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露的四句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起承转合;诗歌;押韵;韵法;韵式
中图分类号:L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8003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毛翰(1955- ),男,湖北广水人,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
①吴颂今《歌词写作十八讲》,2012年4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Rhyme and transition in poetry
MAO 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Abstract:Transition, the term about poetry's implication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generalize the rhyming rules of poetry. In a variety of rhyming styles of poetry, the rhyming style of transit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 and therefore retains strong vitality.
Key words: transition; poetry; being in rhyme; rhyme; rhyming style
吴颂今先生大著《歌词写作十八讲》①交付出版之前,命我作一序言。于是,我作为此书的第一个读者,认真地拜读了全稿。我发现,此书在歌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技巧的多个方面的论述,都不乏创见和个性。譬如,关于中国歌词的押韵规律,就独出心裁地提出,其中有一个“起承转合”。
书中说,首句起韵,就是歌词的第一句先要选定一个韵脚,接下去,后面每逢双句押相同的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第一句就入韵,即押‘起韵’,定下一个基调,以提示后面的诗句所采用的韵辙,满足中国听众特定的心理期待。书中接着写道,如果是四句歌词,通常是一、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为什么这样呢?
这种押韵跟起承转合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起句,你就确定了一个韵。第二句就是承,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承接上一句,既然第一句规定了一个韵,那么,你第二句就要继承,所以,还要押韵。第三句是转,转是变化,这个时候就可以不押韵了。第四句是合,就是回到了开头,又押上第一句开头相同的韵,圆满地结束一个段落。
众所周知,“起承转合”从来就是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术语。这一术语甚至可以借用于音乐,概括音乐的曲式结构:起即呈示,作为主题的最初陈述;承即巩固,通过有变化的复述来加强主题;转即转变,展开新的主题;合即结束,回归最初的音乐主题。但“起承转合”这一术语一直与诗歌的押韵无关。歌词的押韵规律居然也可以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是颂今先生的一个独到的发现。
关于押韵,在诗、歌词尤其是在民歌民谣里往往是四句一段,构成一个韵律单元,如“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其中,第一句就要押韵,第二句也要押韵,第三句不要押韵,第四句又要押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第一、二、四句入韵,第三句出韵,这种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吗?它有什么审美的理据吗?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深究过,只当是古来如此,习惯使然。但颂今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较真了,他关于歌词押韵的起承转合之说乃独家创见,就笔者阅历所及,从古至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论述。
依据现存文献,诗家所谓起承转合,最早见于元代。杨载(1271~1323)在其《诗法家数》论述律诗的创作方法时,拈出“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傅若金(1304~1343)《诗法正论》转述范(1272~1330)之言,说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结句为合;以律诗言之,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起承转合的运用则要求“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范宣称,以这一原则来衡量古今诗歌,莫不皆然。
将关于诗歌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起承转合”转用于诗歌的韵法,让人耳目一新。而以“起承转合”的韵式去考察中国诗歌,不难发现,这一韵式早已客观地存在着。中国古代诗人早已在娴熟自如地运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韵脚早已在那里起承转合着,它的历史是那样地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及《诗经》首篇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七言绝句一经问世,也即见韵脚的起承转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南朝宋汤惠休《愁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唐人张若虚一首长歌《春江花月夜》,每四句一转韵,分明在进行着韵脚的一轮又一轮的起承转合。先是庚青韵的起承转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再是先天韵的起承转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三是人文韵的起承转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节,不断换韵,先后用了九个不同的韵脚。每节四句,皆为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出韵。
然而,这样的用韵规范,用得久了,便不免有老套之感。于是,人们就想突破这起承转合的套路,另辟蹊径。但套路之外,可行的路径并不多。对于四句诗歌,四个可能的韵脚,跳出起承转合(AAXA)的韵式后,可能的选择大概只有几种:要么首句不押韵(XAXA),要么句句押韵(AAAA),要么后两句换韵(AABB),要么交韵(ABAB),要么抱韵(ABBA)。此外,就只能句句不押韵(XXXX)了。
首句不押韵(XAXA)亦即偶句韵。因为首句未入韵,次句便无所承接,诗的声律便不大和谐。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就只能在平仄上打主意,依靠平仄的对应来做些许补救。办法是,押平韵则仄起,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押仄韵则平起,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一韵式在五言诗里用得较多,《三字经》用之更理所当然,因为五言以内的诗,其句子短促,不妨说,其一句只是半句。而当诗歌的句子较长,加上平仄不能自然应对,首句无韵的缺憾就凸现出来。笔者曾习作歌词《》,用“以虹为丝,以月为钩,有一位仙人在这里垂钓”开头,因首句未能入韵(该押韵的“钩”字难以押韵),就感觉很不上口。虽然第三、四句连续用韵:“御风为歌,鼓浪为谣,有一座仙山神州怀抱。”仍然不能补救。为此,只好在前面加了一个引子:“仙山约,水云邀,泛兰舟,望海潮。”
句句押韵(AAAA)亦即排韵。这一韵式也是古已有之,它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吴越春秋》所记载的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为肉的古字,代指猎物。古汉语里,竹、土、的韵母应该都是ou,在南方的一些方言里,至今如此。其短促的诗句,句句都落在韵脚上。《诗经》四言诗也屡见句句押韵者,如《硕鼠》第一节。汉晋时代,句句押韵的七言诗风行,其四句者如晋代《丁令威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但七言诗的这一韵式,终因用韵太密,一韵到底,缺少变化,刘宋之后迅速衰落。而五言诗较七言诗句式简短,句句押韵就更显迫促,所以一直不见有句句押韵的作品。民歌里句句押韵的要多一些,但也不如起承转合的韵式更为常用。
后两句换韵(AABB),这一韵式也渊源有自,《沧浪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七言诗换韵,最早的则数东晋人熊甫的《别歌》:“徂风飚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但这样前两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与后世绝句的韵式不合,历来的文人诗里十分少见。绝句不用此韵式,也应该是一种基于声韵美的取舍。
交韵(ABAB)即两韵交替出现,单句与单句押韵,双句与双句押韵。交韵常见于欧美诗歌,罕见于中国诗歌,《诗经》里偶有所见,后世近乎绝迹。试看欧阳修《生查子》上片:“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抱韵(ABBA)即在四句诗中,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押另一韵,后者被前者所抱,故名。抱韵亦常见于欧美诗歌,罕见于中国诗歌,《诗经》里惊鸿一现,后世已成吉光片羽。试看五代词人欧阳炯《壶天晓》(西江月)上片:“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句句不押韵(XXXX),依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那已不大成其为诗了。
如此看来,起承转合虽成套路,另寻蹊径却非易事。起承转合之外的几种韵式,因其各自的局限,均难以成为主流。而起承转合的韵式,则以自己独到的审美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
《歌词写作十八讲》出版后,有人对拙序推崇吴颂今先生的“词韵起承转合论”不以为然,不承认中国诗歌有“起承转合”这一押韵规律的存在,理由是清人沈德潜《说诗语》说过“起句可不用韵”,只此一句便可说明问题,断定根本无此规律陈维建新浪微博2012年9月7日。。
只凭沈德潜一语,即断定诗歌押韵根本没有起承转合的规律,这未免武断。起句不用韵时,固无起承转合可言;起句用韵时,韵脚的起承转合则往往是存在的。况且,诗与歌词二者有别,歌词,尤其民歌民谣,多是开头一句即押韵,从南宋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到今日民谣“全厂拼命干,挣了几十万。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韵脚的起承转合,是很少有例外的。现代歌词以起承转合方式押韵的也随处可见,例如方冰作词的那首民歌体的经典之作《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第一、二、四句入韵,第三句出韵,这是民歌民谣押韵的惯例。文人诗歌源于民歌民谣,欲淡化其影响,显示自己的创意和雅气,首句会故意不入韵。
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中国诗歌的“起承转合”、“入入出入”这一押韵规律的存在。
如果因为有例外,就否定规律的存在,那么,作为诗歌的意蕴结构或章法规律的“起承转合”也是不能成立的。试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这四句诗,描绘了四幅图画,四图并列,呈现于读者眼前,哪里还有什么平起、顺承、跳转、妙合可言呢?但我们能因为这“两个黄鹂”式及其它各式的另类章法出现,就否定诗歌的起承转合式的章法的相当普遍的存在吗?
