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藏王菩萨故事

地藏王菩萨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1篇

"鬼"节,相信大家一听便知,这是一个鬼的节日。

没错!这鬼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在这个节日里,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中最极于隆重的便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四处漂泊。至于这其中的目的么,有一个传说最能诠释: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能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如果在这一天若是能托着一盏河灯,就能托生"。这河灯就像茫茫大海中孤岛上面的灯塔,照亮前进的路。

大家会说了:那这鬼节的由来呢?其实关于鬼节的由来,是有很多的说法的。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地藏菩萨救母"。

话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于是在这天人们会烧纸钱,摆供品给死去的亡灵。

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是人世间常有的孝顺与亲情。这句话,这故事是最能表达"鬼节"的喻义。

这些,都是迷信的说法,可信不可信。但是,古老的传统是不能违背的,所以这些活动还是传到了至今。可见,人们还是很注重这节日的。或许,我们可以将此当作一种古老的乐趣。

在这个节日里--

我们,可以放河灯,去祝愿那些亡灵早日归阳。

我们,可以摆供品,去抚慰那些亡灵享受饱饭。

我们,可以烧纸钱,去祝福那些亡灵少受苦难。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2篇

名字叫谛听,是一条恶犬,全身燃烧火焰,双眼通红,嘴巴往下滴岩浆,因长期在冥间目睹邪恶,性情乖张诸神都对它有所忌惮。

谛听乃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可以通过听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听人的心,在名著《西游记》中有述说谛听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敦煌;陀罗尼;观音;救产难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4-0078-06

一 《救产难陀罗尼》印本与《难月文》写本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过一批10世纪的木雕版画,基本全部为佛教题材,其中陀罗尼类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有大佛顶如来陀罗尼、无量寿陀罗尼、大随求陀罗尼、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等。陀罗尼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是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

《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是敦煌印本中比较典型的一件,保存约近30幅,其中包括若干残页,主要集中在英、法两国的图书馆、博物馆里(图版49)。该图为木雕水印于普通麻纸上的版画,画幅宽17厘米,高14厘米,一般为单纸拓印,即一纸一幅,也有个别为一纸印多幅的。主尊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火焰纹头光背光。外三层梵文排列成圆形。中四角为莲花。再外两层梵文组成方形。其咒语均用梵文雕刻,左边3行发愿文用汉文雕刻:汉文发愿文为:

1. 此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有

2. 大威力能灭众罪转现六根成功德体

3. 若带持者罪灭福生当得作佛

愿文里讲得很明确: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祈祷的对象是观自在,即观音,方式是需要随身“带持”。那么这种千转灭罪的陀罗尼是做什么用的呢?P.4514.9.6是一幅比较特殊的《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图版50)。此图除了中心主图外,在其两边及下部还整齐、对称地捺印了11幅纵长方形画咒。咒文字也是左汉右梵,左边的汉字是:“念尼千陀菩萨普愿一切分解平善”,梵文咒语前面有6个汉字为“救产难陀罗尼”。因此通过P.4514.9.6得知,这类需随身“带持”的陀罗尼,“千转灭罪”的目的是为了妇女生产顺利,也就是说这种陀罗尼当时主要是妇女所持带,用于救助产难的。

佛教关注人类的生、老、病、死,而妇女生产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古时是危险性很大的;佛教对其关注则更多,同时,关心和帮助产妇也是佛教的福利之一。唐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记载:“果报无量无边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1]《龙树五明论》卷上亦有记载:“以符书背上。旧病得差,与产妇带之,邪见走避产妇,鬼神不能忓误,书符置台园坜上,疫气不起。”[2]

从佛经中得知,佛教真经中即已关注妇女的孕产问题,把它当作人生四大苦难生、老、病、死之一的“生苦”来考虑的。当密教出现后,直接有效的咒语更是针对这个问题。《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在这里当作符来使用,功能是救产难,相当于“急诊”。事实上,除了用陀罗尼救急之外,普通的“门诊”也存在。佛教对于产妇的关注在其未产时就已经开始,这就是举办相关的法会。一般情况下,妇女将要临盆时就举行法会,目的是祈祷母子平安。难月指产妇分勉之月,办于难月的法事,一般是在分勉之前举办,读颂为临产孕妇祈福的《难月文》,如S.1441《患难月文》:

1.至觉幽深,真如绵邈,神功叵测。外献七珍,未证菩提,遂舍

2.转轮之位;内修万行,方证无(34)上之尊。然今坐前施主舍施念诵所申

3.意者,奉为某人患难诸(之)所建也。惟患产乃清贞淑顺,妇礼善闲娴;

