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一课件

第一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第一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课件范文第1篇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给我们以启迪。去掉公开课的花俏,第一课时尤其要追求的境界也在于此。我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浅显地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是第一课时固有的目标

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在讲课和听课中我发现大多有以下不同阶段的读:(1)初读,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2)第二阶段读,读通读顺。难读句段由教师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3)在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读的效果。这样的读被泛化、程序化后,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成了“呆读”。

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通、读熟呢?以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第一课时为例。开课之初,教师用课件呈现出课文描写的情景,质疑:看到这陌生的事物,你的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大声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出示生词,检测初读效果,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是第一次读。接着,让同桌两个同学合作读课文,做到更准确,更流利。这是二读。第三次读是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读后,回到刚才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开课之初的质疑。最后一次是默读,要求学生把最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四个不同阶段的读,要求具体、明确,使这四次读有目标,有层次。对学生而言有自读、合作读、听读、默读多种形式,既扎实又不枯燥。这样的第一课时突出了年段特点,把握了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了解全文,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只有在第一课时落实好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的目标,才能为学生深入感悟全文铺平道路,也才能给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是必须要有的。但在各种公开课和教学大赛中,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识字学词,不应面面俱到,宜有的放矢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师在第一课时初读后,让学生谈感受。有一学生感受不到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这时,教师适时启发,点拨:“戈壁”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很快找到答案。“戈壁”就是难生草木的土地。那白杨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可见?――学生立刻领悟到:白杨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种教学处理中,教师没有单独把字词拿出来,让学生理解意思,而是根据学情适时地提出来,既理解了词意,又很好地感悟了文本。

第一课件范文第2篇

首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力求情境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常见的“转车轮” “汽车雨刷”,“旋转门”三个活动,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从中的发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常见的情境中发现了数学知识,学生学得有趣味,探索的积极性极高。

接着通过演示文稿的第二环节“找一找”、“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又渗透了生活中数学的理念,从而鼓励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三环节“知识小结”部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得出结论,适时课件的出示,引导得出全面、系统、准确的概念、理论,体现数学的严密、严谨。(图略)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从题型的选择,呈现方式上老师进行多次推敲,力争体现知识的阶梯性,做到螺旋式上升,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回归数学知识生活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现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第一课件范文第3篇

一、 确定好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最近,笔者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定位不够准确,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活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课后,笔者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觉得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可以调整为这样三个:(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3)借助“鲁迅追悼会”主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

这样的三个课时教学目标既表述详细,又有一定的概括性,也适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确定合适清楚的课时教学目标,以便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整体指导,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 设计好引领课堂的“主打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学生反馈掌握情况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所谓“主打问题”就是指一堂课上必须真正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即根据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所设计的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不但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而且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重点是否设计成这样两个主打问题更为合适:(1)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2)文中哪些内容使你感动?

在学生读好课题后,可以抛出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在学完本课时的内容后,仍可以第一个问题小结: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了解?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文章以增加对鲁迅的了解。在这其中,再设计几个辅助问题,如:“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一段最使你感动?”等等。这些小问题如同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自己去攀登。这样主辅问题结合设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而教学内容则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每课时中精心设计一两个主打问题和几个辅助问题,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文本。

三、 使用好独具功效的多媒体课件

课改以后,教师的关注力从怎样“讲好课”转移到了怎样“让学生吸收好知识”上。为了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更加全面地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但若课件设计不妥,使用不当,则不仅无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课件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它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服务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得努力让每一个课件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在使用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它们,设计好主课件和辅课件。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中,1936年在上海的“鲁迅追悼会”就可作为本节课的主课件,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这一自然段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初步了解鲁迅的为人。这个主课件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庄严的场面和凝重的气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在这基础上,再设计几个辅课件,如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以及本文的中心句等,这样能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 教学好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要求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其他语言知识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高段语文教师还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笔者因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和教学重点不突出而忽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1)字词的学习;(2)语句的教学;(3)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本课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漏洞。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应满足学生的个体感受及对人文内涵的获取,但对语文的工具性不能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不是小学高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但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学。那么,如何教学这些基础知识,既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又不会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呢?笔者进行了反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关键是要发挥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做好重点检查工作。

1. 字词的学习。课前布置自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一个字,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或查找工具书,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上标记;课堂上快速读一遍课文后,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做上标记的字词,讨论后解决掉一部分;教师出示几个易读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检查;小组里若还有解决不了的,派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2. 语句的教学。初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读读文中使你感动的语句,检查语句是否读通、读准,一些比较长、难读的句子若学生没有选读,我们教师可以自己提出来;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时,通过“自由朗读――获得感受,体验朗读――加深感受,反复引读――强化感受,转换角色朗读――升华情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渐渐获得情感共鸣。

3. 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在检查学生语句读通、读准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哪几件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培养了他们概括课文的能力。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决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

第一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情境;第二课时;数概念

案例一 “认识几分之几”第一次课堂教学

师:(口述)一袋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一?

