完成采的过程,吸是这个动作的核心,从子开始,经历丑、寅、卯、辰、巳、午(乾顶百会)共六时,为进阳火。进阳火吸者有意,呼者无意,尽管急迫,也要讲究自然,循序渐进,以真意(先天元神)驭真气,循督脉上行过(尾闾、夹脊、玉枕)而 达百会乾顶。通过阳关――――尾闾易漏气处,叫渡下鹊桥。有人担心真气易泄,只要行功正确,鹊桥易渡矣,自然不漏泄。

其十二层为:闯过尾闾,运转河车

真气渡鹊桥之后继续以意领气,鼓动巽风进阳火吸气。因尾闾穴久闭不开,火候不到阳气不足,力不能过(年轻力壮者一气呵成,过关),可以不强其过。在阳精不泄的前提下,仍旧寂照下田,混合神气,气机足后自行闯过,非后天转空铛的识神意导。真气冲过尾闾关,督脉如银河,真气如河中之车,巽风(三十六吸)如帆,鼓动真气循督脉上,丹经上曰“运河车”。

其十三层为:春意盎然,逆攻夹脊

下田未化元时,用四季来喻为冬,时辰来喻为子。随着化先天元(元精),真意鼓动巽风逆督脉上行,就像冬季过去,进入春天。冰河消融,大地复苏,春意盎然,逐渐向夏季过渡。阳气充盈后,势如奔马,一举冲过夹脊关,也是阳春三月。这关渡过,不可着意再运河车,应该休息一场。

其十四层为:卯时必沐,逸兵利战

《大成捷要》录正阳真人钟离权一段当机妙诀,其言曰:“进阳火,退阴符,是后天之呼吸,引动先天之气机,封固已毕,第一吸进阳,子升三十六吸,为一时。丑寅二时再行七十二吸。一时三十六,共三时,一连一百零八吸。到卯时沐浴,神住夹脊,默记吸数三十六,有觉有照而无为也。谓之大休息一回。数足三十六,再行辰巳二时七十二吸。共五阳时,一百八十吸,卯时不算,沐浴若在其数六阳时,共二百一十六吸。古曰:“乾用九……六,亦四策四采之数”。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升为九,降为六。玉枕是头的最后部凸出部分,长期枕卧,容易闭塞,元怒而上行斩关夺锁,一举冲上乾顶昆仑也,此时已达正午,像四季已至盛夏,阳火盛极,果实(金丹)欲要成熟,必经秋熟冬藏两个季节。

炼精化气范文第5篇

禅宗在中国的唐宋两代十分兴盛,以后就逐渐衰落了。由于近百年来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真正的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消失怠尽(当今在中国流行的佛教主要是净土宗与密宗),这就导致近代的中国武术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大多局限于老庄、佛学、气、经络、五行、八卦的范畴,而真正了解禅宗哲学思想的人并不多。

修炼禅宗的目的是要让人从各种名利、得失、恩怨、胜负、生死等二元思维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17世纪时日本的泽庵禅师和剑术家柳生宗矩等人将禅宗哲学应用于剑术创建了武道哲学,其代表作是《不动智神妙录》、《太阿记》、《兵法家传书》与《猫之妙术》等。

武道哲学的基本思想是高境界的武者必须能跳出敌我、胜负、强弱、生死等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也就是说要修炼到无敌我、无胜负、无强弱、无生死等二元对立思想的境界。因为只有能够超越胜负、强弱、生死等二元对立思维后,心灵才能获得自由。心灵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得到自由后,肢体才能得到解放,从而能自然地发挥出应有的武功技能,试想一个受制于敌我、胜负、生死等二元对立思维束缚的人,面对对手时不但精神会紧张,肢体也会紧张,严重的甚至连手脚也不听指挥,其结局只能是失败。

武道哲学认为要达到超越敌我、胜负等二元思维最根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修炼到无我,因为我不存在了,彼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从而敌我、胜负、强弱、生死等二元对立思维也就不存在了。这样人的心灵和肢体就会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武技潜能战胜对方。所谓无我是指自我存在的意识消失了,这需要认真地进行心灵修炼才能达到。

自我存在的意识从幼儿时代就开始产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为了生存竞争,人进入社会后,自我意识就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成年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晰的自我存在的意识。既然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而武道却要求无我(消灭自我存在的意识),那么,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只有少数以身心修炼为目的并追求术进于道的人,经过长期的心灵修炼才能达到无我的武道境界。但是,对于大多数习武的人来说,知道有武道的境界存在,他就有可能不再满足做一个只懂拳脚功夫的武夫,就会产生追求更高境界武术的愿望。