4.智得孤明,母仪初备。遂因往刧,福奏今生;感居女质之躯,难离

5.负胎之患。今者旬将已满,朔似环周;虑恐有伤毁之唆(酸),实惧值

6.妖灾之苦。故即虔心肯切,望三宝与(以)护持;割舍珍财,仰慈

7.门而启(稽)颡。复伏闻三宝是济厄拔苦之能仁人;大士红[弘]悲,无愿不从

8.而惠化。以兹舍施功德、念诵焚香,总用庄严患产即体:惟愿

9.日临月满,果生奇异之神;母子平安,定无忧嗟之厄。观音灌顶,

10.得受不死之神方;药上扪磨(扪摩),垂惠长生之味。母无痛恼,得昼

11.夜之恒安;产子仙童,似披连莲而化现。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持炉施主合门

12.长幼等,惟愿身入松岳,命等苍冥;灵哲之智朗然,悟解之心

13.日进。父则长居禄位,母则盛德恒存;兄弟才艺过人,姊妹永

14.修贞洁。死[四]生离苦,三有获安;同发菩提,成无[咸登]觉路。①

《患难月文》中也提到仰仗观音大士“大士弘法”、“观音灌顶”,这说明这类经咒都与大慈大悲的观音信仰有关。

《患难月文》在敦煌文献中较多,内容基本相同;除祈求生产平安之外,还附有“父则常居禄位,母则盛德恒存;兄弟忠孝过人,姊妹永修贞洁”(S.1441.2、S.5561、S.5593、S.5957、P.3765、北图7069等)的美好祝愿,使得《难月文》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如P.3765《难月文》(图版51):

1.难月文夫玉毫腾相,超十地以孤游;金色流辉,跨万灵而独出。

2.权机妙用,拔朽宅之迷徒;感应遐通,[导]昏城之或(惑)侣。归依者,苦

3.原必尽;回向者,乐果斯深。大哉法王,名言所不测[矣]!厥今

4.坐(座)前施主捧炉虔跪、舍施启愿所申意者,奉为厶人患难之所

5.建也。惟患者乃清贞淑顺,妇礼善闲;智德孤明,母仪咸备。

6.遂因往劫,福凑今生。感居女质之躯,难离负胎之患。今者

7.旬将已满,朔似环周;虑恐有伤毁之唆(酸),实惧值妖灾之苦。故即

8.虔心恳切,望三宝以护持;割舍珍财,仰慈门而启颡。伏闻三宝

9.是济危拔苦之能人;大士弘悲,不(无)愿不从而惠化。以兹舍施功德,

10.念诵焚香,总用庄严患者即体:惟愿日临月满,果生奇异之神

11.童;母子平安,定无忧嗟之苦厄。观音灌顶,受不死(之)神方。药

12.上扪摩,垂惠长生之味。母无痛恼,得昼夜之恒安;产子仙童,

13.以被莲而化现。又持胜善,伏用庄严持炉施主、合门长幼

14.等:惟愿身如松岳,命等苍冥;灵折(哲)之智朗然,悟解

15.之心日进。父则常居禄位,母则盛德恒存;兄弟忠孝过

16.人,姊妹永终(贞)洁。然后四生离苦,三有获安;同登菩提,

17.成正觉道。{1}

以上陀罗尼及诵文功能是佩戴助产、念诵助产以及祈愿生产时母子平安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佩戴与念诵互为补充,为产妇及其家人在心理上增加平安。

二 敦煌本《佛顶心陀罗尼经》

敦煌写经中,还发现未收入历代大藏经的《佛顶心观世音经》,此经也是用于解救产难的。敦煌遗书P.3916,梵夹本,对开宝珠火焰纹木板夹(上下两块),单孔,尺寸不明;共抄写了14个文件,计131页,每面下面左上角标有页码。其中第50页开始的第6件首题“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卷上”,尾题“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上”;第7件首题“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方卷中”,尾题“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中”;第8件首题“佛顶心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经卷下”,尾题“佛顶心陀罗尼经卷下”。其中第7件《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方卷中》(图版52)即讲救助产难的,录文如下:

1.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方卷中

2.又设复若有一切诸女人或身怀六甲,至十月满足,坐草之时,忽

3.分解不得,被诸恶鬼神为作障难,令此女人苦痛叫唤,闷绝号哭,无处

4.投告者,即以好朱砂书此陀罗尼及秘字印,密用香水吞之。

5.当时分解,产下智慧之男,有相之女,使人爱乐。

6.又若复胎衣不下,致损胎伤杀,不然儿为母死,乃至母为儿亡,或复

7.母子俱丧。速以朱砂书此顶轮王秘字印,用香水吞之,当即便

8.推下亡儿,可以速弃向水中。若怀妊,妇人不得吃狗肉、鳝鱼、鸟雀物

9.命之类。即日须常念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佛(以下略)

此经讲述了如果难产,则书写此陀罗尼及秘字印,吞服后,即可化解,原文是:“至十月满足,坐草之时,忽分解不得,被诸恶鬼神为作障难,令此女人苦痛叫唤,闷绝号哭,无处投告者,以好朱砂书此陀罗尼及秘字印,密用香水吞之。当时分解,产下智慧之男,有相之女。”显然此经是用于解救产难的。这里尚不能确定的是“秘字印”为何式。

颇有意味的是:“产下智慧之男,有相之女,使人爱乐”之语,显然出自《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曰《观音经》)的经文:“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关于此《佛顶心观世音经》的抄写时间,可通过本经下的其他写经得知。P.3916第10件《诸心母陀罗尼经》云“沙门法成于甘州修多寺译”,法成驻甘州修多寺译经在公元842—846年[3],可知此经卷抄写于其后,即约公元850年前后。另外,梵夹本穿孔的这种装帧,是吐蕃统治敦煌后期的写经常见形式。公元850年前后即中唐,据此看来,敦煌本《佛顶心观世音经》是目前所知此经首次面世者。敦煌写本中,还有P.3236首题《佛顶心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经卷下》,抄写时间约在五代,即10世纪前期。

写本《佛顶心观世音经》与印本《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抄本《难月文》先后出现于敦煌,虽然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而敦煌本救产难陀罗尼与难月文则体现了地方特色。

三 《佛顶心观世音经》的流行

《佛顶心陀罗尼经》(或《佛顶心观世音陀罗尼经》)是国人所撰的疑伪经,不见收录于历代大藏经。此部疑伪经,自唐代出现以来,五代、宋、辽、金、西夏以至明代一直流行不衰,且从南到北都有其踪影,其功能是“救产难”。

方广錩《宁夏西夏方塔出土汉文佛典叙录》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佛顶心陀罗尼经》的14个残片,同时指出:“该经乃中国人所撰疑伪经,三卷,不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但在房山石经中保存有两个刻本。甲本刻石四条,编号依次为塔下8969号、塔下8959号、塔下8970号与塔下8958号。乙本刻石四条,编号依次为塔下7605号、塔下6847号、塔下7603号、塔下7602号。在民间也有经本流传,且有相应的绘图本传世。”[4]方先生还说:“根据房山石经,卷上的首尾题分别作《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与《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中的首尾题分别作《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方》与《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下的首尾题分别作《佛顶心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与《佛顶心陀罗尼经》。上述经题与西夏本残存经题相符。”由此可知,房山石经中的这两部刻经,与敦煌写本P.3916之6、7、8在经名和首尾题方面完全一致。房山石经将这些刻经定为辽金时代,比敦煌写本稍晚,但时代之上下可以衔接。从方先生的论述中,我们至少知道了《佛顶心陀罗尼经》于辽、金和西夏时代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流传。

浙江省博物馆藏两卷经后跋有“能救产难”的陀罗尼经。一件是1960年丽水碧湖宋塔出土的南宋《佛顶心陀罗尼经》,高16.5厘米。内容是抄造《佛顶心陀罗尼经》的诸利感应故事,经文为《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上卷》,卷尾刊印南宋乾道八年(1172)叶岳施经题记,计104个字(图版53)。另一件是博物馆的旧藏,为黄宾虹所捐赠(图版54),高16.3厘米,全卷长225厘米,原为册页,后裱成轴。卷首有扉画。卷顶端题“佛顶心陀罗尼经卷上”,经卷上部是感应故事画,下部是经文。可喜的是这两部经卷在经后都有“密字印,能救产难”的题字,比敦煌P.3916经卷更加明确了这一印经的宗教功能。卷尾刊有“囗囗囗囗仁寿坊居奉佛信人尤道澄同妻王氏妙全抽施己财造施陀罗尼经一千卷用折身躬康添恙求男女兴盛者”,卷末有“木斋审定”朱文篆书方印{1}。这个材料让我们明确了两点:一是《佛顶心陀罗尼经》就是用于“救产难”的经,二是所谓的“秘字印”的样式。我们看到经尾处的秘字印好似道家的符,也明白敦煌经咒中提到的“即以好朱砂书此陀罗尼及秘字印,密用香水吞之”提到的秘字印应该就是这种印,证明这种秘字印从中唐到南宋可能是一脉相承的。

