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儿垂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垂钓范文第1篇

小儿垂钓的评课稿 王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从从容容教书,和和气气做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知性的气质,既润泽了学生又葱茏了自己!她的每一堂公开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为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奠基石!

《小儿垂钓》是一首古诗,28个字将一个酷爱垂钓的蓬头小儿活灵活现地诉诸于笔端。扩写古诗,在我看来,既是对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很有必要。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作者的年代,亲眼看见这一幕生活场景,感受溪边风光无限,或许会下笔如有神。但是,现在却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28个字写成三四百字的习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古诗教透,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节课,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展露无遗。

教师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把说话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十分细心,这点从板书上即能窥见一斑;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心最真实地一面,让学生敞开心怀尽情地说,无所顾忌……

导写环节是我最欣赏的。本来我还在纠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得那么精彩,但毕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的,怎样串联才自然呢?后来在指导写作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出示的导写语,我眼前一亮,对呀!这些中心句既指明了每段的写作方向又自然而然的串联了几个自然段,使得文章布局行云流水!

小儿垂钓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这导致古诗教学一直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在促进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言语表达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个性解读 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2

古诗教学中有一个倾向,就是过分注重理解和体会,而忽略古诗教学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古诗写作本身的表达,如诗人的选材方式、精致的语言等;二是指学生的个性化言语表达。教师往往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背诵积累方面下很大工夫,却不肯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进行训练,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这种言语表达是和学生的会学、会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在:(1)不但知道诗哪里最美,而且能与诗中人物展开对话;(2)不但能体会诗人的心境,而且能与诗人展开对话;(3)不但能理解诗意,而且能将陌生的古代言语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言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该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培养其会学、会悟的能力呢?笔者现以《小儿垂钓》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自主体会,把诗意写准确

语文教学贵在学生自发自动,而这需要一个空间和平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

师:大家先看古诗,然后将诗意写下来并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小儿垂钓》这样表达:“头发乱乱的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他坐在长满草的地方,想把自己藏起来,一个路人过来问路,他只招手不答应。”

这是学生对诗意的初步解读,也是非常真实的学情资源,据此我进行引导:“孩子真的不知道路吗?他给路人指路了吗?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学生据此展开了讨论。

生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是说孩子不跟路人说话。

生2:他怕人家把鱼儿惊跑了。

生3:他招手是想告诉人家要轻点,别吓跑鱼儿。

生4:他要人家轻点过来,再告诉他路在哪里。

学生针对古诗的字词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并对古诗的表达形式作了分析,为下一步的条理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体验,把诗意写生动

《小儿垂钓》文字凝练简单,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儿形象。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一形象的神韵?让学生品味文字,体验文字,将诗意表达生动。

师:想象一下,这个垂钓的孩子给你什么感觉?

生1:活泼可爱。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侧坐莓苔草映身”,他学着大人的样子,让草把自己遮挡起来。

师:为什么这样做?

生3:他怕鱼儿不上钩。

生4::他头发乱蓬蓬的,看起来还没有来得及梳头就跑出来钓鱼了。

生5:路人向他问路,他害怕鱼儿被惊跑了,要人家小声点。

学生通过对小儿形象的品读感悟,将书面表达的条理性推进了一层,有了生动的诗意表达:“那个头发乱乱的孩子,一大早就跑出来在河边钓鱼。他学着大人的样子,选了一块草多的地方,侧坐在一块石头上,让野草把自己遮挡起来。路人大声问路,他竖起手指要人家小声点,然后远远招手,叫人家过来,因为他害怕鱼儿给吓跑了。”

通过第二环节的教学,学生将古诗还原成了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充分体现出儿童化的诗意解读。

三、个性解读,把诗意写全面

从言语学的角度来说,古诗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范本和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全面感知古诗情境,营造属于自己的意境。《小儿垂钓》从童趣和童真这个视角,为学生提供了回归儿童精神的机会。为此我这样引导:

师:如果你是垂钓的小孩,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一大早就去钓鱼,找一个鱼儿多的地方。

师:那你觉得哪儿鱼最多?

