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故事新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故事新编范文第1篇

片刻,灰尘散尽,只见一个绿色的家伙背着个锅盖似的壳在那儿咳嗽。“龟哥,快跑啊,发令枪响了!”台下的亲友团焦急地叫道。“我不正在跑吗?”阿龟气喘吁吁地答道。

阿龟伸长了脖子,一步一步地往前“跑”,从早晨一直“跑”到正午,炽热的太阳晒得阿龟“汗流浃壳”。

就在这时,阿龟突然发现前方转弯处的大树下,有一个毛茸茸的家伙。阿龟走上前去,呵,这不是兔子吗?茂盛的树冠遮住阳光,为熟睡的兔子投下一片阴凉。兔子睡得那个香啊,口水流了一地,都快汇成一条小溪了。

“这家伙又犯他爷爷的毛病了!”阿龟乐了,他意识到自己创造历史、光宗耀祖的机会来了。“好机会!”阿龟高兴地叫了出来,但他又赶忙捂住了嘴,生怕吵醒了兔子。

“看他睡那么香,一时半会儿可醒不了喽!……那次我爷爷赢的时候是老早以前的事了,当时通讯技术落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这次我要是赢了,那场面会是怎样的呢?”阿龟想着想着,不觉间思绪飞到了九霄之外,脚步也越来越缓慢了……

阿龟迈下最后一步,“冲”过了终点线。“好!!”台下观众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继而,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阿龟得意地走上奖台,接过礼仪小龟妹递过来的“飞毛腿奖杯”,顿时一种傲视群雄、舍我其谁之感油然而生。

广播里传来了解说员激动的声音:“阿龟!伟大的阿龟创造了历史!”记者蜂拥而至,让阿龟谈一谈获奖感言:“感谢TV, 感谢CCTV,感谢MTV……”

阿龟成了“名龟”了!他代言的补钙保健品“龟灵膏”供不应求,各大访谈栏目也纷纷请他当嘉宾讲述他的成长历程。他还出了书,叫《马拉松冠军是怎样炼成的》,并一度脱销。他还被写进了史书《龟治通览》,讲述龟族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本人是如何努力与坚持,最终一鸣惊人的……

阿龟笑啊,笑啊,他笑醒了!原来刚才只是做了一个梦。

“嘀――嘀――”他打开手机,看到好友发来的一条短信:“兔子已经登上了冠军领奖台,老兄你在哪里啊?”

阿龟四周环顾了一下,发现自己就躺在距离终点不远的一棵大树下……

点评:

故事新编范文第2篇

突然,其中的一人喊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

大家匆匆地围了过来,附近的老百姓也三三两两地走来了。

这是一条黑颜色的小蛇,已经冻僵多时了!

“马上抢救,否则已经来不及了”,一个年龄很大、穿着隔离服的人说。

“可是,我们的设备没带了。。。”

“看来只有用人工取暖了”一个同样穿着隔离服的老夫人说,然后就要解开衣服。

就在他们争论的时候,人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这是一条从实验室偷偷跑出的蛇,巨毒,目前国内仅仅有一条。如果就这样让它死去,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现在需要立即救活它!

“是不是应该向上级请示一下?”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

“哈哈,谁给蛇取暖我出钱。”一个手戴金手链的男人说。

人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可是毒蛇呀,一旦温暖过来就会咬人的!”一位穿着隔离服的中年人告诫大家。

这时候,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很瘦的老者,腰间扎了一根白麻绳,走到了蛇的跟前,毫不犹豫地解开了上衣,把蛇放在了胸前。

“娃他爹你疯了那可是巨毒蛇呀!”一个老女人哭喊着扑向老者。

“不,我没疯!忘记我们儿子是谁给救活的了吗?如果没有他们科研人员及时给研究出药物,恐怕我们的儿子早就死八个来回了。。。。。。”老者的声音越来越小了。这时候从他的衣服里露出一个蛇头来。

故事新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间诙谐文化;民间节庆文化;庄谐体

[中图分类号] 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107—04

《故事新编》的主题内涵十分复杂,前人做过很多讨论,而从民间诙谐文化影响的角度对其主题进行解读尚不够全面深入。事实上,鲁迅在成长和创作过程中受到民间诙谐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主要包括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民间艺术的诙谐表现形式;凝聚了千百年中外民间诙谐文化精髓的各种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