明清时代,诗家对起承转合多有质疑。王夫之《姜斋诗话》就认为,起承转合只不过是诗的章法之一,对于用它套用于律诗,更予以严辞痛斥:
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且道“卢家”一诗作何解?是何章法?又如“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亦知戍不返”,曲折无端。其他或平铺六句,以二语括之;或六七句意已无余,末句用飞白法开,义趣超远: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气灵通,成章而达。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谢客五言长篇用为章法;杜更藏锋不露,抟合无垠:何起何收,何承何转?陋人之法,乌足展骐骥之足哉?近世唯杨用修辨之甚悉。用修工于用法,唯其能破陋人之法也。
一、品味炼字佳句
例1.(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⑴ “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⑵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⑴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⑴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⑵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尽
韩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⑴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一、《诗经》的韵律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
(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
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四言句式的短小由句式的言数和顿数偏少造成,它表现为节奏形式的单一。从音顿节奏来看,二顿四言句式内有两个双音顿的反复,这是构成一句诗的句式的基本条件。如果一句诗中只有两个音顿的反复,就一句诗而言,其韵律节奏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在《诗经》中,短小的句式也通过奇偶句[2]形式、畸零句[3]形式来体现,这些句式都可以增强其韵律节奏感。
奇偶句指意思上紧密相关、节奏上相称即具有相同的顿数和言数的两个相邻的诗句,在节奏形式上有这样的特点:奇句末尾的语调微微上扬,顿歇相对较小;偶句末尾的语调下降,顿歇相对较大。由于这一特点,一首诗中的奇偶句式就能构成一种不同的节奏感。如《国风・周南・汉广》中的汉之、江之,泳思、泳矣,在一句诗中出现了两个音顿的反复,这就构成了一重节奏感;一节诗中有八个诗句的反复,这就构成了另一重节奏感;这八个诗句的反复又可以分成四对奇偶句组的反复,于是又有了另外一重节奏感。畸零句则是指《诗经》中不能与上下诗句构成奇偶句形式的一种句式,它可以在一节诗或者一首诗的开头或者中间,如《国风・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前四句为两对奇偶句,末句为畸零句。
《诗经》除了句式短小之外,就四言诗而言,其音顿也是单一的。由于四言句式的两个音顿都是双音顿,没有奇数音顿和偶数音顿的变化,且两个音顿占有相同的时间,音顿后停顿得久差别就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呆板和僵硬。
(二)词句重复、节奏鲜明
《诗经》中存在较多相同字音的反复,统称为重复。在《诗经》里,这样的重复形式有很多种,在这里只谈及与节奏有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以及句的重复。在《诗经》中,单音词的重复有很多种,比如《国风・{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这句话便重复了“载”字;再比如《国风・邶风・谷风》里“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像这样的单音词的重复由于是同一音响的反复,在句式的音顿反复的基础上,能够相对独立出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从而使得句式基本的音顿节奏更加丰富、和谐。但是,有一种单音词的重复不是间隔的,而是连续的,这就是叠字。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还有其他诗句中的“采采”、“灼灼”、“嘤嘤”等等,这些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种叠词,由于是连接反复,中间的间歇几乎感觉不到,所以只能产生音韵美而没有太多的节奏感。但是,当叠字不止一个地出现在一个或者是相邻的诗句时,便可以产生节奏了。比如《国风・王风・蜀黎》:“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靡靡”、“摇摇”的重复便构成了一种节奏。由于是同音的反复,所以是韵节奏,其位置在末句,所以是脚韵节奏。这种双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比一般单音重复的脚韵节奏更鲜明、更强烈。
除此之外,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也不少,这种重复往往也是音顿的重复,比如《国风・周南・葛覃》里的经典句子“宣告/师氏,宣告/言归”。这样由同一词组“宣告”构成的两个音顿的间隔重复,便可以显示出一种不同的节奏。
在《诗经》中,不仅有双音的词或词组的重复,句子的重复也显得更加明显。句子的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节之内的重复,比如说《国风・王风・葛》里的“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之所以称之为一节之内的重复是因为这四个句子中,在八个音顿的反复所造成的基本的音顿节奏的基础上,这两个字音完全相同的句子的连接反复又自成一种节奏。除此之外就是节与节之间的重复,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三、《诗经》的情感表达
《诗・周南・关雎序》中曾提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吟诵在古代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人们借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在《诗经》的所有篇目中,直接描写爱情的有50多篇,《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是心之间的交流、情之间的碰撞,里面描述的爱情朴实、真诚,给后世留下了文学史上美好的篇章。
(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序》文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作为早期的中国古典诗歌,经常用重章叠唱来表现一种悠然的心境,它的出现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方方面面。如《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就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采桑女子忙忙碌碌的情态,前后两句在格式上是一致的,句与句之间只替换了个别字,大多数字的重复使用,使得明快的节奏感在咏唱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觉到在方圆十亩的桑园中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静谧的环境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意境,表现了采桑女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欢悦的心情。
(二)表达对爱情的执著
在《诗经》中,重章叠唱表现手法还有一种是通过章法和结构的层层递进,表现一种深长持久的优患意识或一段持续不断的痛苦的情感历程,而暗合时令季节的变化。这种哀怨忧伤的情感通过诗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节奏而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使诗的情感效果更胜一筹。如著名的《秦风・蒹葭》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这三章虽然只有少数名词和形容词变动,但是暗含了时间流程和季节变化,一是寻找的过程,给人从朝到暮的感觉,有朝露中的迷茫和夜来临的忧郁,二是追寻者的心情,有最美好季节早已消逝的无奈和秋深冬近的焦虑。一唱三叹将“伊人”的不坐实、飘浮不定、幻象丛生的朦胧的意境凸显得十分充分,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同时又让人无限惆怅、心驰神往。
三、《诗经》的吟诵教学
吟诵[3]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即吟咏诵读。宋代真德秀在其《西山读书记》中曾提到,学者必须要知道读书的简要真诀,通过吟、咏、讽、诵来读诗可以表现其委曲折旋之意。从这里,足以知晓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便是吟诵,读者通过吟诵能够“因声入境”,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无穷意境。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奇伟的高峰,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更富有音乐性,那么,如何来吟诵这样一部经典就成了一门艺术。这里,以中学课本里的《蒹葭》和《关雎》为例。
