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励志教育

高中生励志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方法[J].知音励志,2017(0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育人模式 网络环境 德育微课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科目考试已经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网络早已融入到了高中生们学习生活中。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面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身心发展,所以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观念,利用网络的优质资源,改变传统的德育管理,达到育人模式的转型。

德育贯穿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育人模式给学校德工作育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新时代,多思考,多实践,获得新成效。下面是我对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与一些实践。

一、学校德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渠道

高中学生身处丰富信息的网络时代,而高中生虽然对各种活动有兴趣,但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淡薄,易受不良信息的影,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①。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强调发展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的自我发展。

学校德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渠道,要把高中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作为德育的重点,以网络资源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利用网络中德育资源作为开展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信息网络有利于我们利用社交软件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选择温和的方法和有效的教育。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没有约束,没有利害关系,也不用顾虑隐私,在这种氛围下,德育工作就可以在网络中开设。利用学校的网站开辟聊天室,公开心理辅导老师的E-mail,或者用和同学们相同的身份谈一谈身边发生的事情,在交流的同时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在现实中得到真正的帮助并建立信任。定期开放学校的机房,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使用记录。另外也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与孩子一起关注和学习相关的一些网站,杜绝学生到营业性网吧,让学生在校在家都要正确地、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一些实践

1.德育微课是“微时代”的“微教育”

为了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成微课程。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②。经过研究与实践,在每周一的班会已初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德育微课教育模式。例如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这是班会中稳定的专题。在高一新生军训中强调的纪律的遵守是德育的阶段性重点,在做德育微课时穿插一些有关军训内容的热点(比如80周年纪录片),结合学校内军训时的每一个感人的小细节,形成相对完整的德育微课。德育微课要求短小,方便制作并容易推广到全校的每一个高一班级,虽然信息量不大,但冲击力却不小。德育微课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直接解决问题。

2.来自身边的德育校本课程

网络学习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我校的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与创编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利用校文学社在校园网上征稿,说说自己的故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公开的评选,选出优秀的、激励人心的故事例做成德育校本课程并刻录成光盘,或做成PPT,MP3,视频。

3.德育实践作业与学校的网络社区

德育实践作业有利于高中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切地感染和体验生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让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假期可以安排了德育实践作业记录表,建立班级内部的QQ群、家长的微信群,学校还要建设网络社区并定期德育实践作业,根据老师指导学生的完成状况作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考核依据。德育实践作业的设计一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布置德育实践作业,提倡重实践、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养。

四、网络环境下的育人模式转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呈现了多元化,传统德育的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会让高中生理想信念较为模糊,责任意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放松或降低要求,遇到挫折自暴自弃,身心素质等不能适应高中生活的需要,导致德育目标难于实现。

模式转型的重点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学校要可以吸纳丰富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国外的网络课程,TED等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励志的、学术的教育资源,实质上是架起了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强调高中生对学习经验的提升和思维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高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顺应形势,坚持以“育人模式转型”为目标,以网络教育为手段,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这块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主动权,努力营造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以网络下的德育为抓手,助推义务教育的育人模式转型。

【注释】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3篇

随着教育部《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的公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生涯教育探索。《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应高考招生改革变化 统筹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理性选择修习课程,确定修习层次及进度。”同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为贯彻选择性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学业、职业指导。”从教育部到教育厅的各类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传递出的信息就是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选择,这就为他们自主地规划创造了条件。基于我校生涯教育诸多要素的分析,本文就我校生涯教育的定位、实施途径、生涯课程体系、生涯导师、生涯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初步总结。

一、我校生涯教育的背景与定位

高中生涯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现状和未来职业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学业规划、专业(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制定相应发展方案,整合周边资源,完善自身素质,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应对升学和就业,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般职业选择指导,而是帮助学生把教育目标和生涯目标联系起来,并且在真实生活中体验生涯发展。它是深化课改和新高考形势下进行的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励志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成功教育等的综合性教育工程。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又是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附中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尚德明理,开放包容”的“附中精神”,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我校立足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开展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多元化课程,凝炼生涯特色,满足学生生涯发展需求,探寻学生生涯发展路径,寻找生涯导师专业成长通道,探索适应新课程和高考招生改革的生涯教育模式。