《故事新编》创作于作者生活极度苦闷的时期。20年代,鲁迅创作了《不周山》、《铸剑》和《奔月》三个短篇。他发现,当时的社会和五代、南宋及明末时期“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1](p17)30年代,鲁迅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卖文为生,政府的文网制度日益严密,身处的“又是一个‘做戏的虚无党’与‘伪士’猖獗的时代”。[2]“读经,作文言,磕头,打屁股”[3](p145)正是当时兴盛的事。“一个人处在沈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3](p270)于是,他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越是细读野史,就越觉得自己“竟亲身遇之也”,[3](p194)“现在的士大夫和那时之相像,真令人不得不惊”。[3](p338)在酝酿《理水》等篇目时,他的写作目的就是借历史题材,“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3](p330) 这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可行的崭新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并从令人窒息的紧张而寂寞的精神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为避免采用学者教授般考据手段“赞几句孔明,骂一通秦桧”,[1](p87)而陷入历史重复叙述的圈套,鲁迅站在民间的立场,从自己熟悉而亲切的民间诙谐文化切入,来作“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4](p469)

鲁迅在故乡绍兴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耳濡目染的绍兴民间诙谐文化孕育了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成为他思想形成的母胎文化。而鲁迅自幼喜爱的《西游记》等小说对神魔的世俗化描写、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十分喜爱的果戈理富有俄国民间诙谐文化特色的小说以及《堂·吉诃德》等欧洲“梅尼普文体”小说的接受影响无疑是他创作的催化剂。

民间诙谐文化对《故事新编》主题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广场化的历史想象

《故事新编》对历史的重新叙事,表现出现在和过去、当下与历史同处一个空间并互相渗透的特点,这和民间节庆文化的广场性和全民性特点颇为相似。

鲁迅幼年酷爱看社戏,他在1926年创作的《社戏》、《五猖会》、《无常》以及1936年的《女吊》等文章中对家乡社戏的亲切回忆,表现了禳灾祈福的绍兴民间戏剧娱神、娱鬼兼及娱人的狂欢节特点。

绍兴民间节庆活动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在庙会、道地、晒场、村头都可进行。戏文开场,人事种种,夹以出鬼。种种孤魂厉鬼跟着鬼王和鬼卒,和人们一同看戏。这种万众参与、举世狂欢的大型群众活动中,“人情鬼态,穷描极绘,幽域通明,并陈一台”[5]古今时空的贯通无阻,阴间和阳间、过去和现在、日常与神圣同处一个空间,看与被看的界限被混淆,人和世界的关系变得随意而亲昵。凡人和鬼神、俗世和神界实现了开放的交流,神变得不再严肃,鬼也变得不再可怕,高高在上、庄重严肃的皇帝和官吏变成被嘲笑的对象。

这种民间诙谐文化的广场化、全民性的精神也反映在《西游记》、果戈理的小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庄谐体文本中。“过去的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到了这种体裁中就被有意识地、突出地写得很现代化了。他们行动和讲话,都限在同当时的时代进行亲密交际的范围之内。”[6]《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7](p168);果戈理的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拉德》,多采用乌克兰民间节日和各种民间神魔怪诞故事为题材,同时也展现了乌克兰人民生活的现实图景,讽刺了当时庸俗腐朽的官僚和地主阶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欧洲“梅尼普体”小说的杰出代表,借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对西班牙社会现实进行了戏谑的讽刺。

节庆狂欢式的民间诙谐精神在《故事新编》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新编》涉及的文本既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士传》、《列异传》、《吴越春秋》、《尚书》、《周易》、《左传》、《史记》、《论语》、《孟子》、《列子》、《世说新语》、《说文解字》等古代典籍,也有现代学者辑著的作品和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论。正史和野史、古代的典故和当代的时事交织杂糅在一个空间;既有舍身为人的创世女神、英武勇敢的射日豪杰、踏实肯干的治水英雄、正直无私的侠客也有猥琐卑鄙的古衣冠小丈夫、背后暗算人的逢蒙、言辞冠冕堂皇实则虚伪自私的官员和学者;不同时代和身份的人纷纷登场,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既有古代的长袍和弓箭,也有面包、饮料、时装表演等现代事物;不同类型的语体和体裁之间形成戏仿关系:既有古奥难懂、诘屈聱牙的尚书体,也有“古貌林!”“好杜有图!”“O.K ”等洋文;既有文言的跼蹐板滞也有俗语的泼辣戏谑。总之,这是一场对历史的狂欢节式的文学想像。它脱去罩在历史头上庄重严肃的面纱,抹去了历史和当下的界限,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混妄举动,糊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1](p149)“写着中国的灵魂”[1](p17)的历史仍然存在于现在,现在是历史的延续。

一系列小丑型人物的登场更是将这场盛大的表演推向了。一方面,他们戴着冠冕堂皇的面具,顶着纸糊的尖顶帽,装作一本正经、端正严肃的样子,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与假面截然相反的虚伪丑陋的言行。