(一)一唱三叹,体会语言美
一唱三叹是《国风・周南・蒹葭》这首诗的主要风格,这里的一唱三叹并非机械地重复,伴随的而是景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以及感情的深化。吟诵这首诗时,除了在节奏上的把握之外,要着力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追求“伊人”的执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要用凄楚的语调;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要用坚毅的语调,表现追求的艰难和坚定;读“宛在水中央”时,要把主人公看到“伊人”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却又不可及带来的失望和惋惜表达出来。最后,要在回环往复中加强语气,升华感情。
(二)注意押韵,感受音韵美
《国风・周南・关雎》是一首恋歌,是绝妙的抒情诗,描写的是爱情追求中的苦和乐。在结构上,用单章与重调的交替形式,第一、三章为单章,二、四、五为重调,错杂开来,有回环往复的感觉。重章层层推进,表达急切追求的心情,增添欢愉喜悦的气氛;单章近乎散文句法,使得写景抒情清朗明白,给人以心灵的动感。在吟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这首诗的两点押韵,首先,有些韵脚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不押韵,只是在古音中押韵,如第三章“得”、“服”、“侧”,他们的古音是“入声字”,属于“职部”。在吟诵的时候,我们虽然可以用今音去读,但是要注意押韵。其次,有些韵脚字不在句尾,而在句子的倒数第二个字,如第四章“采”、“友”,古音儆凇爸”部;第五章“d”、“乐”,古音分别属于“宵部”、“觉部”,这两部可以“通韵”。诵读时要注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将这些韵脚字读得响一些、拖得长一些。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美
王国维曾经提到:“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6]因此,在《诗经》的教学中对其意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国风・周南・蒹葭》,由于这首诗给人以苍茫之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带领学生曼声长吟,才能够帮助他们感悟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首章押ang韵,给人以深沉、高亢、壮阔之感,诗人上下而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也显得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也随之变化,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焦急绝望之感。三章兴句,将诗人追求“伊人”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三幅深秋早晨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描绘了等待“伊人”的迫切心情。在吟诵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结合文本的意境,使得情感流露更加真实。
总而言之,吟诵方法在现如今的教学中确实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文教学的趣味,同时也逐渐收到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完善和不断更新。
注释: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J].文学遗产,2002,(4).
[4]孔颖达.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
师:930年前,湖北黄冈,穷山恶水间走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 他因乌台诗案的文字冤狱被贬在此,然而,不朽的名篇却由此传世。今天让我们在朗读中体味《赤壁赋》的魅力。
音乐起
师朗诵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同时屏示画家袁松年的一幅画
二、读中悟文
(一)眼前有画读景
师:大家一直看着的这幅画,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画家在创作的时候,着重扣了《赤壁赋》中的哪些景物来构图呢?
生:有月、水、山、舟。
师:读景要眼前有画。请你找出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让我们能“听”到画面。(屏示图移走)谁来读月?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读的有月出的朦胧味道。如果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这月,是应画圆月,还是弯月呢?
生:圆月,因为是“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
(师画一轮圆月)
师:谁来读水?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读时注意了节奏,很好。(画水)
何样之风?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何样之舟?
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如果老师在这图中画舟,画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
生:要画小一些,因为舟用的是“一苇”,像一根芦苇,而江面是茫茫万顷。
师:体会恰当。(画小舟)
在这山水月色中,苏子与客由景入境,进入意境,找一找这种入境的陶醉之感,体现在什么词语啊?
生纷纷:“浩浩乎”“飘飘乎”
师:还有“冯虚御风”吧,“虚”是太空,像驾着风遨游太空,可不是陶醉了吗?如何读这入境之感啊,我们是不是该眯着眼读,想象苏子身临其境的感受呢?老师带着大家来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同学们接下句:
生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读出了这种陶醉之感啊!
(二)有喜有悲读情
1.涵泳悠长读乐情
师:第二段由景生情,苏子生出何情啊?第二段一字可括。
生:乐
师:生情而歌,苏子的四句歌,我们不看“歌曰”,就看结构也能知道这四句不同于其他句子,是歌唱,为什么?
生:有“兮”字。
师:这唱的感受就要通过“兮”字的悠长来表达。如果说文字是米,散文就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就是米酿成的酒了。苏轼的歌唱触景生情,陶醉中,大家看,这点醉在句子中就体现了,不说“船”,而说是——(生:桂棹), 不说船桨,而说——(生:兰桨),不说江水,而说是——(生顿了一会:“空明”)这种陶醉,就要涵泳出来。谁来读一读?
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悠长之感顿生啊。除了触景生情而乐,歌中还有袒露内心的成分。什么句子流露了苏轼的内心呢?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美人指——
生:君王,苏轼是贬谪到黄州的,所以想念君王。
师:前一句“渺渺兮于怀”也是直接的流露吧?渺渺言“心事的悠远”,古人望月思美人,苏子望月思“君王”,这里就不全是乐了,还有被贬之后内心的隐痛和感怀啊。所以,同样的兮“字”悠长,要涵泳出不同的味道来,前两句陶醉, 后两句意味深长。
全班再涵泳此四句。
2.嗟叹抑扬读哀情
师:触景生情,就不只是乐情了,还有——
生:哀情。
师:乐情是因为什么转成了哀呢?
生:箫声。
师:箫声渲染了悲情,苏轼描摹这箫声啊,如——(生接:怨),如——(生接:慕)如——(生接:如——生接,前半部分苏子由景而生乐,我们涵泳悠长歌出这种山水中的乐情与感怀;后半段客在这景中却心生哀情,我们要嗟叹抑扬吟出他心中的羡慕和哀怨。
才能读出客心中的哀怨,谁愿来试一试嗟之叹之啊?
一生读:“客有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老师为其配乐播放一段箫声。)
师:老师提醒一个字的读音,“蛟”jiāo,这位同学读出了悲哀之感。老师播放的这一段箫声,你觉得符合当时客的心境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符合的,从后文看,客的心里很惆怅。
师:还有那些同学觉得是符合的呢?举手看看
生大部分举手。
师:这段箫声很悲伤,老师开始也觉得符合,所以选用了,但是后来我又觉得不是很符合了。因为这段话中有一句——“舞幽壑之潜蛟”,什么意思?
生: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在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师:两个“使动用法”译得很对,幽壑潜龙曲曲难伸,飞龙才灵活舒展,此时客人的箫音如不洒脱旷达,怎能使潜龙起舞?所以这箫声应该不仅是低沉,是昂扬和低沉相互交织的。“慕”是羡慕,“怨”是哀怨,这么大的落差,一定是心中有大感慨,所以苏子才问:“何为其然也?羡慕什么,哀怨什么呢?”