二、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思路

我校的生涯教育理念是: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推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我校的生涯教育是“三层四线”的体系,三个层次是学业规划、专业(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分别由生涯导师、生涯课程、生涯渗透和生涯体验四个层面落实。在学业规划中着重提升善于学习的能力,侧重于学习动力的激发和有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职业规划中着重提升学会选择和学会生存的学习力,侧重于自主选择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人生规划中促进学会做人的学习力,侧重于人生和事业规划的发展。

我校的生涯目标是“高品质、有活力”的附中人,这是学生自主生涯规划的核心,包含了学生自我选择的生涯规划中兴趣、学业、专业三个焦点问题。高中生涯规划的主题是学生三年的学业规划,包括课程选择、兴趣发展、社会适应三个焦点问题。把学生生涯教育比作一辆行驶的快速列车,以“车”为基本形象,寄寓“前进、动力”之意,学生自己驾驶生涯列车,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自主地把握方向,驶向生涯梦想,成就人生理想,形成了学校生涯教育的整体蓝图。(见图1)

三、三层四线式生涯教育的实施

(一)学业规划

高中学生学业规划是指高中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兴趣及学业前景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修习计划,确保高中阶段不断提升学习质量的过程。2012年,我校全面推行深化课程改革时,我们开始进行学业规划辅导,学生参加霍兰德职业测试。对不同类别的职业所要求的学业生涯进行社会分析,提供学生科学选择选修课的参考。随后学校引进了北森公司的高中生生涯测试系统,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学科兴趣等方面进行测试,为学生的学业规划作好准备。同时,选考“七选三”排列组合起来就有了35种不同的选择,而且在高一结束前后必须选定,学生从选课到选考,再到选专业、选学校,我们从兴趣导向出发,把兴趣与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职业规划和事业追求匹配。

我们把学生对三年后毕业去向的关心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和行动上的指南,力求针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规划高中生活和学习时间。立足于高中生所面对的现实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寻求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现实途径。

1.实施目标

(1)促进学生清晰认识自我,定位自己的学科兴趣、个好、专业与职业倾向。

(2)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和生活方面的全面指导,学生能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科层次和相应课程,完成高中三年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学习统筹安排。

(3)主动认知专业、职业、行业、就业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前景。促进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4)完善新高考形势下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职责,指导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2.阶段内容

(1)高一,高中入学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完成性格、兴趣测量;制定高中学业计划;参与校内外活动与竞赛;探索职业与学业;探索大学院校及其专业;社团活动;寒暑假学业计划;高考选考科目的选定。

(2)高二,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搜集升学及考试相关信息;参与校内外活动与竞赛;社团生活;进一步探索职业与专业;寒暑假学业计划;了解、探索大学院校及其专业;视需要参加各项考试;学业计划的反馈与调整。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4篇

农村高中生 ;不安全感;调查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一个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被满足的感觉”。马斯洛提出安全感是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的。而笔者本次的调查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在校生进行“农村高中学生不安全感”问卷调查。学生安全感是指学生对学校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反映,它是由一所学校中学生个性的安全感来得到体现的,是用于衡量一所学校的周边环境整治、学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和学生校园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学生安全感缺失也成为一所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对我校学生展开了“不安全感”的调查,为我校今后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学校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

一、调查结果

(一)量表介绍和结果

我校根据农村重点高中的情况设计了《在校高中生不安全感的调查表》,量表测量的是学生在校园中是否有人身不安全、住所不安全、饮食卫生不安全、师生关系不安全等担忧,从而感到无助或受威胁。根据量表得分可将不安全感划分为三个等级:没有不安全感或轻微不安全感、中度不安全感、重度不安全感,没有不安全感与轻微不安全感在程度上很接近,且轻微的不安全感是一种正常的安全意识,所以把没有不安全感和轻微不安感归为一类,以下称之为没有不安全感。我们在做好前期摸底后,于今年4月分别向本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发出《在校高中生不安全感的调查表》800张,共计发出2400张,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学生80%以上感觉到学校是安全的,没有受到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有14.4%的在校学生感觉到学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因素,有潜在的危机;有4.0%的在校学生感觉到在校读书很不安全。