从时间上看,初唐译《地藏经》是首次提到有关“产妇”的问题,到中唐用于救产难的伪经《佛顶心陀罗尼经》的出现,证明那时人们强烈地需求佛教给予妇女生产一种关怀。从中唐开始,这种关注就延续不断。《千转灭罪观世音陀罗尼》是出现在五代时期更加简捷的救产难咒语,说明密教的流行,使佛教更加社会化,信仰的方式更加便捷,正如口唱佛号便可往生净土的信仰一样,只要随身带持这种咒就可解难。之后《佛顶心陀罗尼经》在宋、辽、金、西夏、南宋都出现过。到了明代这种信仰依然盛行,明宣德二年(1427)刻本,经折装,是书为经折装,版式为上下两栏,上栏为图释,下栏为经文,共收绣像数十幅,书首另有《观世音说法图》。全书分《佛顶心大陀罗尼经上》、《佛顶心疗病救产方卷中》、《佛顶心救难神验经卷下》,均为同陀罗尼经相关的故事,旨在宣扬该经的神妙。美国印地安那波利斯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明代1440年的插图印本《佛顶心陀罗尼经》,经尾也题“秘字印,能救产难”,与浙博本基本相同。这种信仰盛行的结果是它最终由民间传入皇宫,如明万历丁酉年刊经折装一册《佛顶心大陀罗尼》,为明神宗敬妃发愿刊刻{1},也是图文并茂。博物院收藏两件同类明代佛经抄本,也是宫中之物。其一是明代画家董其昌1618年的一个抄本,经名是《白衣大悲五印陀罗尼》,曾收藏于乾隆时的宫中,上有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钤印。董其昌亲笔书写的赞词是“施求嗣者转诵,以神咒功德,生福德智慧之男,绍隆佛法,无有穷尽”,说明这种白衣观音陀罗尼也是与生育有关的经咒,等同于《佛顶心陀罗尼经》。其二是《佛顶心陀罗尼经》,三卷三个名,分别是《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救产方大陀罗尼经》、《佛顶心观世音救难神验大陀罗尼经》,用金泥书写于磁青纸上。这类经咒自11世纪以后十分盛行,明代则成为一种普及的信仰,只要是与生育和小儿成长有关的宗教活动可能都会印造这类经咒。《金瓶梅》第53回《潘金莲惊散幽欢,吴月娘拜求子息》载:“王姑子道:‘小哥儿万金之躯,全凭佛力保护。老爹不知道,我们佛经上说,人中生有夜叉罗刹,常喜啖人,令人无子。伤胎夺命,皆是诸恶鬼所为,如今小哥儿要做好事,定是看经念佛,其余都不是路了。’西门庆便问做甚功德好,王姑子道:‘先拜卷《药师经》,待回向后,再印造两部《陀罗尼》,极有功德。’”[5]从这段对话的内容上推测,这里提到的《陀罗尼》很有可能就是《佛顶心陀罗尼经》。

明代盛行水陆法事,按《水陆大意纶贯》所言:“‘救群灵之苦,莫过于水陆大斋。’被召请至会中的孤魂众,可趁此胜会,出离苦海,永不沉没。”[6]而法会中专有为堕胎产亡者救度的内容,如宝宁寺水陆画《堕胎产亡严寒大暑孤魂众》(图版55、56),证明古时这种因难产而死亡的人不在少数,是值得关注的人群。台湾学者陈玉女《明代佛教与社会》有一专论《明代堕胎、产亡、溺婴的社会因应:从4幅佛教堕胎产亡水陆画谈起》,从陈书中收集的材料看,推测明代这类水陆画还会更多,正如作者在书中引用郑振铎关于此类版画的说明,这类画是“供给各地画工临摹绘制的范本,同时兼有寺庙僧侣的宗教教材作用”{2},说明对于妇女生产和婴儿的生长在古时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水陆仪轨》卷4《第七行召请下堂法事·记第十一》记载法会的表白文:“一心奉请,十方法界,诸国人民,产亡乳绝,横死孤魂,并诸眷属,惟愿不迷本性,承佛威光,今夕今时,来趣法会。”敦煌五代始在法会使用的《难月文》,推测其或是明代这类水陆表白文的源头。

我们注意到,佛教救产难类文献的传播过程中,从较早开始便利用了先进的印刷术。这种快捷、方便的技术可以更广泛地、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精神慰藉。