所以虽然客的箫声传达的情是悲的,但“如慕”“舞幽壑之潜蛟”要读的昂扬, “如怨,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要语调下沉,更衬出哀怨之感。
哪个同学愿意来试一试读出这昂扬、哀怨的交织之感?
一生读:“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全班掌声)
(三)深沉蕴藉读理
1.顿挫徐急读“客”之理
师:客的心中有这样大的感慨,我们来看一看客他羡慕什么,又哀叹什么呢?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你看出羡慕哀叹之意吗?他羡慕什么,又哀叹什么呢?
生: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曹操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当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想一举平定东吴,在这大战之际,手下兵多将广,曹操才有如此的豪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旷达的诗人,这当然是一世的英雄,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师:有见解,客羡慕曹操的英雄人生,他哀叹什么呢?
生:曹操如此英雄,却终究只是一介凡人,无法抵御时间的流逝,终究只能在历史中存在,而不能存在到现在。
师:他说的真有道理,是不是?
(同学们鼓掌。)
师:看出来,不知哪位同学还能读出来,让我们听到这种羡慕和哀怨之意啊?
一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师:情感很充沛,读出了羡慕曹操文韬武略时对英雄人生的向往、激动。语调还可以激昂一些,语速要快一些。“也”一定要顿一下,为下面的激情蓄势。“固”强调了曹操“一世之雄”的评价,“也”再次强调了这种肯定,要重读。情感的高峰句在“固一世之雄也”,全班一起来读这一句。
生读:“固——一世之雄也”
师:哀叹呢?要“挫”,顿挫的“挫”就是语调的转, “然而”要转,转为沉重。 “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安在,要沉重表达伤感之意。“而今”我们是否可以分开读以是强调呢?“而——今——”,但是——,现在——,在哪里呢?我们全班一起来试一试读这一句。“方其破荆州——”
生读。
师:感叹之意读的极好!这一段中,客除了羡慕哀叹曹操,还羡慕哀叹了什么呢?
一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师:他羡慕什么?
生:长江无穷。
师:哀呢?
生:自己人生短暂。
师:下文一个“况”字领起,意味无穷啊,曹操不过如此,何况是我与你呢?同样是在赤壁之夜,羡慕曹操70万水军的船是“舳舻千里”,哀叹吾与子今夜也是乘船,却是——
生: 驾一叶之扁舟。
师:同样是饮酒赋诗,羡慕曹操在这赤壁吟诗《短歌行》渴慕天下贤才,那是“横槊赋诗”,流传千古啊,而吾与子只能是——
生:举匏樽以相属。
师:大家看,“况”字,把客的悲分成了两个层次。前为体物,后为言志,后文用了大量的对文的方式来铺陈这种人生的悲叹。
现在全班分左右两部分读,一边读一句,看看哪边能把这种人生的悲叹之感读的让人动容。前面老师讲过,读悲情要嗟之叹之,还要注意节奏。
全班分两边轮读上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师:“羡”字一句读的最好,对比“哀”表达了客内心的强烈情感。大家填两个词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极言自身的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极言人生的
生:第一个填“渺小”,因为把扁舟比作“沧海一粟”可以看出来,他自身是“渺小”的。前句还有“蜉蝣”与天地的对比。
师: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这里写渺小之意。
生:第二个空填“短暂”,后面写羡长江之无穷,前面写人生的须臾,突出了短暂。
师:客在这赤壁之夜,感叹了人生之悲。羡慕“伟大、永恒、英雄、得志”,哀怨“渺小、短暂、平凡、失志”。
人生之悲
羡 (慕) 伟大、永恒、
英雄、得志
哀 (怨) 渺小、短暂、
平凡、失志
师:我们再回看对箫声的描述,“如怨如慕”你会发现,苏轼的暗含之意。羡慕之意让“幽壑潜蛟”起舞,哀怨之情吾与子就只能是效“孤舟嫠妇”般泣了。
人一悲观,就容易自轻自贱,自哀自怜,而悲观之中,连清风都变成了——(悲风),渲染了哀情。
2、揣摩理会读“主”之理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屏幕显示)
师:我们再读中已经体会到了“铺采摛文”即铺陈文采之美,铺陈文采是为了体物言志,志者,情怀也。“物”可指景,也指除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事。赤壁之夜,客由水月,想三国英雄,言人生之悲,而苏子呢,也由水月,阐发哲理。让我们来揣摩理会,再读出其中之味。
如果你是客,在悲观失意之中,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最能解开你心中的心结?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解开了我的心结。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主宰,有些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就算是强求也不行。
师:说得好不好?(掌声)而且他也读得好。老师特别注意到他对“苟非”“一毫”“莫取”这些词的重读。读理就是要这样读,自己理解了,通过重音表达出来。
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写世间万物其实都是没有变的,它们一直在那里;而人一直在繁衍,生生不息,这一点看来,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无尽”,“无尽”解释为永恒,客在赤壁羡水月无穷而哀自身,苏子洒脱而言“何羡乎?”,这里我们能看到苏轼思想中的禅理。既然不用羡,则如何呢?
生:永存。
师:苏子有一个词是——
生:共适
师:“共适”是何意啊?
生:同享。
师:安慰别人,就是安慰了自己,想通了,主客尽欢。最后一段一字可括——
生:喜。
师:然而这种愉悦和刚入美景时的乐情你觉得是同一种情怀吗?
生:我觉得是不同的,前面只是因为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所以很高兴,后面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解脱。
师:解读得很对,起初只为“山水之乐”,后来却是 “了悟之喜”啊!
羡 ——何 羡?
山水之乐
了悟之喜
哀 ——共 适。
师:其实“共适”之意贯通全文,请你在文章前后找一找,哪些句子暗含了人与自然“共适”之意呀?用你的朗读把共适之意体现出来。
生:“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人是“一苇”,自然是“万顷”。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里月与水都是可以享有的东西。
师:所以苏轼在赋中着重描摹,而在后文由此说理啊。
生:“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在自然中,一直到天不知不觉亮了,就是共适之意。
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大自然中陶醉了,要乘风登仙而去,也写出了“共适”。
师:苏子的写景,其实早已暗含了“共适”之意啊!苏轼能得出“共适”之意是不容易的。乌台诗案是震惊北宋朝野的文字冤狱,可苏轼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去化解,去再次思考,他把黄州长江边一个贬谪之士(张梦得)修的亭子取名为“快哉亭”。弟弟苏辙很理解他的想法,写下一段文字,大意是: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师:我们再想一想,这里真的是主和客两个人的想法吗?
生:不是,像是一个人的两种想法。
师:这里是苏轼用“虚设主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写月是“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徘徊”隐言了心事吧;歌唱时“渺渺兮予怀”,就写出了自己的忧思啊;写客羡曹操时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难道不是隐含自己正像是后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吗?我们读懂了苏子的想法,才能理解赋中深沉蕴藉的道理。
我们一起来来读一读这种共适之意。
全班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了重读一些什么字词去表达苏子的“理”呢?