生2:草最多的地方,坐在那儿能把自己藏起来。

生3:越安静的地方越好。鱼都机灵着呢,有点声音就不上钩了。

学生从自己的感觉入手,再加上对古诗的解读,这个时候古诗成了一个媒介,而学生和这个媒介之间没有了距离,诗人的表达其实就是学生想说的。

师:请将自己想象到的场景详细地写下来。

生:“太阳还没出来,孩子就等不及了,头发都没让大人梳就急匆匆地跑出去钓鱼。他特意找了一片茂盛的草地,那儿有块大石头,他学着大人的样子,侧坐着身子,整个身子都映在深草中,这样就安全了。突然有人在大声问路,小孩赶紧竖起手指,要那人小声点,然后远远招手,叫人家轻点过来,然后伏在人家耳边告诉他路怎么走。”

小儿垂钓范文第3篇

他蹦蹦跳跳的来到一片树林。他左瞧瞧,右望望,东看看,西张张。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一条湖。小湖旁有许多的芦苇,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这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

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是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

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

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

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

小儿垂钓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教学的重难点。只要循着童真情趣,从儿童的视角入手,行走在儿童的世界里,就能将儿童的心探个究竟,也能让儿童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

[关键词]小儿 情趣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3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被安排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并合并为一课。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小儿生活中的小事,诗人着力捕捉小儿瞬间的动作、心情,并通过富有张力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勾勒出生动烂漫的小儿采莲图、垂钓图。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我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要走进古诗中的小儿,就要揣摩其动作、情绪,还原童真,重温童趣。

一、还原生活,走进小儿的世界

《池上》《垂钓》两首古诗可爱清雅,是为数不多的童趣盎然的诗作,在古诗海洋中熠熠闪光。但对现代的孩子而言,诗中所描绘的采莲、钓鱼的情境,因为接触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在情感体验方面会有困难。为此,我从学情入手,先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况,而后抓住文中的浮萍、撑小艇,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阅读中进行个性感知。

师:说说古诗中你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词语。

生1:我知道浮萍是一种水里的植物。

生2:我没见过。

师:(出示卡片)这就是浮萍。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它在水里长的,所以是三点水,也是一种草,所以还有个“草”字头。

生4:继续交流:撑小艇就是划艇。

师:“撑”和“划”能够互换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试一下,拿一支铅笔当做竹竿,左右两只手一起用力,把竹竿撑到底部,想想你有什么感觉?(非常沉重,需要使劲才行)

师:我们来看插图。这个小船要撑起来走,是要花费大力气的。你来读读这句话“小娃撑小船”,看怎样才能读出感觉来。

生:小娃 / 撑 / 小船(读得较平淡)。

师:这个小船好不好撑?

(学生再读,将“撑”字读重音,脸上有一种憋着劲的表情)

师:读得真好。想象一下,小娃撑着小船,他会怎么表现?

生:脸会憋得通红。

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了“撑”字,将其作为重点,表现出小儿力不从心的那种沉重感,这样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将小娃那种可爱天真表现出来。

二、品词析句,感悟小儿的特点

语文阅读讲究因文见义,因义明文。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写小儿,但诗人的视角不同,两小儿的性格也自然有所不同。这就为学生了解两小儿提供了契机。我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探寻语文背后的童真世界。

师:这两首古诗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生:《池上》是小娃,《小儿垂钓》是蓬头稚子。

师:哪个词句能说明这两小儿的特点?

生:“偷采白莲回”这句让我觉得小儿特别淘气。

学生接着抓住“蓬头”感知《小儿垂钓》中小儿头也不梳的淘气,而“侧坐莓苔草映身”则表现出小儿天真可爱的样子,他生怕鱼儿被吓跑了,想坐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将自己遮挡起来。也有学生从“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招手”感受到,小儿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怕鱼儿被惊走了,但又想帮助路人就招手示意让路人轻轻过来,小声告诉对方该怎么走。

通过两个小儿的形象解读和差异对比,学生将古诗中的文字与人物形象建立了关系,使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立在头脑中的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三、多元促学,尊重“小儿”个性解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唤醒、激荡、同构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都会在文本的融合之下,积极投入其中,实现语言与意境的同构共生。学生对两小儿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演绎,使其走进诗境,将诗意表现出来。我先播放视频,然后说:“古代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大家看看这里是怎么演绎古诗的,然后讨论用哪种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并根据对两小儿的形象的理解,提出要运用哑剧的形式来表现《小儿垂钓》;而《池上》则采用表演唱的形式,让人感受到小儿“偷采白莲”的那种快乐和童趣。

小儿垂钓范文第5篇

阳光映照在蓬乱的头发上,小孩儿一眼啾见了旁边的鱼竿,一拍脑门:“对呀,可以去钓鱼呀!”小孩儿抓起鱼竿,问都不问别人,就拿着鱼竿跑开了。

来到池塘边,小孩儿东看看西看看,准备找位子坐。一堆草里面,敞着个洞。小孩儿自言自语:“这儿挺好的,有坐的地方,阳光又不会直射。”说罢,小孩儿便坐了下来。旁边的青草亮亮的,仿佛可以把小孩儿的身影映照出来似的。小孩儿刚想把鱼钩丢出去,才瞧见,鱼钩上没有鱼饵。“哎呀,忘带鱼饵了!”小孩子边说边用手往地里挖,才找到一条蚯蚓。他马上把蚯蚓挂在鱼钩上,用力甩进池塘。小孩儿静静地坐在泥洞里,浑身的衣裳被土给弄得脏得不成样子。