(二)具有不安全感的数据分类统计

1.按年级统计

我们把存在不安全感的学生按年段统计,如图三所示,可以看出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占所1/3,说明不安全感事件不论在哪个年级班级都可能存在,并且没有年级上的差异。

2.按性别统计

图四是根据在校生中有中度、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累加并按比例统计,很显然,有中度、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有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按性别统计,从图四可以看出,重度不安全感的比重女生远远高于男生。把图四与图五相比,有不安全感的女生比例为65.1%、重度不安全感的女生比例为69.6%,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女生重度不安全感的比例越来越高。

3.按生源地统计

从图六看,来自乡村地区的学生不安全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4.按是否独生子女统计

表二显示,独生子女有不安全感的比例远低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

5.按影响因素统计

图七显示:(1)农村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对学习、升学前景造成潜在的威胁,这些学生在有不安全感的总人数中占33.5%,比例最大。

(2)农村学校食堂、周边餐馆、便利店的食品健康安全仍存在突出问题,所以对饮食卫生安全存在担忧的学生占有不安全感学生的17%。

(3)在有不安全感的学生中,因住宿条件不够完善而感到不安全的占到13.2%。

(4)家长与子女关系有危机感的学生高达11.1%。

(5)通过QQ聊天等乃至社会上各种信息干扰的达7.8%。

(6)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带来不安全感达6.8%。

(7)因家长关系不和睦而有忧虑的占6.4%。

(8)其他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与师生关系信安全感低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

综上所述,在存在不安全感的学生中,造成学生不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多于教育不受重视的因素;女生多于男生;社会、家庭因素多于学校管理因素;非独生子多于女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多于城镇学生;外来因素多于内在的因素。

二、原因分析

我们在调查表中发现,女生的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家庭经济危机感及心理性别弱势导致的危机感(担心受到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欺负),女生通过QQ聊天来自异性信息及其它干扰的原因远远高于男生。由于高中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释放压力的能力均低于男生,而学习压力大于男生,因而女生重度不安全感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在学校生活中女生同往多于异往,尤其女寄宿生中由于生活琐事的摩擦,某些较内向、较脆弱、较软弱的女生受委屈的概率要比男生大很多,所以女生的不安全感比例及程度都大大高于男生。

据此,我们又对有家庭经济危机感的原因做了后续跟踪调查,对于家庭经济危机感,女生也大大高于男生。因为有这种危机感的学生的家庭94.6%在农村,且这些家庭大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父母年龄大,家里姐妹多。在城镇的家庭占5.4%,学生的危机感主要缘于家庭变故而导致的家庭经济水平低。有家庭经济危机感的学生绝大部分集中于农村家庭,尤其是受传统陈旧观念、认识错位的影响,所以农村女生经济危机感大大超过男生,农村女生的不安全感大大也超过男生。

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导致上学费用困难,加上家长失业现象比较突出,与经济状况好的城市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这在现象农村学生比较突出,导致不安全感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造成“留守”学生和单亲子女逐渐增多,亲情的缺失也使学生不安全感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重视程度更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呵护大大超过非独生子女,这是独生子女不安全感低的最主要原因。从我校的现状看,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且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往往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也是造大部分农村学生有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不安全感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因受到老师及家长的重视,有较高安全感;由于农村学生的总体成绩相对城市偏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程以及要从农村进入城市等都有很大的压力,加之农村学生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偏差,要实现社会阶层流转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农村学生的不安全感高于城市学生。

另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各种社会负面信息以及QQ、微信等骚扰信息对农村高中生带来一定的干扰;家庭生活关系不和谐或单亲,家庭往往造成子女孤独、胆小或恐慌;农村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环境卫生、食品 卫生、住宿条件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预期心理需求。这里农村多种不安全的外部条件都造成了学生的不安全感比例上升。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教育受重视程度提高学校设施不断完善及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学生在校不安全感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现今教育的深入改革,学生高考升学压力减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安全感也随之减弱。所以,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家庭条件、经济状况、性别差异及网络信息等诸多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远超过学校管理。