生:我觉得重读“惟”、 “清风”、“明月”可以强调苏子的“取”,还要重读“无禁”“不竭”“共适”表达内心的理解。
师:体会准确,“取之无禁”,这个“无禁”是指没有禁忌。注意在朗读时用节奏、重音,去体会、表现赋中的深沉蕴藉之感。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配乐)
读的极好,同学们报以掌声。
师:读得让人陶醉啊,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
师:也许苏轼不会因赤壁一次的顿悟而从此旷达,但黄冈的四年,苏轼对人生反复地思考,逐渐形成了他平和、理性、豁达的性情,也才会有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两赋一词”的诞生。
深沉蕴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顿挫徐急读“客”之理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揣摩理会读“主”之理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前后《赤壁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三、课堂结语
师:今天我们在这节课中“眼前有画读景,有喜有悲读情,深沉蕴藉读理”,希望同学们能用这些方法在以后的文言欣赏中读通、读懂进而读美文言文。
我们在读中了悟到苏轼在赤壁山水风月中体物言志;表达了内心的哀怨与在自然大化中的了悟,他把自己生命中最大的灾难变成了他文学创作上巅峰的辉煌,这些顿悟,也成就了以后人生路上虽历经坎坷却始终追求旷达的坡。
【点评】
文言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李媛媛老师这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立足文本,指导诵读。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主要方法之一,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诵读特色。第一,教师范读示范性强。李老师曾经在电视台当过节目主持人,因此,她的诵读颇有优势,在李老师引领和指导下,学生读得酣畅淋漓,声情并茂,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氛围。第二,注重方法指导。李老师既着眼整体,从景、情、理三个方面设计诵读思路,又扣住局部,落实细节。整体上,眼前有画读景,有喜有悲读情,深沉蕴藉读理,体现了清晰的诵读层次;在局部上,注重情感与内容的融合,把握语音、语调、节奏与重音,细致入微。这节课形成了本课诵读教学的基本框架,给学生交了一把读书的钥匙。第三,诵读形式灵活多样。导入时教师范读,读景时,采用点读、轮读方式,过渡时师生联读,读情时,品读、吟诵、比读和配乐朗读相结合,读理时,采用对读、理读、齐读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意蕴,课堂上学生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收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悟文的效果。
紧扣语言,落实基础。文言文教学应遵循一个原则:先“言”而后“文”。本节课在诵读基础上,巧妙而艺术地落实文言基础教学任务,表现了教师的智慧。如教师讲苏子与客在山水月色中由景入境时有一种陶醉之感,老师问:这种陶醉之感体现在什么词语上,学生说:“浩浩乎” “飘飘乎”,于是李老师将文言实词的落实与诵读结合起来,老师说“我们应该眯着眼读,像驾着风一样在太空遨游”,这样不仅很好地落实了 “凭”“虚”两个词的含义,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讲第二段歌词时,老师采用师生对接的形式落实文言字词,“不说船,而说是(桂棹),不说船桨,而说(兰桨)”。又如诵读“而今安在哉?”时,落实宾语前置的句式和“而(但是)今(现在)”古今异义词。更有特色的是老师采用“曲问”的方式,落实文言词义,学生读关于“月”的写景句后,老师问道:“如果在黑板上画出这月,是应画满月,还是弯月呢?”(落实“望”字)。学生读写“舟”的句子之后,老师问:“如果老师在这图中画舟,是画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落实“一苇”,像一根芦苇)因此,这节课扣住语言落实字词,教得富有情感,教得饱满,教得落实。
挖掘内涵,深入探究。李老师在诵读和语言教学基础上,注重文本内在的深层次的剖析,前后勾连,步步推进,体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究和深度解析。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十分精到,设计了颇具探究价值的几个问题,如客究竟羡慕什么?哀怨什么?这个主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带动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审视与对作者情感的全面把握。接着探究文末的“喜”与开篇的“乐”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讲到前面的“乐”是感官所及的山水乐趣,后面的“喜”是了悟之后的释然,苏子之理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和谐。讲到苏轼化解内心矛盾,达到理性和谐豁达的境界时,引用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极为自然、恰当。然后探究文中的“客”与“主”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虚设主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矛盾。最后反观全文的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转喜的变化,这样纵横开掘,步步深入,使课的内容达到较深的层次。
课尾教师以简洁的语言作结,并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读通、读懂、读美,颇有启发性,回味悠长。
一、万顷“茫然”:似乐实悲之沉重
《赤壁赋》一开始,就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地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赤壁秋夜图。一般人都认为:作者全身心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美景,因美景而生乐情,可谓物我两忘!其实不然。
试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茫然”,从字面看,其固然有浩荡渺远之意,但也有“失意”之意,小舟微似一叶之渺小,大江阔有万顷之广袤,个体何其渺小,人类何其卑微,大江何其广阔,自然何其浩瀚?!人处世间,不正像小舟一样漂泊无依渺小至极吗?!此外,“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表面上是说游览美景的愉悦之感,实际上也是在说:我多想脱离尘世!如果能够离开现在的这个世界,我宁愿自己的人生之舟“不知其所止”,这其实已经是作者的个人主观情感的浓烈抒发与淋漓呐喊:我厌恶这个黑暗的世界!