生:(口答)一袋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的几分之一的旧知,现教者试图从方法入手开始认识几分之几的新课推进. )

师:3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思考本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生:假如一袋桃子有4个,4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3只猴子分得.

生:假如一袋桃子有8个,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3只猴子分得.

……

课后反思:教学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精心设计,创设了完整的情境,使用了精美的课件,课堂效果极佳.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的教学时,一则对学生极大的信任,目标定位放得过高;二则想尝试换一种教学方式,从方法入手,还原数学本质教学分数几分之几.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进行了上述的教学. 但因学生的心理年龄毕竟小了些,思维方式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渐变的过程,他们很难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整个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差生不会说,优生说;学生不会说,老师说. 这节课失败在于没有使用具体形象的情境帮助学生经历将数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并以此来推进我们的数概念课堂教学.

案例二 “认识几分之几”第二次课堂教学

师:(课件)一袋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一?

生:(口答)一袋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

师:(课件)3只猴子分得这袋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窃窃私语):又是分桃子呀?上次不是分过了吗?

课后反思:为了体现数概念教学中意义关联、创造生成、关系沟通的原则,现今苏教版数学课本情境往往保持一种连续,如可能性教学中的摸球游戏等. 也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所形成的单一,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课堂上我听到学生窃窃私语,“又是分桃子呀!”这种审美疲劳的排斥感,将让我们的学生自动游离于课堂之外,好奇心没有了,你怎么去激发学生学习数概念的兴趣呢?而且孩子的判断力不是很强,他心中想“我会了的知识干嘛还要学呢?”其实他自己不知道他懂不懂,其实没有掌握,但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又不参与课堂学习了,这段知识他是断层了. 这节课失败在于虽然我们的第二课时使用了具体情境――精美的课件,却是第一课时情境的重复使用,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三 “认识几分之几”第三次课堂教学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小番茄,准备与办公室的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分享. (老师出示一袋小番茄)请你帮助巢老师分一分,巢老师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几分之一?

生:老师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

师:那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一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几分之几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举手问:老师,你这袋小番茄有几个?

师:你猜?生:我猜有4个.

师:还可能是几个?生:8个,12个,16个……

若干分钟后,小组进行全班的汇报.

生:巢老师分走了这袋小番茄的,1 - = ,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

生:每位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周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丁老师分得这袋小番茄的,杨老师也分得这袋小番茄的,3个是,所以周老师、丁老师、杨老师三位老师共能分得这袋小番茄的.

生:我还有一道算式: + + = .

生:假如有4个小番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假如有8个小番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不管有多少个小番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生:……

第一课件范文第5篇

一、巧用课件,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克服学生在开学第一课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上课前,我精心制作了课件,选择了一些精美的图片代表各个月份,图片的选择可以跟每个月份有代表性的节日联系起来,或者能代表每个月份的特色。例如,二月份可以选择有关过新年的图片,十二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圣诞节的图片。这些有节日特色的图片鲜艳夺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记忆,最后再配上背景音乐和单词的读音,学生学起来就兴致盎然了。

二、巧作分解,分散难点

在十二个月份的单词中,一半单词是由7个以上字母组成的:January, February,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这几个单词音节多、读音长,为分散难点,我在领读完整读音后,再有意识地把单词分成几部分来示范领读,让学生把每个音节都听仔细,再逐渐加快速度,完整领读,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读音模糊的现象。如,January与February里ary发音相同,June与July中Ju发音相同,在后四个月份中都有ber音节,而九、十一、十二月三个月更有mber共同的音节。经教师这一分解归纳,引导学生边说边体会异同,学生对单词掌握就更容易、更牢固了。

三、巧用谐音,趣味记忆

为了增强学生对十二个月份的印象,牢记它们的发音,我上网搜索了一段有意义的片断,利用谐音记忆它们:詹妞(January)和凡伯(February)去马齿山(March)旅行,四月遇见了太阳神阿波罗(April),娶了一位妩媚(May)的新娘,带了两个丫头刘朱恩(June)和戚朱来(July),发了奥哥斯(August)的财。不知九月、十月还是十一月,生了个大胖儿子son(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叫迪三波(December)。此谐音记忆法,有的包括了具体的月份,有的是月份开头字母,又利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记忆。如,马齿山(三月March),妩媚(五月May),刘朱恩(六月June),戚朱来(七月July),发了奥哥斯的财(八月August)……课堂上学生反应激烈,笑声一片,纷纷表示这个方法很有意思。

四、巧妙引导,总结规律

在学会了十二个月份的读音后,可以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这十二个单词的相同规律,以便于学生记忆单词。如:每个月的第一个字母用其他颜色的粉笔写出来。学生通过教师这样的暗示,就能总结出每个月份第一个字母都必须是大写这样的规律,以及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都是以ber结尾的规律。

五、巧设游戏,巩固加强

如何操练才能让学生巧妙地记忆月份呢?如果反复变着花样领读、自读,势必令学生产生枯燥感。引入竞争性的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乐此不疲,也能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学得语言。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活动:

1.Bomb游戏:设定十二个月份单词中的一个或两个为bomb,教师领读到这个单词时学生不能跟读,出错的就会被bomb掉。这个游戏既保证了足够的输入,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感觉跟读的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快速反应:教师快速伸手指,学生齐说月份。接龙说月份,教师说一个月份,举右手则学生说出前一个月份,举左手则说后一个月份。

3.心有灵犀:课件制作十几张配乐的节日图片,让学生面向全班背向屏幕猜月份,节日就采用呈现环节提及的节日并配有典型的音乐或声音,通过这种“有声有色”的操练,学生一定会对月份单词印象大增的。这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高层次同学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成功感。

六、巧引儿歌,强化记忆

在各种机械操练或能力训练之间若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巧妙记忆单词。比如,自编的chant:

一月January雪花飞;

二月February年来到;

三月March花儿笑;

四月April风筝跑;

五月May去劳动;

六月June节日到;

七月July向着党;

八月August烈日照;

九月September回学校;

十月October庆国庆;

十一月November冬天到;

十二月December过圣诞。

第一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有效性教学 学习兴趣

一、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地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然后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于是我接着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等知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纵观人类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就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所谓:"为学贵知疑,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敢于创新。在一个问题解决完后,我还会经常问全班同学"你们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观点特别是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我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

总之,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教师更多的实践与思考。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求变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农村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一课件范文第7篇

点;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学习情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56—01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一味运用板书、板画、挂图等进行讲解,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费时费力,难以讲清、讲透,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节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两段反映我国南北方不同自然景观的视频,并用PowerPoint展示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景观图片,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二、突破教学难点,加深知识理解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时加以合理运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四幅光照图,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动画课件。一个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地球在椭圆轨道上有序公转,轨道上分别标有二分日、二至日的位置,地球公转到这四个位置时,我则点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并通过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的纬度也不同。另一个是反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的二维动画,其配有解说词和优美的背景音乐。我利用鼠标控制来显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动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紧凑,从而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如,“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的教学任务原本需要教师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与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干湿地区”两个问题。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在第一课时内便能讲完三个问题,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内容分开讲的不足。这也使得教师在讲完“干湿地区”的内容后,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拓展练习,从而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创设探究情境,促进能力养成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则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情境。如,在引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一课题进行探究时,首先,我播放了两段北大荒开发前后的对比视频,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他们说出观察的结果。最后,利用GoogleEarth地图软件把三江平原的一些自然景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察、讨论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最终找到了开发及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探究情境,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促进了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

第一课件范文第8篇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分析

《功和机械》复习是初三毕业学业考试第一轮复习中力学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功和简单机械两大部分内容。在历年的毕业学业考试中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在6分左右,本章内容复习利用2课时,第一课时简单机械,第二课时功和滑轮组斜面轮轴,本节为第一课时,本课时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在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分类应用及杠杆平衡条件

2、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回顾杠杆五要素从而分清省力和费力的道理。

2、利用典型例题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各种杠杆和滑轮的认识,体验物理知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密切关系

2. 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的科

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作图。

四、学习资料和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评价”作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参与、互助合作来巩固知识,通过“学案”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将“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复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质疑现象、 解释规律、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过程

【考点扫描】

一、杠杆平衡条件

(1)认识杠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_____________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_______________力。用字母 F1表示。③阻力:________________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使杠杆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 _____到 ___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 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 _____到 ____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 l2表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 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读(量)出力臂。

3.结论: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或 杠 杆 原 理 )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例式)

二、杠杆分类与力臂作图

1.杠杆分类

⑴.省力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⑵.费力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

⑶.等臂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2.力臂作图方法(步骤) :一找支点、二画线、三作垂线、四标臂

⑴ 找支点 O ;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⑶ 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⑷ 标力臂(大括号)。

三、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__杠杆(画出右图定滑轮的力臂)。

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 (不计轮轴间摩擦) F_____G; 若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或速度 v /) ,

重物移动的距离h(或速度 v) ,则 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2.动滑轮: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倍的 ___________。(画出右图动滑轮的

【典例精析与方法归纳】

一、例题1(题目见课件)

[解析] D 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为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为阻力,动力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故此时动力是苹果对杠杆的压力,阻力是橘子对杠杆的压力,故D正确。

中考警示:(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2)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而不是杠杆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二、例题2(题目见课件)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要使动力最小,则对应的动力臂应最大。

技巧贴士:杠杆最小力的画法:①使用杠杆时,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②最长力臂的确定:A.把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相连作为力臂时最长;B.在滚动圆柱体时,把支点和圆心相连构成的直径作为力臂时最长;C.对于长方体来说,对角线作为力臂时最长。③根据支点位置(支点在中间二力同向,支点在一端二力反向)确定力的方向,过力的作用点垂直于力臂作出力即为最小力。

【热身反馈】(题目见课件)

【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整理本章基础知识点

【作业】湘岳中考作业手册31页 课时达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