三、应对的思路

学生的不安全感是根据他本人对周边客观存在的各种条件的影响及主观心理作用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感知迟钝,思维判断受干扰,学习受影响,创造能力减弱,所以,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校为中心,关注学生在校的行为适应,在家庭的教育互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励志疏导。通过课程整合、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综合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多种途径,开展励志教育,磨练学生在困难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强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学生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展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及适宜女性的活动,进一步挖掘女生潜能,树立女生的信心,削弱女生不安全感高于男生的情况。

(二)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为前提,着眼于满足学生生活硬件条件,狠抓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校园安保制度,把校园建设成学习、生活的安全的港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消除因外部硬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了学生不安全感的存在,从而缩小农村学生不安全感高于城镇学生的因素。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春励志;电影欣赏;先行组织者;建构主义;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24-03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中“唯理性教学模式”比较流行,这种模式重视智力教育,关注记忆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的模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增进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笔者开设了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的选修课。本选修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纯正、原声英语的氛围中提高英语语感、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体验欧美文化习惯和生活,发散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选修课开设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而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个维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发现学习四种类型。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其功能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已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适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然后教师组织下位、上位或者并列的概念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概念与先行组织者所提供的概念的关系,从而使这些内容同化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达到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就依赖于这个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提供与学生水平相符的先行组织者,例如本节课播放影片的背景知识、重点词汇、关键对白剧本、主题歌曲、语篇等等,其目的是输入给学生地道、纯正的美式英语口语、情景交际和欧美文化。高质量的输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积极性,也同时丰富了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储备,为其在今后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提倡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运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以真表情,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并且活泼的教学情境,这尤其适合英语影视教学。在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利用电影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来刺激其感受英语语言,培养独立研究、解决问题和对新的知识、文化主动构建的能力,然后深入意境,激感,构建其完满的精神世界。

二、选修课的课堂设计

笔者开设的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选修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开始不知所措、甚至陷入迷茫。面对未来比中考更加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涯,又如何才能领跑未来的大学生活成为他们高一学期伊始急迫等待解决的问题。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浓缩了美国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精华,揭开了那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神秘无比的美国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面纱,为其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文化情境,把大洋彼岸同龄人的奋斗、勤奋、合作、独单、寂寞,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呈现在眼前,让中国学生接受美国特定时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当然电影的欣赏不应该只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结束的观摩活动,而应针对某一教学目的进行观后活动。所以笔者不单单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的背景、主题、人物、音乐等,还引导学生对电影所展示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歌舞青春1》是Disney公司在2005年拍摄的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高中音乐剧影片。影片中美式英语纯正,男女主角的形象清新脱俗,歌舞表演动感精彩,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健康并富含哲理,这些都是优秀的教学材料。笔者将以《歌舞青春1》的为例,介绍具体的教学环节。

(一)赏前活动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段文字,也可能是简单的图片或者模型,是促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因此,电影的赏前活动主要是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回忆先前和学习任务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利用电影名和图片预测内容

电影名是对电影内容的概括,主题的升华。而笔者精心挑选的截图就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电影主题的直观呈现。在欣赏电影前,笔者引导学生大声读电影名《High School Musical》,看幻灯片展示的电影截图,来大胆预测,“Please predict what the film mainly talks about.” 帮助学生为跨文化交际做心理准备,能够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扩充背景知识,培养人文素养