因此,看到苏轼写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开阔的美景,就说作者“心胸开阔、舒畅”;看到苏轼写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这样充满想象的句子,就说他“无拘无束”、有着“洒脱的胸怀”,而忽略“茫然”的暗示,明显是先入为主和主题先行的做派。
况且,乐景未必对应乐情,纵观古今文人,大凡寄情山水,把大自然描写得无比美好者,很多恰恰是寄托哀情,或者是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因此,作者把赤壁月夜江景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丽景物里,从而忘却白天的烦恼、尘世的郁闷。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主客二人夜游赤壁,当他们踏上那一叶扁舟,苏轼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但是高明的作者却没将它轻易外露,而是将这颗沉重、抑郁的心深藏在由寂静的夜空、浩渺的江面、弥漫的雾气、习习的晚风、凌空的皓月组成的江天水月奇景之中,因而获得了暂时的欢乐;可是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不可抑制的郁闷心境却又如影随形,始终在眼前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水月奇景中涌动浮现。可以说,景越是美,就越是触景伤怀,哀从中来;情越是乐,就越是乐极生悲,悲由乐起。
二、声“呜呜然”:乐难掩悲之痛苦
要想分析“呜呜然”,就要先弄清声音的来源。如前所述,赤壁的水月奇景让苏轼叹为观止,但是美景并不能消解内心的悲伤。虽托词“饮酒乐甚”,也不过是借酒浇愁,试图以“乐甚”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情,然而,悲伤的情绪又如何能够掩饰呢?也许是无意识的,也许有意识的,作者内心深处的积怨化为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试着这样来理解:我有着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为什么不能操纵自己命运的扁舟,而流落在这大江上漂泊无定?我的情怀悠远又迷茫,思念美人却天各一方!这四句骚体诗不仅分别模拟或袭用了屈原《九歌・湘君》中的“桂棹兮兰,斫冰兮积雪”及《九章・思美人》中的“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等句子或词语,而且由袭貌进为取神,以神为潜台词,传达出来的完全是《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一样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与痛苦。
客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适时吹箫,“其声呜呜然”,非常切合主人的心理,堪称知音。“呜呜然”一词,明写乐曲开端之呜咽低回,暗传作者内心之忧伤苦痛,借有声之箫音,写无声之心理,令人读来倍感神伤。这一点并不是孤立的分析,在后面的文本中还有印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是“怨朝廷把他贬官,望朝廷能起用他,为贬官而哭泣,诉说自己的无罪”(周振甫语)。一代文坛巨星如今谪居黄州一隅,不就像潜伏在深渊的蛟龙?失去皇帝的信任,不就像妇女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不单是从侧面写箫声的凄绝,也是作者哀怨痛苦的真实写照。
三、苏子“愀然”:主客同悲之暗示
“愀然”一词,古来分析者未多加注意。若从众分析,开篇为乐景乐情,主赏乐景,客奏哀音,何不用“讶然”以显主人之不解,或用“愤然”以显主人之不满?苏轼独独选用“愀然”,其中大有深意。
客人的吹奏打动了苏轼,深入了苏轼的内心世界,撕去了他“饮酒乐甚”的伪装,点明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政治遭遇:本是蛟龙,却谪居黄州,身潜“幽壑”;本是学士,却零落孤舟,恰似“嫠妇”。因此,苏轼内心深处的贬谪之愁被完全引发,于是“愀然”,忧愁顿生。其实,作者没有选用其它词语,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他是在告诉我们:客人吹奏的箫音,是反映了主人内心的悲苦的,或者说,主客二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样悲苦的。否则,何来“愀然”?同时,这种暗示,文中并非仅此一处。前面苏轼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用“和之”而没有用“奏之”,更没有用“闹之”,说明主人对客人演奏的情感表达是认同的,他也认为客人完全听懂了自己歌词中的衷曲,箫声传达出了自己无法明说的“愀然”。
而对曹操这个形象,作者先以“一世之雄”誉之,继而却用“而今安在哉”形成一跌,文气于是直转而下,虽是“一世之雄”,但是肉体还是消失了,说明任何一个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伟大人物总是要死的,点出人生无常这一人类的终极悲哀,因而产生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超脱人世而求得永恒的想法。以上陈述,正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所产生的看破红尘、消极遁世的思想感情的反映,表达了苏轼情感的“愀然”和超脱人世飞升仙界的道教人生理想。友人箫声哀怨的“呜呜然”,作者感情低潮的“愀然”,皆源出于此。
四、说理“俨然”:转悲作喜之无奈
第四段中苏轼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疏解客人“总想永恒”的困惑,然后又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进行阐述,疏解客人“总想得到”的困惑。苏轼说:你想开点,我们虽然不能“抱明月而长终”,但是只要我们立德立功立言,一样可以不朽,一样可以“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我们这些人,我们又何必去追求呢?你且欣赏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满江风月不论钱”(《与潘三失解后饮酒》),这些自然美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我们就享受这些东西吧!这话乍听起来的确是非常乐观、非常旷达的,非常想得开的,但是,中国的文人历来有个传统,那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越是口头说不想的,在心底里往往越是舍弃不下。在此,我们不妨将这里的“想得开”与贾谊《鸟赋》的“德人无累,知命不优”等“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并看:贾谊是越说想得开,越证明其想不开;越说应该想得开,越是证明其无法想得开。越说祸福不足挂齿,越见祸已大于丘山;越说死生应该齐观,越见死的阴影已经威胁他的生存。而苏轼也是旷达为表而悲愤为里,越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越见其在追求超越、旷达后面的忧患意识,越见其希望善终胜恶,形势变得对他有利;越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来表示自己与往昔生活的决裂,越说明他对未取得的“物”是很在乎的,况且,若真的“非吾之所有”则不取,又何来后来的重返京城?!
所以,如果非要将这些视为苏轼的旷达,那么也只能是“俨然”旷达,其实倒不如说是他“人生如梦”的内心虚空,也不如说是他百般无奈时的长歌当哭。也许,人生必愁情万点而不能消,坎坷历尽而不能得,方可大悟大彻,洒脱豁然。
在当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苏轼正是利用这种说理“俨然”的思想武器,来让自己“俨然”获得解脱。想开点吧,毕竟“满江风月不论钱”,文章结尾的“喜而笑”,只能说无奈的安慰罢了;至于“洗盏更酌”,绝非豪情释放的“畅然”,恰是悲痛宣泄的“愤然”。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不过是用其说理的“俨然”,来冲淡其境遇的“茫然”,消解其感官的“呜呜然”,忘却其情感的“愀然”,然而,所有的,都是暂时的,当时空流转,真切的痛苦并不能一去“杳然”,乃至在三个月后的《后赤壁赋》中,依然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诗经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诗经心得体会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心得体会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a href='//xuexila.com/licai/gupiao/' target='_blank'>股票场!笔鞘硕曰栌垢艿耐持蔚牟蟆⒊绺摺⑸畛恋挠腔肌!八妒笏妒螅奘澄沂颉!笔侨嗣癫豢鞍餮拐ィ涛蘅扇蹋孟胪侗肌袄滞痢钡氖?/p>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了《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心得体会3“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近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诗经心得体会4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心得体会5“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关键词:嘉善 水域名 历史文化 自然
一、引言
嘉善县是一个不大的县,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六千年农耕文化的嘉善,为驰名中外的渔米之乡。人问嘉善如何?有言为证:“地嘉人善”。再问嘉善如何,有诗为证:“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东海开始海退,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给越族留下了一片潮汐出没、土地斥卤的沼泽平原,也就是水乡泽国。史书记载越人的交通情况是“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与“水上城市”威尼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作为吴越地区江南水乡的一个典型,嘉善水域的名称自然处处彰显着浓浓的水乡风韵,弥漫着淡淡的水乡气息,拥有着那种犹如少女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雨巷的优雅与从容。本文就从嘉善水域名这一角度,结合嘉善的千年文化底蕴,将一幅江南水墨画展现出来。