古衣冠的小丈夫沉痛于女娲的有伤风化,又偷偷从她两腿间向上看(《不周山》);小穷奇一边念着儒家经典一边干着拦路抢劫勾当;伯夷叔齐一面反复强调不食周粟,一面在周国境内的首阳山上津津有味地吃着薇菜(《采薇》);庄子一面宣讲齐物论,一面又死抱着自己衣物不放(《起死》);大员们道貌岸然地指责老百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自己却玄谈空论、无所作为(《理水》);楚王残暴嗜杀,前呼后拥、不可一世,言谈举止却愚笨、庸俗(《铸剑》)。

《故事新编》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类似节庆狂欢活动中对小丑的加冕和脱冕,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真实面目被活灵活现地剥露出来。小丑们既被现代人嘲笑也在嘲笑现代的某些人。历史从严肃刻板的历史教科书和典籍的拘束中挣脱出来,现代人投身历史语境并与之进行丰富对话。历史事件的严肃性被诙谐的调侃消解了,历史人物从被典籍异化和神圣化的状态中还原甚至被贬低,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崭新言说。 二 世俗化的文化批判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痼疾颇深,正史典籍的记载“涂饰太厚,废话太多”,“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1](p17)《故事新编》写作的当时,中国社会复古逆流颇为壮观,尊孔读经盛行、提倡复兴文言文的事件不断出现,对此鲁迅提出:“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1](p47)《故事新编》中,他站在民间立场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偶像们的批判,而其切入方式就是世俗生活的诙谐表达。

民间诙谐文化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有着鲜明的物质——世俗性特征。它往往能将一切高级的、抽象的、非人性的、伪善的东西降格、还原,在戏谑中瓦解一切伪君子们的严肃性,把他从高不可攀的神龛上拉回地面。

绍兴民间文化尤其是绍兴民间戏剧和笑话体现了诙谐文化世俗性的一面。“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他一出场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8](p280);欲壑难填的县知事被人们戏称为空肚鸭[4](p542)、菠菜被叫做“红嘴绿鹦哥”,哄着皇帝整年吃着。[1](p268)鬼神、官吏和皇帝虽然凶恶可怕,在日常生活中却显得愚笨傻气,成了被老百姓愚弄的对象。

在中外文学文本中,民间诙谐文化的世俗性表达也随处可见。《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7](p338)各类神仙魔怪存私心、拉关系,就连打着官腔、貌似威严的如来佛祖,也不过是贪求“人事”、漫天要价的俗夫。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中,傲慢、高贵的官吏大员和地主贵族们为了加官进爵、收刮钱财而吹牛拍马、蝇营狗苟,暴露了其庸俗丑恶、卑贱下流的真面目。《堂·吉诃德》中的桑丘·潘沙是世俗世界的代表。他好吃能喝、爱占便宜,常常把堂吉诃德从虚幻的空想拉回现实,反衬出故作高雅、脱离实际的堂吉诃德的可笑。

《故事新编》的主角们都是中国文化初创期的伟人或大家,在后世都被戴上了高大威严的帽子,被神灵般地加以供奉。创世女神女娲被尊为三皇之一;孔子死了以后,被“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到了清末“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阔得可怕的头衔”;[9](p325)老子被后世尊为道教的祖宗;庄子在唐玄宗时被号封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又被追封为“微妙元通真君”。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被孟子称为“天下之大老”,后人尊其为圣人、贤人;各个朝代的帝王和那些“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的“官”以及“顶着一个皇帝的帽子做傀儡”的“匪”[1](p220)在正史中无不被描述成正经庄严、高不可攀的样子。终身抱着启蒙理想的鲁迅对这些在“瞒”和“骗”的历史语境中被神圣化的先哲名人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9](p328)而汉高祖“其实是无赖出身”。[9](p10)他在《故事新编》中表现了通过世俗生活的描绘,在正人君子“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1](p195)的民间诙谐文化精神特质。

《故事新编》中,浓厚世俗生活氛围成为整个小说集的基调背景。小说从文人雅士们觉得近乎鄙俗的“吃”、“穿”、“住”等世俗生活的表现入手来建构故事、描绘人物。历史上的创世女神、治水英雄、思想圣贤们卸去其神圣的面具,从历史的神龛上走下来,向世俗生活还原。小说用“烙十张饼”(《采薇》)、“煮熟一锅小米”(《铸剑》)来计算时间,人物的言行也围绕着吃喝之欲来展开。射日英雄后羿为每日的伙食奔波苦恼;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躲到首阳山后孜孜以求地寻找食物和研究各种薇菜的吃法;鸟头先生一边和乡下人争论禹是不是一条虫,一边不忘吃着炒面;考察专员们装模作样地考察灾情,却不时研究美食、私饱口福;庄子作了一大通齐物论的说教却抵不上一个包裹、二斤南枣和斤半白糖对汉子有吸引力。无论圣贤君子、帝王官员们怎样侃侃而论、崇高不凡,最后都被拉回世俗物质生活,在口腹之欲和个人私利的追求中,他们形而上的言论和大而空的虚名都被消解,化为诙谐一笑。