武道是中国原始道家与禅宗哲学思想应用于武术的产物,虽然武道哲学是17世纪的日本人所创立,但它的根却在中国。所以,我们不应该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排斥它,而是应该将它拿过来学习借鉴,进而发展我们自己的武道哲学。

炼精化气范文第6篇

炼神还虚是内丹修炼的末后工夫。钟吕丹道谓之“炼神合道”,其步骤为:先将在中丹田中炼就的阳神迁于上丹田,称为“移神”,然后以真意温养;如此温养乳哺三年,阳神始能老成,方可“出神”。钟吕丹道述至出神而止。宋代中期以来,内丹家受禅宗影响,通常把“炼神合道”名之为“炼神还虚”,其步骤通常分为:三年乳哺,后六年大定,故又称“九年关”。明末伍守阳主张,炼神还虚分为两个步骤:先三年乳哺,九年大定。三年乳哺为成就神仙;九年大定,还虚合道,遂成天仙;但九年大定时已无大道可修,无神可炼,只是强名“末后还虚”。而明末《性命圭旨》却认为,炼神还虚还不是末后工夫,称“命宗人只知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而止,竟遗了炼虚合道一段”。炼虚合道才是丹道修炼之最后一段工夫,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清代柳华阳亦认为“虚空粉碎”是末后工夫。他在《慧命经》中用八幅图概述内丹修炼步骤,最后一幅就是“虚空粉碎图”,并说:“一片光辉周法界,虚空朗彻天心耀。双忘寂净最灵虚,海水澄清潭月溶。”这就是说粉碎了虚空心,即无心于虚空,阳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于大道之中。从此达到“不生不灭,云散碧空山色净;无去无来,慧归禅定月轮孤”的境界,即与道同体。

而赵避尘却主张,三年乳哺是炼神还虚工夫,是了手之法;九年大定是炼虚合道工夫,是撒手之法。本文试对“了手”、“撒手”工夫作如下解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了手”工夫论

三年乳哺之工夫,赵避尘称之为炼神还虚,是了手之法。其口诀为:“神妙莫测内眼开,慧光照彻宇宙间。万法归一躯不坏,作个法身不死人。”

关于此诀法,赵避尘认为,当阳神迁升至上丹田,此时阳神未健壮,如初出母腹的婴儿,必凭乳哺而成人。关于乳哺之法,他主张存养是乳哺之首务。存养之功就是阳神寂照于上丹田,化成一虚空之境界。如他说:“阳神未壮,比如婴儿幼小,必用乳哺之法哺之。其法日:空而不空,内实有金光,为不空。又由祖窍内,生出月华之光。二光合一,惟阳神寂照于上丹田,相与混融,化成一虚空之大境,斯为存养之全体,乃为乳哺之首务也。”此论说是对伍守阳“存养为乳哺之首务”主张的继承;但将阳神与元气所发之金光以及祖窍内生出的月华之光相混融,则是赵避尘的创新之论。

存养功纯,自有出神之景现;有出神之景到而不出胎,谓之守尸鬼。何为出神之景?赵避尘主张,当眼见雪花飘空,天花乱坠,就是出神之景。如他说:“此胎圆气足,才有天花乱坠。此是出胎景到,速当出胎。天花乱坠者,是尔眼内见雪花飘飞,是胎足满之故。”。

出胎还有口诀,此口诀为:

“念动向太空,目月庙门开。推情合性转,二光相遇献。”关于此口诀之法,赵避尘指出,当眼见雪花纷飞,速用“念动向太空”口诀,以心、肝、脾、肺、肾五气聚于顶上,冲出祖窍,上撞百会穴,此时二眼速一睁,往上一看,字念撞出顶,即心意念动,“五气若足,自有一金光由下而升上,遇性光一合,二光合一,即是天上真阳之光气,遇地下真阴之光气合一,由中生出道胎。二目慢慢往下~闭,心意轻轻往下一跳,如梦初醒,而身外有身矣。此为出阳神诀法”。

而“念动向太空”口诀是“、嘛、呢、叭、咪、”。其诀法是:“喳、嘛、呢、叭、咪”对应于“心、脾、肺、肝、肾”,字是聚心中正气,嘛字是聚脾中养气,呢字是聚肺中金气,叭字是聚肝中青气,咪字是聚肾之生气。此五气合一,由后尾阊关过夹脊、玉枕至泥丸宫,出祖窍,上撞百会穴,是一字。急将二眼一睁,往上一看,字念撞出顶,是心意念动,不可用口念出气。