二、嘉善水域简况
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县境位于扬子准地台内钱塘台褶带东北的余杭――嘉兴台陷的东北端,为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晋宁运动促成隆起上升成陆地。境内地势低平,河湖密布,自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水源主要来自于太湖流域东南诸脉,流经县境,入黄浦江东注入海。全县平均高程为3.67米(吴淞标高,下同),地面高不足2米。北部多为低地湖荡区,南部是碟缘高圩区,县内有大小河流700多条,间有湖、荡、漾、潭60多个。因此嘉善县成为了浙江省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嘉善县境域和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动之后,形成了11个镇、26个居民委员会、162个村委会(2002年撤并2个)、23个自然镇、1903个自然村。而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行政规划的基础上对嘉善的水域名进行简单的探讨的。
三、“门泊东吴万里船”――河流名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嘉善县内纵横交错的河港(塘),支泾曲港,首尾相衔,密如蛛网,境内有大小河流700多条。江南水乡,哪怕是官道驿路,也都是泥地,然而江南的多雨气候常使道路变得极为湿滑泥泞,给人们的徒步出行增添了极多的麻烦,但是便捷的舟船交通多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日本的股野琢在游记中说:“北中国无水利之便,南中国则不然。”并且曾在他的著作《苇杭游记》中写道:“凿沟渠以分江水,挟水构屋,往往屋前无路,以水为路,舟楫往来户庭……”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河流对南方城市的重要性,不仅是提供水源,更是作为交通路线在使用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以县内的700余条河流为例,对于部分河流名的来源情况举例如下:
(一)源于自然条件因素的河流名
1.因典型建筑而得名
(1)因桥而得名
惠民镇的杨文桥港、卞家桥港、陆庄港、张孟郁桥港、徐婆桥港、庙春桥港、横泾桥港、戴家桥港等,以及魏塘镇的孙家桥、永丰桥港、南星桥港、小寺桥港都是因为在河上的那座桥而得名的。
(2)因庙宇而得名
因为嘉善人民多崇尚烧香拜佛,所以庙宇众多,河流也由于附近有庙宇而得名,如惠民的梧桐庙河、道庵港等。
2.因自然村而得名
如惠民的长桥港、姚庄镇的姚庄港、洪溪的芦墟塘等等都是因为靠近长桥、姚庄、芦墟等地而得名。
3.因河流的形状或长度而得名
如惠民的油瓶港就是因为其形如油瓶而得名,另外还有西塘的十里港、三里港的名称则是由其长度而来。
4.因河流的位置而得名
如姚庄的新中河则因位于镇域的中部而得名,另外还有惠民的后港等。
(二)源于历史人文因素的河流名
1.源于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的河流名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屯兵本县,开凿伍子塘以兴水利,引胥山之水入西塘境内,从而有了伍子塘。正如《西塘镇志》记载:“伍子胥引胥山以北之水凿塘,经双葑巷、平塘山、会西塘,入祥符荡,全长27里。”所以伍子塘又称为西塘。
陶庄的河泥甸港在清代为小集镇,据传镇上有位白须老者收教的三名学生均有成就。三位学生为孝敬老先生,在此建造一座虹霓殿。后人以虹霓殿为村名,村旁港名为虹霓殿港。因方言谐音,后写为河泥甸港。
2.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河流名
(1)源于生产生活的河流名称
惠民的放生河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放生河的岸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有三字横写,乃“放生河”,下面中间是竖写的四个大字“永禁渔捕”,其右边是说明禁捕范围的,竖写两行字,一列为“东至道人扇港口南至武殿港口”,另一列为“西至和尚塘口北至岸”;左边一列为“民国拾五年十一月莲溪佛学会立”,这些字中“渔”“国”“莲”“会”四个字为繁体字,其他的和现在通行汉字无异,稍有不解的是表示时间的两个“十”写法不一,估计为工匠图方便,同样道理的是“五”字,按规范该写成“伍”才好。所以放生河这一名字和这“永禁渔捕”应该脱不了关系。此外又如西塘的烧香港则是因沿岸的庙宇众多、香火较旺而得名。
(2)源于人们美好愿望的河流名称
在地名中也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一些愿望与寄托。这类地名又称为寓意地名,即指以寄寓某种观念、愿望、感情为取义倾向的地名。例如惠民的幸福河,表达了人们祈求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嘉善南北向的骨干河流长生塘,则是历代以来人们对长寿的追求的体现。
3.源于历史因素的河流名
(1)源于政策因素
红旗塘是嘉善的主干河道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洪,而它的名字则与当年的红旗渠有着同样的意义,其开挖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红旗渠精神。
(2)源于开挖河道的起始位置
另一条嘉善河道的主干线是太浦河,因其西起江苏省太湖边的时家港,东至上海市青浦区南大港入西泖河而得名。
四、“湖光秋月两相和”――湖、荡、漾、潭
全县的湖、荡、漾、潭有60多处,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各镇。其名称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因其最早居住的人家而得名
如袁家荡、沈家荡、庄家荡、殳家荡、肖家荡、蒋家漾等。其实以姓氏、人名命名是宗法制度在地名文化的一个反映,姓氏是社会结构中标志血缘关系的某种符号,而以姓氏命名的地方通常都是某个家族的聚居地。
(二)因其形状、大小或长短而得名
如乌盆潭、小方荡、百念亩滩、长荡、十字路荡、六百亩荡等。
(三)因其所在的位置或方位而得名
如西浒荡是因为它位于西浒村,由村名而来。东厅漾也是由于位于丁栅镇丁栅村东厅自然村而得名。而夏墓荡则是因为在荡附近有曾经夏家的墓地而得名。此外还有北许漾、东潘荡、西潘荡、小南许漾等。
(四)因其特色物产而得名
如白鱼荡、泥鱼荡、桃花漾皆因其鱼或桃花而得名。这些地名是对本地的经济特色最直接的描述,带“鱼”字的自然与当地的特色鱼种或捕鱼业有关,而桃园在嘉善又是一大特色产业,如今有名的锦绣黄桃就出自嘉善,因此桃花漾自然与桃子脱不了关系。
(五)因民间传说而得名
如藏兵荡,当地流传,在时期,当地人民将受了伤的民兵藏在了荡的芦苇丛中,以此来躲避敌人的疯狂搜索,从而保护了人民的子弟兵,因此取名藏兵荡,来纪念当地人民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而这样的取名与著名的沙家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还有民间流传:很久以前没有汾湖,这里有一位美丽的水珠姑娘被一条青龙抢走,腾空而上,一群野鸭飞来猛啄青龙,水珠姑娘从龙嘴里落下来,即变成一个半圆形的湖。青龙受伤落下,也成为一个半圆形的湖。眼看南北两个湖泊将汇成一个,野鸭们一字形地落在中间,变成了一串浮墩,把湖分开了。因此人们把这个湖叫做“分湖”。后人在“分”字旁边加了三点水,以表示“水珠”的意思。
(六)因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而得名
汾湖南侧石底荡口有个滩,人们为纪念当年伍子胥渡湖作战,称这里为伍子滩,在汾湖八景中称为“胥滩古滩”。这里曾出土伍员铁箫,近代诗人周芷畦作诗凭吊这位历史人物:“芦苇萧萧湖水干,西风吹出铁箫寒;声声呜咽英雄泪,激起涛头伍子滩。”
(七)因人们的美好愿望或寄托而得名
比较典型的如东王荡,当地人民因为敬仰东海龙王,希望东海龙王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从而将之取名为东王荡。再如祥符荡、祥宁荡,自然是祈祷自己的家乡能够祥和安宁。
五、“两般,橹声荡入云水”――渡口
嘉善境内河网如织,圩垸如鳞,渡津极多,民间素有“十里九渡”之说。1972年普查统计,全县渡口226处,平均每2.24平方千米就有一处。县内原有渡口大致可分“交通渡”和“农用渡”两类。“交通渡”设在市镇之间的大路要冲,有固定艄公摆渡。“农用渡”一般均为当地农民过河劳动或上市所设,或有渡工设船引渡,或用首尾绳系两岸的小船,由过渡者自行牵引。宋朝孙见的一句“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道尽当时喊摆渡过河的景象。但是随着全县公路建设的发展,撤渡建桥工程不断加快,县内渡口数1995年为82处,至2001年仅余29处。
(一)以附近河流或村庄得名
渡口多依河或依村而设,因此渡口名多与河流名或村名相联系。如三店渡就因其坐落于杨庙的三店村而得名,和它情况相同的还有南熟渡、塘东渡、礼庙渡、胡家埭渡、北鹤渡等。而尤家港渡、四丫泾渡、曹坟港渡、太浦河渡、连沿泾渡等则是因其所在河流而得名。
(二)以靠近渡口的标志性建筑来命名
如九号窑渡、福善泾仓库渡等。据东邱村当地的老人说,以前从北邱村到西塘镇,要过的河两岸各有一个凉亭,据说是为了给过路人休息,起到在雨天遮风挡雨、在晴天遮挡太阳的作用,因此,那个渡口就被当地人称为“息凉亭”。
(三)以渡口的摆渡人命名
在以前,渡口之所以能够成为渡口,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摆渡人。每逢有人要渡河,就隔岸喊摆渡人去摆渡,因此在嘉善方言中,渡口又被称为“摆渡口”。也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渡口,被当地人用摆渡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在北邱村到下甸庙的渡口,因为摆渡人是哑巴,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哑巴摆渡口”;再如大舜乡有一个“酒仙摆渡口”,并不是因为有什么酒仙之类的传说,而是因为摆渡人极爱喝酒,在船橹上永远都挂着一壶酒,一停船就会喝上两口,从而得了个“酒仙”的称号,而他所在的渡口也因此得名。
(四)以美好的愿望命名
由于古代战乱频繁,以及人们对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性,人们将自身的美好愿望寄予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幸福渡”就是一例,当地人仅是通过这简单的名字,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得到幸福。施肩吾的一首《钱塘渡口》:“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钱塘渡口无钱纳,已失西兴两信潮。”寥寥四句话说出了当时渡口的不安全与不方便,因此“平安渡”一名,又何尝不是人们对过河安全的企盼呢?