其次,《故事新编》通过民间的俚俗语言实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世俗化呈现。鲁迅认为,民间“警句或炼话,讥讽和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的”,[9](p150)因为“未染旧文学的痼疾,所以它又刚健,清新”[9](p102),富有生命力。骂人话、方言、俗语等泼辣诙谐的民间话语的运用,使得重大严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统统摘下虚假面具。一方面,小说对雅言大义的伯夷和道家思想大家老子作了说着方言“捞儿”,或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口而’”的描写,把严肃的圣人变成了世俗的老头儿;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声音更是极具讽谑效果。乡下人称鸟头先生找证据比“螺蛳壳里做道场”还难;账房先生叽里咕噜的方言表达对空谈家老子的不满;庄子和汉子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玄论,汉子直接骂过来“放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将他“齐物论”的狡辩击个粉碎;两个伤兵谈及纣王自焚、武王入商这一历史事件,从皇帝挂在白旗上的头到女人像猪蹄子的裹脚,言语间充满了调侃的戏谑,将事件的重大性和严肃性消解殆尽。

在民间诙谐文化精神的映照下,《故事新编》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世俗化描写打破了历史偶像们严肃的、伪善的、吓唬人的假面具,动摇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在人们思想中夯定的坚不可摧、密不透风的思想桎梏,对假、大、空的中国文化及其先哲们予以了深刻的批判。三 戏谑化的生死表达

绍兴民间重现世轻来生,“坟前一桌,勿如床前一碗”、“死了拜三拜,勿如活着夹一筷”[10]等民间谚语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而民间对于死的态度则是通过对鬼魂的态度来表现的。

令鲁迅印象深刻的绍兴目连戏演的是目连下地狱救母的故事,展现了鬼魂幽灵、阴曹地府的景象,但“其中十之七八,却是演一场场的滑稽事情,算是目连一路的所见”。[11]这“一场场的滑稽事情”和目连救母的本事无所关涉,旨在诙谐、幽默地展示了人世百态,也表现了社戏演出的双重功能:既有“对鬼神进行献媚讨好,祭祀供奉”的一面,也有对其“进行祓除驱逐、惩罚镇压”的另一面。[12]

“调无常”展现了送鬼者用酒菜佳肴引逗戏弄无常鬼的场景。“无常”本是佛家语,其引申意就是“死亡”,人们对他的调侃表现了对死亡的戏谑态度,死的肃穆和可怕性在戏谑的过程中被消解;“男吊”一场则表现了对鬼魂驱逐镇压的一面。当王灵官发现了真的男吊鬼,就立即将假的男吊打下台,“假鬼一落台,就该跑到河边,洗去粉墨,挤在人丛中看戏,然后慢慢的回家”。[9](p640)这种驱除死亡的仪式是民间诙谐精神的一种表现:在机智地躲避死亡威胁的紧张有趣的过程中,超越了生死界限,实现对死亡的操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下到冥界勾销了自己在生死簿上的名字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绍兴民间诙谐文化消解死亡恐惧而正视死亡和超越生死界限而蔑视死亡的这两种功能对鲁迅产生了深刻影响。