也许是小孩儿的身影太显眼,一个过路的老爷儿,在这里碰上了个岔路,不知道往哪儿走好。老远就看见了小孩儿,便招呼他说:“喂,钓鱼的小丫头,杂货店往哪走?”小孩儿怕鱼儿听见响声逃走了,连忙示意老爷儿不要打搅他。“嗨,你这个小丫头,还怕鱼儿逃跑不成?”老爷儿生气地说。这是,浮标动了动,一会儿浮上来,一会儿沉下去。小孩儿见了,赶紧拉紧鱼竿,朝上面一甩。可是因为用的力气太大了,鱼儿脱钩逃了。“小丫头,你用力过度了!”老爷儿看着小孩儿,笑嘻嘻地说。“哼!”小孩儿没好气地说,“都是因为你!要不鱼儿就不会逃了!”小孩儿索性把鱼竿一扔,坐在地上生闷气。小孩儿越想越觉得自己太没道理了,连忙向老爷儿赔笑脸,嘻嘻哈哈地说:“杂货店一直沿着东边的路走,再向右转就到了!”

小儿垂钓范文第6篇

关键字:诗歌;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1-01

这种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彩,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教材内容为主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解到抽象、幼体验到评判、从感性到理性,也可以抓住诗中的画面和作品中描述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联想、想象诱导学生理解感受,再造形象进入作品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七言绝句《小儿垂钓》采用了白描的笔法,勾勒了小儿垂钓迷人画面,活现了垂钓小儿的情态,创设了幽静神秘的意镜,读来令人陶醉。我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审美教学,在鉴赏古诗中获得美的享受。

一、抓诗文内容,感受画面美

我们教学古诗,最要紧的是在排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诗篇内容,通过联想来感受画面,在美的欣赏中加深理解。从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知道,作者描写的对象是“小儿”,描写的事情是“垂钓”,通过对特定对象和特定事情的描述,形象、鲜明地反映儿童生活的某一侧面。这一蕴涵是由诗文的具体画面体现出来的,我在教学紧紧扣住小儿、垂钓一及与之相关的钓鱼用具、草丛、路人,还有暗示的河流、游鱼,启发学生认真联想,这迷人的画面便会如影视一样浮现在眼前――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儿,手里只执着钓鱼竿,隐身于河边的草丛之中,行路人问路,只见他远远地摆摆手示意,好像在说:别惊跑了我的鱼儿……这画面多么和谐、富有情趣、令人神往啊?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亲切明快,逼真如画,仿佛身临其境。因而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儿、钓竿、草丛、路人这些普通的人和物,在诗人的巧妙构思、艺术组合下,就会展示一个形象、逼真、传神的画面,确实美极了。

二、扣小儿特点,感受情态美

执竿垂钓的是一位小儿,诗歌的描写非常切合其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小儿特点,用心体验情态美――这个小儿头发蓬乱,急急忙忙赶来钓鱼,来不及梳理呢,还是任其自然自在、毫无拘束的情态,一个“映”字又突现了善于掩护、灵巧、机智的个性。尤其是在他向路人摆手示意的情态中,有那种一心一意钓鱼、防止干扰的意思,使我们原谅了他“不应”对行人失礼,更感到他的率真可爱了。作者的这首诗以寥寥数语便把小儿的情态刻画得这样栩栩如生,诗意之美使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的艺术表现力了。

三、抓以动写静,感受意境美

历史上的不少古人往往采用以静写动的方法体现诗歌中的静境创设。诗作者处处写动,以动显静。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坐”、“映”、“遥”字感受作者动中显静之美:小儿垂钓,只见他,隐身于草丛中,“坐”和“映”描绘出了他的特定动作,身影似画。可想而知,他“坐”,他“映”,肯定手脚轻轻,无声无响,以免惊跑了鱼儿,这难道不是动中见静了吗?路人借问,他摆手不应,一个“遥”字清楚地表明他不等行人临近,预先阻止,令我们从小儿的动作中感受到他的心理活动,体会到幽静甚至神秘的氛围―河水清清,游鱼悠悠。这个小儿独坐在河边垂钓,脸上显现出专心至止而有满怀希望的神情,连路人出现不能使他分心,此情此景多么感人,多么迷人,多么富有诗意。在这优美的意境感染下,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怀。

小儿垂钓范文第7篇

2、原文 :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小儿垂钓范文第8篇

具体内容唐朝杜甫的《小至》中写道“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清代高鼎的《村客》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袁枚的《所见》中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宋朝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朝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写道“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唐朝白居易的《池上》写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唐朝韦庄的《与小女》写道“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