余 论

观世音,梵名是Avalokitesvara,正如在《难月文》中所说的那样是“观音大士”,原本是印度的一尊男性神,在中国却逐渐演变成为一尊女神。从中唐救产难开始,观音菩萨似乎就成为一个关注生育的女神,这种演变,最终确立于宋代。由于具有这种生育功能,笔者推想始于唐代救产难的观音菩萨可能与明清以后盛行的送子观音有着理论上的联系。史苇湘注意到,在敦煌壁画中,菩萨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随着时代的后移,菩萨的年龄不断地增长,北魏北周时大多是童女,隋唐是少女,到了宋元则为已婚妇女了[7]。这可能正是观音成为送子娘娘的信仰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正统经典和造像的佐证,送子观音迄今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8]。通过首现于敦煌的中唐《佛顶心陀罗尼经》,我们可知观音救产难,这种信仰最早确立于边地敦煌,当时敦煌为吐蕃所占领,在这种战乱期间,渴望繁育是人们关注的生活焦点。而观音从救产难到送子功能的确立,可能经过了三四百年,大约在13世纪的元朝,观音送子的信仰产生于南方,相关的经典则是《白衣观音经》[8]156-157(图版57、58)。到了清代,敦煌莫高窟的几座大窟如第454窟、第138窟等,被直接改建为“送子娘娘殿”,敦煌当地的百姓们一直在那里拜观音娘娘求子嗣,并有不断的灵验、感应记录。从观音救产难到观音送子,从《佛顶心观世音经》到“送子娘娘殿”,一千多年间信仰相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程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在方式上也更加方便和快捷。

伪经《佛顶心观世音经》和敦煌版画《圣观自在菩萨千转灭罪陀罗尼》信仰的流行说明了两点:一是作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妇女孕产遇难之时,依然是这位大慈大悲的菩萨出面解救,包括与之相关的《难月文》也提到仰仗观音大士,或许这正是后来民间广泛流行的送子观音信仰的理论基础;二是《佛顶心观世音经》是一部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的伪经,但这部伟大的伪经却传遍大江南北,从西北边陲的敦煌到江南浙江,从唐到宋明,以至从民间走向皇宫,是民间贫苦妇女和宫中衣食无忧的贵妇,皆信仰的一部有关妇女生活的圣经。这部伪经的成功,说明它在民间信仰中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

当然,佛教关注生老病死,不独汉传佛教重视妇女的孕产,而且藏传佛教中医学内容也更加丰富。的“医药学唐卡”有据《四部医典·总则部》第一章描绘的“药王及药王城”。《四部医典》记载,药王城是一座由宝石、金银、白珍珠、红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宫墙有五层,有东、南、西、北四门,分别由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守护。无量宫内装饰着各种药物宝石,望楼、房檐上悬挂着五种用天上宝石制成的璎珞,五种用菩提宝石制成的金顶、佛幢和屋脊,光彩夺目,清澈透明。城南阳光普照的山上,长满主治寒性病的各种热性药物;城北生长着主治热病的各种寒性药物;城东生长着七种诃子;城西生长着六种良药及寒水石、五灵脂,还有温泉和五种药水。药林上空,群鸟欢歌;药林四周,躯体内存具佳药的象、熊、麝等群兽伏卧。无量宫正中陈放着镶嵌各种宝石的宝座,宝座由神狮、神象、天马、鲲鹏、孔雀驮着,座上端坐着正在传讲医学的药王——药师琉璃光佛。医药唐卡有专门以形象和类似榜题的文字,描述妇女受孕、胎儿发育直至生产的全过程(图版59)。如今,在云南的剑川,阿吒力教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去世的女人,仍要举行救赎法会,称“破血河(湖)”,通过破血河(湖)仪式中的“符”和“往生咒”,将去世的母亲救出地狱,往生极乐,这也是佛教对产难救助风俗的余绪{2}。

参考文献: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3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86.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957.

[3]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51.

[4]方广錩.藏外佛教文献:第7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80.

[5]金瓶梅[M].张道深,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794-795.