鲁迅在1927年9月《北新》周刊上发表的《书苑折枝(二)》中选载了《癸辛杂识》别集《物外平章》中的一段话:“尧舜禹汤文武,一人一堆黄土,臯夔稷卨伊周,一人一个骷髅。大抵四五千年,著甚来由发颠?假饶四海九州都是你的,逐日不过吃得半升米。日夜宦官女子守定,终久断送你这泼命。说甚公侯将相,只是这般模样。管甚宣葬赦葬,精魂已成魅魉。姓名标在青史,却干俺咱甚事?世事总无紧要,物外只供一笑”[13]《癸辛杂识》是记载宋元时期民间遗闻轶事、琐事杂言的野史笔记,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民间本位特点。这段无名氏的话,表现了引用者鲁迅对于民间百姓在富贵生死面前坦然无畏态度的认同。鲁迅在杂文《死》中分析了这种民间生死态度形成的根源:“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9](p632)“他们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死亡的恐惧只存在于那些“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身上,他们“一面化为居士,准备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张读经复古,兼做圣贤。他们像活着时候的超出人理一样,自以为死后也超出了轮回的”。[9](p632)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也表达了基于民间价值立场上的生死观。《起死》中“能说不能行,是人而非神”的庄子正是这类人的代表。他是当时有地位的学者,连警察局长也很爱读他的文章。他不听鬼魂的劝告,让已经死了五百年的汉子逆转时空活过来,“复他的形,生他的肉”,使其“重回家乡,骨肉团聚”,享受生的快乐,却不料五百年前的人“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向他提出归还包裹、衣服、金钱等物质的要求。他向人宣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理论,表面上超脱于生死之外,而真正面对生存问题时,却百般狡辩,万不肯将自己的衣物送给汉子。与民间百姓对待死亡的坦然相反,庄子表现了圣贤居士等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患得患失、贪生怕死的本质。他在死亡面前的畏缩、在物质面前的苟且与他的冠冕堂皇的理论成鲜明对比,令人莞尔。

《铸剑》可以说是一场超越生死界限的死亡狂欢节。眉间尺和宴之敖者成为自己生死的操控者。为了复仇,头和身躯分开,还能在沸水中舞蹈、歌唱,还能去咬仇人雪恨。死变得不再恐怖,而成了复仇的有力手段,成了复仇之路的新起点,斗争生活的延续。眉间尺、宴之敖者和楚王的头骨掉入汤锅里融掉后无法分辨,只好把它们和一个身体一起下葬,这种怪诞的葬礼形式消解了死亡的等级贵贱,“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1](p58),“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8](p279),这也是民间对于死亡结局的真理性表述。

《故事新编》的主题内涵丰富,从民间诙谐文化影响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深刻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钱理群.20世纪30年代有关传统文化的几次交锋——以鲁迅为中心(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6,(1): 4-20

[3] 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鲁迅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郭汉城.重看绍兴目连戏.[N].光明日报.1961-10-31

[6]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 鲁迅全集·第9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 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 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谚语卷.[M].绍兴: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出版 浙出书临(88).第68号,1988.

[11]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卷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故事新编范文第4篇

丰子恺看着那岸边的湖,里面有几只白鹅在嬉戏,用翅膀扑打着湖水,看.白鹅多么的自由漂亮啊!丰子恺越看越着迷,不禁赞叹到:"啊!多么美的一幅山水画啊!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丰子恺不禁吟了一首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故事新编范文第5篇

记得老《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编》)第一场戏是余德利在戈玲面前炫耀“怎样不花钱还能讨老婆欢心”的高招,随后牛大姐加入讨论,批评年轻人讲究穿戴不到300秒的情节,3个人物性格鲜明立显。

阔别20载,帮人排忧解难的杂志《人间指南》改头换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附属消费品《WWW》,显然很‘与时俱进’,而演出阵容也远比收视率光鲜,除了当年“李冬宝”葛优未现身外,不断有名优在里面“打酱油”,可结果却是难道应了牛大姐嘲笑新刊名《WWW》所云――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厕所,还是“三个厕所”!

公允地说,《新编》真不能算作一盘“臭棋”或一个“臭子”,甚至可以视作中国电视喜剧的一次大胆探索,虽然表达方式(包括表演方式)之飘与话题之实的错位使诸多观众不大适应、不太习惯,但毕竟继承了老《编》“传统”,仍从当下现实中故取故事,虚拟了并不虚幻的现实,也杵到了传统媒体、娱乐圈等的痛点或可乐处。而互联网时代,“精英”做派在草根那里已无市场,看到剧中洋派精英大出洋相,普通观众或多或少受到某种抚慰。诚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言,它在向20世纪90年代致敬,更是面对当下的必然的反应,“看起来夸张热闹,竭尽全力地让我们获得乐趣,却仍饱含着让我们看后感慨的某些元素。”

不过,新老《编辑部的故事》的差别乃至差距,也许主要在于前者“就事”,几乎没啥人物刻画;后者恰恰“就人”,包括深刻揭示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的心态与心理变化,至今仍在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是“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明或灰暗,即便20多年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今已经过时,但其中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有趣、有味道,无论“蓝精灵转世、打针吃药都弄不傻”的李冬宝,还是爱抬杠呛人的戈玲、混在文人堆里的“商人’余德利,甚至“打酱油”而搅乱老姑娘戈玲春心而想与之私奔的濮存昕扮演的诗人、同样是北京人艺艺术家修宗迪饰演的道貌岸然的作家张名高,都以人物塑造的精准、传神、焕发异彩而令人过目难忘、久有余香。吕齐则硬是把一身正气、不大调侃、跟全剧整体风格很不“协调”的领导演出了彩儿。张国立也奉献了其本人最棒的一次表演:摇身一变为有点“娘”、连“波姬小丝都看不上眼”、被老妈硬拽进编辑部征婚的“赵永刚”,他看李冬宝暖昧而充满依恋的眼神,看得不少观众浑身跟过电一般。现在我仍能记得其人生感慨:“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说你傻;精明了说你奸;冷淡了大伙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儿。”