(五)以渡河时的方向命名
也许是为了记忆的方便,人们会用渡河时的方向来命名。如南北渡、朝南渡等,很明显,在渡过这两条河流的时候是南北向的。
六、“二渠通作润,万户映皆清”――水利
根据光绪年间《嘉善县志》卷二水利卷记载:“善邑,水乡也。阖邑地势南高北卑,高宜蓄,卑宜宣。凡导之於自然,防之於未然者,相土地之宜实,之小民之依也,尽力沟洫夫岂好劳哉。本县之水,发源于天目,自吴王兴水利通运监河。”也就是说,嘉善县境北部地势低洼,港荡众多,水面率达15%,是杭嘉湖平源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只因进水断面(3229平方米)大,出水断面(1487平方米)小,常遭洪涝灾害。为防灾害,自吴王开始,历代曾多次兴修水利。从古至今,在水乡地带的水利设施不外乎三种作用:一是疏消盛涨,遇有上游来水汹涌或云雨过多即可由此种河流,到处分泻积贮;二是转运农产,境内河流,四通八达,农产品十之八九由水道转运于城镇;三是灌溉农田,圩围之外,每为河港,只需设置水库,即可汲水入田。如今,洪水的整治、农田的灌溉依然离不开这些水利设施。尽管交通越来越方便,水运因其运费便宜、运量大的特点仍在运输行业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在水网密布的嘉善,水利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的。
(一)因主持建设水利设施的人而得名
水利多由人来组织修建,所以在嘉善众多的水利设施中,较多的命名都与人有关。比如在光绪年的《嘉善县志》水利卷中开篇记有:“今伍子诸塘即吴相伍员所凿。伍子塘在嘉兴县城东二十七里北接魏塘,东接汉塘,长四十余里,流经嘉善县城中西北,入于汾湖。”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攻楚年间(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504年),吴大夫伍子胥率部下开凿伍子塘,南部接通平湖、海盐塘,北面连接祥符荡、汾湖,全长40余华里。这是嘉善境内历史最早、也最有名的一项水利建设。
(二)因水利设施自身的特点而得名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在筑嘉善城墙时,深挖围城河,而南门的护城河挖得最深、最阔,东通枫泾塘,西通嘉善塘,可行大船,故称官塘。
(三)因水利设施的起始地而得名
如杭申线(嘉善段),虽然在嘉善段,西起杨庙麟溪,东至红旗塘东端与上海交界,但是因为它的最终起止点分别是杭州和上海,因此取这两个地方的简称而得名。再如三店塘,又称长纤塘,明清时名东郭湖塘。西起杨庙三店,东至魏塘三店塘公路桥,因其起止点都有“三店”这个词,从而得名三店塘。
(四)水闸的命名
水利设施三大作用中,泄洪或防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水闸来实现,而在运河或其他河流上建造的水闸,也有其自己的命名特点。
1.因其所在自然村得名:如董家浜水闸、戴家浜水闸、倪家浜水闸、杨家浜水闸等等。
2.因其所在水域的位置得名:如渔雪港南口水闸、渔雪港北口水闸、和尚港北口水闸等。
3.因其所在的桥而得名:有些水闸由于建设时的种种考虑,也许是图方便,也许是桥所在的位置正好,就直接把水闸和桥合二为一了,名字自然也有了共通点。如倪渔坝桥水闸等。
4.因其水闸的型式得名: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单闸型的,但是如东白露套闸、顺六港套闸这类的,显然就是套闸型的。
七、弘扬地名文化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6号决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和文化意义的定位。地名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追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而日益丰富,每个地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的痕迹和社会的变迁。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只有得名才算是真正诞生,它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生命的起点。”地名记录了一个地方的成长历程,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激发生于斯长于斯的群众爱家、爱乡的自豪感。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视了嘉善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是展示嘉善漫漫历史的长卷,也是活生生的时空民生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深入了解嘉善地名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嘉善的历史和现在。所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对于了解嘉善、建设嘉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如今,那些正在遗失的文化,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而地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也逐渐受到关注。作为江南水乡的一个典型,嘉善的“水”文化更是需要得到保护和发扬,因此,仅借此文来表示一些观点,并以此来发扬嘉善的“水”文化。“历史悠久之古城,物华天宝之禾城,贸易兴盛之商城,人文荟萃之文城,革命传统之名城,运河孕育之水城”,是人们对嘉兴的定位,又何尝不是对嘉善最好的描述呢?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地名的意义[J].中国测绘,2001,(6).
[2]侯友兰.绍兴地名文化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6).
[3]侯友兰.绍兴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
[4]刘美娟.浙江乡村地名的取义倾向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7,(6).
[5]洪秋月.慈溪地名与文化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9).
[6]吴玲雅.绍兴村名文化初探[J].汉字文化,2008,(3).
[7]刘美娟.浙南地名俗字考释[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宋秀秀.余杭地名文化初探[J].汉字文化,2009,(3).
[9]刘美娟.运用借代修辞的浙江地名举例[J].社会科学战线,2009,(5).
[10]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1][清]徐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嘉兴府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