[6]陈玉女.明代佛教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9.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4篇

从馆藏龙王木雕造像谈祈雨习俗

馆藏民间药王信仰与史料追溯

馆藏罗汉木雕造像及其民间信仰

明代天启《苏米志林》刻本漫谈

从馆藏门神木雕造像谈门神的演变

木雕造像和合二仙的风俗信仰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木雕概述

祭灶习俗与馆藏灶神木雕造像

湖南出土的黑白纹玛瑙珠管赏析

吴中流韵江南风华——院藏吴门绘画

美轮美奂的培田清代民居隔扇木雕

从新疆出土元青花看元代对西域的经营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瓷撷英

汉代石龙山“请雨铭”考释与简析

馆藏刘国钧先生捐赠红木家具赏析

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建初期的展览研究

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出土商代器物浅论

镜里乾坤——六安出土战国六山纹铜镜

国立历史博物馆开馆后展览制度的累积

文物科技鉴定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关于文物科技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子骑青牛——以馆藏木雕老子像为中心

馆藏木雕地藏菩萨造像及其信仰研究

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工艺成就赏析

赵公明财神形象的演变——以馆藏木雕为例

馆藏一尊木雕家仙造像的有关问题研究

木雕造像装藏的行为及心理

馆藏民国广告的文化特征及营销策略浅析

法国发现的与伯希和有关的鸟篆文铜壶研究

从馆藏木雕土地神造像看民间土地神信仰习俗

从馆藏木雕老子像看我国的佛道合流现象

日本侵华的精神麻醉剂——黄节书信读后

馆藏木雕人物造像的种类、特点及多元价值

南京博物院:从文物之美到展览故事

经律论传无量智光——院藏《大藏经》概述

立体坛城稀世奇珍——院藏弘觉寺地宫佛塔

乾坤有精物千秋难败毁——院藏良渚文化玉器

映照千古技美人合——院藏汉代铜釭灯赏析

浪漫与写实的早期帛画——馆藏楚汉帛画赏析

金玉之尊——馆晋刘弘墓出土金器、玉器

从婚书到结婚证——一纸婚约中“法”的精神

千载存风流——竹林七贤及荣启期模印拼镶砖画赏析

画之大者——论黄宾虹艺术的功力积炼到才力创新

龙城象教——记常州天宁寺补刻五百应真像拓片

“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策展记

杨丹霞:《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红黄绿紫花花开看不足——康熙御窑颜色釉瓷器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5篇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 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 , 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篇二:安徽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字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篇三:安徽导游词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担任导游,你们可以叫我燕子姐姐,今天,我们一起在黄山开始我们的旅程。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推崇备至,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又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黄山松是黄山景区的一绝,最为人称道的是崖松和山顶。看,在玉屏左侧,悬崖峭壁边长着一颗松树,你们说这是什么松呢?对了,这就是有八百年树龄的迎客松。他一侧的枝桠伸出,好像黄山人伸出臂膀欢迎山的标志性景观。游客们,在放眼看看其他的松树,许多是在悬崖峭壁上纵横堆叠,形成各和绝妙的组合。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昵的连理松,但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男的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

快看,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就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的像报晓的雄鸡,有的像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的像龟鱼对望……山峰也千姿百态。笔架峰,飞来峰,仙人指路……数不胜数,最具特色的还属海拔在1864米之上的黄山第一最高峰——莲花峰,相传当年观音菩萨自己乘坐的莲花宝座点化成黄山一座雄起秀丽的山峰。哈哈,莲花峰的来历神奇吧!

看着白茫茫的云海,大家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原来啊,云海的形成,是由于黄山高谷底,树木繁茂,日照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汽多,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雾达250日左右,真可谓”云雾之乡“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6篇

《西游记》此巨着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打败妖魔,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但唐僧却有些看不清事实,被妖怪伪装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责怪悟空杀了他们,念紧箍咒,甚至把它赶走,但它还是对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护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终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它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但在妖魔面前,担着保护师傅的重任之下,他也会扛起他那把九齿钉钯,勇敢的与妖魔作斗争。它就是这样,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所以令读者不但不觉得很讨厌它,还觉得它有几分可爱之处。

沙和尚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好动调皮,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他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师傅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虽然没有高强的武艺,但是却有很大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一直向西走去,不被困难所抵挡,直到达到目标才肯罢休。在此之前绝不半途而废。

《西游记》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这两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很多天后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三大白骨精》中,悟空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鉴别能力差,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最后还是就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

《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

再比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能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班级中同样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也许他没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

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然而,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这些其看了《西游记》的启示都是终身受益的,这也使我明白了读好书,读名着的重要性。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7篇

不错,一阶一阶往上攀登,空气的确越高越是稀薄。气温,也相随着海拔高度而逐渐寒冷。而季节,是美丽的夏季。我们继续攀登,越到高处,速度越慢。而且,蹒跚两步,就得停下喘息。好在扶着阶梯两边的木质栏杆,以缓山风中的趔趄。