出胎时,若遇到天魔外道、百般景象引诱阳神,必须一意守定金光,死心不动。阴魔一生,即用第七步功“翕聚法”(具体内容本文略)将阴魔化为阳气以助阳神。将~切魔境化尽,阳神就可复出。

关于调神出壳之法,赵避尘指出:首先,要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方可调阳神出壳,大雾、大雨、大风、大雷电光之天气,万不可出胎;夜内也不可出胎。其次,初调阳神出壳,应急速收回,且七天出一次。炼至三月后,知觉稍开,宜防惊恐,此时阳神出入俱按前期之法。半年以后,三天可出一次;一年之后,一天可出一次,但都不可离开色身。二年以后,不拘日夜次数,洞内洞外,可以离开色身,但还得乳哺。三年以后,可以调神出门半里、~里;若看见人与物,速可收回。当色身出门所看,与法身见的一样,此时乳哺算是成功。乳哺成功,意味着初证神仙。总言之,“炼阳神出胎之法,调出旋入,演习纯熟,圣体老炼,总以在内者多,在外者少为事。炼至三年乳哺功成,名日神仙”。

二、“撒手”工夫论

九年面壁还虚之工夫,赵避尘称为“炼虚合道”,亦称“粉碎虚空”,是撒手之法。但赵避尘自称:“我功未至此,我师传授口诀,今传于后。”其口诀日:“打破虚空消息路,我登彼岸不用舟。炼神还虚千变化,撒手虚空是金身。炼就这个不坏体,十方世界归化身。撒手逍遥是这个,这个虚空是不空。”又云:“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撒手虚空回归空空,聚者显形空而不空。”。

关于其诀法,首先,赵避尘据其师了空禅师所传指出:九年面壁还虚之工夫,是将此前三年乳哺养成的通天达地之阳神再收入法身袒窍,归于性海之内,勿使其出色身。复将阳神封闭在色身内炼化,且混入法身之中,此是先天中之先天性命。而阳神退藏在法身祖窍之内,是要将色身炼得不有不无、非色非空、无内无外、不出不入、无始无终,如鸡抱卵安眠而不起。再运用蛰龙之法把前所修所证的百千万亿化身,依灭尽定而寂灭之。如此久而久之,将阳神真火养足,窍窍皆有神光,从而使天地万物莫不照耀于神光之中,“炼至三年、九载、百年、千年、干劫、万劫,直待四大崩散,虚空粉碎,无形无迹。此乃是带肉大觉金仙,万劫不坏金刚之体”。可以说,法诀至此,永无秘诀了。

其次,他又据其师了然禅师所传指出:将阳神收藏在祖窍之内,韬光依灭尽定而寂灭之。寂灭日久,直至三年九载,灭尽无余之际,神光周足,法相圆满,色空俱泯,形神俱妙。“其敛也,至精至彻,纳入芥子而无间。其放也,至大至刚,包罗须弥而无外。”

再次,他又据其兄赵魁一所传指出:阳神出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做功,炼得虚空粉碎,方为了当。其诀法为:再敛神韬光,依灭尽定而寂灭之。不记年月,直至见无量之宝光,直充塞于四大,得与贤圣仙佛相会,彼此交光,合并一体,成为虚无一个圈子。此九年面壁之功,已返到大觉金仙之位。当功圆行满时,天书下诏,十六位大觉金仙合一,上朝金阙,封以真诰,授以天爵,封为十六合一大觉金仙之位。

最后,他强调指出,虚空粉碎之工夫是相当的难炼,自全真七祖之后,炼之者很少。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虚空粉碎的口诀,如刘名瑞因无口诀炼了三十年而未能粉碎虚空;但即使知道虚空粉碎的口诀也未必能炼成,如赵魁一已经炼了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这些人最终尸解而去,即所谓“尸解仙”。

三、结语

炼精化气范文第7篇

一乾 乾三连天头上顶

二坤 坤六断地胯膝足曲

三离 离中虚火胸空

四坎 坎中满水腹实

五巽 巽下断风足心空

六兑 兑上缺泽肩松沉

七震 震仰盂雷谷道缩上提

八艮 艮覆碗山脖子挺竖直

易经八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源头。史说,先天卦是古代伏羲氏所画,后天卦是周文王困菱里学习先天卦后所画。

何谓先后?宇宙万物未生成之前谓之先天;有了宇宙万物,谓之后天。就人而言,在娘胎里未出生以前谓先天,离开娘胎出生后谓之后天。这是一种界说,用于划分阶段范围而已。

传统的八卦掌,是以后天之身采取一套习练的办法向先天返还,以延缓衰老,返老还童,达长寿之目的。八卦掌运动的内涵及要领,借八卦应身之比喻,来说明上述之义理,现简释如下。