与人物塑造相得益彰的正是人物问的对话,也是老《编》成功与深入人心的一大利器。遥想当年,许多台词不少人张嘴就来,他们纷纷按李冬宝他们的方式说话,由此形成一种时尚。有精明的出版商趁热打铁,马上推出“台词书”,果然大卖,其中有些话,诸如“钱绝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等,顿成流行语。

《新编》也很重视台词,可“众星环绕,中流砥柱,这就是我的位置啊”、“有的人很嫩,可心已老了;有的人老了,可心还嫩着”之类搞笑台词和一些“永远快不过”网络的段子、流行语却给人感觉太过肤浅。有报道说,本来导演觉得即使老年人一时不能接受,年轻人也会喜欢这种时髦贫嘴,可对那些每天泡在论坛、微博上的80后、90后而言,昨天看到过,今天再听就OUT了,因此他们也不大买账。更主要的,是《新编》编剧对现实生活思考、感悟和提炼的能力与21年前以王朔为代表的一批编剧的差距太大,于是不再有老《编》的犀利深刻。而王朔、冯小刚他们所使用的典型的京味儿幽默,含蓄精炼,话到口边留半句,往往意在言外,让观众越“嚼”越觉得更好笑。

故事新编范文第6篇

当时我问儿子:“乌龟能在赛跑中击败兔子吗?”他不假思索且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能啦,因为兔子太骄傲自满了!”时隔6年,我再问儿子:“乌龟和兔子谁跑得快?”他在鼻子里不屑地轻轻哼一声,竟然懒得回答我。见我非要他回答不可,他不耐烦地说:“怎么问那么stupid(俗不可耐)的问题呢?乌龟怎么可能与兔子赛跑嘛!”

我觉得他对“龟兔赛跑”看法的变化很有意思,便立即给我弟弟家里打电话,他那对双胞胎儿子来美国也6年了,一听这个问题还是回答:“当然是兔子跑得快啦!”

后来,我趁着给国内打电话的机会,问过五六个孩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不说乌龟跑得快,因为兔子骄傲自满。只有一个年龄大些的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有个故事,讲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骄傲,被乌龟赶上了。”

“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不知道:由于兔子骄傲自满,停滞不前,乌龟把兔子甩在了后面。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龟兔赛跑”的故事被别出心裁地新编了一回。大概是因为兔年的关系,兔子应有个好形象,新编“龟兔赛跑”中龟兔互相帮助,共同胜利,来了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结局。

新编是新编,但还是在讲一个寓言,一个道理。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愿意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其深刻的含义和哲学道理。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却更注重要孩子们去学到兔子要比乌龟跑得快得多的科学知识。

故事新编范文第7篇

一、巧选角度

学生多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作文,文中“我”是主角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学生常写妈妈雨中送伞这一则材料来表现母爱,这则材料被学生套了很多年,让人反而觉得材料很假,甚至有些恶心。主题是母爱,材料还是雨天妈妈送伞,写作时文章角度创新一下,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样能获取阅卷老师的芳心,作文得到高分。

改写例文《雨水・泪水》

6月15日早晨8∶00 天气:阳光明媚 心情指数:

早晨,我家小主人早早起床,打开窗户,外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呼吸着新鲜空气,继续睡觉;朦胧中我听小主人的妈妈一再嘱咐他,上学一定要带伞。我有些不高兴起来:我还没睡醒呢?小主人不断说:“天气这么好,带伞干嘛?真是多此一举,我不带。”听见小主人背着书包走出了房门,我很快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继续着我的美梦。

6月15日下午3∶00 天气:乌云密布 心情指数:

天空的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乌云密布,就要下暴雨了,我开始为小主人担心起来。

6月15日下午4∶00 天气:风雨交加 心情指数:

快放学了,这可怎么办呢?小主人今天没带伞呢!突然我听见小主人的妈妈回来了,她匆匆走进屋里,直奔我来了。原来她今天请假,提前下班去接小主人,我舒缓了些。

6月15日下午4∶20 天气:电闪雷鸣 心情指数:0颗星

妈妈担心儿子放学没伞会急着淋雨回家。风很大,我的身子摇摇晃晃,豆大的雨击打着我的胸膛,让我窒息,让我难受。小主人的妈妈焦急万分,脚步很快,路上积满了水,小主人的妈妈在路上摔倒几次,爬起来继续向学校走去。

6月15日下午4∶35 天气:暴雨如注 心情指数:

终于来到了学校,看到了小主人正焦急地在教室前等待着,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回家路上,我总感觉我的身子被一种力量左右着偏向小主人一方,原来小主人妈妈有意识这样做。我眼看小主人妈妈全身湿透,很不是滋味,但是她们母女俩在雨中幸福的身影,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6月15日晚上8∶00 天气:繁星密布 心情指数:

小主人的妈妈躺在床上,发起了高烧,小主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不断喊着:“妈妈!妈妈!”我也伤心地流下了泪水。一个母亲为了儿子不惜一切,倾尽了所有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巧借材料

学生阅读了不少名著,积累了很多素材,充分把所学、所看、所积累的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中,会让学生作文闯出新天地。如何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呢?巧借材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巧借人物。人物包括名著中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孙悟空、武松等;还有秦始皇、杜甫、拿破仑等历史人物,嫦娥、白雪公主、龟兔等寓言、神话、童话人物,刘翔、比尔・盖茨等当代社会名人。

二是巧借典型环境。除了借有名的人物之外,还可以借有名的地方。例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通天河,《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古道,《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三国演义》中的街亭、华容道等,可巧用典型的环境与主题联系起来,

例如为表达“环保”主题,可选取环境“花果山”,人物“唐僧”,材料则为:成立花果山旅游公司,花果山成了垃圾山。

三、巧借艺术表现形式

常见的就是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就是借写作材料表达新的主题,即旧瓶装新酒,借过去的人物和借典型环境都属于故事新编的形式。故事新编还有一种形式是“情节续写”,例如《杜甫高考》,借用人物“杜甫”,主题为“应试教育的弊病”,主要情节如下:

六月七日这天,天空没有一丝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考场外人山人海。

杜甫穿着长衫,一手拿着文具盒,一手拿着矿泉水,从容走向考场。

进了教室,杜甫气定神闲,向四周望了望,心想,这些戴眼镜的书生也来高考?开考铃响了,发卷了,答卷铃声响起。

第一题,给下列汉字注拼音:、、、、……杜甫惊呆了。

第二题,长平之战死了多少人?哇塞,这么简单的题来考我!仔细看时,结果是请写出士兵的名字,杜甫顿时傻眼了。

第三题,“两个黄鹂鸣翠柳”,看到这几个字,杜甫心想,大笑话,拿我的诗来当考题,这不是给我送分吗?可是再一看,后面写着:这是一个老师给学生作文的评价,请问什么意思?杜甫又傻眼了。

故事新编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无意间突出英语的强势,忽视英语教学中的国学素养。思想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刻认知本民族文化,才能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的内涵,理解外来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异同,具备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正如柯杨所说:“在自己的国家做主人,尊重传统习俗,是自尊和自爱;到国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习俗,是文明和教养”。笔者认为,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识,又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觉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阐述英语教材的三条重要编写原则,即“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英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言而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为中国外语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写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予以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本研究将从文化内容方面尝试予以解读。