把背景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free talk的方式巧妙地输送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课前搜集、课时以discussion或者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其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导演、演员和电影获奖情况,是欣赏电影前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歌舞青春1》所要介绍的背景知识如下:它是由Kenny Ortega导演,由年轻演员Zac Efron和 Vanessa Anne Hudgens倾情演出,是迪士尼频道史上最强的原创电影、高居全美青少年人气榜第一,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爱美奖6项提名、2项艾美奖以及全美青少年票选3项奖。故事发生东部高中,一群快要毕业的学生对“What I have been looking for?”的思考,剧情围绕着“是否应该在毕业前这段忙碌的时间里抽空排练在毕业典礼上自己真正热爱的歌舞剧”而展开。男女主角分别在打篮球赛、化学竞赛和歌舞剧中徘徊、犹豫,电影巧妙地表现出年轻的主人公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害羞、青涩。这些先行组织者的成功利用,能激发学生观看影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其了解探究美国高中生的生活文化,起“投一石,激千层浪”的作用。

(二)赏时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多向度的概念,知识是其最为基本的能力。所以在欣赏影片时,笔者认为应该利用《歌舞青春1》地道的美式英语输入,创设一个纯正的高中英语学习情境,从而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知识。

1.扩充词汇

如“Slipshod”中文意思是穿著踏跟鞋的、穿著不整洁的,不严谨的、草率的。例句:Slipshod work will never pass muster(草率的工作绝对经不起检查).shoe复数shoes或shoon ,过去式shoed 或 shod ,过去分词shodden ,现在分词shoeing。

2.学习经典台词

如,电影中形容特洛伊时用“He was the MVP in the league championship game.”( 他是联赛冠军赛的最有价值球员),展示了对特洛伊的球技的高度评价。而形容特洛伊和盖比瑞拉两人纯真、朴实的感情时用“It feels so right to be here with you.”(和你在一起感觉美妙)。

《歌舞青春1》中陌生词汇、经典台词还有很多,笔者希望通过补充这些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能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行为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这些正是笔者开设本门选修课想达到的目的。笔者认为观赏电影的过程,本身就是静下来听别人讲故事的过程。学生们只有安安静静地欣赏《歌舞青春1》,完全地沉浸于电影所创设出的美国高中生活中,才能关注男女主角为探索梦想、实现梦想而经历的心路,感悟插曲《Start of something new》所演唱的蓬勃青春的号召,感受《breaking free》所演绎的希望打破传统文化束缚、实现完美自我的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然后“亲自”跨文化情境,去主动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比如说“我拥有梦想,我应该努力让梦想得以实现”的理念,实现 “All in this together”的愿望。

(三)赏后活动

电影欣赏后,应该在电影创设的异域文化环境中,引导学生对《歌舞青春1》主题的深入解读。

1.小组讨论

特洛伊是篮球健将,盖比瑞拉则是一个数学天才。两个从未唱过歌的年轻人在一次新年聚会上机缘巧合地被抽到上台合唱歌曲。当再次在学校里相遇,盖比瑞拉成为了特洛伊的同班同学,两人犹豫着是否去戏剧社新演员招募报名,却受到队友们的不理解、嘲笑,甚至联合起来想方设法地阻挠。笔者此时抓住契机,抛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ere Troy or Gabriella?

笔者运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联系自身高中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迷茫生活的途径和方法,主动联系头脑中对美好生活的联系,最后建构出能够照进现实的梦想。

2.影评

影评是观影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阶段的上升。影评是学生所学内容的输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步骤中,笔者认为重点是启发学生对电影的欣赏,并引导学生从电影主题层面上思考。让学生在影评中倾泻出电影对自己的震撼力,以及感悟出的青春活力,受到的感悟激励。

笔者拟用下面的图标来说明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Disney青春系列电影欣赏选修课,形式活泼新颖,内容生动丰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笔者相信,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一定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广坚.1993.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3]何高大.2002.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4]刘凌燕.2008.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D].江苏.苏州大学.

[5]肖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英语选修课的教学[J].教师.2009(05).

[6]王丽.先行组织者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城现代化.2011,28.