乾天头上顶

天在上,头在上,要求以百会穴向上虚领顶劲,如此把身调正。百会,乃全身百脉朝会之所,上顶虚领,与宇宙气场之气息接通。物物一太极,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动植物一样,都需要阳光,其生机精神最大的外在表象就是头是否向上。人若患病,无精打采,抬不起头。所以,八卦掌规定头向上虚领。乾三连,乃指天地人三者相连贯通,人合天地自然之道,与天地自然规律一致。

坤地胯膝足曲

坤乃阴柔之象,喻大地,其厚德载万物。

“坤六断”,意指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笔直的水平线,而是有高低之别的波浪线。就地而言,其自身也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诸如地震、火山等等。八卦掌运动中把人的下肢喻为大地。坤卦在八卦掌中的含意即指,人体下肢胯膝足三关节在运动中不能僵直,而要适度弯曲。八卦掌歌诀云:“走时周身莫动摇,全凭膝下两相交,底盘是讲平膝胯,中盘亦要下腿腰。”胯膝足三关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下肢才能灵活动转。此三处能曲,脚趾抓地就牢,身就稳,动起来就灵活。俗语云:“活动,活动,想活就要动。”要动必须曲,不曲也就僵硬了。

离火胸空

离为火,应身喻胸,胸涵则空,气则通,达丹田。离,又喻火,神即是火。心静神定,注于丹田,神火下行至小腹部,炼精化气,此即道家返还之功序。

离,又喻心,心主神明,胸不空,气涌心闷,心火起,上冲头,头发昏身失调,何来神明。所以,要离中虚。八卦掌歌诀云:“胸欲空兮气欲沉。”

坎水腹实

坎卦,应身喻腹,也就是下丹田。坎,又喻肾。中医讲,肾为水。 下丹田处腹部。此处是人的生命源泉,肾水(元气)的存放场所。一般来说,男子二八,精满自溢。女子二七,天癸(月精)至。随着人生旅程男女精气消耗的越来越多,丹田就变的越来越不实了。就人的生理过程而言,男子八八肾水竭,女子七七干腰。肾功能衰退,是人走向衰老的标志。人至衰老,少气无力,说话上气不接下气,这是人生的大问题,就需后天修炼,气沉丹田,小腹充实,肾水充足。欲使生命力旺盛,青春长驻,就要坎中满。八卦掌要求气沉丹田,丹田气充实即可固腰肾。腰肾实是人身中节的要害,又是奇经八脉“带脉”之所在。带脉通,中节自然圆活,发力则沉实自如。

巽风足心空

巽,喻风,应身喻足。巽卦歌云:“巽下断。”具体讲,习八卦掌时足心必须涵空。

八卦掌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步法胜人。完成这一重任的就是足,五趾抓地,足心空,才能使人身之作用力对地面的压强产生缓冲,并使反作用力富于弹性,自身稳而牢。同时,还可使起止进退自如快捷。

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风是快的代表,诸如“快如风”,“追风赶月”,就当今的摩托车也有起名为“风速”的。练八卦掌要求行走如风,同时也强调足心涵空。即使到军队服役,若体检出扁平足,也是不会招收的。可见,足心空之重要。

兑泽肩松沉

兑为泽。泽,是指平坦之地塌陷,并存水有草之处。

兑,又喻口、肺。运动中加剧,气涌胸,肺活量加大,呼吸加快,口与鼻争着出气,此时,肩必耸起。中医讲:“一呼三寸,一吸三寸。”是指呼吸时体内之气所行距离,相当于今日的长度约20厘米。这是很均匀,很慢的速度,那么肩一定是松沉向下的。也就是兑上缺之意。因此,八卦掌非常注重两肩向下松沉。

震雷谷道缩上提

震,喻雷。空中之雨,下落于大地之田,乃喻天地阴阳之气(电)撞击,轰响于空中而劈打人地,这是自然现象。

震卦又喻人身之肝脏,肝与胆互表里,个别人肝火旺,遇事稍不如意,说话便高声厉语。此种人在干重体力活时,尽管用的是本力,拙力,但仔细想一下,其谷道是上提之状。人受惊时也如此。所以,震卦应八卦掌身法,喻谷道并要求自然上提。

练八卦掌缩谷道,是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道家称下鹊桥),使丹田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这是炼精后变化成阳气必过的一个关口。过此关以达小周天之运行,体内阴阳二气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所以不可小视缩谷道。