一、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充分体现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格培养、人际和谐等,诊释了仁与义的含义。编者还把立人的篇章作为各册书的开篇,凸显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义《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开篇《以生命相赠》意境深远。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人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新的大学生活,与其说是环境的改变,不如说是新生活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对这种挑战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以生命相赠》讲述了越战期间越南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姑娘被炸伤,生命垂危,急需鲜血。一个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献血,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该篇以“为了朋友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爱莫大焉!”结尾,实为点睛之笔。英语中有句谚语:“战争是死亡的盛宴”。这个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期间,在特别的背景之下,这个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贵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辉,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仁与义”的体现。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对人性及人际关系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启发大学生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建构人性,注重亲子关系,把家庭价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作为“立人教育”的根本内容。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被视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孔子通过‘仁’开始塑造、形成和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阎。朱熹把“仁”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本义与爱紧密相关。第二册第一单元选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写的是父子情,虽然父亲腿有残疾,但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课文中朴实而真诚的叙事表达了爱的主题,让人们体会到一种用大爱做小事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遗憾的是作者在父亲去世后才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境界:“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是爸爸帮我保持平衡”。年少无知时的作者无从理解父亲的爱,更没有意识到父亲残疾外表下的“气质神韵”皆缘于善良之心,缘于辛勤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随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审视自己。觉悟的过程体现了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学会爱的过程。这位身有残疾的平凡父亲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勇气及其刚毅和高尚的品格,给读者留下的是要有大爱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编者把“爱”与“善良之心”即“仁”联系在一起,引发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更深人地思考“爱”的内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每册都有情感、沟通的话题,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册)、“沟通问题”(第二册)、“社会问题,’(第三册)、“文字的力量”(第四册)等。这些文章阐述了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关注修身,强调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选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么东西令人开怀?》作为第三册和第四册的开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这两篇文章分别以羞怯、幽默为话题,对羞怯的不利影响、幽默的益处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能让大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应以积极的、肯定的情感来看待生命。学会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独特,又能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努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与人交往中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气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有“个性”是“君子”形象,能够“不同”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协调“不同”,“和”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西方文化与此一致,既崇尚开放、张扬的个性,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又强调“主体间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协作精神,在个性不同的团队里,更须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以载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很多选文都体现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周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以自强?那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给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忠告,比如:“把过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锁进记忆的角落里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乐观”(第二单元主题“记忆与遗忘”);学习外语“在读、写、说、听思想传统的交流技能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项技能:文化意识”(第三单元主题“没有言语的交流”);“把上大学看成一个美妙的实验,要学会改变自己”(第四单元主题“新的开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给未来抹上惊恐的颜色,你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第七单元主题“生活的选择”)。这些文章选编在第一册,有助于学生熟悉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阶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同时,强调大学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与理性的头脑。在多元价值并存、人们热衷于追求富与成功的今天,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映的精神实质及其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取向。学完第一册第九单元《快乐的圣诞节》一文,学生可能会在热衷于过“洋节”、过多地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时候停下来,理性地思考圣诞节这个神圣的宗教日子所承载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价值,正如文中所说:“圣诞节应该是对他人表示爱心和良好祝愿的时候,它应该是为那些没有我们幸运的人做善事的时候”。第二册第八单元《把时间花在为钱苦恼上》呈现的金钱哲学“尽量挣,尽量省,尽量给”同样发人深省;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伊莱亚斯》故事则引发学生思考幸福和金钱的关系。类似的选文还有第二册第九单元《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作为社会高消费的成员应该学会如何理性消费。对于沉酒于电脑游戏、忽视学习的学生来说,第四册第八单元《如何从容使用时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时间就是金钱,应该节省,应该理智地花,不要浪费或者丢失”。这种时间意识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当下各类媒体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畅销书作家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册第五单元同时选取《运动员应是行为榜样》和《运动员不应是行为榜样》,使学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既要注重个人成长,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册第七单元《永远不会听到的毕业典礼演说》及其评论《大学:一个宽恕一切的世界吗?》同时出现在课内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相同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换一个角度思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告诉学生要认真规划未来,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比如第三册第四单元“择业规划”所选三篇文章对大学生择业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指出没有人能预见自己的未来,理智比机遇和命运更重要。要打造未来的事业,“有些事是你现在就能做的”;第四册第四单元《关于创造力的培养》指出具有创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关键”;第四册第六单元《风险与你》使读者对风险这个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第二册第三单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别人来教你,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靠自己去发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的宝贵经历。要在四年后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会成长,比如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断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不仅关注学生修身与自我发展,而且关注自然与社会,突出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宋、明时代更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天人互动的观念,强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很多选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和自然视为休戚相共、血脉相连的一体。人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能使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并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第三册以《新生之旅》为题讲述“旅游的快乐”这一主题,认为旅行会改变生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理清头绪,来尝试新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进而指出人的成长要通过贯穿于一生的自我改造,将来的很多旅行将会具有自我改造的意义;经常旅行,以便不断进步。这些理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诊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编者的选材可谓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让他们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启真、美能储善”,同时又与作者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庄子·齐物论》论述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选取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话题,让学生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反思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物的玩耍》讲到“动物能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怎样协调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怎样和自己群体中的其他动物相互交往”;第三册第六单元《人和动物的好斗性》则开篇就指出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作者描写了竞争的残酷、人类战争的罪恶,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奈之情。忧思之余,作者对人类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将人类的敌意和好斗性通过建设性活动和非暴力的竞争发挥出来。人类肯定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观点似乎颓废、悲观而又消极,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应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人类关注自然也是关注自身的未来和发展。《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第十单元《未来农耕》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面临严重破坏的现实,学会改变对农业、食品和整个地球的看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第一册第六单元《神秘的世界》又使学生懂得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在未来的岁月里要追求进步,不断创新,探索发现更多的奥秘,为人类造福;第四册第九单元《科学技术)太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