氧气派上用场。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但是,上边有一种召唤,你执著前行。也有心脏不适,半路停下来放弃的攀登者。

终于,顶峰在现。原来,是于山顶辟出了一处平台,五六十米见方,方便游人活动拍照游览。

这时,原本一路时阴时暗的天空,豁然明朗。峰上,果然山色奇观。远处近处,一律绝断生命绿色。只见苍苍茫茫的白,是层峦叠嶂的白雪。我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那山色的奇特奇异,只想弯下身来,拜谒那恐一生都难以相遇的神峰。

我跪下来叩拜,为与神山邂逅。同学也跪了下来,向前面,实际是位于西方云端里那最高的山峰。就在我起身的那刻,那朗朗的峰上,幻出一个圆形,似云迷蒙。而圆中间,竟呈现出弥勒佛的圣像,并排,又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还有地藏王菩萨,顶冠僧帽、手执禅杖......

神呐!我立刻跳跃起来,高举惊喜的手,向那神圣的瑞相致意问候。足有几分钟的时间,瑞相消失。我的热泪,也流满了脸。

周围的人们忙着留影,留下瞬间凝止的画面。没有人去体会那一刻的不同寻常。我倏然想,阴霾的天空,何以在那一刻豁然开朗?

人各有机缘!人群当中,定有高人出现。赋予我,也谒遇那一刻的殊胜神奇。我的眼泪执著地流,而且已经冲出喉咙。它要表达什么?它要说些什么?我一概不晓,只任尽情涕泗。最终无法控制,索性低伏栏杆,哭透。

这时同学过来相问,是为想家,还是为了刚分手的同学?我不能回答,使劲摇头。且那眼泪和声音喷涌猛烈。

同学无从知晓,也便静静地陪站。我剩下缓缓地哭,静静地啜泣,抑制不住。而脑子里竟然空茫一片,就是不能停止地哭。仿佛此一登峰,便为了冥冥中不知何以的这场诉哭。

为了什么?

该下山了,我却百般不愿。也不想话语。仿佛要告别的,不是那山峰和那云朵,自是一处令人无比留恋的家园。能摄住我心,置于我纯净纯洁的去处。我本应长住那里,有一朵莲台驻我,或裙裾飘舞,或静坐定埃,在太虚太渺之中,观自性自在。

慢慢平静下来,不敢面对人目。惟恐这一副异样,必是让人笑话疑议。

默默地走在人群后面,不断回头仰望,像一个遥路奔回家的孩子,缺没有被父母留下,无比忧伤。

偏那一刻同学又来问我,我刚想说出峰顶所见,而那哭声,却先自喉咙冲出,我说不出话,只好摇头。后来冷静下来,主动想告诉她,却仍然是哭声挡道。我便不再提及此事。

如此一路下来,我再回望峰顶,忽又哭从心来:你们都在这里,却把我一个撇在尘障,转轮受生受苦,这一身浊重的躯体,何时才能返回轻灵?

其实,没有人,撇我弃我,至是自己心性染污,尘海脱影难出。在俗眼的是非标准里,翻爬滚打,苦不堪言,谁人可怨?

晚上回到宾馆,同学空乐说我,怎么那么没有出息,看你哭的。我才大致说出自己的境见。而心情,竟是郁郁素欢。

夜里,又得一梦中画面。其实并非入眠,或许朦胧之中,或许刚入浅眠,就见左上方,出现五六位喇嘛,一律披着藏红色的僧袍,半身依次向下飘来,个个面慈圆满......

神呐!我顿然清醒过来。我还是头一次看见如此多的喇嘛,尽管迷蒙之中,那么清晰,那么明亮。不免惊诧惊喜:那一世我曾于他们同缘?或同匍匐于至尊的足下?

不敢执著于相的妄想,无论峰顶峰下,权且空谒一梦。人生尚且如梦空晃一场,何况梦中之梦?