震卦歌诀云:“震仰盂。”盂是古代的一种容器,仰盂即口向上。看人体谷道(及小便)颇似一个口向下的容器。三丰祖师日:“顺则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顺,即常人的生活规律,精气顺自身谷道处向下流失。逆,即以反常人之态,微缩谷道,炼精化气颠倒上行。此即仰盂之义。

艮山脖子挺坚直

“艮覆碗”,艮,喻山,山的样子远远望去,颇似一个碗翻扣在地上。

艮卦应身,喻脖子。人有无精神气势,关键是脖子,习掌时要把脖子挺起来,项竖直,头抬起。八卦掌歌云:“转掌之神颈骨传。”脖子(颈骨)是身体与头的联结,是身体向头供气输血的大通道,又是头向身体四肢传达指令的神经中枢,颈项绝不能有问题,或出现歪斜。习八卦掌时必须使脖子竖直。

习练八卦掌,不仅要求脖子坚挺竖直,还要求头须扭向“肩井穴”。正如八卦掌歌诀所言:“颏向肩窝,胯向前。”整体来看,围圆走转中使人体形成一个下顺上逆的“S”形。

中医理论讲:“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西医学证实:“大脑主思维,小脑管运动。左小脑指挥右侧肢体的运动,右小脑指挥左侧肢体的运动。”

炼精化气范文第8篇

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是攻防招法的载体。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太极拳修持程序及大纲。

“着熟”分为“心知”和“身知”,“心知才能身知,身知才是真知”。初级“心知”源于拳架,全部“着熟”通达于推手。

推手是太极拳的精华,推手的不断操作和实践,达“懂劲”圆满而至。

“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是懂劲;“他给咱就要,他要咱就给;不是咱不要,而是他不给;不是咱不给,而是他不要”也是懂劲。“我的一切是我的,由我所用”;“你的一切也是我的,也由我所用”是懂劲; “手连脚连,血肉相连;联体结体,并为一体”是懂劲; “挨着何处何处知”也是懂劲。

欲知“懂劲”须善听。听者,非耳听,乃身听也。轻轻触之,缓缓抚之 ,静于心,灵于身。侦察试探,运筹决策,知刚柔,通虚实,晓吞吐,明进退。

太极拳散手是推手的演衍、开放和升华,是通向“神明”境界的必经路和必修课。太极拳推手是模式化、程序化、科学化,身形部分为太极;太极拳散手为自动化、自然化、现代化,浑身无处不太极。

太极拳推手是有中生有,以有为待有为,始于太极,演于太极,终于太极。太极拳散手是无中生有,以无为待有为,源于无极,演于太极,归于无极。

太极拳推手是有序有规的,有规矩而在规矩。太极拳散手是无序有规的,离规矩而合规矩。

推手,不论何种形式,不离太极之法,以求渐悟“懂劲”。散手,纵然千变万化,不悖太极之理,旨在阶及“神明”。

太极拳的修持方法:内外一切,顺从自然。

太极拳修持对身体内外的要求是:心要清,身要轻,体要松,形要灵,意要通,气要盈,劲要沉,神要充,外要无,内要空。可谓之十要。

太极拳修持对呼吸的要求是:由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到体呼吸,渐至不呼吸或无呼吸。即意念对于呼吸一丝不想。

太极拳修持之目的为:持太极之体,合宇宙之意,得混元之劲,顺自然之法,修灵空之形。灵空之形为太极拳修持之最高境界,即“神明”境界。“神明”者,为虚为无,乃空乃幻,原本是无,而偏偏无中生有,此乃“神灵”也。

太极拳“神明”境界的具体修持为:炼精化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由虚致空,空而灵,灵即无,无为大用。

精者,精力也,劲也。为有形“硬件”,可摸得着,感觉得到。精由力修炼而来,属“懂劲”之产品。

气者,非 呼吸之气,乃元气,气势也。元气为人体发挥机能之原动力;气势乃人体展示之精神力量及势态。

太极拳内修元气之强旺,外修气势之安舒,拳论谓之“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气为无形“软件”,可以感觉到,无法摸得着,气 由精修炼而至,属“神明”境界之产品。

神者,神明是也。其广袤博大,深不可测,为无形“高科技软件”,可以感应到,但看不见,摸不着;其又如电,无法感应到,根本看不见,万万不可摸。神由气修炼而得,属“神明”境界之精品 。

神,为空为灵 ,乃虚乃无。空灵、虚无由神所致,属“神明”境界之“极品”“神品”。至此,太极拳修炼已臻大成,继续深造,可成金刚罗汉之体,百病不侵;推手较技,虚无飘渺,神妙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