[7]王建华.英语教学不应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忽略批判性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6(11).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德育教育;情感态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专业、系统的英语知识学习,高中生应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并逐步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决定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试就高中英语德育渗透的几种有效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与归纳。

一、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为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新鲜元素。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以此在带给他们强烈感官冲击的同时,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确保学生真正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如,在教学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组彩色幻灯片:人们猎杀动物将它们制成了美味的食物;或是取下它们的皮毛做成精致的毛皮大衣;还用它们的角做成了药材;乱砍滥伐,滥用农药和杀虫剂,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

相信,这一幻灯片会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也使得他们得以最直观、最清楚地感受到: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猎杀是非常残忍的一种行为,致使野生动物的正常繁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此,便可轻松实现生态平衡、野生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环保观念的良好渗透,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环保价值观念。

二、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材料,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升华

高中英语教材中其实包含着众多经典的励志故事、励志材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充分挖掘与引申,以此为契机,使学生真正从优秀人物以及其先进事迹中感受到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魅力,进而确保自身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升华。如,在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Jane Goodall的工作经历:As a woman,Jane Goodall gave up everything, went to the forest to study the chimps and devoted all her love to these animals. It is really not easy. 以此,让学生明白要想在一定的领域获得成功,Wisdom,courage,hard work,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reat personality等几条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必不可少。如此,便巧妙地实现了意志力、忍耐力、顽强拼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升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过程。我们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当从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观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出发,谆谆告诫、耐心教导,相信,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德育工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好的落实与实现。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幽默 电影 感恩

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裴斯泰洛齐

做班主任一年多以来,我一直与班里的58名孩子累并快乐着,努力地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曾经有位心理学老师对我们一中2000名高中生(其中包括我们班的学生)中学习动力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六成学生存在“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上课开小差,无精神或睡觉。

2.上课经常迟到,上自习出入教室。

3.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不交作业。

4.在校园里朋友,甚至谈恋爱。

5对学习老提不起兴趣,上课玩手机。

据调查,初中生厌学情绪反映出来的基本症状最初只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听课常走神、作业难以按时完成。随着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的增长,刚深入高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开始对学习采取回避、逃避、放弃的态度。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置学习于不顾。从而让自己本来应该充实的高中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在家里烧菜,为了不让饭菜淡然无味,我们可以加上油、盐、酱、醋等调味料,为的是使菜肴更好吃、更可口。其实,对于高中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来说,也可以给他们加些“调料”。

调料一:教学幽默沟通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饭菜不能没有食盐,偶尔一顿没有不要紧,一直匮乏将难以忍受。班主任工作也需要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

很多班主任一向擅长于板起面孔,摆出凛凛然的样子,甚至不苟言笑,不怒而威。其实,这是“师道尊严”的一种表现形式。殊不知,时展到今天,这种做法越来越行不通。班主任要想切实走进青少年的心灵,就必须淡化教育者的形象,给受教育者以更多的尊重、信任、平等与期待,真正地和受教育者缩短距离,沟通思想感情,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对教育者的吸引力,创造了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

积累一些幽默的资料,以备用时之需。请每位班主任千万别忘了“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也请您注意培养“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

调料二:播放电影励志教育

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成为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爱因斯坦就曾在一封写给博物馆的信中说:“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小电影反映大世界。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其贴切的题材,跌宕的剧情,多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品格、意志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巧妙选材,恰当利用,可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学年的班级工作中,我在班里开展了“轻松看电影,深刻受教育”活动。活动一提出便得到了全班学生的热烈支持,大家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专门利用每周六一晚上的时间为学生播放励志影片,如《云水谣》《暖春》《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天》《当幸福来敲门》《百家讲坛》等,看后在班会上讨论,交流感受,整理总结,书写感想,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调料三:精讲故事感恩教育

张万祥老师在《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一文中说:“运用故事可以解决青少年情感荒漠化问题;运用故事解决青少年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问题。”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喜欢用故事解开学生心结。

《牛津字典》这样解释“感恩”一词: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参加工作以来,我虽然无法回馈曾经帮助过我的亲戚、朋友与老师。但我时常想起他们,他们的一点一滴都清晰浮现在我的脑海。 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为学生读感恩故事,尤其是感恩父母的故事,并让学生付诸实践。每周末,我会让学生去话吧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对父母没日没夜的付出表示谢意。每逢传统节日,我都会让学生在家给自己的老师(包括以前的老师)编制手机短信。每次放假回家,给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