地藏王菩萨故事范文第8篇

南诏时期,乌蛮贵族和白蛮大姓作为南诏国的统治阶层,在管理生产、对外交往和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档案文件。如《蛮书》说南诏“每有征发,但下文书与村邑理人处”。《新唐书・南诏传》也说:“凡调发,下文书,众邑必占其期”。重要的金石档案有崇圣寺钟款、建极年号铁柱铭文、《王仁求碑》、《南诏德化碑》、元封年号摩崖、袁滋题记摩崖、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题记等;重要的印章档案有《贞元册南诏印》、《元和册南诏印》等;重要的文书档案有751年阁罗凤写给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书信,793年异牟寻写给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一式三份的《贻韦皋书》,794年初南诏与唐朝“苍山会盟”的盟誓书《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等。其中《异牟寻与中国誓文》的形成与保管都比较郑重。当时按文体制成一式四份,一份由唐使臣崔佐时带回成都,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送呈唐朝皇帝德宗;一份留存在南诏的宗庙里;一份珍藏于苍山神祠的石室内,以经常告诫子孙后代;一份沉人西洱河中,以取信神明。

“苍山会盟”对盟誓文书的处理方式,表明南诏已存在将重要文件登于祖庙、藏于神室、制作副本的档案管理制度。1.登于祖庙。祖庙是南诏蒙氏王室的最高神圣之所在,建筑坚固,便于保密和守卫。南诏将重要档案(包括唐朝、吐蕃册封南诏的诏书和所赐金印,以及维系南诏与唐朝、吐蕃关系的盟书等)上呈祖庙,以祭告神灵,备先祖考察。2.藏于神室。将重要文件藏于点苍山神祠的祭祀石室中,既可防火,又可防潮,体现了南诏统治者对档案保管的重视。3.制作副本。当时对这份盟书的形成和制作都比较慎重,按文体制成4份,其中一份存人南诏城内府库,可知南诏的归档制度是多套制的。

《南诏图传》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南诏时期的图文珍品,被誉为“南滇瑰宝”。全卷为纸本,设色,长约5.73米,宽约0.3米。由南诏国忍爽张顺、王奉宗等人于舜化贞中兴二年(899年)绘制而成。共有两个长卷,一是文字卷,有2500多字;一是画卷,又称《南诏中兴画卷》、《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内容包括巍山起因、祭铁柱图、西洱河记三部分。此画卷既是云南现存的最古老的纸质绘画艺术档案,又是唐代留传下来的唯一的少数民族轴画卷。现存的一部分铸钟,如大理崇圣寺钟等,上面也绘有不少佛像等图画。

从《南诏牛兴二年画卷》的题记,可知南诏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等史料,可惜今已佚亡。今存的樊绰《云南志》(又作《蛮书》)是唐代记载云南最为全面的志书。此书绝大部分是纂录前人的著述,主要是摘录袁滋的《云南记》(五卷)、韦皋的《开复西南夷事状》(十卷),而袁滋和韦皋的书又是转录南诏人士自己所编的图籍。所以南诏的图籍虽未流传下来,却可以从樊绰的《云南志》中见到。由此可推知,南诏档案文献和地方史志的编纂已达到较高水平,官府已设有专门的史官和编修史志的机构。除《云南志》外,唐人张九龄撰的《曲江集,敕书》也集中了若干“敕书”,有关云南的敕书约10道,内容涉及唐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经营策略,如卷七的《敕西南夷大首领蒙归义书》、《敕蛮首领铎罗望书》、《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等。

大理国时期,白族先民白蛮在盟约、宣扬功德、祀典、佛教活动、文学、史学、绘画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档案史料。如现存的著名金石档案有《段政兴资发愿文》、《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护法明公德运碑赞摩崖》、《兴宝寺德化铭和嵇肃灵峰明帝记》、《高生福墓志铭》、《昆明地藏寺经幢》、《大理国释氏戒净建绘高兴兰若篆烛碑》、《大理国故高姬墓铭碑》、《杨俊升碑》、《溪智墓志》等。

大理国的写本佛经以优质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著称,其书法艺术水平高超,当时已作为馈赠国内外宾客的珍贵礼物。如段正严文治九年(1118年)书写的《维摩诘经》一卷,未有《写经记》云:“大理国相国公高泰明致心为大宋国奉使钟,造此维摩一部。……蒙被圣泽,愿中国遐邦从兹亿万斯年而永无隔绝也。”说明此经是高泰明赠送宋廷使者钟震的一件礼物。它虽然是一种宗教经卷,却成为大理国与内地友好交往的见证。1956年从风仪北汤天董氏宗祠的“金銮宝刹”,内清理出两橱柜古本经卷,共约3200多册,其中大理国写本有年代题款为“保安八年”(段思廉年号,为1052年)和“保天八年”(段正严年号,为1136年)的写经两卷,有白文殊笔批注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大灌顶仪》、《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两卷等。

在大理国境内,“白文”已广泛使用,出现了用白文撰写的《白史》、《国史》和许多诗歌、曲本、传说故事等。如《白古通》是大理国时期用白文写的史料,后来成为明代《滇载记》、清代《k古通纪浅述》等书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