感恩是一种生活哲学。心存感恩,才不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心存感恩,才能体会到生命之美好;心存感恩,才是人生的根本。

调料四:聆听讲座情感教育

我们应该经常开展情感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在处理"早恋"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向学生讲清早恋的危害。早恋的成功率极低,而失败率极高,但学生并不这样认识,他们都有很多自己的道理。以往老师生硬地给学生谈早恋的危害,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今后我们给学生讲早恋的危害应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化成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化成能够针对具体学生具体想法的道理。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隐私,让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信赖,探讨时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看法和想法都说出来。对于早恋的学生,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去严加阻止,可以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集体活动中来,在很大的合作中有益于造成一中男女同学的和谐交往,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关心的良好气氛是他们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升华。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故事法;高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3-03

考前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对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等进行减压增效;从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学科学习档案和调整心境等方面矫正考前不良心理;通过心理讲座、师生对话和考后分析进行辅导;通过分析高考形势鼓舞学生,通过赞赏来增强自信等辅导方式。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故事法”运用于考前辅导,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命题思维”(Vitz,1990)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高中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一、“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故事法进行心理辅导符合高考生年龄特征

高考学生具有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

近两年来,笔者在高中开展了近20场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影响辅导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情绪调整为先,认知调整为主;第二,以信服为先,以体验为本。其中,要改变学生在考前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用的手段或者载体十分重要。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应用故事进行心理辅导,能给高中生营造安全、自由的空间

1.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中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

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以上是故事里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2.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时间比例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3.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人际需求

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

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二)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

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刘儒德,2010)。

(四)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高中生面临高考,距离高考时间越近,坚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很多考生开始茫然(“高考成功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变得沮丧(“这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我完啦,我不想参考高考啦”),出现情绪激惹(妈妈刚问了句“今天学习咋样啊”就大发雷霆)、人际敏感(总觉得某某学生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某学生自私),越发浮躁(学不进去,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还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躯体表现(头晕脑胀、困倦、发汗、手脚凉等),有些考生甚至直接和家长说“我不参加高考了,受不了了”。

因此,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着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考前心理辅导应用故事法的注意事项

(一)找到故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点

选取的故事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进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而高三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自我的认识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层面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他们有高考、上技校或者直接就业等选择,对事件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据此,在运用故事法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故事的理念分析必须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等都要交代清楚,增加逻辑性,促进同一性,避免学生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思维;

第二,故事中渗透的情感要丰富、多元,根据辅导目标可增加矛盾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增加故事的渲染度,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促使其明白有些情感的存在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情,打消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顺其自然和稍加控制即可;

第三,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不同结果的出现,是故事中人物对不同价值进行选择和对行为进行控制的产物,不断选择和控制自我是个体能否成功的要件。同时,传递“没有完美,只有尽力”的理念,转变高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完美主义”倾向。

(二)提升故事的迁移效度

“故事法”的效度,即一个故事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理清和辨析对“故事法”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教师讲故事“云里雾里”,学生听故事“月朦胧鸟朦胧”,不知道教师要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专家报告中把所有的核心理念和技能技巧都呈现给学生,在现场答疑环节仍会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辅导者不断重复主题报告内容的现象,即知识和道理在学生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脱节。因此,不但要明确故事的核心概念,更应该通过学情调查和咨询实践,结合考生考前出现的问题表现进一步阐释故事所倡导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故事的迁移效度。

(三)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法”主要分为讲故事,读故事,编、演故事三个阶段。但是,在面对全校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中,让每个学生读故事和编演故事基本无法实现。为了提高故事的影响力,提高辅导者讲故事的技巧迫在眉睫。除了故事本身,辅导者还应该收集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作为背景材料,以便于拓展和补充说明;故事呈现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事先做好配乐朗读,插图、辅以背景音乐和辅导者现场讲述等多种形式;讲述时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身体和神态语言的运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舒缓、励志的背景音乐,以多媒体配图呈现故事内容,并辅以生动幽默的讲述方式效果较好。切记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尔群,董光恒,李凤杰.谈“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2]何善秀.运用故事法优化批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6:89.